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法文: Pasteurisation),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于1864年发明的消毒方法,原理是用60~90°C的短暂加热,来杀死液体中的微生物,以达到保质的效果;确切温度和时间依照液体的种类和它所含的微生物的性质而不同。
现在主要用于牛奶、葡萄酒、啤酒和果汁消毒。
历史
1864年夏季,法国化学家与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在阿尔布瓦发明了一种葡萄酒和啤酒的消毒保存方法[1]。
他通过实验发现把新酒短暂加热到50~60 °C(122~140 °F)就足以杀死酒中的微生物,长期保存也不会变酸,而且不牺牲酒的口味品质。
[1]这种方法以巴斯德的姓氏命名,称为"pasteurization"。
巴氏消毒法起初用作处理酒类[2],很多年后才用于杀灭牛奶的微生物。
[3]
牛奶消毒
传统用煮沸的方法来彻底消毒,但这样会使牛奶失去其风味,也会令到牛奶中的蛋白质凝固和使牛奶中的维他命流失。
使用巴斯德消毒法于牛奶时,以72-75°C的温度把牛奶煮15~30秒,然后立刻冷却到4-5°C。
此法由于未煮沸,比较能保留牛奶的风味,但另一方面不煮沸就不能消除的牛奶里全部微生物,这温度只是刚好把致病的细菌消除。
由于仍然有部份细菌生存,巴斯德消毒法消毒的牛奶即使未开封,在室温下一两天后仍会变质,因此应冷藏。
未开封置的牛奶于6-7°C可以保存6-10日。
巴氏消毒的原理

巴氏消毒的原理
巴氏消毒是一种常见的热处理方法,主要原理是通过加热将食品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杀灭,从而达到保鲜、延长货架期和确保食品安全的目的。
巴氏消毒的具体原理是利用高温状态下的杀菌作用。
食品在经过巴氏消毒设备加热处理后,温度会升至72-75摄氏度,并保持该温度持续一定时间,通常为15-30秒。
在这个过程中,高温会使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细胞膜破裂,破坏其内部结构和代谢功能,从而达到杀灭的目的。
此外,巴氏消毒还利用了快速冷却的原理。
经过高温处理的食品会迅速降温至20摄氏度以下,以避免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在温度较高时再度繁殖。
需要注意的是,巴氏消毒并不能完全杀死所有的微生物,有些耐热的孢子可能仍能存活。
因此,在设备设计和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以确保高温持续时间足够长且温度可靠、均匀地传递到食品中。
总的来说,巴氏消毒通过高温处理的方式,破坏病原微生物的细胞膜和内部结构,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目的,确保食品的安全和持久保鲜。
巴斯德消毒法

路易斯·巴斯德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 (1821-1895.9.25)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开始研究,他也是一位科学巨人。
巴斯德的成就: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
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
(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
(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疫苗。
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4)曲颈瓶的巧妙发明和细菌试验证明其不是由腐败的物体产生,而是细菌将物体腐化,打破了牛顿等人长久以来的观点。
路易斯·巴斯德被世人称颂为“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不仅是个理论上的天才,还是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他于184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
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
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
此外,巴斯德的工作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的酿酒业、养蚕业和畜牧业。
巴斯德与医学:巴斯德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人物。
巴斯德的贡献涉及到几个学科,但他的声誉则集中在保卫、支持病菌论及发展疫苗接种以防疾病方面。
巴斯德并不是病菌的最早发现者。
营养学名词解释 (2)

8. 骨质疏松症——指骨结构变得稀疏,重量减轻,脆性增加,容易骨折的一种疾患
1 蛋白质互补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同时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利用率的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1. 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2. 食物中毒: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同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6.K值:是指ATP分解的低级产物肌苷(HxR)和次黄嘌呤(Hx)占ATP系列分解产物ATP+ADP+AMP+IMP+ HxR +Hx的百分比,(ATP顺次分解过程中,终末产物多少来判定鱼体新鲜程度)主要适用于鉴定鱼类早期腐败。
7.水分活性:如果把食品中水分的蒸汽压以P表示,PO表示纯水的蒸汽压,在同一条件下(温度、湿度、压力)两者的比值即为水分活性(Water Activity,aw)aw =P/ PO(其100被相当于相对湿度)。亦即凡是能提供微生物利用的那部分水分。
16. 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17. 美拉德反应——高温过程中,食物蛋白质、氨基酸等的氨基和糖以及脂肪氧化的醛、酮等羰基所发生的反应,使食品发生褐变。
18.必需氨基酸______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需由膳食提供的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蛋氨酸。婴幼儿还包括组氨酸
巴氏消毒的名词解释

