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9敦煌籍帐文书释词
敦煌经济文献纺织品词语汇释

敦煌经济文献纺织品词语汇释作者:黄英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6期黄英(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敦煌经济文献是唐五代敦煌地区重要的经济、贸易、生产、生活的记录,本文通过分类考察敦煌经济文献中出现的纺织品词汇及其释义入手,分类描述经济文献中出现的纺织品,从而进一步了解古敦煌纺织业的发展面貌。
[关键词]敦煌经济文献;纺织品;词语;释义[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6-0029-03[作者简介]黄英,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古及近代汉语、敦煌文献语言研究。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经济贸易活动频繁。
从西汉中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长安至西域、中亚的贸易往来之路,再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开发区的建立,使得古代敦煌地区,尤其是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畜牧业和商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同时,古代敦煌地区是于阗、回鹘、吐蕃、粟特等少数民族和其他外来民族如波斯、印度等民族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场所,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达到了国际化的水平,也随之出现了来自周边国家、中亚印度、甚至是属于古罗马等国家的商品。
敦煌经济文献作为唐五代敦煌地区重要的经济、贸易、生产、生活的记录,其中很多文献虽然没有详细描述敦煌地区的畜牧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的盛事景观,但是从文献中所使用一些相关语汇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古敦煌地区的纺织业非常发达,考察敦煌经济文献发现其中与纺织品相关的词语丰富多彩。
现对敦煌经济文献中较常见的纺织品词语,分类释义如下:一、绢类纺织品生绢未漂煮过的平纹丝织品,色泽不同,档次也不同。
斯766号背《甲申年五月二十二日曹延延贷绢契》:“甲申年五月廿二日立契,平康乡百姓曹延延伏缘家中龙勒乡百姓张万万面上,货白丝生绢一疋,长寸,其绢利头现限至来年。
”又如伯3212号《辛丑年五月三日惠深牒》:“……好作文书物色,得黄丝生绢一疋,长肆拾一尺。
浅谈唐宋时期敦煌地区婚姻礼俗

浅谈唐宋时期敦煌地区婚姻礼俗作者:张敏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22期[摘要]由于处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殊地理位置上,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婚俗文化中既保留了中原传统婚俗礼仪,又兼容西域少数民族的婚俗习惯,从而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婚俗文化。
从保存下来的敦煌壁画和文书中,可以详细了解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婚嫁礼俗。
[关键词]敦煌;婚姻礼俗;“六礼”[中图分类号]K89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2-0012-02敦煌扼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佛、儒、道等宗教文化在这里杂糅并存,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因此,敦煌的婚俗既有中原之风,亦有西域之俗;既有对“六礼”的遵循,亦有对其的变异。
敦煌莫高窟至今尚保存有几十幅婚嫁图的壁画,另有榆林窟壁画三幅。
这些感性材料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唐宋时期的婚嫁场面,是中古婚俗活灵活现的记录。
1900年出土于莫高窟藏经洞的遗书,真实地保留了唐宋时期敦煌原始婚俗的基本资料。
本文将从婚龄、婚制、婚仪以及离婚等方面,对唐宋时期敦煌的婚姻礼俗进行初步的探究。
一、婚龄我国婚姻年龄在各朝各代都有着诸多的变化。
