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政治与经济论文

当代政治与经济论文
当代政治与经济论文

由货币政策浅析中美两国的关系发展

李月娇指导老师:梁永康

摘要美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较为成熟的货币政策操作经验, 我国仍处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的尝试阶段, 尚未形成市场化利率。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 分析中美货币政策效果异同及形成的原因, 对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操作和改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货币政策; 有效性; 比较;借鉴

引言

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最迅速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最先进的发达国家,恐怕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两个经济发展水平有如此差距的两个国家的经济联系如此的密切,但又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与冲突。下面我们从货币政策分析两国的关系。

一、中美经济关系中存在争议的问题

关于中美经济关系现状,我想我们不能笼统的说中美经济关系是怎样的,因为经济关系中包含的内容是相当多的。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史和现状已经充分证明,每一个方面的问题,都不会是单独出现,而是与其他方面呈现更多的关联,面我们就深入了解一下中美在经济往来中阻碍两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中美经济发展中的人民币汇率问题

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关贸易与投资的关键性问题,当然美国也不例外。美国一直以来都认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因而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美国各界主要从两个方面指责人民币汇率问题:一是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违反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二是指责中国压低人民币汇率,构成了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补贴,违反了世贸组织(WTO)反补贴协议。美国认为严重低估的人民币使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畅行无阻,导致中美之间巨大的贸易逆差,并造成相同行业美国工人的大量失业,是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罪魁祸首之一,中方则认为:首先,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并不是由于人民币币值低估造成的,美国制造业结构的升级和美国政府一向奉行的过度消费政策才是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其次,人民币的大幅升值将使中国的出口贸易严重下挫,进而不利于经济增长;第三,人民币升值意味着美元贬值。如今我国持有的巨额美元外汇储备的保值就成了大问题,因此拒绝快速升值。由于双方对于国内宏观经济安全上的考虑,因而产生了汇率的角逐,也就使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中美经贸关系间的一个不和谐因子。

(二)中美经济发展中的贸易不均衡问题

1.贸易不均衡问题的提出。据美方的统计,从1991年起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队贸易逆

差国,从2000年以后,中国取代日本成为最大的贸易逆差国。虽然美国对华贸易迅速增长,但中国对美出口增长更快,造成了美国积累了大量的对华逆差,而中国积累了巨额的对美贸易顺差,这便成了中美间经济关系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2.贸易不均衡产生的原因。在我看来中美贸易不均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是因为美国自身产业结构的失衡导致中美贸易不均衡。美国国内制造业的萎靡,实体企业的减少,使得美国必须依靠进口满足国内基本生活产品的需求。而中国劳动力低下,自然资源丰富,制造加工企业成本较低,产出商品价格低廉,使美国从中国进口低价产品,满足国内需求,也就导致了中美贸易逆差这一问题;第二,美国对中国限制出口很多产品。美国一直以来对外宣称的都是鼓励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政策,而他对中国却处处限制。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与崛起,并没有将中国作为战略合作伙伴,而是将中国看作是竞争对手,限制对中国出口许多产品。这种限制不仅涉及到军工产品,而且涉及到航空航天技术、数控技术及其零部件等很多产品。美国可以向台湾一次出售60架每架价值2亿美元的F160战机为什么不可以向中国大陆出售呢?对此问题,美国人比中国人还要明白究竟为什么。美国经常用人权和民主这两块砖头来抨击中国,但在汶川大地震时,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亲自向美国商务部提出,为救灾想要买美国几台直升机的发动机,直到现在也无回音。该部长最近说,本来,我们今年还想组织几个大型的采购团到美国。但是,企业家们报的一些需要采购的货品,显然,美国到现在还不愿意卖给中国。由此看来,美国政治精英及经济学家们,把中国对美国出口较多说成是美国逆差的原因,而事实却是美国限制战略物资等产品对中国的出口,才是真正的原因。

(三)中美经济发展中的反倾销问题

由于中美之间出现的贸易逆差问题,使得美国出于保护国内行业的需要,从而对中国实施反倾销的策略,而且实施的次数较之以前也大大的增加。这样便使中美间的经济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四)中美经济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最多的专利,在许多行业,技术是美国最大的竞争优势,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让成为中美经济关系间的又一大问题所在。

(五)中美经济发展中的气候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气候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使得气候问题是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与人民关注的焦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关于降低碳排放问题产生了较大分歧。发达国家认为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应该实行统一的标准进行碳排放控制;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无权要求发展中国家实行与他们同等标准的规则。因为,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已经通过高污染、高消耗而使得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处于高水平状

