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

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一、背景。
生态红线是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划定的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
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旨在科学合理地划定生态红线,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评估目的。
生态红线评估的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评估结果将为相关部门制定生态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评估范围。
生态红线评估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国家级、省级、市级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域。
四、评估内容。
1. 土地利用现状评估,对生态红线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包括农业、工矿、城镇建设等情况。
2. 生物多样性评估,对生态红线范围内的植被、动物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和评估,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3. 水资源评估,对生态红线范围内的水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包括水质、水量、水生态系统等情况。
4. 生态功能评估,对生态红线范围内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估,包括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生物调节、景观美化等功能。
五、评估方法。
1. 野外调查,组织专业人员对生态红线范围内的各项评估内容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
2. 数据分析,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对野外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 专家评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评估结果进行评审和论证,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六、评估成果。
1. 生态红线划定,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生态红线的划定范围和标准,确保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和管理。
2. 生态风险预警,根据评估结果,对生态红线范围内的生态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
3. 政策建议,根据评估结果,向相关部门提出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建议,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七、实施保障。
1. 加强监测,建立健全的生态红线评估监测体系,定期对生态红线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2. 加强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生态红线评估实施方案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附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二○一四年一月—3—目录前言 (6)1 适用范围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6)3 术语和定义 (7)4 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 (8)4.1 生态功能红线类型 (8)4.2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 (8)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 (9)5.1 系统性原则 (9)5.2 协调性原则 (9)5.3 等级性原则 (9)5.4 强制性原则 (9)5.5 动态性原则 (9)6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 (10)6.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 (10)6.2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估 (10)6.3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10)6.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 (10)6.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集成 (11)7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 (13)7.1 重要生态功能区 (13)7.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13)7.3 禁止开发区 (15)8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方法 (15)—4—8.1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 (15)8.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 (21)8.3 禁止开发区红线划定 (33)8.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与命名 (33)9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 (34)9.1 生态功能红线图件 (34)9.2 生态功能红线数据库 (35)9.3 生态功能红线成果技术报告 (36)附录A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光能利用率模型 (37)附录B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的土壤保持功能算法 (41)附录C物种分布数据库与物种分布模型 (43)—5—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附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 年5月附录A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方法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模型评估法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定量指标评估法。
其中,模型评估法所需参数较多,对数据需求量较大,准确度较高;定量指标法以NPP 数据为主,参数较少,操作较为简单,但其适用范围具有地域性。
为提高评估结论的准确性以及与实地的相符性,评估方法的参数选取可在评估过程进行适当调整和细化,尽可能采用国内权威的、分辨率更高的基础数据。
评估结果还需根据实地观测、调查结果进一步校验。
对于全国和各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可使用 NPP 定量指标法、模型法及其他常用评估方法。
鉴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中使用的方法为模型法,为保持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建议各地优先使用模型法。
