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概括分析题《人论三题》序言(附答案)
01-高一语文答案

参考答案1.C【解析】材料二只是从理论上反驳材料一中的现象〞错误,材料二不只是从理论上反驳材料一的观点,也从历史和实践中寻求证据证明了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模式确定为差序格局的不合理性,例如在材料二第二段中就提到墨子就倡导“兼爱〞“爱无差等〞,老子主张“一视同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当狗〞等论据。
2.D根据材料二“即便那些“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也会甚至必须建立并实践某些必要的差序格局,无论对内还是对外。
如果理解了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就可以断定,差序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可推测3.C【解析】C项,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国家不分大小远近强弱一律平等的理念,所以不符合差序格局的要求。
4.首先,提出以差序格局描述或概括乡土中国社会格局很难成立的观点;〔2分〕接着,从不同方面论证差序化的普遍性、必要性和先天性〔意思对即可〕;〔2分〕最后,总结全文。
〔1分〕5.①在全球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
②“差序格局〞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长、建构和维系理解得不准确,而且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开展趋势缺乏现实感、敏锐性、弹性和适用性。
③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先天性,注定了这种格局并不会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
〔意思对即可〕6.C【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不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抗目英雄以及英雄事迹〞错,作者只是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文中的指导员、通讯员和青年如女都是抗日英雄。
7. ①踏实、放心,爷爷看到孙女二梅平安回来,提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②乐观、充满信心,在老人眼里,千变万化的云彩变成了抗敌卫国的虎豹、飞马和雄鹰。
〔各2分〕只要写对心理就给分,不分析不扣分。
心理第一点写到的人比拟少。
第二点,答案略放宽,写对解放军战士的赞美钦佩也酌情给分了。
8.①交代了二梅的身世,使二梅的形象更加完整。
2020届威海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威海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很早就针对人类空间的认识过程加以论述,他认为自从人类意识产生后,空间就被对象化。
随着资本主义全球的进程,空间又被资本化、政治化。
历史进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演进,把联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空间引入历史书写之中,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的历史书写中有极具特色的空间观念,“天下观”就是其中之一。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逻辑之下,京师被设定为天下之中,由城墙拱卫,京城之中复有宫城,以居住皇室。
京城周边或曰京兆或日顺天府,再外围则为“直隶”,南京为首都有南直隶,北京为首都有北直隶。
直隶之外为行省。
行省之外为藩属,通过朝贡制度维持联系。
藩属之外则为蛮荒之地。
这种同心圆结构的“空间”,既是地理物理和有形的,也是哲学、文化、历史和无形的。
但是,中国传统的这种空间观念所代表和承载的政治文化、典章制度和生产关系,在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中遭遇了巨大挑战。
在书写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过程中,把中国这个空间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从而把中国历史视为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前辈学人的遵循。
可以说,正是空间观念的改变形成了新的历史书写。
历史研究实践表明,自觉在历史研究和历史书写中突出“空间”要素,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比如,一部世界近代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强行复制其生产关系的历史,也就是资本主义在空间维度上排拒其他形式生产关系、进而改写其他空间政治建构和文化的历史。
所谓“地理大发现”,其本质是欧洲列强在完全陌生的空间中强行复制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乃至国家结构的过程,其结果不仅仅是当地土著和维京人早已“发现”美洲的历史被改写,整个人类近代史的叙述结构和价值取向都被改变。
再进一步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基本依赖工业区和工业生产能力,而中国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落后的大后方支撑全面抗战。
2020年湘潭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湘潭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先生说过,他的小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说过的缘由,但绝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所谓“改造”“生发”就是演义。
一般小说的“缘由”在现实生活中;而历史演义小说所采取的“一端”会直接来源于历史载籍,受到的制约不免要多一点。
历史演义小说总要兼顾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两方面,不断寻找最佳平衡点。
《三国演义》就是这种努力的典型。
凡演义总是虚实相生,以虚带实。
关于《三国演义》书中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权威分析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谓的“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其实这一估计与原书实际严重不合,乃是历史学家的一偏之见——史家对“实”部分的价值很敏感很重视,认为这些作品史学意义不够,而对“虚”的成分较为忽略。
《三国演义》以情节丰富生动取胜,其中好看的故事几乎都是书中虚构的部分。
