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建筑环境设计影响分析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建筑环境设计影响分析【摘要】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将对调水沿线的经济、人文、生态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展现工程风采,传承工程作用也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所要考虑的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江苏段建筑与环境规划,考虑建立合理有效的环境分区体系,同时也将工程的供水功能、生态功能以及环境效应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水与自然、水与社会和谐的目标。
【关键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筑环境设计;环境影响1 东线工程概况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北方地区,即使在考虑加大节水力度和挖掘地下水资源的基础上,水资源仍难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借助于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南水北调工程逐渐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我国在跨流域调水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抒写了一幅幅重要篇章。
“南水北调”的设想,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终于确定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以京杭大运河为输水干线、辅以必要的支线,逐级提水北送,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实现向北方干旱缺水地区调水的目标。
东线工程的主要优势在于从长江下游直接取水,水源可以保证;充分利用江苏已建的江水北调工程及大运河等水道,工程量和投资较少,技术简单收效快。
根据国务院南水北调第三次建委会确定的最新目标,东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为2013年通水;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为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
因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是三条线路中最早发挥效益的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跨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京杭运河贯通其间。
东线供水范围内各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水资源利用状况也各不相同,将受水区大体分为三片,即黄河以南片、山东半岛和黄河以北片。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东平湖水环境的影响

中 图分 类号 : X 8 2 4 文献 标 识 码 : B
引 文格 式 : 胡尊芳. 南 水 北 调 东 线 工 程 对 东 平 湖 水 环境 的 影 响 I - J ] . 山东国土资源 , 2 0 1 7 , 3 3 ( 1 0 ) : 4 6 —5 1 . HU Z u n f a n g .
La n d a n d Re s o u r c e s ,2 0 1 7 , 3 3 ( 1 0 ): 4 6—5 1 .
南 水北 调工 程 是 国家 的战 略 性工 程 , 旨在 把 长 江丰 富的 水资源 , 通过东、 中、 西 3条 线 路输 送 到 缺
1 . 1 气 象条 件 工 作 区内气候 属于 暖温带 大 陆性半 湿润 季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后, 东 平 湖 湖 水 综 合 污染 指数 由 通 水前 的 O . 4 9 变为通水后的 O . 5 8 , 水 质 级别 仍 为 Ⅲ级 轻度 污染 , 部 分 指 标超 标但 不 严重 ; 综 合 营 养 状 态 指 数 由通 水 前 的 5 O . 7 2降 为 通 水 后 的 4 7 . 9 O , 表 明 营养 化 水 平 由 轻 度 富 营 养 状 态 好 转 为 中 营 养 水平 ; 健康风险由通水前的 2 . 9 1 ×1 0 a 降 为 通 水 后 的 9 . 3 5 ×1 0 a ~, 即 由通 水 前 的 中一 高 风 险 水 平 降 低 为 通 水 后 的 中风 险水 平 。结 论 可 知 , 南 水北 调 东 线工 程 的 通水 有 利 于东 平 湖 湖水 环 境 的 改 善 , 但 与其 他 典 型 淡 水 湖 泊 相 比 , 东 平 湖 湖水 的健 康 风 险仍 相 对 偏 高 , 后 续 需 要 进 一 步 加 强 湖 区 环 境 保 护 和 污 染 排 放 的 管控 。 关键词 : 南水北调 ; 东平湖 ; 水质 ; 营养化 ; 健康 风险 ; 山 东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对南四湖水环境影响评价

d i c a t e d t h a t t h e wa t e r d i v e r s i o n p r o j e c t h a s t c e r t a i n p o s i t i v e i mp a c t s o n t h e w a t e r e n v i r o n me n t o f Na n s i L a k e . Ke y w o r d s : E a s t e r n R o u t e o f S o u t h - t O — No r t h Wa t e r Di v e r s i o n P r o j e c t ; Na n s i L a k e ; i mp a c t o f w a t e r e n v i r o n me n t ; An a l y t i c Hi e r —
De c .2 0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
2 0 1 3年 1 2月
d o i : 1 0 . 3 7 2 4 / S P . J . 1 2 0 1 . 2 0 1 3 . 0 6 0 4 9
南水 北 调 东线 工 程运 行 对 南 四湖水 环境 影 响评 价
郭 华 , 肖伟 华 , 尚静 石 , 王文川
结果是 0 . 6 4 0 , 说 明调水工 程会对南四湖水生态环境产生一定正面影响 。 关键词 :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 南 四湖 ; 水环境影 响; 层次分析法 ; 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 类号 : T V2 1 1 ; X 8 2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1 6 8 3 ( 2 0 1 3 ) 0 6 - 0 0 4 9 — 0 5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概要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概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中国大型水利工程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因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概要成为了必要的文件。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连接江苏、山东、河南、北京等地的一个大型的输水系统。
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概要是一份详细的报告,它提供了有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实际评估,并提出了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以下是该报告的概述: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对周边环境产生了多种影响。
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水循环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资源:南水北调工程将从长江和海河水源地提取大量的水资源,可能会对水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该工程的设计和管理能够减少这种影响。
