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拳之慢练与诀窍
河北形意拳五行拳教学分解

河北形意拳五行拳教学分解河北形意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五行拳为代表,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五行拳分别是金、木、水、火、土五种,每一种拳都有着独特的招式、步法和呼吸方法,今天我们来分解一下河北形意拳的五行拳教学。
一、金拳:金拳以收缩为主,代表着压缩、收束的力量。
金拳的动作大多采用拧、挤、拢等收缩性的技巧,手法多采用插指、切板等手势,步法以高跟、缩膝为主。
金拳的呼吸方法为要强调吸气,吐气。
在教学时,应先从基本功起手练起,如抱球、转球、托球等,这些练习有助于增强拳力和提高技巧。
二、木拳:木拳以扎、劈、挑等动作为主,代表生长、向上的力量。
木拳的手法多采用攀、扣等手势,步法以踏实为主。
木拳的呼吸方法为在动作发力时深吸一口气,动作到顶峰时呼气,达到出拳的效果。
在教学时,应注意身体协调,动起来时要放松,达到流畅自然的效果。
三、水拳:水拳以闪躲、转移为主,代表流动、变幻的力量。
水拳的手法多采用挟、偏、偷等手势,步法以轻盈为主。
水拳的呼吸方法为要强调连贯自然,吸气、呼气要连续不断。
在教学时,应注意强调身体的协调性,让动作更流畅、有韵律感。
四、火拳:火拳以猛、急、长、短的动作为主,代表燃烧、爆发的力量。
火拳的手法多采用打、挑、掌、拳等手势,步法以火爆为主。
火拳的呼吸方法为要强调用气上托,把力量传递到拳头上。
在教学时,应注重动作的猛烈性和速度感,力求达到拳到、人退的效果。
五、土拳:土拳以稳定、厚重为主,代表扎根、坚实的力量。
土拳的手法多采用捶、顶、推等手势,步法以低沉为主。
土拳的呼吸方法为要强调气势的稳定和节奏感。
在教学时,应注意通过练习提高身体的耐力和稳定性,使动作更有力量感。
总之,河北形意拳的五行拳各具特色,有着强大的武术潜力。
在教学时,应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力求达到动作流畅、自然的效果。
通过不断练习和研究,才能够领会到五行拳的真谛,真正掌握这项武术技艺。
中医五行拳练习方法

中医五行拳练习方法:
1 、木行拳习练方法
两手向外向上拢气至百会下压两掌至丹田侧转身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三七步出掌出拳下压两掌出掌
叫疏肝出拳叫利胆下压两掌叫降压这是转身动作转身的时候大家要柔和出掌疏肝利胆平压疏肝
利胆平压疏肝收式动作和起式一样向上拢气至百会下压两掌收式
2 、金行拳习练方法
两手向外向上拢气至百会下压两掌至丹田侧转身三七步两手向外出掌下压两掌向外出掌宣肺下压
两掌降气转身三七步两手向外击掌宣肺击掌宣肺下压两掌降气宣肺收式两手向外向上拢气至
百会下压两掌至丹田收式
3 、火行拳习练方法
两手向上拢气至百会下压两掌至丹田侧转身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三七步出拳活血拳出掌出拳拳心向
下翻掌转身绷捋挤压按出拳活血再出拳这叫养心这叫宁志活血养心宁志活血收式两手向外
向上拢气至百会下压两掌至丹田收式
4 、水行拳的习练方法
起式拢气下压两掌至丹田侧转身三七步两手掌向外击拳向外击拳这叫利水转身三七步击掌
利水补肾利水补肾利水收式上一步两手向外向上拢气至百会下压两掌至丹田收式
5 、土行拳的习练方法
两手向上拢气下压两掌至丹田侧转身三七步出拳再出拳出右拳叫健脾出左拳叫和胃上一步踢腿
转身三七步出左拳和胃右拳健脾节奏要缓和收式踢腿然后拉回来收式下压两掌至丹田收式。
五行拳怎么练才能得力?

