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科技发展

我国的科技发展
我国的科技发展

一、背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1987年10

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其中在科技方面基本特征为:从

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来看,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同时要追求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这就要求重视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的文化知识素质特别是提高大众的综合素质。

我国当前科技发展水平的不足,这反映了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较大差距,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必须有高度紧迫感,推进科技创新,形成创新体系.

二、背景及一般概括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在20世纪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更使得生命科学技术成为21世纪高新科技的主流。由于生命科学技术能够揭示生物构造和遗传的秘密,对于促进人口与健康、农业高新技术、生态环境、食品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延续了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迅猛发展势头。到2008年,在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当中,生命科学已经连续3年占据60%以上的份额。以2008年为例,十大科技进展中属于生命科学范畴的内容是:细胞重新编程“定制”细胞系;癌症基因名单扩充;观察蛋白质的工作;观察发育胚胎内部细胞的工作;“好脂肪”的工作方式的阐述(真实的科学含义是棕色脂肪细胞的发育过程以及与肌肉细胞的关系);更快、更廉价的基因组测序能力的发展。

三、基本特征及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分析

尽管人们对科学进展的重要性排名会有一定的分歧,但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已经充分显示出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现代生命科学在整个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二是生命科学的发展对高新技术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强;三是以基因组学为代表的组学研究引领生命科学的发展,全面改变生命科学的面貌。随着测序能力的不断提高,生命科学即将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新时期,并进而极大地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

1.现代生命科学在整个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到2008年,生命科学已经连续3年占据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的六成以上份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命科学在当代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地位。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沃森(J.D.Wat-son)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Crick)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是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这一刻起,生命科学进入到了精确、定量、实证和理论不断完善的新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生命科学与技术不断地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目前,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得到更加高效的药物、高产抗逆的作物品种以及其他工业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工程菌种等;人类可以通过核移植技术实现动物的无性生殖即动物克隆;干细胞技术为人类器官移植等医疗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现代生命科学在医药卫生、粮食与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新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各领域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各国政府和学术组织无不十分重视生命科学的发展。根据笔者统计,在过去7年中,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资助比例中,生命科学的资助比例分别占总资助比例的27.1%和35.08%,远高于其他6个领域的资助比例。在

中国科学院各专业局的设置中,只有生命科学与技术局是以学科领域划分和命名的,这也显示出中国科学院对生命科学的重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政府科技预算中,除国防开支以外,投入生命科学研究与开发的经费都达到或接近科技总投入的50%左右。除了政府投入以外,期刊数量和人才贮备也显示了生命科学发展的强劲势头。根据对美国ISI(科学情报研究所)最新发布SCI(科学引文索引)源期刊有关资料统计,影响因子前20位的期刊中,生命科学期刊占17种,物理学1种,其他2种为综合性期刊《自然》和《科学》。有资料显示:在美国科学院2277名院士当中,与生命科学相关的院士(生物、医学类)为1081人,占总院士人数47%,这个数字在英国皇家科学院为40%,在中国科学院占20%。有学者关于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预言,看来已经变成了现实。

2.当代生命科学的另一个特征是生命科学对高新技术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强

一般认为:科学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是目标驱动和好奇心驱动,事实上,对完美技术的追求也会在不经意间带动科学的发展,有时会彻底地改变一个学科的面貌。

在科学史上,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实证论据来自弗兰克林和威尔金斯的X光衍射图,其根本的发展契机得宜于X光衍射技术的发展。获得192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瑞典科学家斯维德贝里(T.Svedberg)研制出第一台超速离心机,这项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对蛋白质的研究。1986年德国科学家鲁斯卡(Ernst Ruska)因研制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而与他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正是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导致细胞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34年里奥·居里(Curie)首次得到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并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同位素示踪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并给生命科学带来了重大突破。瑞典科学家蒂塞利乌斯(A.W.K.Tiselius)发明了电泳分离法,这项技术成为以后分析蛋白质组成和顺序的重要方法。英国科学家马丁(A.J.P.Martin)和辛格(R.L.M.Synge)合作发明了快速而经济的分配层析色谱分析技术,为此他们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项技术使医学和生物学的面貌发生了一次广泛的改变。获得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美国科学家利比(W.F.Libby)发明了放射性‘4C测年技术,这项技术为古生物学和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手段。美国科学家豪普曼(H.A.Hauptman)和卡尔(J.Karle)合作改进了晶体的X 射线衍射研究法,为此获得了198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项技术极大地推进了晶体结构的研究,特别是对大分子生物物质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开始建造用于蛋白质结构研究的同步辐射和核磁共振谱实验装置。这使得蛋白质结构被阐明的数量急剧增加,而蛋白质结构的全面了解将使人类全面理解生命功能。

在2008年《科学》杂志推选的十大科学进展当中,技术对科学的驱动作用显露无疑。如对Mutlα蛋白的构想变化的直接观察得益于原子力显微镜的使用;另一种新型显微镜图像录制技术利用激光束对活标本进行扫描,抓拍了实时图像,并利用大规模的计算能力来分析录下来的细胞运动。这些让人类能看到以前所不能看到的技术发明,帮助人们直观地理解复杂的生命现象。“更快、更廉价的基因组测序能力的发展”作为十大科技进展之一,更加明白无误地说明技术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进步,也为科学的进步打开了大门。

