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数学没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分析_再谈李约瑟难题_包晗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林雄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人民也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涌现出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各种科技发明。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代自然科学并非发源于我国,而是原先远落后于我们的欧洲。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这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都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
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近代,剧降为只占0.4%,两者反差太大了,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首先,十六七世纪前,中国的技术水平都领先于欧洲,主要是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等)不同。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大陆,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十分适合发展农业,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疆域辽阔,古代的农业、经济、建筑等各方面都很发达。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劳动人民也不乏创造力。
在悠久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匠人,诞生了许多造福百姓的创造与发明,如妇孺皆知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很多技术都是在实际生活中由实践而来,并应用到实际中,如各种实用的生产工具,又如发达的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
相反,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群岛,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是一群小国,是商业文明。
他们的生活不如古代中国富庶与繁华,文明的起步比中国要晚很多,在早期技术水平远落后于中国。
那么,为什么十七世纪后中国又被西方远远甩在后面?从中国的角度看,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两方面的原因。
社会制度方面,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那个时期,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沿袭着许多古时的机制,尤其是科举制度严重限制了科技的发展。
在历史上,中国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大国人口多、面积大,统治难度也大,统治者为了统治这么大的国家,就得想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说控制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便是一个例子。
为了控制人民的思想,统治者就创造了科举制度!在封建制度下,人们只把习文、科举视为正途,把当官作为光宗耀祖的事,文人大家往往受到世人的尊重,而其他的,如经商、技艺等都不受重视与正视。
李约瑟难题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

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第一,社会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普遍设立科学技术方面独立的学院和研究机构,科学知识不能积累和系统化,并且上升为理论并广泛传播。
科学知识如天文知识只为统治者服务,而诸多发明只是父子相传,不能形成社会共有的科学知识。
社会不重视科技,认为是雕虫小技,不屑于学习。
不仅科学知识不能普及,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也不能蔚然成风。
何况,古代中国的许多发明创造只是技术成果,而不等于古代的中国社会具备了科学的环境,即具备主动调节和实现科学发明的健全机制与文化环境。
一般地说,在古代中国作出某种技术创造只需专门科研人员对理论性知识的收集、分析与沉思,只需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并且一种技术发明均由发明者个体即可完成,它是发明者将自己的经验与其相关的个体经验进行组合而成的结果。
而欧洲却因新型学校的出现而形成了主要表现为数学化、逻辑化、理论化的环境。
这种环境对科学的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上述中国所特有的环境。
另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没有产生像西方的科学的环境,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阻碍中国产生科学环境的机制。
所以中国没有产生像欧氏几何学一样的严密的数学逻辑体系;阿基米德浮力定律一样规范数学化的自然定律;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一样严格实证推理的物理体系,等等,而近代科学传统就产生于这种环境。
中国文化中心论视中国为世界的中心,中国文化为世界最高水准,没有迅速吸收外来先进科技和文化的要求。
中国人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不需要想国外所谓的蛮夷学习,甚至郑和下西洋也只是宣扬明朝皇帝的恩德。
到了被列强的尖船利炮打怕了之后,又崇洋媚外,能够把国外得东西引进来,认为外国得东西就比国内的好,自己也就没有必要花精力去自己制造。
第二,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规定,表现为整体性的倾向。
整体性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特点之一。
中国传统哲学倾向于把客观世界规定为一个无限的、发展的、和谐的有机整体,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特定结构及其连接方式和整体功能。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李约瑟问题之梳理与思考)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瞩目的辉煌。
但从17 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科学技术却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据有关资料显示,从公元6 世纪到17 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当中,中国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
