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风情漫记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富,拥有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内容:
1. 赫哲族传统歌舞:赫哲族有许多独特的歌舞形式,如活龙舞、熊皮鼓、半山长鼓等,这些形式在赫哲族的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赫哲族传统服饰:赫哲族传统服饰富有民族特色,主要有草鞋、熊皮大衣、当红身、麻披风、棕织毯等。
3. 赫哲族传统住房:赫哲族的传统住房是木制的破肚子房,这种房屋结构独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4. 赫哲族传统饮食:赫哲族人的传统饮食以狩猎、打渔为主,其特色菜品有烤鱼、烤鸡、鱼头汤、柿子饼等。
5. 赫哲族狩猎文化:赫哲族狩猎文化的特点是尊重自然、崇敬动物。
他们同时也擅长制作弓箭、陷阱等狩猎工具。
6. 赫哲族民间医学:赫哲族人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主要使用天然药材、骨头和动物内脏等制成的药物,治疗常见病和慢性病。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了该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生产技术和传统医学等方面的特点,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札记

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札记
姜洪波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1991()3
【摘要】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地区,在不断净化和积淀自身文明的过程中,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古
代文化。
为展现赫哲族自古以来战天斗地的历史画卷,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应运而生了。
赫哲族博物馆位于同江市区北面,濒临松花江边。
据有关部门介绍。
【总页数】2页(P131-132)
【关键词】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札记;少数民族
【作者】姜洪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68.5
【相关文献】
1.赫哲族民族文化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为例 [J], 徐美群
2.黑龙江省同江市赫哲族聚集区赫哲族人口现状研究 [J], 邱洪斌;姚嵩坡;李兴洲;
尹相林
3.赫哲族主要聚居地民族社会工作研究——以同江市为例 [J], 陈明松; 张文嘉; 安琦; 周岩; 李云哲
4.“初心不敢忘,尽力就好” 记黑龙江省同江市人民法院驻八岔赫哲族乡新强村第一书记胡庆生 [J], 张春波
5.加强党的领导改进民族工作为赫哲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在同江市庆祝赫哲族乡政权建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J], 李云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探访·赫哲族|伫立在祖国东方的民俗展示馆,赫哲人的骄傲

民族探访·赫哲族|伫立在祖国东方的民俗展示馆,赫哲人的骄傲赫哲民俗展示馆是我们探访路上的第一站,它位于中国极东之地——抚远市抓吉镇的赫哲族村,在这里世代生活着一群赫哲的族人,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而赫哲民俗展示馆就是这样一个集中展示赫哲族民族文化的展馆。
初到赫哲民俗展示馆的时候是下午,天空中飘着几丝小雨,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对赫哲文化强烈的好奇心,走至赫哲民俗文化馆门口时,几位身着赫哲民族特色服装的民间舞蹈艺人正在门口准备表演赫哲族传统舞蹈,途经此地的游客们纷纷拿出自己的手机和相机准备拍照,记录下这富有民族特色的瞬间。
在欣赏完极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后,我们走进赫哲民俗展示馆内部开始参观。
展示馆是一座两层的建筑,一楼内的展区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历史沿革、语言文化、社会经济、渔猎生活、传统婚俗、文化禁忌、萨满文化。
而二楼主要陈列有赫哲族家庭介绍,住处及饮食习惯,还有赫哲族的传统交通方式和传统工艺,以及以《乌苏里船歌》为代表的民歌民乐。
刚一进门,第一部分就是整个展示馆的前言,上面写到:“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
”一曲高亢悠扬的"乌苏里船歌",传唱大江南北。
勤劳质朴的赫哲人生活在我国最东北部,是我国最先看到太阳的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
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描述这里的富庶。
接下去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赫哲族的语言文化。
赫哲语没有文字,但其民族历史悠久,既有口头文学的打磨砥砺,也有在开放环境下丰富发展的历程。
赫哲族人口虽少,既与血亲族群往来密切,也和其它民族交流广泛。
从今天保留的赫哲语看,尽管是口头语言仍然比较规范,具备使用文字的条件。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大多数通用汉文。
赫哲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神话、传说、民间歌谣故事等,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
赫哲人祭江风情记

赫哲人祭江风情记
郭德文
【期刊名称】《绿色大世界》
【年(卷),期】1998(000)006
【摘要】应赫哲族渔民画家尤永贵老人的邀清,四月的一天笔者专程前往赫哲人的故乡——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看开江和祭江仪式。
街津口与建三江垦区相邻,临
中俄边境和俄罗斯的著名边城列宁斯阔耶隔江相望。
