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功能解剖、损伤与恢复
健康讲座-踝关节损伤

健康讲座-踝关节损伤踝关节(ankle joint),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故又名距骨小腿关节。
一、踝关节的解剖✧踝关节(ankle joint),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故又名距骨小腿关节,除了骨性结构外,还有重要的韧带结构。
踝关节重要的两组韧带✧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及外侧副韧带)✧下胫腓韧带1)侧副韧带防止距骨在踝穴内发生倾斜,侧副韧带包括:✧外侧副韧带分为三部分: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内侧副韧带或称三角韧带分为2个主要部分即胫距和胫跟韧带2)下胫腓韧带保持踝穴紧张而有一定弹性,下胫腓韧带由三部分组成:下胫腓前韧带、后韧带和骨间韧带(下胫腓联合)二、踝关节扭伤✧踝关节扭伤是指踝关节韧带损伤或断裂的一种病证。
为骨伤科常见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小儿中学龄期儿童活动量较大,发病较多。
现代医学认为,踝关节扭伤多在行走、跑步、跳跃或下楼梯。
下坡时,踝跖屈位,突然向外或向内翻,外侧或内侧副韧带受到强大的张力作用,致使踝关节的稳定性失去平衡与协调,而发生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的原因根据解剖特点,踝关节是由胫、腓骨下的关节面与距骨上部的关节面(距骨滑车)构成。
足的屈肌力比伸肌大,内翻肌力比外翻肌力大;加之外踝比内踝长,内踝三角韧带比外侧的三个韧带坚固。
因此,内翻比外翻的活动幅度大。
此外,距骨体前宽后窄,当足背伸时,距骨完全进入踝穴,踝关节稳定,不易扭伤,而当跖屈时,距骨后面窄的部分进入踝穴前面宽的部分,踝关节相对不稳定,容易发生扭伤。
日常体育运动中,跳跃离开地面在腾空阶段,足就处于跖屈内翻位,如果落地时身体重心不稳,向一侧倾斜或踩在他人的足上和球上,或高低不平的地面上,而学生又缺乏自我保护的应变能力,就会以足的前外侧着地,使足内翻,导致损伤。
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表现踝关节扭伤时有“裂帛”样撕裂感,局部肿胀,疼痛明显,患足不能负重行走,出现跛行,足之前跖不能着地。
踝关节解剖(详解)

02
踝关节解剖结构
踝关节的骨结构
远端胫骨
距骨
形成踝穴的前半部分,并向前下方突出,形 成前踝。
位于踝穴内,是踝关节的主要承重骨。
内踝
外踝
由胫骨远端内侧构成,通常比外踝低。
由腓骨远端构成,位于距骨外侧,通常比内 踝高。
踝关节的韧带结构
内侧韧带
包括前三角韧带、后三角韧带和后外侧韧带。
外侧韧带
包括腓距前韧带、腓距后韧带和跟腓韧带。
05
踝关节疾病诊断与治疗
踝关节疾病的诊断
病史采集
询问患者踝关节疼痛、肿胀、活 动受限等症状,以及是否有扭伤 、慢性劳损等病史。
临床检查
观察踝关节局部表现,包括皮肤 颜色、温度、肿胀、畸形等,并 进行触诊,了解是否有压痛、骨 擦感、关节不稳定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
通常需要进行X线检查,以排除 骨折、骨关节炎等病变。MRI等 成像技术可用于更详细的检查, 以发现软组织损伤或炎症等病变 。
踝关节的构造
踝关节主要包括距骨、胫骨远端和腓骨远端。
胫骨远端是胫骨的下端,与距骨形成凹凸相嵌的关节 面。
距骨位于胫骨远端和腓骨远端之间,与二者形成关节 。
腓骨远端是腓骨的下端,与距骨形成滑膜关节。
踝关节的功能
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承重。
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对于行走、跑步和跳跃等运动功能至关重要。
