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升初二数学衔接教材

合集下载

北师版数学初一升初二暑假衔接教材

北师版数学初一升初二暑假衔接教材

第一讲、三角形总复习基础知识1.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与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2. 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定理及其推论;3.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4. 特殊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如等腰三角形);5.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三角形一章在平面几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知识上来看,许多内容应用十分广泛,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证题方法来看,全等三角形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及为方便的工具,通过证明全等,解决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从而解决平行、垂直等问题。

因此,它揭示了研究封闭图形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研究的工具。

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多总结,多归纳,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解题方法更加规范,从而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

例题精讲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例1】如图1,已知∆A B C 中,∠=︒⊥B A C A D B C 90,于D ,E 是AD 上一点。

求证:∠>∠B E D C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例2】已知:如图,在∆A B C中,AB>AC ,AM 是BC 边的中线。

求证:()A M A B A C >-12。

三、角平分线定理的应用【例3】如图,∠B =∠C =90°,M 是BC 的中点,DM 平分∠ADC 。

求证:AM 平分DAB 。

四、全等三角形的应用1、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例4】已知如图,△ABC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BDC是顶角(∠BDC)为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为顶点作一个60°的角,它的两边分别交AB于M,交AC于N,连结MN。

求证:∆A M N的周长等于2。

2、“全等三角形”在综合题中的应用【例5】如图,已知:点C是∠FAE的平分线AC上一点,CE⊥AE,CF⊥AF,E、F为垂足。

点B在AE的延长线上,点D在AF上。

若AB=21,AD=9,BC=DC=10。

求AC的长。

五、中考点拨【例6】如图,在∆A B C中,已知∠B和∠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点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点E,若BD+CE=9,则线段DE的长为【】A. 9B. 8C. 7D. 6六、题型展示【例7】已知:如图,∆A B C 中,AB =AC ,∠ACB =90°,D 是AC 上一点,AE 垂直BD 的延长线于E ,AE BD =12。

(2020年整理)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doc

(2020年整理)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doc

第一讲 数与式1、 绝对值(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0,||0,0,,0.a a a a a a >⎧⎪==⎨⎪-<⎩(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 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①()(0)f x a a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a f x a -<<。

②()(0)f x a a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f x a f x a ><-或。

③22()()()()f x g x f x g x >⇔>。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 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 +1 段进行讨论. 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 例1. 求不等式354x -<的解集 例2.求不等式215x +>的解集 例3.求不等式32x x ->+的解集 例4.求不等式|x +2|+|x -1|>3的解集. 例5.解不等式|x -1|+|2-x |>3-x .例6.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x -5|+|x -3|<a 有解,求a 的取值范围. 练习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1)13x x -+->4+x (2)|x +1|<|x -2|(3)|x -1|+|2x +1|<4 (4)327x -< (5)578x +> 3、因式分解 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3)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4)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5)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6)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7)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2672x x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2.提取公因式法例2.分解因式:(1)()()b a b a -+-552(2)32933x x x +++3.公式法例3.分解因式: (1)164+-a (2)()()2223y x y x --+4.分组分解法例4.(1)x y xy x 332-+- (2)222456x xy y x y +--+-5.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 2+bx +c (a ≠0)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1x 、2x ,则二次三项式2(0)ax bx c a ++≠就可分解为12()()a x x x x --.例5.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221x x +-; (2)2244x xy y +-.练习(1)256x x -- (2)()21x a x a -++ (3)21118x x -+(4)24129m m -+ (5)2576x x +- (6)22126x xy y +-(7)()()3211262+---p q q p (8)22365ab b a a +- (9)()22244+--x x (10)1224+-x x (11)by ax b a y x 222222++-+-(12)91264422++-+-b a b ab a (13)x 2-2x -1(14) 31a +; (15)424139x x -+;(16)22222b c ab ac bc ++++; (17)2235294x xy y x y +-++-第二讲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1、一元二次方程 (1)根的判别式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b a-;(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2b a;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2、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性质1.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2b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

