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崇正:说说清代《石渠宝笈》《秘殿珠林》

合集下载

判断作品是否经过《石渠宝笈》著录

判断作品是否经过《石渠宝笈》著录

如何判断作品是否真的经过《石渠宝笈》著录1、殿座印是表明曾经《石渠宝笈》著录的关键按一般规律讲,《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的书画应钤“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和殿座章,如果是被鉴定为“上等”的,则加钤“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印。

《石渠宝笈重编》著录的应钤除以上诸印外,有“石渠定鉴”和“宝笈重编”,后经嘉庆庋藏的会有“嘉庆御览”等玺;乾隆帝又命人在这些作品又加盖了“太上皇帝”、“古稀天子之宝”和“八徵耄念之宝”朱方大印。

《石渠宝笈三编》的则加钤“嘉庆御览之宝”、“宝笈三编”印。

常会看到市场上一些作品,尤其是清代宫廷绘画,幅面上有许多内府印记,但是都缺少殿座章,而《石渠宝笈》著录作为内府书画总帐,是按书画所存放的地点登记的,如重华宫、养心殿、静寄山庄、御书房、乾清宫、学诗堂等,存放在各处的书画画心必定有以其所放宫殿名称专刻的“殿座章”如冯承素摹《兰亭》中左侧最末一印“重华宫鉴藏宝”。

这种编写体例,是早在乾隆八年编纂《秘殿珠林初编》之前就由乾隆帝亲自指定的,谕旨曰:内府所藏书画“何者贮乾清宫,何者贮万寿殿、大高殿等处,分别部居,无相夺伦,俾后人披籍而知其所在。

”而且,以后的《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各编也都依此体例,并无更易,如果画幅上没有标示这些宫殿的殿座章,也就意味着此物从未经《石渠宝笈》著录,否则,皇帝要看时去哪里找?所以,判断是否确经《石渠宝笈》著录,殿座章是不可或缺的。

有关殿座章也有例外的现象,如前年拍卖的乾隆帝书《塔山西面记卷》,由于与另外四卷作为一套藏品即“清高宗书白塔山记五卷”著录于《石渠宝笈重编·永安寺》,或许殿座章钤在某一卷上,所以,此幅上就没有“永安寺”的殿座。

当然,类似的情况十分罕见。

因此,在没有确凿材料证明的情况下,臆断缺少殿座章的作品就是失群之物,那是不负责任的。

2、清内府鉴藏印的钤盖有严格的格式内府印章的钤盖不是随意来的,它们的位置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固定的。

《石渠宝笈》与清代宫廷书画的鉴藏(下)

《石渠宝笈》与清代宫廷书画的鉴藏(下)

《石渠宝笈》与清代宫廷书画的鉴藏(下)清内府印章和宫廷书画真伪辨伪造清宫廷绘画及内府鉴藏印、造假帝后书画和清代宫廷书画自清末民初就已有之,即俗称“后门倒”等,因其手法低劣,较易识别。

近年来,由于收藏清代宫廷画及帝后书画的升温,一些人开始利用高科技手段制造内府印,以假充真。

由于当今出版昌盛,照相制版技术日益精湛,加之电脑、精雕等仪器运用,已令某些对这一类作品不太熟习的藏家大呼上当。

另外,这些人也在市场上收罗老“套子”,即古旧的装裱材料和旧纸绢,将原有的画心撤去,换上新仿的董邦达的山水、邹一桂的花卉或乾隆、慈禧的书法等等,将“石渠宝笈所藏”或“大雅斋”等印章盖在上面,甚至找某些并非是专门研究清代宫廷和帝后书画的名家题跋、撰文以作保驾护航之大旗。

此类赝品往往价格不菲,且最近一、两年来大有泛滥之势。

对于这种老瓶装新酒的把戏,只要掌握了《石渠宝笈》著录的原则,并多加留意宫廷和帝后书画的纸绢明显的时代特点,多去观摩故宫的专题画展,还是较易辨别出来的。

在当代博物馆展览增多、出版印刷业昌盛的年代,可以对比的依据日渐增多,辨别“后门倒”已非难事。

但毕竟宫廷书画在民间留存少,一般大众不够了解,所以,还是有人被一些貌似宫廷书画的伪作所蒙骗。

这中间有民国间的“老假”,也有最近几年的“新假”。

但无论假的新旧,毕竟清代距今比宋元要近得多,可以参考、依据的史料留存也多,因此,只要掌握了帝后书画和清代宫廷书画的主要特点,还是很容易区分真伪的。

前文所讲在北京曾经拍过的乾隆帝款《行书小春说卷》,无论是质地还是书法笔墨都与真迹相差甚远。

其所用材质描金色笺,时代不够乾隆,要晚到嘉、道之后;书法水平只学到乾隆的外形,但行笔软弱做作,根本不是乾隆皇帝风格,更不是词臣代笔。

这是利用旧纸造假的个例。

但有的东西是作伪者搞不了的,那就是清宫原装裱。

所以,是否为原装裱是决定此类作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的一种现象是临摹宫廷书画中的知名作品。