我和尤老在八年前就成了忘年交。
尤老一生搏击在波峰浪谷,始终坚持业余创作赫哲人的民族画,他的作品《冰上
人家》曾获1983年文化部农民画二等奖,《富裕起来》获黑龙江省农民画特别奖。
他曾在《赫哲人的婚礼》电影中扮演了送亲的老人。
他赠给我的《冰上人家》第一稿,至今仍珍藏家中。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郭德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
【相关文献】
1.倾注一腔乡情挥写徽州神韵--汪观清《梦里徽州·新安江风情图》记 [J], 滋芜
2.赫哲人祭江风情记 [J], 郭德文;
3.江风海韵民舞情——记大型风情音画舞蹈诗《江海记忆》 [J], 姜国萍;
4.赫哲人祭江 [J], 郭德文
5.倾注一腔乡情挥写徽州神韵——汪观清《梦里徽州·新安江风情图》记 [J], 滋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趣话赫哲风情

趣话赫哲风情
魏立群
【期刊名称】《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
【年(卷),期】2003(0)Z3
【总页数】2页(P6-7)
【关键词】赫哲族;滑雪板;日气;渔猎;鱼皮;捕鱼技术;水上;民俗文化;生产方式;生产生活实践
【作者】魏立群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4.6
【相关文献】
1.赫哲民俗风情游提升策略浅析 [J], 孟颖;
2.佳木斯赫哲族风情主题酒店设计研究 [J], 赵玉静
3."三江"岸边迎日出——赫哲族渔猎生活风情旧影 [J], 朱丹;黄国楹
4.赫哲人祭江风情记 [J], 郭德文;
5.独具风情的赫哲族鳇鱼菜肴 [J], 辰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介绍

《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介绍
梁木森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1988()2
【摘要】《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下册)是民族学、民俗学者凌纯声所著,1934年南京中央研究院出版。
此书出版以后,受到国内外同行学者的普遍重视,认为这部书作为中国民族学史上最早的科学的民族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国际上一些学者甚至认为,由于该书的出版,中国民族学在世界民族学界占有了地位。
【总页数】3页(P105-107)
【关键词】赫哲族;松花江下游;民族学研究;中国民族学;中央研究院;民族志;民俗;赫哲语;国内外;南京
【作者】梁木森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J], 黑麦
2.最早依玛堪文字文本的史料价值分析——以《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的赫哲故事文本为例 [J], 陈曲;王志清
3.《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的民歌音乐形态特征 [J], 李艳双
4.最早依玛堪文字文本的史料价值分析——以《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的赫哲故事文本为例 [J], 陈曲; 王志清
5.《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的民歌音乐形态特征 [J], 李艳双[1,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上民族——赫哲

水上民族——赫哲
时墨庄
【期刊名称】《中国水产》
【年(卷),期】1984(000)006
【摘要】在祖国东北边陲,有一块肥美的三江平原,因相夹于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而得名。
这里水域广阔,鱼产丰富,是著名的大马哈鱼的故乡,人口很少的赫哲族就生活在这块富饶的地区。
“赫哲”一语,含有“江边的人们”之意,他们沿江而居,世代以渔猎为生,故有我国北方水上民族之称。
【总页数】1页(P20)
【作者】时墨庄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
【相关文献】
1.赫哲族民族文化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为例 [J], 徐美群
2.基于小民族聚居地旅游开发的民族文化保护战略研究--以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民族乡为例 [J], 吴相利
3.赫哲族学校民族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基于对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的调查 [J], 关玉兵;孙崴;苏月华
4.加强党的领导改进民族工作为赫哲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在同江市庆
祝赫哲族乡政权建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J], 李云龙
5.黑龙江省抚远县下八岔赫哲民族乡情况(赫哲族调查材料) [J], 内蒙东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风情:赫哲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现有⼈⼝0.42万。
赫哲族⼤部分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佳⽊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本民族⽂字,⼤多数通⽤汉⽂。
历史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的先民⼀直⽣活在东北松花江、⿊龙江和乌苏⾥江等三江流域。
明朝时为⼥真的⼀⽀。
“赫哲”⼀词最早见于《清实录》。
⼀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的赫哲族⽒族为核⼼,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汉族、蒙古族及其他⼟著等民族成分,在清初形成较稳定的族体。
其先民在唐代归“⿊⽔都督府”管辖。
辽、⾦时期,赫哲族先民所属区域为五国部。
元朝时期,⾪属于辽阳⾏达路。
明朝时期,赫哲地区归属奴尔⼲都司。
