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合集下载

药理总结3-中枢神经系统药物I

药理总结3-中枢神经系统药物I

不良反应多,安全范围窄:胃肠道刺激、口渴多尿、锂盐中毒
断性焦虑——劳拉西泮、三唑仑
安全范围大,治疗指数高1. CNS反应 嗜睡
2.镇静催眠:延长NREMS的2期,明显缩短4期;缩短
、头昏、乏力、记忆力下降、共济失调 2.
REMS的作用较弱;对呼吸影响小,安全范围大;不诱 失眠 暂时性失眠、间断性失眠,焦虑性失眠
呼吸、循环抑制 抑制肺泡换气功能
诱导受体构象改变↓增加GABA 导肝药酶,不影响他药代谢;副作用轻
抗惊厥药 硫酸镁
magnesium sul2+受点,拮抗Ca2+的作用;作用于CNS,引起感觉和意识消失 子痫、破伤风等各种原因所致惊厥、高血压危象
呼吸抑制、肌腱反射消失(呼吸抑制先兆)、血压骤降、心跳骤停 以至死亡; 解救:人工呼吸、静脉缓慢注射CaCl2或葡萄糖酸钙
氟哌啶醇 haloperidol DA受体阻断药;抗幻觉、妄想、躁狂作用显著、镇吐作用较强(约50倍),作用持久;心血管、肝功能影响较小;锥体外系反应重,且多见;适用于I型急性精神分裂症及躁狂症
氯氮平 利培酮 抗躁狂药 碳酸锂
clozapine
特异性阻断中脑-皮质,中脑-边缘系统的DA受体及5-HT受体;5-HT-DA受体阻断药;几无锥体外系反应(阻断D4,不影响 D2、D3);对内分泌系统无影响;具有抗胆碱、抗组胺、抗α受体、镇静催眠作用;I型 、II型均有效;首选药物之一
phenytoin sodium,PHT
电的扩散受到抑制而产生抗癫痫作用(2)细胞膜稳定作用:阻滞电压依赖性Na+通道 →Na+内流↓;阻滞电压依赖性Ca2+通道→ Ca2+内流↓;对钙调素激酶系统的影响
↓;抗癫痫、治疗三叉神经痛、抗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基础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第一节全身麻醉药学习要点全身麻醉药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可逆性引起意识、感觉和反射消失的药物。

该类药物可使骨骼肌松弛,便于进行外科手术。

一、药物分类根据给药途径,该类药物可分为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

1.吸入性麻醉药:乙醚、氟烷、异氟烷、恩氟烷、七氟烷及氧化酯等。

2.静脉麻醉药:硫喷妥钠、氯胺酮、丙泊酚、羟丁酸钠、依托米酯等。

全麻药的作用机制至今尚无定论。

类脂质学说认为,全麻药脂溶性较高,能渗入细胞膜的脂质层和进入胞内,引起细胞膜和细胞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改变,干扰大脑神经细胞功能,从而引起全身麻醉。

麻醉强度与其油/气或油/水分配系数成正比。

二、吸入性麻醉药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有麻醉乙醚、氟烷、甲氧氟烷、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及氧化亚氮等。

其作用特点是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根据临床指征可将麻醉过程典型地分为四期,依次为镇痛期、兴奋期、外科麻醉期及麻醉中毒期。

麻醉乙醚虽然安全范围大、毒性反应小,但由于其兴奋期长以及易燃易爆等,已少用。

各种氟烷的化合物均具有不燃不爆炸,作用强,麻醉诱导迅速,麻醉平稳,恢复亦快等特点。

其中氟烷对肝和心的毒性较大;甲氧氟烷对肝、肾有损伤作用;恩氟烷对肝、肾的影响轻小,但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异氟烷及七氟烷在肝、肾、呼吸方面的不良反应更小。

三、静脉麻醉药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有硫喷妥钠、氯胺酮、羟丁酸钠、依托米酯等。

硫喷妥钠作用迅速,由于再分布的原因,维时较短,为了维持麻醉需重复给药。

多用于诱导麻醉及短时手术的麻醉,其肌肉松弛作用较差,且可产生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及呼吸抑制。

氯胺酮的作用较特殊,可阻断痛觉的传导,同时又兴奋脑干及边缘系统,引起痛觉消失而仍有部分意识存在,被称为分离麻醉。

其麻醉起效快,镇痛作用强,维持时间短,苏醒期较长。

用于短时体表小手术及诱导麻醉。

该药对心血管有明显的兴奋作用,用药后可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

丙泊酚麻醉诱导及苏醒迅速,维时较短,多用于诱导麻醉及短小手术的麻醉。

《药物化学》——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知识点梳理与总结、思维导图)(供本科期末考和349药学综合考研)

《药物化学》——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知识点梳理与总结、思维导图)(供本科期末考和349药学综合考研)

