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够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有效的评估方式。
然而,并非所有教师都能够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案。
本文将探讨一些人们为什么能够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案以及他们采用的一些成功的教学设计原则。
第一,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是因为他们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
优秀的教师通常是经验丰富的,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丰富的教学经验使他们能够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前做出相应的准备。
第二,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是因为他们具备良好的教学素养。
优秀的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素养,包括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他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他们还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帮助,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第三,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是因为他们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优秀的教师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此外,他们还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彼此合作,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第四,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是因为他们注重评估和反馈。
优秀的教师认识到评估和反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们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他们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和工具,如测验、作业、小组讨论等,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他们对学生的作业和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改进学习方法。
总之,有的人能够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案是因为他们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教学素养,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注重评估和反馈。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 指导学生学习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
3. 帮助学生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内涵丰富、富有战斗性的语言。
4. 培养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驳论文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关于“中国的脊梁"的论述,体会其内涵。
(2)感受鲁迅杂文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自信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却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他是如何批驳这种错误观点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品众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2. 背景介绍“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于1920年成立,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的国际组织。
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公开课教案1】《再塑生命的人》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在圈点勾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感受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体会她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深情。
3、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4、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默读,提高阅读速度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作者独特感悟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字词积累(投影展示)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
1887年3月3日,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
莎莉文教会她写字、手语。
在莎莉文老师充满爱心的教育下,海伦自强不息,最终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作家和教育家。
海伦内心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
文中记叙的就是引领海伦·凯勒走向光明,为她“再塑生命”的莎莉文老师。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文章的题目是《再塑生命的人》,为什么生命要再塑呢?谁来再塑?如何再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这样一些疑问,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默读课文,要求每分钟不少于300字,5分钟看完课文。
初步明确:莎莉文老师教海伦(盲聋哑人)认知。
三、把握内容,品味关键语句,感受形象。
1、(关注旁批1)“海港已经非常临近”,“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到底这一天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请在文中圈画出来)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到来,改变了我的命运。
2、莎莉文老师来到海伦的世界,她做了些什么?(谁做什么怎么样)例如:(1)莎莉文送给海伦洋娃娃,并且在她的手上拼写“DOLL”。
(2)莎莉文老师把海伦的手放在喷水口下,让水在海伦手上流过,让海伦理解了水。
------(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3、(关注旁批3)在老师教海伦学习的过程中,海伦感受到了哪些苦与乐?请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把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圈起来,试着品味、感受海伦独特的情感体验,并大声朗读。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
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全诗共七节。
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
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见解,善于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更喜欢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
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理解本课出现的生词。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一、深情导入1、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2、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
(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即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等字音。
3、齐读。
4、默读并思考:“有的人”在诗句中指的是哪种人呢?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
【湖北部优】《讲述》公开课教案

《口语交际----讲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讲述的意义和作用。
2、通过活动掌握讲述的方法技巧。
3、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在口语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它能够充分展现一个人的魅力。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的语言中包含着他所走过的路和他所读过的书。
所以说说话讲述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那怎么样把话讲的艺术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口语交际----讲述。
【二、明确学习目标】同学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讲述的意义和作用。
2、通过活动掌握讲述的方法技巧。
3、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重要的内容】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第17页,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内容,圈点勾画出重点部分。
1、同学们读完了,那什么是讲述呢我们一起来看两张图片。
孔子给弟子讲学,给他们讲述修身做人的道理,这是讲述;长妈妈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也是讲述。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讲述的定义呢总结:讲述就是叙述和讲解,就是把你知道的事情、感受、道理等讲给别人听。
很好,在讲述的过程中,高超的艺术性的讲述能使我们的语言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那么,我们该怎样讲述呢在讲述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四、寓学于乐----做一个游戏】1、活动名称:传声筒游戏。
2、活动方式:每一列的第一位同学都拿到一张卡片,卡片上写有一句话。
同学们以传话筒的方式依次传递消息,最后一个同学公布消息内容,用时最短的三个小组中内容传递正确的获胜。
3、传声筒题库:(1)刘奶奶告诉牛奶奶,李奶奶牵了他家的牛。
(2)不想当士兵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3)大舅告诉三舅二舅拿了四舅家的酒。