基因组学的开路先锋是带有传奇色彩的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以及他所发明的链末端终止法测序技术。这套技术其实是PCR(聚合酶链反应,一种体外核酸扩增技术)技术、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和电泳技术的集合体。桑格1918年8月出生于英国格罗斯特郡的一个普通村庄。1955年,桑格公开发表了胰岛素的全序列。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测定蛋白质大分子中氨基酸的顺序,因此桑格于195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65年9月17日,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牛胰岛素在中国诞生了。这一消息不仅震惊了世界,也充分证实了桑格所测出的胰岛素一级结构的正确性。1978年,桑格建立了简便、快速、准确测定DNA序列的链末端终止法,用很少的DNA或RNA,就能比较容易地测定出其核苷酸(或碱基)的排列顺序。这一工作为人工合成RNA、人工合成DNA和人类基因组

自动测序奠定了基础,为分子生物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桑格也因此再获诺贝尔化学奖。

以桑格法为基本原理,测序技术又经历了从平板式到毛细管式、从放射性标记到四色荧光标记的两次技术革新,使得测序的能力大幅提高。人类首个全基因组测序就是应用这些技术来完成的。目前已经全面应用的DNA测序技术是一类被称作合成法的新一代测序技术,这是一代以聚合酶法、连接酶法和焦磷酸酶法所形成的生物化学合成反应为基本原理,基于流动池(也有译为控流池)技术及各种改进变形技术所形成的DNA测序技术。在这个阶段中,半导体技术、光电子技术以及微加工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手段都在测序技术中有所应用。测序的能力再一次有了数量级的飞跃。1985年,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时,预计完成所有的测序工作将耗费30亿美元。即所谓一个美元一个碱基(人类基因组正好30亿个碱基)。但到2005年人类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时,直接DNA测序价格大约在3亿美元左右(也有5亿美元说和8亿美元说)。这已经显示出,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新的测序技术的改进已经实质性地影响了项目的进程。目前用“散弹法”(denovo)从头测序人类基因组的价格大约为100万美元左右,显示出3年来的技术进步将测序的价格压缩到此前的1/300!目前使用新一代测序技术,一台设备只需要一次运行即可产生相当于一个人类基因组的庞大数据。

与此同时,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基因组测序的后台工作——数据信息的储存和计算能力也有了巨大的飞跃,并尽力保证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美国NCBI (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所属的Genbank(基因数据库)同日本、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DNA数据库共同构成了国际核酸序列数据库合作。这三个组织每天交换数据。目前GenBank 以指数形式增长,核酸碱基数目大概每14个月(一说为9个月)就翻一倍。如果再考虑到有太多的数据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和解读,又有太多的数据属于商业或科学的机密而没有释放,我们就可以想象出基因组数据的增量是何等的巨大。

由于基因测序的工作对生命科学的意义重大,有关更新一代的测序设备和技术革新正在加紧展开,有学者预言:未来的测序技术将不再以任何生物化学反应为原理,而是可以利用纳米技术和有关的光电技术所设计出的装置直接读出DNA的序列。测序能力将面临又一次大的飞跃。在现代高新技术的推动下,如此巨大和快速增长的生命信息积累起来,必将孕育生命科学的巨大飞跃。

3.以基因组学为代表的组学研究引领生命科学的发展,全面改变生命科学的面貌

测序能力的提高对基因组学和生物学家来说并不仅仅意味着节省时间和金钱,这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级的变化。提高的测序能力使得生物学家有可能去探讨过去不可能探讨的问题,并彻底地影响整个生命科学的研究面貌。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因组学和相关的方法几乎已经成为所有的生命科学分支学科的思想方法和基本工具,即使最经典的系统分类学和传统的动物生态学也是如此。例如,经典的生物系统分类学已经发展出分子系统学的分支和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分类生物学的研究。根据粗略的统计,目前国内从事系统分类的一流研究机构和大学90%以上的学者都已经使用了分子系统学的手段,使用基因组学的技术和数据已经成为系统分类与进化生物学研究的前沿。仅以形态学为主的系统分类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小了,并趋于萎缩。在传统被认为是宏观生物学领域的生态学领域,基因组学也已经得到长足的应用。荷兰科学家D.罗洛夫斯和N.M.斯特拉伦编写的《生态基因组学导论》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该书所介绍的生态基因组学将基因组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引入生态学领域,从基因组学的角度考察了生态系统中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生活史类型和变异以及生态位的界定。至于在新兴的生命科学的分支领域,基因组学的应用就更加须臾不可或缺了。

(二)基因组学催生和发展了两个重要的生命科学分支学科: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而这两个学科也已经或将要全面成为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具。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各种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展开、生物分子结构测定技术的突破以及计算机技