北京故宫藏郎世宁《平安春信图轴》是郎世宁真迹,此作原藏于乾隆时期兴建的盘山“静寄山庄”的“缋山容”,是嘉庆年以后被揭下装裱成轴的,并非是稿本或习作,细细观察、分析画心下部的墨线痕迹,也并非是原作者底稿所遗留下的,而是后人添加。

故宫《石渠宝笈》特展一览

故宫《石渠宝笈》特展一览

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网络版
石渠宝笈特展 开始:2015-09-08 结束:2015-11-08 地点:故宫博物院武英殿
E-mail文化传播网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卷
宋 赵 昌 写 生 蛱 蝶 图 卷
宋 赵 佶 雪 江 归 棹 图 卷
隋 展 子 虔 游 春 图 卷
元 商 琦 春 山 图 卷
王珣《伯远帖》
清 佚名 鸽谱图册
清 佚名 鸽谱图册
清 佚名 鸽谱图册
清 王致诚 十骏马图册
清 王致诚 十骏马图册
清 王致诚 十骏马图册
文 化 传 播 网
《石渠宝笈》,全称为《秘殿珠林石渠宝笈》, 是距今最近的官藏大型著录文献,成书于清乾隆、嘉 庆年间,历时70余年。《秘殿珠林》主要载录释道书 画,而《石渠宝笈》则著录一般书画,按照“千字文” 字头编号来编写,收录作品7757件,成为中国书画收 藏史上的集大成之作。 “石渠宝笈特展”是故宫博物院为纪念建院90周 年而举办的系列大展中的重量级展览,分为“典藏篇” 和“编纂篇”两个部分,旨在体现《石渠宝笈》编纂 及其著录书画的特点,让观众了解清宫典藏书画的聚 散和特质。展览分两期,自9月8日至10月11日为第一 期,10月12日更换部分展品,自10月13日至11月8日为 第二期。 “石渠宝笈特展——典藏篇”在武英殿展出,以 《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为主轴,注重揭示书画收藏、 流传、辨伪的历史。本展区展出82件(套)书画藏品, 大多为历代书画中的经典之作。据介绍,此次展出的 文物规格之高,一级品之多,在故宫博物院乃至博物 馆界都难得一见。其中,东晋顾恺之的《列女图》 (宋摹本)和传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我 国最早名家人物画和山水画的风格。东晋王珣《伯远 帖》为王氏家族唯一传世真迹。长528厘米的北宋张择 端《清明上河图》,这次全卷铺开陈列。10年来, 《清明上河图》仅在香港和日本展出过两次,但都未 曾全展开。 “石渠宝笈特展——编纂篇”在延禧宫展出,以 《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来源、编纂人员、编纂体例、 贮藏地点及其版本与玺印五个部分逐次解析《石渠宝 笈》诸编的内容与特征,展出故宫博物院藏、《石渠 宝笈》诸编著录的典型作品72件(套),其中图书善 本12册,《石渠宝笈》所用宝玺15件,直观诠释这一 书画著录巨作。本部分展出的晋顾恺之《洛神图卷》, 画卷中乾隆及内府大臣的题识再述了《石渠宝笈》这 一书画著录巨著的编纂体例与其严谨的考据特点,并 生动地勾勒出乾隆的艺术趣味。

让《石渠宝笈》告诉你乾隆帝心爱何物

让《石渠宝笈》告诉你乾隆帝心爱何物

让《石渠宝笈》告诉你乾隆帝心爱何物文:张震(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研究员)在《石渠宝笈》续编中,有数张乾隆帝钟爱的出自南宋四家之手的画作,然而,当时的不少文人正在推崇以米芾、黄公望等人的南宗山水,而有意抑制南宋院体画及北派山水的发展。

此时的乾隆皇帝,尽管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影响,但他仍在推重着受到部分人抵触的艺术风格。

可见,乾隆皇帝在艺术上不仅涉猎之广,而且颇有独到的个人见解,更重要的是,他对艺术创作的包容性更是为许多人所不能媲及的。

一位爱画如痴的皇帝话说乾隆皇帝生前有一本爱不离手的画册叫《名画荟珍》(此册的著录见《钦定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石渠宝笈》七十八册)。

