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高峰期产蛋率低的原因与防治

合集下载

饲养管理不当引发蛋鸡产蛋下降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饲养管理不当引发蛋鸡产蛋下降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饲养管理不当引发蛋鸡产蛋下降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正常情况下,蛋鸡开产后产蛋率逐渐上升,5—7周即达到产蛋高峰期,并维持8个月左右,以后产蛋率逐渐下降。

但有的鸡场和专业户由于饲养管理不善,存在着所饲养的蛋鸡开产或高峰期来临时间延迟,产蛋高峰期维持时间缩短;有的养殖户饲养的蛋鸡产蛋率不稳定,有的甚至达不到产蛋高峰期;个别养殖户饲养的蛋鸡在高峰期或产蛋上升期出现产蛋率突然下降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养殖经济效益的提高。

由于近几年流行产蛋下降综合症,有些鸡场和专业户发现鸡产蛋下降就怀疑鸡得了产蛋下降综合症。

其实,引起鸡产蛋下降的原因很多,如某些传染病、饲养管理不善、用药不当、各种应激因素的存在等。

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经验和临床调查总结、分析,现就因饲养管理不当引起蛋鸡产蛋下降或异常的原因归纳如下。

生态养鸡就是在森林生态环境下,以本地鸡为养殖对象,舍饲和林地放养相结合,以自由采食林间昆虫,杂草为主,人工补饲有机饲料为辅,呼吸林中空气,饮山中无污染的河水,生产天然无公害的优质商品鸡。

生态养鸡属于绿色无公害养鸡。

采用林下人工种草规模化放牧散养的生产方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养殖模式,贵州地区正在大规模推广该技术。

1生态养鸡的意义1.1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林下种草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可形成粪肥草、林木、农作物,草养鸡,果木以及农作物增产的良性生态循环。

1.2是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的有效途径林下养鸡,环境好,无污染,符合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的要求。

养殖出来的肉鸡,品质和风味好,经济价值高。

1.3饲养成本低优质牧草、草子和昆虫等都可以作为鸡的饲料;饲养环境好,鸡的疾病少、成活率高;所需设施简单.因此,生态养鸡投资少,见效快。

2养殖技术2.1 选好场址生态鸡的养殖是在森林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养鸡场要选择天然林地,一般天然次生林好于原始林,阔叶林好于针叶林,天然林好于人工林。

如条件允许,最好选择针阔混交林。

要求鸡舍周围没有大的污染源,坡度以5。

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原因及对策

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原因及对策

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原因及对策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物质量和营养价值的重视,鸡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不可否认的是,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应对这一困扰。

一、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原因1. 饲料不均衡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饲料不均衡。

鸡蛋的产量和质量与饲料的品质息息相关,如果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不均衡,就会导致蛋鸡的产蛋率下降,从而出现无产蛋高峰期。

2. 疾病影响蛋鸡由于生长环境的限制,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扰,当蛋鸡患病时,就会影响其产蛋率。

而在蛋鸡无产蛋高峰期时,疾病的传播更加严重,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蛋鸡的产蛋率。

3. 生长环境差蛋鸡的生长环境对其产蛋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生长环境差,蛋鸡就会感到不适,从而影响了它们的产蛋情况。

生长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4. 饲养管理不当蛋鸡的饲养管理对其产蛋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饲养管理不当,比如饮水不畅、饲料不足、居住环境不卫生等,都会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出现无产蛋高峰期。

二、蛋鸡无产蛋高峰期的对策1. 改善饲料质量要解决蛋鸡无产蛋高峰期问题,首先需要改善饲料的质量。

只有通过科学配方,确保饲料中营养成分的均衡,才能保证蛋鸡的健康生长和正常产蛋。

生产者应该选择优质的饲料,并根据蛋鸡的生长发育需要进行合理的搭配和投喂。

2. 加强疾病防控为了避免疾病对蛋鸡产蛋率的影响,生产者需要加强疾病的防控工作。

定期对蛋鸡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病情及时隔离治疗,加强饲料和饮水的卫生管理,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传播,提高蛋鸡的免疫力,从而保证蛋鸡的产蛋率。

