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及其化合物公开课教学设计 (简案)
铝及其化合物教案

铝及其化合物教案(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铝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铝的物理性质,理解铝的化学性质。
2、通过学生实验和理论分析,掌握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3、进一步练习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铝化学性质的预测,让学生初步感知类比迁移的方法2、通过加热铝箔,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和语言描述能力。
3、在研究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气体产物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实验方法确定气体的一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铝制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化学实验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
3、通过铝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体会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重点:铝的化学性质难点:铝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物的探究教学方法:类比,问题引导教学过程一.【物理性质】图片展示:铝的几种用途(附加镁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提问:根据图片及铝片实物分析归纳铝的物理性质。
二.【铝的原子结构】提问:复习铝在地壳中含量介绍:铝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单质铝最早是在1827年由德国化学家韦勒用金属钾和无水氯化铝共热得到的。
小结:铝的原子结构及在反应中的特点三.【铝的化学性质】提问:请大家根据铝的原子结构以及初中学过的金属的通性,完成“问题一”预测铝能和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与非金属单质反应:(1)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视频添加镁与氮气反应视频明确任务:重点来研究铝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
播放视频:“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2)铝箔在空气中加热视频说明:操作步骤提问:实验现象?追问:熔化不滴落的原因?应用延伸:试剂瓶中的铝片、铝箔,日常用到的铝锅铝盆,铝制电缆能够在空气中稳定存在,正是因为在常温下表面形成了这层致密的氧化膜,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提问:铝在空气中加热的化学方程式提问:此反应的还原剂?扩展:铝除了能被氧气氧化,还能被氯气、硫等非金属单质氧化,生成对应的氯化物和硫化物。
高中化学必修1《铝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1《铝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理解铝的性质和特点。
- 熟悉铝及其化合物的制取、性质和用途。
- 掌握铝及其化合物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铝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铝及其化合物的制取方法和性质。
3. 铝的用途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实验室制备铝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和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1. 铝的性质介绍(10分钟)- 通过图片展示铝的外观特点和物理性质。
- 介绍铝的化学性质,如与氧气的反应等。
2. 铝及其化合物的制取方法和性质(20分钟)- 介绍铝的制取方法,如电解法和焙煅法等。
- 分析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酸碱性等。
3. 铝的用途及应用(15分钟)- 介绍铝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制造轻便材料和包装材料等。
4. 实验操作(30分钟)- 分组进行实验室制备铝及其化合物的实验。
- 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和正确实验操作步骤。
四、教学评价- 设计小组讨论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价标准。
- 通过课堂练、小组讨论或作业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五、教学资源- 铝及其化合物相关的教材、参考书和实验器材。
- 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工具进行内容展示。
六、教学反思-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 总结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反馈意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七、教学扩展-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或研究课题。
- 推荐学生参加化学竞赛或科学展示活动。
以上为《铝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的大致框架,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希望本次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铝及其化合物教案

