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观鹏与郎世宁
清-丁观鹏绘画作品欣赏

清-丁观鹏绘画作品欣赏丁观鹏(?-1771后),清代画家,艺术活动于康熙末期至乾隆中期,北京人。
胡敬《国朝院画录》谓:“观鹏克传家学。
”工道释、人物,尤擅仙佛、神像,以宋人为法,不尚奇诡,学明代的丁云鹏笔法,有出蓝之誉。
雍正四年(1726)进入宫廷为画院处行走,是雍正、乾隆朝画院高手,与唐岱、郎世宁、张宗苍、金廷标齐名。
造诣深湛,得乾隆帝赏识,曾为《圣制诗》初集、二集、三集之多幅画卷题诗。
在宫廷画院五十年左右,作品近二百件。
传世作品有完成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法界源流图》卷,纵33厘米,横1635厘米,该卷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描金设色,精细绚丽,为中国佛教艺术瑰宝、世界佛教艺术明珠,现藏吉林省博物馆;乾隆十三年(1748)作《乞巧图》卷藏上海博物馆;二十六年(1761)作《无量寿佛图》轴、《宝相观音图》轴藏故宫博物院;三十五年(1770)八月作《说法图》轴藏西柏林民俗博物馆。
弟丁观鹤,亦供奉内廷,工人物。
清丁观鹏乾隆帝是一是二图【名称】清丁观鹏乾隆帝是一是二图轴【年代】清代【简介】绢本,设色,纵76.5厘米,横147.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御笔题清人画《是一是二图》横幅。
清丁观鹏太族始和图【名称】清丁观鹏太族始和图【年代】清代【简介】纸本设色,90×54.5厘米。
故宫藏品。
此乃画家新春试笔之作,画中因而洋溢着喜悦欢快之情。
祥云低垂,青山点翠。
远山之崇俊,更显市镇之繁华。
戏台商铺,骡马车旅,喧嚣吆喝之声似在耳畔;屋宇鳞次栉比,人物衣着鲜亮,一派富庶景象。
近景的描绘,尽展画家的高深造诣。
其飞檐画栋、横廊阶梯,以及一切陈设,无不逼真肖似。
一静一动,趣味横生。
清丁观鹏宫妃话宠图【名称】清丁观鹏宫妃话宠图【年代】清代【简介】绢本,设色,纵107.5cm,横58.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丁观鹏弘历洗象图局部(李梨剪裁)【名称】清丁观鹏弘历洗象图【年代】清代【简介】立轴,纸本,没色,纵132.3厘米,横62.5厘米。
唐代至清代工笔仕女画中人物面部的敷色方式探究

唐代至清代工笔仕女画中人物面部的敷色方式探究作者:安冉来源:《美与时代·中》2023年第12期摘要:中国画是一脉相承的艺术,“摹古”是精进绘画技法的最快方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要临摹、研究、思考并存,悟其根本。
绘画虽当随时代,但在学习过程中应先研究古人,再研究当下,尤其是研究那些名画或出色画家异于常人的地方,汲取其优点来提高自身绘画技法水平。
着重研究古代卷轴形式工笔画、重彩仕女画中人物的面部敷色方式,以期对学习、创作工笔人物中的女性形象有一定的启迪。
关键词:工笔;仕女画;面部敷色一、仕女画题材演变及唐代至清代代表作品存世的真迹和后世的摹本可使我们对仕女画的风貌领略一二。
仕女画在六朝时期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正式诞生,是古代画家对女性日常生活中动作、身段、面容等所做的精细描述。
从已有资料来看,仕女画到唐代进入黄金时代,现在留存下来的许多作品,名称为“某某仕女图”,这些均是由后世所定的。
唐代仕女画主要表现上层社会的贵族妇女,例如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画家周昉,张彦远评价其“不近闾里”,可知当时周昉是专门描绘贵族妇女。
宋代仕女画在创作上承袭了唐代风格又有所创新,其题材表现范围更加宽泛,新出现了大量平民妇女的图像。
这种情况到了明清时期更为明显,此时仕女画作为一个画种得到极大发展,贵族妇女、大家闺秀、小家碧玉、贫家妇女、歌伎舞娘都可以是画家表现的题材。
我们在看一个人时,大都是先看脸部,这也是我们区别人物的第一要素。
