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治疗
放射性核素治疗学PPT课件PPT61页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 生物学基础及进展
第2页,共61页。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生物学 基础
一、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
利用载体或介入措施将放射性核素靶向运送到病变 组织或细胞,或病变组织与细胞能主动摄取放射性药物, 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辐射剂量主要集中 于病灶内,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而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尽 可能减小。
第3页,共61页。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物理化学原理:
1.直接作用
2.间接作用
放射性药物浓聚的生物学基础 :
1. 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主动摄取 2. 病变细胞或组织的某些病理特性摄取
3. 影响放射性药物摄取的组织因素
如:血流灌注、血管外间隙的增加、静水压和毛细血管 通透性改变等。
第4页,共61页。
放射性药物的摄取和滞留
一、肿瘤的放射免疫治疗
(一)原理
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肿瘤相关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以抗体作为核素载体,与肿瘤相应抗原结合,使肿瘤 组织内浓聚大量的放射性核素,并滞留较长时间。放 射性核素衰变过程中发射射线的辐照作用破坏或干扰 肿瘤细胞的结构或功能,起到抑制、杀伤或杀死肿瘤 细胞的治疗作用。
第8页,共61页。
2. 发射β射线的核素:短射程(<200μm),中射 程(200μm~1mm),长射程(>1mm)。131I、 32P、89Sr、90Y等
3. 电子俘获或内转换发射俄歇电子或内转换电子的核素: 射程多为10nm,只有当衰变位置靠近DNA时,才产 生治疗作用。 125I-IUdR
第7页,共61页。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进展
2.调整131I剂量的因素
①增加剂量的因素:对于甲状腺较大或质地较硬者, 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者,年老、病程长、抗甲 状腺药物治疗效果差者,有效半衰期较短者应适 当增加治疗剂量。
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新进展

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新进展近年来,肺癌作为一种高发疾病,给全球各国的健康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科学家和医学界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这方面,放射性核素治疗作为一种新进展,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士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的新进展以及其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
放射性核素治疗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的辐射效应来杀灭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
通过将放射性核素靶向注射到肺癌病灶,放射性核素将会通过辐射作用破坏癌细胞的DNA结构,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中,一项重要的新进展是针对特定的靶向分子进行治疗。
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肺癌细胞具有不同的表面标记物,这些标记物在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利用这些标记物,发展出一种新型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方法,即肺癌靶向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通过将放射性核素与特定的抗体结合,使其能够精确地靶向肺癌细胞,从而提高治疗的精准度和疗效。
除了靶向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形成多疗法综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比如,放射性核素治疗可以与化疗、免疫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方案。
这种综合治疗可以发挥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势,提高肺癌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
放射性核素治疗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也备受关注。
一方面,放射性核素治疗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能够精确地作用于肺癌细胞,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另一方面,放射性核素治疗还具有辐射效应,可以杀灭难以手术切除的微小癌灶,从而提高肺癌的治愈率。
因此,放射性核素治疗在肺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实际应用中,放射性核素治疗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放射性核素的选择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评估,确保其能够精确作用于肺癌细胞而不对正常组织造成损害。
