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11逆转多药耐药人胃癌细胞株对多柔比星的耐药
多柔比星诱导白血病细胞耐药产生的机制研究

多柔比星诱导白血病细胞耐药产生的机制研究秦茹娟;许文林;周磊磊;唐华容;沈慧玲;王法春【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7(017)001【摘要】目的:观察多柔比星诱导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产生耐药的规律,初步探讨耐药产生的机制.方法:在设定的浓度梯度和作用时间下,用多柔比星处理K562细胞,采用RT-PCR法测定mdr-1基因及其他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r-1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P-gp)的表达水平,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Survivin的表达.结果:多柔比星在体外能诱导K562细胞产生耐药性,随着多柔比星作用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K562中mdr-1及P-gp的表达逐渐上调,MRP,Topo Ⅱ,YB-1和NF-kappaB基因的表达亦有改变,GST则无明显变化,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及其编码的蛋白在耐药产生过程中表达亦上调.结论:多柔比星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诱导K562细胞产生耐药,多种耐药相关基因参与诱导耐药的形成,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亦是其耐药形成机制之一.【总页数】5页(P38-42)【作者】秦茹娟;许文林;周磊磊;唐华容;沈慧玲;王法春【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江苏,镇江,212002;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江苏,镇江,212002;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江苏,镇江,212002;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江苏,镇江,212002;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江苏,镇江,212002;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江苏,镇江,212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相关文献】1.内质网应激激活P38通路诱导胃癌细胞对多柔比星产生耐药 [J], 邢文英;翟文龙;冯若2.FasL抗体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ADM)多柔比星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J], 郑天荣;周冬梅;谢佐福;卢林;林声3.氟哌啶醇对人红白血病耐多柔比星细胞株多药耐药性的逆转及其机制 [J], 周京红;吴德政4.阿法替尼增强耐药性卵巢癌细胞对多柔比星化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J], 余娟娟;贾瑞诺;周小燕;田晓予5.五味子乙素逆转乳腺癌细胞多柔比星耐药的机制研究 [J], 朱文芳;林金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药结合对胃癌多药耐药的逆转和诱导凋亡作用(精)

中西药结合对胃癌多药耐药的逆转和诱导凋亡作用【摘要】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对人胃癌多药耐药细胞SGC??7901/ADR的逆转和诱导凋亡作用. 方法:以斑贞1号和/或氟尿嘧啶(5??FU)为阳性对照组,采用MTT法观察斑贞1号与5??FU,川芎嗪(TMP)联合对SGC??7901/ADR细胞的逆转及杀伤作用. 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各药物组细胞周期的变化. 光镜和电镜观察药物联合前后SGC??7901/ADR细胞形态结构变化. 结果: TMP明显提高SGC??7901/ADR细胞对斑贞1号+5??FU的敏感性,逆转倍数为10.39倍. 细胞毒作用为:斑贞1号+5??FU+TMP>斑贞1号+5??FU>斑贞1号>5??FU(P<0.01). FCM分析证明3种药物联合与对照组相比可将细胞阻滞在DNA合成前期和静息期??G0/G1期(P<0.05). 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到癌细胞体积变小,胞体全面变圆皱缩及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 结论:中西药结合对SGC??7901/ADR细胞有较强的逆转和诱导凋亡作用,为当前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胃肿瘤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逆转调亡0引言化疗在胃癌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疗效差,主要是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了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1-2]. 解决MDR主要方法,一是寻找对MDR细胞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二是通过增加细胞内药物浓度而逆转MDR. 但多数逆转剂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较中医或西医单独应用疗效佳,但对多药耐药肿瘤细胞是否有逆转作用,报道甚少. 