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老子_反义词研究

合集下载

从隐喻认知视角看《老子》《庄子》中“水”概念的内涵

从隐喻认知视角看《老子》《庄子》中“水”概念的内涵

083张煊光《老子》《庄子》中“言道”的方式,事实上是一个隐喻化的过程。

张洪兴指出:“庄子……不直接言道,而是借人、借物、借事以言道。

”[1]陈鼓应认为,“道”只是老子预设的概念上的存在而已[2]。

为了准确地表述有关“道”的诸种观点,两书使用了许多概念作为始源域来构建隐喻,“水”概念就是其中的一类。

一、《老子》《庄子》中的“水”与“水容器”家族(一)书中的“水”家族家族相似性理论认为,一个家族的成员都有相似之处,但彼此的相似情况和程度不一样。

同一家族里,中心成员确定而清楚,越靠近边缘的成员越模糊[3]。

基于这样的视角,我们可以归纳出《老子》和《庄子》中的“水”家族。

其核心成员是“水”,比如“上善若水”。

水可化为气态,行云成雨,又名“甘露”,如“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同时,水可转化为固态的冰,如“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

(二)自然里的“水容器”家族水在容器中有了界限,成了相对意义上的封闭事物,大自然中存在一个“水容器”家族。

其中,小者有“井”“泉”,如“甘井先竭”;深者有“渊”,如“鱼不可脱于渊”;长流者有“河”“川”“江”,如“夫谷虚而川竭”;浩瀚者有“冥”“海”“江海”,如“观于大海”;居于郊野者有“泽”“薮泽”“大泽”,如“逃于大泽”。

二、隐喻认知理论及其相似性基础(一)隐喻的认知界定传统意义上的隐喻被定位为一种修辞现象。

自乔治·莱考夫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把隐喻看作是人类的认知现象。

如王文斌在《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中说道:“隐喻是人类借助对客观世界某一领域的认知来诠释或解读另一领域的认知。

”[4]而王寅进一步指出,始源域一般来说是“已知的、具体的、可见的”事物,目标域一般是“新知的、抽象的、不可见的”事物[3]。

(二)相似性的类别与建构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赖以存在的基础。

对于相似性的类别问题,学者各有自己的答案。

王文斌将其分为“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相当于“形似”与“神似”,并指出它们都是“施喻者感知的结果”。

古汉语反义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古汉语反义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古汉语反义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作者:颜洽茂张建勇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3期[摘要]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在反义问的判断标准、反义词的类型以及断代、专书反义词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种进展与现代词汇学、语义学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

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发展的趋向应该是具备现代观念、历史观念、系统观念,注重吸收现代语言学理伦,注重对古汉语反义问的历时考察和系统描写;应将描写和解释结合起来,让描写为理论提供充足的证据,让理论对语言现象做出充打的解释;应把演绎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研究的重点是断代、专书反义词研究。

为词汇史研究扣断代反父词词典的编纂做出贡献。

[关键词]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42X(2006)03—0053—07同义词和反义词是古代汉语中两种重要的聚合关系?近年来,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有较大进展;相对而言,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则比较薄弱。

以近十年为例,据统计,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汉语反义词研究文章共有98篇,其中古汉语反义词研究方面的有12篇,仪占12%。

夏广兴,徐时仪和许威汉曾对汉语反义词研究做过回顾,他们介绍的重点是现代汉语反义词研究的概况。

现代汉语的反义词研究和古代汉语反义词研究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重点等方面仍有许多不同,占汉语反义同研究毕竟也有自己的特点。

因此,本文将重点评述古代汉浯反义词研究的情况,并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根据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的演变,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大致可以钉为三个阶段:一是以训诂实践和修辞研究为主的萌芽期(20世纪50年代以前);二是以反义词判断标准和反义词基本特征的探讨为重点的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三是以专书、专题研究的加强和新方法的引人为标志的深入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扨至今)。

