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有寄生虫吗

鲍鱼有寄生虫吗
鲍鱼有寄生虫吗

鲍鱼有寄生虫吗

鲍鱼是一种软体动物,同时又是海鲜,鲍鱼的口感是很好的q 弹滑嫩,而且鲍鱼中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也有人体必备的营养元素,钙,铁,锌等微量元素,鲍鱼中的营养价值极高,其中的球蛋白会被称作为报数,能提炼出来,对于癌细胞或者是代谢有很大的帮助,鲍鱼本身是没有寄生虫的,因为这是海鲜。

鲍鱼体内有寄生虫吗

鲍鱼的营养价值极为丰富,含有二十多种氨基酸,每百克鲜鲍鱼肉含丰富蛋白质23.4克,脂肪3.4克,无机盐钙32毫克,3.0毫克,铁还有相当量的碘,锌,磷和维生素A,B1等,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鲍鱼的营养价值

1.鲍鱼中不但含有十分丰富的蛋白质,而且还有很多的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例如钙、铁、碘和维生素a等。

2.鲍鱼营养价值极高,富含丰富的球蛋白;鲍鱼的肉中还含有一种被称为鲍素"的成分,能够破坏癌细胞必需的代谢物质。

3.鲍鱼能养阴、平肝、固肾,可调整肾上腺分泌,具有双向性调节血压的作用。

4.女性朋友们食用鲍鱼,具有调经和润燥利肠的功效,经常食用可以治疗和缓解月经不调和大便秘结等病患。

5.鲍鱼具有滋阴补养功效,并是一种补而不燥的海产,吃后没有牙痛、流鼻血等副作用,多吃也无妨。

6.鲍鱼的营养是澳大利亚核桃的7倍。

鲍鱼会患有寄生虫,导致不摄食,爬动缓慢,不久死亡。感染率60%,死亡率近100%。从显微镜下可以清楚观察到患病稚鲍体内的各个器官都有椭圆形的半透明的小动物在不定向游动,有些类似滚动或蠕动。寄生虫一般不太卫生的地方或者条件差肉都会有寄生虫,而且是鲜肉居多。但是也不用害怕,因为卫生条件好的餐厅是不会有这种情况的。

(完整版)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 ★我国有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丝虫病、黑热病 ★人体寄生虫包括:蠕虫(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原虫、节肢动物 ★宿主:寄生生活的两种生物中受害的一方。 寄生物:寄生关系的两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 机会致病寄生虫:常宿主体内隐形感染,于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致病的寄生虫。 ★共栖:一方受益,另一方无益也无害。 互利共生:双方均受益。 寄生: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生长发育过程。 根据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 不需要中间宿主的直接型(钩虫、蛔虫、鞭虫、土原性蠕虫) 需要中间宿主的间接型(日本血吸虫、并殖吸虫、丝虫) ★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是: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非消除性免疫是指机体对某种寄生虫保持低密度,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多数) 消除性免疫是指机体对某种寄生虫既能消除虫体,又能对再感染产生完全抵抗力。(热带利什曼原虫) ★终宿主或成虫宿主:有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动物 中间宿主: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动物 转续宿主:幼虫寄生而不发育的宿主 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中的家畜或野生动物。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指:脊椎动物与人之间传播的寄生虫病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生物、自然、社会因素。 ★蠕虫成虫直接产幼虫的是:丝虫、旋毛虫 ★医学原虫:指寄生于人体的致病与非致病原虫。 ★医学原虫的基本结构:包膜、包质、包核。 ★寄生在细胞内的原虫:疟原虫(红细胞)、杜氏利什曼原虫(巨噬细胞)、 1

刚地弓形虫(有核细胞)、旋毛虫(横纹肌细胞) 不寄生在细胞内的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 ★疟疾 疟原虫虫媒传播有世代交。 疟原虫主要致病作用:侵袭并破坏红细胞。 疟原虫在人体的繁殖方式:裂体增殖 疟原虫感染后所产生的免疫:带虫免疫 我国较常见的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传染源:现症患者和带虫者,其外周血有雌、雄配子体。 感染阶段:子孢子 感染途径:经按蚊叮咬感染、经输血感染。 中间宿主:人 终宿主:按蚊 流行主要因素:温度 疟原虫引起复发的发育阶段是:休眠子 疟原虫引起复发是由于:血液中有红内期疟原虫残留 与疟疾发作有关的疟原虫生活史时期是:红内期裂体增殖期 从恶性疟患者外周血中一般只能查见:环状体、配子体 检查:对间日疟患者进行血疫检查的适宜采血时间是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 病原学检查方法:厚、薄血涂片 镜检血涂片上的疟原虫时要注意观察:大小滋养体、裂殖体和裂殖子、雌雄配子体、被寄生红细胞的形态。 确诊依据:血涂片查见疟原虫,并定种。 临床表现:周期性寒战 恶性疟初为隔日发热,以后则每天或不规则间歇发作,持续高热20-36小时以上; 间日疟、卵形疟为隔日发热; 三日疟为隔2天发热。 初发或混合两种或以上疟原虫感染、儿童以及进入疫区的初患病 2