《周礼注疏》曰:“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
”唐宋时期,法律上对婚姻年龄作了具体的规定。
唐贞观元年诏:“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已上……并须申以婚媾。
”①宋主张:“男子年十六至三十,女子十四至二十……乃可成婚。
”②开元二十二年制:“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
”③但敦煌地区实际情况又是如何的呢?据《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瓜州效谷郡计帐》S.613记载,女子12岁即可出嫁,比历史上官方规定的最低年龄13岁还提前一年,最早的育龄是15岁;男子婚龄无确切记载,最早的育龄为24岁。
④开元、天宝之际,吐蕃、突厥、回纥交替侵扰河西地区,敦煌大批壮丁都奔赴战场,人口性别比例出现严重的不平衡。
家庭人口中女性占绝对优势,婚姻状况严重失调。
归义军时期,张敖编纂《新集吉凶书仪》P.2619卷背面《纳书函》曰:“某子厶乙,年已成冠,礼有纳聘。
敦煌经济文书词语例释

敦煌经济文书词语例释作者:黄英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12期敦煌经济文书是敦煌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内容丰富,包括契约文书,籍帐文书,社邑文书,敦煌地方志等各类公私文书。
其中有不少词语,《汉语大词典》等各类辞书未收录或释义存疑,现选取敦煌经济文书词语几例,参照有关传世文献及方言材料略加考释,敬请方家指正。
出除; 排除,不计算在内。
户主王皮乱己巳生年伍拾玖,白丁,课户中。
妻那雷处姬辛卯生年叁拾柒,丁妻。
息女女亲辛丑生年两拾柒,中女出嫁受(寿)昌郡民泣陵申安。
息女丑婢丙辰生年拾两,中女出嫁效谷县斛斯己奴党王奴子。
息男买,丁巳生年拾壹,中男。
息女子休巳未生年究,小女。
凡口六:口二出除不课,中女年廿七已下出嫁,口四见在(原卷“凡口六”以下是图表格式,在此省)。
(斯613号《西魏大统十三(公元五四七年)瓜州效杀郡(?)计帐》(释录1/117)1)按:“出除”,又被误写作“出陈”,如斯613号:“凡口七:口一出陈不课,中女死;口六见在。
”(释录1/113)《汉语大词典》释“出除”为授官于外郡。
上例之“出除”无该义。
该户王皮乱家中本总人口为六,因两个中女出嫁,故被“出除”,义指在户籍中除名,即排除,不计算在内。
济接; 接济,在物质上援助。
更有诸家横遭厄难,亦须众力助之,不得慢说异言,拔己便须济接。
若有立庄造舍,男女婚姻,人事小多,亦乃莫绝。
(伯3730号背《某甲等谨立社条(样式)》(释录2/280))按:“济接”即接济,在物质上援助。
伯3257号《后晋开运二年(公元九四五年)十二月河西归义军左马步押衙王文通牒及有阙文书》:“阿龙自从将地,衣食极难。
艮(恳)求得处,安存贫命,今阿龙男义成身死,更无丞忘处男女恩亲。
缘得本居地水,与老身济接性命。
伏乞司徒阿郎仁慈祥照,特赐孤寡老身念见苦累。
”(释录2/295)《汉语大词典》未收录该词条,但收录接济。
如明沈德符《野获编·河漕·海运》:“诚以风柔之时,出并海之道,汛期不爽,占候不失,即千艘万橹,保无他患,可以接济京储,羽翼漕河,省挽牵之力,免守帮之苦。
敦煌《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释读析疑

敦煌《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释读析疑许松【摘要】《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是敦煌变文中的名篇,虽然为之校勘注释之文已然不少,但是“相杀无过死即休”、“负特黄天孤傅土”、“良久提撕始得苏”、“妾貌如红线”、“架上罗衣不重香”等处之解释仍然龃龉难通,当另作解释方畅文意.【期刊名称】《图书与情报》【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3页(P139-141)【关键词】变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作者】许松【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20;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关于《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的写卷及收藏情况,黄征、张涌泉先生《敦煌变文校注》已有具体的介绍,此不赘述。
读这两篇变文过程中,产生了几处不同于前贤时俊的观点,虽或不能每中靶的,然春风兰浦,持钓有恒,当有鲂鲤之获。
1 夜望西北,晓望东南。
——《李陵变文》各注本于此句未出注。
西北乃匈奴军队方向,东南乃汉朝方向,此句为互文见义。