这本《名画荟珍》是在乾隆二十四年(1764)完成,时间距离《石渠宝笈》初编编写完成已经有十多年了。

当年,清宫内积累了许多名画,乾隆皇帝于是精选内府藏品,汇编成此册,共十二开(如下表),此册大部分已佚。

(见表1)在每一开的对幅,乾隆用其最喜爱的金粟纸题诗,并在画面上方另贴纸书画家小传。

从著录可知,此册前附页有乾隆画像,并有乾隆行书《池上居诗》。

在题签上,乾隆书: “名画荟珍甲申(1764)新春鉴定,无上神品。

”在《名画荟珍》册的后副页,乾隆的题识阐明了此册汇集的缘由和经过:内府《名画大观册》自王维至方方壶凡十二帧,帧间并有董其昌题识,为画禅室鉴藏。

尝仿其意,颜室弆之。

兹以余暇,偶阅《石渠宝笈》所未录旧画,及集古屏风闲者,颇尚有名人真迹,萃其尤胜:唐则王维、周昉。

五代则黄筌,宋图1:乾隆皇帝(清高宗)像。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则苏轼、李公麟、 李唐、马远,元则赵孟頫及其子雍及倪瓒、盛懋、曹知白十二人,笔意高浑,所作人物、山水、树石、花鸟,各臻妙境,信非后来赝鼎所能仿佛。

夫名画流传,皆昔人精神所聚,况摩诘尺幅,更不啻吉光片羽。

若听其混迹于清防杂俎间,风梳尘涴,久将湮没弗彰,非所以示鉴别也。

石渠宝笈帖原文及译文

石渠宝笈帖原文及译文

石渠宝笈帖原文及译文(最新版)目录一、石渠宝笈帖原文及译文概述二、石渠宝笈帖的流传与收藏三、石渠宝笈帖的艺术价值及影响四、石渠宝笈帖的翻译与赏析正文一、石渠宝笈帖原文及译文概述《石渠宝笈》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写的一篇帖,全文共 10 行,98 字。

该帖字迹清秀俊雅,流畅自然,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原文及译文如下:“石渠宝笈,济阳江浦之书也。

孟頫自幼好风月,痴酒者。

及长,嗜诗书,好风月如故。

有所感,辄寄于诗酒。

岁在丁卯,孟頫年四十九,既为奉常博士,又为秘书省校书郎。

一日,阅书于秘省,得《石渠宝笈》,因题其后。

时年九月二十一日,孟頫识。

”二、石渠宝笈帖的流传与收藏《石渠宝笈》帖在赵孟頫去世后,一直流传于世。

据史书记载,该帖曾被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收藏。

后来,又传到了清代,被乾隆皇帝收入宫中,成为清宫秘藏之一。

到了民国时期,该帖被末代皇帝溥仪携带出宫,流落民间。

建国后,经过多次辗转,终于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三、石渠宝笈帖的艺术价值及影响《石渠宝笈》帖在书法史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融汇古今,刚柔并济,独具一格。

这篇帖字迹俊秀,流畅自然,为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

此外,该帖还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帖学”的典范之一。

四、石渠宝笈帖的翻译与赏析《石渠宝笈》帖原文虽然简短,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却十分丰富。

从文中可以看出,赵孟頫自幼爱好文学,痴迷于酒,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转向诗书,对风月的爱好依旧。

古书画上常见的清朝官私鉴藏印

古书画上常见的清朝官私鉴藏印

古书画上常见的清朝官私鉴藏印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品收藏学习、交流、交易平台,满足普通大众“亲近艺术、感悟生活”的文化空间!集书画交流、研讨、鉴赏、养生、文论于一体,旨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书画艺术,宣传高端书画人才,打造优质的书画艺术交流平台。

印章,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书画中,诗、书、画、印这四种元素既可各自独立,又能互补共存,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传统书画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书画上的印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在书画创作时,所加盖的个人印鉴,它是艺术创作的组成部份,构成传统书画的精彩亮点;二是后人观赏古代书画作品时,陆续加盖的鉴定、收藏印章。

在历代传世书画作品上,作者个人的印鉴往往较少,通常只加盖有一两枚,而后世所加鉴藏印,一般都要多于作者印,特别是在那些传世佳作、名人名迹作品上,后人累加的鉴藏印往往更多,作品流传越久,其上的鉴藏印也就会越多。