日本学者汤浅认为,一个国家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当中所占比例超过25%,即可被认为是世界科学中心。
由此可见,那时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科学中心。
另有学者表示,若古代就有诺贝尔奖,那90%的诺贝尔奖项都要颁发给中国人。
然后到了19 世纪,中国所占比例却骤降至0.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呢?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觉得上述现象不可思议,于是提出科学史上闻名的、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的疑问,“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李约瑟难题”一提出,就吸引了许多国家一大批科学家和科学史家参与解题。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难题的解答仍未求得共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使中国科技迎来了新的春天。
但事实上,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科学领域依然是鸿沟难逾。
这就是说,在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的今天,我们依然没有摆脱“李约瑟难题”的困扰。
一、对“李约瑟难题”解答的代表性观点自1948 年“李约瑟难题”问世以来,学术界围绕李约瑟提出的难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讨论,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笔者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形成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一) 李约瑟本人对问题的解答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解释,李约瑟本人有许多可贵的见解。
他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
李约瑟从地理因素角度解答道:“欧洲像一个群岛,周围大海环绕,这一切促进了海上贸易和船队的活动。
与此相对照,中国有幅员辽阔的大片土地,非常适合从事耕种活动,由此而产生不同的文明,并不会使人感到惊奇。
谈谈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

谈谈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班级:机制1206961学号: ***********: ***谈谈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于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
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虽然,李约瑟早在1944年2月重庆的中国农学会会议上就己提出了该问题,自从李约瑟从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此问题后,其研究范围之广、见解之独到、在中外影响之深远,较前面诸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人们也就习惯的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近代科技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近代科技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摘要:“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提出的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繁华异常,名家辈出,群星璀璨。
许多伟大的发明,如指南针、活字印刷、造纸术、火药、浑天仪和地动仪、中医理论等,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难以估量的推动力作用。
然而近代以来,由于一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
关键词:科技,李约瑟难题,发明引言: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即: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
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整个欧洲的科技进步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直接导致后来的西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正文:近代中国科技未能重现古代时的辉煌,也未能向西方那样发生科技革命。
对于这种现象和状况,有以下一些的原因:第一,中国古代社会向来重文轻商,将很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当做淫巧。
国家正统理论蔑视科学研究。
儒家承认科学技术有可取之处,但却强调钻研科技会影响远大事业。
特别是明朝确定八股文科举考试制度,将科举考试这种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以儒家文学的死框架固定下来,严重禁锢了思想的解放。
没有任何创新精神,造成无数儒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看看中国科学家们的官场梦吧!李时珍三次科举考试失败才做医生,宋应星五次落榜才做教谕,徐霞客连秀才都没考上,只好寄情于山水。
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在科举考试中失败才转变为科学家的。
在他们生活的时代里,读书才是唯一的正途。
他们生活的环境造就了他们不可能将科技作为他们人生主要的前进方向。
那些所谓的科学家都是人生的不如意者,他们的很多科技发明也很难有传承人。
而罗马时代学校课程就有数学和天文学,在黑暗的中世纪,教会学校严格执行"科学是宗教的奴仆"政策,却也只是把神学置于数学和天文学之上而已。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为什么在近代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 独特的地理位置论1.1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文化交流的有限性中国处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太平洋的西海岸,珠穆朗玛峰将中国与南亚次大陆隔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与西亚、欧洲及南亚次大陆文明的交流仅限于丝绸之路这一条通道。
而且这一通道时断时续,到了明清时代更是基本上不通。
因此严重的阻碍了近代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从历史上看,凡是这条通道打通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都比较发达(盛唐、元代)。
有人说,中国可以通过海上交流,但科技水平不高的时候,海洋是交通的最大障碍,虽然有郑和下西洋,但主要是明成祖朱棣为了炫耀武力而不是为了文化交流。
而且海上交流成本太高,时间效率差,这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古代来说无异于劳民伤财。
