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玉器文化特征

合集下载

历代玉器文化特征

历代玉器文化特征

历代玉器文化特征大汶口文化玉器特征『大汶口文化玉器』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玉器多为佩戴的小型玉装饰品-头饰,颈饰和手饰-珠、环、镯、佩、坠、□、指环、束发器等。

龙山文化玉器特征『龙山文化玉器』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玉器数量较大汶口多,除装饰用的玦、镯、环、璜、珠等。

过去,因缺乏确切的地层关系考察,往往误认为商周文物。

商周玉器特征『商周玉器』商周玉器:重视选材,大量使用新疆优质软玉,色淡绿或白中泛绿,玉质细腻,抛光后表层呈柔和的玻璃光泽。

商周玉器多为扁平体造型,大多是先将玉料切割成板块状毛料,再加工切削成圆形玉坯,其中规整成形的进一步加工为壁、瑗、环等,不具备深加工条件的玉坯,则割圆形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琢为玦、璜或动物、禽鸟形玉佩。

王礼器壁、璜、玦等,商代有厚薄两种形制。

壁多光素平整,边缘轮廓圆润,无棱角。

西周大型璧多平素无纹饰,小型璧琢饰精美的龙、凤、鸟纹,龙凤纹身加单环或重环鳞纹。

商代玉凤长尾羽内卷,周代凤纹高冠长尾,尾羽向上翻卷披及头顶。

玉琮多为光素的单节柱体,以致清代末期释名时,有"杠头"之称。

商代早期的玉仪仗,特点是在器物边缘琢出脊的齿牙呈平直或柔和的凹形,连续排列四齿至六齿,有如后世的女儿墙垛,兼有加固和装饰功能,商后期逐渐消失。

周代玉仪仗,器形超于细长,小型化。

商代后期出现商周玉器中罕见的立体圆雕玉人,玉龙、玉象等,商代玉人面部征为额头高、鼻根及眼内凹、下额上翘的"月牙脸"形,鼻、眼、嘴均宽大,厚嘴唇上翘,周代玉人面部扁平、中分发、戴大耳环,形象夸张变形,装饰趣味浓厚。

商周玉人、动物有禽鸟玉饰都很重视头部眼、嘴、耳的刻划。

商代多用双撤阳线琢"臣"字型眼、早期形状线纹方正,晚期线纹圆润眼形细长。

西周时"臣"字形眼的眼角或眼梢伸出长线卷勾。

在动物鸟纹、鱼纹中,参用菱形或橄榄形眼和双阴线重环纹眼。

春秋战国玉器特征『春秋战国玉器』春秋战国制玉重视选料,流传下来的玉器,很少有质次或有疵伤的劣质玉材,常见的玉质为白玉、青玉,器型以佩玉最为发达,出现以璧、珩、璜等成套组合的"组佩";玉具剑饰;玉带钩等佩饰玉和少量的玉玺及葬玉。

中国历代玉器器型特点分析

中国历代玉器器型特点分析

中国历代玉器器型特点分析一、历代玉器工艺特点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主要有玉琮、玉璧、玉斧、玉圭、玉璜、玉块及各种鸟兽。

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

动物造型较简单,着重于头部刻画,身体则与玉石形近的几何体,头部又较重视眼目的表现。

此时玉器虽片状为多,但磨得很平的平面极少,凡平面之处,中部皆微微隆起,边缘较薄或有坡,如器物的主平面平如刨板,就应考虑这件器物是否为伪制品了。

夏代玉器新石器时代后期,在中原地区居住着许多不同血缘关系的父系氏族部落。

这就是历史文献中常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时期,五帝是当时氏族部落的酋长成部落联盟长。

各部落联盟彼此之间经历了大约4000年之久的兼并和战争。

长期残酷的征战,彼此间相互同化,最终形成后来的汉民族。

直至舜禅让干禹,继之“禹传启,家天下”,终于到启时建立了夏玉朝。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中华大地上的古老人类终于跨进了文明的门槛。