图1、宋米芾《苕溪帖》上钤盖多方清宫鉴藏印古代书画作品上的鉴藏印多种多样,它们不仅钤盖于书画的空白处、画心与裱工的骑缝处,甚至在作品裱工部份,也会覆盖有众多官私印章,形成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品上的独特风景。

古书画上觉的官私鉴藏印,即有历朝宫廷、内府的收藏著录印,又有各个时期私人藏家的秘藏章。

这些官私鉴藏印因欣赏者的仰慕,而被加盖于书画作品之上,它们伴随这些佳作流传于世,闻名于世。

古书画上的官私鉴藏印,容纳了大量文物信息,包含着众多人文内涵,它们与古代书画作品合二为一,相映生辉,成为我们今天鉴定古书画真伪的重要参考对象。

本文依据北京在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等单位的收藏品,对古代书画上常见的清朝宫廷、几大私家鉴藏印予以介绍,望学者同仁共识共赏。

图2、清朝皇帝部分鉴藏印及闲章一、清宫内府鉴藏印清朝,是以北方少数民族——满族为核心建立的封建政权。

满族最初崛起于山海关外,其进入中原地区以后,对汉民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充满倾慕,对凝聚着古人思想精华的书画艺术品、各类古董器物充满渴望。

中国美术史名着选读

中国美术史名着选读

中国美术史名著选读1、绪论及早期中国古代美术史籍。

包括顾恺之等《论画》、《古画品录》、《书品》等。

2、唐代美术史籍(1)。

包括《贞观公私画录》、《书断》、《画断》、《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唐朝名画录》等。

5、五代北宋时期的美术史籍。

包括《圣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宣和书谱》等。

6、北宋南宋时期的美术史籍。

包括《画继》、《画史》等。

7、元代美术史籍。

包括《云烟过眼录》、《图绘宝鉴》等。

8、明清时期的美术史籍(1)。

包括《无声诗史》、《名画录》、《国朝画征录》等。

9、明清时期的美术史籍(2)。

书画着录。

《珊瑚木难》、《钤山堂书画记》、《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等。

10、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11、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12、金维诺《中国宗教美术史》13、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系性”》14、铃木敬《中国美术史》15、高居翰《画家生涯:传统中国艺术家的生活与工作》16、薛永年《扬州八怪与扬州商业》17、柯律格《前现代性中国的图画与视觉》18、万青力《并非衰弱的百年——十九世纪中国绘画史》19、安雅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画家和政治1949-1979》A传统史籍的写作方法:1、纪传体如:《史记》2、编年体如《竹书纪年》、《春秋》、《左传》3、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另如清代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B美术史集的编写类型:1品评类:以书画论、赏评为主,有史的因素,奠定了后世史论结合的传统。

如:顾恺之《论画》、谢赫《画品》(《古画品录》)、窦蒙《画拾遗录》2通史类:多采用纪传体的编写方法,最早在晚唐出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成书于847年;西方第一部美术史是意大利美术史家瓦萨里的《建筑家、画家、雕塑家传》,成书于1550年3断代史类:以朝代断代的史书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美术史上的断代史籍也出现在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中国长期以来以断代史最发达,除了政治因素外,史料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每一个朝代都留下浩如烟海的文献记录。

清嘉庆皇帝鉴藏五玺欣赏

清嘉庆皇帝鉴藏五玺欣赏

清嘉庆皇帝鉴藏五玺欣赏清嘉庆皇帝鉴藏五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作品鉴赏此五玺为嘉庆帝著名的鉴藏类宝玺,相互配套使用,主要钤盖于《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著录过的书画作品之上,具体使用情况在《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的“凡例”中有明确说明。

三编“凡例”载:“初编、续编各件书画后皆列鉴藏宝玺一条,兹一遵其例……古今臣工书画则用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或曰秘殿珠林,或曰石渠宝笈,凡五玺。

又加珠林三编或宝笈三编一玺,以示别于续编。

”可知被《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著录过的古今臣工的书画作品上都钤有嘉庆的这套“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玺。

很显然,嘉庆皇帝的这套宝玺完全仿自乾隆帝的“三希堂精鉴玺”组玺,但二者细微之处仍有所差别,这是鉴别清宫书画收藏著录情况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三希堂精鉴玺” 白玉质狮纽汉文篆书,面长4.4厘米宽2.3厘米通高4.2厘米。