4,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一,镇静催眠药分类苯二氮䓬类氯氮卓,地西泮,奥沙西泮,三唑仑非苯二氮䓬类咪唑并吡啶类唑吡坦,阿吡坦,吡咯酮类扎来普隆巴比妥类苯巴比妥苯二氮䓬类药物构效关系重点药物地西泮性质水解开环:内酰胺和烯胺结构,酸碱或受热1,2位或4,5位水解开环,在7位或1,2位有强吸电子基团【硝基,三唑环等】,4,5水解后环合特别容易与生物碱反应,加碘化秘钾⇨橙红色沉淀B环七元亚胺内酰胺环构象决定其与受体亲和力作用机制:与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结合,氯离子通道开放内流,中枢抑制代谢:肝脏内N-甲基,C-3位上羟基化,产物仍有活性。

还有苯环酚羟基化,氮氧化合物还原,1,2位开环等应用:安定,镇静,催眠,肌肉松弛,抗惊厥,治疗神经官能症合成:以3-苯-5-氯嗯呢为原料酒石酸唑吡坦性质:口服吸收快,肝脏首过,代谢物无活性作用机制:选择性与苯二氮卓ω1受体亚型结合应用:较强镇静催眠作用,对呼吸系统无抑制,少耐受和依赖性合成二,抗癫痫药物分类酰脲类巴比妥类(丙二酰脲类)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乙内酰脲类苯妥英钠,乙苯妥英噁唑烷酮类三甲双酮丁二酰亚胺类乙琥胺二苯并氮杂䓬类卡马西平,奥卡西平GABA类似物普洛加胺脂肪羧酸与其他丙戊酸钠,丙戊酰胺,拉莫三嗪,托吡酯巴比妥类药物构效关系R或R1为H则无活性,应有2-5碳链取代,或有一个为苯环取代,R,R1总碳数4-8最好,超过10亲脂性过强,易导致惊厥R或R1直链烃或芳烃,不易氧化,长效 ‖ 支链烃或不饱和烃取代,短效R2为甲基取代起效快,如果两个都氮都被甲基取代则惊厥2位碳上氧原子以电子等排体S取代,解离度与脂溶性增大,起效快,但短效重点药物异戊巴比妥性质母核巴比妥酸在溶液中存在三酮式互变异构:单内酰亚胺型,双内酰亚胺型,三内酰亚胺型(各种构型相互转化)烯醇型弱酸性,苯巴比妥pKa7.4,可制成钠盐,生理条件下未解离型多,易通过血脑屏障水解:互变异构体中,双内酰亚胺结构更易水解,生成酰脲与硝酸银作用生成银盐沉淀,沉淀溶于过量氨试液与吡啶和硫酸铜溶液作用生成蓝色络合物作用机制:中枢GABA受体应用:癫痫大发作及局限性发作,抗惊厥,麻醉前给药,少用于镇静催眠合成苯妥英钠味苦,微引湿性,空气中缓慢吸收二氧化碳生成苯妥英环状酰脲结构,与碱加热分解最终产生氨气水溶液中加入二氯化汞⇨白色沉淀,在氨试液中不溶【区别于巴比妥类】代谢:肝代谢,药酶诱导剂,苯环对位羟基化生成无活性产物,碱化尿液排出快应用:癫痫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首选【需进行TDM】卡马西平性质:水中几乎不溶,干燥与室温下稳定,潮湿环境保存药效下降,光照下表面白色变成黄色,需避光代谢:肝脏代谢,主要代谢为10,11-环氧化卡马西平,仍有活性应用:癫痫大发作和综合性局灶发作,失神发作无效合成普洛加胺【卤加比】性质:易水解,酸或碱下室温可水解⇨取代的二苯甲酮+γ-氨基丁酰胺作用机制:拟GABA药,γ-氨基丁酰胺的前药三,抗精神病药分类吩噻嗪类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硫利哒嗪噻吨类氯普噻吨,氟哌噻吨丁酰苯类氟哌啶醇,苯哌利多氟阿尼酮二苯并二氮䓬类及其衍生物氯氮平,洛沙平,阿莫沙平苯甲酰胺衍生物类舒必利,硫必利吩噻嗪类药物构效关系氟哌啶醇构效关系重点药物盐酸氯丙嗪性质微臭,味极苦,引湿性,极易溶于水,酸性母核易氧化,空气中放置变红棕色,光及重金属催化氧化(制剂中加抗氧剂)光解生成自由基与体内一些蛋白质作用,发生过敏反应(光化毒过敏反应,皮肤红疹)水溶液加硝酸或其他氧化剂⇨生成自由基或醌式结构显红色(吩噻嗪类鉴别)与三氯化铁反应⇨稳定红色作用机制: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三点适应假说,立体专属性B>C>A ‖ 侧链倾斜于有氯取代的苯环方向,与多巴胺优势构象部分重合,有利于与多巴胺受体作用,失去氯原子无抗精神病作用代谢:主要为氧化,苯环羟基化,侧链去N-甲基产物为活性代谢物,N-氧化,硫原子氧化,侧链氧化失活应用: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大剂量用于镇吐,强化麻醉,人工冬眠(ADR:口干,腹部不适,乏力,嗜睡,便秘等,光过敏反应需避免日晒)合成:以领氯苯甲酸,间氯苯胺为原料氟哌啶醇性质光照射颜色加深氟哌啶醇与乳糖中杂质5-羟甲基-2-糠醛发生加成反应,影响片剂稳定性,应避免处方中有乳糖代谢:肝代谢,首过作用,以氧化性N-脱烷基,酮基还原为主应用:作用强而持久,用于各种急慢性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也可镇吐(有锥体外系副作用和致畸作用)性质: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水中几乎不溶代谢:口服吸收好,肝首过,代谢以N-去甲基和N-氧化为主作用机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代表,阻断多巴胺受体,抑制多巴胺与D1,D2结合,拮抗5-HT2应用: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或阴性症状效果好,适用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锥体外系反应与迟发性运动障碍副作用轻(ADR:粒细胞缺乏症,主要由肝微粒体,中性粒细胞,骨髓细胞中产生的硫醚代谢物—S—导致)四,抗抑郁药分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托洛沙酮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二苯并氮杂䓬类丙咪嗪二苯并氧氮杂䓬类氯氮平(阿莫沙平)二苯并环庚二烯类阿米替林,普罗替林5-HT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三环类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的构效关系重点药物作用机制:特异性可逆性抑制MAO-A,提高脑内NE,多巴胺和5-HT水平,产生抗抑郁作用应用:内源性抑郁症,轻度慢性抑郁症,精神性或反应性抑郁症长期治疗,提高情绪改善抑郁症状盐酸丙咪嗪性质:遇光渐变色,加硝酸显深蓝色代谢:肝脏代谢生成活性代谢物地昔帕明(去甲丙米秦),进一步氧化代谢生成2-羟基代谢物失活作用机制:抑制神经末梢对NE和