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的真善美
高中记叙文写作的“真善美”追求

高中记叙文写作的“真善美”追求【摘要】高中记叙文写作的“真善美”追求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追求真实、善良和美好的理念。
在高中记叙文写作中,作家们通过挖掘真实的情感和经历,展现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追求文笔的优美和情感的美感。
通过表现真善美的主题和情感,塑造具有真善美特质的人物形象,高中生可以在文学表达中传递出更深刻的情感和价值观。
在高中记叙文写作中,追求真善美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真善美的追求,高中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发。
鼓励高中生在记叙文写作中追求真善美,不仅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品质,也可以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
【关键词】高中记叙文写作,真善美,情感,经历,人性,善良,美好,文笔,优美,主题,情感,人物形象,重要性,作用,鼓励,追求真善美。
1. 引言1.1 高中记叙文写作的“真善美”追求高中记叙文写作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通过叙述真实的经历和情感来表达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在写作过程中,追求“真善美”已经成为许多作家和学生的共同目标。
这三个词汇代表了写作中最基本的道德和审美追求,体现了作品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在高中记叙文写作中,追求“真”意味着挖掘内心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经历,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共鸣其中;追求“善”则是展现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而追求“美”则是希望文笔能够优美,情感能够感人,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高中记叙文写作的“真善美”追求不仅要求作品本身具有真善美的品质,更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和道德修养。
在这样一个追求真善美的文学环境中,高中生们将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表达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
2. 正文2.1 真:挖掘真实的情感和经历在高中记叙文写作中,追求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挖掘真实的情感和经历,才能让作品更加打动人心,更加引起读者的共鸣。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真、善、美"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的核心,它们代表了文学作品所要追求的高尚境界和终极目标:
1.真(Truth):真指作品反映了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的真实
性和真理性。
作品应该追求真实还原生活的本质、探索人
类的存在和内在世界,以及揭示人性、社会和历史的真相。
作品通过真实性,使读者能够在其创作中感受到人类经验
的共性和价值,并引起共鸣。
2.善(Goodness):善指作品体现了道德和伦理的规范和价
值。
作品应该通过创作形象、情节和主题,探讨伦理和道
德问题,呈现出人类美好的一面。
作品可以启发人们思考
善良、正义、友善、关爱等道德价值观,并传递积极向上
的情感和信念。
3.美(Beauty):美是文学作品所要追求的最直观和核心的
审美价值。
美指作品在形式、结构、语言、艺术构思等方
面具有美感和艺术性。
作品通过其美感,给读者带来审美
的享受,触动情感、激发想象力,使人感受到美的力量和
魅力。
"真、善、美"的统一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这三个价值维度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并统一于作品中。
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真实性、善良性和美感,通过表达真实与真理塑造出良好而美丽的形象和情节,引发读者思考、
体验和欣赏。
通过追求"真、善、美",文学创造可以成为人们探索和了解生活、人性和社会的途径,激发人们的文化情感和思索意识,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道德和精神境界。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价值追求,提升了作品的内在意义和文化价值。
文学中的真善美和经验

文学中的真善美和经验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需要表达出作者生命中的经验,也必须传递出真善美的价值观。
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戏剧,文学作品都是由作者所创作,深深地扎根于作者心灵深处的,充满丰富的人生经验、思想和情感,同时也体现出了作者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念。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不能仅仅是单纯的凭借艺术形式而产生的,而是像一个洋溢着真善美的大海般,源源不断地散发着深邃的思想,表达着真挚的情感。
用“真”来描述文学作品,指的是其所展现出的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纵观历史上的文学作品,最后流传下来并引得后世赞叹的是那些立足于时代背景下,真实地描绘出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体验的作品。
例如近年来风靡世界的伊斯梅尔·卡达雷的小说《边疆传说》就是以非洲农村的生活为背景的,其真实、生动的描写方式颇具震撼力,不仅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非洲的风土人情,更深入到了生活的真实状态中。
与“真”相伴而生的是“善”。
善是人们对于正义与道德标准所理解的价值观,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共同感悟,体现出一定的普遍性和可信性。