五行拳怎么练才能得力?
劈拳如双手举斧劈木,起落成立园,腰腿部起束落展,束身而吸气,展身落拳呼气。
崩拳如拉弓射箭,左右出拳抽身调膀,双手有挣断绳链之脆感,发拳收肛腰挺。
钻拳横园内翻立园出,如同水中旋涡落差很大,岸边激浪拍岸惊起,出拳时后腿蹬腰身展,击敌下巴。
炮拳架打束展拧身,双拳架打同时,方向基本一至,如炮弹出膛,触物爆炸之势。
横拳如盘中滚珠,左右逢园,突然跳出佩合身法,需有顶力,如此练去有劲得益。
亲爱的读者您好!如果你喜欢武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功夫之神(GFZS119),与各路英雄相互切磋武艺,提升自我,得到更高的修为。
武当太乙五行拳教学

武当太乙五行拳教学一、手型1、八字掌:五指微曲,拇指外展,其余四指自然靠拢,虎口要圆,形如八字(图1)。
2、劈空掌(扣指掌):拇指曲扣,其余四指伸直并拢(图2)。
3、虎爪掌(虎掌):拇指外展弯曲,其余四指并拢,使第二第三节指骨弯曲,但不得曲拢(图3)。
二、手法1、劈掌:自上向下或自下向斜上方侧掌劈击,劲贯掌外沿(图4之①②,图5之①②)。
2、戳掌:臂由屈到伸,直腕向前顶击,劲贯指尖(图6之①②)。
3、按掌:自上向下按,手心朝下,劲贯掌心(图7之①②)。
4、插掌:臂由屈到伸,直腕向下或斜下插,劲贯指尖(图8之①②)。
5、砍掌:仰掌或俯掌,自右向左或自左向右横击,劲贯掌外沿(图9之①②)。
6、缠手:(一)以腕关节为轴,手掌由里向上向外向下缠绕的同时,前臂外旋,使虎口朝上封闭(图10之①②③④)。
(一)手掌自里向下向外向上缠绕的同时,前臂内旋,使掌心朝下封闭(图11之①②③)。
(三)、擒扑手:以手擒肩扛,自上向前下方扑按摔出(图12之①②)。
(四)、靠肘:臂略曲,内旋上举向后靠压,手心朝外,劲贯肘尖(图13)。
各种手法的变换都要划弧走圆,同时,前臂做相应旋转,腕部要松活,讲究两手(臂)曲如环抱式。
要注意手法与步法身法等动作的协调配合。
三、步型1、虎步裆(马步):两脚左右开立,相距同肩宽,脚尖微向内扣,两足跟与两肘尖(以屈肘贴肋为准)上下相对,屈膝略蹲(图14)。
2、熊步裆(弓步):前脚微内扣,全脚着地,屈膝略蹲,膝部与脚尖垂直;另一腿在后自然挺膝蹬直,脚尖内扣,斜向前方,全脚着地(图15)。
3、狮步裆(仆步):一腿屈膝沉坐,膝与脚尖稍向外展;另一腿挺膝伸直仆出,全脚着地,脚尖内扣(图16)。
4、鸦雀裆(虚步):后脚斜向前,屈膝略蹲,全脚着地;前腿自然挺膝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图19)。
5、含鸡裆(丁步):两腿略蹲或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以脚尖在支撑脚内侧点地,相距约一拳(图18)。
6、歇步:两腿交叉屈膝全蹲,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脚跟离地,臀部坐于小腿上,接近脚跟(图19)。
中医养生五行拳拳谱

中医养生五行拳拳谱脚向前提起下拍,谓之振阳,振奋阳气;后脚跟进,谓之滋阴,滋补阴液;前脚踮步,谓之阴阳平衡。
起式:双手向下,双脚分开。
与肩同宽;(停顿掌心向上,拢气至百会。
同时吸气:吸…掌心向下.气沉至丹田,同时呼气;呼…侧转身,三七步,前脚占三分力,后脚占七分力。
第一行木拳【功能】手掌向前出掌,谓之疏肝,疏肝理气;手掌变拳.拳心向上出拳,谓之利胆,通利胆道两掌向下压,谓之平压.平衡血压。
此为木行拳,意志功能调控总则:木行拳属性一一条顺畅达.对应肝脏。
有疏肝、利胆、平压之作用。
拳掌击出时顺畅、利落、脚中部拍地时.力在足背太冲穴。
膝关节力在膝内侧曲泉穴处。
髋关节前屈.力在阴处上方急脉穴,引导气血循肝经络入肝脏。
一掌击出时在侧方为之疏肝(疏肝解郁).一拳击出时在侧方为利胆(疏通胆道),两手掌由头部沿两侧下压为平压(平衡血压)。
