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魅力的翻译艺术

合集下载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摘要】英汉互译涉及到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平衡。

在互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的处理,同时考虑翻译策略的运用,以保持语境和语气的准确呈现。

艺术性体现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和表现力,科学性则体现在对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的准确把握。

最终目标是使翻译具备语言的韵味和文化的独特性。

英汉互译需要同时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只有不断提升翻译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词】英汉互译、艺术性、科学性、语言特点、文化差异、翻译策略、语境、语气、跨文化交流、提升翻译水平1. 引言1.1 浅谈英汉互译中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在英汉互译中,艺术性和科学性是同样重要的因素。

艺术性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能够使译文更具文学品质和语言美感;而科学性则包括对语言规律和翻译原则的遵循,确保译文准确传达原意。

在实际翻译中,艺术性和科学性需要相互结合,既要忠于原文,又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艺术性的体现在于翻译过程中的词语选择、句式调整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译者可以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生动性,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美感和情感。

艺术性并不意味着胡乱发挥,译者仍需遵循翻译规范和原文语境,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2. 正文2.1 英汉互译的艺术性英汉互译的艺术性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性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和转化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并使译文更具有文学和审美价值。

在英汉互译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风格、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以保持译文的原汁原味和表达力。

艺术性还包括译者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以及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把握能力。

译者需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能够准确捕捉原文的意义和情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艺术性还表现在译者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和独特见解,能够为译文增添新的意义和内涵,让读者感受到独特的美感和情感共鸣。

从文字翻译到文学翻译——许渊冲的文学翻译艺术观探析

从文字翻译到文学翻译——许渊冲的文学翻译艺术观探析

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涵盖了从古代经典到现代文学的广泛领域。

以下是对许渊冲的文学翻译艺术观的初步探析:
忠实于原著:许渊冲强调翻译应该忠实于原著的风格和意境,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他注重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原著的精神,力求将原作的情感、意义和艺术价值传达给读者。

传递文化精髓:许渊冲认为翻译的目标是传递作品所代表的文化精髓和思想内涵。

他注重对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文化意义,并通过翻译传递给读者。

注重语言艺术:许渊冲注重翻译作品的语言艺术性,他认为翻译家应该具备敏锐的语感和良好的写作能力。

他注重选择合适的词汇、句式和节奏,力求在翻译中保持作品的文学美感和语言魅力。

平衡文化与读者需求:许渊冲在翻译中注重平衡原作的文化特点与读者的理解需求。

他认为翻译不仅是将作品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还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重视翻译研究与批评:作为一位学者型的翻译家,许渊冲注重翻译研究和批评的重要性。

他提倡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通过对翻译
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推动翻译领域的发展和提高翻译品质。

需要指出的是,许渊冲的翻译艺术观是多维度的,它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和翻译理论等多个层面。

上述观点只是对其艺术观的初步探析,更详细的了解需要深入研究和阅读许渊冲的翻译作品和相关论著。

外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如何在翻译中得以呈现

外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如何在翻译中得以呈现

外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如何在翻译中得以呈现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外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日益频繁,翻译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艺术的再创造。

如何在翻译中呈现外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外语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艺术性,首先在于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韵律、节奏和词汇特点,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作品的语言魅力。

例如,某些外语作品可能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或者使用了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和情感。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敏锐地捕捉到这些语言特色,并在目标语言中寻找最贴切的表达方式,以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韵味。

文化背景是外语文学作品艺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习俗。

文学作品往往会深深植根于这些文化土壤之中,反映出特定的文化内涵。

译者需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所代表的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地传达作品中的文化元素。

比如,某些外语作品中可能包含了特定的宗教典故、民间传说或历史事件,如果译者不能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准确地传递给读者,就可能导致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影响作品艺术性的展现。

形象和意象的塑造也是外语文学作品艺术性的关键所在。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独特的象征手法,创造出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富有寓意的意象,以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确保这些形象和意象在目标语言中依然能够栩栩如生,引发读者的共鸣。

这需要译者不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的传递在文学作品中同样不可或缺。

外语文学作品往往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他们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如喜悦、悲伤、愤怒、感动等。

译者需要用细腻的笔触,将原作中蕴含的情感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言的读者,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与原作读者相似的情感冲击。