3. 改善生长环境为了提高蛋鸡的产蛋率,在生长环境上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善。

首先是要保持鸡舍的通风透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同时保持鸡舍的卫生清洁。

其次是要为蛋鸡提供充足的空间和适宜的光照,以促进蛋鸡的生长和产蛋。

4. 规范饲养管理规范饲养管理是提高蛋鸡产蛋率的关键。

鸡产蛋量下降的解决办法

鸡产蛋量下降的解决办法

鸡产蛋量下降的解决办法鸡群产蛋有一定的规律,即开产后几周达到产蛋高峰,持续一段时间后,开始缓慢下降直至产蛋结束。

如果产蛋鸡的产蛋率出现突然下降,就要及时进行全面的检查,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一、减少应激季节的变化和灾害性天气的发生,会导致温度湿度的急剧变化。

若鸡舍保温效果不理想,将会对产蛋鸡群产生较大的应激影响,导致鸡群的产蛋量突然下降。

所以在季节变换、天气异常时,应及时调节鸡舍的温度和改善通风条件。

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等,可减缓鸡群的应激。

二、科学光照鸡舍发生突然停电,或光照时间、强度失控,都不利于鸡群的正常产蛋。

产蛋期间应严格遵循科学的光照制度,避免不规律的光照。

产蛋期间,光照时间每天为14小时—16小时。

三、保证饮水应做到经常检查饮水系统,发现漏水或堵塞现象应及时进行维修。

四、科学用料应选择安全可靠、品质稳定的全价饲料,日粮中要求有足量的蛋白质、蛋氨酸和适当维生素及磷、钠等矿物质。

同时要避免突然更换饲料。

如必须更换,应当采取逐渐更换法,即先更换1/3,再换1/2,然后换2/3,直到全部换完。

全部过程以4天—5天为宜。

固定喂料次数,按时喂料,不要突然减少喂量或限饲,同时应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喂料量。

五、保持卫生及时进行打扫和清理工作,以保证鸡舍卫生状况良好。

每周内进行1次—2次常规消毒,如有疫情要每天消毒1次—2次。

可用0.1%威岛牌消毒剂或其他安全的消毒剂对鸡舍顶棚、墙壁、地面及用具等进行喷雾消毒。

六、注意日常观察注意观察鸡群的采食、粪便、羽毛、鸡冠、呼吸等状况,发现问题,应做到及时治疗。

通常鸡舍内的适宜温度为18.3℃—23.9℃,相对湿度控制在55%—65%。

同时应保持鸡舍内空气新鲜,在无检测器的条件下以人进鸡舍感觉不刺眼、不流泪、无过臭气味为宜。

七、产蛋期不要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应在鸡的育雏及育成期进行,产蛋期也不要投喂大量的预防性药物。

八、减少异常声音刺激尽量减少异常的声音刺激,防止猫、狗、鼠、鸟类等窜入鸡舍。

蛋鸡产蛋率下降的原因与应对措施

蛋鸡产蛋率下降的原因与应对措施

《蛋鸡产蛋率下降的原因与应对措施》在现代养殖业中,蛋鸡的产蛋率是衡量养殖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不可避免地,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蛋鸡产蛋率下降的情况,这给养殖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损失。

产蛋率下降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全面综合考虑,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产蛋率下降可能与蛋鸡自身的生理状况密切相关。

随着蛋鸡年龄的增长,其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导致产蛋率逐渐下降。

老化使得蛋鸡的生殖系统功能减退,从而影响了其产蛋能力。

此外,蛋鸡的健康状况也直接影响着其产蛋率。

如果蛋鸡患有疾病或受到寄生虫感染,例如传染性鸡伤寒、鸡传染性贫血等,都会显著降低其产蛋率。

其次,饲料质量和饲养管理也是影响蛋鸡产蛋率的重要因素。

饲料是蛋鸡生长和生产的重要来源,饲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蛋鸡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如果饲料中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或者含有有害物质,都会对蛋鸡的产蛋率造成影响。