中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或疾病谱变化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中国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或疾病谱有何变化?分析社会因素和现代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 寄生虫病流行状况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也是其公众福利及社会文明的一种重要指标。因受地理、气候、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寄生虫病在我国广泛流行,极大地危害民众健康及生命,影响社会的发展。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支持重大寄生虫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到了20世纪末,由于多方面原因,这条战线正面临多种寄生虫病继续流行而专业队伍明显萎缩的严峻局面。 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中央人民政府又将防治日本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及钩虫病写入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由于政府重视、基层群众参与以及专业人员的指导,40多年来,我国以薄弱的经济基础、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上述五大寄生虫病的研究与防治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 血吸虫病 经过40余年的防治活动,该病在418流行县(市)中已有310县(市)(74 )得以阻断传播或有效控制I1]。肆虐于大部分省(区、市)的疟疾,上世纪50年代前的年发病数达3 000余万例,危害人群生命,破坏农业生产;至90年代,主要流行区已控制在云南、海南两省,

报告的年发病数仅数万例。淋巴丝虫病流行于16省(区、市),历史累计病人3 1OO万,其中慢性病人540万(含终身残废如象皮腿等)。至1994年,我国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阻断淋巴丝虫病的传播。“中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的研究”获2000年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致病性强、病死率高,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初就采取有效措施消灭传播媒介(白蛉)、根治病人,至60年代初即控制了该病在华东、华北以及华中多省的流行。与此同时,我国寄生虫学界紧密结合防治需要,在重大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治疗药物、诊断技术、媒介及防制手段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上述寄生虫病的流行范围和受威胁人口数均超过任何一个流行该类疾病的国家,如此成绩又是在国家经济尚不发达,投入较少的条件下取得的,因而更显其可贵。 即使我国在最重要的几种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多种流行广泛的寄生虫病的防治尚未真正开展起来。 为了查清全国情况,以制定我国新时期寄生虫病防治规划,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简称寄研所)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牵头进行了一次国内外没有先例的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以期查清情况,为寄生虫病防治更上一层楼提供依据。 2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 尽管在主要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增进人民健康、保护生产力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在新世纪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血吸虫病继续流行于7个省的108个县,主要在湖沼地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诊断进展

人体寄生虫病诊断研究进展 当前寄生虫学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寄生虫学向现代寄生虫学过渡的知识更新时期,寄生虫的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抗寄生虫新药,疫苗和诊断技术及新的有发展前景的媒介防治技术是寄生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这里,我想就我国流行最为严重的五大寄生虫病的诊断现状进行讨论,归纳总结了目前研究人员对这五种寄生虫病诊断所取得的进展,以及一些临床检测技术,由于一些诊断方法正处于研究中,因此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中,但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方法终将成熟适用。 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诊断 寄生虫种类繁多,据记载,可以感染人体的寄生虫在我国有229种,其中线虫35种,吸虫47种,绦虫16种,原虫41种。血吸虫病、疟疾、幼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列为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根据2001年6月~2004年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感染人数显著减少;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区、市)明显上升;包虫病和黑热病在西部地区流行仍较严重。全国31个省(区、市)共检查356629人,查出感染于人体的蠕虫26种。蠕虫总感染率为21.74%,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56%(钩虫6.12%;蛔虫12.72%;鞭虫4.63%),带绦虫感染率为0.28%,流行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2.40%。2005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寄生虫病调查结果与1990年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蛔虫、钩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下降了63.65%,推算感染人数比1990年减少了4.07亿人。 寄生虫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以下几种方式,病原学诊断技术,免疫学诊断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测。 一、病原学诊断技术:1)粪便检查:a:直接涂片法 b:厚涂片透明法 c:浓聚法 d:毛蚴孵化法 e:肛门拭子法 f:钩蚴培养法 g:定量透明法 h:淘虫检测法 i:带绦虫孕节检查法 2) 血液检查:a:检查疟原虫 b:检查微丝蚴 3)排泄物与分泌物的检查: a:痰液 b:十二指肠液和胆汁 c:尿液 d:鞘膜积液 e:阴道分泌物 4)其他器官组织检查:a:骨髓穿刺 b:淋巴结穿刺 c:肌组织活检 d:皮肤及皮下组织活检 e:直肠粘膜活检 二、免疫学诊断技术:1)一般免疫学诊断技术:a:皮内试验e:对流免疫电泳法

