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治疗热入血室_高建忠
中医方剂小柴胡汤

《伤寒论》
第一部分 组成 第二部分 功用及主治 第三部分 病机分析 第四部分 方解及临证加减
第一部分 组成
柴胡半斤(24g) 黄芩三两(9g) 人参三两(9g) 半夏洗(12g) 甘草炙三两(9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擘,十二枚
第二部分 功用及主治
功用:清胆热,调气机,益正气;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即表情沉默,不欲言语),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薄黄,脉细弦或沉紧。
第三部分 病机分析
[证治机理]少阳经脉循胸布胁,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伤寒邪 犯少阳,病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邪胜欲入里并于阴,正胜欲拒 邪出于表,故往来寒热;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 ,而致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故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若妇人经期,感受风邪,邪 热内传,热与血结,血热瘀滞,疏泄失常,故经水不当断而断、寒 热发作有时。治疗大法:邪在表者,当从汗解;邪人里者,则当吐下。 今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间,则非汗、吐、下所宜, 故唯宜和解之法。
辨证要点:根据胸胁苦满,或胁痛,心烦,表情沉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细为用方审 证要点。
正确使用小柴胡汤,既是主治少阳胆热气郁证的基础方,又是主治热入血室证(发热,恶寒,经水适 来或适断,少腹急结,经水夹血块,心烦,急躁,胸胁苦满,或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如结胸状,如疟 状,如见鬼状,舌红,苔黄,脉弦迟)、产后郁冒证(头昏,目眩,胸闷不舒,呕不能食,大便硬,头 汗出,或手足冷,苔薄,脉弱)、胆郁发黄证(身黄目黄,小便不利而黄,或腹痛,胃脘满闷,口苦, 呕吐,胸胁苦满,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的基础方。
(二十)小柴胡汤——热入血室

(二十)小柴胡汤——热入血室222热入血室——刘奉五医案王某,女,25岁。
1974年11月7日初诊:因月经先期量多1年余来院就诊。
曾服用健脾养血、固冲止血之剂,出血未止。
在此期间,突然感冒发烧(体温38℃),头晕,不欲饮食,心烦,恶心欲吐,胸满憋闷。
舌质淡,脉滑细数。
辨证为邪侵少阳,热入血室。
治宜和解少阳,清热凉血。
方药:柴胡3g,党参6g,黄芩6g,半夏6g,甘草3g,生地12g,丹皮6g,地骨皮6g,青蒿6g,马尾连6g,生姜3片,大枣3枚,三七末2.4g(分冲)。
11月9日复诊:服上方1剂后,阴道出血已止,体温正常,寒热已退,精神好转,食纳已香,仍感头晕憋气,二便自调,上方去三七,继服3剂诸症皆除。
摘自:北京中医医院,刘奉五妇科经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8-29.结语;经行来潮,血海空虚,热邪乘虚而入,与经血相搏,正邪相争,入于少阳,血结胞宫,热入血室。
仿仲景法,用小柴胡汤,在经主气,在脉主血,和解清热,药证相符,收效甚速。
《经方治验妇科疾病》223热入血室——俞长荣医案二十年前,曾治某校一女工,外感恰值月经来潮,寒热交作,心烦胸满,瞑目谵语,小腹疼痛。
迁延六七日,曾服中药数剂,均未见效。
我认为热入血室证,拟小柴胡汤,用柴胡12克。
当时有人怀疑柴胡使用过量,劝病人勿服。
病家犹豫不决,复来询我。
我说:寒热往来,心烦胸满,非柴胡不解,并用陈修园《时方妙用》柴胡“少用四钱.多用八钱”一句相慰,力主大胆服用,病家始欣然而去。
只服一剂,诸症均除。
[《伤寒论汇要分析1964:91)]按语:正值经期,邪热乘虚侵入血室,与血搏结而发病。
热入血宝证,小柴胡汤主之。
补述: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载:友人某,微寒发热,目眩,胸胁苦满,持续多日不愈。
自诊为少阳病,亦服过小柴胡汤,但所用柴胡系毛柴胡、银柴胡,后才用北柴胡八分,渐加至一钱,连服数剂,证状仍然。
自认为证属少阳无疑,何以用小柴胡汤无效?虽非大病,但缠绵多日,苦恼异常。
经方演绎之五——小柴胡汤类

经方演绎之五——小柴胡汤类经方始于张仲景,因其疗效卓越,用之得当,常收一剂知,二剂已之效,故学者无计其数,自仲景而下,经方代有发展,此搜集历代名医化裁之部分经方,以供医者参阅,并可使医者在临证时举一反三,并可收“左右逢源”之效。
小柴胡汤类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如下:1、小柴胡汤。
2、大柴胡汤。
3、柴胡桂枝汤。