2022年七年级升八年级数学 暑期衔接班讲义 第十五讲 等腰直角三角形 新人教版

2022年七年级升八年级数学 暑期衔接班讲义 第十五讲 等腰直角三角形 新人教版

DACBD A M EC B DA M CB 第十五讲: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AB=AC ,∠BAC=90°,AD ⊥BC 于点D. 根本性质:1.边:AB=AC ,DA=DB=DC=12BC ; 2.角:∠BAC=∠ADB=∠ADC=90°; ∠B=∠C=∠BAD=∠CAD=45°;3.形:等腰Rt △ABC ,等腰Rt △ABD ,等腰Rt △ACD.第一局部【能力提高】一、如图,M 为等腰Rt △ABC 斜边BC 的中点,D 为AB 上一点,ME ⊥MD 交直线AC 于点E.〔1〕求证:MD=ME ;其它结论:①AD+AE=AB ;②BD+CE=AB ;③△MD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④12ABCADME S S四.〔2〕如图,假设D 为AB 反向延长线上一点,其它条件不变, 请完成图形并探究〔1〕中的结论.二、如图,点D 为等腰直角△ABC 内一点,∠CAD =∠CBD =15°,E 为AD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CA .〔1〕求证:DE 平分∠BDC;〔2〕假设点M 在DE 上,且DC=DM ,求证:ME=BD .DAE C B A NM P E CB D E AC B图1三、如图,M 为等腰Rt △ABC 直角边AC 的中点,AE ⊥BD 交BC 于点E ,连结DE. 〔1〕求证:①∠ADB=∠CDE ;②AE+DE=BD ;〔2〕如图2,假设AM=CN ,AE ⊥BM 交BC 于点E ,BM 、EN 交于点P.求证:①∠AMB=∠CNE ;②AE+PE=BP.四、如图1,在等腰Rt △ABC 中,D 为直线BC 上一点,过点D 作AD 的垂线DE ,过点B 作AB的垂线BE.〔1〕求证:AD=DE ;E B D A C C A D B E图2图3CA DB EEBDA CCADBE 图4图5图6〔2〕拓展变化一:图形的演变〔纵深演变〕如图2和图3中,当D 分别在BC 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上时,求证:AD=DE ;〔3〕拓展变化二:条件的演变〔横向演变〕如图4,图5,图6中,等腰Rt △ABC 中,D 为直线BC 上一点,以AD 为腰作等腰Rt △ADE ,连接BE ,求证AB ⊥BE.A CPA CPA CP第二局部【综合运用】五、〔1〕如图,等腰Rt △ABC 中,AC=BC ,∠ACB=90°,P 为△ABC 形外一点,∠APB=90°,求证:∠APC=∠BPC=45°;〔2〕如图,等腰Rt △ABC 中,AC=BC ,∠ACB=90°,P 为△ABC 形外一点,∠APC=45°,求证:∠APB=90°;〔3〕如图,等腰Rt △ABC 中,AC=BC ,∠ACB=90°,P 为△ABC 形外一点,CP 平分∠APB ,求证:∠APB=90°〔∠APC=∠BPC=45°〕;ACP ACPACHP B〔4〕如图,在Rt△ABC中,∠ACB=90°,P为△ABC形外的一点,∠APC=∠BPC=45°,求证:AC=BC;〔5〕如图,在等腰△ABC中,AC=BC,P为△ABC形外的任一点,且∠APC=∠BPC=45°,求证:∠ACB=90°;〔6〕如图,在〔1〕~〔5〕的条件下,过C作CH⊥AP于点H.求证:①PA+PB=2PH;②PA-PB=2AH;ACHPDACBEODACBM EN〔7〕如图,当P点、C点在直线AB的同侧,类同〔1〕~〔6〕的条件、结论,进行探究.六、如图,以任意△ABC的两边AB、AC为腰作两个等腰Rt△ABD和等腰Rt△ACE,连接BE、CD交于点O.〔1〕求证:BE=CD;〔2〕求∠BOC的度数;〔3〕连接AO,求证:AO平分∠DOE;〔4〕M、N分别为CD、BE的中点,判断△AMN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2020年8月整理).pdf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2020年8月整理).pdf

第一讲数与式1、绝对值(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0,||0,0,,0.a a a a a a >⎧⎪==⎨⎪−<⎩(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 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①()(0)f x a a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a f x a −<<。

②()(0)f x a a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f x a f x a ><−或。

③22()()()()f x g x f x g x >⇔>。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 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 +1段进行讨论. 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 例1.求不等式354x −<的解集例2.求不等式215x +>的解集例3.求不等式32x x −>+的解集例4.求不等式|x +2|+|x -1|>3的解集.例5.解不等式|x -1|+|2-x |>3-x .例6.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x -5|+|x -3|<a 有解,求a 的取值范围. 练习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1)13x x −+−>4+x (2)|x +1|<|x -2| (3)|x -1|+|2x +1|<4 (4)327x −< (5)578x +>3、因式分解 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 (3)立方和公式2233()()a b a ab b a b +−+=+ (4)立方差公式2233()()a b a ab b a b −++=−(5)三数和平方公式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6)两数和立方公式33223()33a b a a b ab b +=+++(7)两数差立方公式33223()33a b a a b ab b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 例1分解因式:(1)x 2-3x +2;(2)2672x x ++(3)22()x a b xy aby −++;(4)1xy x y −+−.2.提取公因式法例2.分解因式: (1)()()b a b a −+−552(2)32933x x x +++3.公式法例3.分解因式: (1)164+−a (2)()()2223y x y x −−+4.分组分解法例4.(1)x y xy x 332−+−(2)222456x xy y x y +−−+− 5.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 2+bx +c (a ≠0)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1x 、2x ,则二次三项式2(0)ax bx c a ++≠就可分解为12()()a x x x x −−.例5.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 (1)221x x +−;(2)2244x xy y +−.练习(1)256x x −−(2)()21x a x a −++(3)21118x x −+(4)24129m m −+(5)2576x x +−(6)22126x xy y +−(7)()()3211262+−−−p q q p (8)22365ab b a a +−(9)()22244+−−x x (10)1224+−x x (11)by ax b a y x 222222++−+−(12)91264422++−+−b a b ab a (13)x 2-2x -1(14)31a +;(15)424139x x −+;(16)22222b c ab ac bc ++++; (17)2235294x xy y x y +−++−第二讲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1、一元二次方程 (1)根的判别式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2b a;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2、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性质1.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2b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