夏朝是一个崇尚玉文明的国度,玉器制作技术在夏朝有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夏朝独特的玉器文化。

商代玉器,属于生产工具和礼器器形的有玉刀、玉斧、玉铲、玉璧、玉璜以及单体的玉制鱼、鸟、兽。

钻孔有两种,一种是一面钻孔,另一种是两面钻孔,孔眼两端大,中部细、蜂腰状。

许多商代玉器孔内留有螺旋形琢磨痕。

周代玉器,玉戈、玉琮趋向小型化,圭呈细长形。

春秋战国玉器,佩玉大量增加,丧葬用玉也较多。

玉龙种类较多,一般为蛇形。

汉代玉器,器形除玉璧、玉环、鸡心佩、剑佩、带钩外,各种用于殉葬的明器和各式容器、玩赏品大量出现。

唐代玉器,大量出现花鸟、人物图案,器物多生活气息,有实用价值的杯碗增多,另出现新型饰件和表示官阶高下的玉带饰物。

宋代玉器,仿古玉器极多,有玉环、玉剑饰、玉璧等。

仿古玉给人似古非古、似今非今感觉。

宋代玉鸟、玉鱼数量也较多。

明代玉器,早期多选用白玉,雕刻精致,有宋元遗风。

明中晚期玉器,南北差异较大;北方玉器浑厚,加工较粗。

明晚期苏州一带制玉、选料精细,工艺讲究。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分享者:般般知玉关键字:历代玉器造型特点时期:原始社会-夏时期唐宋玉器造型隋朝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

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

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

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

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风格迥然不同。

唐代在玉器雕琢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花、鸟、兽等纹饰及器物边缘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雕琢如生的感觉,另外,玉人、玉兽、玉鸟的造型也有自身特点。

在唐代玉器上,三岐骨朵云大使用,这种云尾细而长,云头分为三部分,两侧似往外卷,中间部分小而团、微前凸。

制作琢工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的又一特点。

唐龙纹璧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北京团城元朝大玉瓮外)。

虽然花鸟一类没有唐代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

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突出的特点。

传世宋代玉兽中,虽有异兽,但雕琢风格属写实者为多,注重肌肉处理,躯干部位有如布袋装西瓜,浑圆凸起,结构感较强。

宋代玉鸟或鸟纹玉器除少量立体型外,多为片状、衔花,玉雕的平面感较强,注重大的结构轮廓,边缘弧线少且简练,鸟身饰有长而有力的阴刻线条。

这类玉佩表面保留着较大的平面,平面边缘呈光滑的缓坡,镂雕剔去的部分准确而不琐碎,古玩家谓这“肉头”,即风格浑厚。

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

鱼鳞是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较有力。

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

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茨菰,荷叶为平面圆形,边缘四处向内微凹。

各时期玉器概述范文

各时期玉器概述范文

各时期玉器概述范文玉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品,其制作历史悠久,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下面将对中国古代各时期的玉器进行概述。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中国玉器制作的早期,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玉器。

这些早期的玉器大多是简单的器物,如琮、索等抽象形状的器物,还有一些简单的装饰品。

这些器物一般较小,制作精细,被认为是早期人们对玉器制作技术的探索和实践。

商代:商代是中国玉器制作发展的关键时期,商代的玉器以青玉为主,青玉是首次在玉器中大规模应用的玉石,商代玉器的形态以玉璧、玉璜和玉圭为主。

这些玉器的形状各异,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方形,制作精细,雕刻纹饰繁复。

商代玉璧大多为方形或圆形,是古代祭祀中的重要器物,被看作是富贵吉祥的象征。

周代:周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全盛时期,玉器在周代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周代的玉器形态更加多样化,如玉鸟、玉龙、玉虎等动物造型的玉器,还有玉钺、玉环等武器和装饰品。

其中,周代的玉器中的龙纹和凤纹纹饰开始出现,这些纹饰在后来的玉器制作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周代玉器的刻划技巧进一步提高,刀法更加熟练,工艺更加精湛。