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5、柴胡桂枝干姜汤。
6、柴胡加芒硝汤。
以上经方,亦举大端,其意义详见《伤寒论》、《金匮要略》,此不赘述。
演绎之方:1、加减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去苗)1两,黄芩1两,地骨皮半两,人参半两,知母半两,半夏(制)半两,茯苓半两,炙甘草3钱,白芍药8钱。
出处:《云歧子脉诀》卷三。
主治:心中恍惚、多悸惊、血虚烦热。
用法用量:上㕮咀。
每服1两,加生姜,水煎服。
2、加减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甘草、青蒿、丹皮、熟半夏。
出处:《幼科金针》卷上。
主治:小儿潮热。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3、加减小柴胡合龙胆泻肝汤组成:柴胡1钱,人参5分,青皮5分,车前5分,龙胆草4分,栀子4分,半夏7分,黄芩7分,甘草3分,白芍1钱,归梢6分。
出处:《方症会要》卷三。
主治:肝火盛,胁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1片,水煎服。
仍服芦荟丸3次。
4、四物合小柴胡汤组成:当归、白芍、熟地、川芎、柴胡、甘草、黄芩、人参、半夏。
出处:《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主治:妇人身热如蒸,索汤水无已,经闭不行,咳嗽。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5、加味小柴胡汤组成:半夏、条芩、茯苓、甘草、木香、川连、白芍、生姜、大枣。
出处:《顾氏医径》卷四。
主治:产后疟痢兼作,因胎前湿热未化,致产后下陷脾经,寒热滞下不已者。
6、加味小柴胡合四物汤组成:小柴胡汤四物汤2方相合,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
出处:《保命歌括》卷三十二。
主治:瘀血所致胁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7、加味小柴胡汤组成:柴胡、人参、黄芩、半夏、甘草、黄连、升麻、芍药、元参。
小柴胡汤药方介绍

小柴胡汤药方介绍小柴胡汤功能主治和解少阳,兼和胃降逆。
(1)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小柴胡汤方解本方为和解少阳之主方。
少阳为三阳之枢,一旦邪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
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眥,下耳后,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贯膈循胁,络肝属胆,故邪在少阳,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所以日苦,咽干,目眩而胸胁苦满。
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
舌苦薄白,是邪尚未入里化热之征,脉弦是少阳经气郁而不得疏泄之故。
本方之柴胡为少阳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为君药。
黄芩寒,善清少阳相火,故为臣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
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为佐药为助君臣药攻邪之用。
人参、甘草为佐,生姜、大枣为使益胃气,生津液,和营卫,既扶正以助祛邪,又实里而防邪入。
如此配合,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少阳为主,兼和胃气,故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伤寒论》。
或治不如法,小柴胡汤证仍在者,服小柴胡汤后,“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往来无常,故其见证多少不一,所以《伤寒论》第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然而,总以寒热往来,苔白脉弦为主。
化裁此外,若“胸中烦而不呕者”,是热聚于胸而气不逆,可“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18克),开结散热以除烦;“若渴”,是热伤津液,可“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8克)、栝蒌根四两(12克),清热生津以解渴;“若腹中痛者”是胆病及肝,肝郁乘牌之故,可“去黄芩,加芍药”,泄木安土以止痛;“若胁下痞硬”,是经气郁而津聚为痰,可“去大枣,加牡蛎(12克)”,化痰软坚以消痞;“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是水气凌心,可”去黄芩,加茯苓(12克),”淡渗去水以定悸;“若不渴,外有微热者,”是兼表邪,可“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取微汗”,解肌发表而不留邪;“若咳者”,是肺寒气逆,可“去人参、大枣、生姜。
