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艺术,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文化名人。
在这些文化名人中,孔子、墨子、庄子、老子、孟子等被尊为思想文化的奠基人,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古代与现代的交融中,中国的思想文化又经历了新的发展。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介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承1.儒家思想的传承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提倡“仁”的概念。
孔子认为“敬人者,人恒敬之”,强调“治国必先治家,治家必先修身”,这些思想深厚、朴实,又包含着深厚的哲学内涵。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承,成为了主流思想。
2.道家思想的传承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人应当追求自然的态度和内心的平和。
老子认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并认为“和大怨者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这些思想虽然寡淡、深奥,但将人的思想从外在转向内在,给了人以深刻的启示。
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也有广泛的传承。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创新1.佛教的传入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给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带来了全新的思想体系。
佛教认为“众生皆苦”,主张离世诸暇,追求涅盘。
佛教的理念使得中国的思想文化更加丰富,开拓了人们的心灵世界,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文化创新之一。
它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公平、公正的机会,也为古代社会贡献了巨大的人才。
科举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三部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1.现代中国哲学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哲学的传承也在不断变化之中。
对于时代的要求,更是要求哲学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解决当代存在问题的方法。
现代中国哲学家不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还开始关注现实问题,为中国的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文化概论历史沿革与传承

中国文化概论历史沿革与传承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为悠久、深厚的文化之一。
它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铸就了今天的多元文化。
本文将对中国文化的历史沿革和传承进行概述。
一、夏商周时期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制度和思想传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祭祀仪式以及社会礼仪等方面。
商朝的兴衰则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背景。
周朝的建立,则进一步加强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封建社会的文化繁荣自秦朝统一六国以后,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极为繁荣。
诗经、楚辞等经典文献的创作和流传,孔子及其弟子的儒家思想的推崇,以及独具特色的汉字书法等各个方面都为中国文化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三、唐宋时期的文化繁盛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
唐朝的盛世文化、宋朝的科技进步以及文人墨客的繁荣,都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元奠定了基础。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赤壁赋》等文学作品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四、元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中国文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元朝的建立带来了外族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出现了一定的异化。
明朝时期,程朱理学的兴起使中国文化发展出新的思想体系。
清朝时期,康雍乾盛世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更稳定的环境,并且也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五、现代时期的文化发展从19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了现代化进程,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
这一时期,包括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在内的重大事件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
然而,中国文化在现代的传承和发展并未停滞不前,诸如中国画、京剧、中医药等传统艺术和文化形式传承至今,并逐渐在国际间赢得了声誉。
六、当代中国文化的特点在当代,中国文化不再是封闭的,它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特色。
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新的生机。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传承,融入了深厚的哲学底蕴、道德准则、艺术表达等。
在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对其中的一些代表性元素进行介绍与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指将古代的思想、价值观念、艺术形式等传递给后代,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有效地继承与发扬。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首先,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可以通过设立相关课程,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兴趣。
其次,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比如传统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通过举办庆祝活动,使人们亲身参与其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与认同感。
再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
各级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推动相关的研究与传承工作。
此外,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举办展览、舞台剧等形式,向公众传递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应用,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并继续发展壮大。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首先,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的发展与创新。
传统京剧、书法、中国画等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艺术家们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加强技术培训等方式,使传统艺术更好地与现代审美观相结合,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其次,中国传统医药的发展与应用。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药物疗效。
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使其在现代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次,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研究与推广。
儒家、道家、佛教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都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人文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思想汇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思想汇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议题,涉及到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自信等方面。
以下是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思考和汇报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等。
这些传统文化承载了丰富的智慧、道德观念和审美价值,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社会伦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承是保持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基础。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的传承。
通过教育、家庭、社会各个层面的努力,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成为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意味着僵化和停滞不前。