三个时期显然不能截然分开,这样划分只是为了更清晰地反映出古汉语反义词的研究走势。

浅谈现代汉语反义词

浅谈现代汉语反义词

浅谈现代汉语反义词作者:古丽扎提·达吾来提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38期摘要:反义词在词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能使人们能更好的把握客观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原则,更加准确、鲜明遣词造句,对于阅读和语言运用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总结反义词的发展历程,解释反义词定义及构成因素,反义词对应关系,类型,作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研究发现,反义词是表示相反、相对意义的一组词。

并且反义词构成必须为同一范畴,矛盾对立的词。

反义词研究发展历程份三个阶段,即萌芽期、发展时期、深入发展时期。

根据反义词的关系不同,反义词可以分为两类: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反义词在现代汉语语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现代汉语;反义词;分类;构成因素1.1 萌芽期甲骨文、先秦时期的《诗经》、《老子》等文献中可以看到反义词现象。

如《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已经利用反义词的否定形式来训释词义。

最早列出反义词的是《佩文韵府》。

这段时间已经注意到了反义词现象,但限于训诂和修辞方面。

然而古人们对反义词的了解及掌握只限于应用层面,并没有对其作出深入研究。

汉语反义词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下半叶才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1.2 发展时期直到五十年代才逐渐对反义词有了一些研究。

汉语反义词引起了语言学者们的注意,但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反义词概念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什么样的词可以称作反义词,反义词具有哪些特点,反义词在语用中又有何作用等,学者们主要围绕这些内容进行研究。

这一时期对反义词词性是否相同的问题上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反义词研究摆脱了传统的训诂学的限制,有了理论探讨。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语言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反义词概念进行界定,有助于我们对反义词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也为日后的反义词研究奠定了基础。

1.3 深入发展时期关于反义词研究,早期集中在反义词的定义、分类、特点和修辞作用等方面,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语言学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热情继续升温,并从不同方面加深研究。

关于谦虚的成语

关于谦虚的成语

关于谦虚的成语《虚怀若谷》出处:《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解释:虚:谦虚;谷:山谷。

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近义词:平易近人、谦虚谨慎。

反义词: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造句:嘿,你看老王那个人,那可真是虚怀若谷啊!不管谁给他提意见,他都能虚心接受,就像那山谷一样,啥都能容纳。

要是我呀,可不一定能做到呢!我就容易听不进去别人说我不好的话,人家老王可不像我,他就像大海,宽广又谦逊,真让人佩服!你说我们是不是都得向他学习学习呀?《不骄不躁》出处: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只要同志们对于军事政策(行动和作战)和团结人民的政策,不犯大错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完全有办法的。

”解释:不骄傲,不急躁。

近义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反义词:骄傲自满、操之过急。

造句:小张这孩子啊,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还能不骄不躁的,真不错。

你像有些孩子,稍微有点成绩就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哼!小张就不一样,他就像一棵默默生长的树,脚踏实地,稳步前进。

我就经常跟我家那小子说,你看看人家小张,你也得学着点,别整天咋咋呼呼的。

《功成不居》出处:《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解释:居:承当,占有。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近义词:劳不矜功、谦虚谨慎。

反义词:居功自傲、贪天之功。

造句:李教授啊,他可是个功成不居的人。

他研究出那么多成果,帮助了那么多人,可他从不说这都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他总是说这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就像蜜蜂采蜜一样,他只是其中的一只小蜜蜂。

哪像有些人为了一点功劳争得死去活来的,真让人瞧不起!我就特别尊敬李教授这样的人,你呢?《戒骄戒躁》出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

”解释:警惕自己,防止骄傲和急躁。

近义词:不骄不躁、虚怀若谷。

反义词:骄傲自满、操之过急。

造句:哎呀,小赵,你最近进步很大呢!但是你可一定要戒骄戒躁啊。

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历史演变

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历史演变

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历史演变反义词是语言研究领域值得关注而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致力于考察上古时期汉语反义词的历史发展,按历史发展的历程探索其发展历程上的各种特点。

标签:上古汉语;反义词;历时;发展演变关于反义词的研究,“通过近30年来反义词现象的简要回顾,发现该现象至今末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他们研究重心仍在其分类、语用和修辞功能等方面(刘国辉:2008)。

尽管情况未必如此严重,但也反映了反义词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相对而言,同义词的研究则要丰富得多。