互文是指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或为适应格律、对仗的需要而把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拆成两个或三个句式相同、意义相互补充的语句。
譬如唐杜牧《泊秦淮》诗的“烟笼寒水月笼沙”[1],实际是说“烟月笼寒水烟月笼沙”(水中雾气和月光既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白沙),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2]实质是“主人客下马,主人客在船”(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
《李陵变文》中的“夜望西北,晓望东南”即“夜晓望西北,夜晓望东南”,意思是:不论夜晚白天,既警望着西北来的凶残追兵,又慕望着深深眷恋的东南故土。
2 其时将军遭洛薄,在后遗兵我遣收。
卧毡若重从抛却,轻时任意留。
逢水且须和麨噄,逢冰莫使咽人喉。
隔是虏庭须决命,相杀无过死即休。
——《李陵变文》此段极力描写李陵兵容残破无几,抛却重物,以水和干粮充饥,遇上无水只能以寒冰来消解喉间燥火,可悲可叹!“隔是”乃既然、已然的意思,“隔是虏庭须决命”整句的意思是“既然已经身陷匈奴的地盘只好拼命相斗了”。
《敦煌词》(199首)惆怅年年归北路,曲子催送浪淘沙

《敦煌词》(199首)惆怅年年归北路,曲子催送浪淘沙敦煌曲子词,原为唐五代宋初写本,大约在北宋前期,与其他写卷、文书等一起被封藏于敦煌莫高窟石室内。
二十世纪初敦煌藏经洞被偶然打开后,洞中所藏写本曲子词连同其它写本书籍等先后流散于世界各地,又陆续被抄写、摄影、影印回国,公诸于世。
其中斯坦因所得者,今藏于伦敦英国图书馆;伯希和所得者,今藏于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俄国人奥里敦保等所得者,今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此外还有少量敦煌写卷流散于日本等国,所余部分写卷收藏于我国北京图书馆。
在这些敦煌写卷中,有现存最早之曲子词集《云谣集杂曲子》,还有一些抄写相对集中的曲子词作品,多数作品则杂抄散见于各种写卷之中。
本编敦煌曲子词,以已经发现、公布和著录之敦煌写本原卷为底本;见诸多种写卷者,则选取一种原卷为底本;原卷失传或未予公布者,则选取今人较早之著录本为底本。
首先校录《云谣集杂曲子》,共三十首,前十八首以斯一四四一卷(斯坦因编号之写卷,简称斯卷)为底本,后十二首以伯二八三八卷(伯希和编号之写卷,简称伯卷)为底本;然后校录其它写卷作品,以斯卷为先,伯卷其次,皆依斯、伯二氏原编号为序;最后校录圣彼得堡等所藏其它写卷。
包括《云谣集杂曲子》三十首在内,凡据斯卷校录九十一首,据伯卷校录八十四首,据列一四六五号(孟列夫等《苏联科学院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编号)校录一首;另外,据王国维《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简称王校)校录三首,据罗振玉《贞松堂藏西陲秘籍丛残》影印图片(贞松堂藏本)校录一首,据罗振玉《敦煌零拾》(罗书)校录四首,据赵尊岳《唐人写本曲子》(赵本)校录二首,据周绍良《补敦煌曲子词》(周校)校录十三首,总计一百九十九首。
除用各原卷作校勘外,参校今人主要校录本及校勘成果有:刘复《敦煌掇琐》(刘书),朱祖谋《强村丛书》本《云谣集杂曲子》(丛书本)及其所引董康校(董校)、况周颐校(况校),《强村遗书》本《云谣集杂曲子》(遗书本)及其所引杨铁夫校(杨校)、龙沐勋校(龙校),况周颐《蕙风词话》(况本),周泳先《敦煌词掇》(周本),冒广生《新斟云谣集杂曲子》(冒斟),唐圭璋《云谣集杂曲子校释》(唐校),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王集)及其所引刘盼遂校(刘校)、孙贯文校(孙校),任二北《敦煌曲校录》(校录),蒋礼鸿《敦煌曲子词集校议》(蒋议),饶宗颐《敦煌曲》(饶编),《敦煌曲订补》(饶补),潘重规《敦煌云谣集新书》(新书),沈英名《敦煌云谣集新校订》(新校订),林玫仪《敦煌曲子词斟证初编》(林编),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总编),黄征《〈郭煌歌辞总编〉校释商榷》(商榷),项楚《〈郭煌歌辞总编〉匡补》(匡补)。
唐代前期寡妇户籍“合籍”现象探析——以敦煌吐鲁番籍帐文书为例

关键词 :户籍
挂 靠合籍
归 宗合籍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6 2 5 2( 2 0 1 3 )0 3— 0 0 3 9—1 4
中图分类号 :K 8 7 0 . 6
对唐 前期 ( 6 1 8 —7 5 5 )寡 妇 这 一 社 会 群 体 的研 究 ,长 期 以来 ,前 辈 学者 主要 侧 重
( 前略)
2 .户 主邯寿 寿年伍 拾 陆 岁 白丁
3 . 女 娘子 年拾 叁 岁 小女
课 户见输
4 .