(完整版)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

(完整版)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

目录第一章数与式1.1数与式的运算1.1.1 1.1.2 1.1.3 1.1.4绝对值乘法公式二次根式分式1.2分解因式第二章二次方程与二次不等式2.1 一元二次方程2.1.1根的判别式2.1.2根与系数的关系2.2 二次函数2.2.1二次函数y二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2.2.3二次函数的应用2.3方程与不等式2.3.1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三章相似形、三角形、圆3.1相似形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3.1.2相似三角形形的性质与判定3.2三角形3.2.1三角形的五心3.2.2解三角形:钝角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及其应用3.3圆3.3.1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幕定理3.3.2点的轨迹3.3.3四点共圆的性质与判定3.3.4直线和圆的方程(选学)1.1数与式的运算1.1.1 .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a, a 0,|a| 0, a 0,a, a 0.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a b表示在数轴上,数a和数b之间的距离.例1解不等式:|x 1 x 3 >4.解法一:由x 1 0 ,得x 1 ;由x 3 0,得x 3 ;①若x 1,不等式可变为(x 1) (x 3) 4 ,即2x 4 >4,解得X V0,又x v 1 ,二x v 0;②若1 x 2,不等式可变为(x 1) (x 3) 4 ,即1> 4,二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③若x 3,不等式可变为(x 1) (x 3) 4 ,即2x 4 >4,解得x>4.又x>3二x>4.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x V0, 或x>4.解法二:如图1. 1- 1, x 1表示x轴上坐标为x的点P到坐标为1的点A之间的距离|RA|,即|RA| = |x- 1|; |x-3|表示x轴上点P到坐标为2的点B之间的距离|PB|,即|PB|= |x- 3|.所以,不等式x 1 x 3 >4的几何意义即为|RA| + |PB|> 4.由|AB|= 2,可知点P在点C(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在点D(坐标为4)的右侧.x V0,或x>4.P 丄CL A 丄BLDL---- x0134x V|x-3||x- 1|图1. 1-12.2练 1. 2.3. 习 填空: (1) 若 x (2) 如果|a b 选择题: 下 )(A )(C )化简: 5,贝y x= 5,且a _若x 则b =4,贝y x= _____ ;若 1 c 2,则 C =若a 若a|x — 5|—|2X — 13| (x >5). 1.1.2.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 平方差公式 (a b)(a b) a 2 b 2 ; (2) 完全平方公式 (a b)2 a 2 2ab b 2.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b , b ,则 a b (B) (D) 若a b ,贝S a 若a b ,则a解法 :原式= (x 2 1) (x 21)2 x 2 = (x 2 1)(x4 2x1)= 6x 1 .解法 *■.原式=(x 1)(x 2 x 2 1)(x 1)(x x 1)=(x 3 1)(x 3 1)= 6 x 1 .例2 已知a b c 4 , ab bc ac 4,求 a 2 b 2 c 2 的值解: 2 a .2 2b c (a b c)2 2(ab bc ac) 8 . 练 习1. 填空: (1) 1 2 a 1.2 b ( 4 b ;a)( );9 4 2 3(2) (4 m)2 16m 24m ( );(3 ) (a 2b c)2 a 2 4b 2 c 2 ( ). 1). 选择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 1 计算:(x 1)(x 1)( x 2x 1)(x 2 x (1 )x 2 Imx k平方式,(1) 立方和公式 (a b)(a 2 ab b 2) 3 a .3 b ; (2) 立方差公式 (a b)(a 2 ab b 2) 3 a 3b ;(3) 三数和平方公式 (a b c)2 a 2 b 2 2 c 2(ab bc(4) 两数和立方公式 (a b)3 a 3 3a 2b 3ab 2 b 3;(5) 两数差立方公式 (a b)3 a 3 3a 2b3ab 2 b 3 .ac);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A) m2(B) - m2(C) - m2(D)丄m24 3 16((2 ) 不论a , b为何实数,a2 b2 2a 4b 8 的值((A )总是正数(B )总是负数(C)可以是零(D)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1.1.3.二次根式一般地,形如,a(a 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例如3a「a?—b 2b , . a^b2等是无理式,而.2x2彳x 1 , x2、2x y , ■■ a2等是有理式.1.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例如J2与.2 , 3'、a 与,-. 3 .6 与方.6 , 2-. 3 3',2 与 2.3 3-2,等等. 一般地,ax与x , a、、x b. y与a、、x b y , a、、x b与a、、x b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 ab(a 0,b 0);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 .二次根式-a2的意义a, a 0, aa, a 0.例1将下歹J式子化为最简一次根式:(1) 両; (2) VOb(a0);(3) J4x6y(x 0).解:(1) ^A2b2顶;(2) Ja2b a 7b aVb(a 0);(3) 』4x6y 2 x^/y 2X3TT(X0).例2计算:暑(3 73).解法- -.73 (33 V3初中升高中数学教材变化分析解法二:解:=-3 (3 . 3)(3 . 