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寄生虫病现状

合集下载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全国范围内,人体重要寄生虫病依然是一项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人群中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现状,我们开展了一项国家级的调查研究。

调查范围涵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和农村地区,共有20,000名居民参与其中。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感染率、危害程度、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控制情况等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感染率依然较高,其中以蛔虫病和血吸虫病为主要的寄生虫病。

在调查的参与者中,约有10%的人群感染了蛔虫,占比最高;而血吸虫感染率约为5%。

这表明我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发病情况仍然严重,仍需加大防治力度。

人体重要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蛔虫病感染者出现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引发肠梗阻等并发症;血吸虫病感染者会引发肝脏炎症,造成肝功能异常。

这些危害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

调查还发现,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食物、水源和土壤。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水平的提高,我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然而,调查结果也表明仍有部分地区的食物、水源和环境卫生状况不理想,这为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针对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寄生虫病的防治知识了解不深。

只有少数受访者能正确识别和预防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方式和方法。

这表明在预防控制方面仍然存在认知不足和教育宣传不到位的问题。

与此同时,部分受访者在寄生虫病防治措施方面存在着误区,比如滥用驱寄生虫药物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加强对食品、水源和环境卫生的监管,确保人们的饮食和环境安全。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关键词:寄生虫病;流行病学建国50年来,在党的“预防为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务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90年WHO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1〕。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今后防治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1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现况1.1 两种不同的流行趋势特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寄生虫病上升或下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趋势〔2〕。

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

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

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

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另外,流动人口增加给卫生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1.2总体人群感染情况和庞大虫种对人健康的威胁1988~1992年,我国各地在卫生部领导下,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开展了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3〕。

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用统一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

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除外),其中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依次为:10.315%、0.573%、0.195%、59.022%。

海南省感染率最高达94.735%,最低的黑龙江省为17.521%。

1988~1992年全国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包括第一批公布的56种,后又确认的5种。

许隆祺等复习我国历年来至1997年8月有关文献,认为在我国寄生的原虫、蠕虫和其他动物已达230种,其中原虫38种、蠕虫122种(包括吸虫54种、绦虫16种、线虫35种、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以及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4〕、软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5〕。

我国五大寄生虫现状及其危害

我国五大寄生虫现状及其危害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的危害及现状传统上认为寄生虫病属于热带病范畴,但事实证明,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远大于气候的影响。

在不发达地区,特别是乡村贫困人群中,一种或多种寄生虫同时感染的现象屡见不鲜。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动物区系分属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群类极为丰富,寄生虫种类也繁多。

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定义了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钩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一.我国五大寄生虫是什么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

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

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

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疟原虫(Plasmodium)是一类最低等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它们的整个身体虽则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却是引起疟疾的罪魁祸首。

疟原虫种类繁多,遍及全球,但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在我国较常见的有三种:引起疟疾每隔一天发作一次的间日疟原虫;引起疟疾每隔三天发作一次的三日疟原虫;引起疟疾周期不规则的恶性疟原虫。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

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

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带鞘或不带鞘的微丝蚴。

大多数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少数出现于皮内或皮下组织。

2024年寄生虫病诊断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寄生虫病诊断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寄生虫病诊断市场分析现状1. 引言寄生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寄生虫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和控制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也在不断演变和改进。

本文将对寄生虫病诊断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2. 寄生虫病诊断市场概况近年来,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导致诊断需求的增加。

寄生虫病的诊断市场主要由两类产品组成:实验室诊断试剂和影像学设备。

实验室诊断试剂包括基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血清学的试剂盒,用于检测患者体内的寄生虫感染。

影像学设备主要是用于诊断疟疾和丝虫病等疾病。

3. 市场发展趋势3.1 技术创新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寄生虫病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新型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使得寄生虫感染的检测更加快速和方便。

此外,基于免疫学的快速诊断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利用特异性抗原和抗体进行快速诊断。