例如从开头到第七回大抵按史料叙述了汉末黄巾起义之后的纷争,这些纷争头绪纷繁,故事碎乱,作为后续内容的背景铺垫,就小说而言并不怎么好看;当然这也没有办法,此后故事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不得不先作番介绍。
直到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才有了比较具体的情节和好玩的故事。
《三国志·董卓传》和《后汉书·董卓列传》比较详细地写到这一事件,但都没说起王允安排美女间谍实施“连环计”,所谓貂蝉其人,史书中更没提到。
《三国演义》的作者对于史料的取舍和生发,有着很强的主体性。
以关羽而言,有史料说当他随刘备与曹操联攻吕布时,听说投降过来的秦宜禄之妻甚美,打算娶过来。
他将这一非分之想向曹操报告,得到批准,但后来曹操却自己拿过去了。
这个小插曲一般来说是写小说的上好材料,但《三国演义》完全未提。
罗贯中要把关羽塑造成高大完美的英雄。
一度不得已归降曹操又复归于刘备,是关羽一生中的华彩段落,于是作者就此生发开去,大写其事,大力虚构加工来表现关羽德艺双馨的品质。
【最新推荐】材料概括分析题《人论三题》序言(附答案)-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材料概括分析题《人论三题》序言(附答案)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人论三题》序言在我所体会的意义上,真正的人生是从一个人脱离家庭的庇护而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开始的。
当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而不只是家庭的一分子,当人意识到他的处境同其他“人”没有任何两样,他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为自己争得在社会上立足成人的资格,这时候,他的“人生”就开始了。
四十多年前我十六岁,我年轻气盛而义无反顾地奔向山区,应和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歌声。
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把自己奔向人生的决绝从这种虚假的豪情上剥离开来,而这是很多老知青至今还未能做到的。
回想起来,当时的那种决绝正是一个青年在面对自己人生的前途时极可宝贵而又极为正常的冒险精神,是一种生命力的强烈冲动,它给我带来一种走出家庭扑向社会的自豪感,和一种迎接生活的严峻挑战时的激动。
在农村,我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的底层,但我并不能、也并不心甘情愿地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深深体会到鲁迅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决不能走他们所走过和必将重走的人生老路。
我唯一能够和他们不同的就是我有思想。
我开始领悟到,真正的人生就是反思的人生,没有对人生的思考,人的一生和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人就白活了一生。
我在很久以后读到苏格拉底的名言:“没有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感到深获我心。
我的独立思考使我有了我的“自我”,正如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
在孤独中,我看书,将偶尔冒出来的思想整理成“思路”,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有了自己思想的脱胎换骨。
我完全是在自我启蒙。
每天晚上的读和写,是把体验变成思想,变成灵魂的营养。
就这样,我形成了自己的“人格”意识,即一个人的精神独立性。
人之成人的标志就在于他有一个人格,是他作为一个人存在的基础。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文以载道”是哪位古代文论家的主张?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愈答案:D2. “诗言志”最早见于哪部古代典籍?A. 《诗经》B. 《尚书》C. 《易经》D. 《春秋》答案:A3. “文心雕龙”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A. 王勃B. 刘勰C. 杜甫D. 韩愈答案:B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哪位诗人的观点?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B5.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哪位文论家的论述?A. 王夫之B. 刘勰C. 陆机D. 王安石答案:C二、填空题1. 古代文论中的“________”是指文章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统一。
答案:文质彬彬2.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答案:意蕴3. 古代文论中“________”是指文学作品的构思和布局。
答案:章法4.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诗歌创作的一种要求,强调诗歌要抒发真情实感。
答案:真情实感5.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标准,强调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答案:文质兼美三、简答题1. 简述“文以载道”的内涵及其在古代文论中的地位。
答案: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当承载和传达道德理念和思想。
这一观点强调文学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道德教化的工具。
在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被视为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论述“意境”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答案: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诗人通过语言艺术的运用,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富有情感色彩和哲理深度的艺术空间。
意境的营造可以使诗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思考空间,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够产生共鸣和联想,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启迪。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材论》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材论》含答案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2分)材论(宋)王安石①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何也?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以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①以为天下实无材。
