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中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合集下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静脉内插管的患者中,如静脉输液、静脉注射等。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并且在护理过程中注意相关的护理措施。

预防措施:1. 选择合适的静脉插管部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静脉插管部位,如肘部、手背等。

避免选择肿胀、瘀斑、伤口等部位。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管过程中,护士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使用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保证操作环境的洁净。

3. 皮肤消毒:在插管前,应对插管部位进行充分的皮肤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碘酒、酒精等。

要注意消毒时间和方法,确保消毒达到预期效果。

4. 使用适当的插管器材:选择合适的插管器材对预防静脉炎非常重要。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插管器材,如钢针、蝶针等。

5. 观察插管部位:在插管后,护士应随时观察插管部位的情况,如有红肿、渗液、疼痛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护理措施:1. 定期更换输液袋:输液袋中的液体应定期更换,避免液体滞留过久导致细菌滋生。

2. 维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干燥:护士应定期清洁插管部位,保持其干燥清洁,避免细菌滋生。

3. 观察输液情况:护士应随时观察输液情况,确保输液速度适当,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4.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输液管路应定期更换,避免管路内细菌滋生。

5. 注意患者的疼痛感受: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随时关注患者的疼痛感受,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6. 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7. 患者教育:护士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告知他们静脉炎的预防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静脉插管部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进行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插管器材等。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定期更换输液袋,维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干燥,观察输液情况,定期更换输液管路,注意患者的疼痛感受,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静脉炎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主要指静脉内壁的炎症反应。

它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扩散、血栓形成和败血症。

因此,预防和及时处理静脉炎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措施和处理原则。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在静脉插管、输液、注射等操作中,医护人员应采取无菌操作,包括洗手、戴手套、使用无菌敷料等,以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2.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

对于需要长期输液或需要高浓度药物的患者,可以选择中心静脉通路,以减少外周静脉插管的次数和机会。

3. 定期更换静脉导管:对于需要长期留置的静脉导管,应定期更换,以减少导管内壁的细菌附着和感染的风险。

一般建议每7-10天更换一次。

4. 注意导管插入部位的清洁:在插管前,应将插管部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以减少皮肤上的细菌污染。

5. 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导管脱落:患者在插管后应避免过度活动,特别是不要过度活动导致导管脱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6. 加强患者教育:对于留置静脉导管的患者,应加强教育,告知他们如何正确护理导管,包括保持导管通畅、注意导管周围的清洁等。

二、静脉炎的处理原则1. 及时发现和诊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局部红肿、疼痛、温度升高等,及时发现静脉炎的征兆,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诊断。

2. 及时拔除导管:一旦发现静脉炎,应立即拔除导管,以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拔除导管后,应及时采取其他途径进行输液或药物治疗。

3. 局部处理:对于局部红肿、疼痛的部位,可以采取冷敷或热敷的方式进行处理,以缓解炎症反应。

4. 抗生素治疗:对于严重的静脉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选择抗生素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并遵循抗生素使用的原则。

5. 炎症控制:静脉炎的处理还包括炎症的控制。

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或局部激素等药物来缓解炎症反应。

6. 预防并发症:静脉炎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感染扩散等严重并发症。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常见于静脉穿刺、导管置入或者输液等操作后。

它是医院和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预防和处理,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了解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原则非常重要。

一、静脉炎的预防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在进行静脉穿刺、导管置入或者输液等操作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洗手、戴手套、消毒等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操作区域的无菌环境。

2.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避免频繁更换静脉通路,减少对静脉穿刺部位的创伤。

3. 定期更换导管:对于需要长期留置的导管,应定期更换,避免导管内壁的血栓形成和细菌感染。

4. 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导管通畅性,避免导管阻塞,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

5. 注射药物时遵循规范:在注射药物时,应遵循规范,避免药物外溢或者渗漏,以免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6. 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进行静脉炎的预防知识宣教,让他们了解预防的重要性,并告知他们如何观察和报告任何异常症状。

二、静脉炎的处理原则1. 及时观察和评估:对于浮现静脉炎症状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及时观察和评估其病情,包括疼痛、红肿、温度升高等症状的程度和范围。

2. 移除导管:如果导管周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应及时移除导管,避免继续刺激静脉内壁,加重炎症反应。

3. 局部处理:对于有红肿、温度升高等炎症反应的部位,可以进行局部处理,如冷敷或者热敷,以缓解炎症症状。

4. 赋予适当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炎症程度,可以赋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局部抗炎药物或者口服抗生素等。

5. 密切观察病情:对于处理后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包括炎症症状的缓解情况、全身症状的改善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预防复发:对于曾经浮现过静脉炎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应加强预防措施,避免复发,如定期检查静脉通路、注意个人卫生等。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原则对于医务人员和患者来说都非常重要。

