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急救护理

合集下载

产后出血最急救措施

产后出血最急救措施

产后出血最急救措施定义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24小时内大于500ml的阴道流血。

这是产妇产后并发症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病情之一。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志下,安全的分娩是将产后失血量控制在500mL以下的过程,而大量出血(PPH)则是产后失血量达到1000mL或以上。

出血类型根据出血的来源,产后出血可分为3种:1.子宫颈和阴道出血:出血源在阴道或子宫颈内;2.子宫体不完全收缩出血:出血源在子宫内,产妇子宫不能很好地收缩;3.子宫体完全收缩出血:出血源在子宫内,产妇子宫收缩良好。

最佳护理措施产后出血分娩后的前几小时至24小时内发生,是非常危险的。

及早采取措施和处理,将对患者的治疗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立即采取急救措施1.帮助产妇平静下来,保持呼吸正常,保持环境安静和整洁。

2.让产妇体位上升,同时给其穿上一件清洁干燥的衣服。

3.及早与医疗人员或救护车取得联系。

4.按照医疗人员的指示,尽可能遵循医嘱。

子宫按摩在产后出血的情况下,紧急措施是进行子宫按摩,以帮助子宫收缩并控制出血。

子宫按摩应由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或护士执行,并应立即执行。

在按摩之前,应先清洁产妇的双手,并同时使用止痛剂。

按摩的步骤如下:1.用一只手将产妇的膀胱压实,并将另一只手准备好用于按摩。

2.将另一只手放在下腹部,并将掌心放在子宫右侧。

3.轻轻地按摩右侧子宫,向上按摩至肚脐位置,然后再向下按摩至阴道口处。

4.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子宫完全收缩。

按摩的整个过程应持续至少20分钟。

如果出现疼痛或子宫破裂的迹象,应立即终止按摩。

给予药物药物可以帮助产妇控制出血,并且在病情加剧时,药物也可以及时减轻患者的疼痛。

在一些情况下,一种药物可能不足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或减轻症状,此时可以使用联合药物,同时减轻患者的疼痛,并缓解症状。

给予输液在产后出血的情况下,输液可能包括给予大量的盐水、葡萄糖或其他药物,以补充产妇体内的流失液体和维生素。

输液的目的是维持患者正常生理环境,以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护理产后出血应急预案

护理产后出血应急预案

一、背景产后出血是产妇分娩后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导致产妇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为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1. 成立产后出血应急小组,由产科护士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产科医师、助产士、护士等。

2. 小组成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应急预案1. 早期识别与报告(1)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阴道出血量、宫缩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

(2)医师接到报告后,应迅速到达现场,进行初步评估和处理。

(3)如产妇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急救措施(1)立即给予产妇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2)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进行输血。

(3)遵医嘱给予止血药物,如宫缩剂、止血剂等。

(4)如发生子宫破裂,立即做好术前准备,协助医师进行手术。

(5)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及时报告医师。

3. 持续观察与护理(1)严密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2)做好病情记录,包括生命体征、出血量、输血量、用药情况等。

(3)加强心理护理,缓解产妇紧张、焦虑情绪。

(4)协助产妇进食,保证营养供应。

(5)做好会阴护理,预防感染。

4. 交接班(1)病情稳定后,将产妇送回病房,与当班护士做好病情交接。

(2)详细记录抢救过程,包括用药、输血、手术等。

四、预防措施1. 加强产前评估与检查,对高危产妇进行重点监测。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3. 提高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4. 加强产后出血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

五、总结产后出血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高产科护理质量,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各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严格执行,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产后出血的急救与护理

产后出血的急救与护理

产后出血的急救与护理产后出血是指在分娩后出现的大量阴道流血,通常在产后的24小时内发生。

它是产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产后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和提供适当的护理对于保护产妇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产后出血的急救和护理措施。

一、急救措施1. 立即呼叫医疗救援:产后出血属于紧急情况,需要专业医务人员的及时干预和治疗。

家属或陪同人员应立即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告知情况并请求医疗救援。

2. 维持产妇的体位:在等待医疗救援的过程中,家属或陪同人员应帮助产妇保持平躺位,并将她的腿抬高,以促进血液回流,减少出血量。

3. 压迫子宫:家属或陪同人员可以通过手掌或拳头轻轻按压产妇的下腹部,帮助减少子宫出血。

压迫子宫的手法应当轻柔,避免过度用力。

4. 使用冰袋:将冰袋放置在产妇的腹部,可以有助于收缩子宫血管,减少出血量。

冰袋应用毛巾包裹后再敷在腹部,以免直接接触皮肤引起冻伤。

5. 避免过度活动:产妇在等待医疗救援期间应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加重出血情况。

