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核素治疗应用

合集下载

我国诊疗一体化核素及放射性药物临床应用与展望

我国诊疗一体化核素及放射性药物临床应用与展望

我国诊疗一体化核素及放射性药物临床应用与展望应用单一放射性核素既可以进行诊断,也可以进行治疗,核医学诊疗一体化是应用不同诊疗核素探针将显像诊断与内照射治疗相结合,从而达到可视化诊断与精准治疗的目的(图1),即诊断性放射性药物分子影像能够显示病灶,病灶也能够靶向摄取标记的治疗性放射性药物,通过核素内照射治疗已发现的病灶,实现个体化诊断与治疗[1-2]。

图1 诊疗一体化放射性药物示意图核医学诊疗一体化已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嗜铬细胞瘤、骨转移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前列腺癌等肿瘤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3-4],具体放射性药物及其应用见表1。

表1 常用诊疗一体化放射性药物及临床应用[3-4]随着新型诊疗一体化核素及放射性药物的基础、临床研究和应用转化进展,核医学诊疗一体化将在更多肿瘤领域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1我国诊疗一体化核素及放射性药物发展历程1958年,我国临床核医学通过进口131I 进行甲状腺疾病诊断与治疗,开启了我国放射性药物诊疗一体化的进程;1965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成功国产化制备并生产131I 等放射性核素;1972年,我国已初步建成适应当时医疗需求的医用放射性同位素131I、99Mo-99m Tc发生器等制品及生产线;1985年,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生产了凝胶型99Mo-99m Tc 发生器,以进一步满足临床应用[5]。

1993年起,我国逐渐以进口医用放射性核素替代国产放射性核素。

2001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停止生产裂变型99Mo-99m Tc发生器和131I ;2008年,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亦停止生产凝胶型99Mo-99m Tc发生器和131I 。

直至2015年,我国放射性核素生产几乎全部停止,主要的医用同位素原料基本依赖进口。

2015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恢复生产131I,其供应量约占全国总用量的20%。

2020年,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制的第一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正式投入运行,自此我国正电子核素不再全部依赖进口。

核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核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核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核医学是一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诊断、治疗和研究的学科。

它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准确、及时、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下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核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核医学诊断1. 定位诊断核医学在定位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癌症诊断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注射进体内,被癌细胞摄取,形成像片,通过分析图像可以定位癌细胞位置。

此外,核医学还可以对其他病变如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进行定位诊断。

2. 功能诊断核医学可以通过提供器官或组织的功能信息,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例如心脏病患者可以接受核医学心肌代谢显像检查来了解其心肌代谢情况,有助于确定病变程度和治疗方案。

其他类似的功能诊断还有肺部、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评估。

二、核医学治疗1. 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是利用植入或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治疗患病部位的方法。

该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如利用注射放射性碘治疗甲状腺癌、利用注射放射性药物治疗骨髓瘤等。

放射性同位素治疗的优势在于可以精确到达患病部位,避免对健康组织的伤害。

2. 核素内照射治疗核素内照射治疗是利用放射性药物从内部治疗肿瘤或其他病变。

通常通过口服或注射将放射性药物置入体内,其放射性在体内产生较小的照射剂量,对周边正常组织影响较小,但足以杀死患病细胞。

核素内照射治疗被广泛应用于甲状腺癌、骨髓瘤等疾病的治疗中。

三、剂量学核医学的剂量学被广泛应用于放射线诊断和治疗的剂量测量。

剂量学可以衡量人体接受的放射线剂量,并在安全范围内确定最佳的剂量方案。

此外,剂量学还可以评估不同剂量对器官和组织的影响。

总之,核医学在临床上的应用给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加准确、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医学在未来将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放射性核素在临床上的应用

放射性核素在临床上的应用

放射性核素在临床上的应用临床核医学的出现在为人类的健康诊断与疾病治疗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由于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气态、液态或和固态的放射性的废物,另一方面,放射性药物在接受诊疗的患者体内难以全部短时间排出,因此,在临床核医学诊疗的实践中,不仅会给接受诊疗患者本身,甚至还可能对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公众带来额外的辐射照射,潜在有一定的福射危害风险。

