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细小病毒CGDY07株的分离与鉴定
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鉴别诊断方法_杨旭东

为 其特 征 性 病 变 是 严 重 危 害 养 鹅 业 发 者 的 展 的 重 要 传染 病 之
一
和
V P2
存 在差异
张 云 等用
。
番 鸭 细 小 病 毒 GP V
株
V P3
蛋 白 旳 原核 表 达 产 物
E LI S A
引 起 的 番 鸭 细 小 病毒 病 临 床 上 主 要 发 作 包 被 抗 原 建 立
:
一
些 主 要鉴 别 诊 断 方 法 都 出 现 了 两 条 反 应 带
;
V P3
;
G P V 测 出 相 应 的
V P3 V P2
;
病原
;
,
对芯 片 上 的 其 它 病
7 8 8 6ng/ L
.
关 键词
鹤 细 小病毒
;
番鸭细 小 病毒 多抗 和
;
MD P V
只有
3
条 反 应带
VP
1
原无 交 叉 杂 交
敏感 性 可 达
;
,
鉴 别诊断
方 法 与
G PV 出
现
条反应带
、
、
高 于 琼 脂 糖 凝 胶 电 泳
的 检 出 率高
、
;
对实 验 临 床样
、
V P3 M D PV
;
单 抗 仅识 别
M DPV
和
G P V 本
可应 用 于 鸭瘟病 毒
鹅细 小 病毒 引 起 的 小 鹅瘟 是
1
36
國禽 E3 业
I
201 5 9
.
Ge n Ban k
范 文胜 等 根
5株鹅细小病毒分离鉴定及VP3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5株鹅细小病毒分离鉴定及VP3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王郑;徐萍;李甜甜;黄海琼;钱钟;宋庆庆【摘要】从江苏省各市鹅场死亡的、具有小鹅瘟典型病变的雏鹅肝、脾、肠病料组织中分离到5株病毒分离物.经过实验鉴定,该5株病毒分离能与小鹅瘟阳性血清发生沉淀反应,并均能使用针对小鹅瘟病毒VP3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出与目的条带大小一致的DNA片段.将PCR产物纯化、连接、转化、TA克隆等一系列实验后将获得阳性重组质粒送测序.另外,为了探究该病毒的遗传进化方向,本研究同时对鹅细小病毒VP3基因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期刊名称】《国外畜牧学-猪与禽》【年(卷),期】2015(035)012【总页数】3页(P74-76)【关键词】鹅细小病毒;琼脂扩散试验;序列测定;遗传进化【作者】王郑;徐萍;李甜甜;黄海琼;钱钟;宋庆庆【作者单位】金宇集团扬州优邦生物药品有限公司,江苏扬州 225008;金宇集团扬州优邦生物药品有限公司,江苏扬州 225008;金宇集团扬州优邦生物药品有限公司,江苏扬州 225008;金宇集团扬州优邦生物药品有限公司,江苏扬州 225008;金宇集团扬州优邦生物药品有限公司,江苏扬州 225008;金宇集团扬州优邦生物药品有限公司,江苏扬州 225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3.3**通信作者:宋庆庆,博士,主要从事畜禽传染病病原学研究,联系方式:*************。
鹅细小病毒病又称小鹅瘟,其作为一种急性传染病给养鹅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养鹅业的健康发展。
该病主要侵害1月龄以内的雏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废绝、严重下痢和渗出性肠炎等症状[1]。
该病的病原为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该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GPV仅有一个血清型[2],病毒粒径约20 nm,是目前已知的动物病毒中较小、较简单的病毒之一[3]。
我国学者方定一于1956年首次在江苏扬州发现并命名为“小鹅瘟”[1]。
小鹅瘟病原分离及鉴定

似香肠 样 ,坏死 的肠黏膜 、渗 出的纤维素等凝 固
形成栓子 。对照 的 5 只雏 鹅没有任何变化 。可 见 该小鹅瘟病毒株 为强毒 株 ,死亡率高 ,并且 出现 小鹅瘟典型 的症状和病变 。 2 5 毒 株致病性测 定结果 . l 3日龄 S F鹅 胚接 现典 型症状 ;病毒株 可被 小鹅瘟 阳性 血清 中和 , P 种各稀 释度后死 亡情况见 表 1 。从表 1 见引起 分离株 的这些特性 与鹅细小病毒一 致 ,确 认所分 可 全 部 鹅 胚致 死 的最 高稀 释 度 为 1 0 ,按 公式 计 离病毒株 为鹅 细小病毒 。鹅细小病 毒 的 自然感染 算 ,MD = 2 () T7. h。 2 宿主 虽只为雏鹅和雏番鸭 ,但 随着 养鹅业 的不 断
床 症状 为精神 萎顿 ,食欲减退进而废 绝 ,眼结膜 将1 O只非 免疫健康雏 鹅分 成 2 发 炎 、流泪 ,严 重腹泻 ,呼吸 困难 ,两脚麻 痹 ,
组 。试验组接种病料分离毒 ,接种量为 0 职 , 行走 困难 。 .m 1 剖检 见小肠黏膜充血或 出血,肝脏肿大 ,呈 肌注 ,对 照组 未接毒 ,在相 同条件 下 隔离饲养 。
2 3 血清学鉴 定结果 .