家属或陪同人员应提供安静和舒适的环境,保持产妇的情绪稳定。

二、护理措施1. 观察和记录:在产后出血急救后,医务人员应对产妇进行持续观察和记录。

包括监测产妇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及出血量的变化情况。

2. 提供补液和输血:如果产妇失血过多,医务人员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输血或静脉补液。

输血和补液可以帮助恢复产妇的血容量,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 给予药物治疗:医务人员可能会给产妇使用药物来帮助止血和收缩子宫。

例如,使用催产素药物可以促使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

4. 提供心理支持:产后出血对产妇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医务人员应给予产妇积极的心理支持,鼓励她们保持乐观的态度,帮助她们应对可能的并发症和后续治疗。

5. 教育和指导:医务人员应向产妇和家属提供相关的教育和指导,包括如何正确处理产后出血的情况,如何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以及在家中如何进行适当的护理和康复。

产后出血急救护理措施

产后出血急救护理措施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一般有观察病情、保持身心愉悦、注意休息、保持卫生、合理饮食等。

建议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有助于身体早日恢复。

1.观察病情:如果存在产后出血的情况,建议每天观察会阴伤口变化、阴道流血的情况,以了解身体的恢复情况。

2.保持身心愉悦:女性应保持身心愉悦,不可过度紧张、忧虑、愤怒,否则可能会使不良的情绪刺激身体,从而引起其他不适。

3.注意休息:如果出现该情况,女性应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不可熬夜或过度劳累,以免加重身体不适,使出血的情况更加严重。

4.保持卫生:女性应保持外阴的卫生,并定期清洁局部,还应勤换内衣内裤,以免细菌滋生而引发炎症,不利于身体的正常恢复。

5.合理饮食:饮食方面应注意食用清淡、营养的食物,而不宜摄入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如火锅、烧烤、冰淇淋等,否则可能会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身体不适。

产后出血的急救与护理

产后出血的急救与护理

产后出血的急救与护理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阴道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或伴随血压下降的情况。

它是妇产科急症之一,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将详细介绍产后出血的急救与护理,以确保产妇的安全。

一、产后出血的急救措施1. 紧急呼叫医护人员:产妇或家属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通知医护人员产妇出现产后出血,提供详细的病情描述和所在位置。

2. 做好产妇的急救准备:确保产妇平躺在平坦的床上,保持呼吸道通畅,松开紧身衣物,保持温暖。

家属可以帮助产妇保持镇静,避免过度紧张。

3. 停止出血的措施:如果出血源可见,可以使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直接压迫出血部位。

如果出血源不明确,可以使用平整的纱布或毛巾进行整体性的压迫,同时提高产妇的下肢高度,以减少出血。

4. 给予输液:在等待医护人员到达的过程中,可以给产妇输注生理盐水或液体,以补充失血过多导致的低血容量状态。

5. 保持产妇的体位:产妇应保持平躺位,避免过度活动,以减少出血。

如果产妇出现晕厥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可将她的头部抬高。

6. 监测生命体征:家属可以使用血压计和体温计等设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7. 安抚产妇情绪:产后出血可能会导致产妇的恐慌和焦虑,家属应通过安抚和陪伴来缓解她们的情绪,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二、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1. 保持产妇的休息:产后出血后,产妇需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减少出血的风险。

2. 监测出血量:护理人员应定期记录产妇的出血量,观察其颜色和质地。

如出血量明显增加或出血伴随异常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

3. 提供适当的营养:产妇需要补充足够的营养,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护理人员应提供均衡的饮食,包括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4. 观察产妇的情绪变化:产后出血可能对产妇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产妇的情绪变化,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5. 定期进行产妇的身体检查: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产妇的身体状况,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并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

2024产后出血的应急预案

2024产后出血的应急预案

•产后出血定义与原因•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现场急救处理流程目录•转运途中安全保障措施•后期康复管理与指导产后出血定义产后出血(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剖宫产者≥1000ml。

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1000ml。

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过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原因分析01020304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产前高危因素产时高危因素产后高危因素030201高危因素识别加强产前检查提高分娩质量积极处理第三产程做好产后观察预防措施概述确保产妇生命安全是首要任务,预案制定应围绕快速、有效止血和救治展开。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科学合理,实用可行分级负责,协同应对持续改进,动态调整预案制定应基于产后出血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和临床实践经验,确保措施科学合理、实用可行。

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和人员的职责与分工,实现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同应对。