“汉语词汇内的反义现象,与同意现象相比,差不多同樣普遍和丰富。

但是学者们对其观察研究比较晚,也比较少”(刘叔新:2005)。

反义现象是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完全值得语言学者们投入相当的精力去进行研究。

本文拟从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发展历程来探索其演变,理清反义词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中的各种状态。

一、反义词的产生原因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产物。

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对于事物的各种变化最为敏感,它几乎经常地处于各种变化当中。

在词汇系统中,各词类的数量存在差异,名词数量最多,其次是动词与形容词,它们是与名词密切相关的词类,直接陈述事物的性状或发展变化。

既然存在变化或性状差异,这时以某一参照点为中心的方向性或差异就成为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对比认识,相对相反的概念就形成了,这些词就是我们所说的反义词。

反义词出现的时间,应该是随着语言的出现而出现的,但无文字可考的语言发展阶段我们无法进行研究,我们所能接触的反义词的上限是上古殷商的甲骨卜辞。

古人卜筮常正反卜问以确定吉凶好坏,自然产生成对的概念,所以至迟在甲骨文时代,反义词已经产生了。

形容词和动词具有反义词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名词具有反义词则有时不太容易理解。

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可以有反义词, 有些名词反义词反映的事物本身,孤立地看来并不互相矛盾对立,如手、脚、冬、夏,只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习惯于常常把它们当作同一范畴中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来看待,久而久之,表示这些事物的词也就成了习惯上的相对反义词。