病毒 中和试 验 ,将 l 8只
l 3日龄 鹅 胚分 成 3组 ,阳性 血清 与分 离 病 毒尿 12 1 病毒 的形 态观 察 鹅 胚尿 囊液 ,4c . . c下 . Y 40 0r i 心 lh 0 m n离 / ,吸取 上清加 入等 量三 氯 乙 囊液 等量混合后 ,05m 胚接种试 验组鹅 胚 ,同 时分离尿囊 液毒 0 l . m 接种 对照 组鹅胚 。结 果 , 5 烷( 氯仿) ,振摇 2 ~ 0m n O 3 i,经 300r i 离心 0 m n / 试验组 鹅胚 1 后全部存活 ,而对 照组鹅胚 4 ~ 0d 8 3 i,吸取上清液 装入透析袋 ,置 于有 干燥硅 0m n 9 全 部死亡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阳性 。 6h 胶的密封玻璃缸 中数 小时 。经磷钨酸 负染后进 行 24 回归试验 结果 接种 分 离毒 的雏鹅 接种 后 . 电镜观察 。 O天 1 2 2 血 清 学鉴 定 通过 病 毒 中和 试验 和 反 向 .. 第 8天开始 出现症 状 ,到第 l 全部 死亡 。临 间接血凝试验进行血清学鉴 定。 13 回归试验 .
鹅细小病毒YG株的鉴定及在器官中的分布_邵周伍林

第9期 邵周伍林等:鹅细小病毒 YG 株的鉴定及在器官中的分.1 病 料 来 源 病料来自黑龙江省某养鹅场的疑似小鹅瘟患病 雏 鹅 ,该 养 鹅 场 的 5 日 龄 雏 鹅 出 现 精 神 委 顿 、食 欲 减 退 、排 黄 绿 色 稀 粪 等 临 诊 症 状 ;死 亡 雏 鹅 经 剖 检 后 发 现 肝 、肾 瘀 血 肿 大 ,肠 黏 膜 充 血 、出 血 ,小 肠 下 段 极 度 肿大,剖检可见坏死 脱 落 的 肠 黏 膜 和 纤 维 素 性 渗 出 物所形成的栓塞。 1.2 细 胞 、抗 体 和 实 验 动 物 鹅胚成纤维细胞(GEF)按照常规方 法 制 备 。 [4-5] 抗鹅细小病毒 VP3 蛋 白 单 克 隆 抗 体 为 本 实 验 室 制 备 。 [6] 无母源抗 体 的 1 日 龄 雏 鹅 及 11 日 龄 鹅 胚 均 购自哈尔滨新立养殖场。 1.3 试 剂 和 主 要 仪 器 TaKaRa Ex Taq PCR 试 剂 盒、DL2000 DNA Marker、pMD18-T 载 体 均 购 自 宝 生 物 工 程 (大 连 ) 有限公司。 胎 牛 血 清 购 自 Gibco 公 司。DMEM 购 自 HyClone公司。异硫氰 酸 荧 光 素 (FITC)标 记 的 山羊 抗 小 鼠 IgG 抗 体 购 自 中 杉 金 桥 生 物 技 术 有 限 公司。AxyPrep质粒 DNA 小量 试 剂 盒 购 自 爱 思 进 生物技术 (杭 州)有 限 公 司。 W5211 柱 式 小 量 胶 回 收试剂盒 购 自 上 海 华 舜 生 物 工 程 公 司。EVOS F1 荧 光 倒 置 显 微 镜 为 美 国 AMG 公 司 产 品。CKX41 型光学显微镜为日本 Olympus公司产品。 1.4 病 毒 的 分 离 无菌采集送 检 雏 鹅 的 肝、脾、肠 道 及 其 内 容 物, 将 病 料 剪 碎 后 ,使 用 玻 璃 匀 浆 器 研 磨 制 成 组 织 匀 浆 。 反复冻融3次 后,以 3 000r/min 离 心 30min,取 上 清,向 病 料 上 清 液 中 加 入 工 作 浓 度 为 1 000U/mL 的青 霉 素 和 0.1mg/mL 的 链 霉 素。 病 料 上 清 液 按 1∶100的 比 例 用 灭 菌 PBS 稀 释 后,经 尿 囊 腔 接 种 11日龄鹅胚,每枚接种0.2mL,另 一 组 接 种 等 量 的 灭菌 PBS设为对照。接种后的鹅胚置 于 37 ℃ 的 孵 化 器 内 继 续 孵 育 ,每 天 照 胚 2 次 ,观 察 鹅 胚 的 生 长 发 育 及 死 亡 情 况 ,弃 去 24h 之 内 死 亡 的 鹅 胚 ,收 集 2~ 5d 内 死 亡 的 鹅 胚 ,并 置 于 4 ℃ 冰 箱 内 过 夜 后 收 集 尿 囊液。 1.5 PCR 检测 取 鹅 胚 尿 囊 液 200μL,采 用 SDS 和 蛋 白 酶 K 的方法 提 [7] 取病毒基因组 DNA,利用本实验 室 建 立 的 GPV PCR[8]对鹅胚尿囊液中的 GPV 进行检测。 1.6 IFA 检测 将调整好浓度的 GEF 细胞悬液加入6孔板内, 并且 采 用 同 步 接 毒 的 方 法,向 细 胞 悬 液 内 按 1∶20
感染鹅细小病毒雏鹅病理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感染鹅细小病毒雏鹅病理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感染鹅细小病毒雏鹅病理学研究
摘要:鹅细小病毒是一种引起雏鹅高死亡率的病原体,其感染会导致雏鹅的呼吸道、消化道、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受到损害,严重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本研究旨在探
讨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鹅的病理学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
验基础。