铝及其化合物教案第一章:铝的性质和制备1.1 铝的物理性质铝的密度、熔点、沸点铝的导电性、导热性1.2 铝的化学性质铝的还原性、氧化性铝与其他元素的反应1.3 铝的制备方法电解法:电解熔融氧化铝制备铝还原法:使用还原剂还原氧化铝制备铝第二章:铝的氧化物2.1 氧化铝的性质氧化铝的分子结构氧化铝的熔点、硬度2.2 氧化铝的制备方法铝热法:铝与氧化铁在高热条件下反应制备氧化铝水合法:使用铝盐和水合氧化铝制备氧化铝2.3 氧化铝的应用耐火材料:高温下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耐腐蚀性第三章:铝的氢氧化物3.1 氢氧化铝的性质氢氧化铝的分子结构氢氧化铝的溶解性、酸碱性3.2 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铝盐与碱反应制备氢氧化铝氧化铝与水反应制备氢氧化铝3.3 氢氧化铝的应用净水剂:作为絮凝剂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作为催化剂第四章:铝的卤化物4.1 铝的卤化物的性质铝的卤化物的溶解性、稳定性铝的卤化物的反应性4.2 铝的卤化物的制备方法铝与卤素直接反应制备铝的卤化物铝的氧化物与卤素反应制备铝的卤化物4.3 铝的卤化物的应用铝的卤化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铝的卤化物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第五章:铝的sulfides5.1 铝的sulfide 的性质铝的sulfide 的分子结构铝的sulfide 的熔点、导电性5.2 铝的sulfide 的制备方法铝与硫直接反应制备铝的sulfide铝的氧化物与硫反应制备铝的sulfide5.3 铝的sulfide 的应用铝的sulfide 在半导体材料中的应用铝的sulfide 在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第六章:铝的氧化物在陶瓷和耐火材料中的应用6.1 铝酸盐陶瓷铝酸盐陶瓷的成分与特性铝酸盐陶瓷的制备方法铝酸盐陶瓷的应用领域6.2 铝硅酸盐陶瓷铝硅酸盐陶瓷的成分与特性铝硅酸盐陶瓷的制备方法铝硅酸盐陶瓷的应用领域6.3 耐火材料耐火材料的定义与分类铝及其化合物在耐火材料中的应用耐火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第七章:铝的氢氧化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7.1 氢氧化铝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氢氧化铝作为絮凝剂的原理氢氧化铝絮凝剂的制备与使用方法废水处理中氢氧化铝的应用案例7.2 氢氧化铝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氢氧化铝在土壤重金属修复中的应用氢氧化铝在有机污染物修复中的应用土壤修复中氢氧化铝的施用技术7.3 氢氧化铝在其他环保领域的应用氢氧化铝在空气净化中的应用氢氧化铝在噪声治理中的应用第八章:铝的卤化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8.1 铝的卤化物作为催化剂铝的卤化物在聚合反应中的应用铝的卤化物在芳构化反应中的应用铝的卤化物在其他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8.2 铝的卤化物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铝的卤化物在药物分子结构中的作用铝的卤化物在药物合成反应中的应用案例铝的卤化物在药物合成中的安全性考虑8.3 铝的卤化物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铝的卤化物在半导体材料中的应用铝的卤化物在其他功能性材料中的应用第九章:铝的sulfides 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9.1 铝的硫化物在半导体材料中的应用铝的硫化物在集成电路中的应用铝的硫化物在其他电子器件中的应用9.2 铝的硫化物在催化剂中的应用铝的硫化物在石油化工催化剂中的应用铝的硫化物在其他工业催化剂中的应用9.3 铝的硫化物在其他材料中的应用铝的硫化物在高温材料中的应用铝的硫化物在光学材料中的应用第十章:铝及其化合物的安全性和环保考虑10.1 铝及其化合物的毒性铝及其化合物的吸入、摄入和皮肤接触毒性铝及其化合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影响10.2 铝及其化合物的环境影响铝及其化合物的自然降解性铝及其化合物在环境中的循环10.3 铝及其化合物的安全操作和储存铝及其化合物的火灾和爆炸风险铝及其化合物的腐蚀和防腐蚀措施10.4 铝及其化合物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国际和国内对铝及其化合物排放的标准铝及其化合物的环保管理和废物处理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铝的制备方法:了解铝的制备过程对于理解铝的性质和应用至关重要。
化学必修1《铝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1《铝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 了解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掌握铝及其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理解铝及其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铝的性质和应用- 铝的物理性质介绍(密度、熔点等)- 铝的化学性质介绍(与酸、碱反应等)- 铝的应用领域(航空航天、建筑等)2. 铝的制备方法- 湿法制备铝的原理和步骤- 热法制备铝的原理和步骤3. 铝的化合物- 铝的氧化物介绍(氧化铝)- 铝的氢化物介绍(氢化铝)- 铝的卤化物介绍(氯化铝)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铝的制备方法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铝的应用领域及其重要性- 热法制备铝的原理和步骤四、实施教学策略- 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实验展示,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运用案例分析法,加深学生对铝及其化合物的理解;- 设置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估方法- 制定预任务,考察学生对课前知识的掌握情况;- 设计小组讨论问题,评估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组织简单实验,检测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 设置课堂提问,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时序安排- 