古的反义词

古的反义词

古的反义词篇一:反义词词语一、反义词(一)、名词类反义词:(相对性)上——下左——右前——后天——地里——外东——西南——北男——女单——双首——尾文——武矛——盾彼——此雌——雄主——仆古——今阴——阳公——私敌——友警——匪正——反始——终远方——附近主子——奴婢二、动词类反义词(相对性)进——退分——合开——关来——去是——否升——降迎——送有——无哭——笑加——减止——行收——放得——失推——拉问——答买——卖信——疑聚——散进化——退化挺进——撤退信奉——背弃增添——减少结束——开始怀疑——相信违背——遵循喜欢——讨厌示弱——逞强表扬——批评忧虑——放心听从——违抗团结——分裂守信——失信惩罚——奖励赞成——反对拒绝——同意三、形容词类反义词冷——热宽——窄善——恶偏——正高——低强——弱美——丑饥——饱黑——白轻——重好——坏爱——恨快——慢缓——急松——紧盈——亏死——活是——非闲——忙胖——瘦真——假虚——实雅——俗恩——怨新——旧粗——细稀——密巧——拙正——邪通——堵亲——疏亮——暗曲——直张——弛输——赢逆——顺苦——甜忠——奸纵——横厚——薄深——浅生——熟干——湿盛——衰老——少藏——露软——硬胜——败祸——福错——对咸——淡醒——睡锐——顿断——续激烈——平静嘈杂——寂静伟大——渺小整齐——杂乱宽敞——狭窄鲜艳——暗淡陌生——熟悉清晰——模糊温和——严厉慌张——镇定有趣——乏味正常——异常拘谨——洒脱严寒——酷暑严寒——炎热坚强——软弱平坦——崎岖光滑——粗糙慎重——随便伶俐——笨拙沉重——轻盈明朗——阴沉清澈——浑浊饱满——干瘪衰弱——强健简单——复杂丰收——歉收犹豫——坚定勤劳——懒惰胜利——失败密集——稀疏倾斜——竖直紧张——轻松舒畅——苦闷安全——危险潮湿——干燥统一——分裂虚伪——诚实善良——凶恶仔细——粗心高兴——难过容易——困难温和——暴躁幸福——痛苦美丽——丑陋兴旺——衰败光明——黑暗勇敢——懦弱杰出——平庸特殊——普通完整——破碎聪明——愚蠢四、成语类反义词歪歪斜斜——端端正正迷迷糊糊——清清楚楚熙熙攘攘——冷冷清清高高兴兴——悲悲切切一丝不苟——粗心大意风平浪静——狂风恶浪全神贯注——心不在焉毫不犹豫——犹豫不决理直气壮——理屈词穷安居乐业——颠沛流离粗制滥造——精雕细琢沸沸扬扬——鸦雀无声群策群力——孤掌难鸣悔过自新——执迷不悟一朝一夕——日久天长二、同义词一、动词的同义词观——看鸣——叫入——进归——回瞅——瞧躲——藏叫——喊哭——泣眺——望往——去铺——展飞——翔来回——往返听见——闻声赞成——同意赛过——胜过捕获——捕捉遇到——碰到证明——证实评比——评选注意——注重供应——供给认识——熟悉预报——预告听从——服从惊叹——赞叹奔驰——疾驰震惊——震动预测——猜测苏醒——觉醒寄居——借居哀求——恳求抚摸——抚摩依赖——依靠安顿——安置挽救——拯救颤动——颤抖打扮——装扮管理——治理判断——判定支援——增援审阅——审视眺望——远望防备——防御抵挡——抵抗讽刺——挖苦夸耀——炫耀轻蔑——轻视欺辱——侮辱打扰——打搅灌溉——浇灌淹没——沉没冲毁——冲垮告别——离别摆脱——挣脱摇晃——摇摆注意——留意二、形容词的同义词寒——冷遥——远绝——尽暖——热寒冷——严寒炎热——酷热坚决——果断惊恐——恐惧暗香——幽香荒凉——荒芜详细——具体闻名——著名满意——满足得意——自得慈祥——慈爱疲劳——疲惫坚实——坚固轻巧——轻便整齐——整洁辛苦——辛劳舒畅——愉悦精彩——出色笨重——粗笨直立——竖立柔美——优美潇洒——洒脱秀丽——奇魄淘气——调皮恬静——静谧贵重——珍贵挺拔——挺秀纯熟——熟练幽静——清幽陌生——生疏自在——安闲温和——暖和惊奇——惊异怔住——愣住疑惑——迷惑强盛——强大严厉——严肃清澈——清亮简单——简朴和蔼——温和暴躁——急躁胜负——输赢气愤——愤忿美丽——漂亮矗立——耸立补充(一)动词的同义词:舒展——伸展掠过——擦过侦操——侦查看守——看管防备——预备允许——答应祭祀——祭奠思考——思索掌握——把握凝视——注视吓唬——恐吓赏给——赐给信奉——信仰违反——违背赠送——赠予充满——布满翱翔——飞翔(二)形容词的同义词:奇特——奇异安谧——静谧焦急——焦虑稀少——稀罕崎岖——坎坷无效——无端严峻——严重镇定——镇静奇怪——希奇惬意——舒服痛快——愉快相称——相当宽广——宽阔新颖——新鲜悄悄——静静庄严——庄重诚实——老实敏捷——灵敏优点——长处高兴——兴奋智慧——聪明容易——轻易雄伟——宏伟三、名词的同义词舟——船农夫——农民每天——每日新居——新房海疆——海域天涯——天边四周——四面绝技——特技附近——周围形状——外形灾害——灾难气魄——气势生机——生气笑容——笑貌战斗——战役灾难——劫难情谊——友谊家境——家景好友——挚友感概——感触关键——要害四、虚词(副词)的同义词立刻——立即赶快——赶紧好像——似乎连忙——马上突然——忽然特殊——特别偶尔——偶然寻常——平常犹如——宛如如同——好像特殊——非凡渐渐——徐徐五、成语的同义词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无边无际——无边无涯情不自禁——不由自主斗志昂扬——意气风发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纤尘不染——一尘不染迷迷糊糊——模模糊糊篇二:古汉语反义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古汉语反义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作者:颜洽茂张建勇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年第03期[摘要]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在反义问的判断标准、反义词的类型以及断代、专书反义词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种进展与现代词汇学、语义学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