3.2 市场竞争激烈寄生虫病诊断市场存在众多的企业和品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大多数企业都致力于研发更准确、更简便的诊断方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同时,一些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性能,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3.3 市场机遇与挑战寄生虫病诊断市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机遇在于市场需求的增长,但同时也要面对技术创新的挑战。

新技术的引入需要大量的研发和投资,同时也需要经过严格的监管和审批程序。

对于一些新兴市场来说,市场准入门槛较高,需要具备较强的研发和注册能力。

4. 市场前景寄生虫病诊断市场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寄生虫病诊断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尤其是在一些寄生虫病高发地区,市场潜力更加巨大。

同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将会出现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5. 结论寄生虫病诊断市场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寄生虫病年度工作计划

寄生虫病年度工作计划

寄生虫病年度工作计划一、前言寄生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各类寄生虫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

它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因此,我们有必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全面加强寄生虫病防控工作,为人民提供更加安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分析现状1.目前全球范围内寄生虫病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由于卫生条件差等原因,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我国虽然寄生虫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是由于地广人多,现代化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3.随着人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新的寄生虫病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需要我们加大防控力度。

三、工作目标1.提高人民群众对寄生虫病的认识,普及相关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2.加强农村地区的卫生环境建设,减少寄生虫病传播的可能性。

3.加大对新兴寄生虫病的研究力度,为防控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4.完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疫情,遏制寄生虫病的传播。

四、工作内容1.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寄生虫病相关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对寄生虫病的防范意识。

通过健康知识大讲堂、宣传手册、校园宣传等多种形式,向人们传递正确的健康知识,让人们明白预防寄生虫病的重要性。

2.加强卫生环境建设,提高农村地区饮水卫生水平。

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程,提高饮水卫生水平,减少寄生虫病传播的可能性。

加大对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力度,为防控寄生虫病创造更好的条件。

3.加大科研力度,研究新兴寄生虫病的特点和规律,开发新的防治措施。

加强对新兴寄生虫病的研究,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及时防控新兴寄生虫病的传播。

4.健全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疫情,派出专业人员进行防控工作。

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疫情,快速反应,及时处理,防止疾病的扩散。

五、工作措施1.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健康知识。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1000字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1000字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寄生虫病是一种由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中国,寄生虫病的流
行情况与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以下情况:
一、弓形虫病
近年来,随着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改变,弓形虫病
在我国也呈现出明显的流行趋势。

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弓形虫病
的高发区波及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其中广东省的感染率
最高。

二、包虫病
包虫病是因摄入狗或猫肝内存在成虫或虫卵的生物细胞所致,
我国是世界上包虫病感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包虫病在北方的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等地高发,并在我国的东北、西北、西南等
多个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三、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我
国的南方地区,如江苏、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份。

在南方的农村地区,由于人们的生活卫生习惯不良,很容易感染血
吸虫病。

四、蛔虫病
蛔虫病是由寄生在人和猪体内的蛔虫引起的疾病,我国是世界
上蛔虫病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尤其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
地域、气候和环境等原因,蛔虫病的高发区波及了陕西、河南、山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份。

总之,寄生虫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非常严重,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需要人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寄生虫病疫情分析与教学改革

寄生虫病疫情分析与教学改革

寄生虫病疫情分析与教学改革一、疫情分析寄生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其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一定的流行情况。

本次疫情分析主要针对寄生虫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进行分析,以及对疫情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探讨。

1. 寄生虫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根据我国卫生部的数据统计,我国寄生虫病主要包括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等。

近年来,寄生虫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对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的加强。

然而,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由于卫生条件不佳和人们的卫生意识较低,寄生虫病的流行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2. 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食物传播、水源传播、土壤传播等。

其中,食物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例如,蛔虫病主要通过食入被寄生虫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此外,寄生虫病还可以通过接触感染、垂直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

3. 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和卫生习惯。

其次,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改善生活环境,减少寄生虫病的传播源。

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进行人群的体检和治疗,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者,以阻断疫情的传播。

