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义复词专项练习

偏义复词专项练习
偏义复词专项练习

偏义复词专项练习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此诚危急存亡

..之秋也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D.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便可白公姥

..

..,及时相遣归B.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C.去来

..

..江口守空船D.孰与君少长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树影斑驳

..

..。B.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C.奉使往来

..

..,无留北者D.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否泰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如天地,足以荣汝身B.吾王之好田猎

C.臣请就汤镬

..,窃其桃李..D.今有一人,入其园圃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疾风知劲草,板荡

..焉

..识诚臣B.永之人争奔走

C.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D.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

..之观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晚年宾客

..请见者亦多,谢以病。B.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

C.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

..

..人民半已非D.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沐猴而冠带

..先有誓,老妪岂敢言

..,智小而谋强B.女子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未尝有言者

..D.然自古图牒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其间旦暮

..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B.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

..之急而后私仇也。

D.其日牛马

..嘶,新妇入青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钴钅母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钅母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①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

草,伐去恶木,烈火

..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

之流,鸟兽之遨游

..,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氵营氵

营②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

..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

乎!书于石,所以

..贺兹丘之遭也。

〖注〗①嵚(qīn)然:形容山高的样子。②氵营氵营(yíng):形容水流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石之突怒偃.蹇。偃:仰面倒下。

B.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殆:几乎,差不多。

C.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嘉:美好的。

D.农夫渔父过而陋.之。陋:粗俗,不文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B.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C.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书于石,所以

..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贺兹丘之遭也。/ 古之人所以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的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烈火

..以望。

..而焚之。B.由其中

C.鸟兽之遨游

..者二。

..。D.不匝旬而得异地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段写景夹以记事,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山石的奇异形状和小丘的美丽景致,而且也兴意盎然的叙述了自己发现、购买小丘并欣赏独特风光的经历。

B.最后一段在前两段融情入景的描写的基础上,以“噫”领起,转入议论,含蓄隽永的语

言中透露出自己怀才不遇并希望被人援引的心曲。

C.文章托物言志,自伤自吊,借小丘的际遇流露自己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和对遭受打击的不平,也似乎透露出希望被重新起用的心意。

D.文章运用形象的比喻,以动写静,使丘上群石神态活现,情状可掬;又运用生动的拟人排比句,描写开辟经营后的小丘,景色宜人,赏心悦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叶嘉传

苏轼

叶嘉,闽人也。少植节操,游见陆先生①,先生奇之,着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

天子见之,曰:“吾久饫②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 ”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③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令人爱之,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④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入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节选自《苏东坡全集》)

[注]①陆先生:陆羽,唐朝人,着《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②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③山薮:深山密林。④苶(nǐ):疲困的样子。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B.我其.试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因.顾谓侍臣曰因.河为池

D.嘉既.不得志既.自以心为形役

14.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皇帝对叶嘉的赏识的一组是

①少植节操②幸惟陛下采择至此③上鼓舌欣然

④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⑤其忠可谓尽矣

A.①③④B.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②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薮猥士”“嘉以布衣遇天子”写出叶嘉出身低微。

B.文章刻画了叶嘉外貌似铁、威武不屈、敢于直谏、忠心报国的形象。

C.“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既暗喻茶质苦劣,又写出“喉舌”的职责。

D.文中的“叶嘉”可以理解为人名—,也可以理解为对茶的赞誉,即“茶叶嘉美”。16.下列对原文的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法别具一格,以拟人的手法写茶,以人喻茶,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茶的品质。B.本文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以人喻茶,又以茶喻人,虚实相生,人中有茶,茶中有人。

C.苏轼为叶嘉作传,叙述茶的功德,目的在于表达个人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D.苏轼借茶言志的写法,还表现在通过对叶嘉命运沉浮的描写,含蓄表达出作者的怀才不遇。

1—16题答题卡

1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先生奇之,着其行录传于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偏义复词专项练习·参考答案