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赞颂美德,传递道德信仰等方面,都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艺术需要,更加凸显了文学作品中所延伸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我们能够感受到比如道德经的儒家思想对于产生中国传统文学的深远影响,作品里的人物往往承载着一种高尚的人生情怀,以此弘扬善良与美德。
最后则是“美”,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体现在文学的艺术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的意义所呈现出的美感。
审美体验是每个人都存在的一种基本感觉,而文学作品却是其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知方式。
文学作品中通常会使用多种巧妙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来使人观感到愉悦、愉悦和充实感,这是其独有的、强烈的艺术美学效应所致。
比如我们常听到的名言:“故事讲好了,半个成才”,“文学作品要有一定的感情投入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等等,都体现了文学作品中“美”的作用和价值。
总之,文学作品是从作者的人生经验中萃取而成,表现出真实和美好的精神世界。
关于文学真、善、美的探析

关于文学真、善、美的探析文学创作的过程不是一个自娱自乐的过程,它是创作者凝结自己的才思,向世人传递一个时代风貌的、具有很大历史价值的活动,从这一点来来就看,文学的实质就是作家对社会的思考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一、文学的真,即情感事理的真学的真即是情感的真、事理的真。
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的事件、地点等都可以是创作创作者虚构的特定情境,那么如何让虚构的故事令读者产生一定的共鸣呢?这就要依赖作者对情感的创作,任何一部作品的创作,其实质都是对人与物的创作,而人又是最具生命力的,要想成功地塑造一个人物,就必须在人物的情感表达上下功夫。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其他情景都可以是不真实的,但唯独情感一定要是真实的,这样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人物、事件的变化达到情感上的深华,进而产生情感共鸣,这也是文学作品要实现的一个意义。
从《聊斋志异》中来看,蒲松龄虽然虚构了一系列花妖狐鬼形象,但总体来说这些花妖狐鬼并没有脱离人性,他们在情感表现上与人类一般无二,演绎的依然是真实的悲喜情感与人情世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这些花妖狐鬼都被蒲松龄人格化了,借虚幻的故事表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
所谓事理,不是指故事本身,而是作者可以借虚构的故事来表现出在特定社会中的真实的道理,也可以说是现象,故事情节的变化、人物性格的变化,要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
有些文学作品,表面上远离生活,却符合情感逻辑的情景,同样可以得到读者的认同。
比如《牡丹亭》里杜丽娘的“梦而死”“死而生”式追求爱情幸福的离奇情节,虽然故事比较虚幻,但由于情感真挚并与读者心心相印,人们也就从心理上接受了这一“以假为真”的现象。
二、文学的善,即价值观的正确体现文学的善,狭义上来说,就是文学作品要传递一种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即在文学作品中要有一种“抑恶扬善”的价值体现,才能给读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
具体来说,创作者一般会以较为含蓄的笔法,或者以此物代替彼物的方式来呈现。
文学让我看到了真善美

文学让我看到了真善美时间:2016-11-25 20:54:47 | 作者:陈玉云泛舟游于文学之海,你的心被这浩瀚的大海所吸引住。
它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带你走出黑暗;它像是海中的航标,带领你向正确的方向航行;它像是沙漠黑暗中的北极星,指向北方,带你走出沙漠……文学,在我们人生旅途中犹如一盏明灯,照耀着我们的前路,然而在这种路中,文学让我找到了人生中的真善美。
《茶花女》让我看到了人生中的“真”。
在《茶花女》中,我们看到了男女之间的真挚的爱情,他们的真心付出。
虽然并没有得到回报,却得来了天各一方的结局。
他们之间的爱是真的,是纯洁的,虽然他们的结果并不美。
但在这过程中,我领略到了文学中的“真”。
《巴黎圣母院》让我看到了人生中的“善”。
敲钟人外表的丑陋:又聋又哑又驼背,样子的扭曲,身材的怪异,使他受到了别人的歧视和嘲笑。
但是他的心是“善”的。
相反,在道理院子中的牧师虽然外表俊美,但他的心太邪恶了。
敲钟人的心灵是善良的,他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真正的善良:极力地维护自己所爱的人,虽然他样子并不好。
他的好让人感动,他的执著,更让人为之感动。
《羊脂球》让我看到了人生中的“美”。
在《羊脂球》中,一个妓女发自其内心的美就如阳光照射于大地一样的温暖。
她的的高贵比任何一个与她在同一个火车上的所谓“绅士”“女士”都高贵。
她的身份虽然低贱,但她的灵魂是那样高贵。
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这种美并非是外表上的,物质上的,而是内心深处,精神上的。
“真善美”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茶花女》中的“真”,《巴黎圣母院》中的“善”,《羊脂球》中的“美”,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的“真善美”,洗涤我的心灵,让我陶醉于浩瀚的文学大海之中。
“真善美”谱写着一首歌,歌唱着文学作品中的你你我我,歌唱着文学作品中的善善恶恶……。
如何理解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

如何理解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文学价值的真善美:真,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价值的最基本方面。
“善”是核心。
美是手段。
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了文学创造活动中的“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
真善美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基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美学。
我们知道,文学创造首先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
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历史理性”,求“真”。
诚然,真的并非都是善的和美的,然而善的和美的却一定是真的。