态,现在却让他们来买单,发展中国家自然不乐意这样的政策。而中国代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代表最大的发达国家,自然也有如此的矛盾。

二、如何构建和谐的中美经济发展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属于正常现象并且难以避免。但为了减少冲突,避免麻烦,中国在与美国的贸易中可以采取措施,绕过对方的壁垒,建立和谐的中美经济发展关系。

(一)加强中美经济战略对话

加强对话沟通是构筑中美经济关系的重要平台。通过引入对话机制,双方可以充分表达彼此的利益关切和文化认同,有效解决贸易分歧和争端,推动经济金融合作的不断发展。俗话说,沟通是通往心灵的桥梁,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彼此了解,才能有效地解决现存的矛盾与分歧。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已成为推进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为促进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样的对话机制,认真分析我国的需求,加强战略研究,充分吸收企业界和各类协会的建议,科学制定与美国经济合作规

划,推动双边经济关系均衡发展。

(二)发展对美的直接投资

对现阶段的中国来说,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缺乏资本的国家了,如今的中国应该是属于资本很多却无处投资的情况。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温州炒房团拿着大量的资金投入房地产行业,使得中国楼市居高不下,他们走到哪里哪里的人们就买不起房子。这是什么情况呢?这都是缘于中国投资渠道太少,为人熟知的投资渠道就属股市和楼市了,然而股市风险较大,而且大多数人都不擅长操作股市,为了避免较大损失,因此都转而投降房地产行业,从而造成了房地产如今的这个局面。因此,增加投资渠道是重中之重。这样投资渠道多了,也就可以分散楼市的压力,也能更加科学的使用中国国内的资金。而发展对美直接投资就是其中一个解决方案,对美直接投资可以有效地绕过美国对中国设置的贸易壁垒,又能将中国的资本有效地使用起来,因此积极发展对美直接投资是比较正确的选择。

(三)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

为了减轻我国出口贸易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需要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是我国建设自由贸易区的首选伙伴。与多个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如此才能分散风险,才能更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不过分依赖某个国家,这样才符合中国健康发展的要求。

(四)继续扩大内需

对中国来讲,不能走过于依赖以外需为导向的发展道路,应更加重视内生性经济增长。通过不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逐步把过高的储蓄率降下来。通过不断深化经济改革,自主创新,形成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经济结构,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减少外部金融依赖,有效防范经济发展中的外部风险。在多元化的背景下,中美经济关系完善还应在多边和全球范围内统筹考虑,正确处理双边与多边的关系,重视发展其他双边关系。要积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必要改革,推动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建立更加和谐的中美经济关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利益博弈和排斥。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关键是理清我们自己的规划、战略和思路,适当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少走弯路。

三、美国货币政策对于中国经济的实践意义

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但效果有限, 相对而言, 美国货币政策更为有效, 这对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操作的目标和方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第一, 提高中央银行决策独立性, 增强货币供给的外生性。美国货币政策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独立制定和执行, 美联储的独立性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保证。我国需要深化市场体制改革, 促进形成合理、稳定的货币需求, 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倒逼机制导致的货币内生性问题, 使中央银行处于操作货币政策的主动地位

第二,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美国形成的比较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能有效地反映和调节资金供求, 从而对产出、就业和物价水平产生更为直接和稳定的影响。因此我国要逐步放宽对利率的管制, 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寻求利率市场化的有利时机, 逐步放开利率管制, 形成完整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体系, 为央行确定基准利率提供参照。

第三, 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 奠定健康的货币政策调控基础。完善的金融市场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国未来需要增加货币市场工具, 大力发展票据市场, 增发适合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需要的短期国债, 提高货币政策的可操作性。同时扩大货币市场交易主体, 拓展货币政策有效的操作范围。努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

总结

当今的环境下,两个国家的国际地位都如此之高,一旦关系失衡,影响到的将不仅仅是两个国家而已,而是整个人类社会。当今国际环境也是危机四伏,恐怖主义,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台海问题,全球经济衰退,全球气候问题等等。两个国家在这些问题上都有自己的利益,但这些问题的影响面绝非两个国家那么简单。两个国家都必须扮演好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以和为贵,切实的解决自己国家的和国际社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德伟,徐琼.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实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5).

[2]李扬,彭兴韵.解析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及其货币政策理念[J].国际金融研究,2005,(2).

[3]尹继志.美联储货币政策传导和操作特点评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2).