今文《周书》反义词研究

今文《周书》反义词研究

大一 小 、弘 一 小、贫 一富、燠 一 寒 、休 一咎、轻 一 重 、佞 一良、远 一迩、初 一终、圣 一狂、始 一 终、

今文 《 周书》 反义词 的词类分布
无 从词类分布角度看 ,今文 《 固书》反义词 主要 备 一 4 . 代词 包括名词 、动词、形容词和少数代词 。具体分布情
况如 下 : 1 . 名 词
今文 《 周书》 中仅有反义代词 3 组 ,只占今文
《 周书》 反义词总数的 4 . 5 %。
人 一己、我 一尔 、予 一汝
今文 ( 倜 书》 中共有反义名词 2 3 组 ,占今文
《 周书》 反义词总数的 3 4 . 8 %。 内 一外 、辟 一臣、福 一极 、左 一右 、上 一下 、
摘 要 :通过对今文 《 周书》 词 汇的全 面考察 ,统计 出反义词 6 7组 ,并从语 法分布 、音 节分布、语义状况、内 容 分布 、数量对应 关系、逻辑对应关 系等方面对 这 6 7组反 义词进行研 究,并分析 了今 文 《 周书》 反义词的特点。 关键词 :今 文 倜 书》;反 义词 ;特点
《 同书》 反义词总数的 3 5 . 8 %。 从一 逆 、静 一 蠢 、雨 一呖、静 一 作 、章 一微 、
偃 一起 、往 一来 、爱 一怨 、 出 一入 、违 一从 、敦 一
词、形容词次之。廖扬敏统计 《 老子》反义词的结
果与今文 ( 倜 书》反义词的词类分布格局一致。李
叙 、训 一 违 、有 一 无 、播 一 获 、登 一降、隋 一降、 生 一死、赏 一 罚 、赉 一 罚、劳 一 逸 、往 一返、字 一
中 图分 类 号 :H1 3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4—0 0 9 2( 2 0 1 3 )0 2—0 0 0 7—1 1

5.语义场:同义词-反义词

5.语义场:同义词-反义词

冁然而笑 粲然一笑 嫣然一笑 笑不露齿
发笑 强笑 暗笑 奸笑 诌笑 憨笑
失笑 忍俊不禁 苦笑 干笑 假笑 强颜欢笑 窃笑 皮笑肉不笑 笑里藏刀 胁肩诌笑 傻笑 痴笑
笑哈哈 笑呵呵 笑乎乎 笑眯眯 笑嘻嘻 笑盈盈 笑吟吟
嬉皮笑脸 汕笑 嘻嘻哈哈 嬉笑 含笑 笑容满面 笑容可掬 眉开眼笑 喜眉笑眼 笑逐颜开 冷笑 哗笑 破涕为笑 狞笑 怪笑 淫笑 惨笑
同义词
一、相同相近词语之间的关系
两分法:同义词——近义词 三分法:同义词——等义词——近义词
二、同义词的辨析 三、同义词的作用 四、同义词分辨练习
等义词:意义完全相同, 等义词: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在次序或
用字上有所不同。 用字上有所不同。
一、词素相同,词序不同 词素相同,
l l l
演讲——讲演 讲演 演讲 夜宵——宵夜 夜宵 宵夜 气力——力所 气力 力所 端午——端五 端五 端午 风采——丰采 风采 丰采
1.同义词比较是以义项为单位: 同义词比较是以义项为单位: 同义词比较是以义项为单位
胖:(人体)脂肪多,肉多(跟‘瘦’相对): 肥~|这孩子很~。 肥: ⑴含脂肪多(跟‘瘦’相对,但通常不用来形容 人):~猪|~肉|马不得夜草不~。 ⑵肥沃:土地很~。 ⑶使肥沃:~田粉|草灰可以~田。 ⑷肥料:底~|绿~|化~|积~。 ⑸由不正当的收入而富裕。 ⑹肥大⑴(跟‘瘦’相对):棉袄的袖子太~了。
四、语体色彩不同
爸爸——父亲 黄昏恋——二婚——老来俏 媒人——媒婆——红娘 大龄青年——和尚(老闺女)——单身贵族 倒爷——投机倒把——长途贩运 流氓——猥亵——性骚扰 下岗、优化、分流——解雇 调价——涨价 经济衰退、经济萧条——负增长、调整期 炒更——兼职——捞外快——隐性流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反义词研究王琴(西南师大文献所03研究生重庆 400700)[摘 要]反义词丰富是《老子》语言的一大特色。