3)(3、、3)=3^3 39 3=3(、、3 1)6=.3 12.3 (3、、3)=—3 V3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12 '.诃禾口、、仃110 ;(1) V J2.1112 11111 1011 -101= 丽3^3 1)_ 1 = _______________ = .3 1(.3 1)C 3 1)J 2)_ 6^ _ 、石)(.12 ;11)和 2.2— 6 . .12 ,11(、石 *10)(、11 ”10) 、石;10又. .12、一 11 5^ ,10 ,••• .,12 ,11 v .11.(2).. 2运—庇 2屁苗212-46)(242+46)又 4>2 2, _• ° •号 6 + 4 > . 6 + 2 习 2,• 一2 v 2、、2—•、6..6 4化简:C.3 , 2)2004 ( -.. 3 . 2) 2005解:(、、3 , 2)2004 ( .3、、2严=,2)2004 ( -.3 ,2)2004 (-. 3= C3、、2 C3 =12004(4 2、2+ 6 ,3 11 .12 11 ' __ 1 ___ 11 '一 10 '2,2+「6’.2 ) 2004 (「3.2)5化简:2) = .3、、2 .(1) .9 4*5 ;(2)x 2解: (1)原式(2)原式={(x *).(5)2 2 2 -5 221 x••• 06 已知xx 1 ,-丄3 2 、3 2 ,y1 22(0 x 1).x7(2 V5)2 2 71 x ,所以,原式=-x密茫,求3x 2 5xy 3y 2的值.、3 <2解:「X y :3 : ;〕2 (―2)2do , 32 3 2Xy.3, 2 , 3 . 2 1,2 2 2 2…3X 5xy 3y 3(X y) 11xy 3 1011 289 .练 习1.1.4 .分式1.分式的意义 形如A 的式子,若B 中含有字母,且B 0,则称A 为分式.当MHO 时,分BB式A 具有下列性质:BA A MA A MB B M 'B B M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 2.繁分式a像_^ , m n p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 繁分式. c d _2m_n P例1若空匕 A —,求常数A,B 的值.X (X 2) X X 21. 填空:1 (1)(2) (3) (4) 13若.、(5 x)(x 3)2 (X 3)、、亍,则X 的取值范围是4.24 6,54 3 .96 2. 150 若X 巨,则、厂 ''厂22. 选择题:.立3. 4.(B )1U ,求 a a 1比较大小:2— 3 _______ ; 5— 4 (填b 的值. (C )N”.(D )0X 2解:~A B• ____ _x x 2.A B 5,2A 4,(1)试证: A(x 2) Bx (A B)x 2A 5x 4 x(x 2) 解得 x(x 2) x(x 2) 2,B 1.2. 3.4.(1) (2) (2)(3) 证明:1 n 12 3证明:对任意大于 计算: 1 n(n 1) 1 1 2(其中n 是正整数);1 9 10 '的正整数n ,有二 —2 3 3 41n(n 1)解:由 1 2(3)证明:..1 1• -------n n 1. 1n(n 1)(1)可知丄L2 31 12 3 3 41 n(n 1), (其中n 是正整数)成立.n n(n 1) 1 n 1 (n 1)19 10 1 1 1 -)( )1 2 2 31 1 1 1— _ (― 一)(— n(n 1) 2 3 31又n 》2且n 是正整数,二.11, 1 1 • • LV2 3 3 4 n(n 1)2且 e >1, 2c 2 — 5ac + 2a 2_0, 解:在2c 2— 5ac + 2a 2_0两边同除以a 2,得2呂—5e + 2_ 0,• (2e — 1)(e — 2)_ 0,1• e _ 2 V 1,舍去; •- e _ 2.或 e = 2. 一定为正数,求e 的值.丄 10910_丄_ 2习填空题: 选择题: 若) (A)对任意的正整数 2x yx正数x,y 满足 x 2 n ,1n(n 2)(丄n(B)2xy ,求 54x yx的值.y(C ) 4(D)计算丄- 99 100习题1. 1 A 组1.解不等式:(1) (3) 2 .已知x y 1 , x 1 3;(2) x 3x 27 ;x 1 x 1 6 .3xy 的值. 求 x 3 y 3 3. 填空:(1) (2) (3)(2 .3)18(2若,(T 1 .2a)21,(1 a)22 , 1__ ?则a 的取值范围是1 4「51.填空:(1) a2.1.(2)若 x 2xy 2y 2已知:x 1 2,y3a 2 2 3a 5ab 2b2小0,则—xy yx y _x . y ab 2 _________________22 _ __ ---------y」y _的值.x yC 组选择题: ((A ) a b(B ) a b(C ) a b 0 (D ) b a 0( 2)计算a :等于( )(A) < ~(B ) ■- a (C )-(D ) 、、a2.解方程2(x 2丄)13(x -)1 0 .x x3.计算:-——-1 L 1.132 43 59 114.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 n ,有1L -1 1 —<-.b 2 一 ab 、、b a若 则)a () n(n 1)(n2) 2 3 41 2 3 1.2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 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例1分解因式: (1) x 2-3x + 2;(2) x 2 + 4x —(3) x 2 (a b )xy aby 2 ; (4) xy 1 x y .解:(1)如图1. 1- 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 2分解成一1与一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一 3x ,就是 x 2-3x +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 3x + 2 = (x - 1)(x - 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 1- 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 1-2所示).(2) 由图1. 1-3,得x 2 + 4x - 12 = (x - 2)(x + 6).(3) 由图1. 1-4,得2 2x (a b)xy aby = (x ay)(x by) x―1(4) xy 1 x y = xy + (x - y) — 1y ”1=(x - 1) (y+1)(如图 1. 1-5 所示).图 1. 1-5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 x 5x 6 。