1.【C】根本:同义复词,树的根部。A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

B偏义在“亡”。D偏义在“兄”,指刘兰芝的兄长。

2.【B】败北:同义复词,失败。A偏义在“姥”。C偏义在“去”。D偏义在“长”,意谓“谁的年龄大”。

3.【A】联绵词,纷乱,错杂。B偏义在“深(深度)”。C偏义在“往”,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军的使者南来。D偏义在“异”。

4.【D】A坏运气和好运气。B田,通“畋”,打猎,“田猎”是同义复词。C汤:开水;镬:古代蒸煮食物的一种大铁锅。“汤镬”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把犯人放进开水锅里烹死。D “园圃”在古代有区别,种树曰“园”,种菜曰“圃”。现代则泛指种植果树蔬菜的地方。在本句中,看句后有“窃其桃李”,可知“园圃”在此仅指种树的地方。5.【D】是说荷花一年四季都适合观赏,“耳目之观”中“耳”明显是衬字。A《板》和《荡》分别是《诗经·大雅》中咏周厉王暴虐无道的篇名,后以“板荡”比喻社会动荡,政局不宁,是同义复词。B“奔走”是同义复词,为某种目的而急行。C“比邻”也是同义复词,近邻。

6.【B】偏义在“兵”。A同义复词,客人。C内城之墙叫城,外城之墙叫郭,泛指城市。D表示时间短,很快。

7.【C】A“沐猴而冠带”系化用《史记·项羽本纪》一文中“沐猴而冠”一语,可见“冠带”

之“带”仅为凑音节需要而连带提及。B“女子”偏在“女”,“子”是衬字。C“婚姻”,在古代亲家之间,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这里指刘邦和项伯结为儿女亲家。D“图牒”由后面的“言”可知,意义偏在“牒”,“图”是衬字。8.【A】A早晚。B偏指“市”。C偏指“国”。D偏指“马”。

9.【D】“陋”,意动用法,认为……粗劣,丑陋。

10.【C】而:都作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却”。A第一个“若”表比喻,“好像”的意思;

第二个“若”作代词,“如此”的意思。B.第一个“之”作助词,相当于“的”;第二

个“之”作代词,相当于“它”,指所着《史记》;D第一个“所以”表凭借,相当于

“用来”;第二个“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11.【C】游,游历。A烈火:点燃火,烧火,“烈”作动词,如《窦娥冤》“烈些纸钱”;今义猛烈的火。B 其中:它们中间,即竹木山石间,“其”作代词,作后面方位词“中”

的定语;今义那里面。D异地:景色奇异的地方;今义他乡,外乡。

12.【B】主要不是“议论”,是抒情结合议论;也不是“怀才不遇并希望被人援引”,这与C矛盾。注意结合作者被贬永州的经历,整体把握。

13.【B】A认为……好;好的。B均解释为“一定”。C于是,就;凭借。D……以后;既然。14.【B】①②未能体现皇帝对叶嘉的赏识。

15.【C】既未暗喻茶质,又没写职责。

16.【D】“怀才不遇”牵强附会。

17.(1)先生认为他很奇特,记下他的言行并在当时传颂。

(2)看到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用棰子不断敲打捣碎才可以。

(3)住在福建中部的,是叶嘉的后代。

【参考译文1】

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

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或仰面倒下,或侧歪参差,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

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沣、镐、鄂、杜等地,那么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的,将逐日增价一千两,也愈来愈不能购得。现在弃置在这永州,农人渔夫相经过而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两,却多年卖不出去,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我将得丘经过书写在石上,用来庆贺与小丘的遇合。

【参考译文2】

叶嘉,福建人。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品行,出游时遇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很奇特,记下他的言行并在当时传颂。皇帝读了有关他的言行的记录,认为很好,就下令建安太守召见叶嘉。