汉代:汉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又一个重要时期,汉代的玉器制作丰富多样,呈现出更加繁荣的局面。

汉代的玉器大多以玺印、玉佩、玉琮、玉镯等大型礼器为主,其中以印章最为著名。

汉代的玉印制作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刻制精细,纹饰繁复。

此外,汉代玉器中的玉佩和玉琮也十分精美,形状多样,刻工精湛。

唐代:唐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黄金时期,唐代玉器在形态、纹饰和工艺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唐代玉器的形态更加自由多样,不再受传统礼器的束缚。

纹饰方面,唐代的玉器纹饰丰富多样,包括鸟兽、植物、人物和文字等。

工艺上,唐代玉器的刀法更加熟练,技术更加成熟,刻工更加细腻。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后期,明清时期的玉器在形状和纹饰上相对保守,对传统礼器的模仿更多。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玉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不同时期的玉器在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将就不同时期的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进行介绍。

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起始阶段。

这个时期的玉器还处于简单的器物阶段,主要有简单的玉石饰品和工具。

形制上以原石为主,工艺简单,纹饰较为简约。

代表性玉器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龙山玉,其形制多为片状或棱角状,纹饰以动物形象和几何图案为主。

2.商代:商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玉器工艺技术达到峰值的阶段。

商代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祭祀的玉器,一类是用于个人佩戴的饰品。

祭祀玉器多为玉璧、玉琮、玉钺等,形制规整,工艺精美。

个人佩戴的玉器则有玉环、玉佩等,形制较为灵活,纹饰多样,常见的纹饰有神采飞扬的神兽、人物、云纹等。

3.周代:周代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的时期。

周代的玉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宗庙祭祀所用的玉器,一类是王室贵族所佩戴的玉器。

宗庙祭祀的玉器主要有玉璜、玉圭等,形制大气庄重,纹饰中多以神兽为主。

王室贵族的玉器则以玉佩、腰带玉等为主,形制精美,纹饰优雅,常见的纹饰有龙纹、凤纹等。

周代的玉器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艺术性,工艺技术较为成熟。

4.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玉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玉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复精细。

玉器的形状有玉瑗、玉琮、玉環等,纹饰以神兽、人物、花纹等多样化为主。

战国时期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常见的工艺技法有云纹雕、阴刻、掐丝等。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特殊的玉器形式,就是“帝王玉器”,以玉璜和玉板为代表,形制独特,线条优美,纹饰复杂。

5.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玉器主要以玉佩、璧等为主。

秦代的玉器多以龙纹、凤纹等神兽的纹饰为主,形制较为庄重,线条简洁。

而汉代的玉器多以人物、动植物的纹饰为主,形制比较灵活,纹饰繁多。

秦汉时期的玉器工艺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特别是汉代的玉器工艺更加精湛,不仅纹饰繁复,还注重雕刻的细节和表现力。

中国玉器鉴赏

中国玉器鉴赏

中国玉器鉴赏一、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玉人头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乳白色,局部有褐色浸蚀。

体扁平,头像作侧视,以阴线刻一橄榄形目,头顶有一椭圆形发髻,鹰钩形鼻,嘴微张,脑后有外凸的耳形脊。

头下有颈,嘴角处有一个穿圆孔,可供佩系。

陕西神木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高4.5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淡黄色。

体扁平,顶部微呈弧形,两边斜直,刃部较宽,两面刃,较锋利。

顶端一圆形穿孔,两面钻透。

四边较薄,中间较厚,通体磨光。

制作精美,无使用痕迹,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出土。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长17.8厘米厚0.9厘米刃宽7.2厘米孔径1.2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青色。

长方形,顶端平整,两侧斜直,刃部较宽,两面磨刃,略呈弧形,四边较薄,中间较厚。

通体磨光,靠近顶端有一圆孔,两面钻透。

此件制作精致,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60年山东曲阜出土。

现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璇玑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玉质泛白色。