其次,放射性核素治疗需要经过合理的剂量计算和注射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乳腺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研究进展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针对其治疗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
放射性核素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在乳腺癌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对乳腺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放射性核素治疗乳腺癌的原理乳腺癌放射性核素治疗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对癌细胞进行杀伤,达到治疗的效果。
放射性核素治疗主要依靠核素的选择性富集于癌细胞组织,从而在最小化对健康组织的伤害的前提下,实现对肿瘤的消灭。
二、碘-131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碘-131作为一种常用的放射性核素,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中。
目前的研究表明,碘-131治疗乳腺癌可以有效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并且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
此外,与传统的手术和化疗相比,碘-131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小,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三、银-111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银-111作为另一种常用的放射性核素,也得到了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银-111能够通过靶向受体结合,实现对乳腺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并能够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相比于其他治疗方法,银-111治疗乳腺癌的疗效更加显著,而且对病人的药物耐受性也较好。
四、放射性核素治疗乳腺癌的应用前景放射性核素治疗作为一种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治疗手段,对乳腺癌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放射性核素的选择性和疗效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乳腺癌患者的治疗需求。
此外,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手术、化疗和靶向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有望为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总结:乳腺癌放射性核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目前的研究表明,碘-131和银-111等放射性核素在乳腺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对病人的副作用相对较小。
未来,放射性核素治疗将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为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肝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与效果

肝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与效果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放射性核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逐渐被应用于肝癌治疗中。
本文将就肝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进行探讨,并评估其治疗效果。
一、放射性核素治疗原理放射性核素治疗是利用具有放射性的核素对肿瘤进行照射,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
该治疗方式主要通过核素的辐射效果杀灭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和扩散。
与传统的手术治疗和化疗相比,放射性核素治疗具有非侵入性、局部作用和较少的副作用等优势。
二、放射性核素治疗适应症放射性核素治疗通常适用于以下肝癌患者:1. 局限性肝癌: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限性肝癌,放射性核素治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该治疗方式能够通过精确的定位和辐射照射,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2. 转移性肝癌:对于转移性肝癌患者,放射性核素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控制肿瘤生长,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同时,与传统的放化疗相比,放射性核素治疗对于转移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三、放射性核素治疗的操作过程放射性核素治疗的操作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核素选择:选择合适的放射性核素对肝癌进行治疗,常见的核素有^131I和^90Y等。