(已经整理)七升八暑期数学辅导(全集)

(已经整理)七升八暑期数学辅导(全集)

第一讲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 】常识点1.三角形的概念☑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按序相接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双方所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相邻双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极点. ☑ 三角形的表示办法三角形用符号“△”表示,极点是A,B,C 的三角形,记作“△ABC ” 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 的极点C 所对的边AB 可用c 表示,极点B 所对的边AC 可用b 表示,极点A 所对的边BC 可用a表示.常识点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讨】随意率性画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 点动身,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为什么?☑ 三角形的双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用字母表示为a+b >c,b+c >a,a+c >b拓展:a+b >c,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得c-b <a,即双方之差小于第三边. 即a-b <c <a+b (三角形的随意率性一边小于另二边和,大于另二边差)【演习1】一个三角形的双方长分离为3cm 和7cm,则此三角形的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 A .3cmB .4cmC .7cmD .11cm【演习2】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三角形?为什么? (1)3,5,8; (2)5,6,10; (3)5,6,7. (4)5,6,12【辨析】有三条线段a.b.c,a+b >c,扎西以为: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你赞成扎西的意见吗?为什么? 【例1】用一条长为18㎝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假如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若干? (2)能围成有一边长为4㎝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演习】1.三角形三边为3,5,3-4a,则a 的规模是.2.三角形双方长分离为25cm 和10cm,第三条边与个中一边的长相等,则第三边长为.3.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4,个中一边长为3,则腰长为4.一个三角形周长为27cm,三边长比为2∶3∶4,则最长边比最短边长.5.等腰三角形双方为5cm 和12cm,则周长为.6.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cm,那么其腰长的规模是________.abc(1)CBA7.已知:一个三角形双方分离为4和7,则第三边上的中线的规模是_________. 8.下列前提中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A.5cm, 7cm, 13cmB.3cm, 5cm, 9cmC.6cm, 9cm, 14cmD.5cm, 6cm, 11cm 9.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且边长为整数,则腰与底边分离为( ) A.5,6 B.6,4 C.7,2 D.以上三种情形都有可能 11.一个三角形双方分离为3和7,第三边为偶数,第三边长为( ) A.4,6 B.4,6,8 C.6,8 D.6,8,10 11.△ABC 中,a=6x,b=8x,c=28,则x 的取值规模是( ) A.2<x <14 B.x >2 C.x <14 D.7<x <14 12.指出下列每组线段可否构成三角形图形(1)a=5,b=4,c=3 (2)a=7,b=2,c=4(3)a=6,b=6,c=12 (4)a=5,b=5,c=6 1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双方长分离为11cm 和5cm,求它的周长.1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8cm,一腰的中线把三角形的周长分为两部分,个中一部分比另一部分长2cm,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15.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24cm,腰长是底边的2倍.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16.如图,求证:AB+BC+CD+DA>AC+BD常识点3 三角形的三条主要线段三角形的高(1)界说:从三角形的一个极点向它的对边地点的直线画垂线,极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简称三角形的高) (2)高的论述办法 ①AD 是△ABC 的高 ②AD ⊥BC,垂足为D③点D 在BC 上,且∠BDA=∠CDA=90度 【演习】画出①.②.③三个△ABC 各边的高,并解释是哪条边的高.①②③AB 边上的高是线段____ AB 边上的高是线段____ AB 边上的高是线段____ BC 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BC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BC 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AB C A B CB ACABCDAC 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AC 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AC 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辨析] 高与垂线有差别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讨] 画出图1中三角形ABC 三条边上的高,看看有什么发明?假如△ABC 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试着画一画【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角形的中线(1)界说:在三角形中,衔接一个极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探讨2】如图,AD 为三角形ABC 的中线,△ABD 和△ACD 的面积比拟有何干系?【例2】如图,已知△ABC 的周长为16厘米,AD 是BC 边上的中线,AD=45AB,AD=4厘米,△ABD 的周长是12厘米,求△ABC 各边的长. ☑ 三角形的角等分线(1)界说:三角形的一个角的等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订交,这个角的极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等分线.[辨析]三角形的角等分线与角的等分线是一样的吗? 画出△ABC 各角的角等分线,并解释是哪角的角等分线.[探讨]不雅察画出的三条角平线,你有什么发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检测]如图,AD.AE.CF 分离是△ABC 的中线.角等分线和高,则: (1)BD=______=12________;(2)BC=2_______=2_______;(3)∠BAE=_______=12_______;(4)∠BAC=2_______=2_______;(5)_______=________=90常识点4 三角形的稳固性三角形的三边长一旦肯定,三角形的外形就独一肯定,这共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固性.四边形则不具有稳固性. 钢架桥.屋顶钢架和起重机都是应用三角形的稳固性,伸缩门则是应用四边形的不稳固性.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A B C BA C FEDCBA【试一试】1.