“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是文学艺术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因而也永远是一切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们争相攀登的艺术高峰。
文学史上名篇佳作得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包含着真实的、先进的思想内容,还因为其具有完整的艺术形式,融入了作家全部的艺术精华,而最为重要的是其中以卓越的艺术魅力闪耀着永恒的光芒的“真善美”文艺思想。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就《穆斯林的葬礼》这篇文章来说,主要是围绕着韩新月的成长之路,而谱写了一首动人凄美的爱情故事。
以这样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所以说文学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反映了生活有一伦理的态度观察和评判生活,实现其功能价值。
文学内容是否符合人类的价值要求,具有使人愉悦的问题,存在的价值就更需要人类去挖掘。
文学的真善美价值

文学的真善美价值文学价值,就要体现追求真、善、美,这是精神价值中的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也就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反映真实,表现真情,追求真理。
第二,文学价值的善,是指文学要反映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健康发展的追求,对人类和平、幸福的向往,以及对人类与环境和谐关系的珍惜等。
也就是在追求真理和进步的过程中与人为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
第三,文学有了真和善的内涵,再加上充沛的情感、形象的言说、创造性的形式和技巧等,便形成了一种更高形态的美——文学的艺术美。
文学价值的美,通过作家创作和读者接受的过程,具体地体现为语言美、形象美、精神美、意境美和形式美等。
文学中的真、善、美三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一个相互联系、渗透的整体。
文学价值的追求,从根本上说源自人对自由自觉活动价值的追求。
文学活动和人的其他历史性活动一样,其自由追求必定体现出真、善、美的一致。
文学上的审美评价和审美选择,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种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
一部作品是不是具备真、善、美的价值,关键是要通过实践看它对社会关系是否作了切近而深刻的反映,看它是否以合乎人性的情感化心理体验去表现现实的内容,看它是否以纯洁高尚的境界来净化和塑造读者的灵魂。
同时,还要看它是否真正实现了文学在艺术技巧上的创造、虚构想象上的开拓、情感体验上的推进。
不仅要看它是否是历史进程的参与者,而且还要看它是否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前瞻意识和反思能力。
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来说,还要看它是否体现了人民本位观,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
浅谈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价值——真善美“三位一体”

浅谈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价值——真善美“三位一体”发表时间:2019-06-13T15:30:58.72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作者:曾鸣余冰陈海燚徐会娟[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更加的生活化.社会化。
文学作品更加注重体验以及情感,文章流露出更多人文情怀和个人感情,体现出作家的独特个性以及心灵体验。
作品中体现了大量真善美的情感价值,贴近人性,歌颂人性,弘扬人性本善,本真,本美。
本文章通过分析现当代文学作品,论述文学中真善美的情感价值。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北碚 400700)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更加的生活化.社会化。
文学作品更加注重体验以及情感,文章流露出更多人文情怀和个人感情,体现出作家的独特个性以及心灵体验。
作品中体现了大量真善美的情感价值,贴近人性,歌颂人性,弘扬人性本善,本真,本美。
本文章通过分析现当代文学作品,论述文学中真善美的情感价值。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情感价值;真善美一.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真”高尔基说:“文学是巨大而又重要的事业,他是建立在真实上面的,而且在与它有关的一切方面,要的就是真实!”。
真实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价值追求及审美品格,但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实”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历史上出现过和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它所要表现的是“艺术的真实”。
所谓的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写照,而是指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感知与客观创造,表达真实生活的内涵,特别是对规律的把握和认识,作品中要体现作家的真实情感。
例如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很生活的场景,在细致的描写下,使得情节、人物都变得活灵活现。
该作品中没有刻意渲染,亦没有矫情做作的文字,多采用白描,却依然扣人心弦,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文章的真实性,接地气。