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看到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用棰子不断敲打捣碎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勃然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你采摘到这里,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一会儿之后,皇帝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大好感,回味他的话,让人珍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啊。”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

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用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到福建中部。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好的品种,年年上贡。

评论说:现在姓叶的分散在天下各地,他们都不喜欢住在城县里,只喜欢住在山中。住在福建中部的,是叶嘉的后代。天下姓叶的虽然很多,可是品德芳香被世人看重的,都比不上福建的。叶嘉以平民百姓的出身受到皇帝礼遇,被封为最高的侯的爵位,位居八大职位的行列,可说是相当荣耀了。可是他正直的本色、苦苦劝谏的精神,尽心尽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那是很值得学习的。

知识讲解_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实词之 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编稿:李静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中确定多义词词义的能力。比较常见的考查方式是从文本中选择四个重要语句,对此中的重要词语进行解释,设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择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这项要求,要重视其中“常见实词”的提示,此为考查范围;“在文中”则暗示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所在,此为强调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 知识讲解 像现代汉语一样,文言实词往往也具有多义的特性,因此,要扫除阅读障碍,就要根据语境确定特定实词的唯一意义。备考中,要多注意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尤其是那些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或者在所提供的文本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用法的那部分实词。本讲归类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只是因为时代发展,古今音有很多不同,所以这种形式的通假有时特点不明显。 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例如, 1.从张良是时从沛公(《鸿门宴》)跟随,追随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率领,带领 2.负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使……承担(……的责任)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同上)依仗,凭借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同上)违背,违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辜负 3.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老师 吾从而师之(同上)以……为师,把……当作老师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中常见偏义复词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偏义复词 文言实词绝大多部分具有多义性,有些实词古今意义已发生变化,古字通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现代汉语双音词占优势,再有的就是复词偏义现象。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 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种树的地方称园,种菜的地方叫圃。既是窃桃李,当然是入园,“圃”无义。) ②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文言文中常见的偏义复词如下: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偏义在“崩”,“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 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 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注意到“耳目之 观”的“观”字就可知道。另外,“芙蕖”即荷花。 ⒏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⒐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⒒冀缓急或可救助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⒓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偏义在“饥”,“穰”是衬字。“饥”,灾年: “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 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

必修常见偏义复词例

必修常见偏义复词例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必修1-5常见偏义复词33例【出入】例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说明:“出入”本指出去和进来,反义关系,偏取“入”。 【少长】例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司马迁《鸿门宴》) 说明:“少长”本指岁数小和岁数大,反义关系,偏取“长”。 【车骑】例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司马迁《鸿门宴》) 说明:指随从人员。“车”指战车,“骑”指骑兵。“车骑”是近义关系,偏取“骑”。【作息】例句: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 说明:“作息”本指操劳和休息,反义关系,偏取“作”。 【公姥】例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说明:“公姥”本指公公和婆婆,近义关系,偏取“姥”。 【父母、弟兄】例句:我有亲父母,逼迫兼父兄。(《孔雀东南飞》) 说明:“父母”、“弟兄”都是近义关系,偏取“母”、“兄”。 【父兄】例句: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说明:“父兄”近义关系,偏取“兄”。 【女子】例句: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 说明: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去来】例句:去来江口守空船。(白居易《琵琶行》) 说明: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舟楫】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说明:偏义在“舟”,“楫”是衬字。 【多少】例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说明:“多少”是反义关系,偏取“多”。 【巷陌】例句: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明: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国家】例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说明:“国家”本指“国”和“家”,偏取“国”。 【归去】例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

