分析产妇产后不同时间接受康复护理对其盆底功能的影响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效果分析

·临床监护·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效果分析陈香(江苏省丹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丹阳 212300)摘要:目的 探究在不同时间实施康复护理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产科进行分娩的300例健康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分组,把300例健康产妇分为三个小组,每组100例,分别在其产后第42天、产后60天、产后90天实施康复治疗,分析对比三组产妇的盆底压力改善状况。
结果 300例健康女性产后盆底肌肉都造成一定程度损坏,产后42天进行康复护理的产妇,其盆底压力分级与综合肌力相对其他两组恢复较好,产后42天组出现尿失禁的概率为2.7%,相比其他两组要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女性产后第42天开始进行康复护理有利于促进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有助于盆底功能的恢复,有利于促进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康复护理;不同时间;产后盆底功能中图分类号:R271.4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16.84.3370 引言对于女性而言,生产会损耗大量元气,且产后的恢复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女性的健康生活质量。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女性盆地功能较弱,从而产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常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和粪失禁等。
其中,妊娠和分娩是造成盆底肌肉损伤的最大最直接因素,研究显示,大概有将近百分之五十的女性产后盆地肌肉出现不同程度损伤,伴随年龄的不断增长,其发病的几率随之增大,成为现当代女性普遍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对使用低频电刺激合并生物反馈进行训练治疗,观察其效果,比较分析不同时间实施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作用,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产科进行分娩的300例健康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例。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评价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评价随着人们对产后康复护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产妇开始重视产后恢复和康复护理。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影响着产妇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而不同时间的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时间点的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进行评价,探讨其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对产妇的影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指产后盆底肌肉和组织因受到产程和分娩的影响而出现功能异常或损伤,导致尿失禁、排便困难或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产妇的身体健康,也给她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产妇往往因为盆底功能障碍而感到自卑、焦虑和疼痛,甚至影响到她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的时间点主要可以分为产后即刻、产后2-6周、产后6周以后三个阶段。
不同时间点的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产后即刻的康复护理主要包括盆底肌肉的锻炼和康复,以及骨盆康复的辅助训练。
产后盆底肌肉在分娩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此需要及时的锻炼和康复以恢复其功能。
而骨盆康复的辅助训练可以帮助产妇加快骨盆恢复的速度,减少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
产后2-6周的康复护理主要包括产后恢复性训练和盆底功能评估。
在这个阶段,产妇的身体已经基本恢复好,可以进行一些适量的有氧运动和产后恢复性训练,帮助产妇进一步加强盆底肌肉和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
盆底功能的评估也可以及时发现产妇身体的问题,以便进一步采取合适的康复手段。
产后6周以后的康复护理主要包括持续的盆底功能训练和生活习惯改善。
在这个阶段,产妇需要坚持盆底功能训练,以巩固和强化盆底肌肉的功能。
改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如避免长时间站立、长时间憋尿等不良习惯,减少对盆底功能的损伤。
综合评价从上述不同时间点的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可以看出,在产后即刻,康复护理主要是帮助产妇恢复体力和盆底肌肉功能;在产后2-6周,康复护理主要是帮助产妇进行适量的运动和评估盆底功能;在产后6周以后,康复护理主要是帮助产妇巩固盆底肌肉功能和改善生活习惯。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分析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妇科问题,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和健康。
在整个生育过程中,盆底肌肉和组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初次生产的女性更容易出现盆底功能问题。
为了帮助初产妇尽快恢复产后盆底功能,不同时间点的康复护理变得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适时的康复护理可以有效促进初产妇盆底功能的恢复。
目前对于不同时间点康复护理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
有必要深入探讨不同时间点康复护理的具体影响机制,以期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康复护理策略。
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产后盆底功能的康复和改善。
1.2 研究目的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对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时间点的康复护理对初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通过评估盆底功能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策略及方法,并评价其康复效果。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初产妇更好地恢复盆底功能,减少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通过分析影响因素,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为相关的康复护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本研究,希望为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康复护理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促进初产妇产后身体功能的恢复,为妇女的健康和幸福生活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康复护理对于女性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盆底功能受孕产过程的影响较大,而盆底功能障碍会影响到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女性健康的重视日益增强,盆底功能的康复护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探讨不同时间点的康复护理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学价值。