古希腊人的科技,大多借鉴于古埃及、两河流域,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提高。
他们的冶金、建筑等技术都是从西亚传入的。
这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交流起来比较方便。
1.2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具有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政治统一与思想统一中国封闭的地理位置,物产丰富的土地与劳动力从根本上决定了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从秦代开始实行大一统政治,社会改革比较因难,稳定的因素大于改革的因素,形成超级稳定的结构,尽管时不时改朝换代,但很快又被整合起来,致使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概念,所以整个社会处于缓慢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思想统一以后,就没有了自由,自由创新就成为艰难的事情。
独尊儒术,就像焚书坑儒一样,都是扼杀文化的做法,甚至比后者更为严重。
思想没有自由,就不能创新,没有创新,科学就不可能发展。
虽然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但在科学发展的萌芽时期,即使观念落后也并不妨碍科技的缓慢进步,而且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具有较多先进思想的人(但是密度不大)足以推动科技在古代中国的发展。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缘故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缘故林雄我国拥有悠长的历史,我国人民也曾制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涌现出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各类科技发明。
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代自然科学并非发源于我国,而是原先远掉队于咱们的欧洲。
近代科学什么缘故没有在中国诞生?那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都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
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活着界重大科技功效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近代,剧降为只占%,二者反差太大了,这是因什么缘故缘故呢?第一,十六七世纪前,中国的技术水平都领先于欧洲,主若是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等)不同。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大陆,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如此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十分适合进展农业,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疆域辽阔,古代的农业、经济、建筑等各方面都很发达。
中国历史悠长,人口众多,劳动人民也不乏制造力。
在悠长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匠人,诞生了许多造福百姓的制造与发明,如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很多技术都是在实际生活中由实践而来,并应用到实际中,如各类有效的生产工具,又如发达的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
相反,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群岛,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是一群小国,是商业文明。
他们的生活不如古代中国富庶与繁华,文明的起步比中国要晚很多,在初期技术水平远掉队于中国。
那么,什么缘故十七世纪后中国又被西方远远甩在后面?从中国的角度看,我以为要紧能够分为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两方面的缘故。
社会制度方面,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蓬勃进展的那个时期,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沿袭着许多古时的机制,尤其是科举制度严峻限制了科技的进展。
在历史上,中国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大国人口多、面积大,统治难度也大,统治者为了统治这么大的国家,就得想一些特殊的方式,比如说操纵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即是一个例子。
为了操纵人民的思想,统治者就制造了科举制度!在封建制度下,人们只把习文、科举视为正途,把当官作为光宗耀祖的事,文人大伙儿往往受到世人的尊重,而其他的,如做生意、技艺等都不受重视与正视。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发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个问题曾经一度引起思想界的轩然大波,美国的经济学家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这是一种对人文环境的反思,是对科学土壤的思考,反过来也可以问:为什么西方世界可以产生科学?可以发生工业革命?李约瑟的表述远比这个复杂,他在在对比了中西方科学差异后,李约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为何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关于这些问题,李约瑟给出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形成自然观,主要是因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古人普遍对纯粹客观的自然缺少正确的观念,也就说古人不知道什么叫做“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即使是地震、干旱这种自然灾害,古人觉得只要“修己及人”,也可以得到老天爷的眷顾。
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性,很多发现停滞在经验阶段,缺少对“无用之用”的执着研究。
传统文化的学问是以“经世致用”为主的,反观具有逻辑思维的名家、墨家辩者等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了。
三是科举制度扼杀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这也是功利性的具体表现,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指导下,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而不是为了探索真理。
而真正想要探索世界的读书人,一方面缺少相应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研究成果没有市场。