此外,不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也会影响蛋鸡的产蛋率。

例如,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光照不足或光照时间不合适等因素都可能对蛋鸡的生理状态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蛋鸡产蛋率下降的原因,养殖者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加强饲料质量管理,确保饲料配方科学合理,含有足够的营养成分,同时排除可能的有害物质。

其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定期检查蛋鸡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第三,优化饲养管理,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和舒适,合理控制饲料投喂量,保证蛋鸡的健康生长。

最后,加强光照管理,保证蛋鸡充足的日照时间,有助于调节其生理节律,提高产蛋率。

综上所述,蛋鸡产蛋率下降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但只要充分了解其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就能够有效地提高蛋鸡的产蛋率,保证养殖效益的稳定增长。

蛋鸡产蛋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

蛋鸡产蛋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
激 因素如噪 音 、转群 、断 水等 ,接 种疫 苗应在 鸡群 健 康 时进行 ,免疫 时可用 维生 素 C或 氯丙嗉 等抗应
激 药溶 于饮水投 服或 拌料 。
蛋鸡 ,在产 蛋 高峰 因饲 喂劣 质饲 料
假 鱼粉) 造
成产 蛋率 由 9 %下 降到 3 . 3 3 %。 同村 的王某 饲养 的 5 8 0只 蛋鸡 ,喂 自配饲 料 因 蛋氨 酸 的添 加 量 超标 3 0 倍 ,造 成产蛋 率 由 7 .%下 降到 不足 3 %。 9 2 0
备 ,降低 舍温 使 之维 持在 l 3℃ ~2 3℃范 围 内;加
强光照 时间 ,每 天 应保 持 l ~1 ,不能 随意延 长 5 6 h
或 缩 短 ,冬 季 注 意 舍 内保 暖 , 同 时 也 要 防 止 舍 内 N 、C : 有害 气 体浓 度 过 大 ,尽 量 减少 各 种应 H O 等
舍 内蓄 积 。官会 镇 官某 等 2个养 鸡 户 的 31 0只 蛋 0 鸡 ,因舍 内无通 风换气 设 备 ,通 风又 不及 时 ,舍 内 N 3 H 浓度 长期 严 重超 标 ,致 使产 蛋率 由 9 . 05 %下降
到 6 .%。 27
口镇王 某饲 养 的 6 0 0只 蛋鸡 ,在 2 0日龄发 生 皮 0 1
给清凉 无污 染 的饮水 ,舍 内安装必 要 的通 风换 气设
苗等 均会 引起 产 蛋 下 降。 付集 镇 郑某 饲 养 的 40 0 0
只海 兰 白蛋鸡 ,因盖 房放鞭 炮 使鸡群 受 到惊吓 ,造
成炸 群 ,产 蛋大幅 下 降, 由 9 %降到 5 . 5 08 %。 11 营养缺 乏或 过剩 。饲料 内某 些营 养物 质如 蛋 .. 5 白质 、C 、P及 维生素 缺乏 或过 量都 能 引起产 蛋 下 a 降 。2 0 0 5年 三店 乡某 村 1 1户饲 养 的 1 . 只 迪卡 4万