适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病、脂肪肝、胆囊炎、肝胆结石等疾病。
第二行火拳拳心向上向前出拳,谓之活血,活血通络拳心向下向前出拳。
谓之养心.养心利脉掌背向下击出.谓之宁志,安神宁志。
此为火行拳,意志功能调控总则:火行拳属性一一温热上炎。
对应心脏.有活血、养心、宁志之作用。
拳掌出击时应在前上方急出;手部力在小鱼际前内侧少府穴处,肘部力在肘尺侧少海穴,肩部力在腋窝正中极泉穴.引导气血循心经入心脏,拳法为先缓后急炎炎向上向中聚力,如火势一般,掌心向上击出为活血(活血化瘀);掌心向下击出时为养心(养心利脉),以掌由上向下击出时为宁志(安神宁志)。
腿部动作应缓急结合,脚掌用力在外侧.适于心血失调、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虚汗、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及心脏、血管、口舌、小肠等部位的病变。
第三行土拳【功能】右手向前出拳,谓之健脾。
健脾益气;左手向前出拳,谓之和胃,调和胃肠。
此为土行拳,意志功能调控总则:土行拳属性一一敦厚坚定.对应脾脏,有健脾和胃之作用。
拳出击时应沉重稳健;足部拍地时,力在足内侧中端公孙穴处.膝关节微屈,力在膝关节上方血海穴处,髋关节前屈.力在髋关节上方冲门穴处,引导气血循脾经络入脾胃,如大地一样坚实稳固.每一拳击出稳如泰山,右拳击出为健脾,左拳击出为和胃。
[转载]形意五行拳劲力之练法
![[转载]形意五行拳劲力之练法](https://img.taocdn.com/s3/m/7ac1af28482fb4daa58d4ba3.png)
本门所传之形意拳以五行拳练气、练劲、练步、练身法。具体分四个阶段来练习。限于篇幅,此处仅以五行拳中的劈拳为例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步是练死步(定步),
要求慢练、不发力。主要是规范拳架,循规蹈矩,进而练调息运气(练逆腹式呼吸、小周天、提放术等),摸劲(练内三合,外三合,用身心去领悟劲)。劈拳的动作极其简单,严格地讲劈拳就两个动作,上一步钻一拳,再上一步劈一掌。如果复杂点说再加上回身和起式、收式动作。但我们不能小瞧了这两个动作,它代表的是两个劲路(若细论它又内涵着若干种劲道)。实践证明,初学者对劈拳劲路的认知,越简单越好,不要太复杂了,搞复杂了一个劲也练不出来。相对来讲,在传统武术中形意拳是比较刚硬的拳种。但本门的练法,第一步功是慢练、练柔、不发力。说是打拳不如说是“摆拳”,老师一个势子一个势子地“摆弄”你。慢得程度近似打太极拳,又像站“活桩”,极其枯燥,但很吃功夫。这种练法要求架子很大,很舒展,呼吸要求顺畅自然。这个阶段主要是练规范拳架,达到抻筋拔骨,通顺经络之目的。
活步发力的要点与跟步发力的要求大致相同,关键要注意在行进中一定要精神专注,六合一体,劲力顺达。
第四步是练行步拳。
这是有了跟步发力,活功夫。主要是练气血畅通,身法轻灵,步法稳健。其特点是步不停拳不停,行拳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所谓行步拳就是“脚踏七星步,手运乾坤转”。练到这步功夫,行拳时要求劲力含蓄,由明转暗,亦刚亦柔,不着意于力,由内而外,顺势而发,劲力顺达,进而向无形无象的化劲阶段转化。
以上是我们这一支锻炼形意五行拳劲力的主要练功方法程序。
通过这几步科学规范的锻炼步骤,习者可以少走弯路,能较快地学习掌握五行拳之拳劲基本功。当然严格地讲,这些还都属于形意拳基本功夫范畴(即有规矩的练法)。得到的东西除了养生效能外,一切拳脚及内在功夫只能间接为散打交手服务,
三种练习李氏形意太极五行拳的方法

