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艺术概况
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作者:王晨晨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4期摘要:阿尔都塞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意识形态理论解释者,他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研究笔记)一书中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新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运用文本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功能和作用,以期对当代中国加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一、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由法国思想家特拉西提出。
1814年,特拉西出版了《意识形态的要素》,特拉西用这个概念建立了一个“观念科学”,它主要来研究人的心灵和认知等方面的内容。
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使用了这一概念,并使其内涵发生了变化,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观点的总和,反映了某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以及人民之间的关系,这种意识形态是通过统治阶级从上而下的向全体社会成员提出,它具有一些虚假性。
后来,列宁重新定义意识形态的概念,他认为,在阶级斗争中,意识形态主要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如果对意识形态批判,它必然会使统治阶级的利益受到侵犯。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以《保卫马克思》为标志,第二阶段以《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研究笔记)为标志。
在第一阶段,阿尔都塞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探讨意识形态。
首先,他关注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
阿尔都塞指出,科学反映的是对于现实和社会历史的真理性认识,它不代表并反映任何一个阶级的利益。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一种则是“虚假意识”,它不是谬误,不能反映社会历史进程的真实情况,总是体现某阶级的利益。
第二,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
阿尔都塞指出,实践并不是什么,它是通过对某种物质进行加工使其成为某种产品。
阿尔都塞认为,实践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政治实践和意识形态实践。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核心内容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核心内容作者:孙竞阳戴艳军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7期摘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机器理论问题的研究上,阿尔都塞独创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为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虽然马克思并没有系统地探讨过国家理论问题,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国家学说理论,但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却详尽地论述了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机器发挥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国家政权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032-02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及其特征(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根据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描述性的理解,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可以认为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国家政权而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非暴力性机构或领域。
他将以下机构定义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宗教的AIE(Appareils Idéologiques d’Etat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教育的AIE(由不同公立和私立学校构成的制度);家庭的AIE;法律的AIE;政治的AIE(政治制度,包括不同党派);工会的AIE;传播的AIE(出版、广播、电视等等);文化的AIE(文学、艺术、体育等等)。
”[1]335意识形态是指在某个人或某个社会集团的心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和表述体系[1]348。
国家机器是指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
阿尔都塞将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结合成一个新的范畴,重在强调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相对独立地位和重要性。
除此之外,还要分析镇压性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区别。
警察、军队、法庭、监狱等,这些机构都是阿尔都塞所说的镇压性国家机器,它们具有镇压性职能,通过暴力发挥功能。
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却运用意识形态发挥功能作用,“这些机构完全能够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很好地‘发挥作用’,对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做充分合理的分析都能证明这一点。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述评概要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述评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述评【作者】陈炳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理论的问题上,阿尔都塞最有影响的是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
阿尔都塞并没有系统地探讨国家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的国家学说。
他在早期著作中几乎没有谈到国家的问题,只是到后期才涉足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1970年,他在法共机关刊物《思想》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论文,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由此也奠定了阿尔都塞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上的一席之地。
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提出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各自所处的时代相比较,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重大的突出的变化,就是国家的意识形态职能大大地增强了,意识形态对维护现存的资本主义国家、现有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起了极大的作用。