2. 地表水:工程建设对周边地表水系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由于输送渠道的跨越和外围填方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局部的水文特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3. 地下水: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可能会改变周边地下水流的活动方式,从而影响周边的地下水资源的质和量。
4. 生态系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周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地表水系统、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方面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保护措施针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以下方面:1. 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环保型的工程材料、设备和工艺。
2. 充分考虑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排放措施。
3. 通过研究水资源调配方案,合理利用水资源,减轻工程对水资源造成的负面影响。
4. 采取行之有效的生态管理措施,对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调控。
5. 加大社会宣传和参与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对环境的保护措施的支持度和理解力。
三、总结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减轻负面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和对环境的影响1.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调水的方式,将长江的水资源输送到北方地区,满足北方地区人民对水资源的需求,解决了北方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缺水问题,保障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2.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北方地区是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平衡区域的发展差异:中国的地理环境非常复杂,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方地区则相对匮乏。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通过调水的方式将南方的水资源输送到北方,可以缓解南北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1.生态环境的改善: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使得北方地区得到了水资源的补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水环境,提高了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特别是北方干旱的地区,由于缺水问题的解决,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改善土地的肥沃程度,促进植被的生长。
2.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使得南方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了南方地区水资源的浪费。
南方地区的水源往往需要通过排放到大海中来实现排水,南水北调工程可以将这些水资源转移到北方地区,使得南方的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利用。
3.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满足北方地区人民的正常用水需求。
缺水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避免因为水资源短缺而引发的社会动荡,保障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总的来说,南水北调工程对改善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和促进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也注重了对环境的保护,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实施,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一、引言南水北调工程是近年来中国最重要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之一,涉及多个省市的水资源的调配和分配。
虽然南水北调工程在保障水资源供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建设也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
因此,进行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非常必要。
二、南水北调工程概述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大型的水利工程,自2002年启动以来,经过多个阶段的建设和调试,已基本建成(2021年)。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目的是调配水资源,解决华北地区、特别是北京市等大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水资源短缺情况。
整个南水北调工程是由南水南调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三个大规模部分组成。
三、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是明确南水北调工程对周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类生存和生活产生的潜在或实际影响的过程。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需要调配的水质和水量的荷载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可能或者实际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和陆地、水域、空气等环境质量变化;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可能的水资源地域和领土争端以及居民生活、农业、城市以及水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四、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方法南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遥感法、实地调查、实验分析、模型模拟、历史资料整理等。
1. 遥感法:该方法主要是基于遥感图像数据,以数据挖掘和方法分析的方式来评估南水北调工程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以快速获得大量数据的信息。
2. 实地调查: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地的实地勘验、实地测量和样品分析等方式,获得实际数据,评估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实验分析:通过现场实验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对自然环境可能或者已经实际产生的影响。
4. 模型模拟:该方法通过建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模型来预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
5. 历史资料整理:通过整理相关历史资料来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历史,并对可能的未来影响进行预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南四湖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水 干线承受 水质 风险 .