[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曹伟. 中国经济增长、汇率变动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 海南金融. 2005年09期

社会经济学论文-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社会学论文 学院:木材工业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姓名:张正民 学号:100403326

当代体系下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根据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式,讨论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全球华、经济危机、政治与经济 正文: 首先,关于经济全球化。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 1、某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及其增长对策分析 2、某地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分析 3、某地经济增长中出口贸易的作用分析 4、某地出口贸易与FDI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5、某区域国际垂直分工与跨国公司投资行为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6、某地跨国公司投资对其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 7、国际产业转移与某地利用外资的关系分析 8、某地国际贸易与其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 9、某地区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其传统产业的关系研究 10、某国基础能源价格水平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析 11、政府货币政策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12、某地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13、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4、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15、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效应分析 16、我国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17、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18、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19、农民工市民化的困难与途径 20、提高劳动者报酬的理论基础与途径

21、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风险与投资途径 22、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和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2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影响的实证分析 24、淘汰落后产能的动因与治理机制 25、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6、我国投资效率与国际比较研究 27、公共政策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实证分析 28、工资提高对企业经营影响程度评价及优化建议 29、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驱动作用 30、论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 31、当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分析 32、民营银行的地位和与发展机制 33、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的制度创新 34、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35、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6、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农业现代化 37、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创新中的利益保障制度 38、边境区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实证分析 39、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分析 40、农村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 上海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0年上海全年举办的展会数量居全国首位,会展年总收入占全国近50%,已成为国内会展业实力最强的城市。通过世博会的举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浅谈中俄关系

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接下来的2007年将是俄罗斯的“中国年”。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与北方邻国俄罗斯正走得越来越近。 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俄罗斯占有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而且带有突出的战略色彩。这种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这两个同时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可以预期,普京的访华将使两国在各领域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向实质化方向发展,并对国际政经局势产生某种新影响。更重要的是,一个模型,困扰两国300年的边界问题彻底解决后和平相处以期共赢的模型正在完整地搭建起来。俄罗斯总统普京说,俄罗斯政府视中国为长期友好国家,两国之间拥有大量的共同利益。他叮嘱俄罗斯新任驻华大使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拉佐夫积极开展与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合作,在双边关系上取得重大进展。 在经过一系列的政治行动后,曾经私有化的俄罗斯石油资源重新掌握到了国家手中。这为俄罗斯以能源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打下了基础。出于使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在对华石油供应上,俄罗斯一直没有表现出真正的积极态度。表面原因是俄罗斯的能源企业体制没有理顺,实际原因是,日本对俄罗斯石油的兴趣增加了俄罗斯的筹码。然而,日本与俄罗斯在北方四岛归属问题上的争端成了影响俄日关系的痼疾,而中国强大的购买力也足以使俄罗斯在经济发展上不须过于借重日本,这可能会最终决定中国拥有优先权。据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透露,今年俄罗斯准备通过铁路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的原油,普京总统来华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就能源发展问题达成了新的协定。俄罗斯政府已经通过原则决定铺设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的原油管道,从拉佐夫的表态看,这一管道首先向中国输油的可能性很大。 在中俄关系中,经济领域的合作一直滞后于政治和军事合作,这与其他大国双边关系的发展轨迹呈反向形状。其中,能源合作进展不畅是重要原因。只有这方面加快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能走向全面化。随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以及边界问题的解决,为双边关系的长远发展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俄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巨大。双方已经商定,要努力使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 中俄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正在呈现出制度化走向。例如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协调及广受瞩目的军事合作。在伊核及朝核问题上,中俄两国配合得非常密切。双方都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都是多边会谈的积极参与者。两国的合作为把问题控制在政治、外交框架之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俄“国家年”活动项目中包括了多项军事项目。在中俄总体关系当中,军事合作并不是一个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方面。不过,两个军事大国的合作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可以增进两军的互信,另一方面,对于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各种不利于国家安全的因素,也是巨大的威慑。两国于 2005年8月18日至25日举行了代号为“和平使命-2005”大规模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演习在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中国的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举行。中俄双方派出了陆、海、空军和空降兵、海军陆战队以及保障部队近万人参加演习。俄军动用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参加两国历史上这次最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俄太平洋舰队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大型反潜舰、1艘大型登陆舰、1艘驱逐舰和海军陆战队的1个连,17架远程军用运输机和歼击机,普斯科夫第76空降兵师的1个连等部队参加了联合军演。演习取得了圆满成功。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目考 查卷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任课教师:曹晓飞 姓名:学号:成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讨式教学之我见 【摘要】针对一种研讨式教学方法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探讨。本文介绍了专题式研讨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随后对该课程进行了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最后分析了该门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效果。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专题研讨式教学教学设计 一、何谓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由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重要环节组成。 (1)、专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 (2)、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