第一课时:铝的性质和应用- 第二课时:铝的制备方法- 第三课时:铝的化合物七、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实验材料- 案例分析材料- 小组讨论问题- 实验操作指南八、教学反思与改进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并进行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师生互动和评估结果,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研究成绩和兴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如有需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教案(可编辑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教案(可编辑教学目标:1.理解铝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2.掌握铝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了解铝的应用领域和环境影响。
教学重点:1.铝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铝的应用领域。
教学难点:1.铝的应用领域和环境影响;2.探究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实验材料和仪器;3.各种铝及其化合物样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金属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特性;2.提问:你们对铝有什么了解?二、铝的物理性质(10分钟)1.使用PPT介绍铝的常见物理性质,如颜色、外观、密度、熔点和沸点等;2.要求学生记忆并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铝的物理性质。
三、铝的化学性质(15分钟)1.使用PPT介绍铝的化学性质,如与非金属元素氧、氯、硫等的反应;2.引导学生参考PPT上的反应方程式,预测铝与其他化合物的反应产物;3.进行一些小实验,展示铝的化学性质,例如将铝片放入氯化铜溶液中观察反应。
四、铝的应用领域(20分钟)1.使用PPT介绍铝及其化合物的广泛应用;2.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学生们讨论铝及其化合物的应用领域,如飞机制造、建筑材料等,并给出理由;3.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铝及其化合物的环境影响(15分钟)1.使用PPT介绍铝及其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铝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如氧化铝的制备产生的废气和废水等;3.分组讨论:学生们讨论减少铝及其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方法,并给出理由。
六、总结(5分钟)1.回顾课上所学内容,简要总结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2.激发学生对环保的重视和思考。
扩展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铝与不同化合物的反应产物;2.邀请环保专家或铝行业从业者进行讲座,深入了解铝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和环境问题。
课堂作业:1.选择一个铝制品或铝化合物,调查它的制备方法、应用领域和环境影响,并写一份报告;2.简要总结铝及其化合物的特点与应用。
铝及其化合物教案

铝及其化合物教案第一章:铝的性质和制备教学目标:1. 了解铝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 掌握铝的制备方法。
教学内容:1. 铝的物理性质:密度、熔点、沸点等;2. 铝的化学性质:与氧气、酸、碱等物质的反应;3. 铝的制备方法:电解法、还原法等。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观察铝的物理性质;2. 通过实验探究铝的化学性质;3. 通过实验学习铝的制备方法。
第二章:氧化铝的性质和制备教学目标:1. 了解氧化铝的性质;2. 掌握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教学内容:1. 氧化铝的性质:熔点、硬度等;2. 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加热法、水解法等。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观察氧化铝的性质;2. 通过实验探究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第三章:氢氧化铝的性质和制备教学目标:1. 了解氢氧化铝的性质;2. 掌握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教学内容:1. 氢氧化铝的性质:溶解性、酸碱性等;2. 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沉淀法、水解法等。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观察氢氧化铝的性质;2. 通过实验探究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第四章:铝盐的性质和制备教学目标:1. 了解铝盐的性质;2. 掌握铝盐的制备方法。
教学内容:1. 铝盐的性质:溶解性、水解性等;2. 铝盐的制备方法:酸法、氧化法等。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观察铝盐的性质;2. 通过实验探究铝盐的制备方法。
第五章:铝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铝及其化合物的应用;2. 掌握铝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方法。
教学内容:1. 铝及其化合物的应用领域:建筑、交通、电子等;2. 铝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方法:焊接、防腐、表面处理等。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了解铝及其化合物的应用领域;2. 通过实验学习铝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方法。