术和互联网的普及,数以百计的生物学数据库、数以亿计的ACGT序列潮水般涌现出来。为了有可能处理和理解这些数据中所蕴涵的信息,生物信息学应运而生。该领域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如何通过对DNA序列的统计计算分析,更加深入地理解DNA序列、结构、演化及其与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其研究课题涉及到分子生物学、分子演化及结构生物学、统计学及计算机科学等许多领域。

生物信息学是内涵非常丰富的学科,其核心是基因组信息学,包括基因组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分配和解释。基因组信息学的关键是“读懂”基因组的核苷酸顺序,即全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确切位置以及各DNA片段的功能,同时在发现了新基因信息之后进行蛋白质空间结构模拟和预测,然后依据特定蛋白质的功能进行药物设计等。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也是生物信息学的重要内容,根据生物分子在基因调控中的作用,描述人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内在规律。它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基因组信息结构的复杂性及遗传语言的根本规律”,解释生命的遗传语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使生物信息学走向了一个高潮。由于DNA 自动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信息迅速地膨胀成数据的海洋。生物信息学已成为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

系统生物学是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体整体水平研究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各种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生物学来定量描述和预测生物功能、类型和行为。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起人之一,美国科学家莱诺伊·胡德(Leroy Hood)提出了系统生物学的概念。在胡德看来,系统生物学和人类基因组计划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型大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孕育了系统生物学。反之,系统生物学的诞生进一步提升了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研究能力。胡德认为:“系统生物学将是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的核心驱动力。”基于这一信念,胡德在1999年年底辞去了美国西雅图市华盛顿大学的教职,与另外两名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一起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生物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Systems Biology)。随后,系统生物学便逐渐得到了生物学家的认同,也唤起了一大批生物学研究领域以外的专家的关注。系统生物学家把生物学视为一门信息科学。这个观点包含有三层意思。第一,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基因组,是数字化的(digital)。第二,生命的数字化核心表现为两大类型的信息,一类信息是指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另一类信息是指控制基因行为的调控网络。基因调控网络的信息从本质上说也是数字化的,因为控制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也是核苷酸序列。第三,生物信息是有等级次序的,而且沿着不同的层次流动。一般说来,生物信息以这样的方向进行流动:DNA→mRNA→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细胞→器官→个体→群体。每个层次信息都对理解生命系统的运行提供有用的视角。面对复杂的生命系统,必须整合所有视角的所有信息才有可能最终理解生命的现象。当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面对复杂的生命现象表现困惑的时候,当我们获取了足够的信息并具备足够能力来处理、整合和理解这些信息的时候,当这种理解和整合表现出明确的规律并形成清晰的理论的时候,一场生命科学的革命也许真的就爆发了,而基因组学会为这场终将到来的革命奠定基础。

(三)基因组学催生个性化医疗,将全面改变人类医疗理念和医疗模式。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突破,个体通过检测基因来预知自己的未来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保健和治疗已经有了可能。通过人类基因组计划和HapMap计划(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以及后续更多人群的组学计划,人类了解自身所有的基因多态位点的时间已经屈指可数。随着更多的疾病易感基因研究,人类将更加彻底地了解这些多态性和疾病的关系,并建立起一套人类健康的个性化基因检测方案。即通过对个体若干基因多态位点的重新测定(re-sequencing),就可以全方位地了解个体的健康能力和潜在的疾病倾向。进而制订个体完整的保健和生活方案。这将颠覆传统的健康观念,形成人类医学史上的全新变革。

事实上,这样的变革已经初露端倪。有报道称:美国去年有500万人接受基因检测,达到30亿美元的市场收益。在英国,基因检测已经在健康超市出现。如果这场革命真的会到

来,中国是否作好了准备?我们的问题是:1.我们自身没有技术能力储备,目前基因测序的仪器设备全部依赖进口。长远地看,由于测序运行成本的降低,使得测序运行的利润空间大大压缩,这一变化可能导致测序设备市场的萎缩,进而严重影响那些没有自主研发测序设备能力的国家的基因组学的发展,进而使我们严重受制于他人,再次丧失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会。2.我们还没有系统和充分考虑道德、伦理、法律等方面的准备,没有系统和充分考虑规范市场和新的医疗模式体系的建设问题。这方面的缺失,会使我们在个性化医疗时代到来的时候手足无措。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的进步,一场由基因组学所引导的生命科学的巨大变革已经初露端倪,这场变革必将深刻影响人类的进步与文明,这也是中国科学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生命科技领域:

1.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2.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3.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4.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

2005年7月2日,《科学》杂志在庆祝其创刊125周年的时候,推出了目前科学界面临的25个最

重要的科学问题和100个基本问题。生命科学已经成为21世纪自然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学科,生命科学的研究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

预计到2010年,全球生物制品药物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000亿美元以上。在这样的时期我们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具备良好的基础和优势,生物资源丰富。但是我们也面临着挑战,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研究成果产业化意识不强,企业研发能力亟待提高。

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目标在2003年达到了600亿,到2010年预计达到5000亿,2020年预计达到20000亿,占GDP的5%,生物产业规模预计进入世界前五位。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一些发展的思路