通过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康复护理进行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康复策略和方法,帮助产后妇女尽快恢复盆底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效果分析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对分娩产妇在不同时间实施康复护理,分析对盆底功能影响的效果。
方法: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分娩的健康产妇中,选择其中的8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实验1组和实验2组,每组中安排40名患者。
实验1组在产后2个月进行康复护理,实验2组在产后1个月实施康复护理。
比较两组产妇盆底功能恢复的效果。
结果:在盆底压力康复有效率、盆底肌Ⅰ类纤维肌电压、手侧阴道横断面肌力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与实验1组相比,实验2组都是比较有优势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分娩产妇在早期实施康复护理,能有效恢复产妇盆底功能,降低产妇盆底受损的概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不同时间;康复护理;产后盆底;恢复功能盆底功能障碍是产后女性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多种因素都可导致本病的发生,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等是主要的临床表现[1]。
妊娠和分娩期产生的盆底肌肉损伤是导致盆底功能存在障碍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临床中存在盆底功能损伤的的产妇占50%左右,且盆底功能损伤的程度与年龄是呈正相关的。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自身健康质量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产妇的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
研究表明,对分娩产妇实施产后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其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实施的时间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以80健康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把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妇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具体分析和阐述在下文中体现。
1.资料与方法1.1患者的临床资料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分娩的健康产妇中,选择其中的8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实验1组和实验2组,每组中安排40名患者。
实验1组产妇中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是22岁和38岁,平均(28.32±1.04)岁,本组中有18名初产妇,22名经产妇,包括30名经阴分娩产妇和10名剖宫产产妇,均为单胎。
不同时机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

· 护理研究 ·1152020年 第28期盆底功能障碍是妇产科常见疾病类型,主要是指盆底功能障碍、损伤、支持结构缺陷等引发的疾病类型。
患者患病后会出现慢性疼痛、性功能障碍、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为进一步改善患者盆底功能,需采取有效的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措施,而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产后护理非常重要。
有研究提出产后6周实施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效果优于产后9周实施[1]。
为验证该种说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选取148例产妇进行分析,旨在探究不同时机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阐述如下。
1 基础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样本选取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我院分娩的148例产妇。
本次实验研究通过整群随机化分组法将患者分为科研组(n=74)与常态组(n=74)。
常态组年龄上限34周岁,下限23周岁,均值(29.57±2.33)周岁;孕周最高42周,最低38周,均值(40.25±0.58)周。
科研组年龄上限33周岁,下限24周岁,均值(29.14±2.16)周岁;孕周最高43周,最低38周,均值(40.43±0.67)周。
入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孕周)经统计学检验呈现P >0.05,提示可比性显著,具有分组研究意义。
1.2方法常态组产后9周开展盆底康复护理,科研组产后6周开展盆底康复护理。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具体方法见下:1.2.1盆底肌肉训练将肛周肌肉群作为主要锻炼目标肌肉,动作主要是指导产妇自主正确收缩肛门,收缩维持3秒以上,后放松,每次交替进行20-30个循环,每天训练2-3次,共连续训练6-8周。
在锻炼的过程中,注意锻炼强度、速率、时间等,避免过度锻炼导致疲劳对训练效果产生影响。
同时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家庭支持,尤其是丈夫,应多鼓励、呵护、关心产妇,保证产妇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盆底康复,提高配合度。
分析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

分析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对女性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诸如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严重问题。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为女性朋友们提供更好的康复护理方案。
一、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表现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指的是女性在产后由于盆底肌肉和组织的受损引起的功能障碍。
主要的表现包括:尿失禁、尿频尿急、性交疼痛等。
盆底肌肉和组织对于支撑膀胱、子宫和肛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受损就会导致这些器官失去支撑,影响器官的正常功能。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还可能给女性带来心理负担和社交尴尬,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二、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的作用1. 强化盆底肌肉盆底肌肉的强化是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规范的盆底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恢复盆底的支撑功能,减轻尿失禁和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2. 提高盆底血液循环产后盆底康复护理还可以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促进盆底血液循环,提高盆底肌肉和组织的代谢,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加速康复进程。
3. 教育和指导产后盆底康复护理还包括对产后女性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康复指导。
通过教育产后女性正确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排尿习惯等,帮助她们更好地保护盆底的健康,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
1. 改善盆底功能障碍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可以通过强化盆底肌肉、提高盆底血液循环等手段,有效改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护理,许多女性的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问题得到了明显缓解。