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区域为“呼⽽哈部”、“窝集部”、“⽡尔喀部”、“使⽝部”和“萨哈连部”。
清朝初年第⼀次出现“赫哲族”名称。
民国初年,赫哲族受军阀统治。
伪满时期,赫哲族苦难深重,⽇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灭种政策,赫哲族⼈⼝下降,经济⽣活极端贫困,但富于⽃争传统的赫哲族⼈民不但没有被征服,反⽽与其它民族⼀道站起来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了不屈不挠的⽃争,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宗教信仰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其萨满有河神、独⾓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
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就有多少种神,其中尊敬的是⼈⾯形天神。
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然崇拜。
赫哲族先民认为,⽇⽉⼭川都有神灵主宰,因⽽崇拜。
⽣活习俗住宅为⽤桦⽪、兽⽪、茅草搭成的“撮罗”(尖顶)、“胡如布”(圆顶)及各种“昂库’’(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况:
?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黑 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 数散居于桦川、依兰、富锦三县和 佳木斯市。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渔 猎为生的民族。
? 赫哲族有自已的语言,属阿尔泰语 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没有自 已的文字,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文。 信仰萨满教。人口超过门巴族,居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第五十五位。 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狗拉雪撬是 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忌以皮革物陪葬,认为如是则死者亡灵
不能升天,也不能再转生为人。
? 守望阳光的赫哲族.flv
称为“鱼皮部”。在 文化村的展馆
里,我们看到了展出的两套用熟好
的大马哈鱼皮缝制的男女鱼皮套装,
做工考究,款式古朴大方。
? 赫哲族生鱼片
?
中国赫哲族人口只有 1400多
人( 1982 年),主要分布在黑龙
江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沿江
居住。渔猎经济是他们生活的主要
来源,食物以鱼为主,有一套烹调
鱼类菜肴的独特技艺。
帮手,它们在运输、狩猎、看 家、保护主人等方面发挥着重 要作用,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 称为“使犬部”。
?
时代发展至今天,赫哲族
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
发生着变化,在街津口乡,赫 哲人住进了宽敞的新居,种地、 发展旅游事业,过上幸福生活
的赫哲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 样向着小康迈进。
四、禁忌
?
捕鱼者若家有丧事,到捕鱼场后,
? 民族底片——赫哲族.f4v
二、风俗
? 1、赫哲人在饮第一口酒前, 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 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 先和诸神。但不喜欢喝茶, 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 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 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 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 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 赫哲族妇女生小孩时要 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
之,不知何神异若此也 ”。随着
技术的发展,赫哲人使用的鱼船
也不断变迁。最古老的渔船是用
一整棵杨木凿成的独木舟。最具
特色的是桦皮船,具有轻盈、快
捷的特点。木制“快马子”船也
曾盛行一时。其他曾经使用过的
船还有“舢板”、“丝挂船”以
及新中国成立后使用的各式机器
船等。
? 4、狩猎: 是过去赫哲人的 另一项主要经济来源。狩猎 活动一般要集体进行,推选 一名“劳德玛发”领导。少 则二三人,多则十几人,一 般由亲属和好友组成。居住 在松花江流域的赫哲人,主 要以鹿和各种细毛兽为猎取 对象;居住在乌苏里江流域 的赫哲人,除鹿和细毛兽外, 貂是其主要的猎取对象;居 住在黑龙江下游的赫哲人, 以猎取貂等细毛兽为主,辅 以猎取鹿、熊、虎等大兽。
? 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
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赫哲
族人穿的 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
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
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
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
衣,式样很像 旗袍。男女都穿鱼皮
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
子。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
的一大特长。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
? 从“白露”开始为秋季鱼汛期,是捕 获大玛哈鱼 (鲑)的好季节。封江以后 冬季捕鱼开始,主要的捕鱼方法是用 网打水趟子、“鱼涡子”和钩捕等。
?