简单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什么要采用研讨式教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该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研讨式教学方式正可以从多个方面为为这门课程服务。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 (一)、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 经过一学期来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的认真学习,我总结出它所涵盖的三大特点: 1、理论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学生起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本书的概念,不明白自己学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更甚至有学生会把它与国际形势报告或国际时事政治相混淆,从而降低其理论价值。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回答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注重从理论上分析和思考,并注意吸收国外的国际问题学说和观点中科学的

经济政治论文1500字

经济政治论文1500字 欧洲纯粹经济损失比较分析 1.德国 在德国,原告将无法因此获得赔偿。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原告的绝对权并没有受到侵害,没有纯粹经济损失赔偿的基础。二是原告 也不能通过主张自由受到限制而要求赔偿。主流观点认为《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所说的自由仅仅包括人身自由的能力,比如离开某 个地方的可能性。在类似的案件中受害者仍然可以离开现场,狭义 上仍然具有这里说的自由,因此自由权并没有受到侵犯。在类似的案 件中法院驳回了诉讼请求,是基于担心责任过度扩大,而且会导致 诉讼的泛滥。因此联邦法院指出:失去对高速公路的使用或者交通堵塞,属于自己承担风险的范围。 2.法国 法国普遍认为《民法典》的一般侵权条款不适用由于汽车事故引起的大规模诉讼。1985年,法国第85-677号法律确立了汽车事故 的成文法责任制度,被迫堵车的人不能从行为人处就其纯粹经济损 失获得赔偿。该法确定了四个赔偿要件,为机动车辆、在道路上发 生事故、该车辆牵连着受害人遭受的损失和损害。对于损害,该法 解释为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因此,时间价值损失案件中,损失的 要件并不具备。第三个要件要求,原告的主张的损失必须与行为人 所致的事故相牵连,那么损失时间价值的情形,原告并不能就其损 失向被告求偿。因为案件中并没有人身或财产损害出现或是原告的 损失与案件中的人身或财产损害无关。 3.英国 在英格兰,上诉法院在SpartanSteelv.Martin采用了过错经济 损害方法,明确行为人对于其他道路使用者不存在过错法上的注意 义务——避免阻碍高速公路以防止对其造成纯粹经济损失。这类案

件很好地解释了英格兰最大限度反对经济损失的原因,即赔偿范围可能非常广泛,不应当要求被告承担赔偿责任的风险。 在苏格兰,即使根据苏格兰确立的公平、公正和合理原则,也难以在类似案件中要求行为人对其他公众尽注意义务,这点也英格兰的态度是一致的。苏格兰法院的政策是,不使有过错的当事人面临范围宽广的诉讼。正如丹宁勋爵在SCM(UK)Ltd中所评论的,“这种风险应当由整个社会来承担而不是由某一方来承担。” 三、限制规则及处理技术 (一)诉讼闸门理论 由于纯粹经济损失是不与的人身或财产损失相联系的损失,因此受害人的数量、损失的范围都可能极为广泛。由此可能引发的疑虑是限制纯粹经济损失赔偿范围的主要依据。 限制纯粹经济损失有一诉讼闸门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基础有三个理由: 一是认为法院资源有限,若是在某些案件中允许纯粹经济损失获赔,就会引发无数诉讼以致法院不堪重负。 二是被告不应该因为其过错的行为而承担无限制的责任。若是被告侵害了原始受害人的财产,他不可能事先预见到自己将有可能面临的关联经济损失请求权。次级受害人的多少往往取决于一个或多个偶然的因素,这样的因素具有强大的不确定性应当加以限制。 三是纯粹经济损失只是朝着扩展侵权责任方向的现代大趋势的一个部分,这一趋势应该得到控制。 诉讼闸门理论非是一个科学的主张。群体性侵权事件中,受害人在数量上可能会达到一个比较大的规模,其所遭受的损失可能非常巨大,因此会对加害人提起数额巨大的诉讼。以控制诉讼的数量和减轻法院的 负担作为限制纯粹经济损失的理由产不足以让人信服。诉讼的目的是为保护权利和利益,而不应该反其道而行之。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结课论文