本文试图在一定的标准下,穷尽列举《老子》一书的反义词,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分析,并发现《老子》的语言特色以及反义词的存在对表现老子的哲学思想的意义。

通过这种尝试,为古汉语反义词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关键词]反义词、反义复合词《老子》(《道德经》)是我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作,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老子喜欢讲事物的相反相存,所以反义词极为丰富。

本文特针对《老子》语言的这一大特色,对其反义词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分析、总结。

语料取陈鼓应的《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5月版)。

一、《老子》反义词的判定与统计反义词是客观现时中相互矛盾和对立的事物、现象等在词汇中的反映。

它是词的一种特殊的聚合关系,是指在一种语言的共时范畴内,在一定的义位上,语义相反或相对的词。

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所谓“相反”,是说反义词所体现的概念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

所谓“相对”,表示客观事物彼此相互对峙的两端。

(一)反义词的判定原则。

反义词是在同一性前提下的对立;是在词的一定义位上具有相反或相对的关系,而不是就整个词的意义来讲的;就专书研究而言,它们必须在一定语境中具有对举关系。

《老子》一书中反义词的对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错见,即把一对反义词分开用在句中相应的位置上,使之形成强烈的对比。

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三十六章)。

一种是连用,即一对反义词紧紧连在一起使用。

如:“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前后相随。

”(二章)。

(二)反义词的统计和分类统计说明:1、一个词分别与几个词构成反义词时,分别计算对数。

如:“大—小”、“大—细”计为两对。

2、一个词及其通假字或古今字或异体字,分别与同一个词构成反义词时,只算作一对。

如:“善—祅”、“善—妖”,“祅”与“妖”是通假字,只计一对。

“曒—昧”、“皦—昧”,“曒”与“皦”是异体字,只计一对。

3、两个同义连用的词与另一同义连用的词构成反义词时,按双音节反义词对待,只计一对。

如:“柔弱—刚强”。

4、形式相同的一对反义词,由于词性或词义的不同,分别列为一类。

如:“上下”这对反义词,在“其上不曒(皦),其下不昧”中,表示方位名词,意思是“上面、下面”;在“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中,表示事物性质的形容词,意思是“高尚、卑下”。

这样,“上下”计为两对。

根据以上原则和统计方法,考察《老子》全书,共得反义词182 对,其中单音反义词165对,复音反义词17 对。

(三)反义词的类型1、根据词性分类。

反义词大都是同一词类的。

分类如下:a、单音节反义词名词:(36对,57次)天—地(12)始—母 音—声 前—后 心—腹 志—骨 后—先(3) 外—存 营—魄 户—牖(2) 上—下(2)首—后 古—今 父—母 母—子 象—物风—雨 朝—日 天—人 雄—雌 牝—牡(2) 道—兵 左—右 偏—上 死—寿乐—饵 耳—目 阴—阳 名—身 身—货 怨—德 主—客 民—上 正—反 动词:(56对,88次)无—有(14)乱—治 居—去 处—去 持—以 开—阖 去—取(3)宠—辱(4)得—失 迎—随 安—生 生—灭 生—死(8) 生—已 杀—活 明—妄作—复 作—归 亲—畏 誉—侮 废—有 见—抱 负—抱 唯—阿 逝—反 救—弃 闭—开(2)塞—开 结—解 行—随 嘘—吹 恃—辞 歙—张 废—兴 取—与 作—镇 进—退 始—成 损—益(3) 得—亡 辩—讷 出—入 拔—抱 抱—脱 除—芜 亲—疏 成—败 终—始 宝—弃 保—弃 贵—弃 战—守 抑—举 损—奉(2) 损—补(4)往—来形容词:(66对,87次)美—恶(2)难—易(4)长—短 高—下(2) 上—下(4) 虚—实 弱—强(3) 强—羸 柔—强 柔—刚 冲—和 冲—盈 盈—竭 同—异 曒—昧 明—昧 澹—飂 浊—清 浊—安 静—动 清—生 敝—新(2)余—遗 曲—全 枉—直 直—屈 洼—盈 少—多(2) 少—得 寂—寥 重—轻 静—躁(2) 智—迷 明—愚 白—辱(2) 载—隳 壮—老 吉—凶 小—大(4) 大—细(3)害—平 害—太 厚—薄 实—华 宁—废 贵—贱(2) 轻—贵 清—裂 灵—歇 正—奇(2) 正—蹶 夷—颣 夷—径 建—婾 质—渝 柔—坚 成—缺 巧—拙 寒—热 利—害(3) 善—袄(妖) 贼—福 乐—厌 慈—勇(2) 俭—广 尚—病 信—美代词:(1对,3次)彼—此(3)介词:(1对,1次)自—及(1)b、复音节反义词:(17对,21次)名词:(3对)天地—万物 圣人—百姓 圣人—天下动词:(4对)多言—守中 为学—为道 兼蓄—入事 被褐—怀玉形容词:(10对)昭昭—昏昏 察察—闷闷(2)柔弱—刚强 柔弱—坚强(4) 柔脆—枯槁 珞珞—录录 淳淳—朴朴 有余—不足(4) 熙熙—沌沌 熙熙—儡儡个别反义词的词性不一致,如动—静,“动”是动词;“静”是形容词。