2024静脉炎预防和处理方法

2024静脉炎预防和处理方法

2024静脉炎预防和处理方法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发生的静脉血管炎症称之为〃静脉炎〃,发生率约为2.5%-45%,属于常见并发症之一。

如血管周围水肿、有痛感或有血栓形成,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现象。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化学问题:药物PH值超过正常酸度或碱度;过高渗或过低渗。

造成反应。

机械因素:在输液过程中,短期间多次反复在同一区域进行穿刺;穿刺位置处于关节处;输入药剂里的微粒(例如:玻璃屑、橡皮屑等1细菌因素:无菌使用未达标引起;导管内有血液遗留。

病患原因:病患自身免疫系统下降,免疫力降低,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细菌定植。

诱发的危险因素可干预:药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所选用的器材、穿刺的位置、药剂输入量和速度。

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临床表现及分型沿静脉的整体部位产生疼痛、压痛。

药剂滴速下降,穿刺位置出现血管红、肿、热、痛的现场,静脉触摸有硬感,呈条索状、没有弹性;严重情况下,部分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同时产生身体发热等全身症状。

临床表现分别有: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W、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注射的静脉位置出现了疼痛、触痛,触摸时有硬块感,如条索状。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堵住导致机化。

严重情况下,产生身体发热等全身症状。

预防措施1、选择较为粗直,血液供应多,无静脉瓣的穿刺血管,避开关节,容易进行固定。

因为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慢,因此在输液前我们优先选择前臂掌侧静脉。

长期输液病患要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脉,根据远端到近端的原则进行使用静脉,尽量不使用受伤、感染的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穿刺操作前清洗双手,确保手部卫生,其次检查留置针、透明敷料贴,消毒液生产日期。

穿刺的过程中,消毒适用范围要200PX以上。

穿刺完成,需用无菌透明贴进行固定,透明贴72小时更换1次,纱布48小时更换1次,如果发生敷贴不粘或被污染,需要即刻更换。

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至96小时。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导管插管、输液、输血等操作后。

它是医院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性,以下是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一、预防措施1.选择适当的静脉插管部位:避免插管部位过于挨近关节、肌腱、皮肤皱褶等易受压迫或者磨擦的区域。

通常选择静脉较粗、表浅、血管通畅的部位。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管前,护士应洗手、戴好手套,并采用无菌巾包扎插管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3.注意插管技术:护士在插管时应轻柔、稳定,避免插管过深或者过浅,以免损伤血管壁。

4.定期更换导管:根据医嘱或者相关规定,定期更换导管,避免导管内血栓形成。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感染风险。

6.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知识,教授正确的静脉插管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护理措施1.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如发现有阻塞或者血栓形成,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2.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避免导管脱落或者移位,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保持导管的稳定。

3.注意皮肤护理:保持插管部位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湿疹、红肿等感染症状。

4.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遵循医嘱,定期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避免细菌滋生。

5.观察患者症状: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发现疼痛、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加强患者心理护理:静脉炎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感,护士应及时安抚患者情绪,减轻其痛苦。

7.饮食调理:根据患者情况,合理调整饮食,增加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反抗力。

8.定期观察血液检查结果:根据医嘱,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了解患者的血常规、炎症指标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9.加强团队合作:医护人员应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共同预防和治疗静脉炎。

总结: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与方法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与方法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与方法
简介
静脉炎是一种静脉内血管壁发炎的疾病,常见于长时间静脉导管留置、输液输血等医疗操作中。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是保证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预防静脉炎的原则
1.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医护人员应经常洗手并采取正确的手卫生措施,以减少引入细菌的机会。

2. 选择最佳静脉通道: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静脉通道,减少插管的次数和风险。

3. 采用无菌操作:在插管和改换导管时,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要求,以防止细菌感染。

4. 检查插管部位:定期检查插管部位,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感染迹象,如红肿、渗液等。

处理静脉炎的方法
1. 及时拔管:一旦发现静脉炎的症状,如红肿、疼痛等,应立
即停止使用该静脉通道,并拔除导管。

2. 给予局部处理:对于轻度的静脉炎,可以使用冷敷或热敷来
缓解疼痛和红肿。

3. 使用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重的静脉炎,可以考虑使用抗生
素或非甾体消炎药等药物治疗,以减轻炎症反应和控制感染。

4. 观察病情变化: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
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
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良好的手卫生、选择最佳静脉通道、无菌操作以及定期检查插
管部位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一旦发现了静脉炎的
症状,需要及时拔管并给予适当的处理和药物治疗。