为更清晰地了解这些时期人物面部敷色方式的发展历程,下面按时间线索分阶段进行概述。
唐代至清代工筆画、重彩仕女画具有代表性的有:唐代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唐代佚名《宫乐图》、五代南唐周文矩的《西子浣纱图》、明唐寅的《王蜀宫妓图》、明仇英的《汉宫春晓图》、清代焦秉贞的《仕女图册》、清代丁观鹏的《宫妃话宠图》、晚清改琦的《元机诗意图》、晚清费丹旭的《月色感秋》《蕉荫仕女》《凭窗读书》等。
清代宫廷十大顶级画师

清代宫廷十大顶级画师在中国历代的宫廷中,都容纳了众多画家供职,清代宫中也有许多“画画人”。
他们大多为来自民间的职业画家,更有若干欧洲来华的传教士画家。
不论是皇帝、后妃的肖像绘制,还是盛世中的重大事件的历史记录,或是宫殿墙壁和案头观赏之作,都少不了这些宫廷画师的身影。
由于清宫绘画长期不为民众所知,许多顶级画家和高水准作品被历史封存;如今我们已有机会领略皇家艺术风范,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清代宫廷画师中的十位佼佼者。
三朝元老:冷枚冷枚冷枚,清代宫廷画家,大约生于1669年,卒于1742年。
曾经跟随康熙时宫廷画家焦秉贞学画,约于康熙中期进入宫廷供职,直至乾隆七年(1472)尚在。
冷枚《连生贵子图》冷枚善画人物、界画,尤精仕女。
所画人物工丽妍雅,笔墨洁净,色彩韶秀,其画法兼工带写,点缀屋宇器皿,笔极精细,亦生动有致。
冷枚《献寿图》冷枚《梧桐双兔图》冷枚《避暑山庄图》画状元:唐岱唐岱唐岱(1675-1752),满洲正白旗人。
承祖爵,任骁骑参领,官内务府总管,以画祗候内廷。
山水画初从焦秉贞学,后与王敬铭、张宗苍同为王原祁弟子,名动京师。
康熙帝甚赏其画,常召作画,赐称“画状元”。
唐岱《晴峦春霭图》雍正中正式入宫至乾隆十一年左右出宫,在此期间“深荷两朝知遇”,乾隆帝“数有题咏,后益被宠遇”,其作品和理论在画院称誉于时。
山水师法王原祁,远承董、巨、黄、王之遗脉,用笔沉厚,布局深稳,但为适应宫廷需要,其画风更趋纤秀细腻,琐碎繁狡,富于装饰性。
唐岱《塔影钟声诗意图》唐岱《鱼藻图》唐岱《云溪飞瀑图》唐岱《万山堆秀图》佛画师:丁观鹏丁观鹏(?-1771后),活动于康熙末期至乾隆中期,北京人。
他擅长画人物、道释、山水,亦能作肖像,画风工整细致,受到欧洲绘画的影响,其弟丁观鹤同时供奉内廷。
丁观鹏《无量寿佛图》他以宋人为法,不尚奇诡,学明代的丁云鹏笔法,有出蓝之誉。
雍正四年(1726)进入宫廷为画院处行走,是雍正、乾隆朝画院高手。
清代中期丁观鹏佛文化世界无价之宝《千佛图》精品绘画作品赏析

清代中期丁观鹏佛文化世界无价之宝《千佛图》精品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今天这里有千佛图其艺术价值堪与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媲美,被誉为世界“佛文化、绘画”艺术巅峰之作,世界无价之宝,值得欣赏。
——题记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也就是清代中期,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社会日趋安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山水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一桂,等等。
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的廷绘画增添了不少色彩。
然而“扬州八怪”也诞生于同一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我们先介绍丁观鹏绘画作品。
丁观鹏,生卒年不详(生于康熙晚期,约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以后),清代画家,艺术活动于康熙末期至乾隆中期,顺天(今北京)人。
丁观鹏雍正四年(1726)进入宫廷成为供奉画家,他擅长画人物、道释、山水,亦能作肖像,画风工整细致,受到欧洲绘画的影响,其弟丁观鹤同时供奉内廷。