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已知△ABD 比△ACD 的周长大6cm,则AB 与AC 的差为_______2.如图,D 为△ABC 中AC 边上一点,AD=1,DC=2,AB=4,E 是AB 上一点,且△ABC 的面积等于△DEC 面积的2倍,则BE 的长为( )3.若点P 是△ABC 内一点,试解释AB+AC >PB+PC【课后功课】1.AD 是△ABC 的高,可表示为,AE 是△ABC 的角等分线,可表示为,BF 是△ABC的中线,可表示为.2.如图2,AD 是△ABC 的角等分线,则∠=∠=12∠;E 在AC 上,且AE=CE,则BE 是△ABC 的;CF 是△ABC 的高,则∠=∠=900,CFAB.3.如图3,AD 是△ABC 的中线,AE 是△ABC 的角等分线,若BD=2cm,则BC=;若∠BAC=600,则∠CAE=. 4.如图4,以AD 为高的三角形共有.5.三角形的一条高是一条……………………………( )A.直线B.垂线C.垂线段D.射线6.下列说法中,精确的是………………………………( ) A.三角形的角等分线是射线B.三角形的高总在三角形的内部C.三角形的高.中线.角等分线必定是三条不同的线段D.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的内部 7.下列图形具有稳固性的是………………………………( )A.正方形B.梯形C.三角形D.平行四边形 8.如图8,AD ⊥BC 于D,CE ⊥AB 于E,AD.CE 交于点O,OF ⊥CE,则下列说法中精确的是………………………………………………………( ) A.OE 为△ABD 中AB 边上的高 B.OD 为△BCE 中BC 边上的高 C.AE 为△AOC 中OC 边上的高 D.OF 为△AOC 中AC 边上的高9. 如图,BD 是△ABC 的角等分线,DE ∥BC,交AB 于点E,∠A=45°,∠BDC=60°,求∠BED 的度数.CA B DEF图2 AB D EC 图3 A B ED C 图410.已知BD 是△ABC 的中线,AC 长为5cm,△ABD 与△BDC 的周长差为3cm.AB 长为3cm,求BC 的长. 11.如图11,在△ABC 中,∠ACB=900,CD 是AB 边上的高,AB=5cm,BC=4cm,AC=3cm,求(1) △ABC 的面积;(2)CD 的长.12.如图12,D 是△ABC 中BC 边上一点,DE ∥AC 交AB 于点E,若∠EDA=∠EAD,试解释,AD 是△ABC 的角等分线.第二讲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常识点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导入】我们在小学就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这个结论是经由过程试验得到的,这个命题是不是真命题还须要证实,如何证实呢?回想我们小学做过的试验,你是如何操作的?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极点处,用量角度量出∠BCD 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0.想一想,还可以如何拼?①剪下∠A ,按图(2)拼在一路,可得到∠A+∠B+∠ACB=1800.图2②把B ∠和C ∠剪下按图(3)拼在一路,可得到∠A+∠B+∠ACB=1800.假如把上面移动的角在图长进行转移,由图1你能想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办法吗? 证实:已知△ABC,求证:∠A+∠B+∠C=1800..【例1】如图,C 岛在A 岛的北偏东30°偏向,B 岛在A 岛的北偏东100°偏向,C 岛在B岛的北偏西55°偏向,从C 岛看A.B 两岛的视角∠ACB 是若干度?【评论辩论】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若干度?A AA A图11A EB DC图12结论: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可以用符号“Rt △”表示,直角三角形ABC 可以写成Rt △ABC.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常识点2.三角形的外角界说: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自我探讨] 画出图中三角形ABC 的外角1.断定图中∠1是不是△ABC 的外角:_______________2.如图,(1)∠1.∠2都是△ABC 的外角吗?________________ (2)△ABC 共有若干个外角?___________________请在图中标出△ABC 的其它外角.3.探讨题:如图,这是我们证实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画的帮助线,你能就此图解释∠ACD 与∠A.∠B 的关系吗?∵C E ∥AB, ∴∠A=_____,_____=∠2 又∠ACD=_______+________ ∴∠ACD=_______+________结论1___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结论2__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外角两性质)【小结】三角形每个极点处有两个外角,便在盘算三角形外角和时,每个极点处只算一个外角,外角和就是三个外角的和.外角的感化:1.已知外角和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中的一个,求另一个2.可证一个角等于另两个角的和3.证实两个角不相等的关系 [课后演习]1.填空:求出下列各图中∠1的度数.(1)如图,∠1=______;(2)如图,∠1=______;(3)如图,∠1=______;(1)1B AC D (3)1AB C D(4)AB C D 1(5)E AB C D 1(6)E AB CD12ABC1(2)1A B C D A(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两个内角的和. (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减去它的一个不相邻的内角,等于它的另一个不相邻的内角. ( )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一个内角. ( ) 2.已知:如图,∠1=30°,∠2=50°,∠3=45°, 则(1)∠4=______°;(2)∠5=______°.3.已知:如图∠1=40°,∠2=∠3,则 (1)∠4=______°;(2)∠2=______°.4.如图,AB ∥CD,∠B=55°,∠C=40°,则 (1)∠D=______°;(2)∠1=______°.5. 如图,∠BAE,∠CBF,∠ACD 是△ABC 的三个外角,它们的和是若干? 解:因为∠BAE=∠__+∠____, ∠CBF=∠__+∠___,∠ACD=__________, 所以∠BAE+∠CBF+∠A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_________)=2×180°=360°. 6.已知:如图,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高, ∠BAC=80°,∠C=40°,则∠BAD=________°. 7.已知:如图,BD 是△ABC 的角等分线, ∠A=100°,∠C=30°,则∠ADB=________°. 8.*如图,AD.BE 分离是△ABC 的高和角等分线,∠BAC=100°,∠C=30°,则∠1=________°. 9.如图所示,D,E 分离AC,AB 边上的点,DB,EC 相 交于点F,则∠A+∠B+∠C+∠EFB=_________10.△ABC 中,∠B=∠A+100,∠C=∠B+200,求△ABC 各内角的度数11.如图所示,已知∠1=∠2,∠BAC=70度,求∠DEF 的度数.12.如图所示,在△ABC 中,∠A=70°,BO,CO 分离等分∠ABC 和∠ACB,求∠BOC 的度数.第2题图54321第4题图DCBA1第3题图4321123DE FB AC第5题图DABCABDC1E ABDC第6题第7题第9题第8题OCBA13.如图所示,在△AB C 中,D 是BC 边上一点,∠1=∠2,∠3=∠4,∠BAC=63°, 求∠DAC 的度数.4321D CB A第三讲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一、 常识点总结11180223601332n n n n n ⎧⎪⎪⎪⎪⎪⎪⎪⎨⎪⎪⎪⎪⎪⎪⎪⎩⎧⎨⎩⎧⎨⎩⎧⎪︒-⎪︒⎨⎪⎪-⎩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位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

