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

合集下载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附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一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二O—四年一月目录前言错误! 未指定书签。

1适用范围 ................................................................. 错误! 未指定书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 未指定书签。

3术语和定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

4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生态功能红线类型.................................................... 错误! 未指定书签。

4.2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 错误! 未指定书签。

5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

5.1系统性原则.......................................................... 错误! 未指定书签。

5.2协调性原则.......................................................... 错误! 未指定书签。

5.3等级性原则.......................................................... 错误! 未指定书签。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技术手段与工具
遥感技术
利用遥感技术对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和 评估,获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生态数据进行空 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为划定工作提 供技术支持。
生态模型模拟
利用生态模型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 化过程,预测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和 潜在风险。
大数据分析技术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生态数据进行 分析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生态信息, 为划定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3
生态保护红线与空间规划衔接
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确保 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不触碰生态保护红线。
企业或个人参与案例
企业参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通过投资、捐赠等方式支持生态保护事业。
个人参与生态保护红线监督
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理工作,通过举报、监督等方式维护生态安全。
统一划定标准与方法
制定统一的划定标准
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原则、范围、方法等,确保各地划定结果 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比性。
完善划定方法体系
针对不同生态系统和保护对象,研究制定差异化的划定方法和技术 规范,提高划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强化技术支撑
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研究和应用,提升划定工作的科学性和 准确性。
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可以保护自 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 要举措,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 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
相关政策法规
《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
该文件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原则、管控要求、保障措施等,为各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提供 了政策指导。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规则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规则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规则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规则如下:
- 耕地和生态“红线”包括全国实际划定不低于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5万平方公里。

- 落实耕地保护优先序,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各省份实际划定城镇开发边界范围控制在2020年现状城镇建设用地的1.3倍以内,倒逼各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大存量用地盘活力度,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 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协调各类专项规划空间需求和矛盾冲突,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落实“多规合一”。

- 同步建设全国统一的“数、线、图”一致的数字化平台,为建立“数字国土”和“智慧国土”、实现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奠定基础,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需要遵循科学划定、严格保护、稳定功能、部门协调的原则,以保障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附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二○一四年一月目录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

本指南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功能红线的定义、类型及特征界定,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基本原则、技术流程、范围、方法和成果要求等。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组织制订,主要编制单位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省级及以下行政区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42号)《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35号)《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环发〔2008〕92号)《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环发〔2010〕106号)《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国函〔2012〕13号)GB/T 12343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CH/T 900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3 术语和定义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在提升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必须严格保护的最小空间范围与最高或最低数量限值。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附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 年5月附录A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方法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模型评估法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定量指标评估法。

其中,模型评估法所需参数较多,对数据需求量较大,准确度较高;定量指标法以NPP 数据为主,参数较少,操作较为简单,但其适用范围具有地域性。

为提高评估结论的准确性以及与实地的相符性,评估方法的参数选取可在评估过程进行适当调整和细化,尽可能采用国内权威的、分辨率更高的基础数据。

评估结果还需根据实地观测、调查结果进一步校验。

对于全国和各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可使用 NPP 定量指标法、模型法及其他常用评估方法。

鉴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中使用的方法为模型法,为保持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建议各地优先使用模型法。

模型评估法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估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等)通过其特有的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对降水进行截留、渗透、蓄积,并通过蒸散发实现对水流、水循环的调控,主要表现在缓和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减缓河流流量的季节波动、滞洪补枯、保证水质等方面。

以水源涵养量作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估指标。

评估模型i i 采用水量平衡方程来计算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为:TQP R ET A 10式中:T Q 为总水源涵养量(m 3),P 为降雨量(mm ),R 为地表径ii流量(mm ),E T 为蒸散发(mm ),A 为 i 类生态系统面积(km 2),i 为 研究区第 i 类生态系统类型,j 为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数。

数据准备(1)数据来源与获取 根据上述模型,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估需收集生态系统类型数据集、气象数据集和蒸散发数据集等,具体信息见表 A 1。