根据产后出血的救治效果和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调整预案内容。

应急预案制定原则组织结构与职责划分应急领导小组医疗救治组护理配合组后勤保障组通讯联络机制建立内部通讯联络外部通讯联络资源调配与保障措施物资资源保障人力资源调配经费保障床位资源保障预留一定数量的应急床位,以便在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等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收治。

初步评估与判断询问病史观察症状检查出血量止血措施应用压迫止血子宫收缩剂对出血部位进行直接压迫,如填塞纱布等。

手术止血输血治疗根据产妇出血量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输注红细胞、血浆等血液制品。

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确保输血、输液通畅。

液体复苏补充晶体液、胶体液等,以维持产妇血容量及血压稳定。

输血及液体复苏治疗并发症预防与处理预防感染预防休克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心理支持ABCD评估产妇病情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与接收单位沟通准备急救设备和药品转运前准备工作途中监护与记录要求持续监护产妇生命体征01定期记录转运情况02保持与接收单位沟通03突发情况处理方案出血加重处理呼吸心跳骤停处理其他突发情况处理到达目的地后交接流程与接收单位医护人员交接确认接收单位已做好急救准备A B C D移交相关资料完成交接手续康复期饮食调整建议增加铁质摄入多食用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等,以补充产后出血造成的铁质流失。

17例产后大出血的急救护理体会

17例产后大出血的急救护理体会

17例产后大出血的急救护理体会产后大出血是指产后出血超过500毫升的情况,是产科急诊的一种常见并且紧急的情况。

产后大出血一旦发生,常常危及产妇的生命。

在处理产后大出血的过程中,护士的急救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在日常工作中,我有幸参与了多起产后大出血的急救护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在将与大家分享一下。

在处理产后大出血的急救护理过程中,要做好心理准备。

产后大出血通常情况下都是突发的,危机感极强,护士需要有必要的心理准备,面对突发情况能够沉着冷静应对。

在接到求助电话或者接诊产妇时,要迅速做好心理调整,保持冷静,做好接诊准备,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急救护理工作。

抢救产后大出血的关键是快速反应。

产后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情况,时间非常紧迫,每一秒钟都可能关系到产妇的生命安全。

在处理产后大出血的急救护理工作中,要做到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比如及时给予输液、止血、输血等抢救措施,争取时间,最大限度地挽救产妇的生命。

对病情的全面评估也是急救护理的重要环节。

产后大出血的病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子宫收缩不良、产后子宫破裂、产道损伤等原因导致的。

因此在护理中,护士要全面评估产妇的病情,包括观察出血量、观察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询问产妇的病史和用药情况等,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与其他医护人员的配合也至关重要。

护理是一个团队工作,特别是在处理产后大出血的急救护理过程中更是如此。

在与医生、护理人员、实习生等其他医护人员的配合中,优化资源,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提高抢救产妇的成功率。

产后大出血的护理过程中,及时记录和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在处理产后大出血的急救护理工作中,要及时、准确地做好护理记录,包括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患者生命体征等情况的记录,以及对各项护理措施的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

这不仅有利于医护人员随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也为今后的类似病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产后出血急救知识普及

产后出血急救知识普及

急救中的注意 事项
急救中的注意事项
注意保持患者的体温,避免感染。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 疗措施。
急救中的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过度的止血药物,以 免引起其他不良反应。 在急救过程中保持沟通,与患 者和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
产后出血的常 见并发症
产后出血的常见并发症
贫血: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机体贫血。 感染:由于子宫切口等原因,易导致感 染。
原因: 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包 括子宫收缩不良、子宫切口撕 裂、胎盘残留、子宫破裂等。
产后出血急救 的步骤
产后出血急救的步骤
第一步: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确保 氧气供应。 第二步:迅速检查子宫及其附属器官, 排除胎盘残留等问题。
产后出血急救的步骤
第三步:垫高患者双下肢,提 高腿部静脉回流,减少出血。 第四步: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 体征,包括血压、心率等,及 时发现异常情况。
产后出血的家 庭护理
产后出血的家庭护理
定期复查:产后妇女应定期到医院进行 产后复查,确保康复情况良好。 保持良好的营养:产后妇女应注意补充 营养,保持良好的体力和免疫力。
产后出血的家庭护理
避免过度劳累:产后妇女应避 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休息 。
总结
总结
产后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及时采 取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产后出血的常见并发症
失血性休克:严重的产后出血 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
产后出血的紧 急处理措施
产后出血的紧急处理措施
给予输血:根据患者的失血情况,及时 给予输血,纠正贫血。 药物治疗:使用药物催缩子宫,促进止 血。
产后出血的紧急处理措施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子宫破 裂等情况,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
产后出血急救 知识普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后出血的急救护理
作者:吴德丽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8年第04期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R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8)4-0038-02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并发症,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后出血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1]。