亡弟妻 孙年 叁拾 陆
寡
9 .
肆拾 肆 亩 已受
廿 三亩 口分 一亩 居住 园宅
l 0 .合 应 受 田壹顷叁 拾 壹亩 1 1 . ( 后略 ) ①
八 十七 亩 未受
的原 因 。
一
、
唐 前期寡妇 “ 合籍 ” 现象个 案分析
根 据敦 煌 吐鲁 番文 书 中唐前 期 的户 籍 资料 ,寡 妇 户 籍 的登 记 方 式通 常 有 四种 类 型 :
一
是寡 妇 与子 孙 “ 同籍 共居 ”,即登 记在 家 中男性 户 主 的名 下 ;二是 寡妇 “ 本 人 当户 ” ;
敦
煌
学
辑
刊
2 0 1 3年第 3期
型也是 本文 重点探 讨 的 内容 。
( 一 )唐 前期 寡妇 “ 挂 靠合 籍 ” 的现象 在 敦煌 吐 鲁 番 籍 帐 文 书 中 ,寡 妇 “ 挂 靠 合 籍 ” 的 现 象 比较 普 遍 。所 谓 “ 挂 靠 合 籍 ”,就是 指把 寡妇 的户籍 直接 挂靠 登记 在 婆家 相 关 亲属 的 户籍 名 下 ,即与 婆 家 的户 籍 合在一 起 。这 类 寡 妇 的 情 况 通 常 是 公 婆 已 经 去 世 , 自己 也 没 有 子 女 ( 通 常 指 单 身 寡 妇) ,而且 在婆 家有 兄弟 等相 关亲 属可 以挂靠 户籍 。例如 ,在 《 武 则 天大 足元 年 ( 7 0 1 ) 沙州 敦煌 县效 谷乡籍 》 中 “ 亡 弟妻 孙 ” 的户 籍例 子 。文 书原 文录 文如 下 :
敦煌遗书-专业文档!

敦煌遗书敦煌遗书是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中古时期纸质写本和印本文献。
又称敦煌古文献、敦煌文书。
发现和被劫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看守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同一杨姓抄经手在第十六窟干活时,杨某将抽烟用的纸捻插入靠近窟门内部北壁的墙缝,不料纸捻陷入缝中。
王、杨二人怀疑壁中可能另有一洞,于是乘夜凿壁,果然发现内有一洞(即第十七窟),里面堆满了成捆的古代文物和遗书。
从此密封近千年的古代遗书重新面世。
1944年在莫高窟土地祠塑像中、1965年在莫高窟第 122窟窟前遗址中又有少量发现。
首批敦煌遗书被发现以后的最初几年尚未引起轰动。
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A.斯坦因在进行第二次中亚探险时到达敦煌,在翻译蒋孝琬的协助下,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和对宗教信仰的虔诚,采取欺骗手段,骗得敦煌遗书24箱,运回英国。
斯坦因的“收获”在西方立即引起震动,盗宝者以“探险家”的名义纷至沓来。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也到达敦煌,他以通晓汉文的优势,尽量挑选有纪年和题识的遗书,共得10余筐,辗转运回巴黎。
斯坦因和伯希和盗走敦煌遗书和文物的消息传至内地,国人震惊,一批士大夫纷纷要求清政府进行干预。
但直到1909年,清学部才电令陕甘总督将劫余之物押运北京。
途中何彦昇、李盛铎、刘廷琛等封建官僚亦加劫掠。
此后日本人桔瑞超、俄国С.Ф.奥尔登堡等也参与劫夺。
大批敦煌遗书由此散落世界各地。