一、小柴胡汤

按语:本案脉证所现,显系邪入少阳之证,故以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因挟肝胆郁热,故加当归、 香附、羚羊角以理肝郁、清肝热。
医案
(二)少阳胁痛案
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可忍,或作 奔豚治。予视之曰:非也。少阳胆经,循协入耳, 邪在此经,故病心烦,喜呕,渴,往来寒热,默 不能食,胸胁满闷,少阳证也。始太阳传入此经, 故有是证。仲景云: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胁下 满,干呕者,小柴胡汤主之。二投而痛止,续得 汗解。(许叔微医案)《伤寒九十论·证六十四》
医案
(六)低热案
张某某,男,50岁。1973年初夏,发低烧。在 楼德治疗无效,返回济南。西医检查,找不出病 因、病灶,每日只注射盐水、激素等药物,治疗 两月,仍毫无效果。该院西医某大夫,邀余会诊。 患者饮食二便均较正常,只是脉象稍显弦细,兼 微觉头痛。《伤寒论》云;“伤寒,脉弦细,头痛 发热者,属少阳,”因与小柴胡汤原方,其中柴 胡每剂用24克,共服2剂,低烧全退,患者自觉全 身舒适。该院有的医师还不相信。结果过了三天, 患者病愈,已能上班工作。(李克绍医案《伤寒 解惑论》)
医案Βιβλιοθήκη (七)胃脘痛案董某某,女,11岁,1987年5月29日初诊。患者 体质素弱,四天前因淋雨引起发热,服安乃近后 热退而复起,成寒热往来之状,且出现胃脘痞痛、 心下支结、呕恶频频,不能进食。西医按急性胃 炎给予消炎、补液等对症治疗两天,效果欠佳。 改服中药,证略同前,四日未解大便。予小柴胡 汤原方重用黄岑30克,1剂而大便畅行,寒热止, 呕恶减,胃脘痞痛基本消失;惟食欲仍差,体力欠 佳,改用和胃安中之剂调理三日而愈。
•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 胡汤。
•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热入血室及治法

热入血室及治法“热血入室”一证,是指妇人在经期或产后感受外邪,邪热乘虚侵入血室,与血相搏所出现的一种病证,属于外感病的范畴。
此证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早已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方面都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描述,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9条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人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3条日:“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人血室也。
当刺期门。
随其实而取之”。
其中所提出的“……小柴胡汤主之”至今仍为治疗“热人血室”的首选方剂。
此种病证,在妇科门诊中并不少见,但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故有必要提出商榷。
至于“血室”究竟为何物?前人有三种解释:①指冲脉:认为冲脉是营血停止的所在地,是经脉留会的处所,是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
故有“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之称,女子太冲脉盛,即有月经来潮。
因此“血室”是指冲脉。
如《妇科经纶》引“王太仆曰:冲为血海,诸经朝会,男子则运而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谓之血室。
”②指肝脏:认为肝主血海,主藏血,肝脉“过阴器,抵小腹”,与子宫的关系当然密切,且病变部位又涉及小腹和胁下,所以“血室”是指肝脏。
如《伤寒来苏集·阳阴脉证上》:“血室者,肝也。
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
”③指子宫:认为发病与月经关系密切,又有下腹病变,所以“血室”是指子宫。
如《灯经附翼·三焦包络命门辨》:“子户者,即子宫也,即玉房之中也,俗名子肠,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当关元气海之间,……医家以冲任之脉盛于此,则月事以时下,故名之日血室”。
前人的解释虽有三种,但在临床上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如现代名医刘奉五说:“根据临床体会,……实际上是以胞宫(子宫)为主体,包括与其相连属的冲任二脉以及肝脏等,围绕着妇女月经的综合性功能概念。
祛病良方小柴胡汤

龙源期刊网 祛病良方小柴胡汤作者:范峥来源:《大众健康》2017年第12期有歌诀云: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万病此方宗。