在继承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行文化创新和发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与时俱进。
这需要我们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理解,同时也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思维方式。
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培养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和自信心,是对自己文化独特性和价值的认同。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的培养,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
多元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创新,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既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又能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之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需要我们重视文化传承、进行文化创新、培养文化自信,并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文化演变的趋势
文化演变的影响
政治制度:影响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创新和传播 社会变革:影响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承
第六章
史遗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传承文化价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传统文化的传承: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 传统文化的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感
瓷器、丝绸等物品的出口:中国瓷器、丝绸等物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第三章
中国古代文化的 特点和影响
文化特点
历史悠久:中 国是世界上历 史最悠久的国 家之一,拥有 丰富的文化遗
产
多元性:中国 地域广阔,民 族众多,形成 了丰富多彩的
文化形态
包容性:中国 文化具有很强 的包容性,能 够吸收外来文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社会,文 化开始形成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 化繁荣发展
秦汉时期:大一统,文化融合, 形成中华文化主体
文化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 甲骨文、礼乐制度等
文化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 争鸣,儒家、道家、 墨家等思想流派兴起
秦汉时期:统一文字、 度量衡,儒家思想成
为正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 教传入,玄学、骈文
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 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 经济转型升级
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古代文化。
古代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1.1 文字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始于文字的发展。
早在商朝时期,中国人民就已经创造了象形文字,通过刻画各种事物的形状来表达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更加简化的形式,形成了汉字。
汉字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进步,使得古代人们能够进行记录和交流。
1.2 儒家思想的传承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
从孔子到孟子再到朱熹,儒家思想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并深入人心。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教育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3 传统艺术的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传统艺术形式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例如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音乐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至今仍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艺术得以保持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2.1 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上,中国通过古代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的国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也通过东亚的文化传播与周边国家进行了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化不仅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也将自身的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2.2 科技与思想的创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与科技和思想的创新息息相关。
在古代,中国人民发明了众多的科学技术,如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这些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古代中国也孕育了众多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如老子、庄子和墨子等,他们的思想成果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沉淀和积累,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社会价值。
在当今时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浅谈。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传承、学校传承、社会传承以及网络传承。
不同传承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劣势。
1.家庭传承家庭传承是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一种传承方式。
从小接受家庭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和个性塑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具有实际性强、有效性高、亲情感人等优点。
但家庭传承往往受到场景和家庭个性的限制,也容易造成地域文化多元性问题。
2.学校传承学校传承是在家庭传承之后较为重要的一种传承方式。
学校具有社会化教育的特点,可以推翻家庭个性的限制,充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学校传承虽然比家庭传承具有社会化的特点,但泛滥着过多的功利化因素,教育的取向狭窄,显得机械、缺乏灵活性、创新性。
3.社会传承社会传承是自由度最大而最灵活的一种传承方式,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文化,并适应了现代生活的步伐。
社会传承可以在比学校传承更高的社会层面,开展各种形式的传承。
社会传承的成功,除了传统文化内在的优越性之外,也需要传承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者,好的传承活动可以深化文化的传承,提高文化的外在价值。
4.网络传承网络传承是现代时代的新媒介,其特点在于便捷、快速、广泛和低廉,同时它通过互联网传播文化,为传统文化的重振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网络传承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大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和观念,积极塑造了新时代文化意识形态.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要是指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路径和基础成果,包括文化理论、文化领导、文化实践和文化创新等多方面。
随着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融合现代文化,方便新时代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认同和传承。
1.文化理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中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政治和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民俗、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指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由上一代人传递给下一代人,使其代代相传。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遗产众多。
从《周礼》、《礼记》到《四书五经》,从《孙子兵法》到《论语》,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著作。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哲学思想,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道德和人性修养。
孝顺、忠诚、正直等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历史的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历史的回溯和思考,不仅仅关注过去,更要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为人们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取向。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审美的追求。