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仍旧保持着强大的镇压性国家机器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但是事实上它们更多地借助各种意识形态的方式,同化人民大众的思想意识,消除人们的积极反抗的意识,从而保证了自己的安稳统治。
意识形态发挥了暴力镇压也无法起到的作用。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变化,不能不引起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对国家问题的重新思考。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强调国家是暴力机器,强调国家的镇压职能,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则强调国家的意识形态的职能,重视意识形态因素在国家中的作用,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共同点。
最早把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问题的考察的视角转到意识形态方面来的,是意大利的著名思想家葛兰西。
葛兰西通过文化的领导权的理论,说明了统治阶级是如何通过文化的领导权,同化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意识,控制了市民社会,从而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是暴力强制和文化控制相结合的重要特征。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就是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是对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的进一步的发展。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ideology)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阐释。
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在其意识形态理论中对这一概念作出了在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解释。
以下通过对卢克·费雷特的《文化的政治:论意识形态的文章》一文的梳理,理清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两大重要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唤问”功能这一核心观点。
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1918年10月16日-1990年10月23日)一、阿尔都塞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性阿尔都塞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一文中首次阐述了他的意识形态概念,他给“意识形态”下的第一个定义是:“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自己的逻辑与严密性的)表述体系(依赖于该体系的现象、神话、观念或概念等),它被认为是一种历史存在并且在特定社会中具有某种作用……作为一种表述体系,意识形态区别于科学,其中实践-社会职能比理论职能(认识的职能)更重要。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中,社会是由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意识形态三个基本层面组成的结构的总和,而阿尔都塞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概念中增加了“科学”(首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这一第四层面。
因此,阿尔都塞在上述定义中将意识形态描述成一种偏向于“实践-社会职能”而非“理论职能”的表述体系,是为了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两种根本不同的话语形式在起作用,即:为我们提供关于社会的真实认识的“科学”;以及,不为我们提供此种认识的“意识形态”。
故而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具有一种社会职能,但这种职能并不产生对社会历史真实状况的认识。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论意识形态时大量运用的“意识的形式”这一概念是一种前科学的语言。
他认为,不同于“意识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表层涵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探讨的“意识形态”与“意识”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相反,它是一个极端无意识的现象。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及其当代启示【摘要】阿尔都塞的国家机器理论探讨了政治权力的运作机制,其中意识形态扮演关键角色。
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国家机器成为意识形态的执行者,而国家机器在当代社会也经历了演变,对意识形态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增加。
当代社会中,国家机器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日益显现,同时国家机器理论也带来了一些当代启示,如政治权力的分散管理和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重要性在于揭示政治实践中的权力运作机制,与当代社会的政治现实相辅相成。
对未来发展而言,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中平衡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
【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当代启示、政治现实、未来发展、影响、演变、重要性。
1. 引言1.1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是20世纪法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路易·阿尔都塞提出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认为国家机器不仅是政治权力的组织方式,更是对社会的强制性组织和管理。
意识形态则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意识形态的塑造和传播,国家机器能够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当代社会中,国家机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政治机构,而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政府、媒体、教育机构等各种组织。
这些机构可以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宣传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机器也在不断演变和升级,其控制和监督能力日益增强。
在当代社会中,国家机器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加深远和广泛。
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和引导民众的思想,塑造符合其统治需要的意识形态。
这种控制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还涉及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认识到国家机器的存在和影响,审视其对意识形态的塑造和操纵。
只有深入理解和抵制国家机器的控制,才能实现个体思想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
2. 正文2.1 阿尔都塞的国家机器理论阿尔都塞的国家机器理论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建立的一种权力机构。
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