5-HT的再摄取,减少其代谢,促进神经传递应用:内源性抑郁症,反应性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盐酸氟西汀性质:S异构体活性强代谢:口服吸收好,半衰期长,肝脏代谢生成活性代谢物N-去甲基代谢物去甲氟西汀,半衰期更长作用机制:强烈抑制5-HT再吸收合成五,镇痛药分类吗啡及其衍生物天然生物碱吗啡吗啡半合成药物可待因,羟考酮,二氢埃托啡,纳洛酮合成镇痛药吗啡喃类【吗啡去除E环(呋喃环),B/C顺式,C/D反式与吗啡立体结构相同,】左啡诺,布托啡诺苯丙吗喃类【进一步简化吗啡喃的结构,打开C环,仅保留A、B、D环与C环裂开后的小烃基残基】喷他佐辛哌啶类【仅保留吗啡A环和D环】哌替啶,芬太尼,舒芬太尼氨基酮类【仅保留吗啡A环,高度柔性开链吗啡类似物】美沙酮吗啡类药物构效关系6-羟基被烃基化、酯化、氧化成酮或去除,活性及成瘾性均增加双键可被还原,活性和成瘾性均增加N为镇痛活性的关键,可被不同取代基取代,可从激动剂转为拮抗剂去N-甲基,镇痛作用和成瘾性均⇩N-氧化物或季胺盐均无镇痛作用N-甲基改为苯乙基,镇痛作用为吗啡的6倍N-甲基改为烯丙基,保留较弱的镇痛作用,有较强的拮抗吗啡中枢抑制作用,作为吗啡中毒解药镇痛药共同结构特征分子中具有一个平坦的芳环结构有一个叔氮原子碱性中心,能在生理pH下大部分电离为阳离子,碱性中心和平坦结构在同一平面含有哌啶或类似哌啶的空间结构,而哌啶或类似哌啶的烃基部分应凸出于芳环构成的平面的上当重点药物吗啡结构:五个环稠合而成,含有部分氢化的菲环,五个手性碳原子5R.6S.9R.13S.14R,天然左旋,B/C顺式,C/D反式,C/E顺式,立体结构呈T形性质白色有丝光的针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遇光易变质,水溶,两性分子呈酸碱两性,天然存在为左旋体有镇痛作用,右旋体无效从植物罂粟浆果浓缩物即阿片中提取精制得,可能带有可待因、蒂巴因、罂粟酸,以及储存中产生的伪吗啡,N-氧化吗啡,应做特殊杂质限量检查还原性:光照下空气氧化⇨伪吗啡(双吗啡)+N-氧化吗啡【伪吗啡毒性大,应避光密闭保存】 ‖ 酸性下稳定,中性及碱性下易氧化,溶液配制pH3-5最佳,可充氮气和加入抗氧剂酸性中加热可脱水重排⇨阿扑吗啡(邻苯二酚结构,极易氧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兴奋中枢呕吐中心,催吐剂),再加稀硝酸氧化⇨邻苯二醌显红色(鉴别)颜色反应用于鉴别吗啡盐酸盐水溶液+三氯化铁试液⇨蓝色吗啡盐酸盐水溶液+甲醛硫酸⇨蓝紫色(Marquis反应)吗啡盐酸盐水溶液+钼硫酸⇨紫色,随后变蓝色,最后变绿色(Forhde反应)吗啡盐酸盐水溶液+铁氰化钾+三氯化铁⇨蓝色代谢:肝首过显著,常皮下注射,3,6位羟基与葡糖醛酸结合作用机制:作用与阿片µ受体,镇痛、镇咳、镇静应用:抑制剧烈疼痛,麻醉前给药(ADR:便秘等)变构:3,6位改造3位羟基烷基化,镇痛与成瘾性降低⇨可待因(中度镇痛,中枢麻醉性镇咳药)3,6位两个羟基乙酰化,镇痛麻醉成瘾性均增强⇨海洛因(作为毒品禁用)6位氧化,7,8位还原7,8位双键氢化还原,6位醇羟基氧化成酮⇨氢吗啡酮(镇痛强于吗啡)氢吗啡酮14位引入羟基⇨羟吗啡酮(镇痛强,副作用大)氢吗啡酮,羟吗啡酮3位羟基甲基化⇨氢可酮,羟考酮(阵痛弱于吗啡)17位结构改造N-甲基用其他烷基,链烯烃或芳烃基取代⇨苯乙基吗啡(镇痛作用弱)N-氧化物或季胺盐无镇痛活性N-甲基换成烯丙基或环丙甲基⇨纳洛酮、纳曲酮(作用逆转,阿片受体拮抗剂)6,14桥和7位取代基改造C-6与C-14间引入桥连乙烯基⇨埃托啡(镇痛极强,副作用大) ‖ 埃托啡桥乙烯基氢化⇨二氢埃托啡(副作用减小)二氢埃托啡中N-甲基换成烯丙基或环丙甲基,⇨二丙诺啡(专一性拮抗作用)盐酸哌替啶【度冷丁】性质水和乙醇中易溶,易吸潮,遇光易变质,有酯结构pH4时最稳定乙醇溶液中+三硝基苯酚⇨苦味酸,黄色结晶性沉淀代谢:水解⇨去甲哌替啶(镇痛活性为哌替啶一半,惊厥作用大)+去甲哌替啶酸作用机制:阿片µ受体激动剂,镇痛成瘾性弱于吗啡应用:口服好,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多用于分娩时镇痛,对新生儿呼吸抑制小盐酸美沙酮性质味苦,水溶,镇痛左旋体>右旋体羰基位阻大,活跃活性显著降低,不能生成缩氨脲或腙,不能被钠汞齐或异丙醇铝还原水溶液遇生物碱实力生成沉淀:+苦味酸⇨沉淀 ‖ +甲基橙⇨黄色的盐沉淀,再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析出游离碱游离碱有机溶液30℃储存,形成美沙酮N-氧化物水溶液光照部分分解,溶液棕色,pH改变,旋光率降低代谢:N-氧化,N-去甲基化,苯环羟化,羰基氧化还原等作用机制:激动阿片µ受体,镇痛强于吗啡,哌替啶,左旋强于右旋应用:成瘾性先,用于海洛因戒毒治疗的脱瘾疗法(显著镇咳,毒性大,安全度小)六,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药物分类抗帕金森病PD药拟多巴胺药左旋多巴外周脱羧酶抑制剂卡比多巴,苄丝肼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培高利特,罗匹尼罗多巴胺加强剂及其他司来吉林,恩他卡朋,苯海索,金刚烷胺抗阿尔海默病AD药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其他占诺美林,美金刚多奈哌齐构效关系重点药物左旋多巴性质:邻苯二酚(儿茶酚)结构,空气中易氧化变色,水溶液久置变黄、红紫,直致黑色,常加L-半胱氨酸盐酸盐做抗氧剂以上内容整理于 幕布文档代谢:肝内氧化代谢,95%以上被外周组织脱羧酶转化为DA 而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应用:常与外周脱羧酶抑制剂合用治疗帕金森病(ADR :外周不良反应多,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胃肠道反应,激动、焦虑、躁狂等精神行为异常,直立性低血压,开关现象)罗匹尼罗性质:白色或淡黄色粉末代谢:N-脱丙基化代谢物仍有激动作用,亲和力D3>D2 ‖ 羟化物活性小,羧酸代谢物失活应用:治疗帕金森无麦角衍生物致肺纤维化作用,不良反应与外周DA 活性有关盐酸多奈哌齐结构:哌啶衍生物作用机制:叔胺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抑制脑内AChE ,而对外周作用轻应用:治疗老年痴呆,轻中度AD 患者改善(ADR :恶心呕吐腹泻,继续治疗中会消失)。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ppt课件