研究内容:本研究计划选取一定数量的健康雏鹅和感染鹅细小病毒的雏鹅,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病理学变化。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采集标本:收集健康雏鹅和感染鹅细小病毒的雏鹅的组织标本,包括肝脏、脾脏、肺、肠、脑等。
2.病理学检查:对收集到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各器官在感染后是否有炎症、水肿、坏死等病理变化。
同时,应对比健康雏鹅和感染雏鹅的病理学变化,
分析感染鹅细小病毒对雏鹅各器官的影响。
3.分子检测:通过PCR法检测感染鹅细小病毒的雏鹅组织标本中是否存在该病毒。
4.病理学变化机制研究:结合病理学检查和分子检测结果,分析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鹅的病理学变化机制,探讨该病毒对雏鹅器官的损害机理。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明确鹅细小病毒对感染雏鹅各器官的具体损害情况;
2.探讨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鹅的病理学变化机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3.为鹅细小病毒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关键词:鹅细小病毒;雏鹅;病理学;感染;发生机制。
新型鹅星状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全基因序列分析

动物医学进展,021 ,42(3)=32-135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新型鹅星状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全基因序列分析卢秀娴1,张思远1*,梁昭平2,林举攀1,冯盛春1,黄 芬1,潘俊斌2(.广州市华南农大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300;.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 2)摘要:为了解近年鹅星状病毒的流行情况,通过鹅胚接种、鹅胚半数致死量测定(EID ;0)、RT-PCR 检测和基因组序列测定等方法,从2019年山东某养鹅场雏鹅疑似星状病毒引起鹅内脏痛风病的病料中分离出1株 新型鹅星状病毒,命名为Ast V /Goose/SD776/2019.该分离株能引起鹅胚典型的临床症状,病毒无血凝活性,EID >;0为10 40/0.2 mL ,动物回归试验中死亡的雏鹅可以复制出与临床自然感染相似的病变。
用RT-PCR 对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的3个ORF 和与新型鹅星状病毒毒株(JSHA 、SD()1、SDPY 、GD)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较高(99.2%以上)与能导致雏鹅肠炎的鹅星状病毒(FLX)及其他种属禽源星状病毒同源 性相对较低,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在进化树上与4株新型鹅星状病毒的亲缘关系接近,表明分离毒株为新型鹅星状病毒。
关键词:鹅星状病毒;分离;鉴定;序列分析中图分类号S852.65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 v irus , GoAstV )是近年危 害我国养鹅业重要的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之一]1 ,主要感染3周龄以内的雏鹅[]。
感染后鹅群发生高度致 死性内脏痛风病,病死率可高达30%,该病的病原是由星状病毒引起的(Astrovirus , AstV),临床病变主要 以肾脏及腿部肌肉、关节覆盖大量尿酸盐沉积物为特征[]。
AstV 属于星状病毒科,1975年被首次发现, 是一种无囊膜20面体的单股正链RNA 病毒,广泛存在于动物群体中[]AstV 的基因组全长约6.1 —7.9kb,不同种星状病毒之间序列变异较大,包括5'端未翻译区(untranslation region , UTR)、3个开放性阅读 框(ORF1 a .ORF1 b 和ORF2)3’UTR 及多聚腺苷酸(PolyA )尾[];不同种AstV 之间存在基因重组现象,同源重组多发生于基因组ORFlb/ORF2交界区,该区域包含一个稳定的发夹结构,是AstV 同源重组的高发部位,但ORF1 b 区域同样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免疫组化和PCR方法检测鹅细小病毒在感染雏鹅体内分布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免疫组化和PCR方法检测鹅细小病毒在感染雏鹅体内分布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鹅细小病毒是一种引起鹅细小病的病原体,对于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针对该病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但目前对于其在感染雏鹅体内的分布规律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免疫组化和PCR方法检测鹅细小病毒在感染雏鹅体内的分布情况,为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拟采用以下方法:1. 动物模型建立:选择健康2日龄的雏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鹅细小病毒进行感染。