经常使用的捕鱼工具有网、
钩、叉、船。最常使用的网具是
“拉网”,赫哲人 擅用叉捕鱼 :
“尝于波平浪静时往江面认取鱼
行水纹,投叉取之,百无一失,
虽数寸鱼亦如探囊取物。从旁观
鱼汤、嗄牙鱼汤、兔子 肉汤以及“莫温古饭”、 面片、面汤、鸡蛋等食 品。产后三天内不能吃 青菜,以免产妇和婴儿 泻肚。在坐月子期间均 吃滚烫的热饭,以免受 凉,影响身体健康和奶 汁。
? 2、过去,赫哲人的丧葬仪式有
“二次葬”遗风:狩猎时死于山 林者,用桦树皮或树枝裹尸,架 于树上,也称为“树葬”;二三 年后再行土葬。死于家中 3日后埋 葬。无棺,挖一个长方形的土坑, 四周砌原木,上边搭棚盖,培土 成冢。尸体屈膝仰卧于墓中,死 者生前用过的一切器具作陪葬品。葬,认 为灵魂弱小,埋于地下无法出来, 所以实行树葬或用桦树皮包裹起 来,置于离住处较远的树林或山 坡上。
藏射手的地方轰赶;鹿需要吃碱,猎人便蹲
守在碱场下风口“守株待兔”;等候于鹿常
走的道路附近伏击,即为“卡鹿道”;在鹿
发情时,猎人模仿鹿的叫声,引诱其到猎人
埋伏处,趁机捕杀。在猎取其他野兽时,赫
哲人也同样掌握了众多熟练的技巧,显示出
特有的智慧。 赫哲族 -找寻族辈的痕迹 [高清版 ].flv
三、鱼皮制衣酒敬神 狗拉雪橇赫哲人
? 3、捕鱼: “衣鱼兽皮,陆行乘舟”
是过去赫哲人渔猎生活的写照。赫哲 族是一个渔猎民族,并且是北方少数 民族中惟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民族。他 们在春、秋、冬三季捕鱼。在夏季渔 闲期,渔民们修理捕鱼工具,为捕鱼 季节的到来作准备。从开江的“谷雨” 到“小满”的一个多月时间为春季鱼 汛期,是网捕的好季节,可以捕获各 种杂鱼。端午节前后,为捕捞 鲟鱼、 鳇鱼的旺季,可持续20天左右。饭店 门口惊现600斤“鳇鱼王”.mp4
?
赫哲人熟悉野兽的习性, 狩猎方法花样繁
多 。赫哲人谙于捕貂,捕貂是狩猎的主要收
入来源,“以毛皮为市,以貂皮为贡”。如
在貂经常通过的路线做碓板捕捉;用烟熏貂
洞,迫使其进入洞外的网内;设地箭触而射
之等。
?
赫哲人丰富的狩猎技术在猎鹿时表现得
淋漓尽致。其猎法有围猎、蹲碱场、卡鹿道、
诱猎。所谓围猎,就是几个人围住鹿,向隐
须在网滩上架起一堆火,从火上跨过,
以熏晦气。捕鱼期间忌说怪话、谎话,
否则触犯神灵,空网而归。
?
赫哲族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
该族笃信“万物有之”之原始宗教
观念,对山神、河神、树神等自然之神
处处小心敬奉,惟恐不慎得罪而招致灾
祸。忌捕杀飞投住室的雀鸟,信其为亡
单之魂所变,有飞来投室者是其灵魂要
“转世”。若捕杀之,则有不育之祸。
?
制法:
?
( 1)把活鱼肉削下,切成薄
片,放到盆里上桌。
?
( 2)用盐、醋及辣椒油蘸着
吃,味道十分鲜嫩可口,是下酒的
好菜。
?
特点:在赫哲渔村,常用此菜
招待客人,原汁原味,乡情浓郁。
?
狗拉雪橇 是赫哲人主要的
交通工具。经过训练的狗,每
只可拉 70公斤左右,日行 100
至 150 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