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透视.

合集下载

我国二元经济与多元过渡社会保障模式探析

我国二元经济与多元过渡社会保障模式探析


户籍制度 、 统包统配制 改 革开放 以来我 国城 乡二元 社会 结构 的转 型 社会保障严格地和工作岗位联系起来 ,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在二元经济结构之间裂变 出 度等人为因素在城乡劳动力市场之间造成 一条不可逾越的鸿 形成明显的二元 劳动力市场结构 , 农民不能获得城镇提供 中 间性力量 :对产业结构 而言 ,介于城市工业和农村农 业之 沟 ,
传 权接管人员、 公私合营企业职工 、 高校中专技校的毕业生 、 复 象 。 我 国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 , 统的城乡二元经济 结构 开始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上 实现城乡一体化。 在转型期 员转业军人 、 市每年新 成长的劳动力 , 城 承担统一安排就 业义 弱化 , 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 , 裂变 出新的社会群体 , 如城 务 , 于国家安 排就业 人员 , 对 企事业单位负责提供社会保障和 各种福利待遇 , 不得 随意 辞退。国家还 规定 , 备单位…律不允 市农 民企业家和庞大的农 民工队伍的涌现 ;城市化和工业化 还有郊区农 民这一群体。 其中 许私 自招工 ( 农村农 民或 盲 目进城 的农 民) 即使招收临时工 , 过程中的失地农 民数 目的剧增 ; ,
二元的基本的社会保障模式最后形成。 间 , 了乡镇企业 ; 出现 对社会结构而言 , 介于工人和农 民之 间, 的社会保障 , 以家庭保障为主、 以集体为依托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 。 建 出现 了农 民工 、 失地农 民和郊 区农民 ; 对城乡结构 而言 , 在城

Hale Waihona Puke 在农村通过高级农业合作社 组织实施 , 以社 会救 助、 市和乡村之 间出现了小城镇 。在二元经济结构中产生的中间 国初期 , 社会福利和 优抚安置为主要 内容 的集体保障制度 。l7 9 8年以 力量 ,会不断地发展壮大 ,最后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走向一元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 : 老年和 医疗保 障 、 针对 化。 在受到现有的各种 因素的约束 , 还不能马上取消城乡分割 前 , 特殊对象( 如孤儿、 残疾人等) 的福利制度 、 优抚 安置 。 的一系列制度的条件 下, 耍实现城乡人口自由流 动 , 工业 推进

以学术视野透视农村社会保障改革进程——评刘峰的新作《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研究》

以学术视野透视农村社会保障改革进程——评刘峰的新作《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研究》

作者简介 : 邓子纲( 97一)男 , 17 , 湖南邵 阳人 ,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 究员 , 士。研究方 向: 博 社会学。
10 6
长 沙 大 学 学 报
21 02年 7月
该 书将 与 农 民 日常 生 活 息 息相 关 又 难 以理 解 的如
源的问题 , 农村社会保 障改革进程 中亟须破解 资金 难题。在改革 中需要借助立法的刚性力量 , 以法 要 律权利的形式彰显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利 , 以法律 并
来源 、 覆盖范围 、 待遇水平等方面 , 均有一定 的缺失 和不足 , 难以回应农 民的新诉求 , 面临诸多新挑战。
工业 化 、 镇 化 的 扩 张 不 断侵 占原 本 紧 张 的耕 地 , 城 人 多地 少 的 矛 盾 进 一 步 凸 显 。城 乡 二 元 社 会 结 构
社会保障改革 问题的研究 , 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 功
第2 6卷
第 4期


1 0l





I TY
VO . 6 N 4 I2 O.
J 1 , u .2 0 1 2
20 1 2年 7 月
L OF CHANGSHA N,, l cE J 、
以学术视野透视农村 社会保障改革进程
— —
评刘峰 的新作《 时期农村社会保 障改革研 究》 新
中圉分类号 : 26 C 3 文蘸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8— 6 l 2 l } 一 19— 2 l 4 8 o 2 0 5 0 l
没有 一种 根 基 , 比人 民更 坚 实 ; 有一 种研 究 , 没 比探 索 更 珍 贵 ; 有 一 种 认 识 , 没 比创 新 更 重 要 。农 村社 会保 障改革 问题 不 仅 仅 是 一 个 社会 问题 、 经济 问题 , 重要 的是 一 个 重 大 的 政 治 问题 。对 于 农村 更

城乡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作者:苏泽华来源:《商情》2013年第45期【摘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的更加显著,同时也具有自身发展特色。