第一讲 数与式1、 绝对值(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0,||0,0,,0.a a a a a a >⎧⎪==⎨⎪-<⎩(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①()(0)f x a a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a f x a -<<。

②()(0)f x a a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f x a f x a ><-或。

③22()()()()f x g x f x g x >⇔>。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 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 +1 段进行讨论. 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 例1。

求不等式354x -<的解集例2.求不等式215x +>的解集例3.求不等式32x x ->+的解集例4。

求不等式|x +2|+|x -1|>3的解集.例5。

解不等式|x -1|+|2-x |>3-x .例6。

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x -5|+|x -3|<a 有解,求a 的取值范围. 练习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1)13x x -+->4+x(2)|x +1|<|x -2| (3)|x -1|+|2x +1|<4 (4)327x -<(5)578x +>3、因式分解 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3)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4)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5)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6)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7)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2672x x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2.提取公因式法例2.分解因式:(1)()()b a b a -+-552(2)32933x x x +++3.公式法例3.分解因式: (1)164+-a (2)()()2223y x y x --+4.分组分解法例4.(1)x y xy x 332-+- (2)222456x xy y x y +--+- 5.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 2+bx +c (a ≠0)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1x 、2x ,则二次三项式2(0)ax bx c a ++≠就可分解为12()()a x x x x --.例5.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221x x +-; (2)2244x xy y +-.练习(1)256x x -- (2)()21x a x a -++ (3)21118x x -+(4)24129m m -+ (5)2576x x +- (6)22126x xy y +-(7)()()3211262+---p q q p (8)22365ab b a a +- (9)()22244+--x x(10)1224+-x x (11)by ax b a y x 222222++-+-(12)91264422++-+-b a b ab a (13)x 2-2x -1(14) 31a +; (15)424139x x -+;(16)22222b c ab ac bc ++++; (17)2235294x xy y x y +-++-第二讲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1、一元二次方程 (1)根的判别式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b a-;(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2b a;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2、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性质1。

初一升初二衔接预科班-第六讲:不定方程的求解

初一升初二衔接预科班-第六讲:不定方程的求解

第六讲:不定方程的解法1.某城市有一段马路需要整修,这段马路的长不超过3500米,今有甲乙丙三个施工队,分别施工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他们于某天零时同时开工,每天24小时连续施工,若干天后的零时甲完成任务,几天后的18时乙完成任务;自乙队完成的当天零时起,再过几天后的8时,丙完成任务,已知三个施工队每天完成的施工任务分别是300米,240米,180米,问这段路面的长为3300 米.2.甲、乙、丙三人在A、B两块地植树,其中甲在A地植树,丙在B地植树,乙在A地植树,然后转到B地.已知甲、乙、丙每小时分别能植树8棵,6棵,10棵.若乙在A地植树10小时后立即转到B地,则两块地同时开始同时结束;若要两块地同时开始,但A 地比B地早9小时完成,则乙应在A地植树18 小时后立即转到B地.3.我市某重点中学校团委、学生会发出倡议,在初中各年级捐款购买书籍送给我市贫困地区的学校.初一年级利用捐款买甲、乙两种自然科学书籍若干本,用去5324元;初二年级买了A、B两种文学书籍若干本,用去4840元,其中A、B的数量分别与甲、乙的数量相等,且甲种书与B种书的单价相同,乙种书与A种书的单价相同.若甲、乙两种书的单价之和为121元,则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共向贫困地区的学校捐献了168 本书.4.某校初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举行了“应用数字”智能比赛,按分数高低取前60名获奖,原定一等奖5人,二等奖15人,三等奖40人,现调整为一等奖10人,二等奖20人,三等奖30人,调整后一等奖平均分降低3分,二等奖平均分降低2分,三等奖平均分降低1分,如果原来二等奖比三等奖平均分数多7分,则调整后一等奖比二等奖平均分数多 5 分.5.分别将标号为1到25的25个玻璃球放在两个盒子A和B中,其中标号为15的玻璃球被放在B盒子中.把这个玻璃球从B盒子移到A盒子中,此时A盒子中的玻璃球号码数的平均数等于原平均数加,B盒子中的玻璃球号码数的平均数也等于原平均数加,则原来在A 盒子中放有14 个玻璃球.6.有三位学生利用暑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一天他们分别带着西瓜到农贸市场去卖:第一人带了10个,第二人带了16个,第三人带了26个,上午他们按同一价格卖出了若干个西瓜(按西瓜个数出售),过了中午,怕卖不完,他们跌价把所剩的西瓜按同一价格全部卖掉了.回家后,他们清点了卖瓜款后发现,三人卖瓜所得的款一样多,每人都卖得42元,则他们的西瓜上、下午卖出的价格分别是 4.5 元、 1.5 元.7.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科幻大神刘慈欣的著作受到广大书迷的追捧,《流浪地球》、《球状闪电》、《三体》、《超新星纪元》四部小说在某网上书城热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升初二衔接课程数学目录第一讲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3)第二讲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8)第三讲全等三角形及其判定(SSS) (11)第四讲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 AAS, ASA) (17)第五讲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综合练习 (23)第六讲角平分线的性质 (27)第七讲单元测试第八讲轴对称 (33)第九讲画轴对称图形 (39)第十讲等腰三角形 (44)第十一讲等边三角形 (48)第十二讲本章复习 (52)第十三讲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 (54)第十四讲积的乘方和整式的乘法 (58)第十五讲结业考试第一讲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知识点1、三角形的概念☑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 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 的三角形,记作“△ABC ”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ABC 。

三角形ABC 的顶点C 所对的边AB可用c 表示,顶点B 所对的边AC 可用b 表示,顶点A 所对的边BC 可用a表示. 知识点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究】任意画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 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为什么?☑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用字母表示为a+b >c ,b+c >a ,a+c >b拓展:a+b >c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得c-b <a ,即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即a-b <c <a+b (三角形的任意一边小于另二边和,大于另二边差)【练习1】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 和7cm ,则此三角形的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 A .3cmB .4cmC .7cmD .11cm【练习2】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1)3,5,8; (2)5,6,10; (3)5,6,7. (4)5,6,12【辨析】有三条线段a 、b 、c ,a+b >c ,扎西认为:这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你同意扎西的看法吗?为什么?【小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是指任意两边之和 【例1】用一条长为18㎝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长为4㎝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练习】1.指出下列每组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图形 (1)a=5,b=4,c=3 (2)a=7,b=2,c=4 (3)a=6,b=6,c=12 (4)a=5,b=5,c=6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11cm 和5cm ,求它的周长。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8cm ,一腰的中线把三角形的周长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比另一部分长2cm ,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