表 A 1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估数据表(2)数据预处理降雨量因子:根据气象数据集处理得到。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公布日期】2017.05.27
•【文号】环办生态〔2017〕48号
•【施行日期】2017.05.2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
正文
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的通知
环办生态〔2017〕4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发展改革委: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的安排部署,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共同组织编制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

请按照本指南要求,加快推进本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

环境保护部联系人:张哲、张文国
电话:(010)66103047、66556309
传真:(010)66103049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系人:徐卫华
电话:(010)68501597
传真:(010)68501657
附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2017年5月27日。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201705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201705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201705附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5月目录1 适用范围 (6)2 编制依据 (6)3 术语和定义 (8)4 划定原则 (9)4.1科学性原则 (9)4.2整体性原则 (9)4.3协调性原则 (9)4.4动态性原则 (10)5 管控要求 (10)6 划定工作程序 (10)6.1制定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10)6.2开展划定工作 (11)6.3各省(区、市)方案上报与审核 (11)6.4方案批准与发布 (11)7 划定技术流程 (12)7.1开展科学评估 (12)7.2校验划定范围 (13)7.3确定红线边界 (14)7.4形成划定成果 (16)7.5开展勘界定标 (16)8 命名与编码 (18)8.1命名 (18)8.2编码 (18)9 成果要求 (19)9.1文本 (19)9.2图件 (19)9.3登记表 (20)9.4台账数据库 (20)9.5技术报告 (20)10 附则 (20)附录A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方法 (21)附录B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方法 (41)附录C生态保护红线综合制图 (50)附录D生态保护红线汇总表 (53)附录E生态保护红线登记表 (54)附录F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报告编写大纲 (55)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落实《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制定本指南。

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厅字〔2017〕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7〕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国办〔2016〕8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国务院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国函〔2015〕160号)《国务院关于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的批复》(国函〔2011〕167号)《国务院关于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0〕6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8〕33号)《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67号)《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2016年)的通知》(水资源函〔2016〕383号)《关于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的公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15年第61号)GB/T 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1234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GB/T 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HJ/T 33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SL 19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CH/T 9005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3 术语和定义生态保护红线: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流程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流程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流程探析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对生态安全的底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公式如下:
AcApArRKLS1C
式中,Ac为水土保持量(t/hma);Ap为潜在土壤侵蚀量;Ar为 实际土壤侵蚀量;R为降雨侵蚀力因子(MJmm/hm2ha);K为土壤可 蚀性因子(thm2h/hm2MJmm);L、S为地形因子,L表示坡长因子,S表示坡度因子;C为植被覆盖因子。
A.1.2.2
A.1.1.1
采用水量平衡方程来计算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为:
TQ
i1
PRETA103
式中:TQ为总水源涵养量(m3),P为降雨量(mm),R为地表径
ii
流量(mm),ET为蒸散发(mm),A为i类生态系统面积(km2),i为 研究区第i类生态系统类型,j为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数。
A.1.1.2
(1)数据来源与获取根据上述模型,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估需收集生态系统类型
落叶阔叶林
1.33
落叶针叶林
0.88
灌丛
4.26
落叶阔叶灌丛
4.17
针叶灌丛
4.17
稀疏灌丛
19.20
草地
草甸
8.20
草原
4.78
草丛
9.37
稀疏草地
18.27
湿地
湿地
0.00
蒸散发因子:根据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科技资源服务系统网站提供的产品数据。原始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通过ArcGIS软件重采样为250m空间分辨率,得到蒸散发因子栅格图。
(1)数据来源与获取根据上述模型,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估需收集高程数据集、
气象数据集和土壤数据集等数据,具体信息见表A3。
表A3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估数据表
名称
类型
分辨率
数据来源
高程数据集
栅格
30m
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
气象数据集
文本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土壤数据集
矢量/Excel