在改革开放红利作用逐渐消退的时候,新一届政府提出新时代的改革和开放的要求,这就需要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文章分析了我国现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危害,提出走出城乡二元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现代经济结构,改革,经济发展方式引言随着推动经济增长的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经济急于寻找新的增长点。

城镇化的频繁“亮相”被不少经济学者解读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经济主打牌。

新一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年3月17日亮相新闻发布会,他强调未来中国经济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防范通货膨胀,控制潜在风险,同时不断改善民生。

也就是说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地扩大中等收入的群体。

新型城镇化作为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将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城乡二元结构。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现状及特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已经存在。

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重工业,以及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较大改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发展的红利带来的驱动力逐渐减弱,使得我国的出现了典型的“多重二元性”。

这主要表现在: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现代工业与大量落后劳动型密集型产业并存;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农民工的产生及其群体特征(一)农民工的产生改革开放之前,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受到极其严格的控制,农民被牢牢固定在土地上。

1978年农村改革之后,城乡二元结构开始有所松动,农民逐步获得了向城市流动的自由,城市农民工人数量日益增多。

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各项制度的改革措施并不同步配套,导致农民进入城市后,户口还是农业户口,身份还是农民。

工人职业与农民身份的脱节使得城市农民工人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总的来说,城市农民工人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为其提供了一个制度的空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前提,其次是制度的松动为人口流动提供有限的空间,尽管还不是一个完整的空间。

最后是城市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不断加强。

城乡差距的扩大为农民工的流动提供了足够的动力;而不断增强的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又进一步增强了农民进城的期望。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城市农民工人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初级工业化,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政府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形成了以国有化和人民公社化为特征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城乡隔离制度,从体制上将整个社会人为地分为城乡两元。

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当中,可以通过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而逐步提高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最终实现工农业的均衡发展,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反而通过户籍制度等制度将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降低到最低限度,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民生活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城乡二元结构不断被强化。

农民工之所以被称为农民工,是由他们特殊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的。

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们来自于农村,属于农业户口;其次,他们的社会身份虽然是农民,但他们的主要时间是在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再次,他们的非农活动不限于工业领域,还包括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活动。

二元经济下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二元经济下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浅谈二元经济下的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摘要:本文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一角度探讨了二元经济机构下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本文先简要分析了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生和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作为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从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现状和不同的改革试点方案的对比探讨了适合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期为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二元经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透视养老保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由分离到融合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

但是,在现在特点的阶段中,由于计划经济下优先发展工业等制度的安排,导致中国现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这种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中,我国的城镇建立了覆盖城镇职工的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一整套的社会保险制度,另外建立了救灾、救助、社区社工、社区帮扶等社会保障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保障网络,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保障。

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较晚,并且在保障水平、保障力度、保障范围方面远远逊色于城镇。

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作为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二元经济结构影响最大的部分之一。

因此,其改革和试点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我国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农村的养老保险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接受着巨大的挑战。

1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现代社会的挑战我国整体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加剧,与之相对的农村老年人口规模也越来越大。

而农村青壮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我国“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并且,由于部分地区农村土地的征用以及土地的流失等问题,农民土地的拥有量的下降导致土地养老困难。

二元结构下劳动力流动加快,并且在计划生育体制下,“养儿防老”越来越举步维艰。

2 农村养老保险的缺失阻碍发展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不同步。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分析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分析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从历史、政策和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其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历史与政策因素的分析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与长期以来的政策因素有关。

随着中国的历史演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差距。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为大批农村居民进城打工创造了机会,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同时,政策对城乡发展的不同关注程度也是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经济规划的初期,国家重点关注城市发展,追求工业化。

曾经城乡差距逐渐扩大的过程中,农业部门被忽视。

近年来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和大小城市间差距问题的后果。

二、经济因素的分析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密切相关。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各地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差异。

如果使用城市和农村同样的标准,就会发现,中国农村在相当长时期内都处于贫困的状态。

农村经济低迷使得劳动力失业增多、农民务农收入严重落后,促成了农村大量人口向城市转移,这在以后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

三、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经济、农村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差距。

首先,实行稳定农村收入的政策,如农村土地转让、农业保险等,有利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同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有助于人口的流动控制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其次,政府应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还需要有对农民诉求的极其快速、敏捷的举措和增强特殊群体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在分配上更多地注重以中低收入者为重点更有帮助。

再次,推广社区能力和支持乡村发展的能力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打通一座座村镇之间的桥梁,以便为人民创造福利。