为了在翻译中呈现外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译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浅谈翻译的双重特征——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浅谈翻译的双重特征——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浅谈翻译的双重特征——翻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倪娜关于翻译到底是科学,技巧,还是艺术的争论可谓旷日持久。

近些年来,机器翻译代替人工翻译的呼声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于机器翻译的质疑之声也从未减少。

2018年博鳌论坛上的AI同传的现场效果并不完美,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同声传译,机器翻译是否能代替笔译译员耗费无数心血完成的译文,这个问题又再次被人们热议。

如果机器翻译成功了,那么证明翻译的科学性起主导作用。

但翻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翻译经验是基石。

语言是有生命的,是不断变化的。

就目前的实践看来,机器翻译虽然一直在不断完善,但并未达到我们要求的水平。

由此证明翻译并不完全是一门科学,还需要技巧与艺术加工。

翻译到底是科学?技巧?还是艺术?这个话题一直没有定论。

但毋庸置疑的是,翻译之初就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以达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随着不同语言的种族之间交流的增多,人们对于翻译的要求才随之越来越高。

从传统上看,人们似乎将‘翻译’仅仅视为一种技艺,并没有将它提到‘学科’的高度。

帮助我们认识‘翻译是一门经验科学’的是哲学家,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科学哲学家。

科学哲学家使翻译研究者获得了充分的理据,提出‘翻译理论’。

1 翻译的科学性翻译出现之初,一定是经验学。

只是不同语种的人们出于交流的目的进行的两种语言上的转换。

但是在不断的实践当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规律,制定翻译规则,归纳翻译方法。

翻译就逐渐上升到科学的高度,用于指导实践。

但翻译学又不同于其他科学学科,有具体可以量化,精确到数字的标准。

翻译学其实可以认为是社会学与人文学科的综合体,在这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

翻译现象不是一种简单的两种或者多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是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心智现象、精神现象与语言现象的结合。

翻译进行时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宗教、政治、文化、教育背景等多个领域的问题,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文化产品。

可以说, 翻译学是一门独立的、开放性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文学翻译译者的艺术素养

文学翻译译者的艺术素养

文学翻译译者的艺术素养文学翻译是一门融合了语言、文化和艺术的复杂任务。

翻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技巧和专业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敏锐感知,并将其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文学翻译译者的艺术素养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对其如何提升艺术素养进行探讨。

一、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文学翻译涉及各种文学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

翻译者需要对原作进行深入的理解,抓住其中的核心思想、情感和结构。

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涵,翻译才能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来。

因此,文学翻译译者的艺术素养需要建立在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之上。

二、敏感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文学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的表面意思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传递其中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价值观,翻译者需要敏感于这些差异,并能够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读者所理解的形式。

通过运用恰当的词汇和语言风格,翻译者能够更好地保留原作中的艺术特点。

三、技巧性的翻译策略文学翻译是一项高度技巧性的任务,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

例如,有时候直译可能会使读者感到生硬和不自然,此时译者可以采用意译或者调整句子结构的方式,使翻译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

翻译策略的运用需要基于对作品的深入了解和对目标语言的熟悉程度。

四、对目标读者的考虑文学作品的翻译目标读者是译者需要时刻考虑的因素。

翻译旨在让读者享受到原作中的艺术魅力,因此需要调整翻译的风格和语言层次。

对于一些特定读者群体,可能需要做适当的注释和解释,以确保他们能够准确理解作品的含义。

考虑到目标读者的需求,是提高文学翻译译者艺术素养的重要一环。

如何提升文学翻译译者的艺术素养?提高文学翻译译者的艺术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建议:1. 深入学习语言和文化:除了熟练掌握目标语言之外,还需要了解原作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和环境。

通过深入学习语言和文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作的内涵。

文学作品翻译的艺术与技巧

文学作品翻译的艺术与技巧

文学作品翻译的艺术与技巧一、引言文学作品翻译是翻译工作中最为重要、最为艰巨的部分。

它需要翻译者具备超凡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和翻译技巧。

翻译者需要根据原作的语言、文化以及作者的意图等多重因素,将原作中的思想、情感、形式等方面精确地传达给读者。

在这一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不断摸索,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实现艺术和技巧的完美结合。