我们观察中西药结合(斑贞1号+5??FU+TMP)对SGC??7901/ADR细胞MDR的逆转及诱导凋亡作用.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人胃癌多药耐药细胞株SGC??7901/ADR细胞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研究所惠赠. TMP注射液,北京永康药业有限公司产品. 5??FU注射液,南通精华制药有限公司产品. 阿霉素(ADM)注射液,汕头经济特区明治医药有限公司产品. 斑贞1号合剂(斑蝥0.06 g,露蜂房12 g,山茱萸,女贞子各15 g),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制备,含原药200 g/L. RPMI1640,美国Gibco公司产品. MTT,DMSO,胰蛋白酶,美国Sigma公司产品. 新生小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生物研究所产品. 流式细胞仪试剂盒,Exalpa公司产品. 倒置显微镜,重庆光学仪器厂产品. 酶标仪,美国Biotek公司产品. 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产品. Hitachi750透射电镜,日本日立公司产品. 1.2方法将SGC??7901/ADR细胞置于含1.0 mg/L ADM,100 mL/L新生小牛血清,100 kU/L青霉素,100 mg/L 链霉素的RPMI1640细胞培养液中,37℃,50 mL/L CO2饱和湿度孵箱内培养. 实验两周前培养于不含ADM的细胞培养液中. 取对数生长期的SGC??7901/ADR细胞,以5×107/L接种于96孔板上,培养24 h,实验孔按下列分组加入药物:(1)空白对照组,(2)阴性对照组,(3)5??FU组(10~105μg/L),(4)斑贞1号组(10~105μg/L),(5)斑贞1号(10~105μg/L)+5??FU(10~105μg/L)组,(6)斑贞1号(10~105μg/L)+5??FU(10~105μg/L)+TMP(终浓度300 mg/L)(参照临床用量的血峰浓度设定实验药物浓度). 各浓度设5个平行孔,培养48 h,加入5 g/L MTT 20 μL,作用4 h后加入DMSO150 μL,摇床摇匀,以酶联免疫仪490 nm波长测定各孔吸光度A值[3]. 光镜下动态观察并拍照. 计算不同浓度下细胞的存活率SR[4][SR=(实验组A值/对照组A值)×100%]、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逆转倍数RI(RI=单独用药IC50/联合逆转剂后IC50). 1.2.1细胞周期的分析收集经过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的SGC??7901/ADR细胞,PBS洗涤后,700 mL/L冷乙醇固定过夜,离心去乙醇,加入10 mg/L RNA酶溶液及碘化丙啶(PI)染液,黑暗避光37℃水浴20 min,经特制的尼纶网滤器过滤(冰上操作)于检测管内,上流式细胞仪检测DNA含量和细胞周期,资料用Cellquest软件进行分析. 1.2.2细胞形态变化将SGC??7901/ADR细胞以5×107/L传代4瓶,2瓶对照,2瓶用药. 孵育24 h后,用药组加入斑贞1号(终浓度0.5 mg/L)+5??FU(终浓度0.5 mg/L)+TMP(终浓度300 mg/L)共4 mL,对照组更换培养液4 mL. 培养48 h后收集胰酶消化脱壁细胞,25 g/L戊二醛预固定,继用20 g/L俄酸固定,经梯度酒精脱水后用EPON812包埋,制作超薄切片(600 A),染色按常规处理,经醋酸钠和柠檬酸铝双染后,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并拍照.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用x±s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GC??7901/ADR细胞的逆转和细胞毒作用300 mg/L TMP与斑贞1号和5??FU联合可增强SGC??7901/ADR细胞对斑贞1号+5??FU的敏感性,逆转倍数为10.39倍,使其杀瘤效果增强. 对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依次为:斑贞1号+5??FU+TMP>斑贞1号+5??FU>斑贞1号>5??FU(P<0.01,表1). 光镜下可见中西医结合组癌细胞体积变小,胞体全面变圆皱缩,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图1). 表1中西药联合对SGC??7901/ADR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略)bP<0.01 vs 5??FU组和斑贞1号+5??FU组. A: 阴性对照组; B: 斑贞1号+5??Fu+TMP组. 图1SGC??7901/ADR细胞形态倒置显微镜×400(略)2.2细胞周期分析中西药结合组可使SGC??7901/ADR细胞周期明显阻滞在DNA合成前期和静息期??G0/G1期,进入S期细胞减少,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和有丝分裂(P<0.05),诱导其凋亡(表2). 2.3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对照组癌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大而不规则,核质比例大,核内异染色质较细,均匀分于核膜内侧,核仁1~2个,清晰可见,细胞质较少(图2A). 用药组癌细胞发生皱缩,胞膜表面微绒毛和伪足消失. 核缩小,核质比例小,部分细胞呈现典型凋亡改变,核固缩成球形或新月形或呈波纹状或折缝样,核仁消失,胞质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出现空炮变性,继之细胞出泡,小泡脱落,大量凋亡小体形成(图2B). 表2药物对肿瘤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略)A: 对照组×4000; B: 用药组×5000.