此三蔽者,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
□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②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②矣。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然后知骐骥与驽骀③别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③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④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
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
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注]①諰諰然:担心害怕貌。
②蔑:不明。
③驽骀:劣马。
21.可填入文中方框处的一项是()。
(1分)A.则B.而C.盖D.然22.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世上本无人才,只要出现特定的历史契机,人才就会出现。
B.世上本无人才,只有出现特定的历史契机,人才才会出现。
C.人才本来就有,只要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就会发现人才。
D.人才本来就有,只有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才会发现人才。
山东省临沂市东苑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临沂市东苑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
如何解决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这是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现实。
它反映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休戚与共。
在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获得超额利润,并导致巨大的国际贫富差距。
在这一阶段,我赢你输的博弈使发达国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并导致了世界各国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
然而,进入全球化的第二阶段,这种输赢分化的博弈正在衰退,代之而起的是命运与共。
“命运”一词,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指人的生死、贫富、祸福、苦乐遭遇。
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命运与共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如,在经济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迅速传播和扩散,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再如,在政治和社会等层面,西方国家支持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而这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引起的难民潮,却使西方国家本身的治安陷入紧急状态。
所有这些现象都昭示着,输赢分化的全球化时代即将结束,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正在到来。
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阶段,只有相互扶助、相互促进、利益共享,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保安宁。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在全球化新阶段世界利益关系格局的新变化。
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是我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愿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结构。
如,在经济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利益共享,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方利益;各国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搞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
2017版江苏考前三个月高考语文题型攻略文档:第五章

复习要点掌握答梳理概括论述思路题层意准确、层次清晰的要求及要领。
一、请认真研读江苏卷近三年梳理概括论述思路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1.认真研读题干,圈出关键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都要求“简要分析(概述)”“论述层次”,表明考查重点在梳理分析论述类文本的论述思路层次。
(2)“简要分析(概述)”的范围有“本文”或“第×段”,表明命题角度有整体分析全文层次和局部分析某段层次两种。
2.比较高考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现场答案,你发现参考答案有什么特点?考生现场答案与之相比存在什么问题?请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参考答案特点:①语言组织均使用了序数词,如“首先、其次、最后”或“第一层、第二层”等。
②答案要点由文中摘引关键词语与自己的语言组合而成。
③在概括层次要点时有时使用了论述层次专业术语,如2016年答案中的“提出全文观点”“收束全文”等。
④6分题均由3个或4个要点组成。
(2)考生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分析论述层次题难度不大,大部分考生能分析准一到两个层次,问题是有一个层次或一个层次要点概括不准。
如2014年考生现场答案第三个要点“如何达到这一重境界”,很笼统空泛,说明对仅有一句话的最后层次认识不清。
2015年考生现场答案则漏掉了第三个层次,没有注意到段中“有时”所单独指出的内容。