收藏和刊布敦煌遗书目前分藏在英、法、中、苏、日五国及其他国家的一些图书馆和博物馆。
斯坦因劫夺的藏文遗书现藏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汉文遗书原藏不列颠博物馆,1973年始移藏不列颠图书馆。
汉文部分已制成缩微胶卷,在国际上公开出售,计6980号,其余未公开的残卷尚有几千号,总量实际已达1.16万余号。
伯希和劫夺部分最有价值,一直藏在巴黎国立图书馆,汉文和藏文部分都已制成缩微胶卷并公开出售。
其中2000号以前原留作藏文遗书编目使用,现存汉文部分 (含少量西域文字) 胶卷为 2001~6038号 (内缺4100~4499号)。
五代时期敦煌净土寺收支账目初探——基于P.2049号籍帐文书的考察

. 4 2 。 完全按照起首部分 的的总帐、第二柱 、第三柱分 硕 ,误 差率 0 类 总 帐 及 各 项 收 入 的 分 类 账 目填 写 。其 中 布 、 从会计 学 的角度 来看 ,愿 达 所经 手 的这 份 财 绁 、纸三 项没 有误 差 。 务账 目还是 比较准确的,因为记账 目的误差率仅 . 4 2 ,分类误 差 率 也 不 过 1 和 3 . 2 9 / 6 。联 收入 账 目的误 差 ,主要 出在 “ 承前 帐 旧” 和 为 0
完全可以认 为,直岁愿达在 “ 自年 新 附人 ” 的各 类 账 目上 ,这 两 项 账 目的误 系古代 的记账手段 ,
差 ,直接 造 成 了记 账 目的 误 差 。其 中 “ 承前 帐 账 目 误差的控制上 ,表现出相当高的会计水准 。
旧”各项 账 目累加 之后 ,得 l 5 6 5 . 3 6 硕 +半 抄 ,
收 稿 日期 :2 0 1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1 8
为便 于研 究 ,兹据籍 帐所载 ,将 各项 收入账
基金项目 :扬州大学 “ 新世纪人才工程”中青年 学术带头人专项基金 暨江 苏省重点高校 建设项 目 ( S QAO 8 O 6 B6 ) ;江 苏高校哲 学
社 会 科 学重 点研 究基 地 重 大项 目 ( 2 0 1 O J D XM0 4 6 )
部 分 ,即 :第 一柱前 帐 旧 、第 二柱新 附人 、第三
、
收入 账 目统计及 其分析
愿达 所作 的这 份收支 决算报 告 ,账 目所 涉及
的物 品有 麦 、粟 、油 、苏 、米 、面 、连麸 面 、觳
柱 破除 用 、第 四柱应 在及 见在 。第 四柱应 在及见 在 ,若 转入下 一会计 年度 ,就成 为新 一年 的前 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籍帳文書釋詞1(首發)張小豔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敦煌文獻中保留了大量的籍帳文書,名目繁多。
統而言之,大致有宴設帳、食物帳、什物曆、施物疏、諸色入曆、破用曆以及各類入破曆的會計文書,2內容非常豐富,幾乎涉及了當時府衙官员、寺院僧尼、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更爲可貴的是,文書所記多是一筆筆的流水帳,其中用語簡潔明了,直白如話,没有任何藻飾,反映了唐五代時期民間語詞使用的真實面貌。
然而,這些曾經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的文書,在藏經洞塵封千年以後,讀來却頗感生疏和隔膜。