2.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3. 提升生活质量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改善了产后女性的盆底功能障碍,增强了她们的自信心,减少了社交尴尬和心理负担,提升了生活质量。
1. 个性化定制康复方案产后女性在选择盆底康复护理方案时,应该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不同的人因为盆底功能障碍的原因不同,症状表现也各异,需要针对性地选择康复手段。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评价产后盆底功能护理中,不同时间康复护理的重要价值。
方法:取68例产后妇女,因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产后2个月行康复护理的产妇为对照组,产后42天行康复护理的产妇为观察组。
结果:干预后,较之对照组,观察组产妇盆底肌肌力恢复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干预后,较之对照组,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
结论: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护理中,较之2个月后护理效果,发现产后42天后行康复护理干预,盆底肌肌力恢复总有效率越高,同时可降低盆底肌功能障碍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康复护理;盆底功能;产妇女性分娩后可致盆底松弛等情况,均可对排尿造成影响,长期不恢复会引发不同程度盆底功能障碍,甚至可降低性生活质量[1]。
故需要及时对产妇行盆底肌康复护理干预,采取不同护理措施有效促进盆底肌肌力恢复,从而改善产妇生活质量。
但不同时间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效果均会有所差异,多数学者认为,产后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更理想[2]。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产妇行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干预,并做具体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基线资料取68例产后妇女,因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产妇各34例,产妇均选自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
对照组产妇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36岁,平均年龄(29.68±3.54)岁;观察组产妇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37岁,平均年龄(29.41±3.62)岁。
产妇干预前后基线数据保持一致(p>0.05)。
纳入条件:产妇盆底肌测量肌力在3级及以下;产妇神志清楚;产妇、家属均了解此次观察,同意参与并签署协议,积极配合康复护理。
排除条件:不能合作;精神疾病;泌尿系感染;既往有生殖系统手术史;慢性病者;我发正常沟通者;心血管严重疾病者。
1.1.方法1组—产后2个月开始行康复护理。
2组—产后42天开始行康复护理。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分析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分析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许多初产妇面临的一个问题,其中尤其是会对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功能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注意力的加强,人们越来越重视康复护理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原因。
它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分娩过程中持续的胎头压迫,尤其是阴道分娩的妇女更容易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过度用力推胎,微创分娩和产钳分娩;分娩时多次切开和缝合会造成盆底肌肉受损,这些因素都会对盆底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针对这些影响,康复护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盆底功能的康复,例如,运动疗法、电疗、膀胱训练等。
这些方法应该在适当的时间应用,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产后6周的早期康复期,休息和饮食补给是重要的。
体力劳动、压力、受凉等会引起产后腰酸背痛、手脚干燥、代谢失调等问题。
产后清宫、母乳喂养、产后恢复体操、盆底肌肉训练等措施可以在此时期用以促进产后恢复。
在产后3-6个月的恢复期,适度的锻炼将缓解产后情绪紧张和疲劳,缓解阴道皱襞并逐渐恢复生殖器的原有功能。
适合的锻炼包括步行、瑜伽和产后恢复体操等。
在产后6-12个月的后期康复期,注意力应放在盆底肌肉的训练上,包括吸气以放松盆底肌肉、呼气以收缩盆底肌肉。
同时,正确的下蹲姿势,避免长期站立、久坐等坐姿会影响盆底肌肉的健康。
总之,初产妇在产后应恢复正常生活和劳动,康复护理对于盆底功能的影响是积极的,这要考虑到康复护理的时间和方式。
另外,女性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恰当的康复计划,以加快康复速度和减轻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产妇产后不同时间接受康复护理对其盆底功能的影响发表时间:2018-02-27T10:44:48.42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8月第16期作者:钟莉[导读] 产后7周给予患者康复治疗与产后9周相比,能够显著提高盆底功能,降低尿失禁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四川理县人民医院 623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产妇产后不同时间接受康复护理对其盆底功能的影响。
方法:对照组患者于产后7周进行康复护理,实验组患者产后9周进行康复护理。
结果:实验组中,盆底Ⅰ级为1例,Ⅱ级患者为4例,Ⅲ级患者为20例,Ⅳ患者为5例。
对照组中,Ⅲ级患者为16例,Ⅳ患者为4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产后7周给予患者康复治疗与产后9周相比,能够显著提高盆底功能,降低尿失禁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产妇产后;康复护理;盆底功能;临床效果 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elvic floor function at different time of puerperal postpartum. Methods: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rehabilitative nursing after 7 weeks postpartum,and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rehabilitate after 9 weeks postpartum. Results: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re were 1 cases in the pelvic floor,4 in grade II,20 in grade III and 5 in IV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16 in grade III and 4 in IV patien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7 weeks after deliver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elvic floor function,reduce urinary incontinence rat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compared with 9 weeks postpartum,which is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在临床治疗中,产后产妇较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造成盆底肌肉损伤及松弛,常见疾病为盆腔脏器脱垂与尿失禁,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正常生活。
相关研究表明,产妇产后早期,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症状并不显著,若未进行合适的康复训练,患者10年到15年后可能加重病情,造成一系列临床症状,威胁生命健康,影响生存质量。