第六章:铝的腐蚀与防护教学目标:1. 理解铝腐蚀的原因;2. 学习铝的防护方法。
教学内容:1. 铝腐蚀的原因: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2. 铝的防护方法:阳极氧化、涂层保护、合金化等。
教学活动:1. 分析铝腐蚀的实验现象;2. 讨论不同防护方法的效果和应用。
铝及其化合物教案设计

铝及其化合物教案设计第一章:铝的性质与制取教学目标:1. 了解铝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掌握铝的制取方法和工业生产过程;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铝的物理性质:密度、熔点、沸点等;2. 铝的化学性质:与氧化物、酸、碱等物质的反应;3. 铝的制取方法:电解法、还原法等;4. 铝的工业生产过程:铝土矿的提炼、氧化铝的制备、电解铝的。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观察铝的物理性质;2. 设计实验验证铝的化学性质;3. 观看铝的制取和工业生产过程的视频;4. 进行小组讨论,总结铝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作业与评估:1. 完成铝的性质和制取方法的实验报告;第二章:氧化铝与铝氧化物教学目标:1. 掌握氧化铝的结构和性质;2. 了解铝氧化物的分类和应用;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氧化铝的结构:晶体结构、氧化铝的键合性质;2. 氧化铝的性质:熔点、硬度、导电性等;3. 铝氧化物的分类:氧化铝、氧化铝薄膜等;4. 铝氧化物的应用:催化剂、涂料、包装材料等。
教学活动:1. 观察氧化铝晶体结构模型;2. 设计实验测定氧化铝的熔点;3. 观看铝氧化物的应用实例视频;4. 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氧化铝的结构和性质。
作业与评估:1. 完成氧化铝的性质和应用的实验报告;第三章:氢氧化铝与铝酸盐教学目标:1. 掌握氢氧化铝的结构和性质;2. 了解铝酸盐的分类和应用;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氢氧化铝的结构:晶体结构、氢氧化铝的键合性质;2. 氢氧化铝的性质:溶解性、稳定性、催化性等;3. 铝酸盐的分类:硫酸铝、硝酸铝等;4. 铝酸盐的应用:肥料、催化剂、水处理剂等。
教学活动:1. 观察氢氧化铝晶体结构模型;2. 设计实验测定氢氧化铝的溶解性;3. 观看铝酸盐的应用实例视频;4. 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氢氧化铝的结构和性质。
作业与评估:1. 完成氢氧化铝的性质和应用的实验报告;第四章:铝的合金教学目标:1. 掌握铝的合金的分类和特点;2. 了解铝的合金的应用领域;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2.2铝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层次上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如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等。他们具备一定的化学实验技能,如基本的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素质方面,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对化学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5. 铝的应用领域
- 题目:请列举铝在哪些领域中有应用,并说明其作用。
- 答案:铝在建筑材料中有应用,如铝合金、铝塑板、铝蜂窝板,可用作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铝在交通工具中有应用,如汽车、飞机、船舶,可用作轻量化材料等。铝在电子设备中有应用,如手机、电脑、电视机,可用作导电材料、散热材料等。铝在包装材料、耐用品、日用品等领域也有应用。
- 氧化:电解法、热还原法
- 还原:铝热反应
- 卤化:铝氯化、铝溴化、铝碘化
- 氢氧化物:铝酸钠、铝酸钾
3.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 氧化物:制备、性质、应用
- 卤化物:制备、性质、应用
- 氢氧化物:制备、性质、应用
- 硫酸盐:制备、性质、应用
4. 铝的应用领域
- 建筑材料:铝合金、铝塑板、铝蜂窝板
- 交通工具:汽车、飞机、船舶
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其次,教师应通过举例和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方法。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最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反思,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铝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收集整理
一、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的考查内容
2010~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关于“铝及其化合物”的考查试题汇总:
年份、题号试题内容考查知识点
选择题2011年、7 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
C、元素Y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
应均有氢气生成
Al在自然界中的含量
Al与NaOH的反应
2013年II卷、9 A、1.0L1.0mol·L-1的NaAlO2水溶液中含有的
氧原子数为2N A
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相
关问题
2014年I卷、9 下列反应中,反应后固体物质增重的是
C.铝与Fe2O3发生铝热反应
铝热反应
2015年I卷、10 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
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Al与O2反应及实验现
象
2015年II卷、
13
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相
符的是
选
项
①中物
质
②中物质
预测②中的
现象
B.浓硝酸
用砂纸打磨
过的铝条
产生红棕色
气体
C.