2、根据概念间的关系分类。

概念是词义的基础,词义(是)表达概念的内涵。

根据反义词(双方)所表达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可将反义词分为以下三类:互补关系。

具有互补的反义词在逻辑上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

词义的边缘清楚。

例如:雌—雄 动—静 有—无 牝—牡 生—死 同—异极性关系。

两词所表示概念各处于相反方向的顶点,在意义上有鲜明的对照,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极端状态的反映,有居间概念存在。

例如:上—下 长—短 难—易 美—恶 弱—强 虚—实 多—少 枉—直 前—后 左—右c、相对关系。

两词相应相称,意义既不矛盾也不相背。

如:音—声 心—腹 志—骨 外—存 营—魄 母—子 天—人 主—客 战—守3、根据对应关系分类。

反义词的对应关系复杂,通常认为是词的多义性和同义词使用的灵活性造成的。

这在《老子》中能够得到证明。

反义词的对应关系,就词来讲,既有一对一的,又有一对多的;就义位来讲,有的只在一个义位上形成反义关系,有的是在几个义位上形成反义关系。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对一的有77对,占反义词总数的42%音声、心腹、志骨、外存、营魄、户牖、古今、自及、雌雄、牝牡、朝日、道兵、左右、死寿、乐饵、耳目、阴阳、怨德、主客、乱治、持以、宠辱、杀活、明妄、澹飂、誉侮、唯阿、结解、嘘吹、恃辞、歙张、辩讷、出入、除芜、战守、抑举、往来、美恶、难易、长短、同异、敝新、余遗、曲全、洼盈、寂寥、智迷、明愚、载隳、壮老、吉凶、厚薄、宁废、灵歇、建婾、质渝、巧拙、寒热、利害、善妖、贼富、乐厌、慈勇、俭广、尚病、信美、彼此、天地—万物、昭昭—昏昏、察察—闷闷、珞珞—录录、为学—为道、淳淳—朴朴、兼蓄—入事、被褐—怀玉、有余—不足、熙熙—沌沌、熙熙—儡儡有些反义词是在行文的过程中临时构成的,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就无所谓是反义词了。

如:外存 志骨 慈勇 贼富等。

外存:从词性上看,“外”是方位名词,“存”是动词;从意义上看,“外面”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就两个词本身不是反义词。