《指南录后序》语言知识整理

《指南录后序》语言知识整理 一、重点实词 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2.时北兵以迫修门外( ) 3.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 4.莫知计所出( ) 5.会使辙交驰( ) 6.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 7. 予分当引决( ) 8.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 9.予更欲一觇北( ; ) 10.于是辞相印不拜( ) 1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 ) 12.吕师孟构恶于前( ) 13.予羁縻不得还( ) 14.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 15.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 16.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17. 以祈请使诣北(到,往) 18.得间奔真州( ) 19.而不在使者之目(. ) 20.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 21. 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 22.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 23.天高地迥 ( ) 24.诋大酋当死( ) 25.质明,避哨竹林中( ) 26..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 ) 27.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 ) 28.至海陵,如高沙( ) 29.非人世所堪( ) 30.间以诗记所遭( ) 31.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 32.使旦夕得正丘首( ) 33.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 34.死而后已( ) 35.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 36.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 37.境界危恶(è)( ) 38.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ì)北( 。) 39.避渚(zh ǔ)洲(渚: 。洲: 。 ) 二、通假字 1. 展转四明、天台(同 ) 2. 层见错出(同 ) 3.缙绅(缙,同 ) 4.臣死有余僇(同 ) 5.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 ) 6.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 。) 三、 偏义复词 1. 不复顾利害(偏指 ) 2. 死生,昼夜事也(偏指 ) 四、解释古今异义 1.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2.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3.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4. 以至于永嘉 5.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 6. 都督诸路军马 7.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8.上下颇惊动 9.予之及于死者 10.不复顾利害 11.死生,昼夜事也 12.国事遂不可收拾 13.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 14.予虽浩然无所愧怍 15.为巡船所物色 16.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17.从王于师,以为前驱 18.几彷徨死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 ) 予分当引决(分: ) 草行露宿(草: 。露: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 ) 2.名词作动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偏义复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实词绝大多部分具有多义性,有些实词古今意义已发生变化,古字通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现代汉语双音词占优势,再有的就是复词偏义现象。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整理了文言文偏义复词知识点,请参考。 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偏义复词曾经在1996年全国高考题中出现: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如果对课文中偏义复词的句子作过一番梳理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把高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整理了一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另外,芙蕖即荷花。 ⒏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⒐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⒒冀缓急或可救助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⒓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偏义在饥,穰是衬字。饥,灾年: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 ⒔但欲求证煞费苦心,不复顾利害偏义在害,利是衬字。 ⒕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⒖去来江口守空船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⒗孰与君少长? 偏义在长,少是衬字。意谓谁的年龄大 ⒘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偏义在深(深度),浅是衬字。 ⒙死生,昼夜事也偏义在死,生是衬字。 ⒚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偏义在往,来是衬字。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军的使者南来。 ⒛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偏义在实,虚是衬字。 21.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偏义在异,同是衬字。 22.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23.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偏义复词专项练习

偏义复词专项练习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B.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C.去来江口守空船 D.孰与君少长?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树影斑驳. B.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C.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D.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B.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C.臣请就汤镬D.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B.永之人争奔走焉 C.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D.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病.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D.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 B.女子先有誓,老妪岂敢言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B.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钴钅母潭西小丘记

偏义复词(中学文言实词复音词的偏义归纳)