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

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三齿为一组的锯齿四组。

全器计有相似大凸齿三个、小凸齿十二组三十六个,等距分布。

是观测天象之器,或是织机上某一部件,有待研究。

1978年山东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径8厘米人面纹玉佩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墨色。

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

正面刻人面纹,面部正视,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眶,眶内饰一横线作目,双目相连,等腰三角形纹作鼻,横道弦纹作口。

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廊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

山水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高3.2厘米宽3.9厘米兽面纹玉(石奔)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青中泛黄色,通体抛光。

原断为两截,受土浸,表面形成不同颜色。

体扁平,呈长方形,背部平直,刃部稍宽,一面刃的坡面较宽,另一面较窄。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各个历史时期玉器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此类玉器主要为简单的礼器、象征性武器、工具及装饰品等。

多为片状,形制简单,薄厚不匀,造型不很规则,以素面居多。

有些有较繁缛的阴线刻纹。

动物造型或纹饰多侧重于头部,尤为突出眼目的表现。

由于原始制玉工具比较落后,常在器表留下明显的制作残痕;而在穿孔玉器的孔壁上,则由于工具的不断磨损,造成愈至深处孔径愈小的现象。

夏与商代前期玉器此类玉器主要是象征武器、工具和少数简单装饰品。

制艺较粗糙。

有些器物两侧已出现锯齿状扉棱,并在刻纹上开创双线勾勒之先河。

商代后期玉器此时期玉器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主要有礼器、礼杖、工具、器皿、装饰品、简单艺术品等多类。

人物、动物形玉器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片状玉雕绝大部分呈弧扇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造型各异的立体圆雕作品。

商代后期常见的纹饰有重环纹、菱形纹、同心圆弦纹、兽面纹等。

双线勾勒法普遍,器物的一侧或两侧,起扉棱的现象极为常见。

穿孔玉器的孔内亦可常见回旋形的琢痕。

阴线刻划刚劲有力,被誉为“折铁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阴线上有许多毛刺,略显粗糙,这些都是由于工具不利所造成的。

西周玉器西周玉器主要是礼器和装饰品。

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基本是商代后期的延续。

春秋战国玉器春秋战国的玉器主要有礼器、装饰艺术品和一些实用器、丧葬用品等,装饰品特别是玉佩饰极为发达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

纹饰主要有风鸟纹、云纹、谷纹等,一般均无通体纹饰,饱满和谐,不留空间。

伴随着工具的改进,这一时期玉器线条遒劲,钻孔光滑,镂雕镶嵌技艺运用得极为普遍。

玉质优良,做工精致。

汉代玉器汉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一个辉煌的时代。

这一时期玉种繁多,造型丰富,主要有礼器、陈设艺术品、装饰艺术品和葬玉等几类。

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鸟纹、龙纹、螭虎纹、谷纹、蒲纹等。

汉玉常运用“跳刀”勾出细如游丝、若断若继的细线,刚劲有力。

线条的构图准确,常使用在玉壁、玉人、佩饰、剑饰上,是鉴别汉玉的一个重要依据。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古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历代古玉器的总体风格特征可以从材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在古玉器的材质方面,由于中国古代使用玉石的历史相当久远,因此古玉器的材质主要以玉石为主。

玉石分为软玉和硬玉两大类,古代主要使用的是硬玉,也称为“玉石”,包括翡翠、和田玉等。

硬玉具有高度硬度、致密坚韧、细腻光滑等特点,成为制作古玉器的理想材料。

其次,在古玉器的造型方面,历代古玉器的造型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功能性器物、装饰性器物和抽象性器物。

功能性器物包括刀、斧、钺等武器和勺、簋、罍等日常生活器皿,这些器物的形态与其功能直接相关。

装饰性器物则更加注重形态的美感,包括玉璧、玉佩、玉环等,这些器物常常用于佩戴或进行礼仪活动。

抽象性器物则是一类形状和结构相对独特的器物,如蟾蜍玉、龟玉等,它们通过抽象的表达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再次,在古玉器的纹饰方面,历代古玉器的纹饰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装饰纹和符号纹。