寄生虫病篇

寄生虫病篇 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其作为病原引起寄生虫病及作为疾病的传播媒介两方面。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和畜牧家禽业生产的危害均十分严重。在占世界总人口 77%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寄生虫病依然广泛流行、威胁着儿童和成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即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锥虫病。按蚊传播的疟疾是热带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 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特别是农业区,以污水灌溉,施用新鲜粪便,有利于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在营养不良的居民中,肠道寄生虫病更加严重影响其健康。在不发达地区,尤其农村的贫苦人群中,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也是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已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指标。有人称寄生虫病是“乡村病”、“贫穷病”,它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落后互为因果。因此寄生虫病是阻碍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习惯复杂多样,加以建国前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成为寄生虫病严重流行国家之一,特别在广大农村,寄生虫病一直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有的流行猖獗,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曾经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曾被称为“五大寄生虫病”。在寄生虫感染者中,混合感染普遍,尤其在农村同时感染2.3种寄生虫者很常见,最多者一人感染9种寄生虫,有的5岁以下儿童感染寄生虫多达6种。此外,流行相当广泛的原虫病有:贾第虫病、阴道滴虫病、阿米巴病;蠕虫病有:旋毛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包虫病、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等。近年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病、如隐孢子虫病、弓形虫病、粪类圆线虫病的病例亦时有报告,且逐渐增加。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寄生虫病,在了解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基础上治疗甚至预防寄生虫病的产生。以下为常见的寄生虫病及其防治措施: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为人兽共患性疾病。在夏、秋季节,要重点防止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生。 一、主要症状 该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畏寒、多汗、乏力、头昏、头痛、咳嗽、腹痛、腹泻和肝脾肿大等。潜伏期平均为40天,多数在3周至2个月之间。 二、急性血吸虫病诊断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出现上述症状体征,粪便检查获血吸虫卵即可确诊。

中国五大寄生虫病

中国五大寄生虫病 1 / 1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及哺乳动物静脉血管内所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 有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三种;患者粪便中的活卵为主要传染源,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感染;血吸虫发育阶段中的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引起不同的损害和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虫卵沉积在宿主肝脏及结肠等组织中引起肉芽肿和纤维化是其主要病变特征。 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所致的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四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 我国流行的病原体主要是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疾,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夏秋季节流行。 利什曼病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人兽共 患寄生虫病,主要经白蛉叮咬传播。我国流行的主要杜氏利什曼原虫,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种形态,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体内,无鞭毛体寄生在人的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消瘦、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引起皮肤或内脏器官的严重损害或坏死。患者皮肤上常有色素沉着,又称黑热病(kala —azar). 丝虫病 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于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心血管等部位所致的寄生虫病,蚊为其传播媒介.我国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种流行。丝虫因虫体细长如丝而得名,幼虫在蚊子 体内、成虫在人体内发育。雌虫产出微丝蚴,当蚊子叮吸人血时便把微丝蚴吸入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于蚊子再叮人时侵入人体淋巴管,逐渐移行到淋巴结发育为成虫。丝虫病临床急性期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表现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 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或 美洲钩口线虫寄生于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当人体接触钩虫的传染期幼虫(丝状蚴)时,幼虫即钻入皮肤而引起感染。临床上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重者可致发育障碍及心功能不全.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各种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比较 间日疟原虫临床表现脾肿大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左)和无鞭毛体(右)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下肢象皮肿 班氏微丝蚴和马来微丝蚴 咬附于小肠壁上的钩虫