图2SGC??7901/ADR细胞超微结构(略)3讨论MDR是指肿瘤细胞接触一种化疗药物并产生耐药性,同时对其他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的化疗药物具交叉耐药性[5]. 5??FU是主要治疗胃癌化疗药物之一,本课题组先前已证实了SGC??7901/ADR细胞对5??FU具有耐药性,相对耐药性为97.49. 同时在寻找高效低毒的逆转剂研究中,也证实了TMP较维拉帕米(VP)有较强的逆转作用. 然而肿瘤细胞的MDR是由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到多种转运蛋白的改变、解毒系统的激活、凋亡通路的改变、DNA修复系统的增强等,特别是多种转运蛋白共同转运一种抗癌药形成的耐药性是导致目前的逆转只能部分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许多研究表明[6],中西药有机结合使用,可互相取长补短,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 因此,有计划、合理地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便成为逆转MDR,诱导癌细胞凋亡,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传统中医认为胃癌病机要点为脏腑阴阳失调,痰浊瘀毒,积聚凝结,胃腑壅塞,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多采用杀毒化瘤、补气养血之法. 斑贞1号具有扶正祛邪,抑癌抗癌的作用. 本课题结果表明,TMP可以明显提高SGC??7901/ADR细胞对斑贞1号和5??FU的敏感性,三种药物联合与对照组相比对SGC??7901/ADR细胞有较强的逆转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使胃癌耐药细胞出现了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使细胞阻滞在??G0/G1期. 其机制是否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胞质骨架微管和微丝结构,引起骨架异常,导致有丝分裂紊乱?或是影响多药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功能?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诱导凋亡?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通过对斑贞1号联合5??FU及TMP对胃癌耐药细胞的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将会为胃癌多药耐药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参考文献】[1] Lopes EC, Scolnik M, Alvarez E, et al. Modulator activity of psc833 and cycloporin??A in cincristine and doxoubic in selected multidrug resistant murine leukemic cells[J]. LeuK Res,2001,25(1):85-93. [2] Shiraki N, Okamura K, Tokunaga J, et al. Bromocriptine reverses P??glycoprotein??mediated multidrug resistance in tumor or cells[J]. Jpn J Cancer Res, 2002,93:209-215. [3]司徒镇强,吴军正. 细胞培养[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0:186-187. [4] Britton RA, Green JA, Warenius HM. Cellular glutathione(GSH) and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 activity in human ovarian tumor biopsiesfollowing exposure to alkylating agents[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1992,24(3):527-531. [5] Baldini N.Multidrug resistance:a multiplex phenomenon[J]. Nat Med,1997,3(4):378-380. [6]布立民,韩英. 逆转胃肠道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J]. 实用癌症杂志,2002,18(1):105-107.。
肿瘤的多药耐药及其逆转剂研究进展

肿瘤的多药耐药及其逆转剂研究进展综述安徽省肿瘤医院桂留中化疗仍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然而肿瘤细胞的耐药常使化疗最终失败。
根据肿瘤细胞的耐药特点,耐药可分为原药耐药(Primary drug resistance,PDR)和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PDR只对诱导药物产生耐药而对其他药物不产生交叉耐药性,如抗代谢药类;MDR则是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产生抗药性的同时,对其他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肿瘤药产生交叉耐药性。
MDR的表现十分复杂,既可有原发性(天然性)耐药,也可有诱导性(获得性)耐药;还有典型性和非典型性耐药之分。
由于MDR给化疗带来了困难,近年人们对其产生的机制以及试图寻找逆转剂做了大量的工作。
本文简介MDR产生的机制并着重介绍近年逆转剂的研究进展。
1.MDR产生的机制1.1膜糖蛋白介导的机制1.1.1 P-gp与MDR 1976年Ling等首先在抗秋水仙碱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株上发现了一种能调节细胞膜通透性的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因其相对分子量为170kd,又称P-170。