《天工开物》在著书的时候作者已经预料到了,读书人乃至整个官僚阶层不会对这本书感兴趣的。
吴国盛在《什么是科学》中探讨了“李约瑟难题”。
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无论是古希腊的科学,还是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在中国古代都是不存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卷 第4期2016年4月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zhou UniversityVol.38 No.4Apr.,2016近代数学没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分析———再谈李约瑟难题包 晗,韩祥临(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摘 要:“李约瑟难题”的主要内容是:“虽然中国古代有众多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科学和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这个问题涉及对东西方文明的探索和思考,自从被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国内外学者研究“李约瑟难题”的态度十分积极,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试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分解为“如何理解李约瑟难题”以及“如何解答李约瑟难题”这两个子问题.文章通过对李约瑟难题的内涵与意义的解读以及对其已有研究工作进展的分析,从生产力水平、外部动力以及数学内部本身等方面探究分析近代数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并由此得到一些启示.关键词:李约瑟难题;中国;近代数学中图分类号:O1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1734(2016)04-0024-06MSC 2010:01A290 引言千百年以来,数学隐藏在各个文化领域之中,成为一种隐性的文化力量,对人类的思想、学习等观念有着巨大的影响.数学文化有着极其深邃的思维方式,它也能促使探索者孜孜不倦地对其进行求索与思考,由此提高了人类的综合素质.同时,由于数学提供了科学的思想与方法论基础,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古代曾有过高超的技术,而这些技术都离不开数学,比如测量术,但是这种技术的繁荣最终却没有带来近代科学包括数学在中国的产生.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上有着杰出的成就,他曾经提出:“虽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1],这个问题被后人称为“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是:古代中国在经验科学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千余年,可是实验科学却没有在近代中国发展起来[2-3].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今天的科学研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理清李约瑟难题的内涵、意义和研究现状,从生产力水平、外部动力以及数学内部本身等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分析.1 李约瑟难题的内涵与意义1.1 李约瑟难题的内涵李约瑟先生是英国著名学者,他在胚胎生物学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停下自己探索的脚步.1937年,李约瑟先生结识了3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从他们的口中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而这也成为了他事业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中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对李约瑟先生产生了强烈的吸引,致使他此后一直对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钻研,从而成为了为人所熟知的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学收稿日期:2016-03-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471146).通信作者:韩祥临,教授,研究方向:微分方程、数学史.E-mail:xlhan@hutc.zj.cn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过程中,对中国古代科技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在他的脑海之中就越是产生这样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在1945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李约瑟先生第一次提出了他的这个问题:在1~15世纪期间,中国拥有着远远领先于欧洲各国的众多科学发明与发现,可是为什么中国的科学却一直只是处于初级的经验阶段,并且仅形成了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相比16世纪就逐渐诞生了近代科学的欧洲,曾经在科技上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却毫无动静.那么阻碍中国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有哪些?[1]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可谓是硕果累累,比同时期的欧洲要多了许多,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越发的兴盛,而在中国,科学发展却一直停滞不前?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在1964年发表的《当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李约瑟先生又用这样的两个不同的却又有千丝万缕关系的问题阐述了“李约瑟难题”:一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仅仅在欧洲产生,在古代科技发达的近代中国却并没有产生”;二是“在公元前1~15世纪期间,为什么中国在获取大量自然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其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比起西方要成功有效得多?”毋庸置疑,这两个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后一问题作为前提和基础,在本质上是因为它的成立才能对前一问题进行探讨,而前一问题则是对后一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发展.根据这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就能够将它们用一个问题来阐述:“中国在古代能够拥有如此多的科技成就,为什么近代科学却没能在中国发展起来呢?”1.2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对于每一个难题,它的提出都必然是因为它对现实有着某种意义.