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以及脑神经和脊神经 。大脑是思维和感觉的中心,脊髓负责传输信号, 脑神经和脊神经则连接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
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负责接收、处理和解释来自身体各部 分的感觉信号,以及控制身体的运动。它还参与情 绪、记忆、学习和思考等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
影响神经递质
药物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
不良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可能产生各种不良反应, 如头晕、嗜睡、恶心、呕吐等。医生在开具 处方时应向患者充分说明可能的不良反应, 并告知患者及时就医。
应对措施
对于常见的不良反应,医生可以给予相应的 处理措施,如调整剂量、更换药物等。对于 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紧急救 治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03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发与进 展
Chapter
新药研发流程
靶点发现与验证
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 术手段,发现与中枢神经系统疾 病相关的药物作用靶点,并进行
验证。
药物设计与合成
根据靶点结构,设计并合成具有药 效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或大分子药 物。
药学研究
对候选药物进行药学研究,包括剂 型选择、工艺开发、质量标准制定 等。
临床试验与审批
试验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 征,选择合适的临床试验设计 ,如随机对照试验、开放标签
试验等。
伦理审查
确保临床试验符合伦理要求, 保障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数据收集与分析
收集临床试验数据,并进行统 计分析,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 全性。
审批与上市
向药品监管部门提交上市申请 ,经过审批后,药物方可上市
药物的用法用量与给药方式
用法用量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镇痛药(药理学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镇痛药(药理学课件)