文章写道:“人们惊异地发现,街头和河岸边的柳树不知不觉的抽出绿丝;桃杏树的枝头也已经缀满了粉红的花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的真善美【内容摘要】文学的真善美是作家进行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在这篇论文中,我以理论结合作品,阐述了对于文学的真善美的理解:文学的“真”,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文学的“善”,来自作家进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有批判意味的“善”,是具有启蒙教育的社会意义的“善”;文学的“美”,是形式上的“美”,从语言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关键词】生活真实艺术真实启蒙形式文学的真善美,是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将思想与情感融入,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真善美作为他们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也在其中有所体现。
以下我将结合我所了解的一些文学作品,谈谈我对文学的“真善美”的一些理解。
一、文学的“真”,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
俄国著名作家冈察洛夫说:“艺术家创造真实的类似物,这就是说,他所观察到的真实在他想象中反映出来,他又把这些反映转移到自己的作品里。
这就是艺术的真实。
”①这就说明,艺术形象具有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特征。
文学创作中所讲的真实性,就是这两者的辩证统一。
所谓生活真实,应该是指实际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它所体现的现实关系、生活的情理。
而所谓艺术真实就是对实际生活的概括、集中和提炼、加工,比生活真实更强烈、更集中、更有普遍性,表现了作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所以,艺术的真实,一方面是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一方面又是作家创作个性的充分发挥,它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因此,可以得出,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它们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艺术真实的基础是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虽然比生活真实更高更集中,但它必须源于生活的真实,不能以反映“生活本质”或表现作者理想世界为理由,随意地描写生活,歪曲生活的情理。
如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堂•吉诃德》中那个荒诞可笑的堂•吉诃德,一心想成为一名勇猛的骑士,而且把这一愿望付诸行动,几度离家冒险。
可是时代变了,骑士制度早已成为历史,他自然当不成骑士了,于是他只得以幻觉来实现当骑士的向往,干出许多愚蠢、荒唐甚至疯狂的事:如他把风车当作恶魔的脑袋,毫不顾及自己的安危冲上去与之大战一场。
结果,给别人造成损失,自己也吃了苦头。
堂•吉诃德的可笑行径虽然会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但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他希望成为一名骑士,说明他是有正义感的人,他所有滑稽可笑的举动也是因为正义感使然,他所遭受到的灾难,也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而我们也会为他“生错了时代”的悲剧命运不禁发出一声感叹。
因此,我认为在当时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作者用来抨击“骑士文学”的武器,其笔下荒诞不经的堂•吉诃德的存在确有其真实性可言。
艺术真实可以高于生活真实,跟随甚至超越时代的步伐。
高尔基曾经说:“我不是自然主义者,我主张文学高于现实,能够稍稍居高临下地去看现实。
因为文学的任务不仅在于反映现实,光描写现实存在的事物还不够,还必须记住我们所希望的和可能产生的事物。
”②在高尔基创作的长篇小说《母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
在高尔基之前,不少俄国作家和西欧作家在创作中反映过工人的痛苦生活。
《母亲》同过去反映工人生活作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反映了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阶段。
小说主人公巴维尔及其母亲尼洛夫娜正是在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典型形象。
在那个工人阶级惨遭剥削的生活环境中,巴维尔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和工人们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
领导了“沼地戈比”斗争,虽然后来被捕入狱,但其革命思想更为成熟了,出狱之后,他重新发动斗争,进行五一游行,后又被捕,但他在法庭上发表了一番激励人心的演说,这也是小说的高潮之处。
而巴维尔的母亲,也从一名受尽压迫的底层妇女成长为一名革命者,自觉参与革命工作,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传送印有儿子在法庭上的演说的传单。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通往无产阶级革命光明未来的道路,而这也体现了作者从未来的高度反映现实的角度。
德国的伟大剧作家席勒在1801年和1804年创作的戏剧《奥尔良姑娘》和《威廉·退尔》,为1813到1814年德国人民反抗拿破仑的民族解放战争做了思想准备。
在中国,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前发出摧毁几千年来封建专制主义“吃人”制度的呐喊,为五四运动给予强力支持。
这些都是文学创作对现实做出超前反映甚至推动社会发展的著名例子。
二、文学的“善”,来自作家进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有批判意味的“善”,是具有启蒙教育的社会意义的“善”。
首先,文学作品的“善”,应该来自于作家进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文学创作具有主观能动性,其作品的思想意义很大一部分是由作家主观决定的。
列夫•托尔斯泰在谈到莫泊桑的作品的时候就说过:“一个没有明确而固定的世界观的作家,尤其是那种认为甚至不需有世界观的作家,是不能创作出艺术作品的。
”③文学创作的目的是形象地告诉人们生活的真理、生命的真谛,如果作家没有先进的世界观,不能发现生活的真理、生命的真谛,他的作品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并且,进步的世界观还能帮助作家正确地评价生活和表现生活。
作家反映生活不仅要真实地描绘生活,揭示生活固有的意义,而且要流露对生活的评价,表现自己要赞美什么、批判什么。