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作者:郜晶晶王利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20年第10期摘要: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各国间的斗争转而采取意识形态斗争的方式。
路易·阿尔都塞在借鉴马克思的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
该理论不同于暴力性的国家机器理论,具有“造血”和“驯服”功能,通过家庭、宗教和学习发挥作用。
其主要目的仍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为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功能; 启示中图分类号:B565.4;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0-176-002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最早提出义为“观念体系”的意識形态观点,马克思将其与统治阶级相结合,分析统治阶级的意志,即起支配作用的意识形态。
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进一步提出并说明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无意识性。
阿尔都塞基于马克思和曼海姆的思想,将意识形态的概念继续推进,并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
一、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提出(一)时代背景1920年,法国共产党加入了共产国际组织,一味追随共产国际的脚步,极力宣传斯大林主义,没有自己的理论创新。
阿尔都塞作为其中的一员,难以接受在法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此外,由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法国知识分子满足于自己在社会中的较高地位,纷纷参加政治,却忽视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关键因素,即:要到工人阶级的运动中去。
使得他们与工人阶级日渐疏远,从而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步和发展。
(二)理论来源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最早提出了义为“观念体系”的“意识形态”概念。
马克思则将它融于阶级分析中,揭露其背后所隐藏的统治阶级意志,即在个人或集团的心理起支配作用的观念体系[1]。
阿尔都塞在马克思的思想上,对意识形态进行进一步的阐释,他不同于马克思的国家只是国家机器,是采取镇压、干预手段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观点。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在其《狱中札记》中把上层建筑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可被称为市民社会,即通常所说的民间社会组织集合体,另一个则是政治社会或国家”。
在葛兰西看来,政治社会是由军队、法庭、监狱等专政工具组成,它们维护统治的手段是强制性的;而市民社会则是由政党、工会、教会、学校、文化团体、学术机构等构成,它们以意识形态或舆论的方式进行维持。
阿尔都塞有意识地发展了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
他认为,首先,应该看到国家政权与国家机器(State apparatus)之间的区别。
政权的更替并不意味着国家机器的推倒重来,原有的国家机器依然可以为新的统治阶级所用。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应该看到国家机器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不仅必须注意国家政权和国家机器的区别,而且要注意另一类明显支持(强制性)国家机器的实体,但一定不要把这些实体同(强制性)国家机器混淆起来。
我将这类实体称作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简称ISAs。
”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包含政府、行政机构、警察、法庭和监狱等等,它们通过暴力或强制方式发挥其功能。
非强制性国家机器,即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宗教、教育、家庭、工会、传媒及其文化和艺术,它们都是以意识形态方式发挥作用。
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只有一个,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却有多个,“将它们的多样性统一起来的正是在主导意识形态(这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下的这种作用,通过其起作用的意识形态,尽管存在多样性与各种矛盾,实际上永远是统一的”。
因此,“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尤为重要,也就是说,“任何阶级都不能长期地掌握国家权力而不同时掌握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或在其中施行霸权”。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阿尔都塞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说的借鉴。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的提出,“将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的物质存在(国家机器)结合在一起,使那些在以前看似远离意识形态的社会机构或社会活动,如体育、文艺、家庭、教育等等,在新的理论逼视下,也纷纷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读《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67读《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宋立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75 )【摘 要】《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并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念,认为个体意识必须融入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是一个时代或社会的自我意识。
本文作者认为意识形态不能等同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社会的意识不仅仅包括统治阶级的意识,还包括其它阶层和个体的意识【关键词】意识形态;个体意识;社会意识;社会形态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并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念,这篇文章的阅读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程,在我费尽心力的理解了其中部分艰涩概念的同时,也对其中的部分观点有不同的看法,在这里姑且表达自己对于这篇文章的粗浅思考吧。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在维系社会生活、阶级统治和社会形态上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简单易懂的话来说,意识形态融合在我们出生以来接收的一切信息之中,对我们造成潜移默化并持续不断的影响,将我们塑造成符合意识形态的样子,统治者因此具有统治阶级的思想,被统治者也因此能够理所当然并以为自己是心甘情愿的接受统治。
在这个方面来说,意识形态成为一种国家机器,如果说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是通过硬性的方式维护国家稳定,那么意识形态就是通过软性的方式让人们接受国家的统治,通过学校、宗教、媒体等等渠道,进行一种类似于“催眠”、“洗脑”的教育与宣传,在维护统治的方面作用甚至比军队更加重要。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类似于一种催眠的幻觉,让人作为一个个体,而在意识形态中认为自己是主体,从而愉快自觉的履行自己的任务,他将意识形态与“无意识”并列,人们并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而不知不觉间已经被他所同化,正是这一点让我有些不敢苟同,因为如果这样来看,人作为一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无意被削弱了,而且这样的话人岂不是带有一种无法避免的悲剧感吗?这种悲剧感正是我难以接受的,因为在阿尔都塞的理论之中,人在意识形态面前似乎是毫无还手之力——意识形态是无意识的,如果连意识到它都无法做到,当然更无法决定面对他的态度和应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创造性;关注当下文化现实)