丁观鹏擅长画道释人物,也善画山水。
书画收藏:清代宫廷画真伪辨析

书画收藏:清代宫廷画真伪辨析书画收藏:清代宫廷画真伪辨析在清代宫廷画200多年的过程中,创作了内容丰富、数量众多、艺术精湛的作品。
而为谋取私利而伪造假画亦屡见不鲜。
本文就宫廷画如何辩伪问题,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宫廷画作伪情况清代宫廷画的作伪现象,与明代的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王时敏、郑板桥作品相比,其数量要少得多。
其原因主要是,其一,封建王朝法律严酷,如发现谁伪造皇帝的假画或假玺印,均要受到严厉制裁,甚至带来杀身之祸;其二,宫廷画主要为皇室服务,作品很少在社会上流传;其三,宫廷画家的作品艺术水准高,作伪难度大,费力不讨好,故传世的作伪较少。
但确有赝品存世,有的现在还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中。
以故宫博物院和辽宁博物馆为例,收藏的郎世宁、王翚、王原祁、蒋廷锡、张宗苍、钱维城、唐岱、张照等人的伪作就有40余件。
至于全国的宫廷画伪作有多少,还难以统计。
宫廷画的作伪时间,比较符合实际的说法是,清末至民国初年。
清室腐败,民不聊生,反清斗争风起云涌,最后清王朝灭亡。
民国初年,末代皇帝溥仪及嫔妃、太监、宫女等仍居住紫禁城内。
他们过惯了挥金如土、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国民政府提供钱远不够他们的挥霍。
于是溥仪以赏赐为名,把价值千金的名家书画等盗出宫外,以低价出售。
一些贪财爱宝之人则利用这一可乘之机,大量收购名人字画、古玩等,形成求大于供的新的艺术市场形势。
在这种形势的刺激下,一些伪造宫廷字画的假手、作坊应运而生。
造假的地点,主要在北京故宫北面的景山后面,地安门大街烟袋斜街一带。
烟袋斜街是位于鼓楼前西北角向西南角斜出的一条小巷,长约500余米,为当时地安门内繁华的闹市区之一。
此处所造的假字画(俗称后门造),以清代“臣字款”的宫廷画为多,如郎世宁、徐扬、邹一桂、钱维城、金廷标、董浩等人之作。
伪画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鞍马、走兽、仕女画等。
伪造皇帝的各种“收藏印”和“鉴赏印”,如乾隆五玺(“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乾隆八玺(加上“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清宫精鉴玺”)、十三玺以及嘉庆帝的印章。
清朝时期西画技法对中国画家的影响

中国 油 画 的进 一 步 发 展 。 随着 鸦 片 战 争 的 爆发 , 中西 的交 流 越 来 越 频繁 , 也越来越直接 , 西 画技 法 对 中 国 画 家 和 中 国 的
美术产生了越来越 大的影响 ,也 出现了越来越 多的中国油画 学子 , 但直到 1 9世纪末期 , 才 出现 了真正掌握 西方绘 画技法 的中国画家。同治年问 ,欧洲传 教士在上海土山湾设 立孤儿 院, 向收养 的孤儿传授各种技艺 , 其中的图画馆传授西方绘画 技术 。孤儿长大离 院, 也把油 画技法带到社会。清末 民初活跃 于上海 的周湘 、 张聿 光 、 徐 咏青等人 , 都 出 自土山湾孤儿 院图 画馆 。与此同时 , 一些 中国文人 到了欧洲各 国, 亲眼看到西欧 画家们的传世杰作 , 也参观 了他们学 习和绘 画的方式 , 叹为观
“ 形” , 所 以在 明朝 时期 还 没 有 出现 中 国画 家 学 习这 种技 法 。
来 的具象写实 ,精细逼真 的画作并不能得到 中国宫廷画家们 高度 的评价 , 但他们对 西画画马的技巧却是十分推崇 , 当时宫
郎世宁:瘦马常怀万里心

郎世宁:瘦马常怀万里心————————————————————————————————作者:————————————————————————————————日期:郎世宁:瘦马常怀万里心-历史论文郎世宁:瘦马常怀万里心文|江仙清朝初年,透视法、阴影法等西洋绘画技巧已由欧洲传教士带入宫廷,因为不能兼顾中国传统审美,并未受到广泛认同。