2. 核素注射:将合适的核素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输入患者体内,核素会经过血液循环被送到肝脏进行治疗。
3. 核素的局部作用:核素在肝脏内定位,可以通过放射线的辐射效应杀灭肿瘤细胞。
4. 随访观察:治疗后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观察,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状况。
四、放射性核素治疗的效果评估放射性核素治疗的效果评估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 影像学评估: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肿瘤的缩小和凋亡情况。
2. 肿瘤标志物检测:通过血清AFP、CA19-9等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评估治疗前后的变化。
3. 临床症状观察: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如疼痛减轻、食欲增加等。
五、放射性核素治疗的优势和副作用与传统的手术和化疗相比,放射性核素治疗具有以下优势:1. 非侵入性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避免了手术创伤和化疗的毒副作用。
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方法

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方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乳腺癌的治疗方法众多,其中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等。
而放射性核素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放射性核素的介入,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原理及方法放射性核素治疗是利用特定的放射性核素,将其引入患者体内,通过其放射性衰变的特性,释放出射线辐射,以达到杀灭乳腺癌细胞的目的。
其原理是通过射线的照射,损伤癌细胞的DNA结构,抑制细胞生长和分裂,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放射性核素治疗常用的核素包括^131I、^153Sm、^90Y等,具体选择哪种核素治疗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
核素治疗通常通过口服、静脉注射或局部注射的方式进行。
其中,口服治疗适用于乳腺癌的转移灶多且广泛的情况,静脉注射则适用于肝转移病灶较多的患者。
至于局部注射,则主要适用于局部复发或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优势1. 靶向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核素,实现对乳腺癌细胞的高度靶向性治疗。
相较于化疗和放疗等传统治疗方法,放射性核素治疗可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2. 高效杀灭癌细胞:放射性核素治疗通过释放射线辐射,可以快速杀灭癌细胞,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特别是在面对乳腺癌的远处转移病灶时,放射性核素治疗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3. 无手术创伤:相比于手术切除乳腺癌,放射性核素治疗无需进行切口手术,避免了手术创伤带来的疼痛和恢复期的不适。
同时,也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局限性1. 限制条件:放射性核素治疗需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筛查和评估,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该治疗。
对于孕妇、重度贫血、代谢和排泄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放射性核素治疗是禁忌的。
因此,在应用放射性核素治疗前,需要综合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放射性核素治疗基础精品

1 . 甲状腺毒症的定义 2. 常见的类型 Graves’病(Toxic diffuse goiter GD) 3. 治疗机理 Sodium iodide symporter
治疗反应及处理
早期反应中最严重的是甲亢危象(thyroid storm),如有发生则多见于131I治疗后1~2周,虽然发生率极低,但死亡率很高(20%~30%)。 131I治疗后发生甲亢危象的可能原因为: 茶酚胺的受体数目增多,过度敏感;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大量增加; 已有机体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如心功不全,肝功损害等;
相对生物效应(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iveness,RBE) 常用低LET X射线或γ射线外照射为参照,测定放射性核素的生物效应,使不同核素或射线之间有可比性。RBE主要决定于LET、肿瘤细胞生长状态和病灶大小等。 半衰期(T1/2 physical、biological、effective half life) 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有效T1/2必须足够长,使病灶能浓聚足够的放射性药物,也使尽可能多的放射性核素在特定靶部位衰变。核素的T1/2直接影响放射性药物的有效T1/2,故T1/2过短的核素不适用于内照射治疗。
