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应用效果

合集下载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眩晕症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眩晕症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眩晕症刘荣禄,主管中药师,中医师,中药房主任(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邮编:518033)。

主治:风火、肝经实火、胃火盛、湿痰、痰饮壅遏眩晕;气虚、虚火、肾阴不足、气血双亏、命门火衰、真阳上越之眩晕;髓海不足之眩晕。

处方:柴胡12克,姜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10克,天麻12克,白术12克,泽泻10克,荆芥6克,苏叶6克。

用法:上药煎三次取汁约500毫升,(每次煎20分钟)。

日服3次。

气虚去黄芩合补中益气汤;湿壅遏痰、痰饮去人参、黄芩合二陈汤;肝经实火加川连、芦荟、胆草、山栀、生赭石,花粉;肝经虚火,肾阴不足合六味地黄汤加菊花、怀牛膝、杞子、麦冬、川杜仲;胃火盛去半夏加酒炒大黄(研末冲服)、白芍、生石膏;髓海不足去黄芩合正元丹加鹿茸、杞子、肉苁蓉、细辛;命门火衰、真阳上越去半夏、黄芩合八味地黄加故纸、巴戟、苁蓉、杞子、炒白术。

疗效:治疗264例,见效快3~5剂治愈,重症10~30剂治愈。

有效率达100%。

按语:眩晕一症,其因虽有不一,其本实由少阳三焦枢转失职而致。

盖人身聚邪之处即为偏虚之处,虚邪潜伏其内,若因操劳、思虑、郁结,情志等过度,损伤其内、暗吸肾阴,以致肾阴亏损不能制水涵木,木桔则传化失常,津液不得转输四布、聚液停留胃中变为痰饮,随胃逆之气上泛,阻塞少阳三焦血气正常运行,以致虚者越虚,其清阳不能上升、实者因之越实,阻塞浊阴不降。

导致升降紊乱,眩晕恶心,呕吐诸症生焉!其风邪若结于胸,窜入心胞则烦,扰动心悸,扰动胃则呕吐,扰动肾则小便为变,上泛耳则耳聋耳鸣,此皆风邪所干,相火为害,为少阳经之所症。

故以小柴胡汤为主随之兼症加减治之。

小柴胡汤为平和之剂,善治肝胃、三焦之邪,肝平胃和,三焦利,眩晕诸症愈。

方中用柴胡者,因柴胡善能平肝,疏肝解郁,解表和里,又能助少阳枢转以逐邪外出。

用黄芩者,因黄芩不但善少阳邪热,肺经气分之热,躯壳之热善能清之,凡热之伏藏于经络散漫于腠理者黄芩皆能消除,无论何脏腑其气郁而作热者皆能宣通,与柴胡相配为治少阳邪热之专剂。

中风眩晕患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的临床评价

中风眩晕患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的临床评价

中风眩晕患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的临床评价摘要:目的:分析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应用于中风后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76例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中风后眩晕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疗效及血浆黏度改善情况。

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血浆黏度为(0.93±0.28)mPa·s,对照组血浆黏度为(1.64±0.59)mPa·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0%,与对照组的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明显(P<0.05)。

结论:在中风后眩晕患者中选择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症状显著改进,可在临床范围内推广。

关键词:小柴胡汤;血浆黏度;中风后眩晕;临床效果眩晕即视物时出现眼前发黑或视觉昏花,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发病率,患者临床可表现为恶心、耳鸣、发作性眩晕等症状,内耳迷路积水是导致眩晕的主要病理原因[1]。

中风后患者很容易出现眩晕症状,其治疗难度较大,随着人们对中医治疗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中风后眩晕患者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为了解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在中风后眩晕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76例中风后眩晕患者资料: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样本为本院67例中风后眩晕患者,研究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67例患者经过临床病例诊断确诊为中风后眩晕,均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配合,排除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药物过敏以及严重精神疾病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为53~72岁,平均年龄(61.8±5.4)岁。