加之,抄寫這些籍帳的又都是當時寺院的僧眾,文化水平都不高,文字書寫上往往訛俗滿目。
時代的懸隔、文字的俗訛,使得原本通俗明白的籍帳文書,而今變得越來越難以釋讀了。
因此翻閲今人的校録整理本,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誤録或失校的地方。
有鑒於此,筆者不揣譾陋,選取籍帳文書中一些不易理解的詞語加以闡釋。
文中所釋語詞皆以音序排列。
不是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阿袋】①三月九日,於前寺主海住手上領得阿袋壹口,典麥壹碩肆斗。
(P.4021bis《庚子年某寺寺主善住領物曆》)按:“阿”爲名詞詞頭,“阿袋”即“口袋、袋子”,故例中以量詞“口”稱之。
敦煌文獻中以“阿”加詞根構成的名物詞頗多,如“阿朵”、“阿卓”。
S.2009《沙州官衙什物點檢曆》:“鈿鍮石阿朵一柄,竹柄大阿朵一柄,小阿朵三柄;……胡桃根阿卓一个,在流住。
”其中“阿”亦爲詞頭,“卓”、“朵”爲同一語詞的不同語音記録形式。
“卓”有特立、突出的意思,“朵”亦有鼓起、突出之義,民間語詞中帶有圓鼓、突露特點的事物大抵都以“朵”稱之,如“耳朵”、“花朵”、“雲朵”等。
故例中“阿朵”、“阿卓”都指一種兵器,即“骨朵”,其特點是有一大蒜或蒺藜形的頭綴於長棒的頂端,唐宋人以之爲刑杖或儀仗,俗稱金瓜。
3類似的構詞還有“阿果”,S.3553V《咨和尚啟》:“今月十三日於牧駝人手上赴(付)將(絳)丹貳斤半,馬牙珠兩阿果,金青壹阿果。
咨和尚:其窟乃繁好畫著,所要色擇(澤)多少,在此覓者。
其色擇(澤)阿果在麪褐袋內。
”句中“阿果”即“阿裹”,謂包裹、包袱,“阿”也用爲詞頭。
此例言本月十三日曾經牧駝人的手付給和尚兩斤半絳丹、兩包馬牙珠、一包金青,這些畫窟所需的顏料包都放在一個以往裝麪粉的褐製口袋裏。
由此不難推論:既然包裹可以叫“阿果(裹)”,那麽口袋稱“阿袋”也是很自然、合理的了。
【 匠】①麪柒斗伍勝,油三勝,卧酒;粟柒斗,二月六日造局席,屈木匠、匠及眾僧等用。
(P.2032V《淨土寺食物等品入破曆》)按:句中“ 匠”與“木匠”並舉,顯然也指某種匠人,然而究竟是造作什麽的匠人呢?竊以爲可能是專門製作事物“把柄”的工匠。
“把柄”,指器物上便於手拿的部分,常單稱“把”,如“刀把、劍把、弓把”等。
而“把”此義,唐代文獻中常借“霸”來表示。
P.2011《刊謬補缺切韻·祃韻》:“(霸),博駕反,把。
”4此以本字“把”釋借字“霸”。
具體的文獻用例如P.2809《酒泉子》:“三尺青蛇,斬(嶄)新注乾(鑄就)鋒刃剻(剛),沙魚果(裹) 用銀裝。
”例中“ ”,乃“霸”的俗寫,5此用作“把”的借音字,意謂新近鑄就的青蛇劍,其劍把是用鯊魚皮裝裹而成的。
正因爲“把”的“柄”義,文獻中常借“霸”來表示,而“柄”往往又是木製的,因而爲凸顯其義,人们又在“霸”的基礎上增加“木”旁,重新造一“欛”字來表示“把”的名詞義“柄”。
《可洪音義》卷一七《根本薩婆多部律攝》第十四卷音義:“䥫紦:卜嫁反,刀柄也,正作弝、把、 。
”《廣韻·祃韻》:“欛,刀柄名。
”“霸,把也”,此即“欛”表“刀柄”義的由來。
幸虧敦煌文獻中如實地記録并保存了“霸”借爲“把”的語言事實,人們才得以窺其本真:“欛”原來是在借字的基礎上增加義符而構成的繁化俗字。
6《正字通·木部》“杷”下云:“又祃韻,音霸,柄也。
俗作‘欛’,見宋人語録,通作‘把’。
