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简介

合集下载

《春秋》作者简介

《春秋》作者简介

《春秋》作者简介相传《春秋》之书出于孔子之手,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

但后世亦有不同说法,清人袁谷芳《春秋书法论》说:《春秋》者,鲁史也。

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于后世者也。

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也说:《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

《春秋》共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

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虽然春秋之作者有争议,但其经过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则无大异。

事实上,春秋作为一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史家奉为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春秋》的简介和表达

《春秋》的简介和表达

《春秋》的简介和表达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又名《春秋经》《麟经》《麟史》,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

全书以年代为序,用简洁的记事语言,记录了鲁国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242年的历史。

全书约一万六千多字。

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

因此,记录历史的《春秋》,书名可能由此而来。

《春秋》作为一部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

孟子曾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据史料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仁政”主张受阻,困惑之下著述立说。

让后世的人看了惊醒。

书籍相关点评:
首先,从文献角度来看,《春秋》以其简明、精炼、精确的笔法,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历史事迹,成为了一部具有极高价值的史书。

其书写方法被称为“春秋笔法”,强调简明扼要、真实准确,不偏不倚地表达史实。

这种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史书的写作、编辑、修订、评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从文化角度来看,《春秋》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

这些价值观念包括礼仪、人伦、忠诚、守信等,对于后世的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简介及内容概括

春秋简介及内容概括

春秋简介及内容概括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大致指的是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之间的时间段。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侯割据、战国纷争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周王室的权威逐渐衰落,各个诸侯国开始相互争霸,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和人物被记载在《春秋》这部史书中,其中包含了鲁国官修的历史记录,对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有着详尽的记载。

《春秋》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对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事件、战争、外交活动等的记录,以及一些有关社会风俗、道德规范的记载。

这部史书以简洁、朴实的文字风格,对当时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记录,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总的来说,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其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历史简介

春秋战国历史简介

春秋战国历史简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持续约550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它涵盖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春秋时期、战国初期和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发生了大量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变革,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最初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事件都被记录在《春秋》这本书中,因此得名。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拉开了中原地区各国的互相攻伐和联盟建立的序幕,是中原地区各国秩序的一片混乱。

但是,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史上最具有文化和学术发展的阶段之一,这也是因为《春秋》这本书所展现的。

在春秋时期,各类社会矛盾和内部矛盾开始激化。

以晋国为例,晋国是春秋时期八个大国之一,其实质上就是以贵族地主为主的封建政权。

但是,晋国内部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现象,这一点可从《诗经》中所反映的人们对贵族的鄙视得而印证。

同时,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频繁发生,其中以晋、楚、齐三国为最具代表性。

这些内部矛盾和外部战争的发生,给中国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让“兵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二、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初期是战国时期的第二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开始,是在楚国击败了东周的弱化和中原地区各国的实力差距增加导致的。

最后,楚国借势夺魁,将所有的中原诸侯置于惶惶不安的局面中。

与此同时,各地也开始使用以军事战争为主要手段的互相攻击了。

在这个时期中,秦国逐渐崛起,成为了战国时期的一个主要势力。

秦国的崛起,不仅打破了中原地区长期盘踞的封建贵族集团对权力的垄断,也将重心逐渐向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转移。

这也正是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战争方面,战国初期的主要特点是“齐、楚、燕”三国和“晋、韩、赵”三国之间的互相攻击和阴谋,这也成为了晚期各国纷争的铺垫。

三、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但也是中华文化史上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在军事、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的成就。

《春秋》及春秋三传

《春秋》及春秋三传

《春秋》及春秋三传《春秋》及《春秋三传》一、《春秋》简介(一)《春秋》的命名《春秋》作为一部编年史著作,之所以如此名,主要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说法:依据古制,赏以春夏,邢以秋冬,各取一字,以示赏罚,寓褒贬于其中。

第二种说法:取自孔子著书的时间。

《公羊传?隐公元年》孔颖达疏又引《春秋说》曰:“孔子于‘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作《春秋》,九月书成,以其春作秋成,故云《春秋》’。

”第三种说法:《春秋》本是鲁国史记的名称。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曰:“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

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

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

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以上三种说法,杜预所说较为合理。

“春为生物之始,而秋为成物之冬”(《公羊传》)从先秦典籍中可看到古人于四季中最重春、秋二季,“错举”春、秋以该其余,进而成编年史册的代称。

据现代学者研究“春秋”之作为史册的名称,不会早于西周。

(二)《春秋》的性质体例《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约一万六千多字,相传为孔子所作,被列为《五经》之一。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中周朝和各诸侯国之间的重大的历史事件。

(《左传》所载《春秋》终于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为止)。

以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为序,按“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记事,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但其记事都很简略,短则仅一字,长则不过三四十字。

一般只记时、地、人、事,而对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行为、性格却无从记载。

故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三)《春秋》与孔子的关系旧说《春秋》为孔子所作,这一观点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下》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春秋故事》简介

《春秋故事》简介

《春秋故事》简介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精彩故事。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春秋故事,让您更加了解这个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