对偏义复词有两种考查形式:1.判断是否为偏义复词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14:.《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答案为C(解析见参考答案)2.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如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翻译成了“张不开,闭不上”的错误答案。又如2010年全国II卷第11题要求将“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译成现代汉语,其中的“面目”也是偏义复词:“面”,脸面,“目”,眼睛,此处偏用“面”的意思。在古代诗文中偏义复词出现频率很高,是学生理解文言文和解答翻译题时的难点,准确识别并理解偏义复词有益于我们对文言文的解读。知识梳理一、偏义复词的类型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公姥”只有“姥”表示意义。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二、偏义复词的识别识别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如《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父兄”一词的意义当偏指在“兄”这个语素上面,用以突出刘兄的蛮横与暴戾。又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的“远近”,偏义在“远”,文章通过这个“远”字来表明诗人信步自适的心境。2.根据语法关系来判定。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中,状语“勤”只能修饰“作”,而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又如《礼记》“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中,因“车”与“造”构成动宾关系,与“马”不搭配(一般而言,我们不能说造“马”),故“马”无义,起陪衬作用,“车马”偏指“车”义,3.根据词语照应来判定。如“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巷陌”偏义在“巷”,“陌”是衬字,这从后面的“住”字可以判定。识别的注意事项:1.偏意复词中的陪衬语素没有固定的位置,可前可后。例如《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一句,句中“出入”偏义在“入”,“出”字陪衬在前,译为:防备别的强盗闯进和意外的变故。“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中的“出入”偏义在“出”,“入”字陪衬在后。译为:有子女在母亲没有再嫁,出门没有一件好衣服。2. 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性便随即消失。因此,对于偏义复词不能死记硬背,要结合语境来识别,在一个语言环境中是偏义复词,而换一个语言环境就不一定是偏义复词。如:“逼迫兼弟兄” (《孔雀东南飞》)这句中的“弟兄” ,从文中内容知道,逼迫刘兰芝的是她的哥哥, “弟兄”是偏义复词。“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孟子《庄暴见孟子》)这句中的“兄弟”不是偏义复词。3.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同义复词是几个词处于同一语法位置的固定结构,都表且共同表示一个意义。而偏义复词虽是两个词复用,但意义只落在一个词身上,另一个只作陪衬,且结构一般是不固定的。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三、偏义复词的翻译“偏义复词”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将“陪衬意”去掉,把表示意义的那个语素翻译出来即可。如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中“死生”偏义在“死”,意为死难。这句话可译为为:也以此来表明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四、中学教材中常见的偏义复词梳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存亡”偏义在“亡”,灭亡。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预测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归纳

预测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知识点 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貌似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容易造成错觉,使人望文生义,把他们看成一个双音词,造成误解。 1、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 《孔雀东南飞》 2、璧有瑕,请指示王(指出来给……看) 《鸿门宴》 3、至于成立九岁不行(成人自立,不能行走)《陈情表》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平常、不一般) 《石钟山记》 5、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一丈见方) 《项脊轩志》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知识点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 一是同音通假,如“以”通“已”; 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通“河”; 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通“嘱”等。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通×”(或“×同×”)。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字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定某字为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高频通假字: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颁:通“班”;“斑”; 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高考语文文言文偏义复词知识点 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偏义复词曾经在全国高考题中出现: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高中语文 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专题

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专题 一、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作陪衬,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例一: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例二: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例三:他常在背地里褒贬别人 ——“褒贬”是反义词,此处只取“贬”的意思 例四: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白头吟》) ——“东西”是反义词,此处只取“东”的意思,设想别后在沟边独行,过去的爱情生活将如沟水东流,一去不返。 例五: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鹧鸪天·送人》) ——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离合”只取“离”字义,“悲欢”只取“悲”字义。整句话意为: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例一: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例二: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例三:言其利害。(毛遂自荐) ——偏的还是利。 偏义复词曾经在全国高考题中出现: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A.为奸利无所忌B.每宴飨费千金C.刺诸县短长D.必条利病反复 曾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如果对课文中偏义复词的句子作过一番梳理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把中学阶段文言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整理了一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 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另外,“芙蕖”即荷花。 ⒏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⒐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⒒冀缓急或可救助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偏义复词梳理

偏义复词梳理 河南省睢县回族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组娄冬梅 考点综述 2010年《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在文言实词的复习中最易被忽略的就是偏义复词现象。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例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契阔谈 ,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对偏义复词有两种考查形式: 1.判断是否为偏义复词 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14:.《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A.为奸利 ..费千金 ..无所忌 B.每宴飨 C.刺诸县短长 ..反复 .. D.必条利病 答案为C(解析见参考答案) 2.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 如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翻译成了“张不开,闭不上”的错误答案。 又如2010年全国II卷第11题要求将“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译成现代汉语,其中的“面目”也是偏义复词:“面”,脸面,“目”,眼睛,此处偏用“面”的意思。 在古代诗文中偏义复词出现频率很高,是学生理解文言文和解答翻译题时的难点,准确识别并理解偏义复词有益于我们对文言文的解读。 知识梳理 一、偏义复词的类型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公姥”只有“姥”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 二、偏义复词的识别 识别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 如《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父兄”一词的意义当偏指在“兄”这个语素上面,用以突出刘兄的蛮横与暴戾。又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的“远近”,偏义在“远”,文章通过这个“远”字来表明诗人信步自适的心境。 2.根据语法关系来判定。 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中,状语“勤”只能修饰“作”,而不能修饰