细细推敲可以发现,李约瑟难题实际上是对中国从拥有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到落后于西方这一事实的反思.如果中国想要使现代化的发展更加迅速,想要使中华民族完成伟大复兴,就必须正视李约瑟问题,并且对其要有一个深刻正确的认识.李约瑟难题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在对比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状况后,再结合世界文明的发展史,才产生的这样一个疑问.因此可以看到,“李约瑟难题”有着极为丰富的现实意义和文化内涵.随着李约瑟对中国科学史的不断研究,其成果不仅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更是引起了极为深刻的思考.2 有关李约瑟难题的已有研究工作2.1 李约瑟难题的历史研究状况到了近代,不能否认中国在近代科学方面的确处于落后地位,于是在“李约瑟难题”被提出后,为了从中获得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于这个在中国科技史研究中举足轻重的大问题的关注度非常之高,对其争论不休.通过对中国历史深入全面的探索、分析,国内外学术界的学者们都有了他们各自的丰富的见解.从20世纪中期直至现在,国内学术界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也始终未曾停止.20世纪40年代更是迎来了对中国近代科学为何落后于西方的讨论高潮.从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自1979起到2010年,与李约瑟难题相关的发表论文总计达到了618篇之多.其中著名的研究著作包括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等.2.2 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实质及其解答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其实质主要由两个问题来表达:(1)李约瑟难题自身表述是有问题的,即李约瑟难题无法解答;(2)李约瑟难题可以进行解答.说其无法解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论题自身的表述上出现了逻辑意义上的问题.李约瑟难题的表述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产生而只诞生于欧洲?”[4],其中的“近代科学”指的是近代在西方产生、发展的科学文化.如此一来,论题本身表述就出现了矛盾:近代科学既然是由欧洲学者们创造的,那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也就是合情合理的,同理,近代科学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发生也都是合理的[5].近代科学既然是指对欧洲学者创造出的科学,那么它必然不能够在中国发生,所以对这样的不可能事件进行探讨是毫无意义的;第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实际上并没有产生如西方意义上的科学产生.“在中国哲学的基质上,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永远也不可能诞生出西方意义上的科学.”[6]由这两个方面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要对李约瑟难题有一个确切的回答,就必须要先对这个论题自身的语言表述进行修改.52第4期 包晗,等:近代数学没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分析总结国内外学者们对“李约瑟问题”的各种不同解答,对其主要思想进行概括整理,可以得到如下4种基本思想:(1)思想文化因素论.爱因斯坦、周光召等学者认为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是因为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对系统的、定量的实验方法;任鸿隽则认为是因为中国古代在得到大量科学知识以后没有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总结;还有杨振宁认为导致中国科学发展落后的原因是缺乏对科学精细的研究和对自然哲学的深入理解,他甚至认为是因为《易经》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才致使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和发展.(2)政治经济决定论.李约瑟认为,是由于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产生才导致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日本学者汤浅光朝则认为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产生与发展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庞大的官僚阶级制度.(3)现实条件决定论.席泽宗认为要从当时当地出发,在现实条件下探索分析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的真正原因.(4)综合因素论.席文则认为,造成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因素,除了思想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两种因素外,还有其他多种因素,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的[7].20世纪以后,对李约瑟难题的探索在国内外仍继续进行着,但其主要的研究目标仍然是放在造成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因素有哪些、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产生科学等问题上.“在中国科学史的研究上,无可否认,‘李约瑟难题’曾起到过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因此带来了学术的繁荣,但由于对‘李约瑟难题’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新的看法,在一部分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西方学者眼中,‘李约瑟难题’的重要性已经远不及从前,至少不再是他们所关注的核心问题.”[8]国内学者对李约瑟难题的关注重点深受国外学者的影响.从李约瑟难题的首次提出至今,国内外对于李约瑟难题的探讨已经从高潮走到了低谷,这是问题不断被反复研究讨论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探究李约瑟难题的过程中,关注重点还应该是“科学的真正内涵是什么”“科学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诞生”“不同的文明诞生的科学有什么区别”等问题.而且“在国际科学史学科以及当代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李约瑟难题的概念和参照标准已经是一些可以讨论的问题了,而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其结论将为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带来变化.”