和策略,其中人才、专利和标准至关重要,还需要建立生物高技术园区和高技术工业园区,加强国家不同科技计划的沟通联系等等。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

术获得迅速进展。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历经曲折 在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 19世纪中叶,一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行者,倡导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于是中国开始有了出国求学者。1847年,来自香山南屏镇的容闳来到美国,3年后,他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大学毕业,成为历史上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位中国人。1872年至1875年,清朝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青少年到美国留学。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清政府举行了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这些归国人员为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在革命先行者领导下,终于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帝制,中国走向。 是近代中国主科学救国的先驱。但是,20世纪前叶的中国,动荡不安,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极差,所以发展依然很缓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反对“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即“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提倡与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的诞生扫清了道路。当时的留美学生元任、任鸿隽、铨、胡适等在美国发起组织了中国科

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完整版

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 要政策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国家计委规划司、科技司产业技术政策课题组 1998年3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已成为其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面向21世纪的中国,如何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立足现实国情,适时制订和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将是关键所在。 一、中国科技发展的环境 (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与科技进步浪潮的相关性看,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速徘徊阶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有所降低,表明世界科技发展还没有产生新的重大突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尚在酝酿之中,预计到下世纪初,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仍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仍将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和创新为核心。值得注意是:这些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仍然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传统观念上的研究、应用开发及生产间的界限愈加模糊,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技术淘汰率高,产品更新换代快,在计算机领域中每六个月甚至更短的周期内就有新产品问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日益突出,技术领域的创新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及影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不再将科技项目按基础、应用和开发三个领域划分,而是按国家的战略需要划分为若干重大项目推动科技进步,以更便于调动和发挥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综合优势。此外,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也进一步得到加强。鉴于高技术发展具有高效益、高风险和高耗资的特点,走国际合作之路已被纳入各国政府和企业界发展高技术的战略规划,如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共体12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及美国、欧洲同俄罗斯的空间合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强手之间甚至是国际竞争对手之间也展开了联合和合作,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多家着名微电子企业携手共同开发新一代动态随机存储芯片,以共担费用、共担风险,成为世界强手既联合又竞争的范例。 (二)中国科技发展的国内环境 中国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广泛的需求。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但是必须看到,粗放型增长方式仍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着支配地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主要是靠大规模投入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来支撑;相当多的企业素质不高,科技开发、创新能力弱,技术进步缓慢,产品档次低、消耗高、质量差。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很多处于世界60-70年代的水平,工业企业设备近20%老化,超期服役率达40%。资源消

我国煤炭科技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煤炭科技现状与发展趋势 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约占70%左右,这就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国家对煤炭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到2020年,我国GDP将突破35亿元,煤炭需求将达到22~32亿t标准煤。面对如此大的煤炭需求量,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煤炭生产力水平,加快新井建设、提高现有矿井产量是保障煤炭供给的根本手段。 一、我国煤炭科技现状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煤层赋存条件复杂,中小型矿井数量较多,井工矿井比例较大,开采技术水平不一,煤矿整体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同时,我国煤炭资源洁净开发利用研究起步较晚,技术不够成熟,传统采煤工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不容忽视,地面塌陷、大量的地下水流失、向大气排放烟尘和硫化物等,已经给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了较大威胁,严重地影响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与创新,全面提升煤炭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新理念、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渗透到煤炭工业领域,有力地促进了煤炭科技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㈠煤田地质勘探精度、快速建井、巷道掘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为核心的精细物探技术,结合其他的高精度、数字勘探技术的应用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井田精细化勘探程度,为大型矿井设计提供了资源保障。深井、厚冲积层条件下矿井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采用钻井法、冻结法两种凿井工艺,基本解决了近600 m厚松散冲积层矿井建设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千米深凿井技术和工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立井井筒施工速度达到230 m/月以上,创造了世界纪录。煤巷、半煤岩巷掘进技术装备得到长足发展,研制成功了一系列高可靠性半煤岩巷掘进机,配合巷道锚杆锚索支护新技术,显著地提高了巷道掘进施工机械化水平,为我国现代化矿井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㈡煤矿综采成套装备水平得到提升,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具有电液控制功能的大采高强力液压支架,大运力重型刮板运输机及机和大倾角、大运力胶带输送机,可为开采煤层厚度5m左右、配套能力2500 t/h、生产能力600 万t/a 的综采工作面提供成套装备及开采工艺,在比较复杂的开采条件下实现高产高效。截至2007年底,全国符合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条件的矿井共有253处,原煤产量达25.23亿t,人均工效为4.599 t,百万吨死亡率为1.48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煤炭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通用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煤炭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展 望(通用版)