论我眼中的世界经济与政治通过这学期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的学习,让整天忙忙碌碌的我对当代的经济、政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由政治格局的两极到多级化,还是后来到一超多强的新格局,以及战后经济体系的形成,这些方方面面都令我这个尚未正式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感触颇深。接下来,我简要谈一下我眼中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我眼中的世界政治 正如第一节课开始就讲到的那样,二战后形成了两级的格局。用一句不恰当的话概括的话就是“命中注定”,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趋势。因为在战后美国的军事实力急剧膨胀,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大家也都明白一个道理,在那个时代,谁的手中握有先进武器,谁就掌握先机,谁就拥有发言权。而对于苏联的话,也是借助二战的机会,在战后成为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也是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随后,资本主义一极和社会一极得以形成,两极格局正式确立。 可以说美苏作为北约和华约的载体,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国家。而此时“极”的含义和随后的多极化的“极”显然是有着极大的区别。这时的“极”重点强调的是一种控制力、支配力,而后来的多极化所指的“极”则是只各国之间的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及协调力。两极格局在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期之后,开始受到多方面的冲击。一方面是资本主义一极开始分化,欧洲开始走向联合,进而欧洲经济共同体得以建立。而日本也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实施自己伟大的崛起计划。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一极也开始分化。东欧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摆脱了苏联的控制融入到欧洲的大家庭之中。此外,南斯拉夫也脱离苏联的控制。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兴起。最终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瓦解。 两极格局结束之后,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格局是和平与动荡共存,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一超多强的新局面在逐渐形成。之后联合国成立,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联合国的成立也标志着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开始由孤立主义走向世界主义,或者说是国际主义。 二、我眼中的世界经济 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可以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所以,在战后世界经济才会如此迅速的发展。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在战后形成了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布鲁顿森林体系。该体系运行的主体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而其得以正常运行的两大支柱一是美元与黄金挂钩,一是世界组织货币与美元挂钩。可见,美国在战后的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之下,经济也在逐渐的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稳定。而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也得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如果我们再回归到全球发展的角度来看的话,各成员国也由于这一体系的存在使得相互之间的联系加强,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三、我眼中的经济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中国传媒大学2015 学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 题目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学生姓名陈超阳 学号8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林媛 教师所属学院 成绩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3) 二、现今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3) 三、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变化 (3) 四、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的困局 (3) 总结: (3) 参考文献: (3)