蛋鸡产蛋率下降的原因及防制措施

蛋鸡产蛋率下降的原因及防制措施
1 0 0 千克 , 饮服 4 天。
会使
不 良
产蛋量显著下降 ,应尽
养殖技术顾 问 2 0 1 3 . 7
营养对鸡群的抵抗力及产蛋功能至关重要 ,科学 的 营养需合格 的全价配合饲料。近几年来饲料品种混 杂, 特别是假鱼粉 、 假骨粉 、 潮 湿的玉米甚 至一些霉 变的劣质原料配合 的饲料时有出现 ,长期饲喂含有 这些因素的劣质饲料必然引起蛋 白质不足、钙磷 比 例失调 、 微量元素中毒或不足 , 维生素不足或被破坏 的饲料都容易弓 l 起呼吸道症状的发生或产蛋功能 的
蛋性不能恢复至高峰期 , 其生产性能也随 即失去。
严格 卫 生 防疫制 度 。平 时应加 强 隔离 消毒 , 杜绝 外来人员走访 ,特别是附近有疫情时更加注意鸡场
此要保持水槽中正常有水且水质清洁无异味。
1 . 4 管 理
蛋鸡的科学管理。就是在鸡群 的生长发育过程 中, 严格按照生长要求 , 有效地保持和提高鸡群 的整
下降。长时间饮水不足。缺水 , 会导致产蛋停产 。因
鸡群产蛋率长期处在 7 0 % 左右 ,不能达到产蛋高峰 ,
多属在育成期感染疾病 ,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彻底 , 致使鸡卵巢萎缩 , 造成产蛋功能低下 , 失去产蛋功能。
2 防制方法
淘汰临诊症状较严重的鸡只。对于产蛋后期或 有严重呼吸道症状、 产畸型蛋的鸡只即使治愈 , 其产
或失败常导致育成鸡发病。特别是育雏期感染传染
性法氏囊病引起免疫缺陷致使抵抗力低下 、育雏期 因 造
成强弱悬殊或体质弱而j 升 。异常声响、 陌生人畜
难 上
紧急免疫接种 。 减少鸡群应激 , 提高抗病能力 。 药物治疗 。全群使用盐酸恩诺沙星原粉 ,每 l 0 克加水 1 0 0 千克 ,连服 4日;电解多维 1 5 0 克加水

浅析出现不产蛋的蛋鸡、产蛋率低的蛋鸡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浅析出现不产蛋的蛋鸡、产蛋率低的蛋鸡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浅析出现不产蛋的蛋鸡、产蛋率低的蛋鸡的原因和预防措施蛋鸡生产性能低通常表现为开产日龄推迟,提早开产、产蛋高峰期没达到预定指标或攀升时间较长、高峰期短、产蛋期死淘率太高、提前休产淘汰、蛋品质下降以及淘汰时体重偏轻等。

造成产蛋性能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出现不产蛋的蛋鸡、产蛋率低的蛋鸡的原因(1)育成鸡合格率太低。

合格率为合格鸡数(体重在标准体重的±10%以内,胫长为104~106mm)与入舍雏鸡数之比。

育成合格率低说明育雏育成期死亡较多,育成鸡体质差、均匀度差。

体重偏轻或偏重都将导致产蛋推迟或提前、产蛋高峰期不稳、性能低,而均匀度是直接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

(2)开产前体成熟与性成熟不能同步。

表现为到了正常开产体重时不开产,或达到5%产蛋率时体重低于标准。

这种结果源于饲料营养不合理、光照程序不合理、限饲和疾病等。

若在育雏、育成阶段及气候变化时不能及时调整配方,从而造成饲料能量、蛋白质、钙、磷等阶段比例不合理,影响体重的增加和性成熟。

光照是养鸡生产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光照的时间、强度等对鸡的活动、物质代谢、生长发育及生产力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正确的限饲可影响生殖系统的发育、成熟。