[8]3 近代数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分析中国古代文明中所蕴含的传统数学文化源远流长,这是毋庸置疑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数学从形成,到繁荣,再逐渐衰落,最后融合.中国在其传统数学的繁荣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是世界其他各国难以望其项背的,也可以说是独占鳌头.当然,中国古代历史上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如祖冲之、秦九韶、刘徽、贾宪、杨辉等,也有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数书九章》等诸多优秀的数学著作.实际上,是社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恩格斯就这一观点就曾经指出:“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确定变迁或是播种、收获的季节,就绝对需要使用和了解它.而天文学的发展又要借助于数学,因此开始了数学的研究.———后来,在某个地区到了农业发展的某个阶段,如埃及的提水灌溉,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型建筑物的产生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导致力学也发展起来.不久,航海和战争也都需要它.———它也需要数学的帮助,因而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9].3.1 中国古代数学领先的原因那么,中国古代传统数学领先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中国数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再结合社会生产推动数学发展的观点,可以得到,中国古代数学主要是先通过社会生产需要来促进天文学和力学的发展,再通过学科的发展来促进数学的发展.中国古代传统数学能够在整体上胜于世界其他国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古代的农业和畜牧业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时中国农业和畜牧业的规模在世界上是最大的.中国的人口数量从古至今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一直是最多的,而在古代要想维持这样一个庞大数量人口的生计,就必须有更庞大规模的农业和畜牧业来支撑;二是中国古代的农业和畜牧业技术相对先进.据载,早在六七千年以前中国就开始了种植水稻,并且在五六千年以前就产生了原始畜牧业.此外,在周代时,为了防止未食用完的食品腐烂,中国已经能够利用微生物和酶来对食品进行加工;三是中国古代对农业和畜牧业的理论研究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战国时期,中国的农业知识便62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38卷开始逐渐趋向系统化、理论化,产生了农家学派这一新的流派,出现了《神农》《野老》《齐民要术》等众多农书.农家学派著作现世,使得中国古代的农业和畜牧业更上一层楼.第二,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古代中国的天象观测记录在当时是最完整、最系统的.《竹书纪年》中的“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是世界上有关流星雨的最早记载.另外有关于日食、月食以及新星的最早记录均出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二是古代中国的历法相对较为先进.早在商朝,中国就使用了干支纪日法.公元前6世纪,中国制定了历法的置闰方法———19年7闰月,早于希腊100多年;公元前4世纪,出现了以一回归年为365又1/4日的《四分历》,早于罗马300多年;三是古代中国在天文学方面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仅在汉代就有以《周髀算经》为代表的盖天说、落下闳和张衡等人代表的浑天说以及郗萌所提倡的宣夜说.第三,古代中国的力学也位居世界领先地位.例如,东汉时期水排的发明比欧洲类似的机械早了约1200年.元初时,郭守敬所作的“简仪”是世界上第一个滚柱轴承设计,“环内广面卧式圆轴四,使赤道环旋转无涩滞之患”,这其中的“园轴”即为滚柱.而欧洲直到15世纪时期才由达·芬奇提出类似的设计.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在农业和畜牧业、天文学、力学等领域的显著成就,大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这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文化,是在解决农业和畜牧业、天文学、力学发展所产生的大量数学问题的同时,不断的发展和进步,逐渐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另外,在数学内部本身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上,中国古代数学亦胜过世界其他国家.例如,刘徽的割圆术指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小,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10].在《四元玉鉴》中,朱世杰提出了消元的思想方法,并把设未知数列方程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但这种数学内部本身的发展能够对中国古代数学提供的动力是很小的,也是很有限的,然而相对于西方而言,中国的情况又好得多,因此从这个方面看,中国仍然还是处于优势地位.根据上述系列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数学先进的原因:中国古代数学,在上述各个方面上都超过,甚至是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而这些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一起推动着中国古代数学领先于世界各国,并且这个领先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近代.3.2 近代数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中国古代数学毫无疑问是先进的,但是近代数学却落后了,它并没有在中国产生.这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许多学者已经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到了近代,数学发展所需的条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质的改变.这些变化导致了近代数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究其缘由,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第一,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看.到了近代,西方各国逐渐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而中国在近代却仍然是一个农业社会.造成西方各国这一重大变革的原因是由于纺织机的发明而导致的工业革命,而后蒸汽机的发明则带动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在西方引起了一场工业革命的风暴,最终的结果是使得西方各国逐渐步入了工业社会.