对照组36例患者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介于52~73岁之间,平均(61.9±5.6)岁。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分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分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分析发布时间:2021-12-13T01:09:27.582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1期作者:周琪[导读] 分析中风后眩晕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周琪河池市中医医院广西河池 547000【摘要】目的分析中风后眩晕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

方法自本院收治的中风后眩晕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于2020年8月-2021年8月期间在本院就诊,并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西医组(n=30)及中医组(n=30),分别给予地芬尼多片及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比较组间治疗效果发现,相较于西医组(66.67%),中医组总有效率(90.00%)更高,P<0.05。

结论在中风后眩晕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建议采纳。

【关键词】中风;眩晕;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是多见于中老年人的一种脑缺血性或脑出血性疾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快的特点,虽然目前临床医学技术较为发达,使临床病死率降低,但仍存在相关后遗症,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其中以眩晕较为常见。

中风后眩晕可使患者在视物或站立时出现眼前昏花、发黑,身体和外界景物旋转晃动,轻度闭眼后症状即可消失,重度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采取有效治疗措施[1]。

地芬尼多片是临床常见的治疗药物,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但药物局限性较大,且长期用药后可对患者机体造成损伤,诱发不良反应。

小柴胡汤是中医中较为常见的方剂,主要由柴胡、黄芩、炙甘草、生姜、人参、清半夏及大枣等中草药组成,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健脾的功效,同时还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加减治疗,使疾病康复。

本文现针对院内60例患者进行研究,内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本院抽取的60例中风后眩晕患者分为西医组及中医组,每组各纳入30例,所有患者均于2020年8月-2021年8月期间在本院就诊。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价值分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价值分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价值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小柴胡汤加减在中风后眩晕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2月本科接诊的中风后眩晕病患70例,采用数字抽签法将之分成A、B两组(n=35)。

A组采用小柴胡汤加减疗法,B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

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对各组的疗效作出比较。

结果:A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7.14%,明显比B组的80.0%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

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明显比B组的17.14%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以小柴胡汤加减疗法治疗中风后眩晕病患,药物副作用轻,疗效确切,建议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小柴胡汤加减;中风;应用价值;眩晕对于中风患者来说,若其脑部供血不充足,会引发脑部长时间缺氧/血的情况,从而导致眩晕。

在中风并发症当中,眩晕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1]。

若病情较轻,可采取闭上双眼的方式缓解症状,但若病情比较严重,则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此研究,笔者将重点分析小柴胡汤加减疗法在中风后眩晕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6年8月-2017年12月本科接诊的中风后眩晕病患70例,根据数字抽签法将之进行分组:A组和B组各35例。

A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为52-76岁,平均(63.94±2.78)岁。

B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为53-78岁,平均(64.02±2.93)岁。

患者都符合中风后眩晕诊断标准[2],签署知情同意书,既往无相关药物过敏史,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良好,且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比较各组的年龄和性别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B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详细如下:地芬尼多片,25mg/次,口服用药,3次/d,本药品由“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51022154”。

A组采用小柴胡汤加减疗法,详细如下:(1)组方:黄芩,9g;大枣,4颗;生姜,9g;柴胡,24g;人参,9g;炙甘草,6g;半夏,9g。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疗效观察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疗效观察

我院用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共62例,均为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

有不同程度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眼球震颤粗大等表现。

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46~82岁、平均(64.3±6.6)岁;平均病程(12.2±2.6)年。

0级、I级(轻度眩晕)10例,II级、III级(中度眩晕)16例,IV级、V级(重度眩晕)5例。

对照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48~81岁、平均(64.5±6.7)岁,平均病程(1.6±2.3)年,0级、I级(轻度眩晕)11例,II级、III级(中度眩晕)17例,IV级、V级(重度眩晕)3例。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2008年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关于中风诊断标准[1],以及常见眩晕诊断策略与原则[2]。