密切观察患者
的病情变化,并做相应调整,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和处理静脉炎。

护理查房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预防课件

护理查房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预防课件

共同协作,共同制定并执行预防输液性静脉炎的策略。
护士在输液性静脉炎护理预防中的角色与职责
评估风险
护士应负责评估患者发生输液性 静脉炎的风险,包括患者的年龄 、病史、输液药物的性质等因素 ,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执行预防措施
护士应执行预防输液性静脉炎的护 理措施,如正确选择输液设备、严 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巡视患者等 。
选择合适输液工具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如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等。避免使用过期 或不合格的输液器具,降低感染风险。
局部皮肤准备
在输液前,应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充分准备,如清洁、消毒等,减少细菌数量,降低感染 机会。
输液中的护理措施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药物性 质,合理调节输液速度,避免过 快或过慢输液导致的静脉炎发生
教育患者
护士应对患者进行教育,告知他们 输液性静脉炎的风险和预防措施, 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专业发展与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更新知识
通过参与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活动,护士能够及时了解输液性静脉 炎护理领域的最新研究和进展,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提升护理质量
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能够提升护士的专业素养,使其更加自信、熟 练地应对输液性静脉炎等护理问题,进而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 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穿刺部位情况 ,如出现红肿、疼痛等异常情况 ,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
医生处理。
保持输液通畅
确保输液管道通畅,避免管道受 压、扭曲或堵塞,减少因输液不
畅导致的静脉炎发生。
输液后的处理与观察
拔针后处理
输液结束后,应正确拔针,并按压穿刺部位,避免出血和 血肿形成。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醒患者注意穿 刺部位的清洁和保湿。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常见于静脉导管插管、输液、输血等医疗操作中。

预防和护理措施的实施对于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和减轻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静脉炎的预防措施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操作前进行手卫生,佩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避免交叉感染。

2. 选择适当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等,避免频繁更换导管。

3. 导管插入技术要娴熟:医护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导管插入技术,减少插管操作对静脉壁的损伤。

4. 导管固定要牢固: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确保导管稳定不移位,避免摩擦和拉扯导致静脉炎。

5. 输液速度要适中: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点,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静脉炎。

6. 定期更换输液装置:根据医嘱和相关规范,定期更换输液装置,避免污染和导管堵塞。

7. 定期观察导管和插管部位:每日检查导管和插管部位,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症状,及时处理。

8. 给予足够的液体:保持患者充分水分摄入,维持血液循环畅通,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9. 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静脉炎的预防知识,告知注意事项,提高患者主动配合程度。

二、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维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避免血液凝固和导管堵塞,保持导管通畅。

2. 保持导管清洁: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导管及插管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3. 定期更换敷料:根据医嘱和相关规范,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插管部位清洁干燥。

4. 观察患者症状: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

6.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增加机体抵抗力。

7. 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提供情感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

8. 导管拔除后的护理:导管拔除后,观察插管部位有无渗液、红肿等异常症状,及时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液中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发表时间:2012-11-13T15:28:54.1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郭春兰[导读] 静脉炎是输液治疗过程中最常见是并发症之一,临床观察发现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药物引起病人局部浅表静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

郭春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福建厦门 361003)【摘要】对118例静脉输液病人进行观察,发现药物的注射浓度、药物连续输注的时间、静脉穿刺的血管管径、输液速度、微粒污染、个体
差异是引起病人局部静脉炎的主要原因。

通过采取合理安排输液顺序、降低药物浓度、更换血管输注部位、选择管径较粗的血管穿刺、规范输液无菌操作、加强巡视等护理措施,可预防或减轻病人局部静脉炎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药物治疗的护理安全,使病人在安全舒适中接受治疗,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静脉输注静脉炎发生的原因预防护理静脉炎是输液治疗过程中最常见是并发症之一,临床观察发现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药物引起病人局部浅表静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

文献报道输注化疗药物的患者局部静脉炎发率高达57。

16%,静脉炎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

通过临床试验和观察,以寻找和预防静脉炎发生的有效方法,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对2000年7月-2012年 1月入住我院血液科的118例病人应用静脉输注药物后出现的局部静脉炎原因进行回顾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118例应用静脉输液,其中男87例,女31例;年龄36岁~72岁,平均50岁;急性白血病92例,晚期淋巴肉瘤26例;给药途径:除5例经中心静脉置管途径输注给药,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给药时间>4h者局部静脉炎达92% 。

其中I级静脉炎84例,Ⅱ级18例,Ⅲ7例。

1.2 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3],I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2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
2.1药物性质:常见诱发静脉炎药物包括抗生素、抗肿瘤化疗药物、高渗压药物。