偏义复词

括上述四家的看法:一致认为偏义复词是并列合成词的一种类型, 是由两个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从古今汉语的语 言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只说出偏义复词的共性,没有真实地反映偏义复词由于时代的不同,词义本 身的变化而赋予的不同特性。现从偏义复词的结构、词汇意义等方面,对古今汉语偏义词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 。 (一)从偏义复词的结构上看 古汉语偏义复词有二个特点:一是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由于古汉语偏义 复词是以单音词的连用为基础,它和其他的双音合成词一样,经历临时性的组合到凝固成词的发展变化。因此 这类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 性便随即消失,同时即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请看下列例句:1、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左传·桓公二年》)

3、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史记·游侠列传》) 4、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盐铁论·本议》)5、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诗经·邶风·绿衣》) 6、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7、年不顺成,君衣布jìn@①本,关粱不租,泽列而不赋,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 ·玉藻》) 8、岂有文章惊海内,漫芳车马驻江干。(杜甫:《宾至》) 9、韩之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多人。多人不能不生得失,生 得失则语泄。(《史记·刺客列传》) 10、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11、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 汉书·张汤传》) 例1根据上下文义的相承关系,“国家”偏指“国”指晋国,“家”无义只起陪衬作用。例2“国家”无 偏义,“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作为单音词连用的“国家”均恢复其固有的词汇 意义。有时“国家”也可分用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例3“缓急”联系下文虞舜窘于井lǐn@②,

必修1-5常见偏义复词33例

必修1-5常见偏义复词33例 【出入】例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说明:“出入”本指出去和进来,反义关系,偏取“入”。 【少长】例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司马迁《鸿门宴》)说明:“少长”本指岁数小和岁数大,反义关系,偏取“长”。 【车骑】例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司马迁《鸿门宴》) 说明:指随从人员。“车”指战车,“骑”指骑兵。“车骑”是近义关系,偏取“骑”。【作息】例句: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 说明:“作息”本指操劳和休息,反义关系,偏取“作”。 【公姥】例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说明:“公姥”本指公公和婆婆,近义关系,偏取“姥”。 【父母、弟兄】例句:我有亲父母,逼迫兼父兄。(《孔雀东南飞》) 说明:“父母”、“弟兄”都是近义关系,偏取“母”、“兄”。 【父兄】例句: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说明:“父兄”近义关系,偏取“兄”。 【女子】例句: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 说明: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去来】例句:去来江口守空船。(白居易《琵琶行》) 说明: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舟楫】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说明:偏义在“舟”,“楫”是衬字。 【多少】例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说明:“多少”是反义关系,偏取“多”。 【巷陌】例句: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明: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国家】例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说明:“国家”本指“国”和“家”,偏取“国”。 【归去】例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

偏义复词(中学文言实词复音词的偏义归纳)

偏义复词(中学文言实词复音词的偏义归纳) 本文是关于偏义复词(中学文言实词复音词的偏义归纳),感谢您的阅读! 对偏义复词有两种考查形式: 1.判断是否为偏义复词 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14:.《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答案为C(解析见参考答案) 2.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 如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翻译成了“张不开,闭不上”的错误答案。 又如2010年全国II卷第11题要求将“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译成现代汉语,其中的“面目”也是偏义复词:“面”,脸面,“目”,眼睛,此处偏用“面”的意思。 在古代诗文中偏义复词出现频率很高,是学生理解文言文和解答翻译题时的难点,准确识别并理解偏义复词有益于我们对文言文的解