P-gp主要分布在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中,在人类正常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肾上腺、肺脏、胃肠、胰腺等组织中表达较高,而在骨髓中表达较低。
P-gp属于ATP结合盒家族的转运因子,其生理功能为在ATP供能下将细胞内的毒性产物泵出细胞,对组织细胞起保护作用。
P-gp由mdr1基因编码产生。
人类mdr1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长臂2区一带一亚带(7q21.1)。
1986年,Gros将编码P-gp的mdr1cDNA直接转染敏感细胞后,转染细胞表现出完全的MDR表型,从而提供了P-gp能够导致多药耐药的有力证据。
现已证明,许多肿瘤原发性或获得性耐药均与P-gp过量表达有关。
P-gp随mdr1基因扩增而增加。
P-gp有多个药物结合位点,因而具有多种药物泵出功能,不过其底物多为天然性抗癌药如长春碱类、蒽环类、紫杉醇类和鬼臼毒素类等。
逆转肿瘤多药耐药临床试验研究进展

逆转肿瘤多药耐药临床试验研究进展
刘文哲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年(卷),期】1997(24)5
【摘要】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性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耐药逆转剂
有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作用。
肿瘤多药耐药的逆转已经开始了临床试验。
本文对耐药逆转剂的临床试验研究作了综述,并说明了在实施临床试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页数】2页(P262-263)
【关键词】肿瘤;多药耐药性;逆转试验;药物疗法
【作者】刘文哲
【作者单位】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3
【相关文献】
1.肿瘤多药耐药基因p-糖蛋白及其耐药逆转的研究进展 [J], 穆宝忠;隋秀芳
2.用99Tcm-MIBI在体外评价肿瘤细胞多药耐药逆转剂逆转细胞多药耐药的效果[J], 李娜;李亚明;刘云鹏;刘静
3.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及逆转策略研究进展 [J], 王琳;刘光明;王卓
4.逆转肿瘤多药耐药临床试验研究进展 [J], 刘文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肿瘤多药耐药性产生机制及其逆转的研究现状

肿瘤多药耐药性产生机制及其逆转的研究现状巫蒙;王梅【摘要】肿瘤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它的防治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在肿瘤治疗中,手术治疗、放疗、化疗是最传统的3种治疗方案,其中化疗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有些肿瘤在经历了最初有效化疗后,仍难免复发,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了多药耐药性.合理的联合化疗虽能最大限度发挥细胞毒作用,但都可因多药酎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出现而宣告失败.因此,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已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就这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其逆转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1(017)021【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肿瘤;多药耐药性【作者】巫蒙;王梅【作者单位】642357,四川省安岳县石羊镇中心卫生院外科;642357,四川省安岳县石羊镇中心卫生院外科【正文语种】中文肿瘤是机体遗传和环境致癌因素以协同序贯的方式使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包括多个癌基因的活化与抑癌基因的二次失活,是正常细胞不断增生转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长期多阶段多基因改变累积的过程,具有基因控制和多因素调节的复杂性[1]。
在肿瘤治疗中,手术治疗、放疗、化疗是最传统的3种治疗方案,其中化疗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有些肿瘤在经历了最初有效化疗后,仍难免复发,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了多药耐药性。
合理的联合化疗虽能最大限度发挥细胞毒作用,但都可因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出现而宣告失败。
MDR是指肿瘤细胞接触一种抗肿瘤药物后,产生对多种结构不同的、作用机制各异的其他抗肿瘤药的耐药性。
MDR是目前肿瘤细胞免受化疗药物攻击的最重要的细胞防御机制,涉及临床常用的多种抗肿瘤药物,是肿瘤成功化疗最严重的障碍之一,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食管癌、乳癌、小细胞肺癌、肝癌、结肠癌、肾癌、子宫癌、脑瘤、纤维肉瘤、神经母细胞瘤以及宫颈癌等面临严重的MDR问题。
CQ11逆转多药耐药人胃癌细胞株对多柔比星的耐药