二、文学翻译艺术的几个方面1. 语言的表达能力。

语言的表达能力是文学翻译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

要想将原作中的思想、情感、形式等方面穿透译语的限制,让翻译后的作品尽可能接近原作,需要具备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就需要翻译者在前期阅读、研究原作的时候,仔细分析作者的用词、句式、语调等方面,掌握原作的语言气息和特点,为后续的翻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文化的理解和传达。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作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

翻译者需要通过对原作和作者的深入研究,了解原作中包含的文化内涵,然后通过翻译的手段将这些内涵在译文中恰当地表达出来。

在此过程中,翻译者不仅要了解原作中的文化背景,还要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思维方式,使得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需要。

3. 艺术形式的还原。

文学作品往往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著称于世,这种形式往往由作者通过语言、形式等多种手段进行创作。

翻译者需要在保证译文符合原作的意图的基础上,将原作表现出的特定艺术形式尽可能地还原在译文中。

这就需要熟悉原作所涉及的艺术形式,比如对字词的使用、对语言的重复、对节奏和韵律的把握等等,然后通过适当的调整,将原作的风格和特点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三、文学翻译技巧的几个方面1. 词语选择和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词语选择和翻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译者需要根据原作的风格、特点以及背景等方面,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原作的意思。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学、文学素养,同时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比如借用、调整、增添、省略等方法,尽可能做到原汁原味。

翻译中的艺术翻译和艺术翻译理论

翻译中的艺术翻译和艺术翻译理论

翻译中的艺术翻译和艺术翻译理论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艺术翻译作为其中的一种,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方法论。

本文将简要论述翻译中的艺术翻译和艺术翻译理论,并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一、艺术翻译的特点艺术翻译是指将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作品从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翻译活动。

与一般的商业翻译相比,艺术翻译有着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文本本身的特殊性:艺术翻译的原文是文学、艺术作品,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尽可能保持原文的风味。

2、翻译者的创造性:艺术翻译需要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翻译者需要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以使得译作在另一种语言中具有艺术性和美感。

3、读者的感受:艺术翻译的读者不仅仅是普通的读者,更多的是文学、艺术爱好者。

因此,翻译时需要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尽可能使得译文符合读者的期望和需求。

二、艺术翻译的方法论艺术翻译的方法论主要包括:直译、意译、音译和谐音译等。

1、直译:适用于语言相似,没有太大文化差异的场合。

直译强调忠实于原文,语言简洁明了,但容易出现瑕疵,很难把原文的特点完整地表达出来。

2、意译:适用于语言中存在较大差异的场合。

意译强调语言的美感,充分体现翻译者的创造性,但也容易导致原文的部分特点被淡化或丢失。

3、音译:适用于名称、人名等情况。

音译强调翻译后的名称和原文名称的发音相似,但容易导致意义被改变。

4、谐音译:适用于语言诙谐、幽默的情况。

谐音译强调翻译后的语言具有原文幽默、诙谐的特点,但也容易导致原文的部分意义被丢失。

三、案例分析以《悲惨世界》中法文原文“Un matin, dans l'hiver de 1823, un homme”为例,进行翻译。

不同翻译方法的译文如下:1、直译:一个冬天的早上,一个男人2、意译:1823年的寒冬早晨,有个男人3、音译:1823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一个皮特4、谐音译:1823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有一个萌宠通过以上4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可以看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缺点。

外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如何在翻译中得以呈现

外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如何在翻译中得以呈现

外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如何在翻译中得以呈现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变得日益重要。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与传递,更是对原作艺术性的再创造。

那么,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呈现外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外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艺术性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作品的语言风格、结构布局、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主题深度以及蕴含的文化内涵等。

一部优秀的外语文学作品往往能够以独特的方式运用语言,创造出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形象与意境,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语言风格是外语文学作品艺术性的重要体现之一。

不同的作家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风格,有的简洁明快,有的华丽繁复,有的幽默诙谐,有的深沉凝重。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敏锐地捕捉到原作者的语言特色,并尽可能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方式。

比如,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以细腻、机智的语言风格著称,如果在翻译中失去了这种风格,就会使作品的魅力大打折扣。

因此,译者需要通过精心选词、巧妙造句,来重现原作的语言韵味。

结构布局也是展现作品艺术性的关键因素。

有些作品采用线性叙事,情节发展循序渐进;而有些则采用非线性的结构,通过回忆、倒叙、插叙等手法增加故事的层次感和神秘感。

在翻译时,译者要尊重原作的结构安排,确保译文在逻辑上清晰连贯,同时不失原作的独特结构魅力。

比如,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采用了多视角、多时间线的复杂结构,如果翻译不当,很容易让读者感到混乱,无法领略到原作结构的精妙之处。