三、哌替啶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2. 平滑肌 ❖ 中度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及括约肌张力,减少推进性蠕动,因持续时间短不易引起便 秘也无止泻作用。较少引起尿潴留。 ❖ 可引起胆道括约肌痉挛,但比吗啡弱。 ❖ 大剂量时可收缩支气管平滑肌。治疗量无效 ❖ 不对抗催产素对子宫平滑肌的兴奋作用,故不延长产程。
2.耐受性、成瘾性
连续应用吗啡可出现明显的耐受性(3-5天)最终成瘾,一旦停药则出现戒断症状。 戒断表现: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
失等。 甚至造成社会危害。 停药6-10h出现戒断症状,36-48h最严重,5天大部分症状消失。
二、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二、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2、心源性哮喘 左心衰竭引起急性肺水肿致呼吸困难,可在强心苷、氨茶碱及吸氧
的同时,静注吗啡。 机制:
❖ 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心脏负荷; ❖ 镇静作用,消除恐惧不安,减轻心脏负荷; ❖ 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缓解呼吸困难。 * 伴休克、昏迷、痰液过多、严重肺部疾患者禁用,支气管哮喘者禁 用。
二、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3、止泻: 用于各型腹泻以减轻症状。 ❖ * 常用阿片酊、复方樟脑酊; ❖ * 对细菌性痢疾,应合用抗生素。
4、麻醉前给药、复合麻醉用药 ❖ 常用缓解疼痛和焦虑情绪 ❖ 大剂量吗啡静脉输注曾一度用于复合全麻以施行心脏手术。近年 来已被芬太尼及其衍生物取代。
二、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5)其他中枢作用 抑制下丘脑释GnRH,CRF,降低血浆ACTH, LH,FSH等的浓度 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 抑制脊髓多突触传导,但兴奋单突触传导,因而脊髓反射,肌张力可增强。

神经系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动物药理学课件)

神经系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动物药理学课件)
特拉唑尔、舒泰)、异丙酚、依托咪酯、速眠新等。
一、概述
(四)麻醉方式
麻醉前给药(补救不足,增强效果,减少副作用) 基础麻醉(为深麻打基础) 配合麻醉(局麻药或其他药物配合全麻药) 诱导麻醉(使诱导期缩短) 混合麻醉(氟烷与乙醚,减毒/协同)
一、概述
(五)注意事项
麻醉前检查: 对动物要有全面的了解,体质、呼吸、心脏等,适合与 否?
二、常用药物
哌替啶
作用:比吗啡镇痛作用较弱,对呼吸的抑制作用时间较短,能缓解 平滑肌痉挛。
应用:主要用于猫的镇静和镇痛、马痉挛性疝痛的止痛,犬和猫的 麻醉前给药。
注意事项:能兴奋催吐化学感受区,易引起恶心、呕吐。
小结
镇痛药是一类能消除或缓解痛觉的药物
麻醉性镇痛药可选择性地消除或缓解痛觉,但 反复应用易成瘾
常用麻醉性镇痛药物有吗啡、哌替啶等
中枢兴奋药
一、概述
(一)概念
中枢兴奋药是指能选择性的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其机 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咖啡因、尼可刹米、士的宁等。
一、概述
(二)分类 大脑皮层兴奋药:能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 进脑细胞代谢,改善大脑机能。如咖啡因等。 延髓兴奋药(呼吸兴奋药): 能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增加呼 吸的频率和呼吸深度。如尼可刹米等。 脊髓兴奋药:能选择性兴奋脊髓的药物。小剂量提高脊髓 反射兴奋性,大剂量导致强直性惊厥。如士的宁等。
降低时,禁用肾上腺素解救,可选用去甲肾上腺素。
二、常用药物
地西泮
作用:小剂量可明显缓解狂躁不安等症状。 较大剂量时可产生镇静、中枢性肌松、抗癫痫作用。
应用:各种动物镇静、催眠、保定、抗惊厥、抗癫痫,如治疗 犬破伤风、士的宁中毒、防止野生动物的攻击等。

2.《药物化学》第七版教案(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第一节 镇静催眠药 )

2.《药物化学》第七版教案(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第一节 镇静催眠药 )

教案(理论)章节名称 第三章 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和抗精神失常药(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 第 3 课次 总 课次 教学时数 2 授课教师【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精神失常药、中枢兴奋药和镇痛药的发展和结构类型。

2.掌握代表药物的化学结构、命名、理化性质、体内代谢。

3.熟悉各类药物的结构改造方法、构效关系、和药物作用的靶点。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课件教学问答法【参考资料】《药物化学》 主编:尤启东 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物化学》课件【重点与难点】重点:异戊巴比妥、地西泮、苯妥英钠、氯丙嗪的命名、理化性质、合成。