读。 知识梳理 一、偏义复词的类型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公姥”只有“姥”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 二、偏义复词的识别 识别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 如《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父兄”一词的意义当偏指在“兄”这个语素上面,用以突出刘兄的蛮横与暴戾。又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的“远近”,偏义在“远”,文章通过这个“远”字来表明诗人信步自适的心境。 2.根据语法关系来判定。 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中,状语“勤”只能修饰“作”,而不能修饰 “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又如《礼记》“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中,因“车”与“造”构成动宾关系,与“马”不搭配(一般而言,我们不能说造“马”),故“马”无义,

文言文实词精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文言实词精讲 一、文言实词 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 一是同音通假,如“以”通“已”; 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通“河”; 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通“嘱”等。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通×”(或“×同×”)。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字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定某字为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高频通假字: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偏义复词曾经在全国高考题中出现: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中学文言文复习之偏义复词

中学文言文复习之偏义复词 《唐雎不辱使命》中有句话:“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配套教学参考书把它译为“心中 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①严格地说,以上翻译有悖于文言文翻译所要求的“达”和“信”原则,因为它把“休祲”的意思笼统地翻译为“征兆”。查一下词典,“休,喜庆,吉祥,美好。如:休咎,《战国策·赵策》:‘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祲,凶兆。”②“祲,(Jin 又读Jin),阴阳二气相侵所形成的征象不祥的云气。”③那么,这句话或许应该翻译成:“心中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吉兆和凶兆就从上天降示出来。” 然而,这样的翻译也似不妥,现代汉语“病句的判断与修改”这一专题归纳出一类病句叫“一面对两面”,以上翻译便脱不了“一面对两面”之嫌。其实,古人迷信天象,相信重大事件即将发生,上天必有兆示:喜事将临有吉兆,祸事将临有凶兆。看“休祲降于天”这句话所在语境:重要人物发生意外前,出现了“彗星袭月”、“白虹贯日”、“苍鹰击于殿上”等不常见的自然现象。这就可以推断:这些现象均属凶兆。所以,“休祲降于天”这句话还是应理解为“凶兆就从上天降示出来。”这一理解意味着原来是并列关系的“休”和“祲”在这个具体的句子中,“休”义淡化退出,“祲”义强化凸现,这种现象便是文言中的偏义现象,“休祲”算是文言中的偏义复合词(简称“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文言中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节语素并列在一起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由于实际表达的需要,在理解这类双音节复合词时,其中一个单音节语素的意义淡化退出,仅作为陪衬,起辅佐音节的作用,另一个单音节语素的意义强化凸出,代表了整个双音节复合词的意义。 偏义是文言表述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认识这样一种现象,发现它的内在规律,并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并列的两个单音节语素是否构成偏义复词,偏向哪个单音节语素,其实并不难。且看下列句子: 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有孙母未去,出入 ..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③此诚危急存亡 ..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④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以上句子出自现行初中语文课本,句中加点词均为偏义复词,它们分别偏向“远”、“出”、“亡”、“异”,联系具体语境,不难理解。 另外,整个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还有散见的一些偏义复词,如: ①备他盗之出入 ..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②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③世之有饥穰 ..,天之行也。(贾谊《论积贮疏》) ④冀缓急 ..或可救助。(梁启超《谭嗣同》) ⑤而山下皆石穴隙,不知其浅深 ..。(王安石《石钟山记》) ⑥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⑦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⑧昼夜勤作息 ..,伶俜营苦辛。(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这些句子中的偏义复词略难理解,但只要联系具体语境,按上下文意思细加分析,深入领会,也可发现并掌握它们。 值得一提的是,出现在文言文中的偏义现象,现代汉语中也偶然会有,如:“早已将生. 死.置之度外”、“患得患失 ....”便存在理解上的偏义。这也许是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吧。