人物塑造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之一,也是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成功的人物塑造能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翻译中,译者要准确传达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使读者能够像阅读原作一样,对人物形象产生清晰而生动的认识。

例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形象复杂而丰满,译者需要通过细腻的翻译,展现出她内心的挣扎和情感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言魅力的翻译艺术
作者:余尚可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03期
【摘要】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系统。

各种语言,不同搭配和不同表达,形成了语言的不同魅力,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语言已经带上了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翻译时要结合语言魅力进行翻译,才能更好的体现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语言语法词汇翻译魅力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102-02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系统。

语音是物质外壳,词汇是建筑材料,语法是组织规则。

组成语言的各部分或各要素之间处在一种相互制约而又统一的平衡状态。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语言已经带上了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在学习一门语言时,这种差异既是最大的障碍,也是其魅力所在。

在语言学习中,翻译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

同时也是我们克服文化隔阂,了解语言魅力的关键。

但我们作为初学者,在翻译的认知上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因而学习过程也变得枯躁乏味。

如何从翻译中发现语言的魅力呢?让我们以英语为例,深入探究。

举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例子:
how=怎么,old=老,are=是,you=你
How old are you?
怎么老是你?
这句常用语,如果一词对一字地对译,与原意“你多大了?”未免相差太远。

这种一一对应的翻译方式,是大多数语言初学者跳不出的怪圈。

因此,翻译中最基本的技能,就是要认清两种语言的语法习惯,不能生搬硬套。

如:
在《毛选》译本里有这么一句长长的话: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

To win this victory will not require much more time and effort, but to consolidate it will.重复在中文里是一种起强调作用的修辞,但在英文里则一定要避免,一个小小的 will就代替了长长的一段话。

何等神奇!
其次,在掌握语法习惯的基础上,我们也应学会会意修改与补充。

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文字要表达的情感,以整体观局部。

如: Baby you light up my world like nobody else.
宝贝是你给了我一个日不落的世界。

——One Direction 《What Makes You Beautiful》
有没有觉得One Direction青春帅气的形象浮现在眼前了?像“宝贝你点亮了我的生活”这种高大上的空话就不该出现。

如:
Up in my air balloon, air balloon, air balloon
在我的气球上,飞呀,唱呀,笑呀
——Lily Allen《Air Balloon》
明明是三个一样的词语,其实包含了很多快乐的活动。

所以千万不能译为“气球,气球,气球”……
最后,语言最奇妙之处还是在于音韵,不过翻译时往往很难做到韵律和谐,这也是你读外国作品、外国人读中国作品觉着别扭的主要原因。

如: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The sun by day, the moon by night, Appear in a sea up in the deep.
The Milky Way with stars so bright, Sinks down?鄄into the sea in sleep.
——曹操《观沧海》
保留了韵律与情感,是不是别有一番趣味?同学们在阅读译制作品时就该挑这种名家翻译版,否则越读越无聊,越读头越大。

不过,之前提到的困扰大家的文化差异,其实才是语言真正的魅力所在。

有那么一部分大神级人物,其文化积淀及对语言之掌控力已经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如:
What would I do without your smart mouth
Drawing me in and you kicking me out
若无卿软语,茫茫何所投
秋波青睐又嗔怪推我手
——John Legend 《All Of Me》
I used to bite my tongue and hold my breath
Scared to rock the boat and make a mess
曾是缄口屏气道还怕,怕他付诸东流风吹沙
——Katy Perry 《Roar》
微者情思细腻,广者气势恢宏,前后衔接,毫无瑕疵,英文之优美与中文之凝炼交互淋漓尽致,使人怎能不慨叹语言之博大精深!
总之,“思考是我无限的国度,言语是我有翅的道具。

”尤其翻译是如此,阅读、写作贵在感受,翻译贵在思索。

我们要从中发掘语言之美,为思想插上语言魅力的翅膀!让翻译艺术插上语言魅力后出神入化!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著,杨宪益,戴乃迭译. A Dream of Red Mansions[Z].北京:外文出版社,1973.
[2]刘艳. 奈达和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初探[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1):120-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