装饰纹是指用于装饰古玉器表面的各种纹样,如凤凰、龙、麒麟、花卉、云纹等。

这些纹样多取材于自然界,或寓意吉祥、美好、幸福等。

符号纹是指在古玉器上刻划的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符号,如玉壶、神话传说的人物、神兽等。

这些符号多与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相关,承载着人们的信仰和文化。

古玉器的风格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会有所不同。

在早期的新石器时代,古玉器的风格特征主要以简约、粗犷、原始为主,如纹饰虽然简单,但具有鲜明的造型特征。

到了商代,古玉器的风格逐渐趋于规范和细致,纹饰以装饰纹为主,如鸟兽纹和云雷纹等。

而在西周,古玉器的纹饰逐渐演变为更加华丽和精细的装饰纹,如勾连纹、蛇纹和褶纹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玉器的造型更加多样化,纹饰更加细致,如卷云纹、云雷纹、连珠纹等。

随着汉代的到来,古玉器的纹饰逐渐变得复杂、精细,有的甚至带有象形和文字纹饰,如岩纹、铭文、契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玉器文化特征
大汶口文化玉器特征
『大汶口文化玉器』
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玉器多为佩戴的小型玉装饰品-头饰,颈饰和手饰-珠、环、镯、佩、坠、□、指环、束发器等。

龙山文化玉器特征
『龙山文化玉器』
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玉器数量较大汶口多,除装饰用的玦、镯、环、璜、珠等。

过去,因缺乏确切的地层关系考察,往往误认为商周文物。

商周玉器特征
『商周玉器』
商周玉器:重视选材,大量使用新疆优质软玉,色淡绿或白中泛绿,玉质细腻,抛光后表层呈柔和的玻璃光泽。

商周玉器多为扁平体造型,大多是先将玉料切割成板块状毛料,再加工切削成圆形玉坯,其中规整成形的进一步加工为壁、瑗、环等,不具备深加工条件的玉坯,则割圆形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琢为玦、璜或动物、禽鸟形玉佩。

王礼器壁、璜、玦等,商代有厚薄两种形制。

壁多光素平整,边缘轮廓圆润,无棱角。

西周大型璧多平素无纹饰,小型璧琢饰精美的龙、凤、鸟纹,龙凤纹身加单环或重环鳞纹。

商代玉凤长尾羽内卷,周代凤纹高冠长尾,尾羽向上翻卷披及头顶。

玉琮多为光素的单节柱体,以致清代末期释名时,有"杠头"之称。

商代早期的玉仪仗,特点是在器物边缘琢出脊的齿牙呈平直或柔和的凹形,连续排列四齿至六齿,有如后世的女儿墙垛,兼有加固和装饰功能,商后期逐渐消失。

周代玉仪仗,器形超于细长,小型化。

商代后期出现商周玉器中罕见的立体圆雕玉人,玉龙、玉象等,商代玉人面部征为额头高、鼻根及眼内凹、下额上翘的"月牙脸"形,鼻、眼、嘴均宽大,厚嘴唇上翘,周代玉人面部扁平、中分发、戴大耳环,形象夸张变形,装饰趣味浓厚。

商周玉人、动物有禽鸟玉饰都很重视头部眼、嘴、耳的刻划。

商代多用双撤阳线琢"臣"字型眼、早期形状线纹方正,晚期线纹圆润眼形细长。

西周时"臣"字形眼的眼角或眼梢伸出长线卷勾。

在动物鸟纹、鱼纹中,参用菱形或橄榄形眼和双阴线重环纹眼。

春秋战国玉器特征
『春秋战国玉器』
春秋战国制玉重视选料,流传下来的玉器,很少有质次或有疵伤的劣质玉材,常见的玉质为白玉、青玉,器型以佩玉最为发达,出现以璧、珩、璜等成套组合的"组佩";玉具剑饰;玉带钩等佩饰玉和少量的玉玺及葬玉。