踝关节的屈曲和伸展运动以及内外翻运动,使得脚部能够适应不同的地面和运动 需求。
06
踝关节的研究进展
踝关节的研究现状
踝关节的骨性结构
踝关节由胫骨、腓骨下端和距骨组成,是典型的 杵臼关节。
踝关节的韧带结构
踝关节周围有内、外、后侧韧带加强稳定性,其 中内侧韧带最为重要。
(医学课件)踝关节解剖(详解)

踝关节功能
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使足部能够进行屈曲、伸展、内翻和 外翻运动,同时支撑身体重量。
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对于维持人体的平衡和运动功能 至关重要。
踝关节组成
踝关节主要包括距骨 、胫骨远端、腓骨远 端和跟骨。
距骨位于胫骨远端和 腓骨远端之间,与胫 骨下关节面和内、外 踝关节面形成关节。
跟骨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骨,与距骨、内外踝共同组成踝穴。 跟骨与距骨之间形成距跟关节,具有屈伸和侧向运动的功能。
内外踝
内踝位于胫骨下端的内侧,与距骨形成踝关节。 外踝位于胫骨下端的外侧,与距骨形成踝关节。
胫骨下端
胫骨下端是胫骨的远端部分,与内外踝共同组成踝穴。 胫骨下端的内外侧分别有腓骨头和胫骨骨突,分别与腓骨和距骨形成关节。
01
踝关节韧带种类
踝关节韧带包括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和下胫腓韧带等。
02
踝关节韧带损伤原因
多数是由于扭伤、跌倒或高处坠落等外伤所致。
03
踝关节韧带损伤治疗
轻度韧带损伤可采用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和康复训练,严伤
1 2
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软组织损伤,常导致踝关 节周围韧带和肌腱损伤。
足底动脉
起源于胫后动脉,分支形成足底动 脉网,供应足底皮肤和感觉。
06
踝关节运动学
踝关节屈伸运动
01
概念
踝关节屈伸运动是指踝关节在矢状面内的运动,包括背屈(跖屈)和
跖屈(背屈)运动。
02
背屈
伸展踝关节,使脚底面向前,与小腿前面在一条直线上。
03
跖屈
屈曲踝关节,使脚底面向后,与小腿后面在一条直线上。
踝关节解剖和损伤MRI影像表现

检查)
踝关节损伤—影像学检查方法
➢ T1WI及PDW能清楚显示踝关节解剖,T2WI及STIR对 显示病变有更大帮助
➢ 横断面及冠状面能显示大多数的韧带,应首先考虑行 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矢状面作为适当补充
MR上较好显示韧带/肌腱位置
三角骨
三角骨综合征
踝关节损伤—其他损伤
➢ 足底腱膜炎(跖腱膜炎) ✓ 足底腱膜是一个多层纤维腱膜,由内层、中间层、外层构成 ✓ 足底腱膜通常指较大的中间层,起自跟骨内侧结节然后向前延伸,附着
于趾短屈肌腱下方 ✓ 足底腱膜于中足底分为五束,分别附着于第五趾骨的远节趾骨 ✓ 足底腱膜在MR上表现为2-4mm带状结构,在所有的序列上为低信号 ✓ 足底腱膜炎是导致足底疼痛的最常见原因(多晨起疼痛)
踝关节解剖及损伤
Part 01
踝关节解剖
踝关节解剖—骨性结构
踝关节的骨性结构由胫骨、腓骨远端与距骨组成,踝穴容纳距骨体 冠状面:外踝较内踝低1cm左右 矢状面:外踝较内踝偏向后1cm,后踝较前踝更向下延伸,限制距骨后移
①内踝:顶端分成两个钝性突起(前丘前结节、后丘后结节),有三角韧带 附着,其后侧有一沟,胫后肌腱由此经过 ②外踝:位于胫骨前后结节构成的切迹中,胫腓骨之间没有关节面,但两者 之间有一定的活动度
信号增高,跟腱断裂/撕裂 ➢ 跟腱近端回缩,跟腱边缘磨损,呈螺旋状形态
踝关节损伤—跟腱损伤
急性损伤
踝关节损伤—跟腱损伤
腱围炎
跟腱下囊 跟腱后囊
跟后滑囊炎(注:跟腱后囊正常无积液,若积液提示异常)
踝关节损伤—跟腱损伤
完全撕裂
踝关节损伤—胫骨前后肌腱损伤