为此,有必要开展患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剂量评价与风险评估。

一.放射性药物的发展历史、特点及分类1.1发展历史放射性药物(radiopharmaceuticals)系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医学诊断治疗的一类特殊制剂。

放射性药物的发展经历了适合显像和治疗用的放射性核素的产生、标记方法的进步、显像药物的商品化几方面。

1931年发明了回旋加速器,1946年核反应堆投产,使医用放射性核素的供给得到保证。

1965年市售的钼-锝放射性核素发生器问世,可以就地分离出长半衰期放射性核素衰变产生的短半衰期放射性核99Tc(半衰期6.02小时,能素,使在偏远地区医院也能得到适合核医学显像的m量141keV)。

同时标记技术也相继得到发展,1970年开始用亚锡离子(Sn+2)99Tc标机化合物,用Sn+2还原方法制得的m99Tc-DTPA开始用于临还原锝制备m99Tc-硫胶体(m99Tc-sulfur colloid)药盒试制成功。

床,1966年用于肝、脾显像的m商品形式供应的放射性核素显像药物的成功开发,大大地促进了放射性药物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各种放射性药物在工厂里事先做成商品药盒,在医院里使用时,加入放射性核素后只需简单操作就可应用于患者,有人称之为核医学的革命。

20世纪80年代开始正电子衰变放射性核素11C、13N、15O、18F等机体天然存在的元素标记的放射性药物用于以代谢显像为主的PET显像。

实现了脑、心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肿瘤的良性、恶性判断。

近年来单克隆抗体、癌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受体放射性核素现象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相继开发研究,放射性药物的发展促进了分子核医学(molecular nuclear medicine)的新的进步。

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方法

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方法

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方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众多,其中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等。

而放射性核素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放射性核素的介入,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及方法放射性核素治疗是利用特定的放射性核素,将其引入患者体内,通过其放射性衰变的特性,释放出射线辐射,以达到杀灭乳腺癌细胞的目的。

其原理是通过射线的照射,损伤癌细胞的DNA结构,抑制细胞生长和分裂,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放射性核素治疗常用的核素包括^131I、^153Sm、^90Y等,具体选择哪种核素治疗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

核素治疗通常通过口服、静脉注射或局部注射的方式进行。

其中,口服治疗适用于乳腺癌的转移灶多且广泛的情况,静脉注射则适用于肝转移病灶较多的患者。

至于局部注射,则主要适用于局部复发或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优势1. 靶向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核素,实现对乳腺癌细胞的高度靶向性治疗。

相较于化疗和放疗等传统治疗方法,放射性核素治疗可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2. 高效杀灭癌细胞:放射性核素治疗通过释放射线辐射,可以快速杀灭癌细胞,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特别是在面对乳腺癌的远处转移病灶时,放射性核素治疗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3. 无手术创伤:相比于手术切除乳腺癌,放射性核素治疗无需进行切口手术,避免了手术创伤带来的疼痛和恢复期的不适。

同时,也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局限性1. 限制条件:放射性核素治疗需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筛查和评估,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该治疗。

对于孕妇、重度贫血、代谢和排泄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放射性核素治疗是禁忌的。

因此,在应用放射性核素治疗前,需要综合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核医学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核医学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核医学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核医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医疗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优势。

核医学技术是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等物质进行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的一种技术,具有准确性高、无创伤、无痛苦等特点。

本文将从核医学技术的原理、应用、风险和前景等方面来探讨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核医学技术的原理核医学技术主要是基于核素的放射性衰变原理,即通过把带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引入人体内,利用其放射性特性对人体进行扫描和观察。

核素放射性衰变时会发出γ射线、β射线等带电粒子,通过对这些粒子的记录和处理,可以生成清晰的生物医学图像,从而为医生及时发现病理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二、核医学技术的应用(一)肿瘤诊断核医学技术在肿瘤诊断中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Tc-99m-MDP骨骼核素扫描能够检测出骨肿瘤的位置和数量,Tc-99m-MIBI心肌灌注扫描能够评价患者心肌血流情况等。

这些扫描可以监测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和血供情况,为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核医学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也具有重要应用。