2. 免疫组化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组织中的鹅细小病毒抗原表达情况。
3. PCR检测:采用PCR方法检测不同组织中的鹅细小病毒DNA含量及其分布情况。
三、研究预期结果通过免疫组化和PCR方法检测,可了解鹅细小病毒在感染雏鹅体内的分布规律,包括其寄生在哪些组织和器官中,以及抗原表达和基因含量的差异等。
因此,本研究可以为探究鹅细小病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并对疫病的及时防治提供依据。
四、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拟定为12个月,进度安排如下:第1-2个月:收集阅读文献,撰写开题报告。
第3-4个月:准备实验材料和介绍鹅细小病毒育苗。
第5-6个月:建立病毒感染动物模型。
第7-8个月: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组织中的鹅细小病毒。
第9-10个月:使用PCR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组织中的鹅细小病毒。
第11-12个月: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五、预期成果和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和PCR方法检测鹅细小病毒在感染雏鹅体内分布规律,对该疫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此外,该研究还可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为养殖业的疾病控制和预防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鹅细小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鹅细小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研究进展朱海侠;万春和;黄瑜【期刊名称】《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年(卷),期】2011(19)1【摘要】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由我国学者方定一1956年首次分离报道.GPV基因组约5Kb,由左右2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组成:LORF(1eft ORF)和RORF(right ORF).LORF 编码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NS)NS1和NS2,RORF编码VP1、VP2和VP3 三种结构蛋白.本文针对近年来鹅细小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页数】5页(P82-86)【作者】朱海侠;万春和;黄瑜【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州,350013;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州,35000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州,35001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州,35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8.332.659.2;Q754【相关文献】1.新型鹅细小病毒四川株的全基因组扩增及遗传进化分析 [J], 葛志琪;吴英;赵新新;程安春;刘亚刚;陈舜;朱德康;刘马峰;汪铭书;贾仁勇;孙昆峰;杨乔2.鹅细小病毒基因组结构研究进展 [J], 曹楠;杨舒展;黄冠雄;郭思璇;曾依翎;李冰心;田允波;许丹宁3.半番鸭胚中鹅细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基因组分子特征分析 [J], 傅秋玲;朱春华;黄瑜;程龙飞;万春和;傅光华;施少华;陈红梅;刘荣昌;陈翠腾;陈珍4.鹅细小病毒基因组与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J], 朱峰伟;朱新产5.鹅细小病毒弱毒株的培育及其致弱前后全基因组中核酸变异的分析 [J], 张青山;李晨曦;刘明;邵周伍林;张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