踝关节功能解剖、损伤和恢复

在关节分类中,与膝关节等并列概念是足关节。
足关节包括踝关节、驸骨间关节、驸趾关节、跖zhí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一:踝关节的功能解剖分析1、踝关节解剖学分析踝关节又称距小腿关节,或是距上关节。
有胫骨下关节面和胫、腓骨的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的屈戌关节。
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距骨滑车的关节面在形状上前宽后窄。
内、外踝在高度上不一致,内踝高于外踝。
导致了:内翻大于外展,同时踝关节屈时内外翻的幅度小于伸时。
2、踝关节的辅助结构内侧韧带:位于踝关节内侧强韧的三角韧带,起自胫骨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骨、跟骨、足舟骨的内侧,限制足过度外翻。
外侧韧带:有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均较为薄弱,有防止小腿移位和限制足过度内翻的功能。
3、运动踝关节的主要肌肉运动踝关节的主要作用肌,有小腿后面的屈肌和小腿前面的伸肌。
它们均起自小腿骨或股骨内、外上髁,肌腱跨越踝关节止于足骨上。
近固定收缩时,可使踝关节完成屈、伸运动。
A、使踝关节屈(跖屈)的主要肌群: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近固定收缩,踝关节屈,如绷脚动作。
远固定收缩,使小腿在踝关节处屈,完成提踵和蹬地动作。
这里主要讲一下,小腿三头肌。
小腿三头肌位于小腿后面皮下,特别发达,使小腿后部隆起。
它包括浅层的腓肠肌、深层的比目鱼肌。
有三个头,腓肠肌两个头为双关节肌;比目鱼肌为羽状肌单关节肌。
小腿三头肌是构成小腿形态的主要肌肉,也影响另小腿维度的重要因素;在行走、跳跃中,是足关节蹬伸的主要肌肉。
起点:腓肠肌的内外两个头分别起于股骨的内外侧髁后面;比目鱼肌起于胫骨后面的比目鱼肌线和腓骨上部的后面。
止点:3头会合,在小腿上部形成膨隆的肌腹,向下移行为跟腱,止于跟结节。
功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足在踝关节处屈,腓肠肌还能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屈;远固定收缩时,使小腿在踝关机处屈,或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防止人体向前倾倒,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踝关节骨折PPT精选课件

踝关节运动
1、活动范围:背伸10-20 ° ,跖屈25 °-35 ° 2、踝关节背伸时,踝关节可增宽1.5-2.0mm 3、距骨向外侧移位1mm,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
减少约42%
18
旋后:足跖屈内翻位,外侧结构紧张,内侧松弛
19
旋前:足背伸外翻位,内侧结构紧张,外侧松弛
20
内收、外展
➢内收和外展是距骨在关节 内沿其自身纵轴上的旋转
★跖屈时距骨内旋,背屈时外旋。
2.内翻与外翻
16 即跟骨在通过距下关节的斜行纵轴上内旋与外旋
总之,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与距下关节和足 的运动是联合的。
当踝跖屈时足内翻、内旋,踝背伸时足外 翻、外旋。
踝跖屈时足内侧缘抬高,外侧缘降低,足 尖朝内称之为旋后。
踝背伸时足外侧缘抬高,内侧缘降低,足 尖朝外称之为旋前。
性骨折脱位 压痛,活动障碍 X线:踝关节正侧、双斜位 胫腓骨全长像
踝穴位摄片
24
踝关节骨折的分型
25
Lauge-Hansen分型
足的位置 距骨移动方向
旋后/内翻 S.A . 旋后/外旋 S.L. 旋前/外展 P.A . 旋前/外旋 P.L.