从古代诗词、书画到传统建筑等方方面面,中国传统文化都注重审美价值的追求。
这种审美观念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境,但同时也展现出了迎接变革的活力和韧性。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中不断发展。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教育领域,学校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与外部文化的接触中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与周边国家和其他国家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这种交流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答:思想文化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包含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等思想文化方面,它们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A:先秦儒学:先秦儒学是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
(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2)先秦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也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3)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
(4)儒家思想中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汉代经学:(1)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
(2)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五经》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
(3)汉代的儒学本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五德终始”之说。
政治的腐败,再加上自然灾害,汉代“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传,最终导致王莽的以新代汉。
C 、魏晋玄学:(1)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2)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3)核心思想:贵无论、本静末动、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以性统情以及名教本于自然等思想。
D、隋唐佛学:( 1)佛教的思辫力胜于中国固有传统的道德说教,其幽远的议论成了思想界的权威,其人生多苦的厌世观和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深人人心。
(2)唐中叶后,统治者对佛教势力进行了几次打击,此后天台宗、华严宗等渐归沉寂,而密宗的加持祈祷之类迷信的方面也在流行一时之后遭到冷落。
相反,倒是禅宗因与老庄思想的融合,赢得知识阶层的普遍认同。
E、宋明理学:(1)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提出“理” 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
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 。
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
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
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2)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2.试论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的礼仪规范。
答: A:衣:( 1)性别和年龄上的服饰不同。
这是由人类主体生理因素产生的服饰类型。
例如男女性别在头饰上有各自的特点,年龄也是服饰类型多样化的原因。
(2)职业和地位上的服饰区别。
这是由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造成的服饰类型。
不同的职业往往有自已的服饰标准。
社会地位对服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3)季节、区域和民族的服饰差异。
这是由自然时空和人种不同形成的服饰类型。
因季节不同,人们将衣服分为春秋、夏、冬三类,并创造了不同的服装款式:单衣、夹衣、棉衣、皮衣。
佩戴装饰上季节差别则更明显。
如冬季围围巾、夏天摇扇子等。
4)、工艺上的服饰差别。
这是由制作方式带来服饰类型的不同。
无论是编织、印染、还是绣嵌、裁缝,这些技术上的因素不仅制约了各种服饰原料,而且构成了服饰的成品和款式。
B:食:( 1)日常生活的饮食惯制。
这是从人体的生理出发,为恢复体力、维持生命的目的而形成的习惯。
它包括饮食的次数、主副食量的分配,以及饮食时间的规定。
(2)、节日礼仪的饮食惯制。
这是人们受到自然季节和社会关系影响确立的习俗。
(3)、信仰上的饮食惯制。
这是民间信仰和宗教仪式在我国人民饮食生活中形成的惯制。
C:住:( 1)宫殿古代称高大的房屋为殿。
(2)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D: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交通工具的国度之一。
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为了出行方便,就已经开始制造和利用代步工具了。
轿是古代独特的代步工具。
3.试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答: A:火药:( 1)产生:炼丹家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
( 2)发展:三国时有个技师马钧,用纸包火药的方法做出了娱乐用的爆仗,开创了火药应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到军事上。
(3)传播:公元10世纪先传入蒙古,阿拉伯, 13 世纪传入欧洲。
B:指南针( 1)产生: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
(2)发展:人们接触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并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和磁石的指向性。
经过多次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指南针。
( 3 )传播:约在12 世纪,传播到了欧洲。
C:( 1)产生: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
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造成的。
(2)发展: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
( 3)传播:公元 8 世纪传至中东阿拉伯国家, 12 世纪传至欧洲。
D:印刷术:(1)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
(2)发展:一位名叫毕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3 )传播:公元8 世纪就传入日本,13 至 14 世纪传至欧洲。
4.试论“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
答: A:“东学西传”:东学西传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
东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 1)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2) 造纸术的西传:8 世纪中叶中国造纸术在传入巴格达、大马士革、摩洛哥。
12 世纪中叶中国造纸术由摩尔人传入西班牙。
13 世纪末叶中国造纸术传入意大利。
14 世纪末叶中国造纸术传入法国、德国。
15 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英国、荷兰、瑞士。
16 世纪传入新大陆。
磁学的西传:中国宋代航海磁针在1180 年左右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另有丝绸的西传、印刷术的西传(活版印刷术经俄罗斯莫斯科传入德国)、农业技术西传、茶叶西传等。
B: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明朝末年一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5.语言文字与风俗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很独特的文明。
文字也是最独特的。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因为地缘封闭而导致的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使“汉字” 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从大约是在公元前 14 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 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的结果。
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
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
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
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
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
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文学来源于生活 ,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源于生活中的风俗习惯。
从古到今,风俗和文学都是密不可分的。
从有文学那天起 ,文学就是记载风俗的最佳档案。
风俗在传承中,会因为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别。
因此如果没有文学作品去记录,有些风俗我们当今已经完全不知道 ,光凭传承的话 ,风俗早就传变样了。
所以 ,冉正万说文学离不开风俗 ,风俗也离不开文学 ,它们是水乳交融的关系 ,分不开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