巴氏消毒的名词解释
巴氏消毒是一种杀灭病原体的消毒方法,目前常用于牛奶消毒。
巴氏消毒最早是由法国人发明的一种消毒方法,可以有效对细菌的芽孢、大肠杆菌、甲肝病毒、乙肝病毒等病原体起到杀灭效果,其方法是62~65度温度消毒30分钟或者75~90度消毒15秒,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既可以杀灭牛奶中的病原体,又可以不对牛奶的营养和风味造成影响。
但需注意巴氏消毒法并不能杀灭所有的细菌,对于某些对高温有一定耐受性的细菌,巴氏消毒法无法完全杀灭,因此经巴氏消毒法消毒的牛奶需在低温保存以避免这些残留细菌再度生长。
除巴氏消毒法外,常用消毒方法还有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卫生消毒等,比如紫外线灯照射等,需根据不同用途选择不同的消毒方法。
巴氏灭菌法,亦称低温消毒法,是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的低温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常常被广义地用于定义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
牛奶常用的消毒法

牛奶常用的消毒法
一般地说,市场上供应的牛奶采用两种消毒方法。
1、巴氏消毒法
即鲜牛奶先冷却,然后把du鲜牛奶加热到65℃,经过30分钟;或者加热到72℃~76℃,持续15分钟。
巴氏消毒奶是一种“低温杀菌牛奶”,其优点是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基本没有发生变化,缺点是仅仅杀灭了牛奶中的病毒,而不是杀灭所有的微生物。
因此这种牛奶从离开生产线,到运输、销售、存储等各个环节,都要求在4℃左右的环境中冷藏,防止牛奶中的微生物“活跃”起来。
巴氏消毒奶一般用屋顶型、塑料袋、玻璃瓶包装。
2、超高温灭菌法
也叫常温奶,包装多为利乐砖、利乐枕、还有无菌塑料包,有的包装上写的是经“UHT”加工的牛奶,UHT就是超高温灭菌的英文缩写。
即采用134℃~135℃的高温,瞬间消毒原奶4秒钟,使得牛奶中的有害细菌和微生物包括其孢子全部被杀灭。
经超高温灭菌的牛奶,所采用的利乐包装,可与外界的空气完全隔离,使得牛奶不再受到细菌污染,还可避免受阳光和氧气作用导致营养素的进一步破坏。
这种牛奶仔常温下的保存期长达数个月,方便消费者在任何场合饮用。
1。
巴氏杀菌是什么意思

巴氏杀菌是什么意思巴氏杀菌是一种消毒和杀菌的方法,它是由美国微生物学家Louis Pasteur在19世纪末发明的。
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食品、饮料和药品等领域,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巴氏杀菌的原理是通过加热来杀死细菌和病毒,从而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和使用寿命。
巴氏杀菌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将食品或饮料放入杀菌器中,然后加热到特定的温度,通常在60-100℃之间,持续一定时间,以杀死细菌和病毒。
随后将产品迅速冷却,以避免细菌再次繁殖。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杀死绝大多数细菌和病毒,从而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巴氏杀菌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可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和使用寿命,使得产品可以长期保存和运输。
其次,它可以杀死细菌和病毒,从而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最后,它可以保持产品的营养成分和口感,使得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
然而,巴氏杀菌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争议。
首先,加热会使得产品中的营养成分和味道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产品的品质。
其次,巴氏杀菌不能杀死所有的细菌和病毒,还需要其他消毒和杀菌的方法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最后,巴氏杀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巴氏杀菌需要谨慎使用和控制。
我们需要在保证产品安全和卫生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加热对产品品质的影响,采用其他消毒和杀菌的方法来增强产品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同时,我们也需要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总之,巴氏杀菌是一种重要的消毒和杀菌方法,它可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争议,我们需要谨慎使用和控制。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寻找更加安全、环保和高效的消毒和杀菌方法,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
巴氏灭菌法,亦称低温消毒法,是由法国微生物学家XXX发明的低温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常常被广义地用于定义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
由于牛奶及发酵产品富含各种蛋白质,而蛋白质在高温下容易变性,故而使用巴氏消毒法可以尽可能保持牛奶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巴氏消毒法不可能杀死所有细菌,但它能将致病菌的数量降低到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水平。
经巴氏消毒法消毒的牛奶需在低温保存以避免这些残留细菌再度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氏消毒法巴氏消毒法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为葡萄酒消毒时发明,并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一种消毒方法。
指在规定时间内以不太高的温度处理液体食品的一种加热灭菌方法。
巴氏消毒是乳品加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消灭所有的致病菌、酵母、霉菌和绝大部分其它细菌。
但并不能达到灭菌的程度。
此法可以达到消毒目的,又不致损害食品质量。
分低温法(60~65℃)灭菌15~30分钟,高温法(70~80℃)消毒5~15分钟。
有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啤酒和葡萄酒等,不能加热到煮沸的温度(100℃),可采用较低的温度(70~80℃)灭菌,这种灭菌法首先由巴斯德发现,故此得名。
因其灭菌的对象范围有限,只适用于杀死无芽孢的肠道细菌。
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无芽孢细菌加热到60~65℃,经过15~30分钟可以死亡;而加热到70~80℃,则只需5~10分钟即被杀死。
牛奶用巴氏消毒法,用70~75℃或用80℃经几秒钟可达到消毒目的。
这样可以杀死致病菌,特别是无芽孢的肠道细菌,保证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巴氏灭菌法应用到啤酒加热约65℃经30分钟,用此法生产的啤酒称为熟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