进步的世界观还是形成作家高尚情操的基础。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目的在于帮助人能够理解自己,提高他对自己的信心,发展他对真理的志向,在他们心灵中启发羞愧、愤怒、勇敢,把一切力量用在使人变得崇高而伟大……”④这就说明,文学创作就是要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心灵,甚至于引人向善。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善”,应该是有对比的“善”,是具有批判性的“善”。
善与恶在社会上是相对存在的,在文学作品中也不应该例外。
文学的“善”不是说它只能表现善的人与事,而是在善恶冲突中体现其价值存在。
在高尔基的《母亲》中,以巴维尔及其母亲为代表的工人阶级革命者为“善”的一方,而敌人就是“恶”的一方,革命斗争就是善恶发生冲突的环境。
一开始,“善”的力量并不是很强大,但就是在“善”的一方遭到严重苦难时,激励了斗志,并且在冲突斗争中逐渐成熟、强大起来,从而揭示了“善”必将战胜“恶”的结果,在《母亲》中则体现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而在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在作者对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资本家以及他们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强烈批判时,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和她崇高的母爱、巴维尔与莎馨卡的爱情关系、革命者之间的友谊等“善”的因素也才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
最后,文学作品中的“善”,应该是具有启蒙教育的社会意义的“善”。
这一点可以从鲁迅的创作中看出来,鲁迅创作小说正是抱着启蒙的目的,他曾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⑤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留日学医的鲁迅在“幻灯片事件”后深深地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⑥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鲁迅之所以从事文学创作是想要改变国民的精神,是具有启蒙性的。
于是我们在《药》中看到愚昧的华老栓用蘸满革命志士夏瑜的鲜血的馒头来治华小栓的痨病,鲁迅想在“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揭出病苦,引出疗救的注意”。
⑦在《狂人日记》、《长明灯》中看到了前驱者的惊醒与呐喊。
在《伤逝》中,鲁迅更是清醒地看到,女性在反抗封建家庭,寻求恋爱和婚姻自由的时候面临的诸多问题。
三、文学的“美”,是形式上的“美”。
从语言上说,文学作品正是通过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并由语言将作家的思想情感传达给读者,给予读者以审美感受和理解。
当作家运用语言描绘出生动的情景和人物时,就能触发读者的想象,让这些情景和人物浮现于读者的脑海中。
比如《堂•吉诃德》中描写堂吉诃德把风车误以为是巨人时的那段描写:这时候,他们远远望见郊野里有三四十架风车。
堂吉诃德一见就对他的侍从说:“那边出现了三十多个大得出奇的巨人……这是正义的战争,消灭地球上这种坏东西是为上帝立大功。
”当侍从桑丘说那不是巨人,而是风车时,他还是不理会,径自骑着马朝着他所以为的“巨人”冲去,“要和他们拼命”,当他被风车甩到地上后,他还说:“打仗的胜败最拿不稳……一定是弗瑞斯东法师把巨人变成风车,来剥夺我胜利的光荣……”。
从这些语言中,一个满脑子虚幻理想、持长矛来和风车搏斗,以显出骑士威风的可笑的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就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文学作品不仅通过语言塑造艺术形象,而且在语言中融合和蕴含了作家的情感,以情动人。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瑟凄凉的秋天,独自漂泊的异乡人在“夕阳西下”时想到自己“断肠人在天涯”,诗人的失意、痛苦、悲凉、孤独,都通过这些语言描述涌现出来,情切意深,感人肺腑。
从结构上说,文学作品的结构无论如何变化,都应该做到完整和统一。
法国美学家狄德罗说过:“任何东西假使不是一个整体就不会美。
”⑧文学作品应该要有完整的结构,首尾相顾,详略得当,既有伏笔,又有照应,使读者能清楚作品架构,接收到作家想传达的内容。
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在第一节的结尾,通过“我”在听说祥林嫂在祝福之日死去之后,引起了对“她的半生事迹”的联想,倒叙了情节的主要部分之后,再回到以“我”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思考作为小说结尾,这就与开头照应,在结构上达到了完整和统一。
在文学创作中,“真”是基础,“善”是灵魂,“美”是手段,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作家在创作时只有以真善美为衡量标准,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而我们从这些文学作品中,不仅能够获得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认知,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或慰藉,甚至能够从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想,这也就是文学的真善美的魅力之处吧。
注释:①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编:《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82页。
②高尔基:《论文学》,孟昌、曹葆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5页。
③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编:《文学研究集刊》第4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817页。
④(苏联)叶果林著:《高尔基与俄罗斯文学》,赵侃译,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⑤⑥⑦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上海同文书店,1934年版,第90页。
⑧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编:《文艺理论译丛》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84页。
参考文献:【1】(西班牙)塞万提斯著:《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苏联)高尔基著:《母亲》,夏衍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