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系统? 2、教材20页资料分析: (1)、树皮里面有昆虫的幼虫。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为什么?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4、有人说,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可有可无的,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5、请连接书22页观察与思考中的食物链。 6、上述食物链中,蛇的数量减少,哪些生物数量可能变化?怎样变化? 7、教材23页资料分析讨论题。 8、草原上雨量充沛,草多的时候,兔和羊会急剧增加,但会无限制的增加吗?为什么?
10、13组
人会中毒
2、 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它们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 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干扰超过 该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右图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A微小的水生植物→B剑水蚤→C蜻蜓的幼虫→D小鱼→E大鱼。 图中红色圆点表示的是排入水体中的某些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色圆点的多少表示有毒物质量的多少。 讨论:1.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后果怎样? 2.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一块农田
一片草原
一个湖泊
生产者
动物
分解者
阳光、空气、水等
在一定 内, 与 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空间范围
生物
环境
组成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 和 的关系。
改变
1、生物的生存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 , 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 因素。 2、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活的 。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含解析)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识清单】知识点一: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即环境影响生物)1.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2. 生态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特别提醒】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

知识点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为例)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特别提醒】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确认:一个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组)。

对照组就是不作处理的,已知的那一组。

实验组就是作了相应处理的,也就是要验证,探索什么就做什么样的处理的那组。

知识点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应该包括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

前者包括寄生,捕食,合作、共生,竞争等;后者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知识点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2. 生物也能影响环境3.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别提醒】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但是生物只能适应环境,环境不能适应生物。

考点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例1】蝉在夏天正午鸣叫得最厉害,而气温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

这一现象说明对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是()A. 阳光B. 水C. 温度D. 空气【解析】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通过对题干的认真阅读,我们就可以判断是温度影响了蝉的鸣叫。

【答案】选C【例2】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A. 春江水暖鸭先知B. 葵花朵朵向太阳C. 大树底下好乘凉D. 春风又绿江南岸【答案】选C考点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例3】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常需要设计对照实验。

下列能作为一组对照条件的是()A. 明亮和潮湿B. 干燥和潮湿C. 空气和土壤D. 温度和水【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像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相同的实验。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植物
生产者
生物部分 动物 消费者
组成:
细菌、真菌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如:阳光、空气、水等
那么,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 间有什么关系呢?
2、腐烂的树桩最终会 消失吗?
会消失
3、在生态系统中,植 物,动物和真菌分别 扮演着什么角色?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为自身和动物提供营养。——生产者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动物: 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消费者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细菌、真菌: 分解动、植物的遗体 ——分解者
2. 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 成的统一的整体,就叫生态系统。
例: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块农田、 一个湖泊、 一条河流、一个村庄或城镇等
思考:下列是否构成生态系统?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动物。

2.海南岛上四季常有的红树林。 是
3.蜜桔园里的全部桔树。
A.黄河中的水
B.黄河中所有的生物
C.黄河中的鱼
D.整条黄河
3.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组成应包括( D ) 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生物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非生物成分
课堂练习
4.我们美丽的校园是一个生态系统,构成这个生态系统的是( D ) A.校园里所有的老师和同学 B.校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和动物 C.校园里宽阔的运动场 D.校园里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温故互查
1.什么是生态因素?
2.生态因素有哪几类?
想一想,议一议

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七上生物人教)

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七上生物人教)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知识点1 生态系统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组成
关键提醒: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知识点3 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规律技巧:食物链的书写: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其次是植食性动物,然后是肉食性动物,中间用箭头连接起来,箭头指向捕食者。

食物链中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知识点4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通过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2.其次,借助生态系统模型、实物标本等教具,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3.再次,通过案例分析、动画演示等方式,讲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设计生态系统的构建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教具和材料搭建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模型,加深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2.开展“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1.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和重要信息。
2.利用箭头、框图等符号,直观展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3.在书写过程中,适时擦除或调整板书内容,保持板书的整洁和条理。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问题或挑战:
1.部分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抽象概念理解困难。
2.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分工不均、效率低下的问题。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对生态系统概念的引出和解释,为学生后续学习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等内容打下基础。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曾用网将草场罩起来,结果草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未加网的草却长势良好。

在草场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吃草籽和昆虫的鸟又往往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

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

草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

这个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可大可小,一片森林、一条河流、一个湖泊、一块农田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一、组成成分及各部分的功能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方式的不同,二、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某种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改变,甚至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图)。

亦可用以下图示表示:食物链和食物网一、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的起始部分是生产者。