人体寄生虫学各章选择题及其答案

第一章总论 1001.人体寄生虫学由哪三部分内容组成() A.医学原虫学,医学线虫学,医学昆虫学 B.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荫动物学 C.医学吸虫学,医学绦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 D.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昆虫学 E.医学蠕虫学,医学线虫学,医学昆虫学 1002.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特点是() A.多发性,季节性,连续性 B.多发性,自然疫源性,阶段性 C.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D.地方性,阶段性,自然疫源性 E.阶段性,连续性,季节性 1003. 寄生虫生活史的世代交替是指() A.有宿主更换 B.水生,陆生交替 C.自由生活与寄生生活交替 D.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 E.卵生与胎生交替 1004. 感染寄生虫后,宿主免疫调节作用表现为() A.免疫应答限制在适当限度B.免疫应答妆期多数较弱C.免疫应答可以持续增强D.慢性感染应答较强E.寄生虫消除后应答常持续 1005. 非消除性免疫是指机体对外某种寄生虫() A.无能力消除B.未完全消除,对再感染无抵抗力C.对再感染有一定抵抗力D.对再感染有完全抵抗力E.保持低密度,对再感染有抵抗力 1006. 幼虫移行症是指)() A.寄生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在组织内移行造成的损害 B.寄生蠕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在组织内移行造成的损害 C.寄生蠕虫侵入人体后,在组织中移行所造成的损害 D.寄生蠕虫幼虫侵入正常宿主后,在体内移行造成的损害 E.寄生虫蠕虫在常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而造成的损害。 1007. 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 A.终宿主B.保虫宿主C.中间宿主D.转续宿主E.传播媒介 1008. 带虫免疫是宿主感染寄生虫后产生的免疫力() A.能将寄生虫清除B.不能清除寄生虫 C.虽不能将虫体全部清除,但对重复感染产生一定的名免疫力 D.可使虫体寿命缩短或症状减轻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 姓名:何庆加 学号:1409503109 专业班级:生物科学14 摘要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寄生虫病是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病原寄生虫种类繁多,不少可在人兽之间自然地传播,引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所以寄生虫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还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就我国的典型的五大寄生虫病作简要论述,旨在了解和懂得防治这五大寄生虫病。 关键词:五大寄生虫病,防治 目录 一、五大寄生虫及五大寄生虫病 二、寄生虫病的防治

三、总结 参考文献 一、五大寄生虫和五大寄生虫病 (一)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 利什曼原虫是原生动物门,鞭毛纲中的动鞭亚纲的动物。有分为前鞭毛体(细滴虫型)和无鞭毛体(利什曼型),细滴虫型,体梭形,中央有一个核,核前有一基体,由基体伸出一根鞭毛。利什曼型外具有细胞膜,里面有胞质、胞核、和基体。繁殖的方法是二分裂。 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 防治:1.病原治疗 2.脾切除治疗药物治疗无效、脾高度肿大,伴有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治疗。 (二)钩虫(hookworm) 钩虫是属动物界——原体腔动物门——线虫纲——尾感器纲 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简称十二指肠钩虫;美洲板口线虫,简称美洲钩虫。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据估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 亿左右。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钩虫的生活史是成虫在小肠内交配并产卵,属宿主的粪便排出,在土壤中发育,当进入感染期幼虫是,人的手或足接触土壤时,即从皮肤钻入。最终在小肠中发育未成虫。。 防治:1、控制传染源 2、加强管理 (三)疟原虫(Plasmodium)

寄生虫考试自测

ABCAB DAAED CDEAB CCCDE 1. 人体感染包虫病是由于食入了: (1.0分) A.虫卵 B.囊尾蚴 C.棘球蚴 D.泡球蚴 E.后尾蚴 2. 成熟节片内卵巢具有中央小叶的绦虫是: (1.0分) A.牛带绦虫 B.猪带绦虫 C. 包生绦虫 D. 曼氏迭宫绦虫 E. 微小膜壳绦虫 3. 鞭虫对人体的感染阶段为(1.0分) A.杆状蚴 B.丝状蚴 C.感染期卵 D.钩毛蚴 E.原尾蚴 4. 蛔虫病的病原学诊断采用粪便检查,常用方法为(1.0分) A.直接涂片法 B.自然沉淀法 C.饱和盐水漂浮法 D.痰液检查法

E.汞碘醛法 5. 旋毛虫幼虫要形成囊包,必须进入宿主的(1.0分) A.肝脏内 B.横纹肌组织细胞内 C.肠腔内 D.脑组织内 E.皮下组织内 6. 华枝睾吸虫的感染阶段是: (1.0分) A.虫卵 B.毛蚴 C.胞蚴 D.囊蚴 E.尾蚴 7. 日本血吸虫对人体致病最严重的阶段是: (1.0分) A.虫卵 B.尾蚴 C.童虫 D.成虫 E.免疫复合物 8. 预防并殖吸虫病最重要的环节是: (1.0分) A. 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与蝲蛄 B. 不生吃或半生吃蛇肉 C. 捕杀保虫宿主