各诸侯国都有生产玉器的机构,琢制工艺,艺术格调各有特色。

至战国时代已形成鲜明的时代风格,其特征概括如下:
①平片状器型,如璧、佩、璜等,器形较薄(径尺大璧厚度1公分左右者有之)立面平直,流行在边缘勾勒出极细窄的凸线,手感极锋利,器物外廓不求平齐,往往有不规则的脊齿右出廓的龙、螭纹造型。

②琢玉工艺特征:常见为阴刻线,起止痕迹明显;创用一种粗细阴线并列的形式,粗细差距大,有的呈10:1对比,形成特殊的装饰线纹效果。

③镂空技术纯熟,发明快捷的镂孔法,即先将镂空部位钻出若干小孔,再用丝锯类工具奖小孔连缀成线。

镂刻纹饰面不加阴线刻,为此期透雕特点;
④人像雕刻数量不多,以装饰手法造型,面部五官用短阴线示意,服饰华丽、多琢S形,滴水形纹饰。

春秋战国玉器琢刻精七绝伦,动物造型妙趣自然,非计较工时、造价的赝制者所能追仿。

汉唐玉器特征
『汉唐玉器』
汉代盛行佩饰玉,薄型的玉璧多采用水苍玉,外皮玻璃光极亮,器型较战国时厚,立面平直,边沿平宽。

新出现的鸡心佩、出廓璧等,多有浮雕或立体鸟兽形象,玉舞人、玉翁伸等附饰多为白玉,随形构器器形也较厚,唐代薄平形佩饰除玉璧多为方型带板,无边廓,剖地留出浮雕面琢刻纹饰。

雕刻技法:汉代透雕纹饰加勾勒轮廓的阴刻线,此为不同于战国的重要特征。

汉代阴线纹细若游丝,由许多短线连缀而成被称为跳刀,虽若断若续但线条流畅遒劲,有的阴线还以极细微的圆圈陪衬。

跳刀法为汉代玉独有。

另有一种线纹粗重、简练、刀锋犀利用以琢刻翁仲、玉蝉、玉握等,有“汉八刀”之称。

唐代阴刻线纹极浅,起止痕迹明显,常将粗细线组合,粗线勾轮廓,细线表现结构,参差变化,丰富了纹饰的变化层次,唐代也喜欢用成组排列的短阴线加在人物、动物外廓部位,以显示体积转折或用以表现毡毯的图案。