2.食物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在某生态系统中,蚱蜢以青草为食,青蛙可以捕食蚱蜢,又可以被蛇捕食。

在这条食物链中,青草作为生产者,是最基础的环节,蚱蜢为初级消费者,青蛙为次级消费者,蛇则为三级消费者。

图例: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实际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并不像食物链所表达的那么简单,一种肉食性动物可以吃多种植食性动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也可以成为多种肉食性动物的食物。

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许多条食物链,而且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复杂的网状联系。

1.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如图)2.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

2024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第2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第2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了解生态系统各部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消费者通过食物链与生产者和分解者相互作用,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非生物部分为生物提供生存环境。
(4)认识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了解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5. 小组合作评价: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对小组合作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通过小组合作评价,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作业评价
1. 作业批改: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并进行指导。通过作业批改,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⑱ 生态旅游:开发和推广生态旅游,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3. 测试评价: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小规模的测试,如选择题、填空题等,了解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掌握程度。通过测试,教师可以评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深度,并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4. 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作业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 作用与目的:
5.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过度开发和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2课时 食物链和食物网及生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2课时 食物链和食物网及生
• 〞东非人”用石块做什么 ?从石块的形状 看〞东非人”已经具有什么能力了 ?
露西化石
从人类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不难 看出 : 直立行走使人的形态结构发 生了变化 ; 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 空间 ; 随着劳动水平的逐渐提高 , 脑结构和功能的分化日趋完善 ; 语 言的产生更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本 质的变化。以上这些变化还不断提 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在上述过程 中 , 人类社会逐渐发展起来。
• 大量的森林变成了稀树草原 , 対那里的森林古猿 会产生什么影响 ?
资料2
• 在东非大裂谷地带 , 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 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fossil〕,也就 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等。
• 就〞露西”的骨骼化石来看 , 髋骨宽阔 , 下 肢骨较粗壮 , 和现代人类较为相似 , 她的运 动方式会是怎样的 ?
14.(2015·宜宾改编)东星中学初一一班的同学対一块农田观察后 , 画了如下一幅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 , 请你分析 , 回答以下问 题:
(1)这个食物网中有__5_条食物链。 (2)这个食物网__不__能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 原因 是_______缺__少__分__解__者__和__非__生__物__部__分_______。 (3)这个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农__作__物___。 (4)__蛇__和__鸟__能够获得的能量最少。
考试加油!奥利给~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作为物种的人类 , 怎么来 的?
答 : 作为生物物种,人类是在生物圈 中起源、进化和发展的。人类与环 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 , 发展变化 的。
•2. 这个观点是谁提出的 ?
•在什么基础上提出的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曾用网将草场罩起来,结果草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未加网的草却长势良好。

在草场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吃草籽和昆虫的鸟又往往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

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

草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

这个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可大可小,一片森林、一条河流、一个湖泊、一块农田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一、组成成分及各部分的功能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方式的不同,二、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某种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改变,甚至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图)。

亦可用以下图示表示:食物链和食物网一、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的起始部分是生产者。

2.食物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在某生态系统中,蚱蜢以青草为食,青蛙可以捕食蚱蜢,又可以被蛇捕食。

在这条食物链中,青草作为生产者,是最基础的环节,蚱蜢为初级消费者,青蛙为次级消费者,蛇则为三级消费者。

图例: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实际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并不像食物链所表达的那么简单,一种肉食性动物可以吃多种植食性动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也可以成为多种肉食性动物的食物。

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许多条食物链,而且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复杂的网状联系。

1.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如图)2.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

一般认为,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网就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波动或毁灭。

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只要某一个物种突然发生变化,就会牵动整个食物网,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即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二、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的特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同,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进行的。

通过物质循环,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无机环境也得到了不断更新。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在美国的罗亚岛上,狼是驼鹿的唯一天敌,而驼鹿也是狼唯一的食物来源,狼和驼鹿完全依靠彼此生存而生存。

20世纪50~90年代,科学家对岛上驼鹿的数量与狼的数量进行了持续调查,结果如下表。

罗亚岛上驼鹿与狼的数量关系20世纪50~90年代,驼鹿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狼的数量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

当驼鹿数量增加时,因为食物丰富,狼的数量相应增加;狼的数量增加又致使驼鹿数量下降,应为猎物减少,狼的数量也会随之减少;狼的减少减轻了驼鹿的生存压力,驼鹿数量又会增加,狼的数量随后也会增加。

狼和驼鹿的数量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使两者的数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不断的变化,但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超过这种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