模型评估法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估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等)通过其特有的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对降水进行截留、渗透、蓄积,并通过蒸散发实现对水流、水循环的调控,主要表现在缓和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减缓河流流量的季节波动、滞洪补枯、保证水质等方面。
以水源涵养量作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估指标。
评估模型i i 采用水量平衡方程来计算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为:TQP R ET A 10式中:T Q 为总水源涵养量(m 3),P 为降雨量(mm ),R 为地表径ii流量(mm ),E T 为蒸散发(mm ),A 为 i 类生态系统面积(km 2),i 为 研究区第 i 类生态系统类型,j 为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数。
数据准备(1)数据来源与获取 根据上述模型,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估需收集生态系统类型数据集、气象数据集和蒸散发数据集等,具体信息见表 A 1。
表 A 1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估数据表(2)数据预处理降雨量因子:根据气象数据集处理得到。
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PPT课件

• GIS常用的空间分析 • 叠加分析的原理方法 • 理论依据 • 数据获取 • 生态因子的选取 • 单因子分级及其评价 • 权重确立 • 求取评价结果值及分级标准确定
第1页/共29页
评价技术流程
第2页/共29页
GIS常用的空间分析
• 下面以ARCGIS软件为例介绍在众多的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中经常使用的几种 : • 表面分析 • 空间查询分析 • 缓冲区分析 • 叠置分析 • 网络分析 • 三维分析
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结果显示土地分为不同的生态区域,为土地的合理配置、有续开发提 供科学依据。
第24页/共29页
高程评价图
坡度评价图
第25页/共29页
坡向评价图
植被多样性评价图
第26页/共29页
水体分布评价图
水体缓冲分析评价图
第27页/共29页
生态敏感性分析灰度图
生态敏感性分析分级图
第28页/共29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9页/共29页
第9页/共29页
生态因子的选取
• 对于同一个目标,可以对应多个属性,而不同的目标也可能会对应同一个因子的属性。在 选取因子时需符合以下要求:
• 首先是完整,易于理解; • 其次是可以定量,即可以用数量化的指标表示,或是能用特定的方法将其转化为定量指标; • 第三是可操作性,这里强调的是因子的可取性(具有一定的现实统计基础)、可比性、可测
• (3)检验判断结果——整合度(C.I.)计算 在获得各因子的权重后,还要检验此结果是否科学 正确,因为这只是两个评价标准间的价值比较,对 全体评价标准而言不一定具备这样的价值。这时需 要鉴于“整合度”(C.I.)来解决。整合度 (C.I.)--(合计得分的算术平均一项目数)/(项目 数一1)。一般的c.I.值在“0.1”之间,有时根 据需要允许达到“O.15”。如果在此区间内,说 明此权重的计算结果是合理可行的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技术指南

02
划定技术与方法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来源
利用卫星遥感、航空摄影、无人机等 手段获取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结合地 面调查数据进行补充。
数据处理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校正、拼 接等操作,提取基础地理信息要素, 如地形、水系、植被等。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评价方法
采用专家打分、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 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定量化 评价。
公众参与与协商
在生态保护红线调整优化过程中,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和协商,充分 听取各方意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04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国内典型案例介绍
01
案例一:三江源生态保护红线区
02
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 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有效保护了水源地和生物多样性。
加强监管与评估
建立生态补偿的监管和评估机制 ,确保补偿资金使用透明、规范 ,同时对生态保护效果进行定期 评估,不断完善补偿机制。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
强化执法监管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的执法监管体系,加 大执法力度,对违反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 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监测与预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进行 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生态问题,为决策提供 科学依据。
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生态保护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理念和技 术。
THANKS
感谢观看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与管理技术指南
contents
目录
• 生态保护红线概述 • 划定技术与方法 • 管理措施与政策建议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环发[2014]10号)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环发[2014]10号)](https://img.taocdn.com/s3/m/02ce2a0d87c24028915fc386.png)