全国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库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
对于全国和各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可使用NPP定量指标法、模型法及其他常用评估方法。鉴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中使用的方法为模型法,为保持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建议各地优先使用模型法。
A.1
A.1.1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估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等)通过其特有的结构与
水相互作用,对降水进行截留、渗透、蓄积,并通过蒸散发实现对水流、水循环的调控,主要表现在缓和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减缓河流流量的季节波动、滞洪补枯、保证水质等方面。以水源涵养量作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估指标。
生态系统面积因子:根据全国生态状况遥感调查与评估成果中的生态系统类型数据集得到。原始数据为矢量数据,通过ArcGIS软件转为250m空间分辨率的栅格图。
A.1.1.3
将各因子统一成250m分辨率的栅格数据,在ArcGIS栅格计算器(SpatialAnalyst→RasterCalculator)中,根据公式计算得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
附件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
环境保护部
附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方法
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模型评估法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定量指标评估法。其中,模型评估法所需参数较多,对数据需求量较大,准确度较高;定量指标法以NPP数据为主,参数较少,操作较为简单,但其适用范围具有地域性。为提高评估结论的准确性以及与实地的相符性,评估方法的参数选取可在评估过程进行适当调整和细化,尽可能采用国内权威的、分辨率更高的基础数据。评估结果还需根据实地观测、调查结果进一步校验。
土壤可蚀性因子K:指土壤颗粒被水力分离和搬运的难易程度,主要与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体结构、渗透性等土壤理化性质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K-0.013830.51575KEPIC0.1317
K0.20.3exp-0.0256ms(1-msilt/100)[m
/(mm
)]0.3
EPICsiltcsilt
(2)数据预处理
降雨侵蚀力因子R:是指降雨引发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通过多 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因子反映,计算公式如下:
24
RR半月k
k1
_
式中,R为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MJmm/hm2ha);R
为第k
半月k
个半月的降雨侵蚀力(MJmm/hm2ha);k为一年的24个半月,k=1,2,…,24;i为所用降雨资料的年份,i=1,2,…,n;j为第i年第k个半月侵蚀性降雨日的天数,j=1,2,…,m;Pi,j,k为第i年第k个 半月第j个侵蚀性日降雨量(mm),可以根据全国范围内气象站点多年的逐日降雨量资料,通过插值获得;或者直接采用国家气象局的逐日降雨量数据产品。α为参数,暖季时α=0.3937,冷季时α=0.3101。
数据集、气象数据集和蒸散发数据集等,具体信息见表A1。
表A1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估数据表
名称
类型
分辨率
数据来源
生态系统类型数据集
矢量
--
全国生态状况遥感调查与评估成果
气象数据集
文本
--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蒸散发数据集
栅格
1km
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科技资源服务系统网站
(2)数据预处理
降雨量因子:根据气象数据集处理得到。在Excel中计算出区域所有气象站点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将这些值根据相同的站点名与ArcGIS中的站点(点图层)数据相连接(Join)。在SpatialAnalyst工具中选择InterpolatetoRaster选项,选择相应的插值方法得到降水量因子栅格图。
地表径流因子:降雨量乘以地表径流系数获得,计算公式如下:
RP
式中:R为地表径流量(mm),P为多年平均降雨量(mm),α为 平均地表径流系数,如表A2所示。
表A2各类型生态系统地表径流系数均值表
生态系统类型1
生态系统类型2
平均地表径流系数(%)
森林
常绿阔叶林
2.67
常绿针叶林
3.02
针阔混交林
2.29
10.25orgC/[orgCexp(3.722.95orgC)]
10.7(1ms/100)/{(1ms/100)exp[5.5122.9(1ms/100)]}
A.1.2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估水土保持是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等)通过其结构与过程减
少由于水蚀所导致的土壤侵蚀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调节服务之一。水土保持功能主要与气候、土壤、地形和植被有关。以水土保持量,即潜在土壤侵蚀量与实际土壤侵蚀量的差值,作为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的评估指标。
A.1.2.1评估模型采用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的水土保持服务模型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