一、《孔子寻梦》在春秋时代,中国的哲学家孔子曾做过一次奇特的梦,这个梦引发了他对社会风气的思考和对人们行为准则的思索。

梦中,孔子见到了战国时期的国君们,他们正忙于彼此争斗,民众生活困苦。

在醒来后,孔子决定传播自己的思想,以期改变社会现状,提倡仁爱、忠诚、虚心等美德。

这个故事传世至今,成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起点之一。

二、《齐桓公与管仲》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统治者,而管仲则是齐桓公的重要谋士。

管仲出身低微,但他聪明智慧,深得齐桓公的赏识。

他们二人合作,改革齐国的政治制度,推行农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政策,使齐国迅速崛起。

他们的合作关系也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配合,被后人广泛传颂。

三、《勾践与越国》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越国。

勾践是越国的君主,越国在东方强国吴国的压迫下陷入困境。

然而,勾践不愿屈服,他借助谋士范蠡的智慧,进行积极抵抗。

最终,越国成功击败吴国,勾践收复了失地,使越国重振雄风。

这个故事展示了智勇双全的君主与贤明的谋士的合作,成功击败外敌的壮举。

四、《孟子劝学》孟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思想家之一。

他经常将自己的教育思想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们。

其中,他通过一则故事引导人们重视教育,他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膑举于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才与聪明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只要用心学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五、《韩非子的智慧》韩非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法家思想家。

他主张威严的政府管理和严酷的法律制度,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如“治国如饲养大象”,意味着一个合理的国家治理需遵循一定的法度与原则。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制的发展。

通过以上简介,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代的历史故事丰富多样,每个故事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

春秋左传简介

春秋左传简介

春秋左传简介《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春秋左传简介,希望你喜欢。

春秋左传内容提要《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作。

“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

古人之所以重视写史,是因为历史不仅是祖先的生活记录,还可以从中学习各种知识,指导现世人生。

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

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

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

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左传》除了阐释《春秋》思想之外,艺术成就也很高,是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史书、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其叙事手法历来为人称道。

唐刘知几评曰:“或腴词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

”春秋之际,战争频仍,《左传》对战争的记叙尤其令人称道,善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战场氛围,不闻刀剑之声,却如亲历沙场,扣人心弦。

并且,人物成为《左传》的主角,将历史从神的阴影下解放出来。

遥想当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齐桓晋文争霸,楚庄王也要问鼎中原,礼崩乐坏,同时又在外交场合吟诗作乐,说古论今,也足见古人风致。

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为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传世有宋刻本;清代有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惠栋《左传补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现代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春秋谷梁传》简介

《春秋谷梁传》简介

《谷梁传》着重宣扬儒家思想:重礼义教化和宗法情谊,为缓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稳定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服务,因而也受到统治阶级的极大重视。

它是我们研究秦汉间及西汉初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谷梁传的书写方式是问答式,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传注《春秋》的有5传。

后来《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亡佚,只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传”。

据后人考证,《谷梁传》书中曾引用公羊子的话并加以辩驳,因此认为成书要较《公羊传》为晚。

由于《春秋》言辞隐晦,表述过于简约,给后人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为了更好地表现《春秋》*的内容大义,很多学者为其着文诠释,以补原书之不足。

晋人范宁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谷梁传疏》,清朝钟文烝所撰《谷梁补注》为清代学者注解《谷梁传》的较好注本。

《谷梁传》以各种有文字痕迹可寻的义例,所探寻出来的孔子自己的思想或所谓微言大义,只能看作是《谷梁传》自己的思想,而不能强加给孔子,以作为孔子的思想。

可以说谷梁子是《谷梁传》的第一作者,《春秋谷梁传》最初的底本的写作年代当在战国中期,在汉武帝之前的后代《谷梁传》学者又有所补充。

真正意义上的《春秋谷梁传》当始于谷梁子。

谷梁子从传说的子夏所传之笼统的《春秋》阐释之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谷梁传》最初的学术特色。

荀子是《谷梁传》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使《春秋谷梁传》“亲亲上恩”的学术特色得到进一步加强。

《谷梁传》之学术不符合汉武帝对内大一统、对外大攘夷的政治需要。

《谷梁传》本身的学术特色是《谷梁传》在汉宣帝时期的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

《谷梁传》的经学知识分子倒向更为理想主义的属于古文经学的《春秋左氏传》,《谷梁传》的学术由此衰微。

《谷梁传》的民生思想的本质是在维护君权的前提之下的具有某些民本主义色彩的富民、裕民的小农经济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所谓编年体,就是“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

它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如果说,《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史书,在世界上,中国起源最早。

东周时,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撰写该国的编年史,但名称不统一,燕、齐、鲁、宋等国均称《春秋》,因商代和西周时,一年只有春、秋二时,而无冬、夏,因此古人称年为“春秋”。