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 第4讲 词的偏义:偏义复词教案

第四讲词的偏义:偏义复词 【教学目标】总体把握高考文言文考查知识点 【知识梳理】第四讲词的偏义:偏义复词 一、偏义复词例谈 偏义复词是文言实词运用的一种特殊现象。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有两个意义相近(关)或相对(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意义,只作陪衬,只具备语法作用。偏义复词并不固定,它只是在一定语境中,为了句式的整齐或行文的需要,在本应用一个的地方用上了偏义复词。如“昼夜勤作息” (《孔雀东南飞》)中的“作息”就是偏义复词,“作息”分别是“耕作、休息”的意思,但在此处,意义偏在“作”,“息”并不表示意义。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学习文言文时对此类的词的识别,主要是把它放入语境当中,联系上下文,看它是否符合语境,符合逻辑关系。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这句话是用来描写刘兰芝的,刘兰芝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善良、忠于爱情的妇女形象,所以不分昼夜勤于的只能是“作”,耕作、劳作,而非休息,故此处只取“作”意,“息”只作陪衬,这样既合语境又合逻辑。再如“刺诸县短长”中,“刺”是指责,指责的只能是“短”,而不能是“长”,故“长”在此不表意义,只取“短”意。 只得注意的是,在辨别偏义复词是一定要把两个语素相近的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区别开来。如: 谨庠序之教,申之义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庠序”,同义复词,两者都是学校,只是时代不同叫法不同,故合译为“学校” 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从许”,同义复词,都有“答应”之意,故合译为“答应或允许”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廉颇蔺相如列传》) ——“恐惧”,同义复词,都有“害怕”之意,故译为“害怕或恐惧”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藩篱”,同义复词,都有“篱笆”之意,故译为“篱笆”,比喻边境的屏障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同义复词是几个词处于同一语法位置的固定结构,都表且共同表示一个意义。而偏义复词虽是两个词复用,但意义只落在一个词身上,另一个只作陪衬,且结构一般是不固定的。 二、偏义复词曾经在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三、课文偏义复词示例: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6 . 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7 .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常见偏义复词汇编

常见偏义复词汇编 说明: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且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离开了特定语境,用作偏义复词的词就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节词。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偏义在“入”,“出”是衬字。 2、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出入”偏义在“出”,“入”无义,在“出”字后作为陪衬语素。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4、韩之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史记·刺客列传》):“得失”根据上下文意偏指“失”,即差错,弊端,是偏义复词。 5、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偏义在“母”,“父”是衬字。 6、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7、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8、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史记·游侠列传》):“缓”指“缓和”,“急”指“急迫”,偏重“急”。 9、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偏义在“饥”,“穰”是衬字。“饥”,灾年;“穰”,丰年。 10、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汉书·刑法志》):“利害”偏用“害”义,“利”无义,陪衬语素在前。 11、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12、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偏义在“深”,“浅”是衬字。 13、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去”和“留”意思相反,在这里只取“去”的意思。 14、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死生”偏在“死”义,“生”无义,陪衬语素在后。 1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指南录〉后序》):偏义在“往”,“来”是衬字。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军的使者南来。 16、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指南录〉后序》):偏义在“实”,“虚”是衬字。 17、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偏义在“异”,“同”是衬字。 19、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20、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非攻》):“园圃”在古代有区别,种树曰“园”,种菜曰“圃”。现代则泛指种植果树蔬菜的地方。从本句后面的“窃其桃李”可知“园圃”在此仅指种树的地方,偏义在“园”,“圃”是衬字。 21、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偏义在“作”,“息”是衬字。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 22、噌吰如钟鼓不绝(《石钟山记》):偏义在“钟”,“鼓”是衬字。 2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偏义在“钟”,“磬”是衬字。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