例如,在心肌梗死事件之后,核医学技术通常被用来评估心肌是否存在死亡区域。

通过运用核素扫描,医生可以根据心肌的供血情况来判断死亡区域。

同时,核素扫描也被用于评估心功能、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

(三)神经病学和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核医学技术在神经病学和精神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如利用放射性标记的药物,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神经细胞的功能和代谢。

此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也可以用于评估脑功能等方面。

三、核医学技术的风险核医学技术在医学诊断与疗法中具有高度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例如,核素扫描剂可能会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有放射性危害、甚至会触发过敏反应等等。

因此,在进行核医学检验和治疗前,应提前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和药物过敏史,以降低风险和不良反应。

四、核医学技术的前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核医学技术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

核素治疗是怎么回事,有哪些功效?【新知识】

核素治疗是怎么回事,有哪些功效?【新知识】

核素治疗是怎么回事,有哪些功效?文章导读核素治疗是指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

指的是利用具有放射性的核素,核素放射出一种能够强力清除肿瘤的α和β射线。

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方法。

核素治疗法主要针对的就是肿瘤及肿瘤异常增值组织,其还存在一些禁忌问题:对于孕妇、肾脏功能不全和骨髓造血能力差的贫血者禁止使用,如果使用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现象,加快肿瘤的扩散。

而不同的症状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核素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1. 内照射治疗:摄入或注射具有治疗作用的核素或核素标记分子,这些分子将在病变靶细胞和组织高度聚集,利用放射性核素释放出来的α射线或β射线等,近距离精准杀伤病变细胞和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2. 粒子或玻璃微球治疗:将碘-125密封在钛管中或将钇-90密封于玻璃微球中,通过介入的方法,运送到病灶局部,利用释放出来的β射线等,近距离精准杀伤病变细胞和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3. 体外敷贴治疗:一般使用发射β射线的放射性核素,如磷-32、锶-90或钇-90,将其均匀吸附于滤纸或银箔上,按病变大小和形状制成专用的敷贴器,紧贴于病变表面,对体表病变进行外照射,经电离辐射作用,而达到治疗效果。

主要适用于皮肤血管瘤、瘢痕疙瘩、顽固性湿疹和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等疾病的治疗。

4. 硼中子俘获治疗:注射靶向癌细胞且易被癌细胞吸收的硼-10化合物,当硼化合物到在癌细胞中聚集时,利用低能热中子束进行照射。

硼-10元素在吸收中子后会发生核反应,分裂成具有强大细胞杀伤力的重荷电粒子,即α粒子和锂-7粒子,飞行距离只有一个细胞大小,只会破坏单个细胞,而未吸收硼-10的正常细胞就不会受到热中子的影响。

因此,硼中子俘获治疗是极有希望的恶行肿瘤精准治疗方法。

\xa0适应证核素治疗的主要适应证为恶性肿瘤和其他异常增殖性病变,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血管瘤、瘢痕、结节等。

每一种诊治项目都有不同的适应证,如碘-131治疗的适应证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分化型甲状腺癌等,镥-177奥曲肽的适应证为生长抑素受体高表达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具体需参看不同的项目。

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

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

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长。

目前,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然而,对于晚期或复发的乳腺癌,常规治疗往往效果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放射性核素治疗成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治疗手段。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及其应用。

放射性核素治疗是一种基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医学治疗方法。

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主要通过注射或口服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使其富集于癌细胞周围或转移到其他组织的乳腺癌细胞,从而实现对癌细胞的杀灭作用。

放射性核素治疗可以刺激肿瘤细胞内部的DNA损伤,同时通过辐射的方式杀死癌细胞。

放射性核素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放射性核素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不需要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期。

其次,放射性核素治疗可以治疗很难到达或不易手术切除的肿瘤灶,如转移灶或淋巴结转移。

此外,放射性核素治疗还可以作为其他治疗方式的辅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在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包括碘-131(I-131)、铷-82(Rb-82)和钇-90(Y-90)等。