我国煤炭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通用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新理念、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渗透到煤炭科学技术领域,有力地促进了煤炭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政府提出的以煤为主体的能源发展战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引起了全社会对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高度关注,也将有效地促进我国煤炭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十五”期间,通过广大煤炭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奋勇攻关,自主创新,我国煤炭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积极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一是煤田地质勘探精度不断提高,快速建井技术及巷道掘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应用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为核心的精细物探技术,结合其他的高精度、数字勘探技术的推广,在物探条件适宜的矿区可以有效地控制落差5米左右的小断层和直径15米左右的陷落柱,极大地提高了井田的精细化勘探程度,为大型矿井设计提供了资源保障。我国深井、厚冲积层条件下的矿井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采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新中国科技艰难的拓荒者,李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说:“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就要表现在农业科技、生物医药科技、国防军事科技、信息科技、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等领域。 一、农业方面 (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迄今累计增产稻谷6亿吨。六七十年代的国力展示,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他的评语。 (2)转基因技术的引入为病虫害的防治、农作物的反季栽培带来了福音二、生物医药科技 (1)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这是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产品,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比准上市的基因治疗制品,开创了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局面。

(2)生物科技的突破,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还带动形成了近600亿元的现代生物。 (3) 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我国第一头克隆猪。 三、国防军事科技 (1) 军事科技是直接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工程技术,亦称国防科技、军事科技。他是建设武装力量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包括各种武器装备极其研制、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军事工程,军事系统工程。 (2)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简言之,我国在军事科技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议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信息科技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将单分子化学与单个原子和分子的磁性研究结合起来,利用单分子选键化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 摘要:本文以我国当前科技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认为中国科技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科学观念的禁锢、传统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缺陷、科学教育一直存在错误和国家政策体制上对科学自由的限制等方面。基于此,笔者以为要改变当前我国科技相对落后的现状,主要应该从科技教育的改进、结构体制的调整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推进三个方面着手,改变整个国内的科学研究氛围,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关键词: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对策 一绪论 中国社会五千年历史中有过辉煌的创新与发明,四大发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极大推进了各国发展的步伐。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说过:“中国在公元3 世纪到13 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 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有着卓越的贡献,“要是没有这种贡献,就不可能有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因为如果没有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萨顿在厚达4000 页的专著《科学史导论》中,从古代一直研究到公元14 世纪,他列举了大量的科学家名字,而中国科学家就有249 人。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却落后于曾向自己学习的西方。 英国现代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志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延续了数千年,一度还还引领历史潮流,雄踞时代巅峰。但20世纪以后,社会的动荡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青年人已经似乎很少主动读《论语》,《孟子》,很少把儒家的理论挂在嘴边,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传统的儒家文化渐息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每天所接触的文化和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西方,饮食起居触目可及的都是来自欧美的“舶来品”,美国的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对青年人的诱惑远大于凉茶和中式快餐,欧美流行歌手的知名度高于民乐歌手……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尤其在科学技术方面,正如李约瑟难题所分析的一般,近代以来我们在自然科学的造诣方面落后于西方有着深刻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的,也可能是经济的,更可能是文化的。 科技落后的现实驱使现代中国不得不开始想西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到底中国科学文化为何陷入困境呢?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繁荣的同时,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现代科学发展的制度限制等都严重地束缚着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传统影响和制度缺陷等方面分析中国现代科技文化落后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希望中国科技的发展能尽快回到正确的道路,中国科技文明能迅速回归世界主流,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中国科学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 国家计委规划司、科技司产业技术政策课题组 1998年3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已成为其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面向21世纪的中国,如何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立足现实国情,适时制订和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将是关键所在。 一、中国科技发展的环境 (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与科技进步浪潮的相关性看,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 速徘徊阶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有所降低,表明世界科技发展还没有产生新的重大突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尚在酝酿之中,预计到下世纪初,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仍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仍将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和创新为核心。值得注意是:这些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仍然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传统观念上的研究、应用开发及生产间的界限愈加模糊,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技术淘汰率高,产品更新换代快,在计算机领域中每六个月甚至更短的周期内就有新产品问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日益突出,技术领域的创新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及影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不再将科技项目按基础、应用和开发三个领域划分,而是按国家的战略需要划分为若干重大项目推动科技进步,以更便于调动和发挥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综合优势。此外,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也进一步得到加强。鉴于高技术发展具有高效益、高风险和高耗资的特点,走国际合作之路已被纳入各国政府和企业界发展高技术的战略规划,如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共体12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及美国、欧洲同俄罗斯的空间合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强手之间甚至是国际竞争对手之间也展开了联合和合作,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多家著名微电子企业携手共同开发新一代动态随机存储芯片,以共担费用、共担风险,成为世界强手既联合又竞争的范例。 (二)中国科技发展的国内环境 中国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广泛的需求。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但是必须看到,粗放型增长方式仍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着支配地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主要是靠大规模投入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来支撑;相当