但在“外其身而身存”句中,“外”与“存”都是动词,意义上有联系,并且呈对举形式,可以构成反义词。

志骨:就两个词本身没有多大的联系,既看不出它们的同一性,又看不出它们的相对性。

但在“弱其志,强其骨”句中,它们的同一性是,都表示人身体的部分,并且意义相对,“志”指心志,“骨”指体魄;一个指精神,125一个指肉体。

因此,“志骨”构成反义词。

b、一对多的有94对,占反义词总数的53%天地、天人始母、父母、母子、始成、成败、终始、成缺、作复、作归、作镇亲畏、亲疏 见抱、负抱救弃、宝弃、保弃、贵弃 损益、损奉、损补拔抱、抱脱 虚实、实华弱强、强羸、柔强、柔刚、柔坚 冲和、冲盈、盈竭明昧、曒昧 浊清、浊安、清生、清裂静动、静躁 枉直、直曲多少、少得 大小、大细害平、害太 贵贱、轻贵、轻重夷径、夷颣 圣人—百姓、圣人—天下柔弱—刚强 柔弱—坚强 柔脆—枯槁 强大—柔弱 前后、后先、受后 上下、偏上、民上、高下 名身、身货正反、逝反、正奇、正蹶 无有、废有、废兴居去、处去、去取、取与 开阖、闭开、塞开得失、得亡 迎随、行随安生、生灭、生死、生已 澹—飂形成原因,一是词的多义性。

在“浊清、浊安、清生、清裂”四组反义词中,“浊清”的“浊”指浑浊,引申为动荡;“清”指清澈,引申为安定。

由于“浊”的引申义为动荡,所以它可以和“安”(安定、安稳义)组成反义词。

由于“清”的引申义为安定,所以它可以和“生”(活动、创造义)组成反义词;又可以和“裂”(破裂义)组成反义词。

二是由于同义词的灵活使用,这是《老子》一对多反义词形成的主要原因。

如:“弱强、强羸、柔强、柔刚、柔坚”构成了五对反义词。

其中,“弱、羸、柔”是同义词,“强、刚、坚”是同义词。

“贵贱、轻贵”两对反义词中,“贱、轻”是同义词。

有的反义词虽然在本书中是一对一的现象,但从整个反义词系统来看,一对一的现象多数可能出现在互补关系的反义词当中,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其他的反义词大都会形成一对多的关系。

二、《老子》反义复合词形成新义的情况汉语词汇是由单音节词向复音节词发展的。

两个语素构成新词表意更准确。

一对反义词组合成新词(合成词)有三种情况:有的是两个意义的相加;有的是偏重一个义素,形成偏义复词;有的是表示一种笼统的概念,已没有了本身的语素义,完全形成新义。

(一)构成的新词词义是两个语素义相加,仍指事物的两个方面,词性不变。

如:天地、父母、母子、成败、前后、先后、雌雄、轻重(二)新词词义偏重一个义素,大多词性改变。

如:始终,由两个名词语素(开始、结尾)构成,偏重于“终”形成新义“终于、最终”,词性为副词;得失,由两个动词语素(得到、失去)构成,偏重于“失”形成新义“损失”,词性为名词;生死,由两个动词语素(活着、死亡)构成,偏重于“死”形成新义“死亡”,词性为名词;动静,由一个动词语素(活动)和一个形容词语素(安静)构成,偏重在“动”形成新义“动态、活动的情况”,词性为名词;利害,由两个形容词语素(利益、危害)构成,偏重于“害”形成新义“指事物的危害”,词性仍是形容词;(三)表示一种笼统、抽象的概念,完全形成新义。

有的词性改变。

如:心腹,由两个名词语素(内心、腹部)构成,指亲信的人,词性仍是名词;上下,是由两个方位名词构成,表示大概或全部,词性是副词;左右,是由两个方位名词构成,表示大概或全部,词性是副词,或者是表示支配义的动词;耳目,由两个名词语素(耳朵、眼睛)构成,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词性仍是名词;反正,由两个方位名词构成,表示不管怎样情况都一样,词性是副词;进退,由两个动词语素(前进、后退)构成,表示做事的分寸,词性仍是动词;出入,由两个动词语素(出去、进入)构成,指差错、不一致,词性是形容词;往来,由两个表示相反方向的动词语素构成,指交往、交际,词性仍是动词;多少,由两个表数量大小的形容词语素构成,表示疑问代词用于问句,或表示不定的数量,词性是代词;大小,由两个比较形状、体积等的形容词语素构成,表示全部或算得上,词性为副词;彼此,由两个代词(那个、这个)构成,指大家或表示一种客套话,词性仍是代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