与汉代不同之处是线纹较粗壮,而且沿外轮廓线向内运"刀",无茸毛感。

汉唐玉器,作为汉唐盛世的物质文明,引人珍爱缅怀,临仿汉玉之风历代不衰。

除上述琢玉技法特色及造型特色外,鉴别汉玉要注意观察细部造型的琢刻特点,汉代各种动物鸟兽阴刻方眼框后沿框廓向内碾磨,使眼球队突起如球形。

鼻翼处刻一阴线表现嘴唇上翘。

前腿腋下、大腿分裆处有卷云纹角插入躯体内。

爪细小。

尾秃,拉得很长。

临摹吕在把握形象神采及细部刻划上易露败着。

宋代时有仿汉玉璧,对螭虎形象和连云纹的细部即摹仿走形。

汉代玉雕的兽眼的眼珠多呈圆润的半球体,宋仿汉玉做成以阴刻方框加重圜纹。

仿连云纹的回转弯度较汉代夸张。

宋辽金玉器特征
『宋辽金玉器』
传世宋玉多为优质的白玉和青玉。

品种以陈设品,佩饰为主,兼有实用功能的玩赏物:文房用品,玉童子坠是这时的新创。

玉器的装饰纹饰和艺术效果,成功地借鉴花鸟画的形式。

唐代兴起的花鸟饰题材更为扩大,并出现写生花样式。

宋玉的艺术成就在于造型和装饰的优雅、含蓄、富于艺术意匠。

宋玉纹饰在写实基础上提练概括,使纹饰形象,具有生动感和装饰美。

在琢制上,镂空、琢磨,抛光等技艺结合运用,使纹饰组合整体感强,外轮廓鲜明,又能刻划出花瓣、枝叶翻卷的形态和质感。

花叶常琢出蔷薇类植物锯齿状外廓。

整体温润圆厚,局部外廓细巧,这是宋玉的独特之处。

宋代流行的童子形玉坠,造型特征为发髻发绺在头顶,后脑大,面部五官集中。

眼形为上部弯弧的半圆形,下撇的八字眉。

耳靠近眼梢。

细鼻形如□管,口唇极小,身着短上衣,或罩小马甲。

窄袖以三至五道阴线表现皱折,手握拳与袖平齐;下着肥腿裤,露脚踝,以阴线示意刻鞋。

形态生动,或攀枝玩耍,或行走舞蹈,常见的是持举荷叶站立。

宋代玉兽,一般体态细瘦,背部琢出节节凸起的脊骨。

元代玉器特征
『元代玉器』
元代玉器品种与宋玉近似,服饰用玉增加了小型的玉饰嵌件及帽顶。

在器型、琢制工艺方面表现出对唐代作风的崇沿模仿。

花鸟纹饰较唐代更富于生活气息。

民族风情图景及柞树叶齿状外缘的琢法,成为元代部分玉器明显的特征。

元代玉雕喜欢用深痕阴线,线条粗重,使纹饰起凸高,但线纹起止痕明显、线条不匀齐,常有失控的出锋痕迹,显得粗糙。

元代的玉童子面部先作减地处理示意表现脸盘,五官紧凑连成一片。

用阴线纹刻划眼眶,鼻短鼻头大有楞角。

有的戴宽沿尖顶帽,着长袍束腰,下摆肥大如裙,脚著长筒靴,手持绣球飘带。

元代动物形玉雕躯干细长,动势起伏大,生动富有神彩。

元代琢玉擅长透雕技法。

传世玉器中,常可见到一种玉董炉顶,大多定为明代玉器。

透雕层次略深的可能是元代或辽金时的玉帽顶,在明清时改制成董炉盖顶纽用。

元代也制作了一些仿汉玉,在技法上不注重追摹祖型特征,专以伪残和烧茶褐色斑以假充真。

清代玉器特征
『清代玉器』
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

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

清代玉器品种和数量繁多,以陈设品和玉佩饰最为发达。

陈设品有按青铜器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种仁兽,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浮雕图画式的玉屏等。

玉佩的品种更为丰富,成为各阶层民俗事项和服饰广泛佩戴使用的装饰品和吉祥物。

此外兼有实用功能的各种玉器皿,文房用品数量和品
种也较历代多有增加。

清代玉器在制作上以乾隆时代为分界线,前期治玉重视选料,由于开采条件改善,采集到的优质白玉、羊脂玉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材质的精美,为这一时期能产生许多珍宝性艺术品,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工艺加工方面,琢工精巧,光工细腻。

乾隆时代的玉器皿的轮廓线都极规则,横平竖直外缘及子口转折严整挺拔。

棱角多呈劲挺锋锐状。

起凸的浮雕图案边缘,也处理成锋利边线,观之剔透,触之扎手。

在抛光工艺上也很讲究,一般细光处看不见琢镞的痕迹,细光能达到玻璃光亮度。

清代中期以后,玉器生产渐入衰落,不但规模减退,工艺制作上取巧偷工造成规格越益粗糙。

如所琢树木花草枝梗,不再精到的琢出圆润的,符合生态的形象,仅以两面削琢的角形凸起代替。

花卉图案也不再细致地琢出枝叶穿插、花叶翻卷的形态,太多取平面的浅浮雕处理。

尤其是器皿轮廓线大多拖泥带水,转折含混。

许多该作圆雕处理的玉陈设品、玉人、玉山,甚至小件玉佩、玉附的背面,也采取用工极少的粗处理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