产后出血发生快,来势凶猛,产后密切观察,早期发现,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护措施可减少产后出血并发症及孕产妇死亡率。

我院自2000年-2003年共收治院内外发生的产后出血患者38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0年-2003年,在本院及在院外分娩后产后出血转入院产妇38例。

其中本院分娩32例,院外分娩后产后出血转入院6例。

年龄最小23岁,最大38岁,平均年龄26.8岁。

其中双胎妊娠2例。

分娩方式:剖宫产26例,臀牵引产3例,吸引产3例,顺产6例。

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28例,胎盘因素5例,软产道损伤4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

有妊娠合并症16例,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20例。

2 急救护理
2.一般紧急处理
2.1.取平卧位不用枕头,腿部抬高30°,保证重要脏器供血,供氧,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增加回心血量。

注意保暖和安静,尽量不搬动病人,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1.建立静脉通道患者失血多,血容量严重不足,为把握抢救时机,须迅速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静脉通路。

我们多选择上肢穿刺,因上肢静脉离心脏近,穿刺成功率高,能争取时间[2]。

如周围静脉萎陷穿刺困难,可考虑配合医师做静脉切开,为快速输血输液作准备。

2.1.3 吸氧和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有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表情淡漠等休克先兆者,给予大流量吸氧,以增加血氧含量,保证重要脏器需氧,利于器官功能的恢复,缓解休克症状。

2.1.4 生命体征及尿量的观察尿量是反映生命器官灌注是否足够的最敏感指标。

留置尿管测定每小时尿量,了解肾功变化。

由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数值在出血后短期内改变不明显,故这些化验对早期休克的评估是不可靠的。

我们可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皮肤黏膜、肢体温度、脉率、血压、末梢循环、尿量、尿比重判断有无休克或休克的程度。

视病情正确掌握静脉输液速度,快速输液同时,也应观察患者情况,防止发生急性肺水肿,左心衰竭。

2.密切观察阴道流血量及子宫收缩情况
一般认为,目视估计出血量与实际出血量不相符,往往少50%[3]。

胎儿娩出后,立即将聚血器﹙多采用弯盘或普通用一次性大便器﹚放于产妇臀下,以精确测量出血量以免因错误的低估而丧失抢救时机[3]。

子宫收缩较差或宫缩乏力者,子宫体柔软或触摸不到,可经手按摩子宫底,刺激子宫收缩,从而使子宫壁血窦闭合。

方法:将手置于子宫底部,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作用均匀有节律的按摩。

在按摩过程中将宫腔内积血压出,以免影响子宫收缩,达止血目的。

3 护理体会
3.重视心理支持,提高急救护理效应
在抢救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急的疾病”,还要重视“急的心情”。

护士应运用非语言交流,以从容的态度,熟练的技术,整洁的仪表,稳重的姿态,给患者以信任和安全感。

3.预防护理措施
做好产前产时监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给予恰当的治疗措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3.2.产前监测详细询问分娩史,既往史,定期产前检查,对一些高危妊娠的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前入院观察。

3.2.2产后监测产后出血抢救重要的一环在于及时发现处理,这要靠产房和产科病房工作人员认真细致的观察。

观察产妇宫缩情况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至少
2h,及时发现早期处理。

发现产妇出现口渴、打呵欠、眩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应警惕产妇有无失血性休克的症状。

3.3 组织管理
3.3.建立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

3.3.抢救用物固定,抢救物品、器械完好率达100%。

3.3.3 产科工作人员需掌握各种急救常规、急救技术、急救设备、仪器的使用,保证抢救成功率。

3.4 加强健康教育,促进住院分娩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和孕产妇保健水平之间的关系相当重要。

孕产妇接受的保健水平越底,产后出血不良结局的危险性越高。

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对社会成员进行有关高危妊娠因素的产前保健,住院分娩重要性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另外,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巨大儿的发生不断增加,由于胎儿过大,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长,而致其回缩乏力。

本组病例中,分娩巨大儿者11例,另有双胎妊娠2例,占产后出血总数的
34.1%。

因此加强产前营养宣教,指导产妇合理营养,控制胎儿体重在适度范围,以减少因巨大儿剖宫产及产后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昌菊,陶新陆,丁娟.现代妇产科护理模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4.
[2]陈德俭.失血性休克早期急救要点和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6﹚:265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99~801.
[4]荆铭,潘明明.10年间剖宫产产后出血624例分析[J].上海医学,2000,23﹙7﹚:435
[5]杜秀英,高世芳,张立岩等.忽略性因素致产后出血48例临床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1﹚:76
(收稿日期:2008.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