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

古建筑术语解释[一顺一丁] 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 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1[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150个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这。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侧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渐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中国古建的名词

中国古建的名词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12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13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14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
15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
16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17砚窝石: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
18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
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19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
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
20步架:檩与檩之间的距离称为步架,一般情况下一步架为22斗口。
清式古建筑木作名词

清式古建筑木作名词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次间: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
如有屡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
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
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柱高: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
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
在带斗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拱及平板枋之高。
柱径:柱子根部的直径〔假设为方柱那么指柱根部的看面尺寸〕。
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相外挑出的水平长度。
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局部组成。
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局部〕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局部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局部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
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
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斗口: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
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根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
硬山建筑: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悬山建筑: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
悬山又称挑山。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歇山建筑: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
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

屋背做圆弧不起脊的屋顶,又称
“过陇脊”。
出际、华厦
支出部分
边贴、挑出
两山屋檐悬跳部分。
檐出及
腰檐
出檐及
廓檐
出檐及
廓檐
檐顶伸出至建筑之外墙或外柱以外。檐按建筑层数分腰檐、重檐、三重檐(苏称三滴水)。
推山
无殿正脊加长向两山推出的做法。
排山
排山
硬山悬山或歇山山部之骨干构架。
收山
歇山山顶在两山的正心桁中心线上向里退回一桁径即缩短正脊的长短。
宋、清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
一、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
一、平面:
宋式名词
清式名词
苏州地区名词
词介
地盘
平面
面阔
地面
开间
建筑物水平剖视图。
①建筑物平面之长度。
②建筑物正面檐柱间之距离
③建筑物总长度称“通面阔”或
“共开间”。
进深
进深
建筑物由前至后的深度,总深度称
“总进深”、“共进深”
间
间
房屋宽度之面积为计算房屋的单位。
齐心斗
升
拱中心上的斗,又称“心斗”。
柱头枋上
之散斗和
齐心斗
槽升子
升
正心拱两端之升。
散斗
三才升
升
单材拱两端承上一层拱或枋之斗。
连珠斗
两斗重叠。
平盘斗
贴升耳
无斗耳的斗。
耳
耳
上斗腰
斗分耳、平、欹三段,苏地也将上斗腰、下斗腰合称“斗腰”。
平
腰
下斗腰
坐斗之中部。
欹
欹幽
底
斗底
幽
坐斗之下部。
斗、升之欹凹入的曲线,清式无幽为直线。
中国古建筑名词

中国古建筑名词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强干货!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