”張自烈的解釋,不僅點明了“杷”與“霸”的語音聯繫,而且還溝通了“杷、欛、把”三者間的俗、通關係,正可謂“得其實矣”。
明此,則不難理解敦煌籍帳文書中“ 匠”一詞的語義内涵了。
“ 匠”,即“把(欛)匠”,指專門製作器物“把柄”的工匠。
【比料帖下】①八日,迎伊州使酒貳斗;……九日,比料帖下,供伊州使酒貳斗。
(P.2629《歸義軍酒破曆》)②于闐使,比料帖下,麪肆斗。
(P.2641《丁未年六月都頭知宴設司使呈設宴帳目》)③看甘州使,付設司柴壹束;甘州使,比料帖下,柴三束。
(S.3728《乙卯年押衙知柴場司安祐成牒五通并判》)按:例中“比料帖下”皆用於歸義軍使府衙門接待外來使客的開支帳目中,似已習用成套,其內部結構及意義都很令人費解。
檢尋與之内容相似的籍帳文書,或作“比得官料”。
如P.2049V《淨土寺直歲願達牒》:“油壹抄,比得官料,两日供漢大德用。
”又同卷:“麪壹斗肆勝,比得官料,两日供漢大德用。
”例謂依據所得官家(賜予的)食料,两日間接待漢大德花費了壹抄油和壹斗肆勝麪。
又如P.3234V《癸卯年正月一日已後直歲沙彌廣進麪破曆》:“麪貳斗伍勝,于闐客僧來,比得官料,供助用。
”亦其例。
不難看出,“比得官料”、“比料帖下”中的“比”意義相同,謂比照、依據;“料”指官料,即官家(歸義軍府衙)賜予的各種物料。
“帖”指“文帖”,即開列的接待使客所用物料的憑據,故稱“料帖”。
而“下”有“頒發、賜予”的意思,“比料帖下”即謂“依照官家頒賜的物料憑據(供給)”。
由上揭用例看,歸義軍府衙給外來使客提供的物料品種較爲豐富,有喝的酒(飲料)、吃的麪(食料)以及用於熟食的柴(燃料)。
7由“比料帖下”這個習用套語的使用可以了解敦煌歸義軍時期接待外來使客的大致情形,即往往先由節度使府衙開具一件物料單據(料帖),頒賜給下屬專主其事的機構,如“宴設司”、“柴場司”。
所屬相關部門便根據府衙下達的接待單據,爲外來使客提供各種物料。
最後,這些部門再按日期先後將每天開支的具體數目匯總計帳,上報府衙,由歸義軍最高長官批復押署,作爲檔案保存下來。
做帳時,每筆接待外來使客的費用,往往都注明“比料帖下”,此即敦煌籍帳文書中這一套語的意义内涵及由來。
【殍刺】①麪貳斗伍升,窟上殍刺,僧食用。
(P.2032V《淨土寺食物等品入破曆》)②麩四斗,窟上殍刺時,餵馬用。
(同上)按:“殍”在《廣韻》中有两個音切,一爲平表切,讀piǎo,義爲“餓死”;一是符鄙切,讀bì,義爲“草木枯落”。
以後一音義釋讀上揭例中“殍刺”的“殍”,文意密合。
“殍”,亦可寫作“”,《集韵·旨韵》部鄙切:“,艸木枯落。
”敦煌籍帳文書中,“刺”常用作名詞,指各種長滿針刺的柴草,如“白刺”、“檉刺”等。
“殍刺”爲述賓結構,意謂使這些長有針刺的柴草枯萎、彫落,即將其斬伐,以清理窟巖。
衆所周知,莫高窟開鑿在鳴沙山東麓的斷巖上,雖屬佛教聖地,但因遠離城區,人們只在舉行具體的活動(如“上水”、“開窟”、“造檐”、“上泥”、“上樑”、“燃燈”等)時才到窟上去,平常則很少有人前往。
因此,在“人跡罕至”的窟巖上,難免會“荆棘叢生”。
這樣,每當人們到窟上進行某種活動時,首先便得將那些遍佈窟巖的刺柴“殍”掉,将其斩伐清理乾浄,所以籍帳文書中才會有“麪貳斗伍勝,窟上殍刺,僧食用”的食物帳出現。
【伯毛】【擘毛】①六月一日,連麪三斗,伯毛人喫用。
(S.6452《辛巳年十二月十三日以後周僧正於常住庫借貸油麪物曆》)②麪三斗,六月六日眾僧擘毛用。