难点:巴比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提问 5分钟 导入新课3分钟 展示目标 3分钟 课堂讲授 140分钟 课堂小结7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教学内容纲要】第一节 镇静催眠药 (Sedative-hypnotics )镇静催眠药没有共同的结构特征,属结构非特异性药物,即不作用于专一的受体,结构非特异性药物作用的强弱主要与理化性质有关。

静催眠药镇按照结构类型主要有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和其他类。

1.巴比妥类 以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 )为例:N NOO O CH 3CH 2H H巴比妥类药物为取代的丙二酰脲类化合物,其母体结构为嘧啶三酮。

分子中的内酰亚胺结构能够互变为烯醇式而呈弱酸性,pKa 为7.4,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中。

由于苯巴比妥的酸性比碳酸还弱,所以苯巴比妥钠的水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 2,可析出苯巴比妥沉淀。

巴比妥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2个亚氨基上的氢被全部取代,则化合物失去中枢抑制作用,其中1个氢被取代仍保留生物活性。

巴比妥类药物属非特异性结构类型药物,其作用的强弱、快慢和作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体内代谢是否稳定。

巴比妥类药物的酸性对药效很重要,因为药物通常以分子形式吸收而以离子形式作用与受体,因而要求有适当的解离度。

在生理pH7.4的条件下,巴比妥类药物在体内的解离程度不同,透过细胞膜和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的药物量也有差异,表现在镇静催眠作用的强弱和作用的快慢也就不同。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PPT优秀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PPT优秀课件

03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发 和临床试验
药物设计和筛选
药物设计和筛选是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主要涉及确定药物作用靶点 、设计并合成候选药物、筛选具有药效和安全性的候选药物。
药物作用靶点可以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受体、酶、离子通道等,通过调节这些靶点 来发挥治疗作用。
候选药物的合成和筛选通常基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高通量筛选技术,以提高效 率和成功率。
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是身体的控制中心 ,负责处理感知、思考、运动和 情绪等活动,以及协调身体各部 分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和症状
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部疾病(如 脑瘤、脑血管疾病)和脊髓疾病(如 脊髓炎、脊柱裂)等。
症状
症状因疾病类型而异,可能包括头痛 、恶心、呕吐、瘫痪、感觉障碍、语 言障碍、认知障碍等。
热点
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精神障碍、疼痛等领域的创新药物研究。
难点
如何克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穿透血脑屏障的难题,提高药物在脑内的浓度和治疗效果。
新型给药方式和制剂技术
要点一
新型给药方式
如靶向给药、缓控释给药等,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 减少副作用。
要点二
制剂技术
如纳米制剂、脂质体制剂等,以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 性。
临床试验是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 发的关键环节,涉及多个阶段的 试验,如Ⅰ期、Ⅱ期和Ⅲ期临床
试验。
临床试验设计应根据试验目的和 前期研究结果来确定,包括试验 人群、给药方案、剂量选择、疗
效评估等。
实施过程中需遵循伦理原则,确 保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同时要 保证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药物审批和上市后监测
抗精神病药
总结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新的卤族麻醉药,为强效吸入性麻醉药,是 目前应用最广的吸入性麻醉药之一。 稳定性比弗烷好,不燃不爆,无刺激性。麻与 醒皆速,马停止给药后,8-15min 即可站立;对 肝、肾损害轻微;可用马犬等手术全麻药。
但对胃肠蠕动及子宫平滑肌有抑制作用;对神
经肌肉阻断强于氟烷,抑制循环和R系统;
异氟烷(异氟醚)(Isoflurane)
Ⅳ抗休克作用:阻断外周α受体直接扩张血管,解除
小动脉小静脉痉挛,改善微循环。
应用:
1 镇静:安静、缓解破伤风、脑炎及中枢兴奋中 毒引起的惊厥症状。 2 麻前给药:配合水合氯醛/全麻药用于猪的全麻。
3 抗应激:减少猪、犬、猫、禽在高温季节长途 运输,光热不利因素的应激及死亡率。
全 麻 药
乙酰丙嗪 (Acepromazine, Acetazine)
为强效吸入性麻醉药,是思氟烷的同分 异构体,稳定性好,有轻度刺激性。在体 内代谢率低,毒性小,镇痛松肌作用较强, 诱导和苏醒皆迅速。此外还能扩张外周血 管,产生剂量相关性低血压,尤其适用于 颅脑手术。
二.非吸入性麻醉药(静脉麻醉药)
优点:易诱导,速入麻期无兴奋期。 缺点:不易控制麻醉深度、药量与麻醉时间,药 过量不易排除与解毒,排泄慢。
药理:Mg2+对神经肌肉的运动终板部位的传导
A.抑制中枢N系
B.骨骼肌松弛,是因运动N梢Ach减少和Ach在 终板处去极化减弱及肌纤维膜的兴奋性下降; C.对平滑肌舒张、解痉,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有阻断作用,使骨骼肌松弛,呈现抗惊厥作用。
【临床应用】
A .抗惊厥、缓解破伤风、脑炎、士的宁中毒 所致的惊厥。 B .缓解和治疗隔肌痉挛,胆管痉挛等 C .缓解分娩时子宫颈痉挛,尿潴留,慢性汞、 砷、钡中毒 注:中毒时立即静脉注钙剂解救.
氧化亚氮(N2O,Nitrous Oxide)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气体吸入麻醉药,有甜味, 无刺激性。 应用与作用 优点:麻醉强度为乙醚的1/7,毒性小作用快, 诱导、苏醒迅速,无兴奋期,镇痛作用强。 缺点:肌松程度差。应用于诱导麻醉或与全麻 药配伍使用。
思氟烷(安氟醚)(Enflurane, Ethrane)
作用:具有镇静、降温、降压及镇吐等作 用,镇静作用强于氯丙嗪,故增强催眠药 与麻醉药比氯丙嗪强。毒性、刺激小。
应用:同氯丙嗪。与哌替啶配合治疗痉挛 疝,呈良好的安全镇痛效果,此时用药量 为各药的1/3量即可。
安定 (Diazepam) (苯甲二氮唑、地西泮 )
药理作用:主要抑制脑干网状结构,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阻 抑觉醒反应,具有具有如下作用:
埃托啡(羟戊甲吗啡)(Etorphine)
镇痛强度为吗啡100-200倍。临床上埃 托啡与中枢抑制药如赛拉嗪等合用狩猎/ 野生动物保定。
盐酸二氢埃托啡
(Dihydroetorphine Hydrochloride)
高强效麻醉性镇痛药 镇痛作用是吗啡1/500—1/1000。 用于吗啡、哌替啶无效的慢性顽固性 疼痛。