强干货!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建筑从一定角度,体现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古建筑尤为突出。
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古建筑的结构及形式必然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和民俗等。
只有适应当地的民族文化及考虑地域性,才得以被留存保护。
本篇选择了部分古建筑名称术语解释,希望对热爱古建的朋友有些帮助,但再次提醒,术语的名称和做法也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因素,切莫以偏概全。
1、七踩斗拱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
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2、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3、三踩斗拱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在殿堂或亭阁柱间有隔架及装饰作用。
4、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5、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6、三踩交麻叶斗供清式斗拱组合名称。
主要用于琉璃照壁、琉璃花门、琉璃阁、琉璃焚帛炉等建筑,起支承出檐的作用。
完全仿照木制斗拱的形状烧制而成,是由若干件组成,可拆卸成拱、昂、翘、麻叶头等分件,每个分件三至四个露明面满着釉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式名词
清式名词
苏州地区名词
词 介
铺 作
斗 拱
牌 科
在框架结构中,立柱与横梁交接处,在柱头加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拼在的综合构件叫做“斗拱”。
柱头铺作
柱头科
柱头牌科
用在柱头上前面挑出屋檐,后面承托梁架的斗拱。
补间铺作
平身科
外檐间牌科
清代的斗口;单材的高宽比为14:10,足材为20:10,也按建筑等级分斗口十一级。
外檐斗拱
用于外檐柱头之上各部位的斗拱总称。
内檐斗拱
用于内槽金柱之上的各部位斗拱的总称。
计心造与偷心造
逐跳拱或昂上,每一跳上均置有横拱的称“计心造”。凡有一跳不安横拱而仅有单方向的拱出跳称“偷心造”。二者皆是斗拱组合方法之一。
用于两柱之间枋子上的斗拱。
转角铺作
角 科
角 拱
用于转角地方的角柱上的斗拱。
攀间铺作
隔架科
用于房屋内部的檩枋梁架之间来承托上层檩枋梁架。
平座铺作
平座半科
(拱)
用于楼阁建筑,缠腰部分承托跳出
“平台”的楼板。
出 跳
(出 抄)
出 踩
(出 踩)
出 参
斗拱逐层挑出以承檐重,在檐柱外的谓“外跳”,清称“外拽”,苏地称“外出参”;向内跳,清称“里拽”,苏地称“内出参”。
缝
中线一般多用于垂直向的中线
子 荫
槽(浅)
插相交斗拱构件的浅槽。
隐 出
线刻或挑出很少的意思。
相 闪
指位置相隔差错。
栌 斗
坐 斗
(大斗)
坐 斗
(大斗)
斗拱最下之斗,为全攒斗拱重量集中之点。宋代有圆栌斗称“圜栌斗”,方形栌斗四隅做成小圆形的称“讹角斗”。
交互斗
十八斗
升
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上一层拱与翘或昂的形似斗之小立方木。
宋、清 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
一、宋式、清式一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
一、平面:
宋式名词
清式名词
苏州地区名词
词 介
地 盘
平 面
面 阔
地 面
开 间
建筑物水平剖视图。
①建筑物平面之长度。
②建筑物正面檐柱间之距离
③建筑物总长度称“通面阔”或
“共开间”。
进 深
进 深
建筑物由前至后的深度,总深度称
“总进深”、“共进深”
四铺作
三踩(彩)
三出参
华拱(清称翘)或昂自大斗出一跳(苏地3~11出参均以野外各出同等数而定的)。