附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二○一四年一月—3—目录前言 (6)1 适用范围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7)3 术语和定义 (8)4 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 (9)4.1 生态功能红线类型 (9)4.2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 (9)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105.1 系统性原则 (10)5.2 协调性原则 (10)5.3 等级性原则 (10)5.4 强制性原则 (10)5.5 动态性原则 (11)6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 (11)6.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 (11)6.2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估 (11)6.3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12)6.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 (12)6.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集成 (12)7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 (15)7.1 重要生态功能区 (15)7.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15)7.3 禁止开发区 (17)—4—8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方法 (18)8.1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 (18)8.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 (26)8.3 禁止开发区红线划定 (40)8.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与命名 (41)9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 (42)9.1 生态功能红线图件 (42)9.2 生态功能红线数据库 (44)9.3 生态功能红线成果技术报告 (45)附录A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光能利用率模型 (46)附录B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的土壤保持功能算法 (51)附录C物种分布数据库与物种分布模型 (53)—5—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
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法

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法1.水质评价方法水质是衡量水体水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水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常用的水质评价方法包括水样采集与分析技术、水质指标与评价体系建立技术以及水质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的建立等。
通过对水质指标的分析,可以判断水生态环境的状况,为水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2.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包括物种多样性与数量分析方法、生境多样性评估技术、功能多样性分析等。
通过对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估,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状态,为水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3.生态流量评估方法生态流量是指维持水生态系统正常工作所需的最低水流量,对保护水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常用的生态流量评估方法包括物种水流量关系分析、生态水流量模型建立和应用等。
通过对生态流量的评估,可以确定水生态系统的最低水流量需求,为水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4.湿地保护评估方法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具有重要的水生态保护价值。
常用的湿地保护评估方法包括湿地类型划分与评估技术、湿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与方法等。
通过对湿地的评估,可以了解湿地的类型、功能和状况,为湿地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5.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生态敏感性是指环境对人类活动或自然干扰的响应程度,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包括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分析技术、水生态系统演化分析技术、景观格局与动态分析等。
通过对生态敏感性的评价,可以了解环境对干扰的响应程度,为水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法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从水质评价、生物多样性、生态流量、湿地保护和生态敏感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为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划定水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19ded58b284ac850ad024241.png)
环发〔2014〕10号附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二○一四年一月目录前言 (6)1 适用范围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6)3 术语和定义 (7)4 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 (8)4.1 生态功能红线类型 (8)4.2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 (8)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 (9)5.1 系统性原则 (9)5.2 协调性原则 (9)5.3 等级性原则 (9)5.4 强制性原则 (9)5.5 动态性原则 (10)6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 (10)6.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 (10)6.2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估 (10)6.3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10)6.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 (11)6.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集成 (11)7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 (13)7.1 重要生态功能区 (13)7.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13)7.3 禁止开发区 (15)8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方法 (15)8.1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 (15)8.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 (21)8.3 禁止开发区红线划定 (34)8.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与命名 (34)9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 (35)9.1 生态功能红线图件 (35)9.2 生态功能红线数据库 (37)9.3 生态功能红线成果技术报告 (38)附录A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光能利用率模型 (39)附录B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的土壤保持功能算法 (43)附录C物种分布数据库与物种分布模型 (45)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针对区域生态敏感性特征,开展生态敏感性评价与等级划分,将敏感性等级高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数据准备