肿瘤大小与核素的选择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的主要是发射β射线的放射性核素,对22种发射β射线的核素进行研究发现,由于β粒子的能量和射程不同,要获最佳疗效,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核素。例如小于1mm的病灶可选199Au或33P等,数厘米的病灶可选90Y或188Re等。可将转移瘤的发展分为4期,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核素,以达最佳疗效。
LET: 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指标。其定义是指直接电离粒子在其单位长度径迹上消耗的平均能量,常用单位为keV.μm-1。LET取决于2个因素:粒子所载能量的高低和粒子在组织内射程的长短。高LET,射线的电离能力强,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低LET,则射线的电离能力弱,不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
《放射性核素治疗学》课件

注射与分布监测
将放射性核素注射到患者体内 ,并实时监测其在体内的分布 情况。
疗效评估与后续治疗
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决定 是否需要继续治疗或调整治疗 方案。
03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临床应用
甲状腺癌
总结词
放射性核素碘-131是甲状腺癌的首选治 疗方法,尤其适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
VS
详细描述
通过口服碘-131,可对甲状腺癌细胞进 行精准的放射性杀灭,同时减少对周围正 常组织的损伤。该方法对于控制病情、降 低复发风险和提高生存率具有显著效果。
详细描述
放射线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损伤导致骨髓抑 制,通常在治疗后1-2周出现。白细胞数量 减少增加感染风险,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贫
血,血小板数量减少增加出血风险。
消化道反应
要点一
总结词
消化道反应是放射性核素治疗常见的副作用之一,表现为 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放射线对胃肠道的刺激导致消化道反应,通常在治疗后数 天内出现。恶心和呕吐是常见的症状,腹泻也可能发生。 这些症状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饮食调整来缓解。
特点
具有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涉及核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 域;放射性核素可精准定位并释放能量,对病变组织进行精确打 击;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尤其对肿瘤、心血管等疾病有显著 疗效。
历史与发展
历史
自20世纪初发现镭的放射性起,放 射性核素治疗学开始萌芽;随着科技 发展,更多放射性核素被发现并应用 于临床,治疗手段也不断丰富。
《放射性核素治疗学》PPT课 件
目
CONTENCT
录
• 放射性核素治疗学概述 • 放射性核素治疗学原理 •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临床应用 •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副作用与处理 •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安全与防护
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

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长。
目前,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然而,对于晚期或复发的乳腺癌,常规治疗往往效果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放射性核素治疗成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治疗手段。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及其应用。
放射性核素治疗是一种基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医学治疗方法。
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主要通过注射或口服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使其富集于癌细胞周围或转移到其他组织的乳腺癌细胞,从而实现对癌细胞的杀灭作用。
放射性核素治疗可以刺激肿瘤细胞内部的DNA损伤,同时通过辐射的方式杀死癌细胞。
放射性核素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放射性核素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不需要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期。
其次,放射性核素治疗可以治疗很难到达或不易手术切除的肿瘤灶,如转移灶或淋巴结转移。
此外,放射性核素治疗还可以作为其他治疗方式的辅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在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包括碘-131(I-131)、铷-82(Rb-82)和钇-90(Y-90)等。
其中,碘-131是一种甲状腺类似物,可以富集于乳腺癌细胞中的甲状腺素受体,从而对乳腺癌细胞进行选择性破坏。
铷-82和钇-90则可以通过介导肿瘤细胞的DNA损伤来杀死乳腺癌细胞。
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在临床中已被广泛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研究表明,放射性核素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疗效。