在育雏后期的6~8周,突然限饲会影响鸡只体格的正常发育。

疾病也可造成鸡体质差,影响鸡的正常发育与成熟。

(3)药物的毒性作用。

药品的残毒可引起机体正常发育停滞,影响鸡内脏器官的发育,特别是对育雏前期内脏和育成期生殖器官的成熟影响更大。

另外,若在产蛋期用了对产蛋有影响的药品,如磺胺类、呋喃类等,不但会破坏卵细胞的发育,从而降低产蛋率,而且过量会引起中毒。

(4)饲料质量不稳定,营养成分缺乏、过量,饲料卫生不达标,适口性差或灰分过高等均可引起产蛋性能降低。

(5)饲养管理不科学温度控制不合理、光照和饮水不足、日常管理粗放均会导致生产性能降低。

另外,疾病的侵害及其他应激,也是造成鸡产蛋性能低的原因。

2.避免出现不产蛋的蛋鸡和产蛋率低的蛋鸡的措施蛋鸡从l6周龄起进入预产期,25周龄到达产蛋高峰,为防止产蛋性能下降必须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

蛋鸡产蛋高峰期产蛋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措施

蛋鸡产蛋高峰期产蛋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措施

济损失更为严重 。细菌性疾病 , 主要有支原体 、 传染
性鼻炎 、 禽霍乱 、 大肠杆 菌病 、 沙 门氏菌病 , 尤其是传 染性鼻炎及 败血支原体等 , 其共 同特点是病程 长 , 发 病缓慢 ,逐步会影响采食量及生殖系统产蛋率持续 缓慢下降 , 鸡蛋质量变差 , 因此必须重视 。 2 应对措施
饲 料 添加 剂 , 具 有健 胃消食 , 促 进生 长等 功效 。 提 高饲 料转化率 , 降 低 胆 固醇 的含 量 , 提 高卵 磷 脂及 蛋 白质
含量 , 使家禽产蛋多 , 蛋大 , 对各种产蛋前期产蛋率上
型症状或多种疾病 的混合感染 。例如 , 家禽患非典型 新城疫的死亡率很低 , 剖检后病理性特征不明显 , 但 产蛋率大幅度下降 , 达到 2 0 %~ 3 0 %, 且持续时间长 , 约 1 个 月左 右 。禽 流感 发 生 时 ,往 往 并 发大 肠 杆 菌
如果是 因为饲养管理 引起 的蛋鸡产蛋量下 降 ,
总之 , 对于蛋鸡生产性能的降低 , 要从根本上控 制病 因 , 抓住主要矛盾 } 类药物只能作为辅助治
疗 。同时, 要 选 用 质量 的治疗 效果 。
养殖技术顾 问 2 0 1 3 . 4
药物 , 这样才能取得 良好
程 中要 针 对 病 情 , 查 明原 因 , 标本兼治 , 有 效 预 防和 控 制 并发 症 的发 生 。病 鸡 治疗 要 及 时 果 断 ,措 施 得
要根据原因 , 及 时纠 正 管理 中 的不足 , 从 而减 少 应 激
因素 , 以恢复产蛋。如果是因为营养因素引起的蛋鸡 产蛋 量 下 降 , 要增 加 营 养 添加 剂 和 改变 日粮 成分 , 平 衡营养 , 以恢 复产 蛋 。如果是 疾 病方 面引 起 的蛋 鸡 产 蛋量下降 , 则应先根据病情及时治疗 , 待康复后再 投 以增蛋类药物。现介绍几种临床常用增蛋类药物。 “ 增 蛋散 ”, 主要 成 分有 党 参 、 黄芪 、 茯苓 、 白术 、 麦芽 、 山楂 、 神曲、 菟丝子 、 蛇床子 、 淫羊藿 , 粉碎后 以 2 %的量 拌料 , 既 能 补 中益 气 , 又 能健 胃助 消化 , 滋 阴 补 肾, 修复输卵管。本产品能延长蛋鸡产蛋高峰期 , 提 高 产蛋 率 。主要用 于 产蛋 高峰 期及 产蛋 后期 , 对 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鸡高峰期产蛋率低的原因与防治在蛋鸡养殖过程中,总是有不少养殖户反应,蛋鸡开产后在140~200日龄之间,产蛋率上升缓慢或徘徊不前,或者是忽高忽低呈反复状态,或有的鸡群无产蛋高峰,产蛋率维持在80%左右,或者比规定日龄内的产蛋率低10%~15%,鸡蛋质量差,蛋鸡不能按期进入产蛋高峰,产蛋期也较短,全期料蛋比在3︰1以上,经济效益低下,即使使用增蛋药、抗病毒药及抗生素药后,效果也不理想。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随着蛋鸡业规模化及疫病流行复杂化,养鸡进入微利时代。