D. 捕杀溪流中的中间宿主 E. 不用新鲜粪便施肥 9. 日本血吸虫病的感染方式主要是: (1.0分) A. 生吃鱼虾 B. 喝生水 C. 生吃溪蟹和蝲蛄 D. 生吃水生植物 E. 接触疫水经皮肤感染 10. 日本血吸虫产卵的部位是 (1.0分) A. 肠腔 B. 肝内小血管 C. 肠壁组织 D. 肠粘膜下层静脉末梢中 E.以上都不是 11. 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 (1.0分) A.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 B. 慢性血吸虫病患者 C. 牛、鼠、羊等哺乳动物 D. 鸡、鸭等禽类 E.以上均不是 12. 以下哪项不属于吸虫的形态结构特征(1.0分) A. 有口吸盘和腹吸盘 B. 多为雌雄同体 C. 虫体两侧对称

寄生虫复习重点要点

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它们和人体及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将生物的生活方式分为3种: 1.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例如人肠腔中的结肠内阿米巴。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相互依赖,彼此受益。如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3.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获利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所有的病原生物,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都是寄生物,它 们不仅能寄居人体内,获取营养,而且能致病,甚至危及生命。 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称为生活史。 直接型:生活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土源性蠕虫) 间接型:生活史中需要在中间宿主吸血昆虫体内发育。(生物源性蠕虫) 寄生虫的类型: (1)按寄生部位分类:体外寄生虫、体内寄生虫 (2)按寄生性质分类:专性寄生虫、兼性寄生虫、机会致病寄生虫 宿主类型: 终宿主: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成虫寄生于除人外的脊椎动物,后者体内的寄生虫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这些脊椎动物称之为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至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该幼虫有机会侵入其正常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 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1)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 (2)消化道蠕动的物理作用 (3)各种消化液的化学作用 (4)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5)补体系统的溶细胞作用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 (1)消除性免疫 (2)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 伴随免疫 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要消灭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

寄生虫防治竞赛试卷

2015年寄防竞赛摸拟试题2 一、判断题 1. 防止钉螺扩散不是目前血吸虫病防治中的重点和难点。() 2. 人接触疫水的次数愈多,接触时间愈久,暴露的面积愈大,则感染血吸虫的机会愈多,感染的程度愈重。() 3. 血吸虫病和钉螺的地理分布均有严格的地方性,两者分布基本一致。() 4. 血吸虫病传播途径的3个重要环节分别为: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水中存在钉螺和人畜接触疫水。() 5.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类型包括:湖沼型、平原水网型和山区丘陵型。() 6.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致病阶段为成虫阶段。() 7. 日本血吸虫的发育阶段分别是: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 8. 我国2006年颁布的《血吸虫病防治条例》中规定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原则是:坚持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联防联控,人与家畜同步防治。() 9. 流行病学三间分布包括:时间、地点和人群。() 10. 日本血吸虫属于雌雄同体吸虫。() 11. 各种蚊子都能传播疟疾。() 12. 在我国只有中华按蚊一种蚊子传播疟疾。() 13. 疟原虫的裂殖子通过蚊子传播给人。() 14. 疟原虫只寄生人体的红细胞。() 15. 疟原虫先寄生在肝细胞内,然后再寄生于红细胞内。() 16. 疟原虫只寄生在人体的肝细胞内。() 17. 疟原虫还寄生在人体的肌肉内。() 18. 疟疾的发作是由于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后释放出大量的代谢产物所起。() 19. 各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所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 20. 间日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完成一个增殖周期需要48小时。() 21. 包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是健康教育、病人治疗、对犬进行药物驱虫.加强牲畜屠宰管理等。() 22. 《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指出,到2015年底,居民和学生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70%和8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80%以上。()23. 《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指出,到2015年底,10岁以下儿童包虫病感染率下降50%以上,犬棘球绦虫感染率下降60%以上。() 24. 信息报告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25. 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26. 根据钩虫卵形态可以区别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 27. 驱美洲钩虫效果最好的是国产一类新药三苯双脒。() 28. 蛲虫感染率一般是儿童高于成人。() 29. 寄生虫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粪便检查。() 30.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为钩虫病、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疟疾。()