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摘要:世界上恐怕再也难以找到像中国与日本这样微妙的双边关系了。从历史角度上讲,两国间有二千年的交往史,从官方到民间都有大量的人员相互交往,相互学习,有着惊人相似的文字。然而从甲午战争,直到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对华政策都建立在“软弱和分裂的中国”思维之上。中日关系自1972年复交以来,在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近年来,中日关系由“政冷经热”逐渐转向“政冷经凉”,引起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日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先对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做一个大致的阐述,再者着重研究当今中日关系,最后分析日本文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文化中日关系对华政策 正文: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在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上,伴随着彼此社会内部结构的动荡与重组以及周边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与调整,日本人的眼中的中日关系有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受国际环境、中日各自国内状况及两国关系等诸因素的影响,中日之间的相互认识,大体以冷战结构崩溃为一大转折点,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而这两个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20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大全》的内容,具体内容: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下面是我整理了,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1、某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 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下面是我整理了,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当代经济与政治论文题目 1、某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及其增长对策分析 2、某地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分析 3、某地经济增长中出口贸易的作用分析 4、某地出口贸易与FDI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5、某区域国际垂直分工与跨国公司投资行为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6、某地跨国公司投资对其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 7、国际产业转移与某地利用外资的关系分析 8、某地国际贸易与其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 9、某地区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其传统产业的关系研究 10、某国基础能源价格水平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析 11、政府货币政策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12、某地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13、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4、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15、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效应分析 16、我国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17、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18、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19、农民工市民化的困难与途径 20、提高劳动者报酬的理论基础与途径 21、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风险与投资途径 22、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和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2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影响的实证分析 24、淘汰落后产能的动因与治理机制 25、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6、我国投资效率与国际比较研究 27、公共政策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实证分析 28、工资提高对企业经营影响程度评价及优化建议 29、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驱动作用 30、论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 31、当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分析 32、民营银行的地位和与发展机制 33、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的制度创新 34、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35、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选题指南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选题指南(备注:以下各条是选题指南,不是具体题目,题目自拟)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2、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分析 3、欧盟一体化进程及对中国的影响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5、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选一个角度) 6、新经济体的兴起及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影响 7、雅尔塔体制及对中国的影响 8、中苏关系及经验教训 9、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0、恐怖主义盛行的原因、国际反恐现状、恐怖主义的新特点 11、当今大国关系的调整及特点 12、联合国改革问题及中国的态度 13、中印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障碍 14、印度的发展及前景预测 15、中国和印度的发展现状及竞争力比较 16、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及评价 17、巴以冲突的由来、现状、发展前景 18、比较“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 19、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的原因及应对 20、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21、朝鲜半岛核问题的由来、发展现状及解决前景 22、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如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对华武器禁运问题等) 23、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及发生的原因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24、“中国模式”的特点及优势(与世界其他发展模式比较) 25、中国“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提出的背景、内涵、评价等) 26、中国“和平发展”的主张及评价 27、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28、中美关系(历史、现状、前景、主要障碍等) 29、日本“政治大国”的战略(提出的背景、过程、前景等) 30、评析新时期(奥巴马上任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31、越南的经济、政治现状中越关系 32、朝鲜的经济、政治现状中朝关系 3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原因、表现、前景等) 34、比较德国和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表现、原因、评价) 35、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前途分析 36、独联体国家内部的纷争及原因分析 37、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38、中国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39、我国外交战略评析 40、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其中,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决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响已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广泛关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无异于一把“双刃剑”。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新机遇,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提出新的挑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甚至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产生严重的冲击。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影响;利益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特征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对于其定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现在都还没有一致认可的限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靠性增强。”美国全球化理论权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则认为,全球化的第一层含义是经济领域,指商品、服务、资金、信息远距离的流动。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 对此,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来考察,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统一大市场。在全球市场分开的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地区之间的自由化贸易不等于经济全球化或者说只在某些方面具有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形成高潮。这有其历史必然性。冷战结束后,占世界市场三分之一的前“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变化,以苏联为榜样的走计划经济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因此路不通而长期停滞不前,更加贫穷落后,此时便纷纷改弦易辙,转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完全意义的全球大市场诞生了,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国际政治与经济论文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生产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逐渐融合。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同时又给发展国家带来了挑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的脚步已势不可挡,发展中国家应及时调整政策,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全球化的大潮中去。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双刃剑;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前提是开放的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技术性基础条件,降低了信息交流的成本,直接推动了国际贸易、生产、投资等经济因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能力的日益增强,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发展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对全球的资源、劳动力进行配置,在全球市场组织生产和销售,

这种跨越时空的国际分工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全球经济运行中,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制定的经济规则为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它们使世界各国能在全球统一的市场内自由、公平地竞争,极大地促进和保障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深入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体制基础,使各国的经济日益以市场为纽带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已势不可挡,关于经济全球化是利是弊的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少数发达国家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弊具有不确定性;关键取决于原有基础和现行对策。所以,发展中国家则要趋利避害,抓住机遇,促进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面对经济全球化,既要很好地把握它带来的机遇,又要趋利避害,规避它带来的风险。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以贸易自由化为先导,进而促使金融全球化和投资的自由化,并最终导致生产的全球化。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基础、运行机制到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都将带来重大影响。以国际分工为客观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使商品和劳务的国际流通高度自由化,使生产要素的国际配置更加合理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普通高等教育) 题目中俄关系 学院工学院 专业名称 * 班级 * 学号 * 姓名 * 指导教师张宁

摘要: 中俄关系实际上是中苏关系的继续和发展。俄罗斯独立以后,由于中俄两国领导人和政府两国关系上都采取冷静、郑重和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原则,中俄关系不但没有停滞和倒退,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军事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顺利和健康的展,两国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国经济关系落后于政治关系、边界勘界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两国边境人员进出交往中的某些无序现象等问题有可能影响中俄关系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中俄两国平等信任、睦邻友好关系形成和发展是由历史教训、国家利益、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等主导因素决定的。这些主导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和有深厚基础的,它们将对两国关系产生长远的影响。 关键词: 中俄关系国际形势中俄军演共同发展 目录 题目中俄关系 (1) (一) 中俄关系 (3) (二) 俄罗斯的主要特点 (3) (三) 中俄关系之路 (4) (四) 中俄两国学者共识 (7) (五) 结论 (8)