CQ11逆转多药耐药人胃癌细胞株对多柔比星的耐药吴达龙;睢凤英;张成文;吕焕章【期刊名称】《数理医药学杂志》【年(卷),期】2009(22)1【摘要】目的:探讨氯喹衍生物CQ11对耐长春新碱(vincristine, VCR)人胃癌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细胞株SGC7901/VCR的耐药逆转作用. 方法:将SGC7901和SGC7901/VCR细胞分别与各种浓度的多柔比星(doxorubicin, DOX)和/或CQ11在体外共同培养,采用MTT法检测其细胞毒作用;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DOX蓄积量.结果:SGC7901/VCR细胞对DOX的耐药程度是SGC7901细胞的37.5倍.1.0、2.5 和 5.0 mol/L的CQ11分别使DOX对SGC7901/VCR细胞的敏感性分别增加到2.2倍(P<0.01)、5.5倍(P<0.01) 和14倍(P< 0.01).DOX蓄积实验表明,CQ11能显著增加SGC7901/VCR细胞内DOX 蓄积,而对SGC7901细胞内DOX蓄积无明显影响.结论:通过增加细胞内DOX蓄积量,CQ11在体外能有效逆转SGC7901/VCR细胞对DOX的耐药性.【总页数】3页(P67-69)【作者】吴达龙;睢凤英;张成文;吕焕章【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学院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嘉兴,314001;浙江省嘉兴学院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嘉兴,314001;浙江省嘉兴学院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嘉兴,314001;北京市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药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2【相关文献】1.甲基莲心碱逆转人胃癌细胞株多药耐药性 [J], 石书红;张辉;庄英帜;曹建国2.氟哌啶醇对人红白血病耐多柔比星细胞株多药耐药性的逆转及其机制 [J], 周京红;吴德政3.本芴醇衍生物LY980503逆转人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株MCF/DOX对多柔比星的耐药性 [J], 吴达龙;吕焕章;黄丰;尹立新;万永玲;郭军华;吴德政4.氯喹衍生物CQ11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株MCF/DOX对多柔比星的耐药性[J], Dalong Wu;Shirong Ma ;Fengying Sui ;Chengwen Zhang ;LixinYin ;Huanzhang Lu5.红霉素逆转人胃癌细胞株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J], 葛成华;王世伟;乔世铭;顾文军;潘芳芳;林言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癌的药物耐药机制和逆转方法

胃癌的药物耐药机制和逆转方法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胃癌的药物耐药机制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胃癌的药物耐药机制,以及当前已知的逆转方法。
一、胃癌的药物耐药机制1.1 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胃癌细胞中的一些关键基因可能发生突变,导致药物的增敏作用降低或失去。
例如,胃癌细胞中常见的突变基因包括ErbB2、EGFR和KRAS等。
这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影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从而使药物的有效性降低。
1.2 ABC转运蛋白介导的耐药性ABC转运蛋白家族是一组与细胞外物质转运相关的蛋白质,在胃癌细胞中也普遍表达。
这些蛋白能够通过主动转运将药物从细胞内排出,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从而减少药物的疗效。
1.3 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上皮-间质转化(EMT)是胃癌细胞发生转变为具有干细胞特性的间质样细胞的过程。
EMT的发生可以导致胃癌细胞对药物产生耐药性。
EMT会改变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使细胞更具侵袭性和耐受性,从而减弱药物对胃癌细胞的作用。
二、胃癌药物耐药逆转方法2.1 靶向药物联合应用针对不同的耐药机制,可以采取靶向药物联合应用的策略。
通过联合应用多个靶向药物,可以同时抑制不同机制导致的耐药性,增加药物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例如,目前已经证实,联合使用HER2抑制剂和EGFR抑制剂对于具有HER2基因突变和EGFR基因突变的胃癌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2.2 药物修饰与结构优化对于已知的耐药机制,可以通过药物修饰与结构优化来提高药物的有效性。
例如,可以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改良,增加其与肿瘤细胞靶点的亲合力,提高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量,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2.3 免疫疗法的应用免疫疗法作为胃癌治疗的新兴领域,已经显示出对某些耐药性高的胃癌具有疗效。
免疫疗法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促使免疫细胞杀灭肿瘤细胞。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已经被应用于胃癌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逆转多药耐药的实验操作步骤

逆转耐药性的实验步骤: (孵育时间为48h)多柔比星也叫阿霉素