城市二元结构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

城市二元结构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
副教 授
收稿 日期 : 2 ( ) 1 3 - 1 0 - 1 5 基金项 目: 安徽科技学院重点课题 “ 新 型城 镇 化 背 景 下 城 市二 元 结 构 一 元 化 研 究 ” ( S RC2 0 1 3 3 4 0 ) : 国 家社 科 基 金 项 目 “ 网络 流 行 语 对 大 学 生 思想 意 识 的 影 响 ” ( 1 2 B K S 0 8 3 ) ; 教 育部 人 文 社 科 项 目“ 马克思 、 恩 格 斯 农 民转 型 思 想 及 当代 价 值
时都 有可 能 分崩 离 析 , 因此 , 建立 健 全农 民工 群 体社
会 保 障制 度 已迫 在 眉 睫 。社 会 保 障 制度 是 社 会 发展
住 于此 . 但 是 由于 户籍 限制 , 他们 依 旧保 留着农 业 户 口而 无法 真正在城 镇 落地生 根 , 其 身 份 的特 殊性 和地
农 业 经济 是农 村 经 济 发展 的基 石 ,提 高 农业 生
产 效率 是 促进 农 村经 济 发展 和 中 国城 镇 化 进 程 的关
重 庆科 技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1 4 年第 1 期
J o u na r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0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传 统农 业 生 产生 活 ,并 且离 开农 村 在 城市 务 工 的群 体 。他 们 不 以农 业 为谋生 手段 , 其生 活所 得是 在城镇
务 工 的收 入 , 从 事城镇 工人 的工 作 , 同时 又拥 有 农业 户 口 .具 有 双重 的身 份 特征 。我 国正 处在 城 镇 化加 速、 工 业 经济 迅 速发 展 的特 殊转 型 期 , 在这 个 特 殊 时 期, 农 民工 群 体 随着 时代 的变革 应运 而 生 , 成 为促 进 我 国 工业 化 、 城镇 化 的重 要 力量 , 推 动 着 中 国社 会结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摘要:当前,农民如何增收以解决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政府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本文认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治标之策。

本文概述了二元结构理论的发展并分析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和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双重二元结构一、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的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二元经济”的概念最初是荷兰经济学家J-H-伯克在研究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时于1953年在《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其后的许多学者对二元结构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但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则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来的。

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自给自足的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在资本运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人水平等方面这两个部门也存在明显不同,而且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非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

他不仅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而且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型,揭示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消长机制。

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因而二元结构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特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世界上是非常特殊的,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突出。

概括起来主要特点有:(1)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城乡分割,形成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集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透视摘&nbsp要:当前“三农问题”已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三农”问题的重点是农民问题,在农民的所有问题中,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举足轻重。

长期以来在重城轻乡、挖农补工的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残缺不全,有相当一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制之外。

政府必须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的保护,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nbsp农民问题,曾经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现在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尽管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和发动,并且20多年来农村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令人困惑的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问题却越来越突出。

人们已经认识到,农民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现代化进程。

在农民的所有问题中,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举足轻重,决不能掉以轻心,国家必须把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来考虑。

一、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nbsp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年提出的,他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时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包括“现代的”与“传统的”的两个部门,现代部门依靠自身的高额利润和资本积累,从传统部门获得劳动剩余并取得不断发展。

现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来以后,在市场经济调节下,不断通过对传统农业部门的影响,促使传统部门向现代化部门转化,最终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一元化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由于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我们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工业化道路,即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用行政干预手段将城乡分开,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结果过多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大大削弱了农业资本积累、技术革新的实力,窒息了农业的发展后劲。

也就是说,在工业化过程中,原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不仅没有得到改变,而且还被加强了。

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这一非均衡发展模式进行了一些调整,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性质。

&nbsp特殊的重城轻乡政策背景和挖农补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所造成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存在的问题是:(一)二元化格局下的城乡保障差别过大,形成了一定的利益落差,城乡劳动者的境遇很不平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80%的居民住在农村。

但是,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的边缘,有相当一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制之外。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并存着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层次,城镇企事业单位中的就业人员享受着相对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农村广大农民在这方面的情形恰好相反。

我国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家庭保障而缺乏社会保障。

在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中国农村居民除了依靠家庭保障以外,他们还可以通过以社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制度而获得集体保障。

此外,他们也可以获得依靠集体经济资助的合作医疗。

但是,农民的这些保障,无论在保障项目,保障内容和保障水平上,都根本无法与城镇居民所获得的“单位保障制”的保障相提并论。

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传统的集体核算制度被彻底打破,农民成为独立自主的经营单位,农民享受的集体经济保障也由此丧失。

农民陷入了不得不依靠单一的传统家庭保障的困境。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保障问题上,实际上是出现了后退。

&nbsp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从过去的“单位保障制”隐退,但是另一方面,城市社会保障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高。

