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

偏义复词(古代汉语)
偏义复词(古代汉语)

对偏义复词的粗浅理解

首先提出“复词偏义”之说的人是黎锦熙先生,他在《国语中复合词的歧义和偏义》一文中将“复合词中之并行词,有偏用其一字之义,而他字则连举而不为义者”称为“复词偏义”。(《女师大学术季刊》第一卷第一期,1930)尔后,语法学界称这种言语结构为“偏义复词”。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这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

偏义复词实质上是一种汉语古今延续的语言形态,其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受韵律支配,以求音节相称、声韵和谐。古人做诗行文大多对音韵有所要求,很多情况下为了达到音韵上的和谐会把一个单音节词增改为双音节词。第二,也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表达习惯有关。我们在表达一种可能会出现的较为悲哀,消极的情况时,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带来的压抑氛围或悲痛的心情,会加上好的情况的表达用语。这样的做法就容易使得具有相反意义的单音节词组成了偏义副词。第三,有些偏义复词的出现一开始可能只是词语的误用或者误造,后来被继续使用才成为固定的词语。

在对偏义复词的行程原因进行分析时,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偏义复词的使用往往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它具有特定的语用功能。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容易对偏义复词提出质疑:对偏义复词的分析应当站在语言分析的角度还是言语分析的角度?倘若把“偏义复词”作为一个语言学名词,它就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众多语用实例的抽象,是

语言层面的一种共性存在。但我们在分析偏义复词的时候必须承认它的“实”语素和“虚”语素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表现出来,一旦离开语境,它的临时性被打破,我们也就无法看出它的“偏义”。当然,关于偏义复词的质疑还不止这一点,对于它的构造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一,“偏义复词”到底是“复合词”还是“复词”?如果把偏义复词当作“复合词”则是意味着词内的两个字都是语素,而语素的概念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但我们可以发现偏义复词中的一方实际上失去了意义,那这一方就不能称为语素,这样的情况就使得“复合词”的说法无法服众。把它作为“复词”也缺少理论支撑。从这一步衍生出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偏义复词”属于词还是属于短语呢?短语与词本来是两级语言单位,它们有着不同的语法特点与表意功能。如将某些临时性的有着特殊形式和意义的双音组合当作固定词来使用,或把本无偏向的联合短语当作偏义词来使用,就会影响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引起表达和阅读理解的混乱。其实对于“偏义复词”的质疑是一直存在的,学界至今也不能给它一个完美的定义,对这些问题也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我个人认为,偏义复词是语言发展不完全的产物,这种不完全性就导致了它存在理论上的诸多缺陷。偏义复词是汉语词汇由单音节词占优势向双音节词占优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复合词,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发展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词汇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因而偏义复词的出现其实是顺应词汇变化发展的产物。这种发展趋势导致了偏义复词中其中一个语素义的模糊与失落,

从而形成语义分化,最终只有其中一个语素来表义,另一个不起作用,即整体词义凝固化,局部语义弱化。但这两个语素的结合并没能出现一方永久性地彻底地压倒另一方,也就是它们之中语义失落的一方其实是具有随机性的,这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言语分析的前提。这两个单音节词没能成功地形成一个具有固定意义的双音节词,也就是我认为的发展不完全的表现。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肯定偏义复词的出现时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并且还在发展中,尚未定型。

参考文献:

[1]章佳. 论偏义复词[J]. 语文学刊,2006,(4)

[2]杜纯梓.论“偏义复词”[J].古汉语研究,2004,(3)

16中基41602355黄林洁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中常见偏义复词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偏义复词 文言实词绝大多部分具有多义性,有些实词古今意义已发生变化,古字通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现代汉语双音词占优势,再有的就是复词偏义现象。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 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种树的地方称园,种菜的地方叫圃。既是窃桃李,当然是入园,“圃”无义。) ②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文言文中常见的偏义复词如下: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偏义在“崩”,“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 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 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注意到“耳目之 观”的“观”字就可知道。另外,“芙蕖”即荷花。 ⒏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⒐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⒒冀缓急或可救助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⒓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偏义在“饥”,“穰”是衬字。“饥”,灾年: “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 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

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

导学要点: 古今异义有哪些种类。 教学内容: 、什么叫古今异义?二、古今异义的种类: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 ..抗衡。 ②弟走从军阿姨 ..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③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 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 ..时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②颜色..不少变