化疗药物对静脉血管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一般容度越高,则在局部血管中滞留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如果病人需要长期发复注射,那么一定要有计划的保护好静脉,接受采用PICC导管,静脉港治疗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下降。

药物渗透压越高,对静脉炎刺激作用越大,如反复静脉输入20%甘露醇,用药2日内静脉炎发生效率为45.6%,2日后静脉炎发生率达100%。

药物配制浓度,溶液PH值,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也与静脉炎发生率相关。

2.2微粒污染微粒污染是输液中静脉炎的重要诱因之一,输液微粒污染包括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污染,此外,不合理配伍可导致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倍增。

2.3穿刺部位,穿刺部位血管管径与静脉炎发生率显著相关,血管管径越小,静脉炎发生概率越高,此外,下肢因静脉瓣多且血流速度较慢,故较易发生静脉炎,因此静脉输液应遵循避免选择患肢或下肢血管输液原则。

2.4患者状况,机体抵抗力低下患者(如糖尿病,免疫抑制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尤其是皮肤粘膜防御能力下降患者易发生静脉炎,此外,患者疾病特征改变与静脉炎相关,例如,患者由于长期反复化疗,化疗药物对血管壁损伤,极易发生静脉炎。

3 静脉炎的预防
有效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干预措施包括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控制液体输入量和速度、选择优质输液器具和恰当穿刺部位、规范静脉输液无菌操作、加强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管理和及时干预已发生的静脉炎等。

3.1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一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可以减轻抗癌药物和高渗透压药物等对血管壁的刺激性。

例如,在应用化疗药物等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先用诱导液体穿刺,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后再加入药物,从而防止药物漏出血管外;药物注射完毕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血管,使药物不沉积在血管壁;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后快速静脉输注加入含地塞米松的0.9%氯化钠注射液,既起到抗炎、抗过敏作用,又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二对于长期输液患者,应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尽量限制液体输入量在每日1000 ml以内。

3.2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和严格选择穿刺针型号可以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

医务人员应首选弹性好、回流通畅、直径大、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避开靠近关节、瘢痕、受伤和感染部位的静脉。

对于长期输液患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多次穿刺。

如果选用外周静脉存在困难,则可选用深静脉置管。

根据静脉管径粗细,选择合适穿刺针和静脉留置针。

3.3规范输液无菌操作
规范静脉输液无菌操作,加强静脉输液配置中心(PIVAS)管理,尽量减少配伍用药数量,以减少微粒污染机会。

例如,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可以有效滤除药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截留率达95%,从而减少药物中微粒刺激血管导致的静脉炎风险。

对于静脉留置针,医务人员应注明穿刺时间,每隔2~3日按照外科换药法更换敷贴,肝素帽处使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避免尘埃、细菌等进入。

从液体配制到输液的整个工作中,医务人员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规程。

4 静脉炎的护理
4.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静脉炎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4.2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静脉炎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4.3进行静脉炎患病部位的湿热敷。

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细菌性静脉炎的依据。

4.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4.6抬高静脉炎的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4.7若疑似化学反应导致的静脉炎,需记录。

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4.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对于已有炎症的血管采采用50%硫酸镁湿敷,持续外敷,每日更换班次,局部敷药同时配合红外线照射20-30分钟每日2次,如果发生药液漏至血管外,则应立即停止输入,尽量抽出局部渗药,并在局部注射程%1普鲁卡因+地塞米松,并可持续涂抹喜疗妥或50%硫酸镁。

5 结果
84例静脉输液后出现 I级静脉炎的病人经过湿敷50% 硫酸镁 1 d~2 d后均治愈,25例Ⅱ级~Ⅲ级静脉炎的病人予以抬高患肢,局部静脉应用止痛消炎膏涂抹或用50%乙醇湿敷后涂以喜疗妥软膏加予按摩,2d~3d后疼痛及硬结消失。

6 小结
输液中静脉炎应针对静脉炎发生的原因而采取正确防护措施至关重要,这不仅可提高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质量,而且可改善患者对静脉治疗的满意度,减少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同时应该严格控制输液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加强静脉液配置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加快静脉炎输液护理专业化的步化,提高静脉输液治疗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显和.化疗病人静脉系统维护[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
[2] 张磊,岑金梅,梁香玲.金黄散外敷拜{于胺碘酮致静脉炎[J].护理学杂志,2007,22(15):6.
[3] 付春华,赵雁,于莹,等.静脉输入硫酸镁预防诺维苯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16—817.
[4] 张秀兰,李淑梅.关于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问题的探讨[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20):1 5.
[5] 黄丽平.50%酒精加喜疗妥软膏治疗静脉炎28例[J].江西中医药,2009,40(2):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