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练习 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合集下载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的分类
1.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不同,偏“异”。“同”是 衬字 ② 昼夜勤作息 作息:劳作,偏“作”,“息”是 衬字。 ③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
死生:死亡,偏“死”“生”是 衬字。
2. 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⒏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偏义在“目”,“耳”是衬字。 ⒐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⒑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⒒ 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 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⒓ 世之有饥穰(ráng ),天之行也,禹汤被(pī)之矣 。 偏义在“饥”,“穰”是衬字。“饥”,灾年;“穰”, 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 指“饥” ⒔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偏义在“害”,“利”是衬字。 ⒕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园圃:果园,偏“园”。“圃”是 衬字。 公姥:婆婆,偏“姥”。“公”是 衬字。 父兄:兄长,偏“兄”。“父”是 衬字。
②用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高中阶段偏义复词一览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 “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 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曷不委心任去留 “去”和 “留”意思相反,在这里只取“去”的意思。 6.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 是衬字。 ⒎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文言实词: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4

文言实词: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4
文 偏 今 通言 义异假 复 义 、实 词、古 词
【知识网络】
1、通假字 文言实词 5、词类活用 4、偏义复词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
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
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 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有的词古今词 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 物了。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汤:古代本义为”热水”,今则菜汤、米汤等。
“为”是“是”。再如“妻子”“地方”“可以”“因为”“祖父”“不行”“突
出”“前进”“不过”“十一”等,课本内外,比比皆是。
方法感悟
(一)全面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正确理解古今异义,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
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与蔺相如》) 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 译为“指出来, 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
• [今义] 举动,名词
8、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 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 语表示了。 目 现换成“眼睛” 寡 现换用“少” 足 现换用“脚”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愿为市鞍马。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高考考查实词的重点之一是
古今同形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

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

在字典中的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
是识记。
考点分布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附:2006~2013 年广东高考“文言实词”考查情况一览表
年份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பைடு நூலகம்1 年 2012 年 2013 年
• 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外交使者。今:出门时带的包裹。) • ②颜色不少变
(古:容颜、脸色。今:色彩。)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 古:秋日的天空。今:秋季。)
•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古:年岁、年龄。今:春天和秋天。)
• ⑤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于是写作。今:因果连词,表原因)
5.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露出。
6.乃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
7.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受。
二、古今异义
(一)词义使用范围的差异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1. 词义扩大。
“江”“河” “好”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古:女子相貌好看,今: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考查情况 质、善、玩、录 振、收、造、悦服 奇、起、诛、弛 语、委、识、恙 苦、纵、官、抵 擢、豁、举、卒 第、推、绳、知
考点透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列出了高中生应重点掌握的 120
个文言实词,它们是: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 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 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 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 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 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 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 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 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高考文言文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复习(简单实用)

高考文言文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复习(简单实用)
【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精选课件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 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 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 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 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 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精选课件
4
二、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 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精选课件
5
造成古今异义的原因
• ( 一) 词 义 扩 大 • ( 二) 词 义 缩 小 • ( 三) 词 义 转 移 • (四) 感情色彩变化 • (五)词义强化或弱化 • (六)名称说法发生改变
精选课件
6
( 一) 词 义 扩 大
精选课件
9
(四) 感情色彩变化
•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 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 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 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 凶”,为贬义。
• 又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 浅陋,并没有贬义,当今的“卑鄙”则指品 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精选课件
1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精选课件
2
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
①音同形似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
②音近形似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精选课件
3
③音同形异。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蚤”同“早”,早早地

通假字、古今异义

通假字、古今异义

通假字、古今异义语⽂偏义复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中阶段偏义复词⼀览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个语素表⽰意义,另⼀个语素不表⽰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

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公姥”“我有亲⽗兄”两句中的“公姥”“⽗兄”只有“姥”“兄”表⽰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

如:《墨⼦·⾮攻》:“今有⼀⼈⼊园圃,窃其桃李。

”“园”是种树的地⽅,“圃”是种菜的地⽅。

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意义,“圃”只作陪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要区别开来。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专”或“⾃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

中学课⽂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

③缘溪⾏,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

⑤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

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作陪衬⽽不表⽰意义的语素。

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2、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宫中府中,俱为⼀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员,都是⼀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不应该有所不同。

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词中,只取“异”的意义,⽽“同”就只作陪衬了。

文言文实词精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文言文实词精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文言实词精讲一、文言实词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如“以”通“已” ;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通“河”;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通“嘱”等。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X 通X” (或“X 同X” )。

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字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定某字为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高频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 从:同“纵” ;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从:同“纵” ;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 度:同“渡” ;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ppt课件

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ppt课件
• ⑥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古:攻克。今:抬起。)
• ⑦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古:跑。今:行走。)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 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
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 ②(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
又如:“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大雁只有在飞行时才会列成队列。 故只有“行”的意义。)
• 例如现代汉语的名词 • “国家”、“人物”、“质量”、“舟楫”、
“狐狸”、“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其中一个 语素义消失。 • “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 • “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 • “质量”偏指“质”,“量”义消失; • “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 • “狐狸”偏指“狐”,“狸”义消失; • “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
“中国”
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中原地 区,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阿姨”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 称呼。)
2. 词义缩小
“臭”,古代好坏气味均可,现只表坏的气味; “让”,古代既可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 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 、村( 社区) 三级综 治中心 为指挥 平台、 以综治 信息化 为支撑 、以网 格化管 理为基 础、以 公共安 全视频 监控联 网应用 为重点 的“群 众性治 安防控 工程” 。
I、考测什么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 点,也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语 文试题中一个重要的考点。从1989年到2011年,20多年的高 考语文试卷中,考测词类活用的竟有42处之多(按1个活用的实 词作1处计算)其中,某些实词用如使动的12处,用如意动的6 处,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6处,名词用作状语的13 处,形容词 用如名词的1处,形容词用如动词的3处。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推辞
古义:告诉、告别、道歉、推辞、感谢 今义:感谢
(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 事物。
如 “走”
• 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今 指行走。
“丈夫”
• 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 “牺牲”
• 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
文言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
5、偏义复词 同义复词
1பைடு நூலகம்一词多义
4、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1、一词多义
一个词往往含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且属 于不同词类,从而形成一词多义现象。
(1)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 生时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 路途、道路。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暮去春来颜色故
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汤:本意是“热水” ;今义则菜汤、米汤等
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是( B )
A 不能复分别 分辨
B 乃厌倦不堪
C 对面取人物 当面
D 对面取人物 人家的东西
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 有“ 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于是, 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 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 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 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 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 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 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内心 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 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当 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了事件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 释放了他,没有治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祖讳汝霖,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①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