氯化铝
溶液
浓氢氧化钠
溶液
产生大量白
色沉淀
Al的钝化
Al(OH)3的两性
必做题非选择题2013年I卷、28 工业上从铝土矿制备较高纯度Al2O3的主要
工艺流程(以化学方程式表示)。
Al2O3的工业制取
Al2O3、Al(OH)3的两性
2015年I卷、27 以铁硼矿(主要成分为Mg2B2O5·H2O、Fe3O4,
还有少量Fe2O3、FeO、CaO、Al2O3和SiO2
等)为原料制备硼酸(H3BO3)的工艺流程
(3)“净化除杂”需先加H2O2溶液,作用是
_______。
然后在调节溶液的pH约为5,目
的是_________。
(将Fe2+氧化为Fe3+;使Al3+与Fe3+形成氢
氧化物而除去)
Al(OH)3的沉淀溶解平
衡
选做题2010年、36(化
学——选修2:
化学与技术)
(2)天然水在净化处理过程中加入的混凝剂可
以是(填两种物质的名
称),其净水作用的原理是
明矾的净水原理
Al3+的水解
从上表可已看出,全国新课标卷对“铝及其化合物”的考查主要集中在Al的性质及Al、Al(OH)3、AlO2—的相互转化关系上,因此,我们在复习教学中也应该重点把握这些重点性质及转化关系。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说明
1、本节课是“铝及其化合物”复习的第三课时,前两课时,重点通过“从铝土矿中提取Al2O3制Al”(结合《备考指南——系统复习用书》P123四铝的冶炼)、“实验室制取Al(OH)3”(结合《备考指南——系统复习用书》P21学生活动3)两个活动的展开,已经将“铝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及转化关系进行了梳理,帮助学生建立了溶液中Al3+、Al(OH)3、AlO2—转化的平衡移动概念。
2、Al3+、Al(OH)
3、AlO2—转化的图像关系是“铝及其化合物”相关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考试说明”在能力要求中指出:“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储存的能力。
”因此,本课时主要对Al3+、Al(OH)3、AlO2—转化的相关图像进行讨论探究。
3、学生在本节课前完成了“向AlCl
3
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直至过量”、“向NaOH溶
液中滴加AlCl
3溶液直至过量”、“向AlCl
3
溶液中滴加氨水直至过量”、“向NaAlO
2
溶液中滴
加HCl溶液直至过量”、“向HCl溶液中滴加NaAlO
2溶液直至过量”、“向NaAlO
2
溶液中通
入CO2直至过量”、“向HCl酸化的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直至过量”、“向含Mg2+、Al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直至过量”的现象、离子方程式、沉淀图像。
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环节一:建立Al(OH)3沉淀量的几种基本图像
实施过程:学生展示课前完成的图像作业,并分析讨论起点、拐点、终点含义,及与用量(横坐标)的关系,明确铝及其化合物的相关量的关系。
环节二:将Al3+、Al(OH)3、AlO2—的量的变化融于一幅图
实施过程:将“向AlCl
3
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直至过量”、“向NaAlO2溶液中滴加HCl 溶液直至过量”这两个基本图像拿出来,询问学生此过程中,铝元素还有哪些存在形式,Al3+、AlO2—的物质的量如何变化,并将变化曲线绘于同一图中,得到此过程中,铝元素各微粒的物质的量变化图。
Al(OH)3
Al 3+
AlO 2
—
Al Al(OH)33+
AlO 2—
环节三:引入Al(OH)3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图并分析
实施过程:指出环节三中图形的本质(Al(OH)3沉淀溶解平衡)及局限性(固定的反应物及只能表示物质间量的关系),引入更符合Al(OH)3沉淀溶解平衡本质的Al(OH)3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图,并对其中的含义进行分析。
环节四:用沉淀溶解平衡图解决问题
实施过程:利用练习,巩固对沉淀溶解平衡图的理解及掌握。
四、课后练习
1、NH 4Al(SO 4)2·12H 2O 是一种复盐,相对分子质量为453。
(1)欲配制100ml pH 为2 浓度约为0.1mol/L 的NH 4Al(SO 4)2溶液,配制过程为:
①用托盘天平称量NH 4Al(SO 4)2·12H 2O 固体__________g
②将上述固体置于烧杯中,用量筒量取_____mL 水,搅拌溶解,用________调节溶液pH 至________
(2)在逐滴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有:请回答各种现象由先到后出现的顺序是
①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②有刺激性气体逸出; ③白色沉淀量逐渐增多; ④白色沉淀完全消失; ⑤白色沉淀逐渐减少。
(3)在0.1mol/l NH 4Al(SO 4)2溶液中,铝各形态
的浓度(以Al 3+
计)的对数(lgc )随溶液pH 变化的关系见下图,用NaOH 溶液调节(1)中溶液pH 至7,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
2、常温下二价锌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与pH 的关系如图,横坐标为溶液的pH ,纵坐标为Zn 2+ 或
Zn(OH)42—
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数(假设Zn 2+离子浓度
为10—
5mol/L 时,Zn 2+离子已沉淀完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图中数据计算可得Zn(OH)2的溶度积
Ksp=10—
17
B .pH <12的溶液中不存在Zn(OH)42—
C .某废液中含Zn 2+离子,沉淀Zn 2+离子可以控制溶液pH 的范围是8~13
D .向1L 1mol/L ZnCl 2溶液中加入NaOH 固体至pH=7,需NaOH 2mol
3、下列曲线图(纵坐标为沉淀的量,横坐标为加入物质的量)与对应的选项相符合的是
A、向1 L浓度均为0.1 mol/L的Ba(OH)2、NaAlO2混合溶液中加入0.1 mol/L的稀H2SO4
B、向1 L浓度分别为0.1 mol/L和0.3 mol/L的AlCl3、NH4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0.1 mol/L
的稀NaOH溶液
C、向烧碱溶液中滴加明矾溶液
D、向AlCl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
5、某溶液中可能含有H+、NH4+、Mg2+、Al3+、Fe3+、CO32—、SO42—、NO3—中的几种。
①若加入锌粒,产生无色无味气体;②若加入NaOH溶液,产
生白色沉淀,且产生的沉淀量与加入的NaOH的物质的量
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阳离子只有H+、Mg2+、Al3+
B、溶液中n(NH4+)==0.2mol
C、溶液中一定不含CO32—,可能含有NO3—和SO42—
D、n(H+)︰n(Al3+)︰n(Mg2+)==1︰1︰1
6、右图表示的是室温时,难溶金属氢氧化物在饱和溶液中阳离子
的浓度与pH的关系图,根据此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Fe3+、Cu2+、Co2+不可以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B.由图中数据可计算出室温下K sp[Cu(OH)2]=1.0×10ˉ12
C.由图可知,若Fe(NO3)3 溶液中含有少量的Co2+杂质,可
通过加入Fe(OH)3的方法来除去
D.由图可知,若除去CuSO4溶液中的Fe3+可采用向溶液中加入
适量CuO,至pH在4左右
7、磷酸(H3PO4)在溶液中能够
以H3PO4、H2PO4—、HPO42—、
和PO43—四种粒子形式存在,当
溶液的pH发生变化时,其中任
一种粒子的物质的量占四种粒
子总物质的量的分数δ也可能
发生变化。
下图是H3PO4溶液
中,各种粒子的物质的量分数δ
随pH的变化曲线:
(1)设磷酸总浓度为c(总),写出c(总)与各粒子浓度间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 (2)向Na3PO4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当pH从9降到6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当pH=7时,溶液中主要存在的阴离子(OH—离子除外)是________ (3)从图中推断NaH2PO4溶液呈______性(填“酸”、“碱”、或“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