1 南 四湖概 况
南 四湖 是微 山湖 、 阳湖 、 山湖和 南 阳湖 四个 由南 向北 相 连而 成 湖 泊 的总 称 . 于 淮 河沂 沭 泗 流 域 昭 独 位 西 部 , 面面积 1 6 k , 湖 2 6 m。 占山东省淡 水 水域 总 面 积 的 4 , 山 东省 最 大 的淡 水 湖 泊 , 我 国第 六 大 淡 5 是 列 水 湖泊. 面南北 狭 长约 1 0 m, 西宽 5 5 m. 湖 2k 东 ~2 k 南 四湖 的湖 腰 二 级 坝 枢 纽 工 程 将 南 四 湖 分 成 上 级 湖 和 下 级 湖 . 级 坝 闸 上 为 上 级 湖 , 面 面 积 二 湖
环境现状的基础上 , 论述 了东线工程对南 四湖环境 的主要有 利影 响和主要不 利影 响 , 出了对策 提
措 施 与 建 议 , 出有 利 影 响 远 大 于 不 利 影 响 , 对 南 四 湖 及 周 边 地 区环 境 造 成 持 久 不 利 影 响 的 得 不
结论. 关 键 词 : 水 北 调 , 四湖 , 质 安 全 , 态 环 境 , 策 措 施 南 南 水 生 对 中 圈 分 类 号 : 2 X54
水北 调东线 工程 进行 跨 流域调 水是 我 国水资 源优化 配 置 的重 大战 略举 措 , 是 关 系 到我 国经 济社 会 可 持 也 续 发展 的特大基 础设 施.
南水北 调 东线工 程 主要供 水 目标为 黄淮海 平原 东部 和 山东半 岛 , 解决 苏 北 、 山东 和河北 东 南部 以及 津
南水北调 东线工程对南 四湖环境 的影 响及对 策
武周虎 , 海涛 , 莎莎, 玉华 乔 付 周
南水北调简单分析报告范文

南水北调简单分析报告范文1. 引言南水北调是中国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的严重水资源短缺问题。
本报告将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其意义、影响及局限性。
2. 背景中国北方地区一直以来都面临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决定启动南水北调工程。
3. 工程概述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调水调湿、引水供水等手段,将长江、汉江等南方的富余水资源调运到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
工程分为中线工程、东线工程和西线工程三个分部,总规模庞大,涉及多个省份。
- 中线工程:自汉江出发,穿越河南、河北等省份,最终输送至北京及附近地区。
- 东线工程:自江苏扬州揭堰开始,穿越山东、河南等省份,最终输送至天津及附近地区。
- 西线工程:自四川岷江出发,穿越宁夏、陕西等省份,最终输送至甘肃酒泉及附近地区。
4. 意义和影响4.1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有效地解决了中国北方地区长期以来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北方地区的供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居民生活、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
4.2 助力经济发展拥有充足的水资源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别是在工业和农业领域,水资源的增加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3 水生态治理南水北调工程在调水的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恢复。
通过引水补湿、湿地建设等措施,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提升了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5. 局限性和问题5.1 工程投资与运行成本高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庞大,投资和运行成本都非常高昂。
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地区来说,承担这样的巨大开销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担。
5.2 环境和生态影响南水北调工程调水过程中,会对水源地、水生态系统和沿线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引发土地沉降、地质灾害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概要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项目由来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
东线工程作为调水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基本任务是从长江下游取水,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补充水源,与引黄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共同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这一地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因此,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一项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程。
东线工程的规划论证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58年中国科学院和水电部等有关单位组成南水北调研究组,曾提出从长江下游引水的大运河提水线路。
60年代初经水电部批准,江苏省开始建设江都泵站。
1972年华北大旱后,水电部组织有关部门研究东线调水方案, 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