其中,碘-131是一种甲状腺类似物,可以富集于乳腺癌细胞中的甲状腺素受体,从而对乳腺癌细胞进行选择性破坏。

铷-82和钇-90则可以通过介导肿瘤细胞的DNA损伤来杀死乳腺癌细胞。

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在临床中已被广泛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研究表明,放射性核素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疗效。

此外,放射性核素治疗还可以减轻乳腺癌患者的痛苦和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放射性核素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因此,在使用放射性核素治疗时,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测和管理,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治疗手段,对于晚期或复发的乳腺癌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核医学-一院核医学-核素治疗

核医学-一院核医学-核素治疗

优点
• 具有疗效显著、病人耐受性好的特点。 • 可以针对肿瘤灶进行局部治疗。 • 多个核素可以联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局限性
• 核素的选择和补偿剂量要精确,需要使 用专业的设备和药品。
• 核素治疗对周边正常组织也有辐射危害。 • 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放射性的不适感和
副作用。
核素治疗的疗效评估
PET-CT扫描
核医学-一院核医学-核素 治疗
核医学是研究核素在生物体内应用的分支学科。核医学成像技术已经被广泛 地应用于医疗领域。核素治疗是一种利用核素有选择地杀伤癌细胞的治疗方 法。
核医学的应用领域
1
癌症诊断
核医学成像技术能够检测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是癌症的早期诊断和定量 评估的重要手段。
2
心血管疾病
核医学技术能够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同时也可以用于炎症和感染性心脏病的 检测。
通过使用核素进行成像,可以 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帮助医可以通过血清标志物的变化来 评估疗效。
患者反馈
治疗后患者的身体状况,如疼 痛的缓解和生活能力的增强, 也是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
核医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1 多技术联合应用
2 个性化医疗
3 治疗手段的改进
核素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1
骨转移性癌症
核素治疗可以显著地改善骨转移性癌
甲状腺癌
2
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
核素治疗是治疗甲状腺癌的重要手段
之一,也是治疗难治性或转移性甲状
腺癌的有效方法。
3
非霍奇金淋巴瘤
核素治疗可以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 治疗,其治疗效果和生存率与传统化 疗相当。
核素治疗的优点和局限性
3
神经系统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氯化锶(89SrCl2)
纯β射线T ½ 50.6 天,静脉注射后骨转移癌比正常骨吸收高
2~25倍,有明显的镇痛效果。 一般成人用3-4mCi, 可维持3-6个月的疗效
钐-153-EDTMP
主要为β射线,另有一支能显像的γ射线(103KeV) T ½ 46.3小时 骨转移癌病灶比正常骨组织吸收高4.04倍 一般成人用0.6~1.0mCi/Kg IV 常每月静注一次,连续5个月为一个疗程 对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骨转移止痛有效率87%,疗效可持续4-40周
什么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生物学基础是

利用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主动摄取
甲亢、甲状腺癌的131I治疗
利用病变细胞或组织的某些病理特性摄取
转移性骨肿瘤组织具有骨质代谢活跃的特性,因此能聚集于骨的放射性药物 89SrCl、153Sm-EDTMP等用于治疗转移性骨肿瘤及其骨痛。 放射性核素受体靶向治疗和基因治疗是利用了病变细胞上某些受体或基因的 高表达。
剂量选择 131I 治疗之
消融:30-100mCi 颈淋巴结转移:150mCi 肺转移:150-200mCi 骨转移:200mCi 重复治疗时间间隔:3-6个月
目前消融及转移灶治疗的剂量尚 存在争议,因为所施用的放射性 剂量与靶部位的吸收剂量因人而 异,因此,理想的131I剂量应基 于吸收剂量来施与,但目前很难 做到如此准确的计算,故目前均 采用经验性选择131I治疗剂量。
疼痛在轴索的传导。 抑制缓激肽和前列腺素等化学物质的产生。
01
0022
0403
04
了解相关基础 内分泌疾病
内容
骨转移瘤 其他核素治疗
68
其他放射性核素治疗
放射性胶体治疗恶性胸腹水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皮肤疾病的敷贴治疗 放射性免疫治疗
优缺点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
➢ 特异性(针对靶器官治疗) ➢ 有效 ➢ 低毒性 ➢ 全身性或局灶性治疗 ➢ 有良好的姑息作用 ➢ 有长期效果 ➢ 事先可示踪摄取和滞留量 ➢ 可以多次重复治疗
病人准备 131I 治疗之
促进TSH升高
TSH 升高可增加肿瘤组织对碘的摄取,通过停服甲状腺激素如L-T4 至少3 周,患者血清TSH 浓度超过30mU/L,达到促进靶组织对放 射性碘摄取的目的。
低碘饮食
减少患者的摄碘量可增加甲状腺或甲状腺癌组织对131I 摄取,如果每 天的摄碘量减少至50ug以下,则甲状腺对100mCi 131I的吸收剂量可 增加一倍,131I治疗前,应给予低碘饮食2-6 周。
哪些 选择和评价治疗用放射性核素的主要指标有