中国五大寄生虫病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及哺乳动物静脉血管内所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 有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三种;患者粪便中的活卵为主要传染源,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感染;血吸虫发育阶段中的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引起不同的损害和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虫卵沉积在宿主肝脏及结肠等组织中引起肉芽肿和纤维化是其主要病变特征。 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所致的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四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 我国流行的病原体主要是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疾,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夏秋季节流行。 利什曼病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 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经白蛉叮咬传播。 我国流行的主要杜氏利什曼原虫,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种形态,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体内,无鞭毛体寄生在人的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消瘦、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引起皮肤或内脏器官的严重损害或坏死。患者皮肤上常有色素沉着,又称黑热病(kala-azar)。 丝虫病 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于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心血管等部位所致的寄生虫病, 蚊为其传播媒介。我国有班氏丝 虫和马来丝虫两种流行。 丝虫因虫体细长如丝而得名,幼虫在蚊 子体内、成虫在人体内发育。 雌虫产出微丝蚴,当蚊子叮吸人血时便把微丝蚴吸 入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于蚊子再叮人时侵入人体淋巴管,逐渐移行到淋巴结 发育为成虫。 丝虫病临床急性期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表现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 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或 美洲钩口线虫寄生于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当人体接触钩虫 的传染期幼虫(丝状蚴)时,幼虫即钻入皮肤而引起感染。 临床上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重者可致发育障碍及心功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各种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比较 间日疟原虫临床表现脾肿大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左)和无鞭毛体(右)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下肢象皮肿 班氏微丝蚴和马来微丝蚴 咬附于小肠壁上的钩虫

寄生虫复习资料

寄生虫复习资料 一、名解 1.宿主(host):被寄生虫寄生并受损害的人或动物。 2.终宿主(definitive host):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4.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体,也可以寄生于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脊椎动物为保虫宿主。 5.转续宿主(transport host):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处于幼虫状态,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6.带虫者(carrier):感染寄生虫后没有临床症状与体征,但可排出病原,成为传染源的人。 7.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及其所需的外界环境条件。 8.感染期:寄生虫生活史中能使人受感染的阶段。 9.直接型:生活史中不需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而感染人体的一类蠕虫。 10.间接型:生活史中需要在中间宿主或吸血昆虫体内发育到感染期才能感染人的一类蠕虫。 11.免疫逃逸:寄生虫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而继续存活、繁殖的现象。 12.带虫免疫:感染疟原虫等原虫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可抗重复感染, 使体内原虫处于低水平,但是未能完全消灭,一旦用药物将体内残存的原虫清除,已获得的免疫力便逐渐消失, 这种免疫状态称带虫免疫。 13.伴随免疫:血吸虫等蠕虫感染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对体内活成虫无作用,但可作用于新入侵的童虫,抵抗再感染,这种免疫状态称伴随免疫。 14.幼虫移行症:指一些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长期存活和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病变。 15.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并引起异位病变。 16.中绦期:绦虫生活史中寄生于中间宿主的幼虫期。 17.棘球蚴砂:棘球呦曩内的原头呦,生发呦,子呦从囊壁上脱落下来,漂浮于囊液中。 18.原虫:具有完整的单核细胞真核动物。 19.滋养体:原虫生活史中能活动,摄食,生长和繁殖的阶段。 20.包囊:原虫生活史中静止不动,不摄食的阶段。 21.疟疾发作:疟原虫红内期裂体增殖所引起的周期性寒战、发热及出汗退热三个连续过程。 22.疟疾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由于血液中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所引起的再次发作。 23.疟疾复发:疟疾初发停止后,血内疟原虫已被完全消灭,由于迟发型子孢子产生的休眠子结束休眠,发育为红外期裂殖并侵入红细胞 进行裂体繁殖,所引起的疟疾再次发作。 24.变态:昆虫从受精卵发育到成虫过程中,其形态,生理,生活习性等一系列变化的总和。 25.全变态:困虫生活史中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卵后各期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完全不同。 26.半变态:昆虫生活史中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若虫与成虫形态,生活习性相似,只是若虫重提小,生殖器官未发育成熟。 27.共栖( commensalism ):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此种现象称为共栖。