纳入标准:确诊为中风后眩晕,签署知情同意书,存在不同程度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步履不稳等,年龄46~82岁。

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沟通障碍,并发中风后其他并发症及后遗症。

2 治疗方法对照组用地芬尼多片(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金陵制药厂,国药准字H32023690)25mg,每日3次,口服。

治疗 21天(3个疗程)。

观察组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柴胡20g,黄芩10g,人参10g,制半夏8g,生姜8g,炙甘草5g,大枣4枚。

痰浊上蒙加茯苓、白术、陈皮,气血亏虚加黄芪、当归、葛根,肝火旺盛加栀子、龙胆草,肝阳上扰加天麻、钩藤,肝肾阴虚加熟地黄、菟丝子、山茱萸,瘀血阻窍加赤芍、桃仁。

水煎取汁200mL,于早餐、晚餐后分服,治疗21天(3个疗程)。

3 观察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压积、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

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张璞玉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16(010)012
【摘要】目的:探讨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效果。

方法60例中风后眩晕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地芬尼多片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柴胡汤辨证加减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愈20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
93.3%;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治疗效
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总页数】2页(P273-274)
【作者】张璞玉
【作者单位】463000 河南省汝南县城关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J], 李华
2.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J], 韩国杰
3.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J], 贺文娟
4.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J], 齐才晓
5.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观察 [J], 陈正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发表时间:2017-06-23T15:09:20.7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8期作者:黄翠香1 贾春生2 赵新闻1* [导读] 临床在治疗中风后眩晕疾病时,可根据患者眩晕不同致病情况,选用小柴胡汤加减方剂治疗,达到对症下药的理想治疗效果。

1.河北省涞水县中医院内科河北涞水 074100;2.河北省涞水县中医院脑血管科河北涞水 074100摘要:目的:探讨中风后眩晕患者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中风后眩晕患者共78例,按照患者入院编号尾数单双分为两组各39例。

对照组给予地芬尼多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观察患者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7.4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达到76.92%,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疗效更加显著,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小柴胡汤加减;中风后眩晕;治疗效果中风后眩晕是由于内耳迷路积水所致,患者主要临床病症有:眩晕、听力下降、恶心、耳鸣等。

当患者病情加重时,还会出现头晕眼花、眼前发黑等现象[1];如果患者感觉事物在旋转、摇摆不定则为晕。

既有头晕眼花,又伴有外物旋转则为眩晕。

轻度眩晕患者可适度休息后得到调整,而重度眩晕会出现心悸、恶心等,需要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要学学认为,眩晕常见于中风、脑血管等疾病[2]。

中医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该疾病的效果十分显著,得到患者和医师的认可,现本文针对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中风后眩晕患者共78例进行研究,探讨了中西医治疗中风后眩晕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中风后眩晕患者共7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按照患者入院编号尾数单双分为两组各39例。

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66-80岁,平均年龄(75.5±3.0)岁,病程1-9个月,平均病程(4.0±2.0)月;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65-83岁,平均年龄(76.0±2.0)岁,病程1-11个月,平均病程(4.5±2.0)月。

小柴胡汤治中风眩晕(转载)

小柴胡汤治中风眩晕(转载)

小柴胡汤治中风眩晕(转载)柴胡24g,黄芩、人参各9g,炙甘草6g,半夏(洗)、生姜(切)各9g,大枣4枚。

痰浊上蒙在方中加茯苓、白术、陈皮各9g;气血虚亏方中加当归6黄芪30g、葛根12g;肝肾阴虚加枸杞、山茱萸肉、熟地黄、菟丝子各9g;肝阳上扰加天麻、钩藤各9g;肝火过旺加栀子9g、龙胆草6g;血瘀阻窍加赤芍、川芎、桃仁各9g。