此外,放射性核素治疗还可以减轻乳腺癌患者的痛苦和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放射性核素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因此,在使用放射性核素治疗时,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测和管理,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乳腺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治疗手段,对于晚期或复发的乳腺癌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放射性核素动脉介入治疗 (一)原理 结合常规的介入栓塞治疗,将32P或 90Y玻璃微球、131I明胶微球经动脉插 管直接注入肿瘤病灶区域,一方面微 球栓塞造成肿瘤血液供应阻断,另一 方面利用radionuclide产生的β-射线 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达到双重治疗 作用。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1)肿瘤血管丰富,血液供应单一的 难治性肿瘤患者; (2)肿瘤内动静脉分流不显著者; (3)适宜栓塞治疗的其他肿瘤患者。 2.禁忌证
三、放射性核素组织间质介入治疗 (一)原理 将放射性胶体直接注入或在超声、腔镜引导 下注入肿瘤组织内,这种治疗方法称为放射 性核素组织间质介入治疗。该法可使肿瘤组 织本身受到足够剂量的照射,而周围组织只 接受很少的剂量,同时部分放射性胶体被吞 噬细胞吞噬后进入转移的淋巴结而起内照射 治疗作用。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1、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甲状腺腺瘤、 胃癌、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等手术不能 切除或部分切除术后复发者。 2、恶性肿瘤浅表淋巴结转移者。 3、体表肿瘤,如滑膜肉瘤,鼻、眼等部位 的肿瘤。 4、皮肤海绵状血管瘤、瘢痕疙瘩等良性病 变。
(四)疗效评价 治疗效果明显,但较缓慢。不良反应较小, 甲状腺囊肿注药后个别患者有咽部不适感。 (五)与相关治疗方法比较及疗效分析 关节腔镜滑膜切除术一是切除后的关节表面 不光滑,二是切除的滑膜不能完全吸出,残 留的小碎片成为游离体。而32P治疗是一种 无创无菌、操作简便、疗效好、痛苦小的方 法,优于其它方法。
2、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分次疗法,间隔1~2天,分次敷贴。 (四)疗效评价 敷贴治疗疗效可靠、方法简便、无痛苦、安 全,廉价,是非常受欢迎的治疗方法。综合 文献报道,敷贴治疗局限性毛细血管瘤治愈 率可达75%~100%,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和 慢性湿疹的治愈率分别为63.1%和51.8%, 有效率分别为92%和87%,眼部疾患的治愈 率为75%~90%。
禁忌证 1、关节周围蜂窝织炎、化脓性关节炎及关 节腔内骨折。 2、膀胱瘘道或引流者。 3、妊娠、哺乳期妇女及严重贫血者。 (三)方法 1、关节腔积液、囊肿、颅咽管瘤、囊性胶 质瘤等先行CT或超声定位,再行常规关节 腔和囊腔穿刺,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抽取积液。按0.05mCi 计算,1~2个月一次,可持续2~3次。
2.禁忌证 (1)日光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等; (2)泛发性皮肤病; (3)照射野有厚痂时因射线难以达到病变 组织,故不宜应用。 (三)治疗方法 1.治疗前准备 (1)治疗前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确 定受照射病变范围、大小。
(2)校准敷贴器现有的放射性活度, 估算拟投给的个体化剂量。 (3)剂量确定 毛细血管瘤总吸收剂 量为15~30 Gy,一般皮肤疾患总吸收 剂量为10 Gy左右,每次治疗250 cGy 左右。眼部疾患根据部位、病变性质、 治疗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剂量和 方法,一般总吸收剂量为15~50 Gy。
32P-胶体治疗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较小,治疗
效果好,可反复多次治疗。肿瘤组织注射治 疗一般局限于肿瘤组织内,使其缩小、纤维 变性和坏死。对一些手术不能切除或部分切 除的病灶以及防止复发、播散等均收到满意 的效果,尤其是皮肤科的瘢痕治疗效果要比 冷冻、激光、手术等好,而副作用小,简便 易操作,安全可靠,无血象变化。与放疗和 化疗比较,副作用也轻。
图12-2 臂部血管瘤敷贴治疗前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后
第六节 放射性核素导向治疗 一、放射免疫治疗 (一)原理 放射免疫治疗(RIT)将放射性核素与 作为特异性运载工具的McAb结合在一 起,McAb可以识别肿瘤组织的相应抗 原,并与之结合,定位于肿瘤,利用 放射性核素发射的射线干扰靶细胞的 结构和功能,从而杀伤、杀死靶细胞
(三)治疗方法 1.治疗前准备 (1)病人在服32P前2周和服药后1周 低磷饮食,禁服含磷的药物,促进32P 的吸收。 (2)剂量确定 一般给予32P 3.7 MBq(0.1 mCi)/kg体重左右,平均 148~296 MBq(4~8 mCi)。
2.给药方法 分为口服及静脉注射两种。一般采用 口服法,空腹口服32P后2 h方可进食。 对消化道功能不良有经常性腹泻的患 者可采用静脉给药。一个疗程不超过 296 MBq(8mCi),分2次给药,每 次74~148 MBq(2~4mCi),间隔 7~10 天。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计数 >6.0 ×1012/L,血小板计数>100 ×109/L,血红蛋白>170g/L。 (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 数>800 × 109/L。 2、禁忌证