三种练习李氏形意太极五行拳的方法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练习李氏形意太极五行拳有三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三种方法,只有经过这三种方法的训练,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地刻苦用功才可能提高至形神合一的阶段。
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三种练习李氏形意太极五行拳的方法,欢迎阅读学习。
三种练习李氏形意太极五行拳的方法一、基本方法:用松柔劲学拳初学拳应重点掌握姿势要领,内外放松,减少不当用力,学好基本动作,使三型三法(手型、步型、身型、手法、步法、身法)合度,做到式正招圆,这一方法的锻炼要点可以归纳为:松柔、连贯、圆活、姿势正确、动作整齐、进退和顺、均衡稳定七点。
在这里的所谓的放松是积极的,不是漫不经心的,更是不可懈怠,是要消除拙力(僵劲),按规矩用劲,以意识贯注于练拳动作过程之中,以动作的虚实变化适度地去完成动作。
在陈鑫的《拳论》中说:“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所以我们在练拳初期要先动中求静,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骨节、肌肉、皮肤同时放松,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解除疲劳,还可积蓄力量、提高力量、增强耐力、加快速度并有助于提高灵敏度和对抗技巧。
因为学拳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先用松柔劲,全身放松,把姿势运用圆活、连贯、正确,才不会发生姿势失中、动作僵硬、呼吸紧张、重心不稳等现象,即使有了不正确的现象发生,也便于纠正更改。
这样通过仿照和体会所学拳势,掌握身体各部分姿势要领,养成正确的定型,使拳法处处符合规矩,周身三节六合安排合体,手脚一致,不仅动作准确,上下合拍,而且要体现周身完整一致,全身各处又不可散乱松懈,做到“神气要舒展不拘,运用要圆活不滞”。
初步打好基础后,就可形成暗劲,进一步求得全身协调。
二、养气力的方法:用暗劲(阴劲)练拳暗劲的用法实际上是一种慢练调气、养生、增力的练习方法,在练拳时通过紧张筋、肉,利用神经的传导浑身蓄劲,手臂出拳时,两手含劲一手前推则一手回拉;有如负重或推物而行,所使都是正反劲即阴阳劲,出拳时如顶重物,似顶动,又似顶不动,徐徐而进;向前迈步时双腿含劲,如在过踝之沉泥中行走一般,这里含有一个想象的空间和过程,意识而形随,意出而形到;前腿有踩劲,后腿有蹬劲,十趾抓地,手足运动再配合呼吸。
古拳谱《形意拳秘法》五行拳

古拳谱《形意拳秘法》五⾏拳武宗的愿景是“以武学打开世界”,使命是“智者不匹夫,武者⽆懦夫”,价值观是“爱国、强⾝、正义、修⼰、互助、和平”。
真正的中华武学是具有中华民族⽂化的核⼼内涵之道,包括易学、中医、兵法、儒释道之学等普世的民族⽂化。
武有⼤⼩,⼤者卫国,⼩者卫民。
武学不仅是⼤道、哲学,训练⼈的智、信、仁、勇、能,提⾼⼈整个⽣命的⾝⼼健康和质量,更是术学,掌握真正的武术技击能⼒是武术之魂。
⼀、五⾏拳论五⾏者,⾦⽊⽔⽕⼟是也。
五⾏能相⽣,⼜能相克。
相⽣者何?⾦能⽣⽔,⽔能⽣⽊,⽊能⽣⽕,⽕能⽣⼟,⼟能⽣⾦是也。
相克者何?⾦克⽊,⽊克⼟,⼟克⽔,⽔克⽕,⽕克⾦是也。
五⾏拳本五⾏相⽣相克之道,练就劈钻崩炮横五拳。
劈拳似斧属⾦,钻拳似电属⽔,崩拳似箭属⽊,炮拳似炮属⽕,横拳似弹属⼟。
故以相⽣之道论,劈拳⽣钻拳,钻拳⽣崩拳,崩拳⽣炮拳,炮拳⽣横拳,横拳⽣劈拳;反之相克,则劈拳能破崩拳,崩拳能破横拳,横拳能破钻拳,钻拳能破炮拳,炮拳能破劈拳。