传能线密度(linear energy transfer, LET )
是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指标。 定义:直接电离粒子在其单位长度径迹上消耗的平均能量。 效能:粒子所载能量的高低、粒子射程的长短
高LET射线的电离能力强,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 低LET射线的电离能量弱,不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
美国甲状腺协会(ATA)调查:首选131I治疗者占69%,抗甲状腺药物治疗30%,外科治疗仅 1%
原理 甲亢131I治疗之
选择性摄取131I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甲状腺滤泡细胞 通过钠/碘转运体(NIS)摄取131I ;Graves甲亢患者甲状腺摄取131I 超过正常。
131I在甲状腺的有效半衰期平均为3.5-4.5d。 131I 发射β射线在组织中的射程平均1mm,最长2.2mm,既能破坏
半衰期(T1/2)
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有效T1/2必须足够长,使病灶能浓聚足够的放射性药物,也使 尽可能多的放射性核素在特定靶部位衰变。T1/2过短的核素不适用于内照射治疗。
哪些 选择和评价治疗用放射性核素的主要指标是

作用容积(volume of interaction)
射线粒子所携带的能量是释放在以最大射程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内(作用容积), 以作用容积为指标评价射线的作用,或进行几种射线间的比较,更能反映真实情 况。作用容积越小,射线杀伤病变细胞的效率越高。α射线的作用容积比β射线小。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临床应用
核医学科 龙斌
01
02
03
04
了解相关基础
内容
内分泌疾病
骨转移瘤 其他核素治疗
2
什么 放射性核素是

核素
质子数、中子数、能量状态相同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11C与14C
同质异能数
质子数、中子数相同、能量状态不同----99Tc与 99mTc
放射性核素
不稳定核素,能自发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改变转为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射线
➢ 应用大剂量病人要住隔离病床 ➢ 需贮存放射性废物 ➢ 必要的放射性药物 ➢ 多次显像监测 ➢ 需作剂量计算,有时不易准确 ➢ 机理尚了解不够
谢 谢!
131I-MIBG治疗嗜铬细胞瘤
恶性嗜铬细胞瘤约占嗜铬细胞瘤的10% 它具有侵润性,并可转移至胸腔、腹主动脉旁、膀胱、肝脏等多个脏器
,这些转移灶常不能进行手术治疗。 由于嗜铬细胞瘤对放疗、化疗均无效果,80年代国内外开始应用131I-
MIBG 治 疗 不 能 手 术 切 除 的 恶 性 嗜 铬 细 胞 瘤 , 其 疗 效 与 肿 瘤 大 小 , 摄 取 131I-MIBG的量有关。 疗效主要表现为患者血尿儿茶酚胺分泌减少,血压下降,所用酚苯苄明 量减少或不用,肿瘤体积缩小(少数); 疗效与病灶摄取131I -MIBG多少有关,骨转移或肿瘤较大,效果欠佳。
ATA指南推荐之危险分层
低危:①没有近处或远处转移;②手术完全切除肉眼可见的原发病灶;③原发病 灶没有周围浸润;④原发病灶的组织学无侵袭表现(如高细胞、岛状细胞、柱状细 胞癌)、没有血管浸润;⑤首次131I治疗后RxWBS未见甲状腺床外摄131I。 中危:①手术时发现原发病灶对周围组织轻度浸润(镜下浸润);②已有颈部淋 巴结转移或甲状腺残余物131I消融后RxWBS发现甲状腺床外有131I摄取; ③原发病 灶的组织学有侵袭表现、有血管浸润。 高危:①肉眼可见的肿瘤侵犯;②未完全切除肿瘤;③有远处转移;④ 131I治疗 后可见的转移灶与Tg的升高不成比例,Tg异常升高。
三步走 DTC标准治疗之
(清甲、清灶)
适应症 ATA指南推荐之
Ⅲ和Ⅳ期分化甲状腺癌患者 所有年龄小于45岁Ⅱ期患者 大多数年龄大于45岁Ⅱ期患者 选择性Ⅰ期患者,特别是那些肿瘤病灶多发、出现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外或血管浸润 激进型病理类型患者
适应症 ATA指南推荐之
有远处转移、显著的甲状腺外侵(无论肿瘤大小),肿瘤直径大于 4cm(即使无高危因素)的所有甲状腺癌患者。
甲状腺组织,而对甲状腺周围组织影响小。 甲状腺组织可以受到131I β射线的交叉火力照射而遭破坏,使甲状
腺激素生成减少,甲亢缓解或治愈。
适应证 甲亢131I治疗之
禁忌证 甲亢131I治疗之
妊娠、哺乳期患者 急性心梗患者 1I治疗之
关键技术 甲亢131I治疗之
01
0022
0403
04
了解相关基础 内分泌疾病
内容
骨转移瘤 其他核素治疗
68
治疗骨转移瘤的放射性药物
一. 氯化锶(89SrCl2) 二. 钐-153-乙二胺四甲撑膦酸(153Sm-EDTMP) 三. 铼-188-羟乙二膦酸盐(188Re-HEDP) 四. 其他: 云克(99Tc-MDP)、铼-186-HEDP
什么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是