二、教学改革为了提高寄生虫病的防治水平,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对寄生虫病的教育和培训。

1. 教育内容在教育内容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寄生虫病的基础知识的教育。

包括寄生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预防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生。

2.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座、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改革,我们需要建立相关的教学资源。

包括教材、教具、实验室设备等。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教学团队,培养专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专业的教学指导和支持。

2024年寄生虫病医疗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寄生虫病医疗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寄生虫病医疗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寄生虫病是一类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疥疮等。

在全球范围内,寄生虫病是导致疾病负担最重的因素之一,尤其在一些贫穷和发展中国家。

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高,使得医疗市场对于寄生虫病的解决方案有着巨大需求。

本文将探讨寄生虫病医疗市场的发展现状。

寄生虫病医疗市场概述寄生虫病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每年造成数以千万计的人患病和死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范围内有30多亿人受到寄生虫病的威胁。

尤其是在贫穷和不发达的国家,由于卫生条件和基础设施的限制,寄生虫病的影响更为严重。

市场需求寄生虫病医疗市场的需求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治疗需求:寄生虫病的治疗是医疗市场的首要需求。

目前,寄生虫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然而,由于抗寄生虫药物的副作用和药物耐药性的出现,治疗寄生虫病仍然具有挑战性。

2.预防需求:与治疗相比,预防是更为重要的控制寄生虫病的方法。

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感染和传播风险。

因此,预防寄生虫病的疫苗和其他预防措施的开发和推广也是市场需求的一部分。

3.诊断需求:准确和快速的寄生虫病诊断是有效控制疾病传播的关键。

目前,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

然而,有效的诊断方法仍然有待进一步发展。

市场发展现状目前,寄生虫病医疗市场的发展现状如下:1.新药研发:近年来,针对寄生虫病的新药不断研发。

这些新药具有更高的疗效和更少的副作用,可以有效治疗寄生虫病。

然而,新药的研发和上市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包括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验证等。

2.疫苗研究:预防寄生虫病的疫苗研究也在进行中。

疫苗的研发可以为人们提供主动免疫,并有效减少疫情的发生。

目前,一些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其商业化仍需时日。

3.疾病监测:为了掌握寄生虫病的流行状况和趋势,各国政府和相关组织进行了大量的疾病监测工作。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并为医疗市场提供数据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算的感染人数(万) 12 900
蛔虫
鞭虫 钩虫 华支睾吸虫 带绦虫
12.72
4.63 6.12 2.40 0.28
12.51
4.24 5.72 3.22 0.08
8 593
2 909 3 930 1 249 5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a CDC
4.63%),推算全国感染土源性线虫人数为1.29亿人(钩虫3930万 人;蛔虫8593万人;鞭虫2909万人); 带绦虫感染率为0.28%,推算全国感染带绦虫人数为55万人; 流行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2.40%,推算流行区感染华支睾吸 虫人数为1249万人。 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率12.2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a CDC
现状分析
与国外寄生虫感染情况相比,目前我国土源性线虫
感染率分别相当于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日本和韩 国的感染水平。
土源性线虫 (%)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50 1960 1970 Japan 1980 Korea 1990 2000 China 2010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a CDC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a CDC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a CDC
10
标化率(%)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a CDC
20 30 4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50