寄生虫总结

总论 世界六大热带病: 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麻风病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 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 寄生虫(Parasite):一类失去外界自由生活能力,暂时/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表/体内,获取营养,给被寄生物带来损伤的低等动物。 寄生虫分类:依寄生部位分:体表寄生虫 体内寄生虫 依寄生时间分:临时性寄生虫 永久性寄生虫 依寄生的性质分:专性寄生虫 兼性寄生虫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偶然性寄生虫 依寄生虫在生活史中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直接型(又称土源性如:蛔虫、鞭虫、蛲虫、蛲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阴道毛滴虫、痢疾阿米巴)和间接型(又称生物源性如:丝虫、旋毛虫、吸虫、绦虫、疟原虫) 宿主:给寄生虫提供居住场所、营养来源、并受到损害的人及动物。 宿主类别: 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阶段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阶段寄生的宿主。 保虫(储存)宿主:寄生虫寄生的脊椎动物宿主。 转续宿主:含滞育幼虫的非正常宿主。 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损害与抵抗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主要表现:1掠夺营养 2机械损伤 3毒性和免疫损伤 幼虫移行症:停止发育的幼虫在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感染期(阶段):寄生虫能侵入人体的阶段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活或长或短的时间,但不引起明显临床表现。寄生虫病: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 生活史:寄生虫个体生长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及其所需的条件。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传播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水、食物、土壤、空气、节肢动物、人体直接传播 寄生虫病防治原则:控制传播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寄生虫传播入人体的途径:口、呼吸、皮肤、接触、媒介昆虫、输血、胎盘、自体感染 一、医学蠕虫

《人体寄生虫学》各章选择题及其标准答案

第一章总论 1001.人体寄生虫学由哪三部分内容组成() A.医学原虫学,医学线虫学,医学昆虫学 B.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荫动物学 C.医学吸虫学,医学绦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 D.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昆虫学 E.医学蠕虫学,医学线虫学,医学昆虫学 1002.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特点是() A.多发性,季节性,连续性 B.多发性,自然疫源性,阶段性 C.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D.地方性,阶段性,自然疫源性 E.阶段性,连续性,季节性 1003. 寄生虫生活史的世代交替是指() A.有宿主更换 B.水生,陆生交替C.自由生活与寄生生活交替 D.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 E.卵生与胎生交替 1004. 感染寄生虫后,宿主免疫调节作用表现为() A.免疫应答限制在适当限度B.免疫应答妆期多数较弱C.免疫应答可以持续增强D.慢性感染应答较强E.寄生虫消除后应答常持续 1005. 非消除性免疫是指机体对外某种寄生虫() A.无能力消除B.未完全消除,对再感染无抵抗力C.对再感染有一定抵抗力D.对再感染有完全抵抗力E.保持低密度,对再感染有抵抗力 1006. 幼虫移行症是指)() A.寄生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在组织内移行造成的损害 B.寄生蠕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在组织内移行造成的损害 C.寄生蠕虫侵入人体后,在组织中移行所造成的损害 D.寄生蠕虫幼虫侵入正常宿主后,在体内移行造成的损害 E.寄生虫蠕虫在常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而造成的损害。 1007. 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 A.终宿主 B.保虫宿主C.中间宿主D.转续宿主 E.传播媒介 1008.带虫免疫是宿主感染寄生虫后产生的免疫力() A.能将寄生虫清除B.不能清除寄生虫 C.虽不能将虫体全部清除,但对重复感染产生一定的名免疫力 D.可使虫体寿命缩短或症状减轻

五大寄生虫简介

五大寄生虫 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分别定义了五大寄生虫。 我国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钩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 世界卫生组织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锥虫 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据估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疟原虫(Plasmodium)是一类最低等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它们的整个身体虽则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却是引起疟疾的罪魁祸首。疟原虫种类繁多,遍及全球,但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在我国较常见的有三种:引起疟疾每隔一天发作一次的间日疟原虫;引起疟疾每隔三天发作一次的三日疟原虫;引起疟疾周期不规则的恶性疟原虫。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带鞘或不带鞘的微丝蚴。大多数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少数出现于皮内或皮下组织。幼虫在某些吸血节肢动物中间宿主体内进行发育。当这些中间宿主吸血时,成熟的感染期幼虫即自其喙逸出,经皮肤侵入终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 血吸虫(schistosome)隶属于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裂体属。成虫寄生于哺乳动物(包括人)的静脉血管内,亦称裂体吸虫或住血吸虫。寄生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6种,即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Katsurada,1904),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 Bilharz,1852),曼氏血吸虫(S. mansoni Sambon,1907),间插血吸虫(S.intercalatum Fisher,1934), 湄公血吸虫(S. mekongi Voge et al, 1978)和马来血吸虫(S.malayensis Greer etal,1988)。其中以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流行范围最广,危害最大。血吸虫病