利用载体或介入方法将放射性核素靶向运送到病变组 织或细胞,或病变组织与细胞能主动摄取放射性药物, 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辐射剂量主要集 中于病灶内,通过辐射能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使机体 生物活性大分子的结构和性质遭到损害,导致细胞繁 殖功能丧失、代谢紊乱失调、细胞衰老或凋亡,从而 达到治疗的目的。
TSH抑制 监测Tg、TgAb水平 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影像学检查(尤其颈部B超) 诊断性131I显像 PET-CT(必要时)
内分泌疾病的核素治疗
一、131Ⅰ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二、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 三、131Ⅰ治疗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 四、131I-MIBG治疗肾上腺素能肿瘤
剂量确定:计算剂量法、半固定剂量法、固定剂量法 剂量调整:增加或减少因素 口服给药:前后2小时禁食 治疗后注意事项 自然转归及治疗转归 副作用的处理:早期反应、晚期反应 重复治疗问题
内分泌疾病的核素治疗
一、131Ⅰ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二、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 三、131Ⅰ治疗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 四、131I-MIBG治疗肾上腺素能肿瘤
早期副作用 131I 治疗之
晚期副作用 131I 治疗之
治愈标准 DTC标准治疗后之
无肿瘤的临床证据 无肿瘤的影像学证据(初始治疗后全身扫描未现甲状腺床外摄取、 诊断性扫描或颈部超声阴性) 在无其他抗体干扰,TSH抑制及刺激的情况下均未能检测出血 清甲状腺球蛋白
随访 131I 治疗后之
肿瘤直径1-4cm伴有淋巴结转移或有高危因素的甲状腺癌患者。结合 患者年龄、肿块大小、淋巴结状态、组织学形态、存在中、高危复发 或死亡因素的。C级(高危人群选择性应用)
单发病灶,直径小于1cm,无其他高危因素 ,建议不用。E级。 多个病灶,所有病灶均小于1cm,无其他高危因素 ,建议不用。E级
治疗中要选用高LET适合射程的粒子
哪些 选择和评价治疗用放射性核素的主要指标是

相对生物效应(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iveness, RBE)
常用低LET X射线或γ射线外照射为参照,测定放射性核素的生物效应,使不同核 素或射线之间有可比性。RBE主要决定于LET、肿瘤细胞生长状态和病灶大小等。
什么情况下可以用89Sr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