例如,如果草场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造成土地沙化,草场会很难恢复。

例题1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 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B.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C. 一片麦地D. 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思路分析: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代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代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代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部分;它们都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答案:C例题2“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请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水分思路分析: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实际是分解者将枯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起作用的是分解者。

答案:C例题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下列能体现出这一现象的正确食物链是()A. 螳螂→蝉→黄雀B. 树→螳螂→蝉→黄雀C. 蝉→螳螂→黄雀D. 树→蝉→螳螂→黄雀思路分析:食物链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食物关系,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食物链中的箭头一定指向捕食者。

故此成语中的生物用食物链可表示为:树→蝉→螳螂→黄雀。

答案:D例题4某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草、虫、鸟和鹰,其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向正确的是()A. 草→虫→鸟→鹰B. 草←虫←鸟←鹰C. 虫→草→鸟→鹰D. 鸟→虫→鹰→草思路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

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草→虫→鸟→鹰”。

答案:A例题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描写了一幅壮美的草原风光。

该草原生态系统中主要应控制什么生物的数量,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壮美的风光依旧()A.草B. 牛和羊C. 狼D. 蛇思路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故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应该控制牛、羊的数量,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让壮美的风光依旧,牛、羊的数量增加会使草的数量减少,草的减少会破坏生态平衡。

答案:B1.(泰州)校园绿地生态系统中的蚯蚓能将土壤中的有机物或枯枝败叶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蚯蚓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A. 非生物的物质B. 生产者C. 消费者D. 分解者2.下列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消费者的是()A. 阳光B. 野兔C. 牧草D. 细菌3.(锦州)某同学列举了以下四条食物链,其中书写正确的一条是()A. 朽木→真菌→松鼠B. 草→野兔→狐狸C. 老鼠→蛇→鹰D. 黄鼠狼→蛇→田鼠→植物4.(莱芜)今年5月,广州发生镉大米事件。

若长期被重金属镉污染的稻田中有一条食物链:稻→虫→蛙→蛇,下列最能体现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镉积累量关系的是(注:方框大小代表镉积累量多少)A B C D5.(广东)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A. 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B. 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 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D.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6.(湛江)如图是由浮游植物、人、浮游动物和鲈鱼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正确的是()A. B.C. D.7.(青岛)在一个由牧草、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狼全部杀绝,那么鹿的数量将()A. 保持稳定B. 一直保持增加的趋势C. 先增加,后减少D. 先减少,后增加8.(益阳)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请指出图中鸟与昆虫的关系。

(2)某同学用“阳光→草→鸟→猫头鹰”表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其错误是①阳光是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不能写入食物链中;②食物链的起始端只能是而不能是其他成分。

(3)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镉的污染,则图中的体内重金属镉的含量最高。

(4)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5)某地人工种植了大片草地,但每年都会遭遇到严重的虫害。

而天然草原则很少出现虫害,其原因是。

10.下图是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1)图中的①所示的生理作用是,②所示的生理作用是。

(2)③过程中起作用的生物主要是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

(3)③过程能为植物提供的物质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和。

1. D 解析:蚯蚓能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所以属于分解者。

2. B 解析:野兔由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它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故属于消费者。

3.B 解析:食物链是植物与动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其次是初级消费者,再次是次级消费者,最后是最高级消费者。

4. C 解析:某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一旦进入食物链后,难以分解,沿食物链传递并逐级递增,这是有毒物质的富集现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的含量就越高。

蛇的营养级最高,故其体内的重金属浓度最高。

5. D 解析:根据图示甲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双箭头,可知甲代表生产者,从而乙代表消费者,丙则为分解者。

6. D 解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鲈鱼和人可以构成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鲈鱼人。

能量传递的规律是沿着食物链的流动逐级递减。

7.C解析:该题中的食物链是:牧草→鹿→狼,当狼被杀光,鹿会因为失去天敌而数量增加,但是草的数量是有限的,当鹿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又会因为缺少牧草而数量减少。

因此若大量捕杀狼,则鹿的数量会先因狼的减少而迅速增加,后来则因草的减少而减少。

8.(1)捕食(2)非生物生产者(3)猫头鹰(4)真菌和细菌(5)天然草原比人工草地生物种类多、自动调节能力较强解析:(1)图中鸟以昆虫为食,属于捕食关系;(2)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

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计算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从生产者开始,求出每个分支上所有食物链条数的和。

食物链的格式是以生产者为起点,最高级消费者为终点,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3)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营养级最高的消费者。

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最高;(4)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

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

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

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

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因此细菌、真菌是分解者;(5)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的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