《我国五大寄生虫现状及其危害》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的危害及现状 传统上认为寄生虫病属于热带病范畴,但事实证明,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远大于气候的影响。在不发达地区,特别是乡村贫困人群中,一种或多种寄生虫同时感染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动物区系分属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群类极为丰富,寄生虫种类也繁多。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定义了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钩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 一.我国五大寄生虫是什么 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据估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疟原虫(Plasmodium)是一类最低等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它们的整个身体虽则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却是引起疟疾的罪魁祸首。疟原虫种类繁多,遍及全球,但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在我国较常见的有三种:引起疟疾每隔一天发作一次的间日疟原虫;引起疟疾每隔三天发作一次的三日疟原虫;引起疟疾周期不规则的恶性疟原虫。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带鞘或不带鞘的微丝蚴。大多数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少数出现于皮内或皮下组织。幼虫在某些吸血节肢动物中间宿主体内进行发育。当这些中间宿主吸血时,成熟的感染期幼虫即自其喙逸出,经皮肤侵入终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 血吸虫(schistosome)隶属于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裂体属。成虫寄生于哺乳动物(包括人)的静脉血管内,亦称裂体吸虫或住血吸虫。寄生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6种,即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Katsurada,1904),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 Bilharz,1852),曼氏血吸虫(S. mansoni Sambon,1907),间插血吸虫(S.intercalatum Fisher,1934), 湄公血吸虫(S. mekongi Vog e et al, 1978)和马来血吸虫(S.malayensis Greer etal,1988)。其中以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流行范围最广,危害最大。血吸虫病(s chistosomiasis)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

五大寄生虫病

寄生虫 10级护理二班 五大寄生虫病:疟疾、日本血吸虫病、黑热病、丝虫病、钩虫病 1、共生关系: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双方均受益。如海葵和海螺 2、共栖关系: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对另一方无益无害。如 鱼与大鱼 3、寄生关系: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如蛔虫与人 4、寄生虫:属寄生关系的两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生物。在寄生关系中,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5、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6、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7、储蓄宿主(保虫宿主):寄生虫寄生的除了人以外的脊椎动物。 8、转续宿主:寄生虫幼虫的非适宜宿主,在此宿主体内始终保持幼虫状态,如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则可发育为成虫。 9、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10、在流行病学上,常将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性蠕虫,将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 11、感染期:虫体发育至能使人体感染的阶段称为感染阶段。 12、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在体内存活或增殖/繁殖的过程。 13、寄生虫病: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 14、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传播病原体。 15、隐性感染):是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16、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者免疫功能不全时(如艾滋病患者),这些寄生虫的增殖力和致病力大大增强,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致死。该类寄生虫又可称为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17、异位寄生:是某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可引起异位损害,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18、幼虫移行症):有些寄生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 19、免疫逃避:寄生虫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而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继续发育、繁殖、生存,这种现象称 20、虫媒病:医学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这种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称虫媒病。 21、伴随免疫:宿主经过初次感染产生的免疫力,不能杀伤初次感染的成虫或阻止其产卵,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再次感染的虫体,这种现象称 22、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的疾病与感染(WHO的定义) 23、世代交替:有些原虫是有性、无性生殖相互交替进行的生殖方式 24、再燃:疟疾初发作停止后,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又大量增殖引起疟疾发作,称为再燃。 25、复发:疟疾初发后,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潜隐期,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

?寄生虫:永久或暂时地生活在其他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损害对方的低等生物。 ?宿主:被寄生虫寄生并遭受损害的生物。 ?中间(终)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成虫)或无性(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某些寄生虫即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①疟疾②血吸虫病③丝虫病④钩虫病 ⑤利什曼病(黑热病)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活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若不引起明显的临床表现 的现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寄生虫感染则称为寄生虫病。 ?带虫者:无症状的寄生虫感染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消除性免疫:宿主能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但很少见,例如; 利什曼病 ?非消除性免疫:寄生虫感染后虽可诱导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已有 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楚,维持在低虫荷水平,很常见如疟疾的带虫免疫、吸血虫诱导的伴随免疫 ?疟疾的带虫免疫:疟疾患者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宿主体内仍保持着低密度的原虫,使机 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感染,一旦根治后,随着原虫的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伴随免疫:宿主感染血吸虫后,对再次感染的血吸虫童虫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而对体 内原发感染的成虫无杀伤作用的免疫现象。 ?简述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掠夺营养:寄生虫在体内生长、发育及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宿主。 2.机械性损伤: 3.毒性与免疫损伤:宿主的排泄物、脱落物、分解物等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或能引 起免疫病理损害。 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有三种不同的结果 1.宿主将寄生虫全部清除,寄生关系终止,(罕见) 2.宿主能清除部分的寄生虫,宿主转入慢性期。(常见) 3.宿主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发育甚至大量繁殖,导致明显的病 理变化和临床症状。(寄生虫病) ?简述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类型有哪些?有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获 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可分为消除性免疫和非消除性免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