1983年1月由治淮委员会提出《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0年提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1992年提出《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订报告》,1993年9 月水利部审查了这两份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采取多种方式缓解北方地区缺水矛盾,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的重大决策和国务院领导“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指示精神,国家计委、水利部于2000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座谈会,部署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工作。
根据水利部安排,淮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会同海河水利委员会,于2001年编制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
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2004年6月编制完成《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同月,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北京审查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10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北京对《项目建议书》进行了评估。
2005年 3 月由淮委牵头组织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有关规定,1987年水利部南水北调办公室编报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可研报告的修订,分别于1990年和1993年编制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修订环境影响报告书》。
随着本次可研工作的进行,考虑到1990年以来,工程影响区域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受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委托,淮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承接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002年6月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
2002年8 月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2002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以国环评估纲[2002]222号文明确了《关于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的评估意见》。
根据环评大纲批复中的内容要求和专题设置,淮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会同海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组织科研院校共19个单位开展了本工程沿线及影响区的现状调查、工程分析、问题研究和影响预测评价等工作,在完成15个单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环境管理体系研究》、《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血吸虫病扩散北移及对策研究》、《江水北调工程环境影响回顾评价》7个专题研究报告和《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山东省段截污导流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江苏省段截污导流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2个专项报告。
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概况2.1 工程基本任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供水范围位于黄淮海平原的东部、山东半岛及淮河以南的里运河东西两侧地区,工程区域在东经115°~122°、北纬32°~40°之间;第一期工程供水区南起长江、北至山东省德州市,供水范围涉及苏、鲁、皖3省21地市89个县级市,是我国人口集中、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东线工程基本任务是从长江下游调水,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补充水源,与南水北调中线、西线工程一起,共同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
东线工程主要供水目标是解决调水线路沿线和山东半岛的城市及工业用水,改善淮北部分地区的农业供水条件,并在北方需要时,提供农业和部分生态环境用水。
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扩大规模,向北延伸,供水范围是苏北、皖东北、鲁西南、鲁北和山东半岛。
规划工程规模为抽江500m3/s,入东平湖100m3/s,过黄河50m3/s,送山东半岛50m3/s。
工程建成后,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7.68亿m3,调入下级湖29.73亿m3,过黄河4.42亿m3,送到胶东8.83亿m3。
调水线路总长1466.50km,其中长江至东平湖1045.36km,黄河以北173.49km,胶东输水干线239.78km,穿黄河段7.87km。
调水线路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湖泊输水和调蓄。
为进一步加大调蓄能力,拟抬高洪泽湖、南四湖下级湖非汛期蓄水位,治理利用东平湖蓄水,并在黄河以北建大屯水库,在胶东输水干线建东湖、双王城等平原水库。
东线工程供水区以黄河为脊背,分别向南北两侧倾斜。
东平湖是东线工程最高点,与长江引水口水位差约40m。
第一期工程从长江至东平湖设13个调水梯级,22处泵站枢纽(一条河上的每一梯级泵站,不论其座数多少均作为一处),34座泵站,其中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现有6处13座泵站,新建21座泵站。