2016年答案中间原本有两个层次,当然,或许可以合为一个大层次,但必须把层次内容概括准确,可惜对于这一点考生现场答案概括得相当笼统,不够准确。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并体悟江苏卷梳理概括论述思路题的审答规范,力避考生现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人论三题》序言在我所体会的意义上,真正的人生是从一个人脱离家庭的庇护而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开始的。
当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而不只是家庭的一分子,当人意识到他的处境同其他“人”没有任何两样,他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为自己争得在社会上立足成人的资格,这时候,他的“人生”就开始了。
四十多年前我十六岁,我年轻气盛而义无反顾地奔向山区,应和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歌声。
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把自己奔向人生的决绝从这种虚假的豪情上剥离开来,而这是很多老知青至今还未能做到的。
回想起来,当时的那种决绝正是一个青年在面对自己人生的前途时极可宝贵而又极为正常的冒险精神,是一种生命力的强烈冲动,它给我带来一种走出家庭扑向社会的自豪感,和一种迎接生活的严峻挑战时的激动。
在农村,我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的底层,但我并不能、也并不心甘情愿地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深深体会到鲁迅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决不能走他们所走过和必将重走的人生老路。
我唯一能够和他们不同的就是我有思想。
我开始领悟到,真正的人生就是反思的人生,没有对人生的思考,人的一生和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人就白活了一生。
我在很久以后读到苏格拉底的名言:“没有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感到深获我心。
我的独立思考使我有了我的“自我”,正如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
在孤独中,我看书,将偶尔冒出来的思想整理成“思路”,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有了自己思想的脱胎换骨。
我完全是在自我启蒙。
每天晚上的读和写,是把体验变成思想,变成灵魂的营养。
就这样,我形成了自己的“人格”意识,即一个人的精神独立性。
人之成人的标志就在于他有一个人格,是他作为一个人存在的基础。
一个有人格意识的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分得清什么是违背自己人生信条的,什么是自己应该万死而不辞的。
缺乏独立的人格意识的人总是喜欢说我从小就受到谁谁的教育,懂得了什么什么道理,如今网络“愤青”们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因而他们很容易成为某种势力的打手。
中国人自古以来把人性归结为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模式的等级名分(礼),而把一切违背这一等级模式的行为直呼为“禽兽”。
从此以后,中国人便无法懂得把人与自然从根本上区别开来的标准和界线究竟是什么,因为血缘关系其实仍然不过是一种自然关系。
中国人只在自然关系内部划分人与兽,因而并不能够真正把人与兽、人性与兽性划分开来。
中国人总是用对待兽的办法来对待人,正如鲁迅所说的,几千年来我们是一个“吃人”的民族,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在精神上将一切人性化的东西都吞噬无遗、化归乌有。
我们自恃“五千年文明”以便将一切装饰得天衣无缝。
惟有当我们在一百年前初次接触到西方启蒙思想的时候,我们才惊异于一个闻所未闻的崭新的视野,这就是西方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的视野。
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在人的生存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人的思想和精神追求对于人生的决定性的意义,这种人生境界是只有当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格意识之后,才能够心领神会的。
正是在两种不同意义上的“人性”的比较中,我开始意识到人类普世价值是不论哪个民族的人性所自然追寻而不可偷换的目标。
(选自邓晓芒《人论三题》,重庆大学出版社,有删改)24.本文围绕着“人”的主题,分了几个层次加以论述,请用关键词的形式概括每层的层旨。
(3分)答:25.文中说“真正的人生是从一个人脱离家庭的庇护而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开始的”,作者为什么这样说?(6分)答:26.作者在行文中引用苏格拉底与鲁迅的用意分别是什么?(6分)答:参考答案:22.AD(A.“宝玉挨打”情节在第33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而《秋窗风雨夕》相关情节在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写初秋雨夜黛玉因宝钗关心备至来看望她,从而深感往日因多心猜忌而造成了与宝钗、宝玉之间的情感隔阂,懊悔不已,继而又哀伤与宝玉姻缘前途迷茫,加之窗外雨打竹摇凄凉异常,乃悲从心生,作凄苦哀怨的《秋窗风雨夕》。
D.夏瑜和N先生不符合“国民性”批判的主题。
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全对得5分)23.(1).甲、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
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统治时期;乙、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
(每点1分,共6分)(2). (1)(4分)参考答案:理由有二。
一是宝钗所送之物全是黛玉家乡之物,一时触物伤情。
(1分)二是东西是宝钗哥哥给的,使她想起自己父母双亡,无兄无弟的悲惨境遇,(1分)勾起了黛玉寄人篱下、无人疼爱的忧愁。
(1分)表现了黛玉多愁善感、抑郁寡欢的性格特征。
(1分)24.人生,人格(写“自我”不给分,全文的“人”的主题都是关于“自我”这一命题的,应该细化。
而行文中“就这样”三字具有小结的作用,应该一此句之后的内容为重),人性。
(每词1分)25.①走出家庭才能使自己意识到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为自己在社会上争得立足成人的资格;②走出家庭富有冒险精神和自豪感,才能接受生活严峻的挑战;③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学会反思自身、思考人生。
(每点2分)26.引用苏格拉底是为了证明“思考”在人生中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与自己的成长经历相吻合(2分);引用鲁迅,第一次是为了阐述自己年轻时生活环境的压抑,由此而引发了作者的相关反思(2分);第二次是为了论证传统文化中压抑人性的不良传统,与下文谈到的西方文化“视野”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