③秋天 ..漠漠向昏黑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练习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③兔走. 触株,折颈而死④吾羞 不忍为之下练习5、结实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曰:我见相如,必辱之。”④璧有瑕,请指示..王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练习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东家有好女,可怜 ..体无比②牺牲 ..玉帛,弗敢专也 ③天下云集响应 练习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②愿为市.鞍马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三、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②昼夜勤作息.. ③去来 ..江口守空船④今有一人入园圃 ..,窃其桃李 ⑤勤心事公姥 ..,夜夜不能寐⑥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四、综合小练习:区别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 ..二十里耳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④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 ⑤备他盗之出入 ..与非常..也 ⑥属予作文 ..以记之 导学要点: 古今异义有哪些种类。 教学内容: 、什么叫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 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古今异义的种类:

高考文言文同义复词

高考文言文同义复词 两词并列共同表达一个意义叫同义复词。 请解释下列同义复词。 1.庠序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田猎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 3.曰以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4.沮遏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5.扶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6.仕宦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反俭难。 7.危笃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 8.室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 9.馈遗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10.耿介造诣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 11.盟誓申之以盟誓。 12.脂膏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辛苦耳。 13.此若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因此若势亟败越人。 14.何谁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 15.踰越门不容车,而不可踰越。

16.崔嵬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7.猝遽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 18.宾客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 19.仇雠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 20.民氓民氓百姓,不亦薄乎? 21.寂寥弦诵之地,寂寥无声。 22.独唯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 23.故往曩昔妖娆成故往,雪拥巫峡。 24.妩媚我性不妩媚,与君合沦谪。 25.槽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6.渐染熏陶渐染,潜移默化。 27.劳勤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28.尊显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 29.诟骂其母从旁诟骂,夺其剑而逐之。 30.垄墓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31.窥伺效慕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32.高危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33.谦冲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34.造为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偏义复词

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偏义复词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中的“去来”,只有“去”的意义,没有“来”的意义,“去来”是偏义复词。 [考点感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此诚危急存亡 ..之秋也 B.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 C.行李之往来 .. D.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解析:选C C项,往来:(使者)去的和来的。A项,偏义复词,偏义在“亡”,“存”是衬字。B项,偏义复词,偏义在“姥”,“公”是衬字。D项,偏义复词,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羞恶 ..之心,人皆有之 B.风吹草低见牛羊 .. C.茕茕孑立,形影 ..相吊 D.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 解析:选D D项,偏义在“长”,“少”是衬字;A、B、C三项都是并列结构,在语境中具有实在意义。 10.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偏义复词并作解释。 (1)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①偏义复词:解释: ②偏义复词:解释: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偏义复词:解释: (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偏义复词:解释: (4)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偏义复词:解释: 参考答案:(1)①父母偏义在“母”,“父”是衬字②弟兄偏义在“兄”,“弟”是衬字(2)车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国家偏义在“国”,“家”是衬字(4)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解题策略] 偏义复词的辨别方法 1.在语境中辨别 在特定语境中,词语的运用要符合句子的语境,因此,是否是偏义复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结合前文语境可知其偏指“入”。 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 通过分析词语在语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加以判断。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并序》),从句中的“勤”分析,与之搭配的应是“作”而不是“息”,由此可以判定“作息”偏指“作”。 3.区别同义复词和语素意义相似的偏义复词 同义复词指的是词义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和“讥”连用,两者词义相近,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的意思。同义复词,构成词语的两个语素在句中两者的意义都有所保留。意义相似的偏义复词,两个语素的词义有交叉,但外延不同,翻译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 4.区别语素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偏义复词和语素意义相反的两个连用实词 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前一个例子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指“寒”;后一个例子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个实词连用。 [应用体验]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 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 ..,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 ..吉甫。 群性狠戾,颇复恩雠 ..。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 ..,临事不顾生死 (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吉甫以羊、吕险躁 ..险躁:轻薄浮躁 B.群等怒怨 ..吉甫怒怨:怨恨 C.群性狠戾,颇复恩雠 ..恩雠:恩泽和仇恨 D.临事不顾生死 ..生死:死的危险

高中文言文知识偏义复词一览

高中文言文知识偏义复词一览 文言实词绝大多部分具有多义性,有些实词古今意义已发生变化,古字通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现代汉语双音词占优势,再有的就是复词偏义现象。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如果对课文中偏义复词的句子作过一番梳理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把高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整理了一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另外,“芙蕖”即荷花。 ⒏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⒐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知识讲解_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实词之 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编稿:李静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中确定多义词词义的能力。比较常见的考查方式是从文本中选择四个重要语句,对此中的重要词语进行解释,设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择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这项要求,要重视其中“常见实词”的提示,此为考查范围;“在文中”则暗示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所在,此为强调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 知识讲解 像现代汉语一样,文言实词往往也具有多义的特性,因此,要扫除阅读障碍,就要根据语境确定特定实词的唯一意义。备考中,要多注意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尤其是那些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或者在所提供的文本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用法的那部分实词。本讲归类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只是因为时代发展,古今音有很多不同,所以这种形式的通假有时特点不明显。 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例如, 1.从张良是时从沛公(《鸿门宴》)跟随,追随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率领,带领 2.负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使……承担(……的责任)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同上)依仗,凭借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同上)违背,违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辜负 3.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老师 吾从而师之(同上)以……为师,把……当作老师