相较于西方而言,到了近代,商品经济虽然曾经在中国有过萌芽,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遏制了这个萌芽的成长甚至是将其扼杀在了摇篮里.因此中国没有机会可以发明出足以带来社会变革的大机器,理所当然的也就不可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样一来,近代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社会,而在农业社会已经持续了千年的情况下,几乎所有需要利用数学来解决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没有需求的动力来推动,数学的发展自然就停滞不前了.由于中国在近代仍然是一个农业社会,并没有进入工业社会,也就是说在农业社会带来的推动力已经耗竭的情况下,中国没有能够给数学带来新的推动力,这对近代中国数学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第二,从推动数学发展的外部动力来看.中国古代数学发展所需要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天文学,而到了近代,这种动力也逐渐失去了作用.外部动力失去了作用,就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动力来代替,即力学来代替天文学作为推动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公元前4~3世纪,有关力学的知识在《墨经》中就有了论述,如杠杆、斜面等简单机械.在其后数千年的时间里,中国古代陆续对力学有了丰富的认知.虽然中国的力学知识产生得早,对力学也有诸多理解认识,但是,中国的力学始终没有上升到实际应用阶段,即从未建立起像西方牛顿力学那样的力学体系.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就没有办法使力学代替天文学成为数学发展所需的主要动力.这是近代数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72第4期 包晗,等:近代数学没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分析第三,从数学内部本身来看.到了近代,数学的知识体系在日益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由于数学体系逐渐理论化、数学分支逐渐扩大化,数学发展所需要的内部动力也就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在这个知识体系中难免会形成许多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也就是推动数学发展的过程.在西方,这种依靠解决数学内部矛盾从而推动数学发展的情况,到了近代越发的明显,从而导致了西方涌现出一大批数学成果.如在1637年,笛卡尔的《几何学》出版,提出了解析几何是一种由代数与几何相结合的几何学.另外,为了解决牛顿和莱布尼茨所创立的微积分中存在的逻辑矛盾,拉格朗日、柯西等数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对于微积分的逻辑矛盾的研究讨论也从未曾停止,在研究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数学理论,有力地推动了西方近代数学的发展.还有非欧几何的出现.在欧几里得几何中,平行公理的论述很繁琐,不符合人们对公理的要求,数学家们为解决这个问题尝试了种种方法,虽然最终没有证明出平行公理,却由此发展出了一个全新的几何系统,即非欧系统.非欧几何的诞生是数学内部运动所造成的辉煌成果.由西方近代数学的迅速崛起可以看到,到了近代,数学内部本身对数学发展的推动力已经变得举足轻重了.然而中国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对比中国古代数学自身的逻辑运动规律,不难发现,诚然我们曾经取得了不小的数学成果,在宋元时期尤其辉煌,在这个时期,需要对之前积累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并探讨,这就促进了数学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但之后由于没有诞生新的数学成就,也就导致数学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的数学水平自此停滞在一个低水平状态,久而久之,数学内部运动所带来的些许动力也就逐渐衰竭了.由此看来,在近代西方逐步产生了解析几何、微积分等高等数学的时期,中国却由于数学内部动力不足,数学的发展停滞不前,仍然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有所后退,这样,近代数学就必然不会在中国发展起来.4 中国数学发展情况对我们的启示4.1 对历史的反思我们回顾历史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到优点,也无法避免缺点.近代科学在西方的发展导致了西方的发展与进步,近代科学的落后也致使中国的落伍.不过,既然我们已经错过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封建制度对我们曾经的压制也无法磨灭,到了如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逐渐交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中国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也远胜从前,中国现代学者们对科学知识的不断研究发现,也使得中国能够重新站在世界之巅.现在,我们不仅仅要把握好当前,更应该对中国历史进程进行探索,从各个方面进行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重蹈覆辙.任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无论它的历史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泰然处之,戒骄戒躁.条条大路通罗马.虽然在欧洲诞生了近代数学,但不可否认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或多或少的也有贡献,中国古代的数学文化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也是有重大贡献的.在面对中国五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我们既要赞颂其中灿烂的文明,也要直面其中的缺憾.毋须因为辉煌的成就而骄傲自满,也不能因为历史的弊端而自惭形秽.只有对历史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反思,才能从中得到启发.从这一点上来说,无论对哪一个民族或者是国家,也无论它们拥有怎样的历史,大家都是平等的[11].4.2 对我们的启示面对漫长的历史,想要从中得到深刻的启发,不能仅仅凭主观印象,必须要对其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思考.中西方的历史脚步迈向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只有不断地进行对比和研究,才能从这两种不同的历史中得到异同点,从而得到对未来发展的启示.笔者相信,想要使得一个民族更加繁荣昌盛,不仅仅要积极地面对现实的挑战,更应该对历史有所思考,从中汲取教益.只有客观地面对历史,才能够从中得到重要启示,才能更自信地面对未来.5 结论数学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严谨的、复杂的理论体系.它也渗透到了每一门科学的理论之82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3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