1.各种给药组(多柔比星组,多帕菲,空白制剂,多西胶束制剂)对MCF-7和MCF-7/ADR细胞株
的IC50值
2.多帕菲组,空白制剂,多西胶束制剂对MCF-7和MCF-7/ADR细胞株,细胞存活率达到
90%以上的剂量
3.联合培养:针对MCF-7和MCF-7/ADR细胞株,多帕菲组,空白制剂,多西胶束制剂加入
存活率90%以上的剂量(比如设4个浓度梯度,并固定此浓度,调节多柔比星的浓度,计算多柔比星的IC50值),孵育1h后,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多柔比星溶液(浓度设定范围应在其IC50值以下,必须包含IC50这一浓度,可以再加一个高一点的浓度)
注意:药物联合时,配制终浓度的阿霉素时,要从母药中只取一次,减少取药多次造成误差;每一次筛药,板子上都要设空白组、单独加药阿霉素组、单独加逆转剂药物组。
4.计算耐药倍数和逆转指数。
耐药倍数=耐药细胞IC50/敏感细胞IC50;逆转指数=使用逆
转剂前IC50/使用逆转剂后IC50。
耐药倍数,是分析耐药细胞耐药性的。
实验中用到的是逆转倍数(对耐药细胞叫做逆转倍数=使用逆转剂前IC50/使用逆转剂后IC50);增敏倍数(联合剂与阿霉素联合对敏感细胞的增敏倍数=使用联合剂前IC50/使用联合剂后IC50)。
比较这两个倍数,如果都大于1(我们一般看逆转倍数至少在2以上才有效,越大越好),且逆转倍数更大,说明具有逆转耐药的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增敏作用。
如果两个倍数一样,说明你的药物只具有增敏作用。
如果增敏倍数为1,逆转倍数大于1(我们一般看逆转倍数至少在2以上才有效,越大越好),说明你的药物具有逆转耐药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Q11逆转多药耐药人胃癌细胞株对多柔比
星的耐药
作者:吴达龙睢凤英张成文吕焕章
【摘要】目的: 探讨氯喹衍生物CQ11对耐长春新碱(vincristine, VCR)人胃癌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细胞株SGC7901/VCR的耐药逆转作用。
方法:将SGC7901和SGC7901/VCR细胞分别与各种浓度的多柔比星(doxorubicin, DOX)和/或CQ11在体外共同培养,采用MTT法检测其细胞毒作用;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DOX蓄积量。
结果:SGC7901/VCR细胞对DOX的耐药程度是SGC7901细胞的37.5倍。
1.0、2.5 和 5.0 mol/L的CQ11分别使DOX对SGC7901/VCR细胞的敏感性分别增加到 2.2倍(P<0.01)、5.5倍(P<0.01) 和14倍(P< 0.01)。
DOX蓄积实验表明,CQ11能显著增加SGC7901/VCR细胞内DOX蓄积,而对SGC7901细胞内DOX蓄积无明显影响。
结论:通过增加细胞内DOX蓄积量,CQ11在体外能有效逆转SGC7901/VCR细胞对DOX的耐药性
【关键词】多药耐药; 氯喹; 胃癌; 逆转剂
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指肿瘤细胞一旦对某种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同时对其它结构上无关、作用机理各异的抗肿瘤药物也产生交叉耐药性[1]。
MDR是一种独特的广谱耐药现象,
是导致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许多天然来源的抗肿瘤药物如长春新碱(vincristine, VCR)、紫杉醇等及蒽环类抗癌抗生素如多柔比星(doxorubicin, DOX)、柔红霉素都极易发生MDR[1~3]。
MDR主要的耐药机理为多药耐药基因mdr1扩增及其蛋白产物P-糖蛋白(permeability glycoprotein, Pgp)过表达。
作为一个ATP依赖性的药物转运泵,Pgp能主动将疏水性抗肿瘤药物泵出胞外, 从而减少细胞内药物蓄积, 增加药物外排[3]。
MDR逆转剂,如维拉帕米和环孢菌素A,能与Pgp结合,抑制Pgp的药物外排功能,增加耐药细胞内抗肿瘤药蓄积,从而恢复细胞对抗肿瘤药的敏感性。
然而,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上述肿瘤MDR逆转剂由于体内毒性大,体内难以达到有效逆转浓度[3]。
因此积极寻找高效低毒的新型MDR逆转剂,已成为肿瘤MDR研究的热点。
氯喹 CQ11
图1 氯喹和氯喹衍生物CQ11的化学结构
CQ11是以抗疟药氯喹的结构母核为基础, 经侧链改造而获得的新化合物(化学结构见图1),由本课题组合成。
本研究以耐VCR人胃癌MDR细胞株SGC7901/VCR为体外模型,研究CQ11对SGC7901/VCR 细胞的体外MDR逆转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和试剂
CQ11由本课题组自行合成, 以二甲亚砜(dimethylsulfoxide , DMSO) 溶解。
MTT和DOX购自Sigma公司。
1.2 细胞培养
SGC7901细胞和SGC7901/VCR细胞(将SGC7901细胞在含浓度不断递增的VCR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所获得的耐药细胞株)均由本室保存[4],细胞均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在37℃、5% CO2孵箱中培养。
SGC7901/VCR在含0.80 mol/L VCR培养液中稳定生长, 在正式实验前2周撤去VCR。
1.3 细胞存活率测定
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毒作用[4]。
取生长旺盛SGC7901和SGC7901/VCR细胞,稀释后接种于96孔平底培养板中(每孔含4.0×103 细胞),置CO2培养箱中培养。
接种24 h 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DOX 和/或 CQ11,使液体总量达到每孔200μL; 继续培养72 h,弃去培养液,每孔加MTT10μL (5.0 g/L in PBS), 培养4 h, 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