五铺作
五踩(彩)五出参Leabharlann 华拱(翘)或昂自大斗出二跳。
六铺作
七踩(彩)
七出参
华拱(翘)或昂自大斗出三跳。
七铺作
九踩(彩)
九出参
华拱(翘)或昂自大斗出四跳。
八铺作
十一踩(彩)
十一出参
华拱(翘)或昂自大斗出五跳。
斜 拱
斜置在转角位置成45°出跳的华拱。
塔角闹翘把臂拱或搭角闹二翘
角科上由正面伸出至侧面之翘与昂。
护壁拱
正心瓜拱、万拱与壁体附贴一起的单层或双层拱。
斜 拱
斜 拱
斜拱(网形
斜拱)
由坐斗上内外出跳35°或45°的华拱。
丁华拱颏 拱丁华拱
额 拱
脊檩下与义手缠交形似“耍头”状的拱。
鸳鸯交
手 拱
把臂厢拱
左右相邻的拱。
翼形拱
做成翼形的拱,拱头不加小斗,以代横向拱。
丁头拱
半截拱、丁头拱
实拱、蒲鞋头、
丁字拱
不用大斗,由柱身直接出跳半截华拱来承托梁枋。
角华拱
斜头翘
斗六升拱
坐斗左右位于枋上的第二层横拱。
瓜子拱
里(外)拽瓜拱(单材瓜拱)
斗三升拱
位于翘头或昂头第一层横拱。
单材慢拱
里(外)拽瓜拱(单材万拱)
斗六升拱
位于翘头或昂头第二层横拱。
华拱或卷头
翘
十字拱
坐斗上内外出跳之拱。
重 抄
重 翘
斗拱出跳用两层华拱谓重抄(翘)。
令 拱
厢 拱
桁向拱
位于翘头或昂头上最外出之拱。
间
间
房屋宽度之面积为计算房屋的单位。
当心间
明 间
正 间
房屋正中之一间。
次 间
次 间
次 间
房屋正间两旁之间。
梢 间
梢 间
再次间
(边间、落翼)
房屋次间两端之间。
苏地又称“落翼”,但用在硬山屋顶建筑时,可称“边间”。
尽 间
落 翼
房屋两极端之间。
副 阶
廓 子
廓
建筑物之狭而长。用以通行者,分有“明廓”、“内廓”、“走廓”、“曲廓”、“通廓”等,苏地称“一界”。
副阶周匝
周围廓
围 廓
殿身、塔下四周加有回廓构成。
重檐,绕建筑物外围其下层檐称
“副阶周匝“,以供通行。
月 台
平台、露台
露 台
殿前建筑前之四方形,平台较台阶低。
挟 屋
似耳房
侧殿(房)或
配殿(侧室)
殿堂,左右两侧置有较小的殿堂,一般与主体殿堂不相连,单独成立之殿屋。
弄
备弄、更道
内四界
次要的交通道。房屋连四界,承以大梁。支以两柱,此间之地位称为“内四界“。
单 拱
一斗三升
斗三升
在大斗或内外跳头上仅置一层拱。
重 拱
一斗六升
斗六升
在大斗或内外跳头上置二层拱,苏地
“斗三升、斗六升”总称“桁间牌科”。
把头交项作
相当于“一
斗三升“
相当于“斗三升”
梁与“一斗三升”斗拱正交,梁头穿过大斗,故正面不出拱而改做“耍头”的斗拱形制。
斗口跳
大斗正中置一层拱,正前出华拱一跳,拱头承枋子的斗拱形制。
齐心斗
升
拱中心上的斗,又称“心斗”。
柱头枋上
之散斗和
齐心斗
槽升子
升
正心拱两端之升。
散 斗
三才升
升
单材拱两端承上一层拱或枋之斗。
连珠斗
两斗重叠。
平盘斗
贴升耳
无斗耳的斗。
耳
耳
上斗腰
斗分耳、平、欹三段,苏地也将上斗腰、下斗腰合称“斗腰”。
平
腰
下斗腰
坐斗之中部。
欹
欹幽
底
斗 底
幽
坐斗之下部。
斗、升之欹凹入的曲线,清式无幽为直线。
四铺作
外插昂
丁字牌科
斗拱之一种形制,仅一面出跳又称
“丁字科”。
单斗只替
柱顶大斗前后出跳不作拱,而仅按
“替木“。
溜金斗拱
琵琶科
后尾起挑杆之斗科,又称“溜金斗”。
如意斗拱
网形科
在平面上除互成正角之翘昂与拱外,在其角内45º线上另加翘昂。
品字斗拱
十字科
斗拱之一种,其内外出跳相同不用昂,只用翘,多用于殿里柱头上,其两侧可以承天花,在老檐柱或金柱上,又称“步十字科”,或金十字科,因它仰视。小斗如“品”字,因而得名。
包 耳
五分胆、留胆
包耳又有“隔口包耳”之称,在大斗开口里边留高宽寸余之木榫而与拱下面凿去寸余的儿子卯口相吻合,使其不致移动。
开 口
卯 口
缺 口
斗、升上开挖槽口镶纳,纵横的拱、材,按位不同分有顺、横、斜、十字、丁字、开口等名称。
泥道拱
正心瓜拱
斗三升拱
从斗左右位于枋上的第一层横拱。
慢 拱
(泥道慢拱)
正心万拱
一拽架
一 级
踩与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叫做“一拽架”。
朵
攒
座
斗拱结合在一组之总名称。
材、契
斗口(料头、口份)
是宋、清木构架基本量度单位
单 材
宋代计算材料时,凡木料断面为15×10º即为“一材”(拱身的尺度)称“单材”,上面加高6分°、厚4分º的契谓“足材”,高21分°。材按建筑等级分为八等。
足 材
实 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