从城镇整体上讲,城镇居民比过去得到了更可靠、更安全、更平等的社会保障。

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城乡居民间社会保障的不公平状况不仅依然保持,而且有所加强。

据统计,1990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103亿元,其中城市社会保障支出977亿元,占支出总数的88.6%,农村仅支出126亿元。

城市人均413元,农村人均14元,相差将近30倍。

国家财政在卫生事业费中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费1979年为1亿元,1992年下降到了3500万元,仅占卫生事业费的0.36%,农民人均不足4分钱。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实际上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国家将本应平等投向全社会的社会保障资金中的大部分投向了城市,广大农民却无缘享受,其结果是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传统的以家庭和土地为中心的农民保障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使得农民不得不陷入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的境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传统模式很难与时俱进。

从家庭养老方式来看,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独生子女增多,农村核心小家庭迅速增加,家庭规模的缩小,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和养老功能。

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人&nbsp7285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8.2%,并且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

人口学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是14.0%—17.7%。

届时,中国农村将进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跨地区或者城乡迁移的速度和规模也在不断提高,而迁移者大多数是青壮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速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nbsp在农民的社会保障中,土地占有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农民的社会保障实质上是以土地为中心的非正规保障,特别是那些在农村经济和农民的收入来源中,农业所占份额比较大的地区。

在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前,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和统一分配。

这种传统的集体经济体制的长期运行,导致农民缺乏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也严重妨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严重不足。

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赋予了农民对部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的收入,强化了土地的保障功能。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理应得到加强。

但是遗憾的是,土地的保障功能不仅没有得到强化,反而不断弱化,其主要原因是:(1)由于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下滑,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大,使得农业经营的绝对收益越来越低,在有些地方甚至绝对亏本。

(2)农村土地的税费负担越来越重,越来越多的农民视土地为包袱,在许多地方,农民抛荒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此背景下,土地的保障功能无从谈起。

(3)土地的流转价格越来越低,在许多地方,发生土地流转时,转出户不仅不能从土地转让中获益,反而要倒贴转入户一笔资金,经营土地甚至成为农民的绝对负担。

&nbsp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在农民的收入来源中,农业和土地收入的相对重要性将会趋于下降;土地经营的要素成本和机会成本趋于提高,农业经营的比较利益趋于减少。

因此,土地保障的相对作用,也会趋于下降,农民依靠土地保障的局限性,也将趋于增加。

(三)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很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农民社会保障包括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个方面。

农村养老保险从1991年试点到&nbsp2000年底为止,全国有31个省、市、自治区的294个地区、2052个县、32610个乡镇开办,全国参保人数为6172.34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积累总额为195.5亿元,2000年当年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为97.8l万人。

部分地区解决了部分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农村社会保障已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科学、规范、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差甚远,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nbsp首先,层次低,范围小,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国家无法对全体农村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目前,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小范围实施,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内推广,社会保障基金调剂范围较小,医疗保障只是社区化、而不是社会化,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差。

&nbsp其次,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措不足。

以农村社会救济为例,在1999年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主要靠县财政和乡村集体经济投入。

2000年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只规定五保户的供养资金列入农业税附加,而没有规定对特困户救济的资金来源。

由于税费改革使乡镇经费大幅度减少,只靠县财政提供的有限资金不能为所有特困户提供救济,在有些贫困地区,社会救济实际上已陷入了停滞状态。

&nbsp第三,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难以保证保值增值。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资金使用存在风险大、无法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

&nbsp最后,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分散。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是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

条块之间既无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无统一的管理办法,形成“多龙治水”的管理格局。

由于这些部门所处地位和利益关系的不同,在社会保障的管理和决策上经常发生矛盾。

二、国家应该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的保护(一)社会保障作为保证社会经济安全运行的公共措施,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

由于市场提供社会保障的缺陷,应该由政府向全体公民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服务。

而二元结构的城乡社会保障,使得城乡劳动者在社会保障消费上存在着严重的排斥性和竞争性,恰恰与社会保障的性质背道而驰。

此外,农业是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相互交织的弱势产业,我国农民的生产又是以户为单位,具有相当大的分散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风险也在不断提高,这决定了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并且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这种依赖性就越大,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将农民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二)从国民社会保障权利角度来看,获得社会保障的保护是宪法赋予农民的一项权利。

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显然,这里所说的公民也包括农民在内,农民也应向城市居民一样,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时,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应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向他们提供社会保障保护。

退一步讲,即使在社会保障享受程度上有一些差别,但农民至少应该具有保障自己基本生存的权利。

(三)长期以来,农民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nbsp可观的资金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