(P.2032V《淨土寺食物等品入破曆》)按:例①中“伯毛”,有學者疑當讀作“擘毛”,并推測“擘毛”可能是一種加工服務。
8竊以爲這種理解未爲允當。
其實,無論“伯毛”,還是“擘毛”,皆當讀作“拔毛”。
據乜小紅先生的研究,唐五代時期,敦煌畜牧業較爲發達,其中尤以牧羊業最著稱。
9這可從敦煌文獻中大量有關拔羊毛、剪羊毛、紡羊毛的記載中得到明證。
P.2040V《淨土寺食物等品入破曆》:“麪壹碩,拔毛時將羊群上用。
”P.2032V《淨土寺食物等品入破曆》:“麪六斗,油二升,粟七斗,卧酒,造食飯,將拔毛用。
”S.4704《辛丑年三月廿日見納自死羊羔子抄》:“辛丑年三月廿日徒眾因城北索將頭莊上拔毛日,見納自死白羊羔子玖口, 羊羔子陸口。
”P.4906《眾僧東窟等油麪抄》:“白麪三斗,生成、上座、沈法律寺(等)三人紫亭去剪羔子毛食用。
”S.542V《沙州寺户放毛女娘名簿》:“曹仙妻安,與教授放毛半斤。
”句中“放毛”即“紡毛”,指將羊毛撚成綫的手工勞動。
將這些記載結合敦煌文獻中製氈的相關資料來看,羊毛主要用作毛紡織業的原料。
如P.2032V《淨土寺食物等品入破曆》:“麪三斗,擀氈僧食用。
”其中“擀氈”,就是將羊毛擠壓成氈的一道工序。
由上面的討論,可以知道:“拔毛”在敦煌籍帳文書中極爲常用,是紡毛、製氈等工藝中獲得原料的主要手段。
相反,“伯毛”、“擘毛”却僅此一見,故而懷疑其为爲“拔毛”的音近借字。
但在語音上,“伯”音博陌切,屬幫紐陌韻,“擘”爲博厄切,屬幫紐麥韻,二者聲同韻近,可得相通;而“拔”音蒲八切或蒲撥切,屬並紐黠韻或末韻,聲雖與之相近,韻却相差較遠。
不知是當時的西北方音使然,抑或是别的原因?暫且存疑。
【槽頭】【後槽】【後曹】①符僧正鎖壹副,并鑰匙具全,在般若藏;又侯槽頭大鎖壹副,并鑰匙具全,在雜藏。
(P.4908A《某寺常住什物交割點檢曆》)按:例中“符僧正”是以姓(符)加官名(僧正)來指稱具體的某個人。
“侯槽頭”與之位置相應,構詞上亦當具有某種相似性,即也應是以姓(侯)加官名(槽頭)構成的。
但“槽頭”所指究竟是什麽官呢?這還得從“槽”本身説起。
“槽”本是用來盛飼料餵牲口的器具,《説文解字·木部》:“槽,畜獸之食器。
”《龙龛手镜·木部》:“槽,马槽。
”“槽頭”則指給牲畜餵料的地方,如P.3808《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玉蹄紅耳槽頭時,餧飼真交(教)稱體肥。
不望垂彊(韁)兼待(代)步,近來特地却難騎。
”宋釋法泉《證道歌頌》卷一:“譬如餧驢及餧馬,槽頭拾得鉢中盛。
”皆其例。
上举例①中“槽頭”所指雖不是處所,但却與之相關,即用來指代在“槽頭”喂飼牲口的人員,主要指喂馬的馬夫。
另如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引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錄》云:“隨行三節或自朝廷差,或由本所辟。
除副外,計八十人:都轄一、醫一、隨行指使一、譯語指例二、禮物祗應二、引接祗應三、書表司二、習馭直二、職員二、小底二、親屬二、龍衛虞候六、宣撫司十將一、察視二、節級二、翰林司二、儀鑾司一、太官局二、駞務二、槽頭一、教駿三、後苑作匠一、鞍轡庫子虎翼兵士五、宣武兵士三十……”例中“槽頭”分别與“駞務”、“教駿”前後並舉,顯然指餵養牲口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