高考语文文言文偏义复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实词绝大多部分具有多义性,有些实词古今意义已发生变化,古字通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现代汉语双音词占优势,再有的就是复词偏义现象。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整理了文言文偏义复词知识点,请参考。 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偏义复词曾经在1996年全国高考题中出现: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如果对课文中偏义复词的句子作过一番梳理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把高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整理了一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另外,芙蕖即荷花。 ⒏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⒐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⒒冀缓急或可救助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⒓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偏义在饥,穰是衬字。饥,灾年: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 ⒔但欲求证煞费苦心,不复顾利害偏义在害,利是衬字。 ⒕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⒖去来江口守空船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⒗孰与君少长? 偏义在长,少是衬字。意谓谁的年龄大 ⒘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偏义在深(深度),浅是衬字。 ⒙死生,昼夜事也偏义在死,生是衬字。 ⒚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偏义在往,来是衬字。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军的使者南来。 ⒛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偏义在实,虚是衬字。 21.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偏义在异,同是衬字。 22.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23.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古今异义及偏义复词精品

【关键字】语文、方法、成就、地方、问题、现代、地位、利益、能力、作用、关系、增强、逐步、强化、帮助、扩大 高中语文古今异义与偏义复词 古今异义 一.什么叫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颜色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秋天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春秋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练习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举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教案

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课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 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考点解读: 关于文言实词,《考试说明》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了主要掌握的常见文言实词120个。除了这些,高考还会涉及一些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或古文献中使用率较高的文言实词,这些都要靠平时阅读时积累。特别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通假等现象。 要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 2.古今异义 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 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 (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 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 (3)词义转移。如“去”,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走”,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 今指行走。“劝”古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烟”。“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 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 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 [温馨提示]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3.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偏义复词和兼词】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偏义复词和兼词】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语为主,但也有一些由两个单音节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的复合词语。这些复合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有时候其中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它所表示的意义虚化甚至消失了,整个词语的意义只由另一个语素来承担,这样的复合词语就叫做偏义复词。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指“异”,“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作息:偏指“作”,“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指“去”,“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指“姥”,“婆婆”) ②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兄长”) 如: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存亡”本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处的艰难形势。 (2)昼夜勤作息。 “作息”本指劳作和休息,在语境中偏取“作”的意义,突出刘兰芝的任劳任怨。 (3)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公姥”本指公公和婆婆,在这里偏指“姥”的意义,因为整首诗中并没有出现刘兰芝的公公,作为封建家长代表的只有婆婆一人。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本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 (5)死生,昼夜事也。 “死生”是反义关系,语境中偏指“死”的意义,突出死亡随时可能降临,而文天祥早就将死亡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 (6)冀缓急或可救助。 “缓急”本指缓和与紧急,是反义关系,语境中偏指“急”的意义,指当时那种危急的局面。 (7)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饥穰”本指灾荒与丰收,语境中偏取“饥”的意义,强调即使是禹、汤那样的圣君也会遇上灾年。

高考语文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练习试题

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练习 A.古今异义练习 一、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是 () 1. 丈夫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 豚男孩 2. 牺牲牺牲玉帛,弗敢加 也 祭祀用的牲畜 3.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 父母兄弟 4. 首领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 下头 儿头领 二、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是 () 5. 风流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去 繁华景象 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有功绩有文采的杰出、英俊的 ③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 度浪荡 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朝风采特异,业绩突出。英俊杰

出人物 三、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是 () 风流⑤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 师 男女私情 ⑥风流倜 傥 潇洒而不拘礼法 ⑦风流蕴 藉风雅潇洒,才华横溢或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 ⑧是真名士自风 流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四、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是 () 风流⑨风流笃厚,禁罔疏 阔 风俗教化 ⑩风流韵 事 指男女私情 ⑾一代风 流 指开创风气,为当世所景仰的人物 ⑿风流浪 荡

男女私情,放荡不羁 五、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是 () 6. 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 交错沟通 7. 中国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 衡 中原 8. 猖獗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 日凶恶而放肆(用:因此因为)9. 更衣权起更衣,肃追至宇 下 上厕所 六、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是 () 10. 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 多少 11.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 气扩大12. 慷慨能使人慷慨涕泣 矣 激动大方叹息 13. 老大少小离家老大 回 年老 七、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高中语文 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专题