若能依此⽣克之理,纯功熟练,⾃能变化⽆穷矣。
⼆、横拳由预备式(图1)作六合式(图5)。
⾝稍起,左脚前进半步,膝前屈,成⼸箭步,左⼿上提前伸。
肘贴肋。
⼿⼼向上;右臂平横,置腹前,和左肘齐,作蛇形式(图6)。
由前式敛左步于原地,右⼿变拳护⼼前,左⼿撤回附右拳下,作怀中抱⽉式(图7)。
接前式,右腿向右前⽅前进⼀步,右拳由内向外直击(肘贴肋),左⼿附于右肘内侧,同时和右拳并进,作横拳右式(图8)。
再敛右脚作怀中抱⽉式,出左拳作横拳左式。
如此循环练习,纯熟以后,继之以劈拳。
【注意】动作须⼿眼⾝法步⼀致,且进步时尤须⿐、膝、脚三尖要齐。
【应⽤】敌⽤攒拳迎⾯拳来,我蹲⾝进右步,如敌右步,向敌肋以横拳打出。
倘敌由下击我胸腹,来⾃“武宗”公众号·我须敛⾝以拳压倒敌⼿,再挺⾝出横拳以击敌腹,敌必倒矣。
此不过应⽤之⼀者,余则变化⽆穷,随机应变,须l瞄阵时审裁之。
三、劈拳由预备式(图1)作六合式(图5),由六合式作蛇形(图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拳之慢练与诀窍
预备
束身下气
吸气开胸
意勿外驰
诚心守中
劈拳
头若顶天
项须直竖
闭口藏舌
津液还丹
崩拳
意贯周身
运动在步
两手往来
势如连珠
钻拳
肘不离肋
手不离心
钻翻进步
总要齐全
炮拳
气聚中脘机关在腰两肩在腰取其虚中
横拳
胸膛开展
小腹下垂
臀弗欠起
榖道上提
李忠轩老说练形意拳先打劈拳一年,然后练钻拳。
当然,悟性不同,时间可能有长短,如何判别劈拳练出来了呢?李老说了两个标准:一是感觉身上的皮肤似大象皮;二是手心好像有吸力就想攥着。
我要告诉大家,人家说的是对的。
所谓大象皮是感觉自己手上的皮肤增厚了,手也确实老想攥着,因为有了劲的缘故。
你练了这一段时间,浮力尽去,新劲渐生,关键是气血越来越旺盛,尤其是身体的肢段,手和脚就觉得好像膨胀起来一样,胳臂腿上的筋鼓起来了,气血在下头顶着走,给你的感觉就是皮肤增厚了。
这种劲随着功夫加深越来越大,反映到手上就是觉得沉重感,和以前不一样了,不自觉就要攥一攥。
而且人也开朗起来。
练内家拳不可操之过急。
内家拳没有速成法,需要慢慢成就。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内家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
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
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我所知道的心意六合拳
在上海,心意六合拳本来是没有的,是开山鼻祖卢嵩高从他的老家河南周口带来的。
以后许多心意六合拳的高手象于化龙、王效荣、裴锡荣等纷纷将这个拳种不断进行充实、发展并传播开来。
开始这个拳种只是在回族同胞中流传(卢嵩高、于化龙、王效荣皆是回民)。
后来外传到汉人群体,
在上海的杨浦区的建筑工人、纺织工人中所传颇多。
在文革的武斗中,心意六合拳可谓是大显神威(杨浦区是上海武斗的重灾区,王洪文的国棉17厂就在杨浦区)。
上海人也管“心意六合拳”叫“十大形”。
因为它是以十种动物(龙、虎、鹰、蛇、马、鸡、猴、鹞、燕、熊)而象形取意的。
心意六合拳是我学的最早,学的最长的一个拳种。
我儿时便从民间武术家姜致瑞学习此拳,在上海中医大读书时跟着著名的武术家、音乐家顾望野(就是顾凤宾)学习此拳。
以后在苏锦标老师的指导下,详细而全面地学习了这个拳种,对此颇有心得,在此我阐发出来,以馈天下武友。
在此我郑重申明:一、我所阐述的纯属一己之见,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二、我的一些观点,可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有异议,敬请原谅。