组方虽简,然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实属一张“解百病之良方”。
小柴胡汤乃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名方,清代伤寒学家柯琴喻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列为和解诸方之首,千百年来为炎黄子孙之健康贡献诸多。
貌不惊人,出奇制胜此方构成简洁,用药平淡无奇,可谓“貌不惊人”。
但在《伤寒杂病论》一百一十三方之中,唯有小柴胡汤最为出奇制胜。
此方无论组方之善,效验之宏,应用之广,其余诸方未有可与之相比者。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小柴胡湯有解热、抗炎、免疫调节、抗感染等药理作用,能治疗各种发热性疾病、呼吸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淋巴系统疾病等。
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实属一张“解百病之良方”。
邪气得解,少阳得和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治疗感冒发热者,柴胡应取大量,并可根据病情日服4次,以得汗为度,而治疗恶心呕吐者,服药量不宜过大。
小柴胡汤有和解少阳功效,治疗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
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
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
本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
全方配伍,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在《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共见21处,其中最经典的为96条所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简言之,其主治有三。
1.伤寒少阳病证。
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中医经方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组成用法] 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现代应用] 1. 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肝胆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均可表现为胸胁部的胀满不适。
肺炎、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以有此表现,只不过范围上有所不同。
2.发热性疾病。
主要为病毒、细菌等造成的感染性发热、如感冒、急慢性扁桃体炎、结膜炎、疟疾、伤寒、妇女经期发热等。
这些疾病中,有表现为寒热往来的,有表现为持续高热的,也有表现为不规则低热的,不必局限于条文。
近来有人将本方用于艾滋病的治疗。
3.根据“休作有时”的方证特点,对于支气管哮喘、癫痫、心绞痛、变应性鼻炎、经前紧张综合征等反复发作性疾病可以选用本方。
一些定时发作性疾病也可使用本方,如夜半咳嗽、子时哮喘、子时发热、子午时牙痛、子午卯酉时胃痛、午时瘫痪等。
4.其他分布于“少阳带”的疾病,如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旋耳疮(耳廓湿疹)、腮腺炎、鼓膜炎(暴聋)、化脓性中耳炎、甲状腺炎、乳腺炎、腋汗以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炎等也多有出现本方证的机会。
5.以“默默不欲饮食”为代表的情绪低落或欲望低下性疾病,也有用到本方的时候。
如神经性食欲缺乏症、心因性阳痿、肠伤寒出现的表情淡漠以及默默不欲入寐的失眠症等。
[经验参考] 小柴胡汤又称为“三禁汤”,反观之,即除了适合“汗”、“吐”、“下’’之外疾病都有应用的机会。
本方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恰如日本汉方家丹波元坚所说“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历代医家们对本方的应用经验也都异彩纷呈。
有以胁痛为主证的,如许叔微治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呵忍,或作介豚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7月/27日/第004版
学术与临床
小柴胡汤治疗热入血室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高建忠