中国科技发展史

关于中国科技发展史的文章 1."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国 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 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 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 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2.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这是黑格尔对世界历史上各文明古国进行了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方面。自古以来,在地球上诞生了许多民族和国家,大多数都衰败没落了,而中华民族何以能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而依然熠熠生辉,彪炳世界史册?答案是:靠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在的动力。 何谓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作用是什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作了精辟的论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江泽民还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凝聚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特别需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用这些精神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使之成为大家的自觉追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世界科技革命开始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蓄势待发。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 一、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将是信息密集程度的增加,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费用的迅速下降。计算机与通讯的结合,互联网,移动电话与卫星网络的发展,对人类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极为巨大的影响。在信息储存方面,储存容量将稳定增长,集成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微机电系统技术对未来全球通讯系统的发展将可能有重大影响。 信息技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是网络化。互联网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发展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网络化与计算机对未来的教育(远程教育)、经济(如电子商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发展的另一趋势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来的发展趋势是每一项设备或用具中都安装有计算机,这些计算机是互联的,因此可以设想一个人在外面可以控制他的家用设备。 随着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将大大增加,也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二、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空间利用、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将产生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与生物学相关的技术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技术是有生命物质的工业应 用技术,用于制造食物、药品或其他产品。生物技术中包括了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是人类应用发酵技术制造酱油,醋及酒等传统产品。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或重组DNA(脱氧核糖核酸)技术,则可以广泛地用于药物及农业方面。人类基因组 序列工作框架图的绘就,直接引发了基因革命的新冲击波。基因革命在21世纪有望通过改 变物质生产方式而重塑全球经济。 在21世纪,绿色科技成为未来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也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 道路的必然选择。绿色科技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护和增值,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科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国际能源技术发展的趋势将较少地依靠单一能源而更多地依靠多种能源。影响未来能源结构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是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氧化氮,臭氧、甲烷)所造成的全球气温的升高。长期能源战略侧重于能源结构的调整。未来的能源结构将主要依靠二种不含碳的一次能源结构。能源技术发展方向的第二个方面是节能。节能技术的发展反映在各个领域,一是改进结构,比如在房屋建筑中使用绝缘材料以促进电力的有效利用,二是改进使用油及天然气的机器以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 纳米技术具有彻底改变物质生产方式的巨大潜能。它有可能在新世纪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同时,柔性生产正以全球规模兴起。柔性生产系统不仅具有硬件生产系统的特征,更主要的是具有软件组织系统的特征。 三、科学技术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交融成为科技发展主流 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交叉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学科间、门类间的交叉与融合是普遍现象;科学技术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全球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生命系统、脑与神经系统,地球系统等都是多元化、多层次、综合的复杂大系统;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理论与方法、应用目标与转化形式等均呈现多样化特征。在21世纪,科学技术有能力逐渐攻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难题。

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三峡大学政法学院王洪清 中国拒绝“新文盲”——科盲 2003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04.5.19)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始于1996年,迄今已成功进行了五次。调查对象为中国内地18到69岁成年公众,调查结果不仅为有关机构科学技术决策和公共政策决策提供量化依据,也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2004.5.19,第五次调查结果正式公布。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每1000个人中,约有20个人达到了对科技知识信息的基本了解程度。 负责此次调查的机构之一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居云峰在接受采访时说:“美国这个比例为17%,日本为5.3%,与之相比,中国还有很大差距。” 关于科学素养学生最高比例为15.6% 调查显示,年龄越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越小;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具备科学素养比例越高,以学生的科学素养比例最高为15.6%,排名第二的依次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8.2%)和专业技术人员(7.4%),排名第三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和办事人员。 关于求知手段九成公众几乎不“触网” 调查显示,高达93.1%的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

电视成为我国公众获得科技知识的最主要渠道。有69.5%的公众通过报纸获得科技信息,而通过广播获取知识的人为31.9%。此外,排列之后的主要渠道还包括图书、因特网、音像制品。调查在介绍公众接触各种媒体的频率时说,“几乎不接触因特网的公众高达91.6%”。 关于科技活动一年未去科技馆者占92.3% 调查显示,我国92.3%的公众,在过去的一年中没有参观过科技馆。据介绍,在过去的一年中参观过3次以上科技馆的比例非常低,仅为0.7%,参观过一二次科技馆的比例为7.2%。 关于职业声望教师第一科学家第二 调查公布了在公众心目中排在前14位的职业,依次为教师、科学家、医生、军人或警察、法官、政府官员、工程师、律师、企业家、农民、运动员、艺术家、记者、工人。 关于科技发展一半公众持乐观态度 调查显示,50.8%的公众对科技发展持乐观的态度。有62.8%的公众同意“科技能使我国在近几年内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有38.8%的公众同意“有了科学技术,我们就能够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同时,有24.7%的公众对科学技术发展持保守态度。 中国公众迷信程度仍然相当严重,真正相信迷信者占13.3%。 高达20.4%的公众相信(很相信和有些相信)“求签”;26.6%的公众相信“相面”;14.7%的公众相信“星座预测”;4.8%的公众相信“碟仙或笔仙”;22.3%的公众相信“周公解梦”。根据追问分析,其中真正相