内翻 内翻 外翻 外翻
内收 外旋 外展 外旋
➢内收时距骨上关节面转向 外,下关节面转向内,反 之为外展
21
内旋、外旋
➢内旋、外旋是指距骨相对 胫骨的活动,是距骨发生在 水平方向的活动
➢距骨头向内称内旋,反之 外旋
22
病因
间接暴力:多见,跖屈扭伤 直接暴力:外力,如敲击或撞击,直接作用
于局部可致骨折
23
临床表现
踝部肿胀,淤斑 内翻或外翻畸形,严重者可出现开放
68
(医学课件)踝关节解剖(详解)

胫骨远端是指胫骨的 下端,与距骨形成前 、后和内、外侧两个 关节面。
腓骨下端是位于胫骨 远端外侧的细长骨结 构,与胫骨远端形成 外侧关节面。
距骨与胫骨远端和腓 骨下端共同组成了踝 关节,并容纳和限制 了足部的活动。
02
踝关节骨骼结构
胫骨
1
胫骨是小腿骨中主要的承重骨,与腓骨并行, 位于小腿内侧。
2
踝关节的英文名称为Ankle joint,又称为距骨小腿关节。
踝关节功能
踝关节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和行走,对人体直立行走和运动 具有重要作用。
踝关节还能够吸收和分散来自足部的冲击力量,保护足部 骨骼和软组织的完整性。
踝关节组成
踝关节主要由距骨、 胫骨远端、腓骨下端 和距骨组成。
距骨是位于胫骨远端 内侧的圆形骨结构, 与内踝、外踝和后踝 形成踝穴。
胫后肌
起始点
起自胫骨和踝骨,止于足骨的远端。
功能
使足背屈和外翻,参与足尖行走和跳跃。
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起始点
腓骨长肌起自腓骨近端,止于足底的骰骨和第3、4跖骨;腓骨短肌起自腓骨远端 ,止于足底的骰骨和第2、3跖骨。
功能
使足外翻、外展和屈曲,参与跳跃和足尖行走。
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
起始点
拇长伸肌起自桡骨远端和腕骨,止于拇指近节指骨;趾长伸肌起自胫前肌, 止于足底各趾的近节指骨。
07
踝关节疾病诊断与治疗
踝关节扭伤
急性踝关节扭伤
通常是由于踝关节突然向内或向外翻转,导致踝关节外侧或 内侧韧带受到过度拉伸或撕裂。
处理方法
RICE原则(休息、冰敷、压迫、抬高)可有效减轻疼痛和肿 胀症状,同时需要进行适度包扎固定,并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
踝关节炎
踝关节骨折的康复

踝关节的稳定性-3
关节囊和内、外侧副韧带维持距骨在踝穴中的稳定。其中外侧副韧带的作用最大。
Yablon(1977)实验研究切断三角韧带或内踝不造成 明显的踝关节不稳定;切断外侧副韧带,产生30°外旋不稳,切除外踝产生明显的旋转和外翻不稳。他强调外踝对维持踝关节稳定是一关键结构。踝关节骨折移位,要首先予以准确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
Danis - Weber 分型法
踝关节骨折的康复
评定:病人的一般情况
了解骨折的种类、程度,时间; 骨折的治疗情况:手术、固定及时间 现存功能障碍情况:种类、程度 患侧下肢的情况:髋、膝;肌力 步态:
原则:促进骨折愈合,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恢复肢体功能
骨折的处理原则
复位 骨科的任务 固定 功能锻炼 康复科的任务 药物治疗
踝关节转动轴
其旋转轴与地面平行,与小腿纵轴垂直相交。绕此轴足可在矢状面上作伸屈活动 踝关节矢状面不同于人体正中矢状面,踝关节横轴外侧端朝下偏后,与小腿轴线冠状面交角79°(68°~88°)。 横贯内外踝的顶端 踝关节屈伸时在水平面上足相对于相对于小腿矢状面有内收和外展的活动,足背屈兼外展,足跖屈兼内收,即绕小腿的旋转,平均19°,扭力矩7~8N.m。 内收外展的程度取决于踝关节旋转轴的倾斜度,及负重程度。
热疗:消炎、消肿、止痛 蜡疗 红外线 超短波 磁疗
02
添加标题
冷疗 冰敷、冷风
03
添加标题
电疗:止痛、松解斑痕 音频 超声
物理治疗: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运动疗法:
主动运动 :单纯主动 助力 阻力 被动运动:注意足与踝的联合,力要用到该用的地方