(一)中俄关系 当今世界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旧的国际关系格局已经消失,而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尚未形成。在这种变动过程中,中俄这两个世界大国的相互关系是世人关心的问题之一。近现代史上中俄两国的关系充满了令人难以理解的种种曲折。苏联曾经同时支持中共和国民党这两个在国内政治战场上撕杀的对手;当毛泽东满怀革命成功的豪气拜访苏共兄弟时,他却被冷落在莫斯科郊区的客宅,而久久进不了克里姆林宫;紧接着苏共与中共的“蜜月”的,却是牵动整个国际共运的翻脸相向,最后双方甚至走上战场、动刀动枪;为了应付苏联这个昔日盟友、今日仇敌,中共反而与美国这个宿敌牵起了手;中苏关系刚刚正常化就被划上了句号,而变成了中俄、中国哈萨克、中国乌克兰等一大堆不知该如何勾画的老缘分新关系。突然,中俄这两个国家又都转入一场各自历史上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转型——一种“把鱼汤还原成鱼”的转变,而这种转型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并无任何理论可以预见其结果。这样的复杂性,使得全世界的中、俄问题观察家常常不知道如何判断这两个国家两三年以后之事,而在两国的演变各自充满不确定的情况下,要分析两国关系的前景,无疑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二)俄罗斯的主要特点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俄罗斯的主要特点。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各个方面。俄罗斯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些无需更多介绍。在经济方面,15年来,俄罗斯经济经历了从危机到复苏的过程。2000年以来,由于国内政治局势趋于稳定和国际石油市场行情很好,俄罗斯经济连年增长。到2006年底,俄罗斯经济已经基本上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2006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8%,GDP 总量超过10000亿美元。照这样发展,俄罗斯国民的工资和收入水平在2007年将达到苏联和俄罗斯的历史最高水平。而六年前,俄外债累计高达1584亿美元,约占其GDP的87%,基本上是一个破产的国家。在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复兴的过程中,国际石油市场行情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并且也是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俄罗斯的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为中俄更广阔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也使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更加积极和活跃。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精品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大 国 关 系 的 最 新 变Array 化

(一)美国与新兴国家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 21世纪初国际关系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新兴市场国家正在成为全球经济新的重要力量,促使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发生巨大的变迁,同时也影响政治格局的面貌。对于印度,美国十分重视其经济潜力、地缘政治地位和在亚太安全中的作用,称印度为美国的“天然盟友”。近几年印美关系不断升温,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 美中关系的复杂性超过以往任何大国之间的关系。面对中国正在崛起的趋势,美国存在着对中国的国家定位和民族心理调适问题,尤其是容易导致非理性的反应,如军力对比变化、食品和玩具不安全等,心理土壤极其脆弱,容易受到外界评论的左右。国际关系史告诉我们,新崛起的大国与现存的大国之间的关系总是十分复杂,涉及经济、文化和军事战略层面。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事关美中关系能否长期稳定。美中关系遏制与接触的两面性继续存在,但关系互动发展相对稳定。鉴于中国在诸如反恐、朝核、伊核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重要性,避免对抗、与中国进行接触与合作也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美中之间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2007年11月两国国防部首次建立军事热线电话,在台湾问题上的合作等都是理性的反应。总之,一方面期望中美关系很好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中美关系全面恶化也不容易,安全、贸易、金融及人权等领域将是分析美中关系未来发展的关注点。 (二) 美俄关系 传统地缘大国俄罗斯的复苏向美国提出了挑战。从2006年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天然气纠纷开始,俄对独联体中亲美国家采取越来越强硬的态度,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直接和间接挑战美国。从海底到陆地、天空,甚至延伸到外太空,俄罗斯都采取进攻性的姿态。特别是2007年10月普京高调访问伊朗,成为 1943年以来首位访问伊朗的俄罗斯领导人。俄罗斯公开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坚决反对美国对伊朗动武,并进一步加强与伊朗的能源战略合作,还签署了向伊朗空军供应50台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协议。普京在伊朗核问题上与西方大唱“反调”,不仅显现出俄罗斯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战略利益的意图,也充分反映出俄罗斯强化与美国单边主义政策相抗衡的原则立场。布什宣称伊朗如果拥有核武器,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正是对当下形势的担忧,若伊斯兰极端势力与俄罗斯联手对抗美国,对美国而言无疑是一场噩梦。所以,美国面对双方全球领域的竞争或将持续升温的趋势,可能不得不适当考虑和照顾到俄罗斯的强烈反应和地缘利益