近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近代科技与近代教育的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取得了很重大的成就。譬如足以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 自成体系并得到传承发扬光大的中医药学,以应用为基础的各种手工业技术, 发达的农业技术。然而,由于明清两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天朝”的自大心理,思想文化死气沉沉,导致了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文艺复兴后的西方国家,以致 于出现了近代中国贫穷落后挨打的局面。 可是,近代中国的科技是进一步发展的,但是相对于世界的脚步,中国近 代科技的发展很缓慢。中国近代科技有三个显著的发展阶段,它们就是传教士 来华阶段、洋务运动阶段以及五四运动以后。 传教士为中国带来了近代科学的思想,以西方科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正式 传入中国。 中国科技在明朝末期取得的进步十分有限。各种封建的儒家思想在一定程 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进一步的成就。而与之同时,西方由文艺复兴 开始,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就。由此,当时的来华传教士不免会带来先进的 西方科学,这成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开端。 传教士为中国近代科技做出的贡献主要是体现在“民”。具体体现在了农、医、工、学校等方面。而这些贡献往往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1834年来华的 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er)。在这之前,古代的中国也有太医院之类的 医疗机构,但与现在的医院概念差之甚远。利玛窦也带来了一些有关于西医学 的理论和经验,法国传教士张诚运用了西医治疗治好了康熙皇帝的疟疾。但从 伯驾开始,中国才正式有了西医院和西医学。他的学生里面有3名是中国人, 其中之一的关韬成为中国第一个“西医学医”。 另一位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之父”的传教士——狄考文。狄考文做 出的最大贡献不仅在于他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而且他为中国近代的农、手工、数学等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与附近百姓以及商人共同设计制造了打谷机、磨麦机、煤球机;他先后出版《形学备旨》、《笔算数学》、《代数备旨》等 教材;他首次采用阿拉伯数字、加减号等国际通用符号,并将阿拉伯数字直接 运用于算式,这在近代中国数学界由中算向西算过渡的过程中占了重要的地位。

中国科技的发展例子

建国六十年看中国工业的飞速发展 从家用电器到交通工具,从手机到电脑,我可以自豪的说,我所用的东西都是中国制造的。虽有些零部件源自国外,但它们已经成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生产的供应商,这与曾经依赖于进口的中国工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一穷二白到中国制造,中国的工业发展用了六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外国一个世纪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回顾一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50年代:新中国工业的诞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很难听到机器的轰鸣,恢复国民经济成为第一要务。农业是立国之本,工业更是强国之路。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成渝铁路,在重庆、成都两市同时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成渝铁路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1903规划开始,清政府到国民政府40多年间仅建成其中的14%,新中国成立后,历时两年就将此段铁路建成通车。

60年代: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特性 在华的苏联专家走了,虽然给中国的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但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依然有能力发展民族工业。我们勒紧裤腰,我们星夜兼程,我们毅然走上自强之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省松辽盆地松基3井获工业油流,中国发现世界级的大油田——大庆油田。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打第二口井时突然发生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决定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他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经全队工人奋战,终 于制服井喷,被人们誉为“铁人”。 70年代: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有波峰必然有波谷,无论处在哪个阶段,我们都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着。波谷并不意味着失败,它只是证明了这种方式并中国在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按时间先后顺序,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概况和成就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概况和成就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 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 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 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2003年底,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的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时“神舟六号”飞船载著两位中国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 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3位中国宇航员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成功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它向世界宣示,中国从此进入强势 的航天时代。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别人到自行研制,走过了艰苦的创业、配套 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阶段。实现了中华飞天梦,为国民经济建设、国 防建设、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突出贡献,增强了我国的综 合国力。 神一到神十发射历程 神舟一号中国飞船揭开神秘面纱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发射: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返回: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成功着陆。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考 核了飞船重要的5项技术:舱段连接和分离技术、调姿和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 热技术和回收着陆技术。 神舟二号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发射:2001年1月10日1时0分03秒

中国现代科技成果

中国现代科技成果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仍有许多进展,在高能物理方面建立了自己的高能物理研究基地,有了最适合粲粒子物理能区工作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在海拔5500米的甘巴拉山装置了超高能乳胶室,获得了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粒子物理的层子模型和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律以及涛子质量的标定等成就。 在核物理方面,建成了1.5米重离子加速器,开展了低能重离子核物理研究,首次合成超铀元素锎等。此外还建造了1.5兆电子伏直线感应加速器、同步辐射装置、同位素分离器、受控核聚变装置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科学研究设备以及大口径反光望远镜、太阳磁场望远镜、13.7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氢原子钟等天文仪器。 太阳磁场望远镜

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如数理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有限元法的标准算法、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暖云降水理论、地球内核旋转稍快的发现,生命科学领域的牛胰岛素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合成、胰岛素三维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蛋白质功能基因的修饰、水稻基因物理图谱,还有彗星和小行星的发现、准晶体的发现、澄江化石群等古动植物化石的发现,在生物固氮和光合作用研究、东亚大气环流研究、古气候和古新星研究、黄河探源、雅鲁藏布江探险以及南极和北极的考察等方面都有众多发现。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探险