春秋时期,虽然已有四时划分,但是人们仍然习惯用旧称。

所以各国史书大多以《春秋》命名。

而晋称《乘》,楚称《梼杌》。

东周时诸侯国的史书后来均已散失,只有孔子编订的鲁国史《春秋》留传了下来,这是孔子的一大功劳。

《春秋》是孔子晚年呕心沥血之作。

孔子周游列国经历了14年之久,他在68岁返鲁后,以“国老”身份问政,因此有条件阅读鲁国档案。

他为寓寄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以便留给后人效法,就用晚年的精力编纂《春秋》等“六经”。

关于孔子删订《春秋》的意图,孟子说得很清楚:“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孟子·滕文公下》)所谓“知我者”,是指那些理解他的苦心孤诣的人(理解他的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人),所谓“罪我者”,是指那些指责他不该修订《春秋》的人。

可见,孔子编订《春秋》的目的是为匡救时弊,因此,他的思想和主张便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春秋》的字里行间,即所谓“微言大义”。

所谓“微言大义”,诸如当时吴国、楚国的国君,都已自称为王,这对于维护宗法制的尊卑贵贱等级观念的孔子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孔子在“正名”的思想指导下,在《春秋》中却把他们贬称为“子”,以示对这些诸侯竟敢僭拟天子专用王号的谴责。

对于这种“春秋”笔法,司马迁得出这样的结论: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本人把经他删订的《春秋》看成是他的第二生命。

《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包括12 个国君,合计242年的历史。

它虽是鲁国史的一部分,但它把鲁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情况,也作了广泛的记载。

因此,史学家就把200 多年的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时期。

孔子是活到73岁才辞世的,那么,为什么孔子到71岁时就停止写《春秋》呢?鲁哀公十四年春天,管理山林的“虞人”和叔孙氏的仆从鉏商,在曲阜西(今巨野县一带)打猎(“大野”),捕获一只怪兽归来,叔孙氏看到此怪兽,以为不吉祥,便赐给“虞人”。

孔子看了说:“这是麟啊!它为什么来啊!为什么来啊!”边说边掩面大哭,涕泪沾襟。

孔子这时正在写《春秋》,他认为麟是“仁兽”,太平盛世才出现,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出非其时而被猎获,因而伤感。

于是写下“西狩获麟”这句话之后,就不写了。

这就是传说中孔子写《春秋》“绝笔于获麟”的故事。

(《春秋·经》:鲁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
《春秋》全书大约17000字,主要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

在对待人与神关系上,孔子的历史观是自相矛盾的。

一方面,他认为王道的兴衰取决于“天命”,表现了天命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而另一方面,孔子又明确表示“敬鬼神而远之”,这说明他对鬼神是抱怀疑和保留态度的。

对于一些灾异现象与人事有什么关系,他没有明确表态。

可见,他持保留态度。

孔子编订的《春秋》有明确的时间顺序的特点,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北宋时由司马光主编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就是按年、月、日顺序写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又是中国第一部私修的史书,它打破了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对于史学的垄断和控制,因此它在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由于孔子开创了私人著书的学术风气,开辟研究近现代史的风气,成为后来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的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的先声。

孔子的“春秋”笔法,还表现在敢于揭露统治者淫秽纳贿、仇杀助乱的黑暗面。

如隐公元年,记载了周平王向鲁惠公的妾仲子赠送葬礼的东西。

在孔子看来,这是为君者不守君道的表现,不成体统,记上这一笔,让后来的统治者有所警惕。

《春秋》也记载自然现状。

如它精辟地记叙了公元前611年彗星(哈雷彗星)入紫微境的事:“秋七月,有星孝入于北斗。

”(这是中国,也是世界史上彗星运行的最早记录。

)又如,它记录了公元前687年3月16日“夜中星陨如雨”的陨石雨情况。

孔子保留了这些记录,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春秋》的文字过于简洁,有的只记结果,没有写它的原委,要读懂它,确实不容易。

如隐公八年(前715年),在一条记事中,只记了一个“螟”字,它仅是告诉人们,这年发生了螟虫灾害,但具体在什么地方,灾情多大?却没有记清楚。

所以,后世的学者,对《春秋》作了许多的引申和解释。

由于《春秋》是孔子编订的“六经”之一,它被儒家各派尊为“经”,对它的解释称为“传”。

到汉代时,这种传已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夹氏传》和《邹氏传》5种之多,后来,《夹氏传》和《邹氏传》亡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是我们读《春秋》时可对照参考的。

《春秋》有些材料的来源也有些问题,对材料又未剪裁,尤其是记别国的事,人云亦云。

至于鲁国,“事无大小,苟涉嫌疑,动称耻讳”。

《史记·孔子世家》称:“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实际上这是夸大之词。

王安石称《春秋》为“断烂朝报”,也有点过分。

而梁启超称《春秋》为“流水账簿”,却是有点道理的。

编年体史书的优点,在于它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容易使人看清事件之间发生的联系。

它的缺点,主要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记载时就难免犯前后割裂的毛病;还有记人物活动时,更难详其来龙去脉。

因此,后来才有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