【临床应用 】
镇痛、镇静、解痉:马属动物胃肠疾病,如急
性胃扩张、肠阻塞、痉挛性腹痛;子宫、直肠脱
出等

全身麻醉药:可用于马、猪、狗、禽类的手术
麻醉药或基础麻醉药 抗惊厥:用于缓解破伤风,脑炎,士的宁中毒 引起的惊厥与兴奋

二、抗惊厥药
MgSO4注射液 (Magnesium Sulfate Injection)
①抗焦虑作用 ②镇静、催眠作用 ③肌肉松弛作用 ④抗惊厥与抗癫痫作用 ⑤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应用:各种动物镇静催眠、保定、抗惊厥、抗癫痫、基麻及
术前给药。治疗犬癫痫、破伤风及士的宁中毒、防止野生动物 攻击、牛和猪麻前给药等。
水合氯醛 (Chloral Hydrate)
兽医外科应用最早的CNS抑制药。口服吸收快, 大部分在肝内还原成中枢抑制作用更强的三氯乙 醇,产生镇静、催眠、麻醉作用。它在肝中与葡 萄糖醛酸结合,生成氯醛尿酸,由尿排出。
第二节 镇静药与抗惊厥药
一.镇静药:
能使中枢N系统产生轻度抑制作用,减弱机能活动, 从而起到缓和激动,消除躁动不安,恢复安静的药物。
氯丙嗪(氯普马嗪、冬眼灵)(Chlorpromazine)
Ⅰ、对中枢N系统作用 A:中枢镇静:安静、嗜睡、驯服
B:镇吐作用: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所致。
C:增强中枢抑药作用:催眼、麻醉、镇痛、抗惊厥。 D:对体温调节:抑下丘脑温调中枢,温调失常,增强散 热过程又能抑制产热过程。
戊巴比妥 (Pentobarbital)
中效巴比妥类药物,选择性地抑制脑干网状结
构上行激活系统所致。无镇痛作用。 应用:中、小动物的全麻,成年牛马的复合麻 醉.镇静、基麻、抗惊厥、解救中枢兴奋药中毒。
硫喷妥钠 (Thiopental Sodium)
药理作用: A:静注速抑制大脑皮层,使中枢抑制,无兴奋期,速麻。 中枢抑制是易化或增强脑内r-氨基丁酸(抑性递质) 的突触作用使突触后电位抑制延长,同时阻断兴奋性 递质谷氨酸盐的突触作用大脑皮质兴奋性降低抑制 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而全麻。 B: 本品肌松差,镇痛弱;
哌替啶(度冷丁)(Pethidine, Dolantion)
药理作用同吗啡
应用:①镇痛:家畜痉挛性疝痛,术后及创伤痛。
②用于猪、犬、猫等麻醉。 ③与氯丙嗪、异丙嗪配伍, 抗休克和抗惊厥等。
芬太尼(Fentanyl, Fentanest)
比吗啡(100倍)哌替啶(500倍),镇痛能力 强,起效快,持续时间短,对R抑制作用弱,成瘾 性及其它副作用较小。应用于镇痛及配合麻醉。
(三)麻醉分期
第一期(镇痛期)(随意运动期):麻始至意识丧失消失。 主要是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和大脑皮层受抑制。 第二期(兴奋期)(不随意运动期):意识丧失开始, 大脑皮层功能抑制加深,中枢失去控制与调节,动物表 现不随意运动兴奋、嘶呜、挣扎、R波极不规则。 一、二期合称诱导期 第三期(外科麻醉期):从兴奋转为安静,R转规则,大 脑、间脑、中脑、桥脑依次被抑制。手术开始。 第四期(麻痹期)(中毒期):指从R肌完全麻痹至循 环完全衰竭为止。 外科麻醉禁止达到此期。
3.镇痛药
大脑兴奋药:咖啡因等 4.中枢兴奋药 延髓兴奋药:尼可刹米、回苏灵、多杀普伦等 脊髓兴奋药:士的宁等
第三章 中枢神经麻醉药
第一节 全身麻醉药 第二节 镇静药与抗惊厥药 第三节 镇痛药 第四节 中枢兴奋药
第一节 全身麻醉药
全麻药:可逆地抑制中枢N系统功能的药物,
表现为意识丧失、感觉及反射消失、骨骼 肌松弛等。 (二)麻醉机理: 入中枢Nc膜脂质层内药 与Pr疏水部分结合 扰乱了双层脂质子分 子排列使 膜Pr变构,改变受体或钠、 钾离子通道闸门的 活动提高神经细胞 兴奋阈影响神经细胞除极化阻断N冲动 的传递全身麻醉.
二.其它镇痛药-化学保定药
在不影响意识和感觉的情况下可使动物 情绪转为平静和温顺,嗜眠或肌肉松弛, 从而停止抗拒和各种挣扎活动,以达到 类似保定的目的。 用于动物锯茸、运输、诊疗和外科手术, 以及野生动物的捕捉与保定。 常用的有赛拉唑、赛拉嗪及其制剂。
第三章 中枢神经麻醉药
2003.12.30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
吸入性麻醉药: 挥发性液体:麻醉乙醚、氟烷、 1.全身麻醉药 气体: 氧化亚氮、环丙烷等 非吸入性麻醉药:戊巴比妥、硫喷妥钠、氯胺酮(分离麻醉) 2.镇静药与抗惊厥药 镇静药:氯丙嗪、乙酰丙嗪、地西泮、水合氯醛 抗惊厥药:硫酸镁、巴比妥类 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比尼、埃托啡、 其它镇痛药:赛拉嗪、赛拉唑
作用:新型镇痛麻醉药,肌注或静注作用快速,持续时 间短。 “分离麻醉”:能阻断感觉冲动向丘脑和新皮层的传 导,产生抑制作用,同时有能兴奋脑干和边缘系统,引 起感觉和意识分离。麻醉后动物表现意识不完全丧失, 麻期睁眼、咽喉反射存在,肌肉张力增加呈木僵样,所 有又称 “木僵样麻醉”。 应用:基础麻醉及化学保定药。