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掌握高技术的能力。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掌握了制造原子弹、氢弹、核发电和核辐射等核技术以及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各种用途的人造地球卫星乃至宇宙飞船的技术,制造的电子计算机有10亿次巨型机、千万次向量机。数百万次超小型机以及曙光1号和曙光1000等高性能并行机,发展了时态逻辑语言、汉字语言信息处理系统、汉语语文转换系统等软件系统,研制了中文智能接口和高密度信息贮存装置,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讯方面也有了量子避错原理和量子隐形态实验可喜的进展。 在激光技术方面我们研制出“神光”等高功率的激光装置、半导体量子陷阱激光器、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1.35微米半导体激光器等激光系统并掌握了高速光导纤维通信技术。独创的双离子束外延机、3微米集成电路工艺的突破以及核工业机器人、六维机器人、爬壁机器人等多种机器人的制造和6000米水下机器人探海实验成功,代表了我们在精密制造方面的进步。 ...蝗虫和爬壁机器人 农业进步的科学技术的贡献已经达到35%,在良种推广和耕作制度的改革方面进展巨大。籼型杂交水稻、鲁棉1号棉花、铁丰1号和东农36号大豆和小麦等良种的推广对农作物增产起了巨大的作用,51年来农作物品种更换了四、五次,每次都增产20%~30%,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80%,造林成活率提高20%,复种指数提高了25%。 植树造林 在医药卫生领域,显微外科和癌症早期诊断显示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基因工程多肽药物、向导药物和抗体工程等都有了可喜的进展,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已取代血源性疫苗投放市场,在中医药方面也有针刺麻醉和洋金花麻醉药以及抗疟疾青蒿素药物的成绩,在计划生育和人口理论方面的成功令世界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美国科技发展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科技发展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陈宝明 下面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当前美国的科技发展状况,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美国科技发展水平;二是美国的科技政策和管理体制;三是美国科技创新战略;四是美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美国科技发展水平 美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 (一)科研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拥有雄厚的科技人力资源。2007年,美国研究人员全时当量总数约为141.26万人/年,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总量的33.64%,约80% 的研究人员集中在企业。 美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实力雄厚。从诺贝尔奖获得的情况来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三大自然科学奖涵盖了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科学最高研究水平的反映。美国占世界人口的总数不到5%,但从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到2012年,美国是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最多的国家,总共有244人获奖,占获奖总人数的45%。在最近五年的37位诺贝尔奖获奖者中,美国人有18位,接近获奖总数的50%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统计,美国2009年授予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33446人,连续10年保持增长;2010年,授予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33141人,这些博士学位获得人员成为美国创新的高层次后备人才,是美国未来科研的生力军。。 美国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聚集地,大学的整体实力远远超过世界其他的国家。根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发布的“2011—2012年全球大学排名”,美国在前十名中占了七席,在200强中占了75席。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出的2011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前10所里有6所是美国的大学;前20强中,美国大学占了1 3所;前100强中美国占了31所。 美国的国家实验室成为创新的重要基地。美国目前有接近1000家国家实验室从事各个领域的尖端科研工作。以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为例,它下设18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研究领域覆盖了高能物理、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实验室建立以来共培养了13位诺贝尔奖得主,拥有57名美国科学院院士、18名 1

中国的现代科技成就有哪些

现代科技成就有哪些? 1.光电子信息产业 在本世纪微电子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21世纪将把光、电、声、磁等物理特性加以综合开发利用,形成包括光电子器件、激光配置、光纤系统、全息图像、光是集成电路、光计算机等基本内涵为新一代光电子信息产业。这一新产业将全面更新现有的各类信息手段,以适应人们对信息的最广泛的需要。 2.软件产业 在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处理和知识处理业务将空前活跃,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产业的成长将加快步伐;大量的、遍及各个领域的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将普遍建成并广泛应用;基本软件、应用软件、智能软件、专家系统等软件产业,并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3.智能机械产业 在21世纪,传统的各种机械工具将广泛地与微电子、光电子和人工智能机械产业。 这个产业提供的智能机器人、智能计算机、智能工具(智能汽车、船舶、火车、飞机、航天器等)、智能生产线、智能化工厂等等,不仅在体力上,同时也在脑力上部分替代人类的各种劳动,使人类的智能获得新的解放,从而人类可以开展更富创造性的工作。 4.生物工程产业 以现代生命技术的四大组成部分(微生物、酶、细胞、基因)为基础,到21世纪将逐步形成以动植物工程、药物及疫苗、蛋白质工程、细胞融合、基因重组、生物芯片及生物计算机等为基本内涵的生物工程产业。这个产业将改造和创建若干高效益的生物物质,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5.生物医学产业 在疾病诊断、医疗手术、人工合成材料新成就的基础上,在21世纪人类能安全地掌握生物的或人工的脏器(心、肺、肾、脾等)、骨骼、血管、知觉(视、听、嗅、味、触)的移植和再造技术,从而使新的医疗技术达到能对人体各单位进行有效替换和重建的高水平,生物医学产业必将成为令人瞩目的高技术产业之一。 6.超导体产业 下个世纪,超导体产业将崛起。超导材料的某些独特性能将改变传统的若干概念和理论。超导电机、超导输电系统、超导储能装置、超导磁浮列车、超导计算机、超导电子器件等一系列高技术成果将大批地实用化、商品化,从而改造现有的强电、弱电、微电、光电等整个技术格局。 7.太阳能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