(1)白细胞计数< 3.0 ×109/L,血小 板<100 × 109/L (2)脑出血急性期 (3)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疾病, 如肝炎、肝硬化、肾炎等。 (4)活动性肺结核 (5)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四)疗效评价 这是一种对肿瘤起阻塞血管及射线放 疗双重作用的治疗方法。血液供应完 全阻断者疗效好;对那些单纯栓塞没 有完全阻断血液供应的肿瘤也能通过 内照射使肿瘤缩小,转而行手术切除, 目前已应用于难治性肝癌治疗。已有 用本法治疗数百例肝癌的报道,平均 延长寿命19.5个月。
二、放射性胶体32P腔内介入治疗 1、胸腔、腹腔及心包腔内介入治疗 (一)原理 引入病变体腔的放射性胶体经充分稀释后, 可以比较均匀地覆盖在体腔浆膜和间皮表面 或粘着于积液中的游离癌细胞上,核素发射 的β-射线可以破坏转移灶,抑制其分泌浆液, 使积液产生减少或停止,达到姑息治疗的作 用。临床主要用于癌性胸腹水的治疗。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四)疗效评价 据报道,本法治疗真红的完全缓解率 为82%,部分缓解率为13%,未缓解 率为5%。32P治疗有应用方便、疗效 高、缓解率高、缓解时间长、毒性反 应小、剂量容易控制、可重复治疗而 不影响疗效等优点,为真红治疗比较 好的方法。
二、32P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亦称出血性血小 板增多症,也是因骨髓组织持续异常 增殖而引起的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 是以巨核细胞增生为主的慢性骨髓增 生性疾病。 (一)原理和方法 32P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原理和 方法与治疗真红相似。
(一)原理 放射性核素注入腔内后,腔内表面的 浆膜层受到β-射线的照射,使局部的 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萎缩、闭塞, 以至纤维化,通透性降低,控制渗出, 达到治疗目的。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1、慢性滑膜炎。 2、风湿、类风湿、血友病性关节炎引起的 关节腔积液。 3、膀胱多发性小乳头状瘤和弥漫性恶性乳 头状瘤。 4、不适合手术切除的膀胱肿瘤。 5、颅咽管瘤、囊性胶质瘤。 6、甲状腺、肝、肾囊肿及闭合性良性颌骨 囊肿。
禁忌证 1、肿瘤组织质脆、穿刺易出血者。 2、患者处于衰竭状态。 3、肿瘤伴有感染和溃疡者。 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5、血象低于正常者。 (三)方法 1、药物 常用的有32P-胶体、90Y-胶体等。
2、方法 (1)肿瘤组织局部注射: 32P-胶体用 量为3.7~18.5MBQ/CM3或每克肿瘤组 织,肿瘤周边多点注射或放射状注射 (2)皮肤良性病变局部注射:每CM3 注射32P-胶体3.7~5.55MBQ,在病变 周边多点注射。 (四)治疗效果与相关治疗方法相比 较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肿瘤患者,其肿瘤无法通过手术切除, 可以耐受射线辐射作用,靶抗原经印 证为阳性。 2、禁忌证 病情严重,伴有严重贫血、恶病质、 濒临死亡的患者及妊娠、哺乳期妇女
(二)疗效评价 经治疗后患者血小板大约在10天后开 始略有下降,30天左右明显下降,45 天达最低值,随后略有回升,维持在 正常水平,脾脏可明显缩小。多数病 人一次治疗可缓解1 ~18个月,平均1 年左右,复发后经32P治疗后可再获缓 解。
第四节 放射性核素介入治疗 放射性核素介入治疗 是借助穿刺、植入或插管等手段,经 血管、体腔、囊腔、组织间,将载体 微球或液体等形式的高比活度的放射 性药物引入病灶内,直接对病变组织 和细胞进行内照射,通过电离辐射生 物效应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细胞,从 而达到有效治疗的一种方法。
第三节 32P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一、32P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简称真红)是骨 髓组织持续异常增殖而引起的一种骨 髓增殖性疾病,是以红系细胞增生为 主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一)原理
32磷(32P)是一种发射纯β-射线的放 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后主要被骨髓、 淋巴结、肝、脾及骨骼等组织摄取, 参与核蛋白、核苷酸和磷脂代谢及 DNA、RNA的合成,异常增生的造血 细胞分裂快而大量摄取32P。32P发出 的β-射线使组织产生电离辐射生物效 应,可以抑制或破坏增生旺盛的骨髓 组织,使生成过盛的红细胞减少达到 治疗的目的。
(三)方法 治疗前行X线片、超声或体腔核素检查,了 解有无积液。 1、胸腔:将32P-胶体稀释于20ML生理盐水 中注入胸腔,再注入20ML生理盐水剂量为 148~370MBQ,每月一次。 2、腹腔:将32P-胶体稀释于300~500ML生 理盐水中注入腹腔,生理盐水的温度要和体 温接近,以防引起肠痉挛,造成腹痛。注后 再抽取20ML的生理盐水注入腹腔。剂量一 般为259~555MBQ,每月一次。
2、膀胱腔的治疗是治疗前数小时内严 格控制饮水,排空膀胱。常用的放射 性药物为32P-胶体,剂量为 555~740MBQ,用生理盐水稀释至 50~60ML,注入膀胱腔内,然后将液 体交替地抽出和注入2~3次,以后每隔 30MIN抽注一次。总照射时间为3H。 照射结束,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膀胱, 直到放射性接近本底为止。8周后做膀 胱镜复查,如需要可做第二次。
适应证 1、顽固性、癌性的胸腔积液、腹腔积 液、心包积液,无包裹及粘连者。 2、间皮瘤所致的胸腔积液。 3、恶性肿瘤切除后,消除残余部分和 防止复发。 4、化学药物等治疗无效者。 5、无严重贫血和全身衰竭者。
禁忌证 1、病情反复恶化,有明显的恶病质、 贫血或白细胞减少。 2、腔内有局限性包裹、粘连、间隔不 通等。 3、体壁有伤口与体腔相通。 4、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5、肝病、肾病等引起的漏出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