1.从黑格尔哲学切入马克思主义的: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 诺、马尔库塞(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2.整合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存在主义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 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从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思考的:马尔库塞、弗洛姆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4.从语言哲学、解构主义来重读马克思著作的:法国的阿尔都塞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5.把犹太神学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本雅明
1.“意识形态”三、意识形态作为话语体系
意识形态的种类:政治的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知识论的 意识形态,伦理的意识形态等。 意识形态的特征:
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 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 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 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 成了体系; 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三、意识形态作为话语体系
认识发展:
(1)最早出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特拉西 意识形态:与“科学”平行的、旨在增进人类理性,为社会进步服 务的有关思想、意识的人文学科。 (2)拿破仑 起初附和特拉西的说法,法国军事失败后转而贬斥“意识形态”, 认为它是为社会的不合理提供辩护的学说。 至此,该词的运用中存在了褒贬两种含义。
阿尔都塞就是“语言论转向”得以实现的关键人物。
一、“语言论转向”与阿尔都塞
路易斯.阿尔都塞(1918-1990)生于阿尔及利
亚,1936年回到法国接受高等教育,其间正值二战爆 发,他应征入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80年,他 因掐死妻子而被指控,但经法院鉴定为精神失常而判 无罪,从此退出学界。主要著作有:《保卫马克思》 (1965),《阅读<资本论>》(1965),《意识形态 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1970)。
的根本性转型,使得“语言”问题取代传统的“理性”问题成为哲学乃至 其他各种人文学科研究的“中心”。
语言论转向/语言学转向/语言转向 的影响: 三大流派(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 索绪尔和皮尔斯的语言学
一、“语言论转向”与阿尔都塞
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共同地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去迎接美学中的“语 言论转向”的严峻挑战,并从历史视界透视“语言”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法国的阿尔都塞是开启“语言论转向”的第一人,他和马歇雷, 以及后继者杰姆逊和伊格尔顿等一道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符 号学美学家,或者说成为“后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有力地 推动了这种转向。 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语言论转向”不是同结构主义而是同后 结构主义联系起来,这意味着纠正过去那种“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 义”的不确切概括。 ——在阿尔都塞的美学中,后结构主义是处处“在场”的。 ——他是在为把后结构主义输入马克思主义架设“桥梁”。 ——他通过对后结构主义而对“意识形态”这一经典概念作了新的 理解(影响所在)。
马歇雷,阿尔都塞的同道,出版有《文学生产理论》
(1966),其《文学分析——结构主义的坟墓》 (1965)直接参与了讨伐解构主义的战斗。
路易斯.阿尔都塞
一、“语言论转向”与阿尔都塞
路易•阿尔都塞是法国最具原初思想也最受争议的知识分子之一:他与葛兰西一起 并列影响最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作为哲学家的整个职业生涯是在声望 极高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渡过的,他的声明也与他在巴黎大学举办的系列研讨班 联系在一起。但在1980年11月16日后,他的名字在法国更加为人所知了。那天早 上八九点钟,阿尔都塞身穿套着晨衣的睡衣冲出自己的房间,跑到高师的庭院。 他发狂地叫喊着:“我的妻子死了,我的妻子死了”,一遍又一遍。住在高师的 医生埃蒂安听到了阿尔都塞的呼唤,马上赶了过来。他发现阿尔都塞的妻子,艾 莱纳•希特曼确实死了。但在这时,阿尔都塞又叫了起来,“我杀死了我的妻子, 我把她扼死了,我杀了她”。阿尔都塞处在一种极度可怕的混乱与激动状态,而 就在他四处走动的时候,他的尖叫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尤其是那些站在周围的 学生,他们站在边上,陷入了困惑,不知道可以,或应该做些什么。
三、意识形态作为话语体系
(3)马克思 要解决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中存在的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 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等的对立。 起初是在“虚假意识”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把那种有关现成社会 制度的自然的、非历史的、神秘的观点体系称之为“意识形态”, 并指出无产阶级的理论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伪善 性。(作为虚假意识时,具有强烈的批判或否定意味) 而后,他又将一切思想以至上层建筑都称为“意识形态”。 它具有的额肯定或积极意识是列宁在《怎么办?》中特别突出的。
一、“语言论转向”与阿尔都塞
阿尔都塞的美学/文论思想: (他的思想结合精神心理分析和结构主义方法) 1.阿尔都塞关于文艺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的分析是辩证的
2.“症候式阅读”
3.多元决定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马克思主义:马恩经典马克思主义,列宁发展后的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兴起于20c初,主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重新解读, 强调理论的实践性、批判性和跨学科性 标志性起点:1923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和柯尔 施《马克思主义与哲学》
[英]道格拉斯•约翰逊的《路易•阿尔都塞:1918-1990》
一、“语言论转向”与阿尔都塞
60年代结构主义五大师(巴黎五巨头、法国结构主义五 大师):巴尔特,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拉康,福 柯
60年代在法国还形成了阿尔都塞理论学派。
一、“语言论转向”与阿尔都塞
阿尔都塞的回到马克思主义与拉康的回到弗洛伊德 相对应。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国
家机器和艺术
2012级文艺学专业 何睿
目录
一、“语言论转向为话语体系 四、马歇雷的意识形态生产 五、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艺术 六、阿尔都塞的缺陷和意义
一、“语言论转向”与阿尔都塞
“语言论转向”(19-20c)意味着西方学术界发生一场学术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