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专题 一、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作陪衬,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例一: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例二: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例三:他常在背地里褒贬别人 ——“褒贬”是反义词,此处只取“贬”的意思 例四: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白头吟》) ——“东西”是反义词,此处只取“东”的意思,设想别后在沟边独行,过去的爱情生活将如沟水东流,一去不返。 例五: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鹧鸪天·送人》) ——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离合”只取“离”字义,“悲欢”只取“悲”字义。整句话意为: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例一: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例二: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例三:言其利害。(毛遂自荐) ——偏的还是利。 偏义复词曾经在全国高考题中出现: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A.为奸利无所忌B.每宴飨费千金C.刺诸县短长D.必条利病反复 曾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如果对课文中偏义复词的句子作过一番梳理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把中学阶段文言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整理了一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 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另外,“芙蕖”即荷花。 ⒏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⒐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⒒冀缓急或可救助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偏义复词(中学文言实词复音词的偏义归纳)

对偏义复词有两种考查形式:1.判断是否为偏义复词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14:.《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答案为C(解析见参考答案)2.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如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翻译成了“张不开,闭不上”的错误答案。又如2010年全国II卷第11题要求将“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译成现代汉语,其中的“面目”也是偏义复词:“面”,脸面,“目”,眼睛,此处偏用“面”的意思。在古代诗文中偏义复词出现频率很高,是学生理解文言文和解答翻译题时的难点,准确识别并理解偏义复词有益于我们对文言文的解读。知识梳理一、偏义复词的类型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公姥”只有“姥”表示意义。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二、偏义复词的识别识别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如《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父兄”一词的意义当偏指在“兄”这个语素上面,用以突出刘兄的蛮横与暴戾。又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的“远近”,偏义在“远”,文章通过这个“远”字来表明诗人信步自适的心境。2.根据语法关系来判定。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中,状语“勤”只能修饰“作”,而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又如《礼记》“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中,因“车”与“造”构成动宾关系,与“马”不搭配(一般而言,我们不能说造“马”),故“马”无义,起陪衬作用,“车马”偏指“车”义,3.根据词语照应来判定。如“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巷陌”偏义在“巷”,“陌”是衬字,这从后面的“住”字可以判定。识别的注意事项:1.偏意复词中的陪衬语素没有固定的位置,可前可后。例如《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一句,句中“出入”偏义在“入”,“出”字陪衬在前,译为:防备别的强盗闯进和意外的变故。“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中的“出入”偏义在“出”,“入”字陪衬在后。译为:有子女在母亲没有再嫁,出门没有一件好衣服。2. 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性便随即消失。因此,对于偏义复词不能死记硬背,要结合语境来识别,在一个语言环境中是偏义复词,而换一个语言环境就不一定是偏义复词。如:“逼迫兼弟兄” (《孔雀东南飞》)这句中的“弟兄” ,从文中内容知道,逼迫刘兰芝的是她的哥哥, “弟兄”是偏义复词。“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孟子《庄暴见孟子》)这句中的“兄弟”不是偏义复词。3.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同义复词是几个词处于同一语法位置的固定结构,都表且共同表示一个意义。而偏义复词虽是两个词复用,但意义只落在一个词身上,另一个只作陪衬,且结构一般是不固定的。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三、偏义复词的翻译“偏义复词”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将“陪衬意”去掉,把表示意义的那个语素翻译出来即可。如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中“死生”偏义在“死”,意为死难。这句话可译为为:也以此来表明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四、中学教材中常见的偏义复词梳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存亡”偏义在“亡”,灭亡。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 第4讲 词的偏义:偏义复词教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第4讲词的偏义:偏义复 词教案 【教学目标】总体把握高考文言文考查知识点 【知识梳理】第四讲词的偏义:偏义复词 一、偏义复词例谈 偏义复词是文言实词运用的一种特殊现象。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有两个意义相近(关)或相对(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意义,只作陪衬,只具备语法作用。偏义复词并不固定,它只是在一定语境中,为了句式的整齐或行文的需要,在本应用一个的地方用上了偏义复词。如“昼夜勤作息” (《孔雀东南飞》)中的“作息”就是偏义复词,“作息”分别是“耕作、休息”的意思,但在此处,意义偏在“作”,“息”并不表示意义。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学习文言文时对此类的词的识别,主要是把它放入语境当中,联系上下文,看它是否符合语境,符合逻辑关系。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这句话是用来描写刘兰芝的,刘兰芝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善良、忠于爱情的妇女形象,所以不分昼夜勤于的只能是“作”,耕作、劳作,而非休息,故此处只取“作”意,“息”只作陪衬,这样既合语境又合逻辑。再如“刺诸县短长”中,“刺”是指责,指责的只能是“短”,而不能是“长”,故“长”在此不表意义,只取“短”意。 只得注意的是,在辨别偏义复词是一定要把两个语素相近的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区别开来。如: 谨庠序之教,申之义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庠序”,同义复词,两者都是学校,只是时代不同叫法不同,故合译为“学校” 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从许”,同义复词,都有“答应”之意,故合译为“答应或允许”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廉颇蔺相如列传》) ——“恐惧”,同义复词,都有“害怕”之意,故译为“害怕或恐惧”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藩篱”,同义复词,都有“篱笆”之意,故译为“篱笆”,比喻边境的屏障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同义复词是几个词处于同一语法位置的固定结构,都表且共同表示一个意义。而偏义复词虽是两个词复用,但意义只落在一个词身上,另一个只作陪衬,且结构一般是不固定的。 二、偏义复词曾经在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三、课文偏义复词示例: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 第4讲 词的偏义:偏义复词教案