关节松动术:能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其活动包括: 生理性活动: 关节各轴向的运动: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内外旋转等。可主动或被动完成 非生理性活动: 轴向牵拉、挤压;关节两端的错动(前-后 、左-右、);轴向旋转 施术时,术者设法稳定关节近端,握持关节远端肢体进行操作,其运动节律约1-2秒钟1次,每次5-10分钟为宜,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逐渐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关节分类中,与膝关节等并列概念是足关节。
足关节包括踝关节、驸骨间关节、驸趾关节、跖zhí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一:踝关节的功能解剖分析1、踝关节解剖学分析踝关节又称距小腿关节,或是距上关节。
有胫骨下关节面和胫、腓骨的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的屈戌关节。
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距骨滑车的关节面在形状上前宽后窄。
内、外踝在高度上不一致,内踝高于外踝。
导致了:内翻大于外展,同时踝关节屈时内外翻的幅度小于伸时。
2、踝关节的辅助结构内侧韧带:位于踝关节内侧强韧的三角韧带,起自胫骨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骨、跟骨、足舟骨的内侧,限制足过度外翻。
外侧韧带:有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均较为薄弱,有防止小腿移位和限制足过度内翻的功能。
3、运动踝关节的主要肌肉运动踝关节的主要作用肌,有小腿后面的屈肌和小腿前面的伸肌。
它们均起自小腿骨或股骨内、外上髁,肌腱跨越踝关节止于足骨上。
近固定收缩时,可使踝关节完成屈、伸运动。
A、使踝关节屈(跖屈)的主要肌群: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近固定收缩,踝关节屈,如绷脚动作。
远固定收缩,使小腿在踝关节处屈,完成提踵和蹬地动作。
这里主要讲一下,小腿三头肌。
小腿三头肌位于小腿后面皮下,特别发达,使小腿后部隆起。
它包括浅层的腓肠肌、深层的比目鱼肌。
有三个头,腓肠肌两个头为双关节肌;比目鱼肌为羽状肌单关节肌。
小腿三头肌是构成小腿形态的主要肌肉,也影响另小腿维度的重要因素;在行走、跳跃中,是足关节蹬伸的主要肌肉。
起点:腓肠肌的内外两个头分别起于股骨的内外侧髁后面;比目鱼肌起于胫骨后面的比目鱼肌线和腓骨上部的后面。
止点:3头会合,在小腿上部形成膨隆的肌腹,向下移行为跟腱,止于跟结节。
功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足在踝关节处屈,腓肠肌还能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屈;远固定收缩时,使小腿在踝关机处屈,或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防止人体向前倾倒,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当膝关节屈至90°以上时,该肌仅有比目鱼肌能屈踝关节。
练习方法:负重提踵,跳绳发展力量,勾脚侧压腿发展伸展性。
B 踝关节伸(背屈)的主要肌群。
主要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第三腓骨肌。
近固定收缩时,足在踝关节处伸。
远固定收缩时,拉小腿向前。
足外翻: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前肌、胫骨后肌。
足内翻: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第三腓骨肌。
二、踝关节损伤的原因、处理办法1、踝关节扭伤踝关节扭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在关节及韧带损伤中是发病率最高的疾病。
踝关节是人体距离地面最近的负重关节,也就是说踝关节是全身负重最多的关节。
踝关节的稳定性对于日常的活动和体育运动的正常进行起重要的作用。
踝关节周围的韧带损伤都属于踝关节扭伤的范畴。
踝关节扭伤可能导致的损伤包括外踝的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内踝三角韧带,下胫腓横韧带等。