这样,对蛋鸡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在广大养殖户中,有相当一部分还处于中小规模的养殖阶段,没有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饲养环境相对较差,由于疾病侵扰等,鸡群存在潜在的应激因素,使鸡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这些都会导致蛋鸡高峰期产蛋率上不去、产蛋率较低。

出现这种现象,一般与鸡苗质量、饲养管理、饲料质量、疾病等因素有关。

具体来说造成蛋鸡高峰期产蛋率低有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鸡苗因素。

个别养殖户为节约养殖成本,选用廉价鸡苗,好多养殖户购买鸡苗前根本没有到种鸡场考察过,不了解种鸡的饲养管理情况,鸡苗受母原疾病的困扰致使到产蛋期生产性能下降,如沙门氏菌感染、新城疫抗体低下、马立克氏病、传染性贫血等,此类疾病的存在,往往导致产蛋期鸡群死亡率增加,产当量减少,即使投入大量的药物成本治疗,效果也不会太好。

第二,饲养管理方面的原因。

主要有:1.鸡群饲养密度太大。

我国蛋鸡生产的主要形式是小规模、大群体。

由于受资金、场地、设备等因素的限制,或者饲养者片面追求饲养规模,养殖户育雏、育成的密度普遍偏高,第一周的育雏密度一般是每平方米30只,而实际中往往高一倍者比较普遍,甚至高2~3倍。

有的养殖户从进鸡到转群上笼饲养密度不变,不能按时疏散,雏鸡6周龄的体尺、体重难以达标,直接影响育雏、育成鸡的质量。

在多年的蛋鸡生产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饲养密度是限制蛋鸡生产性能的首要管理因素。

2.鸡舍通风不良。

育雏早期为了保暖,门窗都封得很严,随着密度的增大,分泌物、排泄物的增多,加上粉状料的使用,羽毛、皮屑的脱落,鸡舍内的空气极为污浊,雏鸡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流泪、打喷嚏等,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鸡的生长发育。

3、饲槽、饮水器有效位置不足。

导致鸡群的均匀度差。

由于育雏早期的料桶、饮水器的数量不可能很多。

随着鸡龄的不断增加,鸡只体格的发育,在料桶与饮水器不增加,或增加的数量不足的情况下,鸡只能分若干次轮换采食、饮水,每只鸡采食的数量、质量有所差异,造成鸡群均匀度差。