②“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蔗蓑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 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 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宷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张元汴,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蔗蓑:耕耘。 1.对下列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事文墨久矣 事:从事 B. 病目眚 病:疲惫 C. 詈不佳 詈:责骂 D. 令五县会鞫之 鞫:审讯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 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 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 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3.把文中标红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4.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10题。 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典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身长八尺,容貌魁伟,绣衣博带,周游郡国。后闭门教授,弟子以千 数。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 左原者,为郡学生,犯法见斥。林宗尝遇诸路,为设酒肴以慰之。谓曰:“昔颜涿聚梁甫之巨盗,段干木晋国之大驵,卒为齐之忠臣,魏之名贤。蘧瑗、颜回尚不能无过,况其余乎?慎勿恚恨,责躬而已。”原纳其言而去。或有讥林宗不绝恶人者。对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乱也。”原后忽更怀忿,结客欲报诸生。其日,林宗在学,原愧负前言,因遂罢去。后事露,众人成谢服焉。 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共言,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疏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孟敏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以破矣,视之何益?”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十年知名,三公俱辟,并不屈云。 庾乘少给事县廷为门士,林宗见而拔之,劝游学官,遂为诸生傭①。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诸生博士皆就雠问②,由是学中以下坐为贵。后征辟并不起,曰“征君”。 黄允以俊才知名。林宗见而谓曰:“卿有绝人之才,足成伟器。然恐守道不笃,将失之矣。”后司徒袁隗欲为从女求姻,允闻而黜遣其妻夏侯氏。妻请大会宗亲为别,因于众中攘袂数允隐匿秽恶事而去,允以此废于时。 (节选自《后汉书?郭符许列传》,中华书局) 【注释】①傭:受雇为人劳动,此处指受雇为人劳动的人。 ②雠问:辩驳问难。 5.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而不仁,疾之以甚 疾:嫉妒 .B.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 游:外出求学 .C.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 奇:认为……奇 .D.三公俱辟,并不屈云 辟:征召 .6.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绣衣博带,周游郡国 B.后事露,众人成谢服焉 ....C.众皆夷踞相对 D.荷甑堕地,不顾而去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原纳其言而去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为设酒肴以慰之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遂与共言,因请寓宿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林宗谓为己设 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8.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说明郭泰尽心于教育的一项是 ( ) ① 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典籍。 ② 蘧瑗、颜回尚不能无过,况其余乎? ③ 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 ④ 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疏与客同饭。 ⑤ 然恐守道不笃,将失之矣。 ⑥ 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泰虽然出身贫贱,但是学业有成,曾一时名重京师,后传授知识,教育成就很大。B.被有些人认为是恶人的左原,受郭泰耐心教导的影响,最终还是停止了报复行动。 .对茅容、孟敏、庾乘,郭泰及时发现他们的长处,鼓励他们学习,使他们终有所成。C. D.郭泰称勉黄允才能出众,告诫他坚守道德。后黄允受袁隗指使抛弃妻子被舆论鄙弃。 10.把文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宗以此异之,因劝令游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B 【解析】“事”的释义主要有“从事”、“事故”、“事情”等,选项句意为“很久不从事写文章的工作了”,“事”解释为“从事”符合句意,故A项正确。“病”的释义主要有“患病”、“重病”、“毛病”等,选项句意为“患上眼疾”,“病”解释为“患病”更符合句意,故B项不正确。“詈”的释义主要有“责骂”,选项句意为“责骂他文章写得不好”,“詈”解释为“责骂”符合句意,故C项正确。“鞠”的释义主要有“穷困”、“审讯”、“极大”等,选项句意为“命令五县共同审讯”,“鞠”解释为“审讯”符合句意,故D项正确。故本题选B。 2.D 【解析】A见于文章第①段,由“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文恭捐馆,家难渐至”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A项正确。B见于文章第①段,由“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觐歇预……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姑‘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料名?阳和子其不死矣!'”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B项正确。C见于文章第②段,由“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C项正确。D见于文章第③段,由“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鞠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可知,原文讲黄贞父欲捉弄汝霖,而不是遇到问题无法解决,选项不合文意,故D项不正确。 3.(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解析】(1)“已”意为“完结、结束”,这里引申为“完了、算了”;“还”意为“回去”;“坠”意为“落下”,这里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堕落”。 (2)“以”意为“用”;“耳”意为“耳朵”,这里引申为“传入耳朵”;“塞”意为“堵”。 4.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解析】由第①段“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可知,书法对考生成绩有影响,要刚健柔美。由第①段“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文恭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可知,学生可以通过捐纳财货进入太学学习。由第②段“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可知,考. 题出自经书。由第②段“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可知,考官的喜好直接影响考生的最终成绩。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