60
20 18 16 14
感染率( % )
12 10 8 6 4 2 0 0510152025303540455055-
中南部地区11个省(区、市)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仍
高达20.07%~56.2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a CDC
31个省(区、市)土源性线虫的标化率排序
海南
46.73 54.71
四川 湖南 福建 江西
土源性线虫(蛔、钩、鞭)、蛲虫和带绦虫感染 华支睾吸虫感染 包虫病 囊虫病 肺吸虫病 旋毛虫病 弓形虫病 黑热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a CDC
31个省(区、市)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县(区)分布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a CDC
结 果
全国31个省(区、市)共检查356629人,查出感染于人体的蠕虫
26种(其中两种为国内外人体感染首次报告,一种为国内人体 感染首次报告)。
蠕虫总感染率为21.74% 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56%(钩虫6.12%;蛔虫12.72%;鞭虫
带绦虫 蛲虫
356 629 58 991
983 6062
0.28 12.28
0.28
0.0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a CDC
不同寄生虫感染人数的推算结果
虫种
土源性线虫
感染率(%) 加权感染率 (%) 19.56 18.7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a CDC
主要蠕虫感染率
虫种 土源性线 虫 钩虫 蛔虫 鞭虫 华支睾吸 虫 检查人数 356 629 356 629 356 629 356 629 356 629 感染人数 69 745 21 824 45376 16 513 2065 感染率(%) 19.56 6.12 12.72 4.63 0.58 标化感染率 加权率(%) (%) 19.34 6.08 12.57 4.56 0.58 18.78 5.72 12.51 4.24 0.64
1 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 感染人数显著减少
钩虫感染率比1990年第一次全国调查的结果下降了
60.72%,
但陕西、西藏、甘肃3省(区)钩虫感染率分别上
升了254.55%、346.75%和355.56%。
但各地下降的幅度因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农民
生活水平、卫生厕所普及率以及开展防治工作的力 度而有所不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a CDC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a CDC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a CDC
全球利什曼病状况
利什曼病流行于88个国家,3.5亿人受威胁,
1200万受感染。 1992年内脏利什曼病发病50万例,8万余人死 亡。90%发生在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和苏 丹。 皮肤利什曼病年发病150万例,90%发生在阿富 汗、巴西、伊朗、秘鲁、沙特阿拉伯和叙利亚 。
21.66 28.43 30.52 30.33 35.27 33.90
39.66 39.60
安徽
16.32
19.89
省、区、市名
陕西
13.19
16.21
甘肃 辽宁
8.17 9.54
12.88 11.99
河南 西藏 宁夏
3.21 6.52 5.67 5.47
7.89 7.31
上海 北京 河北 新疆
0
2.93 2.73 2.48 1.78 1.67 1.24 0.7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a CDC
黑热病调查结果
本次在新疆、甘肃、四川、山西、贵州、内
蒙古6个省(区)进行了黑热病患病率调查 共调查了16295人,发现病人96例,患病率 为0.59%。 在新疆发现85例,四川6例,甘肃5例,山西 、贵州、内蒙古未发现黑热病病例。 有80例病人出现在19岁以下的人群中,占总 病人数的83.33%。 新疆的85例病人均是维吾尔族,占病人总数 的88.54%,其患病率为2.86%(附表59)。
目的:

在1989年第一次全国寄生虫调查后,全国在一些重点地区开展了防 治工作。为了解和分析我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和态势,为制 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卫生部于2001年开始在全国31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未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组织开展了人体重要寄生虫 病现状调查 。
调查内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a CDC
1990年与2003年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比较
45 40 35
1990 2003
标化感染率(%)
30 25 20 15 10 5 0
蛔虫 钩虫 鞭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a CDC
主要结果
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
降低,感染人数显著减少。
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区、市)
明显上升。
包虫病和黑热病在西部地区流行仍较严重。
全球土源性蠕虫感染状况
1997年的蛔虫、鞭虫、钩虫感染者分别为
12.73亿(24%),9.02亿(17%)和12.77亿 (24%)。同期的世界人口则由1947年的22亿 增加到1996年的56亿和2000年的60亿。
可见,肠道线虫的流行状况,基本上都在发
展中国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我国寄生虫病现状
周晓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a CDC
寄生虫在生物界的地位
林奈 Linnaeus 19世纪中叶
﹝Kingdom Plantae﹞
﹝Kingdom Animalia﹞
寄生虫
Whittaker 1969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a CDC
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1992年以来,全国许多省(区、市)在农村开展的
大规模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工作;
各省(区、市)在城市、农村开展了连续10年的中
、小学生肠道蠕虫病防治工作(包括集体驱虫、将 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