《伤寒论》中提到“热入血室”这一特定概念,后世医家把小柴胡汤作为治疗热入血室的专用方。
《伤寒论》论小柴胡汤治热入血室
《伤寒论》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
提到热入血室的还有第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
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第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
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
所谓“热入血室”,是指妇女经期外感,表现为寒热往来,甚则神志变化等一系列症状的一种特定病证。
后世医家多用小柴胡汤加减方治疗,通常加用活血调经之品。
后世视小柴胡汤为热入血室专方
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中治疗热入血室用小柴胡加地黄汤。
附案如:“辛亥中,寓居毗陵,学官王仲礼,其妹病伤寒发热,遇夜则如有鬼物所凭,六七日忽昏塞,涎响如引锯,牙关紧急,瞑目不知人,疾势极危,召予视。
予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经来否?其家云:月经方来,病作而经遂止。
得一二日,发寒热,昼虽静,夜则有鬼祟。
从昨日来,涎生不省人事。
予曰:此热入血室证也……医者不晓,以刚剂与之,遂致胸膈不利,涎潮上脘,喘急息高,昏冒不知人。
当先化其涎,后除其热。
予急以一呷散投之。
两时顷,涎下得睡,省人事。
次授以小柴胡加地黄汤,三服而热除,不汗而自解矣。
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妇人经水适来适断,伤寒杂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汤主之,加以四物之类,并秦艽、牡丹皮辈,同为调经之剂。
”
当然,病证表现为寒热往来,治疗也应以小柴胡汤为主,所加活血调经药仅为佐使之品,而处方绝不可以以血药为主。
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从另一角度强调:“如经水适来适断,往来寒热者,先服小柴胡,以去其寒热,后以四物汤调治之。
如寒热不退,勿服四物……”
瘀血所致寒热往来、神志异常不在此例。
清代医家钱潢在《伤寒溯源集》中论及《伤寒论》第143条、第144条时指出:“前后妇人中风两条,仲景虽分言之,以互相发明其义,而学人当合论之以悉其旨可也。
但前以七八日而脉迟身凉,此以七八日而续得寒热,皆热邪已入之变症,又示人以热入血室之见症颇有不同,无一定之式,未可执泥以生疑二也。
但不揣愚昧,意谓仲景氏虽但曰小柴胡汤主之,而汤中应量加血药,如牛膝、桃仁、丹皮之类。
其脉迟身凉者,或少加姜、桂,及酒制大黄少许,取效尤速,所谓随其实而泻之也。
若不应用补者,人参亦当去取,尤未可执方以为治也。
”
此论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临证可从。
日本学者汤本求真在《皇汉医学》中加按语谓:“小柴胡汤加牛膝、桃仁、牡丹皮之类,不如小柴胡汤合用桂枝茯苓丸之正当。
”
实际上,“小柴胡汤加牛膝、桃仁、牡丹皮之类”与“小柴胡汤合用桂枝茯苓丸”,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加用桂枝。
汤氏之说明显不及钱氏之论。
小柴胡汤治热入血室病案
治疗赵某,女,43岁。
2008年4月12日初诊。
昨日午后出现发热,自服“康泰克”等药物,晚上高热,服两次退热药,今日晨起出现神志异常,一会儿神清语利,一会儿喃喃乱语,下午诸症加重,家属疑为鬼神附体。
晚上邀笔者至家中诊治。
诊见急性病容,目光呆滞。
问其身上冷吗?“冷”。
身上热吗?“热”。
胸脯憋吗?“憋”。
肚子难受吗?“难受”……问诊不完全配合。
问及月经,其女儿推测,这几天应该是经期。
舌质红,舌苔白,脉细弦数。
辨证考虑热入血室,治以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姜半夏9克,党参6克,益母草15克,生甘草3克。
3剂水煎服。
当晚间隔3小时分2次服完1剂,发热较轻,患者安睡。
次日上午分2次服完第2剂,下午经至,诸症悉解。
患者补诉,病发前经行1天,病发经止。
女子经期外感,即使不表现为典型的“热入血室”,不表现为典型的小柴胡汤证,即使并没有影响到月经,在选方用药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特殊生理期与平时有别。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有一段论述可供我们参考:“发热恶寒,多是外感伤其荣卫,伤荣则寒,伤卫则热,平人治法,须用麻桂发散。
失血皆阴血大亏,不可再汗,以耗其气分之水液,只可用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紫苏、杏仁、薄荷、前胡、葛根等以和散之,免犯仲景血家忌汗之戒也。
”所论并非经期外感,但有助于我们对经期外感的认识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