直到意大利人郎世宁出现,才改变这一局面,他领会了中国画对神韵和意境的追求,融入古典油画对细节和光影的表现,终于在东方土地开创了别具特色的流派。
郎世宁,原名朱塞佩· 迦斯底里奥内,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本意不是为了促进艺术交流,而是为了在他看来更神圣的理想:传播主的福音。
当时中国各地的耶稣会,非常注重与上层人士来往,有本事的传教士进入宫廷,直接接触最高统治者,期望教义能够自上而下渗透传播。
绘画是郎世宁得天独厚的套磁利器,画马是他最有力的敲门砖。
满清以骑射定天下,贵族子弟人人爱马,郎世宁精通解剖知识,十分擅长表现骏马的肌理骨骼。
1715 年,27 岁的郎世宁来到中国,经人引荐受到康熙召见,成为皇家御用的画画人,他还与几位热爱艺术的皇子结下私人友谊。
古老的中国对任何新事物的接受都要经过艰难的排异反应,这匹异域良马在其所处的时代,始终没有遇到真正的伯乐。
《百骏图》:成也求真败也求真雍正二年(公元1724 年),内务府奉怡亲王允祥谕:“着郎世宁画百骏图一卷,遵此。
”百马气势磅礴,暗示长寿百岁、太平盛世、人才济济,历代皇室偏爱这一绘画题材,宋代李公麟、元代赵孟頫等巨匠都有同类作品。
郎世宁用四年时间完成《百骏图》,绢本设色,纵94.5 厘米,横776.2 厘米,这是他一生骏马系列作品中规模最大型的一幅。
《百骏图》中,郎世宁采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创的明暗写实技法,使用胶调颜料,运笔深具欧洲古典特色,通过深浅颜色细腻的变化表现马匹的结构和肌肉,而不是像中国画家那样用清晰线条勾勒轮廓。
中国古代最早描绘战争的绘画---郎世宁《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完整十六幅战图

中国古代最早描绘战争的绘画---郎世宁《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完整⼗六幅战图御题格登鄂拉斫营之战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乌什⾣长献城降通古斯鲁克之战库陇癸之战霍斯库鲁克之战呼尔满⼤捷⿊⽔围解和落霍澌之捷鄂垒扎拉图之战拔达⼭汉纳款阿尔楚尔之战平定伊犁受降平定回部献俘凯宴成功诸将⼠郊劳回部成功诸将⼠《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可称《御题平定伊犁回部全图》、《回疆⼀带得胜图》、《乾隆年间准、回两部平定得胜图》、《御题平定西征全图》、《平定伊犁受降图》等等。
实为同⼀组战图。
确切的官式名称为《乾隆御笔平定西域战图⼗六咏并图》。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制作于乾隆⼆⼗九年(1764年),由当时清宫内的西⽅传教⼠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得义四⼈起稿绘图,第⼆年⼜命丁观鹏等⼈⽤宣纸依原稿作着⾊画,原图稿完成后送⾄法国雕刻铜版。
直⾄乾隆四⼗⼆年(1777年),⼗六幅原稿、铜版、印画才全部完成后并送回⾄宫廷,历时⼗三年之久,花费约204000⾥拉(法旧币制⼀⾥拉约为⼀两⽩银)。
作为战图的四位作者郎世宁、王致诚先后于1766年、1768年去世,安德义于1773年离开清宫,改任天主教北京主教,均未能见到成品。
可见成品的仅艾启蒙⼀⼈。
完整的⼀组《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包括16幅铜版画,18幅⽂字,⽂字为乾隆御题序、战图诗⽂等,为⽊板印刷。
在最初送⾄法国雕刻铜版完成后即印制了200张铜版画送回国内。
乾隆三⼗七年清内府⼜再印制多分。
较珍贵的200份战图⼤多被乾隆皇帝赏赐给王公⼤⾂,或分藏于各⾏宫园林中。
现可见的战图⼤多为时再版印制。
这组《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与后来制作的其他6组战图均收藏于西苑的紫光阁内。