4. 开产前体成熟与性成熟不同步。

表现为鸡群在16周龄时的体重均匀度、性成熟均匀度、免疫均匀度低于80%,变异系数在10%以上。

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平均体重低于标准体重下限。

这样的鸡开产日龄相对偏早,产蛋率攀升的时间很长,产蛋高峰上不去,同时,高峰持续时间短,蛋重轻,死亡淘汰率高。

另一种是平均体重高于标准体重上限,开产日龄偏迟,全期耗料量增加,料蛋比高,经济效益低下。

5. 产蛋阶段光照不稳定或强度不够。

实践证明,蛋鸡每天有14~16小时的光照就能满足产蛋高峰期的需求,由于考虑到其它影响因素,现在普遍采用16小时的光照制度。

补光时一定要按时开关灯,否则就会扰乱蛋鸡对光刺激形成的反应。

在进入高峰期时,光照要保持相对稳定,强度要适合。

6. 产蛋高峰期安排不合理。

蛋鸡的产蛋高峰期大约在25~35周龄,产蛋率一般可达90%以上,这一时期蛋鸡产蛋机能最旺盛,我们必须有效利用这一宝贵的时期,才能获得较高的产蛋量。

如果在早春育雏,鸡进入产蛋高峰期时正好处在夏季,此时,由于天气炎热,鸡采食减少,加上多数鸡场防暑降温措施不得力,或者虽有一定的措施,但也很难达到鸡产蛋时期最适宜的温度;有的是在鸡舍内使用人工降温或用湿帘降温,使鸡舍内湿度增加,很容易导致大肠杆菌的生长繁殖,鸡群易患大肠杆菌病,都会导致产蛋高峰上不去。

7. 不同批次的鸡混养。

个别养殖场(户),在同一鸡舍装入不同日龄的鸡群,由于不同的饲养管理,不同的疫病的防治措施,不同的光照制度等因素,也是造成整栋鸡舍鸡产蛋不见高峰的原因之一。

第三,饲料质量的问题。

1.劣质饲料的使用。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饲料由于生产地区、厂家和批次的不同,其质量也参差不齐,而且还存在着搀杂使假等问题。

如果没有对饲料加以检验分析,就按使用说明配制,喂鸡后就有可能出现产蛋不见高峰的问题。

更何况在饲养实践中普遍存在着用同一种料,养不同品种的鸡,这样很难适合不同鸡群的营养需求,也会出现产蛋率低的现象。

2.饲料标签与内在质量的严重不吻合饲料产品的标签注明了粗蛋白质的含量是标准量,而实测往往偏低,尤其是必须氨基酸、维生素等有效成分含量不足。

另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饲料的代谢能偏低;粗蛋白水平虽然不低,但杂粕的使用比例偏高,饲料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养殖户大多不注意这一点。

不从总耗料、体增重、死淘率、产蛋量、料蛋比、淘汰鸡的体重诸方面算总账,而是片面的强调饲料的价格,导致产蛋鸡应有的生产性能未能发挥出来,通常不会有好的产蛋效果。

第四,疾病的侵扰。

鸡群如果存在着母源疾病、免疫抑制性疾病等,会使鸡群处于疾病的亚临床状态;同时,免疫程序混乱,生搬硬套书本上的或某研究机构的防疫程序,不能结合当地疫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没有对鸡群进行科学的免疫抗体监测,鸡群在抗体上存在参差不齐现象。

而某些传染病的发生,会导致鸡生殖系统永久性损害,使鸡群产蛋难以达到高峰。

另外,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减蛋综合症等病毒性疾病的存在,直接制约了蛋鸡的生产性能的发挥,也使鸡群产蛋难以达到高峰,即使花费了大量的药物费用,加以治疗,但产蛋率仍未见提高。

大家都知道,鸡群产蛋有一定的规律,即鸡开产后产蛋率逐渐上升,几周后达到产蛋高峰,持续一段时间后,产蛋率又开始缓慢下降直至产蛋结束。

如果产蛋鸡的产蛋率上升速度较慢或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突然下降时,就应及时对鸡群进行全面的检查,结合生产实际,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针对以上一些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进行防治。

1、慎重选购鸡苗。

应当选择信誉好、质量有保证的种鸡场;向其他养殖户询问该种鸡场鸡苗的饲养情况。

坚决不购买没有质量保证的鸡苗,这是保证高峰期产蛋的基础。

2、尽量减少应激。

比如季节的变化和灾害性天气的发生,会导致温度湿度的急剧变化。

若鸡舍保温效果不理想,将会对产蛋鸡群产生较大的应激影响,导致鸡群的产蛋量突然下降。

所以在季节变换、天气异常时,应及时调节鸡舍的温度和改善通风条件,通常鸡舍内的温度控制在18~24℃,相对湿度控制在55%~65%。

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C等,可减缓鸡群的应激。

同时,尽量减少异常的声音刺激,防止猫、狗、鼠、鸟类等窜入鸡舍,给鸡带来的应激等。

3、进行合理的光照。

鸡舍发生突然停电,或光照时间、强度失控,都不利于鸡群的正常产蛋。

产蛋期间,应严格遵循合理的光照制度,避免不规律的光照,光照时间应保持在每天14~16小时。

产蛋期间鸡长到80日龄后性器官就开始发育,这时就要开始控光,特别是100日龄以后光照时间不能缩短也不要加长,光照强度不能减弱也不要加强,否则会使性成熟拖后或提前。