眩晕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多发于中老年人,病情易反复。

中风患者特别容易出现眩晕,可能原因为脑动脉硬化、高血脂等引起脑供血不足,致使脑局部组织因缺氧缺血变性坏死。

中医较早便有对眩晕证方面的记载,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

《素问·至真要大论》曾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和肝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中认为肝伤导致疏泄失常气郁犯上,脾虚不运而生痰产生眩晕。

其病主因虽然为痰,但外因却是气机升降失常。

因此治疗眩晕,化痰贵在健脾,调气重在疏肝,肝脾同治,化痰调气并举则眩晕自愈。

小柴胡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组方为柴胡、黄芩、半夏(洗)、人参、大枣、生姜(切)、炙甘草,主要功效为和解少阳、扶正祛邪,主治伤寒少阳证,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黄芩清热利胆,共获疏肝利胆之效,肝郁得疏则“木能达土”,胆腑通利则气不犯胃,肝脾调畅,胆胃安和则气机升降复常。

党参、大枣、甘草健脾益气,顾护中州,既可使脾强不为肝乘,又可使脾运健而断生痰之源。

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又可化已生之痰。

在此方基础上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如遇患者痰浊上蒙在方中加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功效的茯苓,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痰饮眩悸之功效的白术以及燥湿化痰、理气调中功效的陈皮,一方面可加强小柴胡汤的健脾益气之功效,同时使得本方燥湿化痰的治疗效果增强。

痰浊上蒙。

气血虚亏患者方中加当归可活血补血,治疗眩晕心悸;黄芪补中益气,生津升阳的葛根解决患者气血亏虚,加强脾胃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19-09-23T14:11:27.243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6月12期作者:龚月霞
[导读] 分析汤剂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治疗效果。

龚月霞
(江阴市中医外科医院;江苏无锡214437)
摘要:目的:分析汤剂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50例中风后眩晕的患者,将其随机的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采用口服地芬尼多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口服地芬尼多片的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剂,每组25例,一周为一个疗程。

观察一周后的治疗效果,记录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中有8例治愈,9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对照组中有5例治愈,8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

观察组的综合治愈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综合治愈有效率为88.00%,P<0.05。

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反馈治疗效果明显,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意义。

关键词:小柴胡汤;中风;眩晕;效果分析
眩晕症产生的病理原因是内耳迷路积水造成的,发作表现为眩晕、听力下降、恶心、旋转加重等。

看待眼前的物体发晕,发黑,成为眩。

自身身体相对外界出现旋转,摆动不稳定为晕。

二者一同发生成为眩晕。

对于轻度患者,可以采用休息闭目的方式,可以有效的缓解。

对于重度的患者,出现恶心、心慌、肢体偏斜等状况,就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临床中对于眩晕患者采用口服地芬尼多片进行治疗,给予小柴胡汤加减剂进行治疗,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1 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选取入院治疗的50例中风后眩晕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患者25例。

其中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分布在25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岁左右。

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地芬尼多片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分布在26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岁左右。

对患者均给予口服地芬尼多片的基础上,同时给以小柴胡汤剂加减进行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年龄、性别、原发病上,两组患者无明显的差异,符合可比价值分析标准。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口服地芬尼多片进行治疗,每次25mg,一日三次,一周为一个流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小柴胡汤剂配合治疗。

小柴胡汤剂中含有柴胡、党参、黄芩、生姜、半夏、甘草、大枣等。

对于颈部眩晕的患者,给予钩藤,白蒺藜。

对于梅尼埃病的患者,需要加丹参;对于脑梗死的患者,需加红花、川芎;对脑神经细胞炎的患者,需要加板蓝根。

一日一次,一周为一个疗程。

1.3临床效果分析
治愈表示眩晕症状完全消失;显效表示眩晕临床症状有改善,无眩晕症状,可以正常生活;有效表示眩晕临床症状有改善,可以正常的生活工作,但是还存在眩晕感,不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

无效是眩晕无改善,甚至存在加重的情况。

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和比较两组观察指标的差异性。

1.4统计分析
按照有效的数据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通过分析处理,确定实际的组建比例关系,采用有效的差异统计分析标准,P<0.05,表示符合实际的统计分析过程。