经济与政治论文

我和高中舍友聊德国 按照论文的要求,我于2013年5月27日星期一在学校教学楼1206教室用QQ采访了我的高中舍友X同学,X是北京理工大学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访谈时间大概是半个小时左右。与其说是采访,其实就是两个人在聊着一个共同话题,这个话题就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德国。 开门见山式的,我直接问X最喜欢或者最不喜欢哪个国家的人民,很快的,x回了几个字:喜欢德国人。说到德国人,让人很容易就想到几个词:严谨自律,认真,负责感强,注重细节等。下面我就用几个关键词来展开我对x的访谈和应用我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对x的看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一:德国品牌 一说到德国,很容易想到德国品牌,而一说到德国品牌,很多人的首先想到的是德系车。当今下,很多德国品牌的车都为世人所熟悉。x举了位于德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汽车品牌比如奔驰、宝马、大众等的牌子。他认为,德系车之所以很受人欢迎的原因显而易见,就是质量好,安全系数高。然而,德国品牌仅仅只限于车吗,答案是否定的。比如,衣服品牌中赫赫有名的阿迪达斯和彪马都是德国品牌,还有诸如奶粉,化妆品等的德国品牌都很受人喜欢。很多人肯定疑惑,德国品牌凭什么屹立于世界呢?就拿车来说,当今汽车行业各类品牌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繁华多样的车型层出不穷,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而德国品牌车却能够从中脱颖而出,笑傲于其他车系,其秘诀就在于德国车制造者的严谨,认真等态度,造就了品质优良的德系车,也就是说德国车的特点就是德国人性格的体现,实事求是的民族性格造就了德系车的性格。德国人一丝不苟、追求每一个螺钉都完美的认真性格,以及德国人对品质、对性能永无止境的执著追求造就了德国汽车,使其成为高品质、高技术的代名词。以这样的态度制造出来的车,其安全系数是足以让人放心的,其汽车品牌受人欢迎也就不足为奇。透过德国的汽车文化我们从中看到了许多值得我国和别国所学习借鉴的地方。对于德国其他比如衣服,化妆品等的品牌受世界人民的喜爱也是一样的道理。 关键词二:德国教育 说到德国教育,x把它分为大和小两个方面,小的是指单纯的教育方面,就是从比如幼儿园,小学再到中学大学这种教育,大的方面是指将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造就一代又一代严谨,认真的德国人。我们先从小的方面聊起。德国的教育历史悠久,早在七世纪,就开始了宗教教育,八世纪建立了古典学校,十四世纪就开始设立大学了。不仅如此,德意志的教育制度和思想方面都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公立教育,义务教育,实科教育等大都源于德国。与我国不同的是,德国的义务教育是十二年,比我国义务教育年限要长,德国的高等教育年限也为四年。我和x重点聊了德国的大学教育,中国和德国教育差别最大的地方是在大学教育,中国是初中等教育紧,大学松,而德国正好反过来。德国的大学比中国国内的严很多,为此,x举了个他听说的例子,在中国大学毕业的留学生,来德国继续学业,很多竟然完不成学业,最后铩羽而归。在德国的大学,相当多的专业毕业学生只有三分之二,有的甚至只有二分之一!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得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德国很多大学学费全免但很难毕业的原因吧。经过四年甚至五年六年的严格要求,德国大学毕业出来的学生一般都有真材实料。反观现如今的中国大学生,由于从高中感觉一下子解脱出来,一下子没了方向没了目标,一下子给迷茫掉了,而四年后,碌碌无为,根本就没学到什么东西。另外,德国大学有个洪堡精神,就是德国各大学仍然奉行学术自由原则并发扬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据资料表明,目前德国90%科研成果都是出自于大学的科研部门。这也给当今的中国的像一潭死水的学术氛围当头一棒,英国卫报一篇评论认为中国大学学术批评氛围不浓。在中国大学圈,个人的关系网络比学术能力更重要。中国的大学是以政府机关为模板建立的,政治高于学术,这也是大学的可悲之处啊。但愿德国的教育精神能给中国教育一点启发,从

当代政治与经济论文

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概述 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结成的一种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 其特点有: 1、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 2、改革和调整成为世界性浪潮; 3、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愈加显著。 除此之外,世界经济将来趋向于: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1、经济与政治不能分开来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是世界各国战胜危机,实现可持续和均衡增长的战略选择,但“全球经济再平衡”不会是一个自动实现的过程,而将充满博弈与挑战。世界经济发展长期的不平衡,造成更多不安全因素。经济全球化在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南北差距,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世界经济发展的失衡所导致的部分国家的极端贫穷和落后,催生了相关国家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摘要]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形势,讨论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以及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对与中国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 (一)、当代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结成的一种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 其特点有: 1、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 2、改革和调整成为世界性浪潮; 3、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愈加显著。 除此之外,世界经济将来趋向于: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