补充光照时,不能只在日出前或只在日落后给光,要早晚“双加光”。

应当注意,光照时数不能随季节不同而变动;采光不好的鸡舍在阴雨天的白天也要开灯。

补充光照时,要经常清理灯泡上的灰尘。

防止有光照,但光照的强度不够的现象。

3、产蛋期不要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应在鸡的育雏及育成期进行,产蛋期也不要投喂大量的预防性药物。

因此,按照免疫程序的要求,需要接种的疫苗,应在开产前进行。

4、科学管理、合理饲养。

首先要合理控制鸡群的饲养密度,在保证鸡舍有足够饲槽、饮水器数量的基础上,应选择安全可靠、品质稳定的全价饲料。

同时要避免突然更换饲料。

如果必须换料,应当采取逐渐更换法,要求有4~5天的过渡期为宜。

同时,要固定喂料次数,按时喂料,不要突然减少喂量或限饲,而且应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喂料量。

除此以外,还应经常检查饮水系统,发现漏水或堵塞现象应及时进行维修。

合理安排鸡的产蛋高峰期,避开高温和低温季节。

要注意,不同批次的鸡不要混养在一栋鸡舍,应分开饲养,以保证一栋鸡舍内的鸡采用相同的饲养管理措施。

5、保持鸡舍卫生。

对鸡舍及时进行打扫和清理工作,以保证鸡舍卫生状况良好。

一般每周进行1~2次常规消毒,如有疫情时,要每天消毒1次。

消毒时,对鸡舍的顶棚、墙壁、地面及所有用具等,都要进行消毒,才能真正起到消毒的效果。

同时应保持鸡舍内空气新鲜,鸡舍要进行合理通风,在无检测器的条件下以人进入鸡舍感觉不刺眼、不流泪、无过臭气味为宜。

6、注意日常观察。

要注意经常观察鸡群的采食、粪便、羽毛、鸡冠、呼吸等状况,发现问题,应做到及时治疗。

我们可以在开产鸡群中挑出冠子不红或不“开胯”(耻骨间距小)的鸡;在产蛋中期挑出鸡喙、腿鲜黄的胖鸡,放在空笼中观察三天,淘汰确实不产蛋的“假产蛋鸡”。

如果通过改善营养和加强管理后,仍无法提高当前的产蛋率时,我们可以再已有16h光照的鸡群中,用两周的时间过渡,在早晨逐渐增加光照lh,使光照总时数达到每天17h,这样,把每天的光照时间逐渐提前,可以适当提高鸡的产蛋量,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前期光照法”。

7、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有的鸡群在饲料、环境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突然产蛋量下降或出现产蛋异常(软壳蛋、小蛋、畸形蛋、破蛋增多等等),可考虑是不是疾病的原因所致(主要症状见表)可以进行对症治疗。

同时也应特别注意观察鸡群有无开产脱肛、初产蛋鸡猝死、产蛋疲劳综合征、脂肪肝综合征和卵黄性腹膜炎这五种疾病。

发生这些现象时,除进行相应的治疗外,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蛋鸡的饲养管理,才会有好的饲养效果。

总之,养殖户可针对自己的养殖场实际情况,准确查找导致鸡生产性能下降的原因,慎重选购优质的鸡苗,做好饲养管理、环境控制、卫生防疫等工作,最大限度地进行科学化管理,避免因饲养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损失,力求使养殖收益最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