直⾄1900年,⼋国联军占领北京,紫光阁悉数珍藏或掠⾄海外,或毁于战⽕。
这组战图现能完整可见的极其稀少,⼤都零散的被各国博物馆或学术机构或私⼈收藏。
⽽战图的原制铜版则⼤多下落不明,现能明确已知的⼤多收藏于德国和欧洲博物馆。
乾隆平定伊犁回部战图的史料价值《平定伊犁回部战图》①是乾隆时期为记述清廷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和天⼭南路维丵吾丵尔⼤⼩和卓部叛乱的战争⽽绘制的⼀组铜版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观鹏与郎世宁对丁观鹏的介绍丁观鹏(?—1771后)清代画家,艺术活动于康熙末期至乾隆中期,北京人。
胡敬《国朝院画录》谓:“观鹏克传家学。
”工道释、人物,尤擅仙佛、神像,以宋人为法,不尚奇诡,学明代的丁云鹏笔法,有出蓝之誉。
雍正四年(1726)进入宫廷为画院处行走,是雍正、乾隆朝画院高手,与唐岱、郎世宁、张宗苍、金廷标齐名。
造诣深湛,得乾隆帝赏识,曾为《圣制诗》初集、二集、三集之多幅画卷题诗。
在宫廷画院五十年左右,作品近二百件。
传世作品有完成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法界源流图》卷,纵33厘米,横1635厘米,该卷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描金设色,精细绚丽,为中国佛教艺术瑰宝、世界佛教艺术明珠,现藏吉林省博物馆;乾隆十三年(1748)作《乞巧图》卷藏上海博物馆;二十六年(1761)作《无量寿佛图》轴、《宝相观音图》轴藏故宫博物院;三十五年(1770)八月作《说法图》轴藏西柏林民俗博物馆。
弟丁观鹤,亦供奉内廷,工人物。
丁观鹏擅长画道释人物,也善画山水。
曾与弟弟观鹤同供奉于南熏殿。
他的画作清宫收藏很多。
与陈枚等六家合作《庆丰图》卷,《太平春市图》卷,与陈枚、孙硝合作《丹台春晓图》卷等,均辑入《石渠宝笈》。
传世作品有:《摹宋人雪渔图》和《仿韩七子过关图》,均辑入《中国历代名画集》。
丁观鹏的作品赏析《宮妃話寵圖》丁觀鵬《宮妃話寵圖》畫面:表現的是宮中女子閑適生活的情景;圖中的仕女,古盆與盆景繪畫得十分精簡。
宮廷畫家丁觀鵬擅長運用西畫的明暗設色與焦點透視法,在畫面制造立體感。
人物造型生動自然,通過對人物眼神、姿態、衣著等的具體描繪體現出宮妃們相互閑話時的神態與心境。
不僅描述了6位宮中人物,且精心刻畫了3件古盆與盆景,欄杆等,均暈染明暗,有凹凸感。
體現了時代風格。
《弘曆洗象圖》此圖乃清代畫家丁觀鵬所繪的乾隆皇帝行樂生活的一個場面:乾隆扮作普賢菩薩,高坐蓮座。
侍者扮作玉女、金童及天王,分立兩旁。
幾位僧侶仆人正在洗刷一頭白象,准備搭上毛氈錦墊,以供“菩薩”騎用。
畫下三位僧人,一位正在清掃,另二位正在傳接經書,欲呈獻皇帝。
畫面取雲霧缥缈、山泉粼粼、木石山花骨秀清逸之處爲背景,突出仙界氣氛。
人物衣褶皆用戰筆流水描,宛轉卷曲,古拙奇趣。
人物面部用淡色暈染,富有體積感,尤其乾隆的面部,更具有寫實的意味。
此畫將乾隆喻作法力無邊、救苦渡難的菩薩,其主旨是顯而易見的。
对郎世宁的介绍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
郎世宁1715年他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就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
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
尽管如此,洋画家郎世宁也必须遵守作画前绘制稿本,待皇帝批准后再“照样准画”的清宫绘画制度,目前保留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郎世宁《百骏图》稿本就说明了这一点。
郎世宁还将欧洲的绘画技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使得清代的宫廷绘画带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现出不同于历代宫廷绘画的新颖画貌和独特风格。