第四讲词的偏义:偏义复词 【教学目标】总体把握高考文言文考查知识点 【知识梳理】第四讲词的偏义:偏义复词 一、偏义复词例谈 偏义复词是文言实词运用的一种特殊现象。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有两个意义相近(关)或相对(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意义,只作陪衬,只具备语法作用。偏义复词并不固定,它只是在一定语境中,为了句式的整齐或行文的需要,在本应用一个的地方用上了偏义复词。如“昼夜勤作息” (《孔雀东南飞》)中的“作息”就是偏义复词,“作息”分别是“耕作、休息”的意思,但在此处,意义偏在“作”,“息”并不表示意义。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学习文言文时对此类的词的识别,主要是把它放入语境当中,联系上下文,看它是否符合语境,符合逻辑关系。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这句话是用来描写刘兰芝的,刘兰芝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善良、忠于爱情的妇女形象,所以不分昼夜勤于的只能是“作”,耕作、劳作,而非休息,故此处只取“作”意,“息”只作陪衬,这样既合语境又合逻辑。再如“刺诸县短长”中,“刺”是指责,指责的只能是“短”,而不能是“长”,故“长”在此不表意义,只取“短”意。 只得注意的是,在辨别偏义复词是一定要把两个语素相近的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区别开来。如: 谨庠序之教,申之义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庠序”,同义复词,两者都是学校,只是时代不同叫法不同,故合译为“学校” 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从许”,同义复词,都有“答应”之意,故合译为“答应或允许”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廉颇蔺相如列传》) ——“恐惧”,同义复词,都有“害怕”之意,故译为“害怕或恐惧”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藩篱”,同义复词,都有“篱笆”之意,故译为“篱笆”,比喻边境的屏障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同义复词是几个词处于同一语法位置的固定结构,都表且共同表示一个意义。而偏义复词虽是两个词复用,但意义只落在一个词身上,另一个只作陪衬,且结构一般是不固定的。 二、偏义复词曾经在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三、课文偏义复词示例: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6 . 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7 .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练习

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专项练习 古今异义词 一、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1. 丈夫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男孩 2. 牺牲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祭祀用的牲畜 3.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 4. 首领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头儿头领 二、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5. 风流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繁华景象 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功绩有文采的杰出、英俊的 ③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浪荡 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采特异,业绩突出。英俊杰出人物 三、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风流⑤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男女私情 ⑥风流倜傥潇洒而不拘礼法 ⑦风流蕴藉风雅潇洒,才华横溢或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 ⑧是真名士自风流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四、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风流⑨风流笃厚,禁罔疏阔风俗教化 ⑩风流韵事指男女私情 ⑾一代风流指开创风气,为当世所景仰的人物 ⑿风流浪荡男女私情,放荡不羁 五、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6. 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沟通 7. 中国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 8. 猖獗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凶恶而放肆(用:因此因为) 9. 更衣权起更衣,肃追至宇下上厕所 六、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10. 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 11.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扩大 12. 慷慨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激动大方叹息 13. 老大少小离家老大回年老 七、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14. 青春青春作伴好回乡春光春天 15. 束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被捉拿绑缚 16. 殷勤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至殷勤之意关切问候 17. 左右帅左右登牙城拒战身边侍臣 八、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18. 无赖最喜小儿①无赖,溪头卧莲蓬 / 纵士卒②无赖。①活泼②为非作歹 19. 往往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常常 20. 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 21. 北面北面而事之面向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