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期末复习讲解与练习语文

【知识精讲】

一、要点梳理

(一)文章概述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的记事录。这篇说理短文出自《阅微草堂笔记》,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道它是这样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三)三行对译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靠近河岸;干,岸佛寺的外门倒塌一起于此,在那里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经过,经历十多年;岁,年寻找终了,最后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

名词作动词,划(船)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

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拖农具,用于除草、平土。钯,通“耙”

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设馆教书你们这些人研究,探求事物的道理、规律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这削下来的木片怎么能被洪水;暴,突然(急、大)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埋没颠倒,错乱

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吗?”

众服为确论。

众人,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巡河、护河的士兵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因为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坑洞

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倾倒像这样

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不停止;已,停止于是逆流

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固然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依照,按照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既然这样那么只,仅仅表面现象根本道理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

可据理臆断欤?

根据主观地判断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吗”

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四)内容梳理

1.文中四种寻找石兽的办法

僧募金重修。(重:读chóng,重新)

乃石性坚重。(读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4)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5)通假字

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二、拓展延伸

1.《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

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纪昀无疑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无怪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记史略》中评论此书道:“纪晓岚本长文笔,多见秘籍,文襟怀旷达,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他竟敢借文章以攻击社会,真算得很有魄力的人”。《阅微草堂笔记》的主要成就也如鲁迅所说:“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中国小说史略》)。由于作者的文笔好和地位高,它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可见《阅微草堂笔记》实为“无人能夺其席”的中国文学瑰宝。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①山门圮于河()

②湮于沙上()

③如是再啮()

(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分)

①一老河兵闻之()

②当求之于上流()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

众服为确论。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3分)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倒塌;②埋没;③咬,这里意为冲激。

(2)①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②石兽。

(3)(1分)众/服为确论。

(4)(3分)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

(5)(3分)“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2分)(照抄原文,理解正确,可酌情给1分)

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

②然则天下之事()

③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④秦悉坑之()

(2)翻译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河中石兽,甲文中寺僧“求之下流”,讲学家认为“求之地中”,作者通过他们的错误,告诉读者山门道理?请你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乙文中赵括最终兵败身死,葬送了赵国军队,请你用一个相关的成语概括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甲乙两文中讲学家和赵奢所说的话,分别概括他们是怎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倒塌;②既然这样,那么;③曾经;④活埋。

(2)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冲走呢?

②假使赵国不让赵括担任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3)甲:最后一句;乙:纸上谈兵。

(4)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轻视他人的人。赵奢是一个熟知用兵之道,了解儿子并能作出客观评价,有远见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