2 结果
观察组中有8例治愈,9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对照组中有5例治愈,8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

观察组的综合治愈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综合治愈有效率为88.00%,P<0.05。

3 谈论分析
眩晕症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病症,主要以中老年发病为主,常发于中风患者。

脑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脑供血不足、缺氧、缺血等,造成局部组织的病变和坏死问题。

早期治疗主要以疏肝、理气、健脾、化痰等调理方式,通过肝脾同治,化痰解毒,有效的实现眩晕治愈的效果。

在《伤寒论》中有关于小柴胡汤剂的记载,小柴胡汤剂以柴胡、黄芩、半夏、大枣、生姜、炙甘草等组成,具有舒达、和解、扶正、驱邪的功效。

在寒热交替反复出现的情况的伤寒少阳症中,表现为目眩、口苦、咽干等症状[1]。

柴胡具有有效的疏肝解郁的效果;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降血压等功效;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生姜辛而散温,益脾胃,善温中降逆止呕,除湿消痞,止咳祛痰,以降逆止呕为长。

炙甘草的主要功效是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可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2]。

上述药物作为基础药剂,能润肺通气、补血通气、健胃保脾,从表里改善患者机体循环,缓解患者眩晕、恶心反胃、腹痛呕吐等病症,提高临床治愈率。

临床收治的50例患者中,均患有中风后眩晕症状,通过对比分析显示,采用口服地芬尼多片配合小柴胡汤剂加减治疗,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整体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的综合治愈有效率更高,符合整体治疗效果和治疗标准,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意义。

临床上需要加强对相关症状的分析,判断临床治疗眩晕患者的治疗方法,通过临床治疗的研究,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不同的中药加减计量,分析符合整体治疗效果的操作方法,从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临床上对加减有分型。

肝阳上亢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胀、耳鸣、目眩。

容易恼怒,诱发头晕、头痛、两颊潮红、急躁、易怒、口干、舌苔红、脉弦。

使用小柴胡汤剂,配合钩藤、石决明、丹参、白芍、牛膝、生地、生姜、枳实配合用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痰浊中阻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重、多寐、少食、舌苔白腻。

小柴胡汤剂中增加茯苓、砂仁、陈皮、白术、菖蒲等。

如果出现心悸、心烦、口苦口干、小便黄赤等为痰浊化火。

需要配以黄连、陈皮、茯苓、菖蒲。

肾虚型患者,表现为眩晕、健忘、耳鸣、腰膝酸软、多梦等症状。

患者往往出现阴虚,五心烦热、脉弦细。

小柴胡汤剂中增加黄柏、熟地、知母配合治疗。

对于四肢冷、小便频、脉细沉、舌苔淡、胖的患者,需要在小柴胡汤剂中增加肉桂、白芍、白术、熟地、杜仲。

对于肾阴阳亏虚的患者,需要增加菟丝子、肉桂、桑寄生。

气血两虚的患者,表现为眩晕、疲乏、食少、动则乏力加重,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脉细弱,小柴胡汤剂中增加茯苓、白术、黄芪、
当归配合治疗。

瘀血内阻的患者,表现为脑血管疾病,中风后产生后遗症,在小柴胡汤剂中需要增加红花、菖蒲、丹参、熟地、黄芪、川芎、赤芍、天麻、牛膝。

4结语
综上所述,小柴胡汤剂配合治疗中风后眩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临床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加减剂中药配比,可以提高患者中风后眩晕的治疗效果,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方针和治疗准则。

参考文献:
[1]郭震浪,王俊月,苏振宁,等.小柴胡汤治疗中风后眩晕的Meta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24):214-218.
[2]王金叶,巴艳东.小柴胡汤临床应用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0):155-158.
[3]邢殿文,邢鑫.浅谈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2015,34(3):228-2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