为研究分析产妇产后不同时间接受康复护理对其盆底功能的影响,选取我院2016年2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2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均充分知情同意,排除精神障碍及严重心肺疾病患者。
对照组中,年龄范围为19岁到42岁,平均年龄为(28.32±1.12)岁,20例患者为初产妇,10例患者为经产妇,17例自然分娩,13例助产或剖宫产。
对照组中,年龄范围为18岁到43岁,平均年龄为(28.50±1.22)岁,21例患者为初产妇,9例患者为经产妇,16例自然分娩,14例助产或剖宫产。
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于产后9周进行康复护理,实验组患者产后9周进行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主要内容为盆底肌训练,训练仪器为PHENIX神经肌肉刺激训练仪。
设定频率范围为8Hz到32Hz,脉宽设定范围为320us到740us,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耐心指导患者掌握腹部收缩与分开会阴,循序渐进,指导患者学会如何进行盆底Ⅰ类肌纤维收缩。
设定仪器频率范围为20Hz到80Hz,脉宽设定范围为20us到320us,电刺激生物反馈,提高孕妇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
进行生物反馈训练模块,指导患者进行盆底Ⅱ类肌纤维与盆底Ⅰ类肌纤维的反馈训练,强化相关肌肉功能。
进行A3发射生物训练,进行会阴及腹部协调收缩训练,康复训练时间一般为0.5h/次,一天2到3次即可,训练结束后需告知患者回家后需继续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盆底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根据患者实际教育背景,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相关训练知识,解答患者疑惑,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制定相应的知识教育体系。
适当进行盆底肌训练,引导产妇进行紧缩肛门训练,一次收缩3到5s,时间1次为15到25分钟,一天训练3到4次。
准确记录患者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及纤维疲劳指数等指标。
1.3观察指标比较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盆底压力分级及手测阴道横断肌力、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及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等临床指标。
盆底压力分级主要可以分为盆底Ⅰ级、盆底Ⅱ级及盆底Ⅲ级和盆底压力Ⅳ级。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卡方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患者盆底压力分级情况对比实验组中,盆底Ⅰ级为1例,所占比例为3.33%,Ⅱ级患者为4例,所占比例为13.33%,Ⅲ级患者为20例,所占比例为66.67%,Ⅳ患者为5例,所占比例为16.67%。
对照组中,盆底Ⅰ级为2例,所占比例为6.67%,Ⅱ级患者为8例,所占比例为26.67%,Ⅲ级患者为16例,所占比例为53.33%,Ⅳ患者为4例,所占比例为13.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盆底肌力相关临床指标对比实验组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为(4.12±0.55)nxm,对照组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为(3.12±0.58)nxm,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实验组治疗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为(7.99±1.54)mV,对照组治疗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为(6.12±1.33)mV,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分别为(8.44±1.78)mV与(7.20±1.52)mV,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指数为(-0.02±0.02),对照组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指数为(-0.05±0.02),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指数分别为(-0.01±0.00)与(-0.03±0.00)mV,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尿失禁发生情况对比护理后,实验组中,2例患者发生尿失禁。
对照组中,发生尿失禁例数为5例。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6.67%与16.6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盆底肌主要组分为II级肌纤维与I级肌纤维,最主要成分为I级肌纤维,强直性收缩,疲劳指数与II级肌纤维相比较低。
II级肌纤维易发射肌肉疲劳,间断性收缩与自主收缩。
妊娠妇女盆底压力相对较大,发射盆底肌肉松弛概率较高,分娩过程中可造成盆底神经肌群损伤。
产后产妇较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造成盆底肌肉损伤及松弛,常见疾病为盆腔脏器脱垂与尿失禁,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正常生活。
分娩期和妊娠期,女性机体处于特殊时间,机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较大,促进盆底结缔组织胶原代谢,减弱患者盆底支持结构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1],我国40.0%左右已婚育龄女性均存在盆底功能障碍,临床上需提高重视。
于合理时期给予患者相应的康复护理训练,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盆底功能,促进机体康复。
在临床治疗中,产妇产后什么时间点接受康复护理对其盆底功能的影响仍存在一定争议,但大部分研究显示,产后6到8周进行康复护理,效果较为显著。
康复护理主要内容为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加强患者生物反馈,促进相关功能恢复,一般对盆底Ⅰ类肌纤维进行康复训练,后进行盆底Ⅱ类肌纤维康复训练,注意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循序渐进。
于治疗过程中可适当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相关康复训练好处及必要性,提高患者认知水平,使患者对康复训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立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较大程度上减弱对患者的不利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中,盆底Ⅰ级为1例,Ⅱ级患者为4例,Ⅲ级患者为20例,Ⅳ患者为5例。
对照组中,盆底Ⅰ级为2例,Ⅱ级患者为8例,Ⅲ级患者为16例,Ⅳ患者为4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治疗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为(6.12±1.33)mV,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分别为(8.44±1.78)mV与(7.20±1.52)mV,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6.67%与16.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得,产后7周给予患者康复护理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盆底肌力,改善临床症状,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选择产妇产后接受康复护理的实际对产妇盆底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产后7周给予患者康复护理治疗与产后9周相比,能够显著提高盆底功能,降低尿失禁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1]钱林,乔汇荃,裴亚楠,吴惠琰,王岩.护理干预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J]健康前沿,2016,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