首先,我要讲的第一句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话就是:世传的心意六合拳拳谱,就是那个《守洞尘技》纯属无稽之谈!因为当时那些大多数心意六合拳的老拳师,他们的文化水准是不高的,有的甚至是文盲(在过去,在旧中国武术家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绝非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他们可能拳练得很好,可对拳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而那些记录拳谱的的所谓“读书人”,他们对武术又是外行,缺乏理解,文人不武嘛。
所以编撰拳谱时,一个说的是辞不达意;另一个记得是似是而非。
当然我也不否认有极个别的有文化同时
武术技艺造诣也很高的武术家,他们也有心得,可是由于当时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生理学的知识,缺乏统一的专业术语,同时也有于方言土语的影响(那时还没有普通话呢)。
这个世传的心意六合拳拳谱,就一直被错误地记录着、撰写者,一直处在一种以讹传讹的状态中,一传传了二百多年,误导了许多心意六合拳的练家。
心意六合拳怎么练?这“心意”(包括那“形意”)怎么讲?这“心意”(包括那“形意”的“意”)就是指“心理演习”,什么是“心理演习”?在我前面的博文《太极拳为什么要做慢动作》里就有所阐述,就是通过幻想进行自我暗示。
所以在一些外国学员面前,我不把它翻译成“Xinyiliuhequan”,我是翻译成“thoughtboxing”。
心意六合拳(还有那形意拳)就是肢体动作------形,配合心里演习------意,进行演练的的一个拳种。
我们不妨对心意六合拳中的一个经典动作“鹰捉把”进行分析。
这是“鹰捉把”的动作过程。
两腿直立,双脚并齐;左手与右手交叉上起护置头部前
上方;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左手小指对右手虎口处;含胸拔背,
双掌五指炸开,高过眉端,两眼从手臂之下方向前平视(动作1)。
左脚向前一大步成左弓步,两手在左脚上步的同时,自上而下撕拽并向下拍按;左手在前十指朝前,掌心向下;右手置裆下;左手在左小腿内侧(动作2)。
这组动作包含了什么技击意义呢?技击含义如下:
用法一:用肘击对方用法二:抄腿推摔对方
用法三:用掌劈对方
用法四:用肩撞击对方
用法五:抱单腿摔
用法六:抓腕压肘
用法七:用头撞击对方
用法八:用掌拍击对方
用法九:用爪扑抓对方
用法十:抓踝别腿
用法十一:顺势牵拉对方(俗称顺手牵羊)
其实还有许多用法,我就不一一列举。
这其实体现了“心
意六合拳”的一大特点:就是在一个动势中带出许许多多的技击方案。
所以心意六合拳看似动作简单,其实它却包涵了千变万化的技击招式。
我们反反复复地做着这一组动作,脑子里同时对不同的技击用法做着反反复复的“心理演习”。
外行人看似我们反反复复地做着(两腿直立,双脚并齐;左手与右手交叉上起护置头部前上方;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左手小指对右手虎口处;双掌五指炸开,高过眉端,两眼从手臂之下方向前平视。
然后,左脚向前一大步成左弓步,两手在左脚上步的同时,自上而下撕拽并向下拍按;左手在前十指朝前,掌心向下;右手置裆下;左手在左小腿内侧)这组动作,而练家却心里自有“技击想法”。
------这就是“心意六合拳”的“心意”之所在。
我所知道的心意六合拳(二)
拙作《我所知道的心意六合拳(一)》上传博客不久,就有朋友来问我,那个“鹰捉”的动作过程中手型不都是“掌式”吗?怎么能叫“捉”呢?