踝关节扭伤较常见,多由间接外力所致。
如行走时踏入凹处使踝关节突然内翻、内收,即可损伤外侧副韧带,严重者,可合并踝关节骨折。
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日后会反复扭伤,以致影响关节功能。
病因:踝关节扭伤是最高发的运动损伤,约占所有运动损伤的40%。
踝关节由胫骨腓骨远端和距骨构成。
由内外踝和胫骨后缘构成踝穴,距骨上面的鞍型关节面位于踝穴中。
距骨的鞍型关节面前宽后窄,背伸时较宽处进入踝穴,跖屈时较窄部进入踝穴,所以踝关节在跖屈位稍松动,其解剖和生理特点决定踝关节在跖屈时比较容易发生内翻外翻扭伤。
又因为踝关节外踝腓骨较长踝穴较深而内踝胫骨较短踝穴较浅,故踝关节更易发生内翻扭伤,外踝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的损伤更常见。
踝关节外翻扭伤虽不易发生,一旦出现却很严重。
如发生断裂一般都会引起踝关节不稳,且多同时合并其他韧带损伤和骨折。
表现:踝关节扭伤的临床表现包括伤后迅即出现扭伤部位的疼痛和肿胀,随后出现皮肤淤斑。
严重者患足因为疼痛肿胀而不能活动。
外踝扭伤时,患者在尝试行足内翻时疼痛症状加剧。
内侧三角韧带损伤时,患者在尝试行足外翻时疼痛症状加剧。
经休息后疼痛和肿胀可能消失,会出现因韧带松弛导致的踝关节不稳,反复扭伤。
应急处理:发生踝关节扭伤后应立即至医院急诊就诊,在就诊前如有条件可按RICE原则进行处理,RICE原则包括rest休息,近一步理解就是免除负重,ice冰敷,compression加压包扎,elevation 抬高患肢。
就诊后由医生对伤情进行评估决定治疗方案。
首先,伤后要避免继续负重或行走,切忌由同伴在伤痛局部手法按揉。
可以用绷带或宽胶布将患侧足踝背伸90后轻度外翻位包扎固定,限制行走,并送医院处理。
对于症状轻者,可在伤后即用冷水或冷毛巾外敷并抬高患肢。
此时冷敷能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降低组织温度,起到止血、消肿、镇痛的作用。
因此在急性扭伤后,应施行局部冷敷,并且越早越好。
抬高患肢可加快血液、淋巴液回流,不至于使血液瘀积于血管损伤处。
冷敷方法:将冷水浸泡过的毛巾放于伤部,每3分钟左右更换一次,也可以用冰块装入塑料袋内进行外敷,每次20~30分钟。
夏季则可用自来水冲洗,冲洗时间一般在4~5分钟左右,不宜太长。
如果踝部扭伤已超过24小时,则应改用热敷疗法。
此时热敷能改善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有利于伤处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
热敷方法:将热水或热醋浸泡过的毛巾放于伤处,5~10分钟后毛巾已无热感时进行更换。
每天进行1~2次,每次热敷约30分钟即可。
关节扭伤后应及时处理,原则是制动和消肿散瘀,使损伤的组织得到良好的修复。
关节积血较多者,应在无菌技术下及时抽出,以免后遗关节内粘连。
韧带断裂或撕脱骨折而影响关节稳定者,需行手术复位修补,以免引起反复扭伤,关节软骨损伤和创伤性关节炎。
A、习惯性崴脚,为同一个人同一个脚经常崴伤的一种称呼。
一个正常人的脚踝在韧带肌腱组织、皮层的包裹下正常运转。
当遇到不平坦的地面时候,缺乏防范意识脚踝部位偏离原有位置,脚踝部位的韧带拉伤,皮层出血,出现肿胀。
在受伤之后恢复期间脚踝部位的松紧带因为韧带的损伤而变得松动,保护能力不强而出现的二次歪伤为习惯性崴脚!2、踝关节软骨损伤踝关节软骨损伤在踝关节疾病中较为常见,严重者可出现患侧踝关节疼痛及功能受限。
踝关节软骨损伤最多见于足球运动员,据报道发病率可高达80%,故也称足球踝。
在体操、滑雪等运动中也可发生。
由于后期距骨常出现骨赘,故本病曾被称为踝关节撞击性骨疣。
病因:由剧烈的运动,踝关节过度的跖屈、背伸、内外翻造成关节软骨损伤。
表现:1.踝关节运动时疼痛和活动受限是踝关节软骨损伤的主要症状。
早期为活动时疼痛,以后即使休息时也发生疼痛。
疼痛部位踝前居多,正脚背踢球时踝后部骨赘与软组织撞击挤压产生疼痛。
急跑和跳跃时,胫前唇和距骨颈撞击产生疼痛随着骨赘增生、滑膜囊增厚及游离体形成,关节活动受限日渐明显,直至关节活动度明显减少。
2.有时还可感觉到关节面的摩擦音主要为粗糙的关节面和肥厚的滑膜或游离体摩擦所致。
3.体征主要有关节轻度肿胀、压痛摩擦感和摩擦音关节间隙减小。
偶可扪及游离体。
4.检查:X线是诊断足球踝的主要手段,可见胫骨和距骨颈有骨唇和骨赘形成,距骨后突增生延长,两踝变尖,有时可见游离体影踝关节间隙变狭窄等。
