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法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道法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论文摘要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而德育工作是小学品德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因此,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在教学中采用儿童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提高品德修养。

关键词

德育特点性质优势生动性落脚点

前言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也是塑造人的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想,有很大一部分的人都会这样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关系不大,但事实上,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的,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因此,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在教学中采用儿童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提高品德修养。

一、根据课程特点,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这就使我们更加容易意识到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不是在生活之外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扬自主性,利用充分备课、挖掘教材中蕴含德育教育的内容,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定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重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分清真、善、美、假、丑、恶,发扬自尊自信、礼貌礼仪、宽容、诚信等优良品质,做到自觉抵制落后的、违法的思想和行为。

如在讲授《我会照顾自己》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事先拍好的本班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录像(如午休起床后叠不好被子生气、穿不好衣服难过、不会整理书包着急、系不好鞋带走路不方便等等。),接着让学生交流有关自己生活自理方面不快乐的事等等。我再根据此环节设计了一个游戏“快乐通道”:让学生分小组,自选一个上述所说的“烦恼”,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解决烦恼的方法,可以是小组讨论,可以是请教其他小组的成员或老师等等。这次的活动,都是他们在平时生活中真正面对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容易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学生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通过“快乐通道”,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向身边的人请教,有针对

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怎样叠被子、怎样收拾书包”等等,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快乐,同时也表示愿意做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人,我想这比以往那些空洞的、喊口号似的教育学生爱劳动、爱整洁的方法有效。

二、把握学科特点,提升德育渗透的着力点新课标中指出:“道德存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而道德与法治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也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优良的品德教育。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可以依据教材又能不拘泥,这就要求教师要尽量大量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开展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例如,在讲授《秋天的收获》一课时,我们举办了一次有关“丰收”的展示活动,同学们都很高兴,很乐意参与。在上课时,我用卡片上分别标出“粮食类”、“水果类”、“蔬菜类”和“干果类”等各类农作物的明诚,让学生们把自己带来的东西放在相应的位置上,接着让同学们用摸摸、闻闻、看看、尝尝等形式,感知各类果实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最后让同学们说说这些果实是从那里来的,说说父母的劳动情形,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让学生懂得应该珍惜劳动果实,尊敬劳动者。

三、根据学科特点,注意德育渗透的生动性

鲁洁教授在2001年8月27日标准组会上曾提出:“以往无论什么课程都要努力建构一种科学体系,这种体系是要在逻辑上站得住脚的,是严密的。但可科学生站得住脚的体系,都往往与儿童的生活脱离,许多内容在儿童生活中是感受不到的,儿童找不到感觉,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内容对儿童的认识发展虽有一定意义,但对其人格的发展是意义不大的,如果学习没有意义,学生就会产生厌倦。”这段精辟的论述明确了我们选择内容要从儿童的生活情景出发,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是儿童需要的并乐于学习的。因此,我们在实施教学时,也要准确把握课程内容要求,真正寻去儿童生活中的现实案例,提高课堂实效。

而生活性强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只有渗透了德育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生活性这一重要特点进行教学,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如在听《钱该怎样花》的公开课上,讲授该课的老师就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环节——《欣赏小品》,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并创设情景,全班同学再根据情景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得出结论:我们要学会如何合理利用金钱。在这个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知道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通过设计情境和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他们都能对身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都能较清晰的认识到问题存在的原因;正是因为这是来自学生当中的实际例子,同学们都有着切身的体会,因此他们参

与课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并且通过在教学活动中适时穿插德育渗透,同学们都能意识到:我们要拒绝乱花钱的不良习惯,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课后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四、拓展学科性质,施展品德形成的落脚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与此同时,此课程教学的落脚点同样是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热爱生活,健康成长。因此,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条件,并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体验、交流等形式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自己的行为以及情感态度得到进一步的升华,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在教学《我自己会整理》一课,在课程结束后,我设计了一张表格,先让学生把自己会整理的事大概整理一下,然后再带回家,由爸爸妈妈来做评委,先记下他平时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自己不会整理的,然后学会一个,就奖给一个笑脸。这样,既锻炼了孩子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同时又可以养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渗透是很重要的。再且,《道德与法治》新课程开启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空间,我们应该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特点,充分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活需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充分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使德育教学寓于情理之中,并在实践活动中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