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学习⽬标 1.认识7个⽣字,会写8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古诗词,能默写前两⾸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了解内容,体会课⽂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课时 乡村四⽉四时⽥园杂兴 由题⼊⼿,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未做官,描写了许多⽥园⽣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

2.学⽣⾃由练读,读准字⾳,读通句⼦,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具书或⽂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句主要写了江南⽔乡初夏时的景⾊。

第⼆句主要写了劳动⼈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民的同情赞美。

“少”“才”“⼜”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 ⾃学《四时⽥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的⽅法⾃学,画出⾃⼰不明⽩的地⽅。

2.⼩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学成果。

4.背诵。

第⼆课时 教学⽬标: 1、理解《渔歌⼦》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斜风细⾬不须归”这句话的画⾯,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丽景色;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使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水平;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

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

《古诗词》教学设计

《古诗词》教学设计

《古诗词》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5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③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①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②课文插图。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由题入手,弄清题意①板书课题。

②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③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④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①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②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③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④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⑤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①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②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③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自学《四时田园杂兴》①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②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③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④背诵。

第二课时《渔歌子》●激情导趣,理解课题①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②你知道什么是词吗?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

诗词曲三首 教案

诗词曲三首 教案

诗词曲三首教案教案标题:诗词曲三首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和欣赏三首不同类型的诗词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通过合作创作一首自己的诗词曲。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三首不同类型的诗词曲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2. 分析和欣赏诗词曲中的语言和意境。

3. 合作创作一首自己的诗词曲。

教学准备:1. 三首不同类型的诗词曲:如唐诗《静夜思》、宋词《水调歌头》、元曲《西华山》。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练习本和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中国古典音乐,引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诗词曲的了解程度和对诗词曲的兴趣。

展示与讲解:1. 分别展示和讲解《静夜思》、《水调歌头》和《西华山》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分析和讲解每首诗词曲中的语言特点、意境和表达方式。

欣赏与讨论:1. 播放录音或朗诵三首诗词曲,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独特性。

2. 引导学生讨论每首诗词曲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合作创作:1. 分组让学生合作,选择一个主题,共同创作一首诗词曲。

2. 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注重意境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3. 学生展示并互相欣赏彼此的创作。

总结与评价: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和过程,让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2. 鼓励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创作,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拓展活动:1. 建议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更多的诗词曲,扩大自己的文学视野。

2. 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更多的诗词曲,培养自己的文学才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讲解、欣赏和创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了不同类型的诗词曲。

学生通过合作创作一首自己的诗词曲,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诗词曲的美和意境,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创作的自由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热情。

诗词曲三首教案

诗词曲三首教案

诗词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诗词曲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学会运用诗词曲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曲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诗词曲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诗词曲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诗词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了解诗词曲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学会运用诗词曲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2.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曲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诗词曲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通过播放诗词曲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诗词曲的优美意境。

(2)介绍诗词曲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使学生对诗词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
(1)讲解诗词曲的基本特点,包括格律、韵脚、意境等方面。

(2)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曲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创作。

3. 教学活动:
(1)讲解:教师讲解诗词曲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诗词曲的创作技巧,以及学生对诗词曲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诗词曲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词曲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曲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创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8《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8《古诗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教案素养目标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重点: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难点: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新课导入1.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们要去学习三首描绘南北不同的美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诗歌。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3.背景介绍: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

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

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

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阅读鉴赏任务一:朗读课文,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说说古诗的大意。

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①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②自天涯③。

如今直上④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古诗大意: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边。

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去到天上的牛郎织女家。

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诗大意: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昔日到处香烟缭绕的寺庙,如今只剩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①净无苔,花木成畦②手自栽。

一水护田③将绿绕,两山排闼④送青来。

古诗大意:茅屋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院内一排排花木都是主人亲手种植的。

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

任务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1. 古诗词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晚春风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杨万里,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

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

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

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得接见。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三、对比品读,体察诗韵
(一)学习《浪淘沙》和《江南春》
1.过渡语引入。
(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首古诗,想想这古诗分别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2.品读《浪淘沙》和《江南春》,想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
(预设:《浪淘沙》描写了黄河的来处和去处,使我们看到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江南春》描写江南的美丽风光。)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4.交流读后收获。
(预设:刘禹锡和杜牧两位诗人都是唐代的,王安石是宋代的。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浪淘沙》和《江南春》分别是写黄河和江南的,《书湖阴先生壁》写的是乡村的美景。)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关注乃古诗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即将三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注释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习进行有效地整合。
5.诗人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生动地传递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6.再次,感情朗读。
7.尝试背诵。
创设环境导入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的情境,水图和激情的语言创设出浓厚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读得是否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课文生字。
3.齐读三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
整合阅读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
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设计
主备情况
个人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三首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

3、训练诗的诵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目标1、2为难点,目标3为重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同时注意字音。

2、明确读音:酣揽朝扁燕
3、播放录音,学生听、体会。

4、竞赛朗读。

三、分发讲义,自主赏析。

1、《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①查资料,了解李白;
②理解“抒情、送别、点题、想象、写愁、逃避现实”的句子;
③结合诗后简析,进一步领悟诗意; 2、《渔家傲》 ①理解写景与抒情;
②结合诗后简析,进一步领悟诗意; 3、《天净沙·秋思》 ①理清写景与抒情的句子; ②结合诗后简析,进一步领悟诗意;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完成《自主练习与检测》上的本课文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宣州谢脁楼 饯别校书叔云
逃避
写愁 点题 送别 想象 抒情 渔


天净沙
·秋思
游子思乡
悲凉秋景
抒发情怀
描写
秋景
附译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大风万里吹送秋天南归的雁,面对此景,正可以在高楼尽情畅饮。

你的文章刚健清新,我的诗歌像谢朓那样清新秀发。

都满怀豪迈超逸的兴致,雄心壮志飞动,想要上青天摘取明月。

抽出宝刀去砍断流水,水流得更急。

举起酒杯借酒销愁,结果反而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如意,我明天早上就散着头发,归隐江湖。

《渔家傲》译文
边塞的秋季到来风景奇异,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没有留恋之意。

号角声吹起,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也四面响起。

在像屏障一样的群山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紧闭大门。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家乡,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归去还没有日期。

羌笛声悠扬,秋霜满地。

在边塞守边的将士在夜深久久不能入睡,将军长满了白发,战士悄悄流泪。

《天净沙•秋思》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上住着几户人家,在荒凉的古道上,在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 悲痛到极点的游子还在天边极远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