为满足工程正常运行和调度管理要求,还需建设里下河水源调整补偿工程,截污导流工程,骆马湖、南四湖水资源控制和水质监测工程,调度运行管理系统工程等。
2.2 工程规模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的供水范围大体分为三片:①江苏省里下河地区以外的苏北地区和里运河东西两侧地区,安徽省蚌埠市、淮北市以东沿淮、沿新汴河地区、山东省南四湖、东平湖地区;②山东半岛;③黄河以北山东省徒骇马颊河平原(简称为黄河以南片、山东半岛片和黄河以北片)。
供水区内分布有淮河、海河、黄河流域21个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其辖内的89个县市区。
这些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多数以开采深层地下水和挤占农业水源补充城市供水。
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实施后,这些城市的供水不足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按预测当地来水、需水和工程规模计算,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7.68亿m3;入南四湖下级湖水量为21.82~37.88亿m3,多年平均29.73亿m3,入南四湖上级湖水量为14.48~21.39亿m3,多年平均17.56亿m3;调过黄河的水量为4.42亿m3;到山东半岛水量为8.83亿m3。
预测2010年水平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需向供水区干渠分水口补充的水量为41.41亿m3,其中生活、工业及城市环境用水22.34亿m3,占53.9%;航运用水1.02亿m3,占2.5%;农业灌溉用水18.05亿m3,占43.6%。
2.3 工程运行方式(1)江水、淮水并用,淮水在优先满足当地发展用水的条件下,余水可用于北调。
在淮河枯水年多抽江水,淮河丰水年多用淮水。
(2)按照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在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供水仍不足时,逐级从上一级湖泊调水补充;当地径流不能满足整个系统供水时,调江水补充。
(3)黄河以南各调蓄湖泊,为了保证各区现有的用水利益不受破坏,参照现有江水北调工程的调度运用原则,经过调算拟定了各调蓄湖泊北调控制水位,一般情况下,低于此水位时,停止从湖泊向北调水。
(4)为保证城市用水,在湖泊停止向北供水时,新增装机抽江水量优先北调出省向城市供水,然后再向农业供水。
(5)根据黄河以北和山东半岛输水河道的防洪除涝要求,第一期工程向胶东和鲁北的输水时间为10月至翌年5月。
(6)东平湖抽江水补充湖泊蓄水,蓄水位上线按39.3m控制。
湖水位低于39.3m时抽江水补湖,湖水位高于39.3m时根据穿黄和到山东半岛水量确定抽水入湖流量。
3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3.1 主要有利影响(1)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会日益突出,势必进一步制约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能减轻受水区对来量减少的黄河水和日益枯竭的地下水的依赖,从根本上改变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和维系人与自然协调共存的良好局面。
对于保障供水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增加了水环境容量淮河以北地区河流在枯水季节基本维持断流或干枯的状态,特别是黄河以北和山东半岛地区基本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水环境恶化严重,许多河流基本无水环境容量可言,即使是南水北调东线范围内最大的洪泽湖,在2001年淮河流域旱情严重的情况下,也曾出现水位降至10.52m(死水位以下),湖面萎缩至381km2,蓄水量不足1.4亿m3,比正常蓄水量减少九成以上,大部分湖底裸露,湿地生态严重破坏。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将长江优质水源源不断地经输水干线进入各用水区,可长时间保持输水干线河湖及用水区河道的基本流态,恢复河道的基本功能,同时大大地增加了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3)缓解地下水超采问题黄河以北以及胶东半岛地区河流干枯现象较为普遍,可用水源逐年减少,地下水超采严重,漏斗面积不断增大,沿海地区地下水含水层受浅层咸水入侵面积不断扩大,不少地区出现地面沉陷、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
东线工程建成后,可替换城市供水水源,减少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加之常年输水,对补充地下水源、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的缓解起到积极作用。
(4)促进节水治污根本改善调水沿线地区水环境整体质量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使用状况一直处在严重短缺与大量浪费现象并存的被动局面。
调水实施后,通过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能有效转变人们的水意识,通过调整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改变人们用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实现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社会;同时为体现“三先三后”原则,要实现调水水质保护目标,又必须通过污染源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截污导流工程等综合措施,加快了沿线的治污步伐。
调水工程实施后,治线地区的水污染负荷将大幅度削减,输水沿线水质将全面达到Ⅲ类水标准,截污导流相关地区的整体水环境也将得到较大改善。
(5)防止调蓄湖泊富营养化,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调水后,输水干线调蓄湖泊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调蓄湖泊换水频繁,换水率将明显提高,可有效防止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