5.诊断依据病史、踝关节运动时疼痛等的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即可确诊。
治疗1.保守治疗包括护踝外用各种药膏外敷、超短波理疗或离子导入、关节内或痛点局封。
2.手术治疗对骨赘过大关节内游离体或关节间隙减小,踝关节反复交锁者可手术治疗。
据病变部位选用踝关节前内、前外或后侧切口切除骨赘,残床用电灼以防骨赘再生。
一般关节内均有数量不等的游离体,应仔细清除并以生理盐水反复清洗关节腔术后一般效果均较好,约3个月后可恢复训练。
3、跟腱损伤跟腱是将两块主要小腿肌肉联合到脚跟骨背面的大腱。
运动员跟腱处的损伤,一般有两种致病原因:急性损伤、慢性劳损。
刘翔的伤属于后者,是由于长期高强度训练和频繁比赛造成的的运动损伤积累所致,在田径场上,这样的损伤非常常见。
在运动中做跑跳和从高处落地等动作时,身体为保持平衡,就会反复过度牵拉跟腱,随之跟腱周围组织也受牵拉,并与跟腱摩擦,使疏松组织的小血管损伤,产生组织充血、水肿、渗出和变性,继而组织增厚或粘连。
这种慢性损伤初期在踝关节后下部有酸、胀或轻微的疼痛感,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以变为持续性疼痛,特点是刚开始活动时疼痛感比较明显,活动开后明显减轻,而在休息以后病情又加重。
这种有规律的疼痛,会使跨栏运动所需的后蹬力和爆发力直接受到影响,如果发炎的肌腱持续承受应力,还可能导致永久性损害,甚至造成肌肉的断裂或者跟腱的断裂。
所以刘翔退出比赛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如果硬撑着继续比赛,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但无法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还可能会严重影响其以后的运动生涯。
值得安慰的是,跟腱损伤虽然是比较难治疗的运动员伤病,但这种伤病与骨伤等相比,情况又要相对好一些,通过采用激光消炎、牵引拉伸、超声疗法以及电刺激疗法等物理治疗方法进行恢复治疗,加上合理安排比赛、训练的时间和强度,科学的休息调理,定时的冰敷和按摩等都可以缓解炎症,加速痊愈。
跟腱损伤跟腱损伤、多为开放性损伤,偶有闭合性损伤。
开放性损伤,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会引起感染,跟腱感染,治疗非常困难,将会严重影响关节功能。
症状体症:1、外伤后,跟腱处有伤口,断裂处凹陷,足跖屈功能丧失。
2、闭合损伤,可扪到跟腱完整性消失,压痛、足跖屈功能丧失。
诊断依据:1、有明显外伤史。
2、有外伤伤口、跟腱断裂处陷凹,足跖屈功能丧失。
治疗原则:1、无论开放或闭合损伤,均应争取早期手术治疗。
2、陈旧性损伤,行跟腱重建术。
疗效评价:1、治愈:肌力基本正常,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2、好转:肌力达3级以上,关节功能基本恢复。
3、未愈:肌力未达3级,或跟腱短缩,跛行关节功能受限。
专家提示:跟腱断裂,不管开放或闭合损伤,均应早期治疗。
陈旧损伤、治疗困难,效果也不太好。
若处理不当,感染后,治疗很困难,故伤后应早到医院找骨科大夫及时治疗。
跟腱损伤- 致病原因长期慢性劳损可致跟腱周围炎从病理生理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长期慢性劳损或不协调的训练,致慢性跟腱周围炎,炎症导致腱周微血管变性,造成缺血、缺氧及营养不良,使跟腱产生疲劳或部分断裂,如此时不适当的爆发力超过其承受的能力,则可引发跟腱损伤。
正常情况下,肌-腱-骨复合体在受力方面是均匀一致的。
在剧烈运动时,由于足部所处位置变动无常,主动肌收缩缺乏完全协同作用,引起力量承载不平衡,极易引起跟腱这个薄弱环节的损伤。
在伸膝负重状态下突然弹跳离地动作或空翻踏跳时,踝关节在极度背伸位(约7 0°)时,跟腱要经受高达700余千克的力,因此这种受力方式是跟腱容易断裂的重要因素。
另外,由于跟腱炎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注射,虽然可能减轻毛细血管扩张、渗出性水肿,但由于抑制毛细血管的再生及代偿,会加重缺血,也是导致跟腱损伤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