“嘉庆鉴赏” 青玉质螭纽汉文篆书,直径3.1厘米通高4.2厘米纽高1.1厘米。

“宜子孙” 青玉质螭纽汉文篆书,面2.9厘米见方通高2.3厘米纽高1.1厘米。

嘉庆“宝笈三编”印,青玉蹲龙纽,阳文篆书。

面三厘米见方通高五厘米纽高2.3厘米。

此玺是《石渠宝笈三编》所著录的内府收藏书画作品上必钤的宝玺,此亦为鉴别清宫书画收藏标志性宝玺。

“嘉庆御览之宝”印,寿山石随形雕山水椭圆章,阳文篆书,长直径4.3厘米通高8.5厘米,嘉庆帝宝玺。

主要钤盖于《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著录过的书画作品之上。

相关资料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1820),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

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汉族)。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聂崇正:说说清代《石渠宝笈》《秘殿珠林》
《石渠宝笈》、《秘殿珠林》是专门记录清朝宫廷收藏绘画、书法和缂丝艺术品的著录书。

该著录书是由乾隆皇帝下令编纂的,所以在书名前冠以“钦定”二字,以示不同寻常。

清朝的宫廷收藏于乾隆时期达到鼎盛,从传世前代书画艺术品的角度而言,可以说已经被这位皇帝“一网打尽”,遗散在民间的已如凤毛麟角、十分稀少了。

而《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这部著作就是截止于乾隆朝宫廷书画艺术品收藏集大成的记录。

《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两书虽然合称,但内容还是有区别的。

前者专门记录历代一般题材的书画作品,而后者则专门记录宗教题材的书画作品。

两书各分为初编、续编和三编。

《秘殿珠林》初编的编纂工作始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十二月,成于一年后的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五月,参与编修者有张照、梁诗正、励宗万、张若霭四人;《石渠宝笈》初编的编纂始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二月,成于第二年的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十月,参与编修者除上述四个人外,又增加了庄有恭、裘曰修、陈邦彦、观保、董邦达等五人。

《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续编的编纂工作始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正月,成于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五月,参与编修者有王杰、董诰、彭元瑞、金士松、沈初、玉宝瑚、图礼、吴省兰、阮元、那彦成等十人。

《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的编纂工作始于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二月,成于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六月,参
与编修者为英和、吴其彦、黄钺、姚文田、张鳞、顾皋、朱方增、吴信中、龙汝言、沈维鐈、胡敬等十一人。

《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两书初编、续编、三编的编纂前后经过了七十四年的时间,可以算是我国收藏史上的一项伟大的工程。

《石渠宝笈》各编均按照书册、画册、书画合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九类区分。

每类中又按照作品之珍贵程度分成上、次两等。

上等者将作品的质地、尺寸、款识、印章、题跋等一一详加记录;次等的作品记录则内容稍简。

入目的书画作品在书中还分别注明收贮的处所,如:乾清宫、养心殿、三希堂、重华宫、御书房等,以备点查。

凡是经《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作品上,就会加钤清宫收藏的印记。

《石渠宝笈》的价值确实是有目共睹的,具有很高的使用频率,一般来说,凡是经过此书著录的作品都应当是很珍贵的,具有很高的艺术、历史和文物价值的。

但它又不可能是绝对保险的。

《石渠宝笈》一书中对作品作者的认定、对作品时代的判断、对作品真伪的鉴别,都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的,这已是被当代许多研究者所证明了的。

再有,收入《石渠宝笈》一书中的清朝书画作品只是当时画坛中的很少一部分。

诸如出于政治原因,“四僧”中的八大山人(朱耷)、髡残、弘仁的画幅是见不到的;又如出于艺术门派的因素,“金陵八家”和“扬州八怪”之类的作品也是不能进入该书的;出于政治和艺术趣味的双重考虑,明朝宫廷绘画的作品亦很少被《石渠宝笈》所收载。

近年曾经见于拍卖市场的一幅明朝宫廷画家何浩的作品《松图》卷,而何浩这
个人在《石渠宝笈》中就将其作为宋朝的画家,判断其时代出现明显的差错。

另外清朝很多供职宫廷职业画家的作品,大概是由于对编著者来说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所以收入进该书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相当多的画幅失载。

比如王翚等画家合作的十二巨卷《康熙南巡图》以及郎世宁所画的“双胞胎”《平安春信图》轴,两幅作品就都没有被《石渠宝笈》所收入。

所以笔者认为需要避免以下的误区:凡是经过《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作品,就毫无疑问一定是价值连城的珍品;反过来说,但凡没有被收入《石渠宝笈》中的书画作品,就无足轻重。

关键还在于作品本身的真伪和质量。

当然,进入《石渠宝笈》一书的书画作品,无论如何,起码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大家关注这一点,也是非常自然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