【药理作用】
1.局部作用:对黏膜有刺激作用,内服浓度应 配成1-5%。若超过5%则易引起黏膜炎症,静注 时不能漏到血管外,否则引起静脉炎,局部皮下 坏死。

2.吸收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抑制作用:本品安 全范围小,只有大剂量产生麻醉,中剂量催眠, 小剂量镇静。对大脑的抑制作用主要是抑制网状 结构上行激活系统,降低反射兴奋性。 (2)对呼吸系统的作用:催眠剂量时呼吸中枢 有一定抑制,大剂量时抑制更显著,且呈现进行 性抑制。
麻醉乙醚 (Anesthetic Ether, Diethyl Ether)
作用与应用
麻醉作用弱。毒性小、完全范围广,骨骼松弛强。 用于中小或实验动物等全麻。可用开放式,半封闭 或封闭式的R吸入法。但其诱导期与苏醒期均长, 现已少用。 用法与用量
犬吸入乙醚前注射硫喷妥钠、硫酸阿托品,然 后用麻醉口罩吸入乙醚,直至出现麻醉体征。猫、 兔、大鼠、小鼠、蛙类、鸡、鸽等可直接吸入乙醚, 至达到麻醉体征为止。
第三节 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阿片类):作用中枢N系统 镇痛药 的阿片受体产生镇痛镇静作用。 解热镇痛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
起到解热、抗炎作用,镇痛,用于 肌肉、N、关节
疼痛。
一.麻醉性镇痛药
吗啡是阿片中含有的一种主要生物碱,阿片是罂粟科植 物罂粟未成熟蒴果浆汁的干燥物,含20多种生物碱,约占 阿片重量的25%。
(四)复合麻醉的作用
①麻醉前给药(补救不足,增强效果)
②诱导麻醉(使麻期缩短)
③基础麻醉(麻前琥珀,为深麻打基础)
④配合麻醉(局麻配合全麻-麻醉完全)
⑤混合麻醉(氟烷与乙醚,减毒/协同)
一.吸入性麻醉药: 氟烷 (Fluothane)
药理作用 A: 诱导短,麻醉强,麻与醒快,肌松及镇痛作用较弱,无刺激 性。 B: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 C: 呼吸中枢逐渐抑制时,潮气量与通气量下降,易发生酸中毒 D:随麻深血压↓、心率↓,心肌收缩力↓。 应用:应用于大、小动物的全身麻醉 全麻前给予琥珀胆碱、地西泮做辅助麻及基麻,以增强肌松 效果,以便动物平稳进入麻醉期,氟烷可与乙醚混合使用,以 减轻两药的毒副作用,并有协同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