(4)妈妈爱吃苹果,爸爸爱吃梨子,我爱吃牛油果。
(5)明天下午三点在五楼四二班教室开会。
(6)牛老师今年被评为“外校最美教师”。
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以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如“攫取"绽放”“吞噬"等。
(3)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体会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方法和海伦·凯勒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如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尊重教师、感恩教师的情感。
(2)学习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方法和对海伦·凯勒的重要影响。
2.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3.体会文章标题“再塑生命的人”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1. 感悟生命的意义,理解“再塑生命"的深层内涵。
2.引导学生从海伦·凯勒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声音,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我们失去了这些能力,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特殊的人物,她在一岁半的时候就失去了视觉和听觉,从此生活在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里。
然而,她并没有放弃自己,在一位老师的帮助下,她重新获得了“生命”,她就是海伦·凯勒。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再塑生命的人》。
(二)预习检测1. 走近作者投影出示: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装在套子里的人》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意图】《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
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采用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力求创新,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教学目的和重点: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难点突破: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兴趣盎然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设计提要】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
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并交流。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设计实施】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意图]明确学习内容,识记必要的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1、关于作者契诃夫:他的成就、作品、小说风格和创作特点。
2、写作背景(略)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
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
[意图]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在合作互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民主讨论中积极创新,从而为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打好基础。
[操作]1、板书:自杀?他杀?----“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2、导语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
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
一个世纪以后,2003年春天,沙中高二153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调查涉及四个选题: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
《有的人》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30
CATALOGUE
目录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重难点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与工具教学总结与展望
01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理解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和排比句式。
学习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回顾教学过程,思考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
教学内容反思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策略反思
反思课堂管理方式,思考如何更好地维护课堂秩序,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管理反思
思考自身的教学态度、语言表达、教学技巧等方面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讲述与主题相关的故事或情境,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结词: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逐步解读课文,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总结词:互动参与
详细描述: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课堂参与度
通过课堂测试、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
知识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能力,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思维能力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是否对学习有热情,是否能够与同学合作,是否尊重教师和同学。
情感态度
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作者说过:“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
我只是概括地从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的伟大。
”“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
”这首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涵着深意。
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步入六年级的学习,对现代诗歌的学习经验还不充足,在理解诗歌的含义也有困难,尤其是这种跨时代的经典诗歌,在学法和朗读方法上都需要教师去引导,所以指导朗读是本课的重点,应让学生在多种方式的诵读中品味诗歌的韵律美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一种熏染而不是一种解析。
我认为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应该单单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诗句的理解上,而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亲近诗歌的欲望。
这样就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
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近诗歌的道路上。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交流
1.出示词语
2指名朗读
3.全班齐读
4.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家,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个文学家就是谁?
2.简介鲁迅
3.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一)初读课文。
1.指名朗读。
2.纠正读音。
3.读一读,体会感情。
(二)品读感悟。
1.有节奏读诗歌。
2.教师示范朗读。
3.用符号标注。
4.学生自由朗读。
5.全体学生齐读。
6.这首诗,作者写了两种人,谁是哪两种?(一种是活着但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死了却还活着的人。
)
7.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
8.自由朗读。
9.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0.对比。
(板书)
11. 在这首诗中,你还发现了其他特点吗?
12.“对照”。
(板书)
13.“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14.看看第一段和后面几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
第一段总的说了两类人,后面每一段都写了这两类人。
)15.请同学们齐读第一小节。
(三)解题拓展。
1.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
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起念出来。
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但是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这首诗中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
你发现了吗?这是为什么呢?
2.为什么纪念鲁迅的文章却不写鲁迅的名字?再读一读诗的副标题。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词,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3.“有感”,这首诗不是写鲁迅一个人,而是写像鲁迅这样的人。
所以,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
4.在你看来,哪些人也是作者要歌颂的人呢?(生回答)
(四)小练笔。
1.同学们,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有一句关于诗的经典的论述,他是这样说的——诗句是一些种子,应当在别人心底开花。
2.让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3.今天学的这首诗作为种子在你们心底扎根了吗?
4.师生背诵诗歌
5.同学们都把这首诗种在心中了,真好!接下来就是让她慢慢开花了,下面,我们先让她开出最小的一朵。
这朵花就是试着写一写。
出示课件《某人》。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厌恶、痛恨赞扬,歌颂
遗臭万年流芳千古
(对比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