4、三角形三边为3,5,3-4a ,则a 的范围是 。

5、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25cm 和10cm ,第三条边与其中一边的长相等,则第三边长为 。

6、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4,其中一边长为3,则腰长为7、一个三角形周长为27cm ,三边长比为2∶3∶4,则最长边比最短边长 。

8、等腰三角形两边为5cm 和12cm ,则周长为 。

a bc (1)CBA9、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cm ,那么其腰长的范围是________。

10、已知:一个三角形两边分别为4和7,则第三边上的中线的范围是_________。

11、下列条件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5cm, 7cm, 13cmB 、3cm, 5cm, 9cmC 、6cm, 9cm, 14cmD 、5cm, 6cm, 11cm1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且边长为整数,则腰与底边分别为( )A 、5,6B 、6,4C 、7,2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3、一个三角形两边分别为3和7,第三边为偶数,第三边长为( ) A 、4,6 B 、4,6,8 C 、6,8 D 、6,8,10 14、△ABC 中,a=6x ,b=8x ,c=28,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2<x <14 B 、x >2 C 、x <14 D 、7<x <14 15、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24cm ,腰长是底边的2倍。

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16、如图,求证:AB+BC+CD+DA>AC+BDABCD知识点3 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三角形的高(1)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画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简称三角形的高) (2)高的叙述方法 AD 是△ABC 的高 AD ⊥BC ,垂足为D点D 在BC 上,且∠BDA=∠CDA=90度【练习】画出①、②、③三个△ABC 各边的高,并说明是哪条边的高.① ② ③ AB 边上的高是线段____ AB 边上的高是线段____ AB 边上的高是线段____ BC 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BC 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BC 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AC 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AC 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AC 边上的高是_________ [辨析] 高与垂线有区别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B C A B C B A[探究] 画出图1中三角形ABC三条边上的高,看看有什么发现?如果△ABC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试着画一画【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角形的中线(1)定义: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探究2】如图,AD为三角形ABC的中线,△ABD和△ACD的面积相比有何关系?【例2】如图,已知△ABC的周长为16厘米,AD是BC边上的中线,AD=45AB,AD=4厘米,△ABD的周长是12厘米,求△ABC各边的长。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1)定义: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辨析]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是一样的吗?画出△ABC各角的角平分线, 并说明是哪角的角平分线.[探究]观察画出的三条角平线,你有什么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我检测]如图,AD、AE、CF分别是△ABC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则:(1)BD=______=12________; (2)BC=2_______=2_______;(3)∠BAE=_______=12_______;(4)∠BAC=2_______=2_______;(5)_______=________=90知识点4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三边长一旦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就唯一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四边形则不具有稳定性。

钢架桥、屋顶钢架和起重机都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伸缩门则是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试一试】1、如图,AD是△ABC的中线,已知△ABD比△ACD的周长大6cm,则AB与AC的差为_______AB C BACFEDCBA2、如图,D为△ABC中AC边上一点,AD=1,DC=2,AB=4,E是AB上一点,且△ABC的面积等于△DEC面积的2倍,则BE的长为()3、若点P是△ABC内一点,试说明AB+AC>PB+PC【课后作业】1.AD是△ABC的高,可表示为,AE是△ABC的角平分线,可表示为,BF是△ABC的中线,可表示为 .2.如图2,AD是△ABC的角平分线,则∠ =∠ =12∠;E在AC上,且AE=CE,则BE是△ABC的;CF是△ABC的高,则∠ =∠ =900,CF AB.3.如图3,AD是△ABC的中线,AE是△ABC的角平分线,若BD=2cm,则BC= ;若∠BAC=600,则∠CAE= .4.如图4,以AD为高的三角形共有 .5.三角形的一条高是一条……………………………()A.直线B.垂线C.垂线段D.射线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射线B.三角形的高总在三角形的内部C.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一定是三条不同的线段D.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的内部7.下列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是………………………………()A.正方形B.梯形C.三角形D.平行四边形8.如图8,AD⊥BC于D,CE⊥AB于E,AD、CE交于点O,OF⊥CE,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OE为△ABD中AB边上的高B.OD为△BCE中BC边上的高CAB DEF图2ABD E C图3AB ED C图4C.AE为△AOC中OC边上的高D.OF为△AOC中AC边上的高9.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成如图7-1-7所示的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A.带①去B.带②去C.带③去D.带①和②去10.已知BD是△ABC的中线,AC长为5cm,△ABD与△BDC的周长差为3cm.AB长为3cm,求BC的长.11.如图11,在△ABC中,∠ACB=900,CD是AB边上的高,AB=5cm,BC=4cm,AC=3cm,求(1) △ABC的面积;(2)CD的长.12.如图12,D是△ABC中BC边上一点,DE∥AC交AB于点E,若∠EDA=∠EAD,试说明,AD是△ABC的角平分线.A AA图11AEB C图12第二讲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知识点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

【导入】我们在小学就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这个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这个命题是不是真命题还需要证明,怎样证明呢?回顾我们小学做过的实验,你是怎样操作的?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BCD 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0。

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拼?①剪下∠A ,按图(2)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图2②把B ∠和C ∠剪下按图(3)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如果把上面移动的角在图上进行转移,由图1你能想到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方法吗?证明:已知△ABC ,求证:∠A+∠B+∠C=1800。

【例1】如图,C 岛在A 岛的北偏东30°方向,B 岛在A 岛的北偏东100°方向,C 岛在B 岛的北偏西55°方向,从C 岛看A 、B 两岛的视角∠ACB 是多少度?【讨论】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多少度? 结论: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可以用符号“Rt △”表示,直角三角形ABC 可以写成 Rt △AB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