那个“鹰捉”的动作过程中手型不都是“掌式”吗?怎么能叫“捉”呢?
这问题问得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
这其实就是“心意六合拳”(也包括形意拳)的一个特点,就是:我肢体动作可以不做出来,但“心理演习”一定要做出来。
这就是拳谱
中所说的“重意不重形”。
表现在“头型”就叫:“头有顶意”------在练拳过程中,我可以不做出来用头撞击敌人的动作,但,“心理演习”中要有用头撞击敌人的想法。
表现在“手型”就叫:“手有抓意”------就是在练拳的过程中,我的手型是摊开的掌,但在“心理演习”中,我要有用手抓、拿敌人的想法。
就是“把把不离鹰捉”。
表现在“脚型”上,就叫:“脚有踩意”------就是在一个看似迈步的动作中,我就有蹬、踢、踩、踏敌人的想法。
就是“步步不离鸡步”。
表现在发劲上,就叫:“劲意”。
我们还是以“鹰捉”这个动作为例(仅仅举鹰捉用法的一例):动作过程:
两腿直立,双脚并齐;左手与右手交叉上起护置头部前上方;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左手小指对右手虎口处;含胸拔背,双
掌五指炸开,高过眉端,两眼从手臂之下方向前平视(动作1)。
左脚向前一大步成左弓步,两手在左脚上步的同时,自上而下撕拽并向下拍按;左手在前十指朝前,掌心向下;右手置裆下;
左手在左小腿内侧(动作2)。
到此虽然动作结束,但,练习者还可以再做一个“穿拳”的“心理演习”。
鹰捉把的动作过程
这就能达到以下的技击效果:
鹰捉把的技击效果
拳击中有一种技术,叫:“组合拳”。
这种拳法的作用就像机关枪或冲锋枪那样地打一梭子子弹,能大覆盖面地击中敌人,即使没有击中敌人,也有压制敌人气势的作用。
我常听到有些“心意六合拳”(包括形意拳)的练习者说:我们“心意六合拳”(包括形意拳)中没有“组合拳”。
这是很错误的。
我们在练“心意六合拳”(包括形意拳)“单式”的时候,完全可以像练上面这个“鹰捉”动作一样,再跟上一个或几个技击招式的“心理演习”。
这样在实战中,我们就会靠平时训练时养成的下意识反应,很自然而然地使出一组“组合拳”。
既然我肢体动作可以不做出来,但“心理演习”一定要做出来。
那么,我完全可以取一板凳,找一个清静的所在,坐在那里,手里比划着招式,脑子里苦思冥想着和敌人打斗的场景,回味着打斗的感觉,想象着和对手过招、发力的过
程。
这不就“板凳四把”“板凳鹰捉”的原理吗?“板凳四把”“板凳鹰捉”的原理
意念劲(2012-02-14 19:35:39)
转载▼标签: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