收集评价区域范围内基础图件和数据,包括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土壤侵蚀强度、水环境功能区划、地形、土地利用、野生动植物分布、开发建设活动、气象数据(气温、降水、风力、蒸发等)等,进一步采用遥感影像解译与GIS 空间分析技术,完善生态敏感性评价所需的数据资料。
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
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根据土壤侵蚀发生的动力条件,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
以风力侵蚀为主带来的水土流失敏感性将在土地沙化敏感性中进行评价;本节主要对水动力为主的水土流失敏感性进行评价,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功能区划技术规范的要求,并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选取降水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度坡长和地表植被覆盖等评价指标,并根据研究区的实际对分级评价标准作相应的调整。
将反映各因素对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单因子分布图,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乘积运算,公式如下:
4R i i i i i C LS K SS ⨯⨯⨯=
式中:SS i 为i 空间单元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评价因子包括降雨侵蚀力(R i )、土壤可蚀性(K i )、坡长坡度(LS i )、地表植被覆盖(C i )。
不同评价因子对应的敏感性等级值见表B1。
R i —降水侵蚀力值
可根据王万忠等1利用降水资料计算的中国100多个城市的R 值,采用内插法,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R 值分布图。
根据表B1中的分级标准,绘制土壤侵蚀对降水的敏感性分布图。
LS i —坡度坡长因子:对于大尺度的分析,坡度坡长因子LS 是很难计算的。
1
王万忠, 焦菊英, 1996, 中国的土壤侵蚀因子定量评价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16(5):1-20
这里采用地形的起伏大小与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关系来估计。
在评价中,可以应用地形起伏度,即地面一定距离范围内最大高差,作为区域土壤侵蚀评价的地形指标。
然后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区域土壤侵蚀对地形的敏感性分布图。
K i—土壤质地因子:可用雷诺图表示。
通过比较土壤质地雷诺图和K因子雷诺图,将土壤质地对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影响分为5级;在没有详细的土壤质地图的情况下,可采用自然断裂法对K值进行分级,<,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极敏感。
根据土壤质地图,绘制土壤侵蚀对土壤的敏感性分布图。
C i—覆盖因子:地表覆盖因子与潜在植被的分布关系密切。
根据植被分布图的较高级的分类系统,将覆盖因子对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影响分为5级,并利用植被图绘制土壤侵蚀对植被的敏感性分布图。
表B1水土流失敏感性的评价指标及分级赋值
在数据条件具备的条件下也可采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计算评价区土壤侵蚀量的空间分布值,根据土壤侵蚀量大小进行水土流失敏感性分级。
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
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功能区划技术规范的要求,并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选取干燥指数、起沙风天数、土壤质地、植被覆盖度等评价指标,并根据研究区的实际对分级评价标准作相应的调整。
根据各指标敏感性分级标准及赋值(表B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各单因子敏感性影响分布图进行乘积运算,得到评价区的土地沙化敏感性等级分布图,公式如下:
i D =式中:D i 为i 评价区域土地沙化敏感性指数;I i 、W i 、K i 、C i 分别为评价区域干燥度指数、起沙风天数、土壤质地和植被覆盖的敏感性等级值。
表B2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指标及分级
I i —干燥度指数:表征一个地区干湿程度,反映了某地、某时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状况。
采用修正的谢良尼诺夫公式2计算干燥度指数。
℃期间的降水量
10≥全年℃的积温
10≥全年16
.0i =I
W i —起沙风天数:风力强度是影响风对土壤颗粒搬运的重要因素。
已有研究资料表明3,砂质壤土、壤质砂土和固定风砂土的起动风速分别为、和 5.1m/s ,选用冬春季节大于6m/s 起沙风天数这个指标来评价土地沙化敏感性。
根据研究区各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利用插值生成土地沙化对起沙风天数敏感性的单因素评价图。
K i —土壤质地:不同粒度的土壤颗粒具有不同的抗蚀力,粘质土壤易形成团粒结构,抗蚀力增强;在粒径相同的条件下,沙质土壤的起沙速率大于壤质土壤的起沙速率;砾质结构的土壤和戈壁土壤的风蚀速率小于沙地土壤;基岩质土壤供沙率极低,受风蚀的影响不大。
以土壤质地图为底图,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得出土壤质地对土地沙化敏感性的单因素评价图。
C i —植被覆盖度::地表植被覆盖是影响沙化敏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水域、冰雪和植被覆盖高的地区,不会发生土壤的沙化;相反,地表裸露、植被稀少都会使土壤沙化的机会增加。
因此,植被覆盖是评价土地沙化敏感性的又一重要指标。
2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中国气候区划》(初稿),科学出版社,北京,1959. 3
刘连友等. 耕作土壤可蚀性颗粒的风洞模拟测定. 科学通报,1998,43(15):1663-1666.
i
)/()(soil veg soil i NDVI NDVI NDVI NDVI C --=
式中:NDVI veg 为完全植被覆盖地表所贡献的信息,NDVI soil 为无植被覆盖地表所贡献的信息。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图像处理,获取植被NDVI 影像图,进而计算植被覆盖度。
由于大部分植被覆盖类型是不同植被类型的混合体,所以不能采用固定的NDVI soil 和NDVI veg 值,通常根据NDVI 的频率统计表,计算NDVI 的频率累积值,累积频率为2%的NDVI 值为NDVI soil ,累积频率为98%的NDVI 值为NDVI veg 。
评价分级与红线划定
采用自然分界法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将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分为5级,即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具体分级赋值及标准见表B3。
表B3生态敏感性评价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