郎世宁原系来华传教的耶稣会教士,但他在清廷官封三品,一直忙于为皇帝作画竟没有机会传教。
他擅于采纳中国绘画技巧而又保持西方艺术的基本特点。
今日全球各大博物馆都有他的作品陈列。
1688年郎世宁生于意大利米兰市,19岁入热那亚耶稣会。
不久即运用他的艺术才华为该市修道院内小教堂绘了两幅宗教画。
那时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极为向往,年甫弱冠的郎世宁就请求该会派他前往中国。
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
由于郎世宁带来了西洋绘画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他先后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
他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成为雍正帝、乾隆帝时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11月获康熙皇帝召见。
当时康熙61岁,酷爱艺术与科学,虽然不赞成郎世宁所信仰的宗教,却把他当作一位艺术家看待,甚为礼遇。
康熙对他说:“西方的教义违反中国正统思想,只因为传教士懂得数学基本原理,国家才予以聘用。
”他又表示诧异道:“你怎能老是关怀你尚未进入的未来世界而漠视现实的世界?其实万物是各得其时的。
”旋即派郎世宁为宫廷画师,不给他传教的机会。
宫廷画师每日清晨从北京东华门附近的寓所步行进宫,七时向宫门禁卫报到。
在一所坐落于庭院与御花园之间的画室内作画,直到下午五时为止。
这间屋子夏天炎热,冬天严寒,画师必须把一缸缸颜料放在小炭炉上烘着以免凝结。
除绘画外他们还得修习汉文与满文。
康熙不喜欢油画,因为年代久了就会变得黑乎乎的,模糊不清。
于是郎世宁与其他欧籍画师学习使用胶质颜料在绢上作画的艰难技巧。
一笔下去就不能再加第二笔,也不容修改润饰。
笔触偶有踌躇,或下笔太重,那幅画就毁了。
宫廷画家都依照宋人郭熙定的原则作画:“山水画中,画山盈丈,树木盈尺,马盈寸,人物盈十分之一寸。
”平行线条就是不折不扣地平行下去。
在郎世宁看来,中国绘画的远近配合观念彻底错误。
他向康熙建议设立一所绘画学校,不获采纳。
后来他出版了一本《视学》。
不过,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用几何学的透视原理来处理空间问题,是虚伪的,非艺术化的。
中国画中对物的视点不止一个而是几个,视线的角度不是固定的,所以画家在同一幅画中能对山水或庭园表现不同的视点与角度。
郎世宁的作画题材由皇帝指定。
人像必须画平板板的正面,不能画阴影,人们以为像上的阴影“好似脸上的斑点瑕疵”。
1722年康熙驾崩,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继位,传教士皆逢厄运,唯有在宫廷服务的教士受到特殊礼遇,向中国的皇帝和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
郎世宁的作品赏析《弘历观画图》作品鉴赏:此图绘乾隆皇帝弘历坐在浓荫下凝神聚气,观看了丁云鹏所画的《洗象图》。
画中人物衣纹用笔也似丁氏之《洗象图》一样用战笔流水描,画里画外,达到统一一致,人物脸部用西洋的明暗凹凸法来表现,很有立体感。
【名称】清郎世宁聚瑞图【年代】清代【简介】立轴,绢本,设色,纵109.3厘米,横58.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郎世宁先后分别于雍正元年及三年画过二幅《聚瑞图》轴,可以看出,早期的一幅上郎世宁虽用得是中国画的颜料、技法,但却强调了造型的立体感及质感,尤其加入了西方绘画中所强调的光影变化,本质上,更接近于西方静物画。
而后一幅则遵循中国传统工笔重彩花卉技法,淡化了光的明暗变化,以颜色的深浅来体现层次感和空间感。
但在青瓷花瓶的描绘中,加入了高光来强调花瓶晶莹圆润的质感,是一幅中西结合的佳品。
在此所选的即是后一幅作品,前一幅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清郎世宁嵩献英芝图【年代】清代【简介】图轴,绢本,设色,纵:242.3cm,横:157.1cm。
故宫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这件作品中郎世宁充分展示了他扎实的素描基本功和利用明暗来表现凹凸立体效果的本领。
画面正中是一只兀立于石上的白鹰,鹰首转向画的右侧,鹰目炯炯,利喙弯曲,鹰爪紧紧抓住石头。
画面的右边是一棵弯曲盘绕的老松,苍老斑驳的树干和前后掩映的松枝仿佛可攀可抚,一棵藤萝攀绕着松树枝干,凹凸玲珑有致,松树的根部和石头的缝隙之间有灵芝数株,其边沿卷起,表现出了灵芝的厚度。
画幅左边为坡石,一条急湍的溪流顺势而下,在山石隙谷中曲折绕行,激起无数的水花。
在这件作品中,郎世宁运用了欧洲的明暗画法,光线从画面左侧上方照射,故而树石的右半边均处于暗部,树干上还留下了阴影,白鹰则刚好位于最显眼的中央,明暗交织,立体感极强,似呼之欲出。
丁观鹏与郎世宁的比较1、画技、画风比较郎世宁的画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透视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
由于他能画并精通建筑学,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工事。
擅画肖像、走兽、花果、翎毛尤善画马。
所作大多以西画法入绢纸,略参中法,以写实为工,专注形似。
他将欧洲的绘画品种和方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颇得皇家青睐。
法融中西,富贵气象在中国的岁月里,郎世宁的画风一直在渐进变化。
雍正年间的创作,更多展示了西洋绘画的写实艺术风貌。
在1724年所绘为雍正祝寿的《嵩献英芝图》中,郎世宁充分展示了他的西画功底。
此图造型准确、精细,以素描功底和明暗效果使图中物象具有比较强烈的凹凸立体感,弯曲盘旋的松树,枝叶掩映、树皮斑驳,居中挺立的白鹰则极为突出,羽毛的质感很强,呼之欲出。
中国画并不仅是将山水动植物当作自然存在之物画下,而是要赋予所绘对象某种喻意。
图中所绘苍松、雄鹰、灵芝、山石、流水,在中国文化中多寓意强健、长寿、吉祥。
在色彩上,鹰白、松绿、芝棕红、土坡绛色、藤萝花粉紫,也是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郎世宁风格的鲜明、绚丽、浓重。
到乾隆时期,郎世宁绘画技法更纯熟了,意味更足了,也更适应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了,这既是因为画家精进学习创造和受到乾隆的多次“指点”,又因画家年龄和精力的关系而只画主要部分,由别人补绘次要部分。
郎世宁擅长画人物肖像、山水、花鸟、走兽、骏马等,笔下所绘景色生动人物逼真,以欧洲技法为主,注重物象和人物的解剖结构、光影效果及三维立体感,又适当地吸取了传统中国工笔绘画和写真技艺的表现手法。
郎世宁的绘画法融中西,技艺精绝,将中国画工具挥洒自如。
他和他的10余位中国学生画家们,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新颖别致的既不同于以往的宫廷绘画,又不同于当时文人绘画和民间绘画的流派,并成为雍正、乾隆时代的宫廷绘画主流,代表了当时的宫廷艺术品位。
郎世宁一直是宫廷画家中的翘楚,其画作被长期悬挂于乾隆的私人书房三希堂。
虽然今天还有人批评郎世宁绘画缺少一些中国画的韵味,但当时的翰林院学士和文人画家们,有不少人承认郎世宁是天才的宫廷大画家,认为他开创了一种新画法,可以生动地写景状物,自有独特的神韵,甚至引得一些文化艺术家心怀崇拜。
郎世宁画作精致而又灵活不板滞,华丽而又高雅不庸俗,尤其是辉煌盛世的那种富贵雍容、堂皇大度的万千气象和独超神韵,中国画里即使是富贵荣华气息十足的五代黄荃、宋代赵佶、现代张大千亦无出其右。
让我们捡其大类加以鉴赏。
丁观鹏善道釋人物、界畫山水,畫風工整細緻,仿古,但在仿古过程中并没有如实针对古画进行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