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题跋
再探书法题跋在绘画美感中的构成

书画间相似相通的特质是书法题跋成为画面美感形 态之表现部分的缘由。两者间的相似性维持了书法题跋 和绘画在平面中的统一。就书画艺术本体而言,两者相 似相通于笔墨、空间构造和审美内蕴,它对绘画美感的 构成作用,又以笔墨、布局、意境为具体表现。其中的 笔墨因素又是最易被知觉,并做客观具体化论述的内容。 书家和画家使用相同的器具抒写“性灵”,关于毛笔的 使用自然成为书家和画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唐代就有“书 画用笔同法”的说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
作者简介:刘佳妮(1991- ),女,汉,山东临沂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书画美学。
105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艺术百家2019年第S1期 增刊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这就使画面的叙述内容有了文本的参阅。由题画赞发展 而来的是题画诗和题画记,又因鉴赏收藏而产生了题画 跋。因此,书法题跋的文本内容也随之丰富,它对绘画 美感的构成在发展中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 绘画中并不是一直都有书法题跋存在的,它的成熟经历 了一番积累与沉淀。
对书画结合的形式美感的认识。又如东汉时期的武梁祠 石刻画(如图),画中题榜用阴刻,人物的外轮廓造型 用阳刻,题榜的位置多依人物动作体势与画面的布局而 定。从相关资料来看,书法题跋的产生可溯源至汉代的 题榜。然而画中有题榜却不是书画结合的最早形式,早 在战国时期的楚帛画(图 2)中就已有这种形式的存在, 帛画中部写有帛书两段,一宽一窄,一长一短,字迹扁 平工稳,书体介于篆隶之间,四周绘有多种灵怪神异的 图像,每图各附边文一段,按旋转方式排列,极富形式 美感,可见书画结合的深刻艺术渊源。由题榜发展而来 的是题画赞,它是对题榜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如武梁祠 石刻《谗言三至慈母投杼》中题赞:“曾子质孝,以通 神明,贯感神祇,著号来方,后世凯式,以正抚纲。” 题赞内容是对曾参品德的赞扬,画像内容出自《战国策》,
文人画家及其书法题跋研究之董其昌

文人画家及其书法题跋研究之董其昌摘要在古代书画作品中,创作者经常会在上面亲自书写题跋,其内容多是对该作品的评价,或是借助作品抒发出个人情感。
题跋没有固定的格式,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含义。
本文将深入分析和研究文人画家董其昌的绘画风格和题跋内涵,以追寻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文人画家绘画风格书法题跋董其昌内涵中图分类号: j292.1 文献标识码:a引言董其昌集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鉴赏家等盛誉于一身。
出自于他手中的作品,曾经引起过书法界、文学界激烈地争议。
因为董其昌一生的经历十分离奇,导致其行为风格怪异,让后人难以看清他的是非观念。
董其昌出生在很普通的家庭中,34岁的时候成功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
他的仕途虽不是非常顺风顺水,但也没遇到过大的坎坷,其最高职位担任过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詹事府。
与同时期的其他著名书法家相比,他不但获得了书画上面的成就,而且拥有令人羡慕的显赫地位,能做到这种程度的人历史上并不多见。
与沉迷于官场争斗的人相比,董其昌并没有将过多的心思放在自己的仕途上,而是沉醉于自己悠闲的生活中。
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董其昌的确有过人之处,因为他虽身处朝廷,但却可以在纷乱的政治斗争中找到中立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机敏维护了一生的荣耀和地位。
一董其昌与书画鉴赏书画鉴赏家要求具备高水平的学术鉴定能力,以及高质量的个人审美观。
董其昌因具有深厚的书法和绘画基础,所以在对书画的品鉴能力方面显得格外突出,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肯定。
直至今日,很多人仍引用其书画鉴定的结论为鉴。
但事实上,董其昌鉴赏书画的理论曾经引起过一阵很大的非议,可时间最终证明了他的鉴赏价值。
那么,如何看待书画鉴赏家董其昌呢,本人认为重要的不是他为某个作品做出的评价,而是他为什么会做出如此犀利的评价,其本质原因如何?一些国外研究者在分析了他对宋朝部分作品的赏鉴后,总结得出他是十分随性的人,所以他为书画做出的评价属于粗犷的范畴。
成功书画作品的价值应该建立在其存在于历史中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而不是依附于鉴赏者的个人癖好或者艺术造诣。
古代绘画的题跋书法(下)--先唐的赞与画赞

秦汉以来, 赞发生了第一次裂变, 分别朝着 四个方向, 各自前行。 一为史赞或论赞, 依附于史
书, 起 着约文总录、 纪 传后评、 托赞褒贬等功 能
考辨 》①中对赞 辞 的界定 是 :“‘ ’ 是 指 赞
者 在 引荐 宾 客 时 向 主 人 所 说 的称 美 之 言 , 或 在 祭祀 中赞 者在唱 礼 时说 的 称颂 之 语, 简 称为 ‘ ’ 。 ” 钟嘉芳 在 汉魏赞 文研究 中梳 理赞 的起源 时 说 :“ 当时赞 语 呈 口头形式 , 主 要 用于三方 面, 祭祀 重赞 、 臣赞明 事 、 释 理 托 赞, 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 他们的意见都比较正
圩
之 口 ]
粪
冬 呜
孬 雒 有水霜 拣投 一 扰墙 虱五 巍窍 右 丹青 三 喳于 暗 意试 军 雷 孳通 年
雨 每
鸟
乜 目
影窖
维 乏
阕
j 良
壁
婆 婆土 堂 妙荦 灸游盔 合格 律耋 冬天 缄石柯 毛 春暖绵 乎发 睹铱故人 弯 君 氧 波 他年 作主杂遣想纳凉清 夜永 自丧 鸟真 雄是文 走寻前我
张 ( ( 大雅 中的若 干篇 , 如 大明 皇 矣》等
“ 这些礼物 的转交或接受需 由司仪或礼宾大声 唱诵, 这便产生了赞词” , 进 而认为 “ 赞 起源于 仪式 唱诵 ” 。 李成 荣 在 《 <文 选>赞 体文 起 源
“ 所谓史诗一 类的作品实际上是祭祀时的图赞 诗” ②, 作者认 为这些 篇章都是祭祀祖先 时, 周 王对宗庙壁图上祖先人物及其业绩所 作的述赞 之 辞。 这种观 点我们表 示赞 同。 另据 三国时的 孔子家语 ・ 观 周篇 记载 : “ 孔子观乎明堂, 睹 四门墉 , 有尧舜之容、 桀纣之像 , 而各 有善恶之
古代题跋书法批评的文献价值及其当代境遇

对当代书法批评的建议
当代书法批评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鼓 励书法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注重个性化
和时代感的表达。
当代书法批评应该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充分 考虑作品的艺术性、文化性和创新性等方面,避免主
观臆断和片面评价。
当代书法批评应该加强与国际书法界的交流与合作, 吸收国际先进的书法理念和评价标准,推动中国书法
对未来书法艺术的影响
引领发展方向
古代题跋书法批评所蕴含的艺术观念和价值取向对未来书法艺术 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丰富艺术内涵
古代题跋书法批评有助于深化对书法艺术内涵的理解,推动未来 书法艺术的创新和拓展。
促进艺术交流与传播
古代题跋书法批评在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书法艺术的交流与 传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书法界和学术界应该加强对古代题跋书法批评的研究和整理,挖掘其深层次 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当代书法创作和批评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古代题跋书法批评面临着许 多挑战,如文献的保存、传承和传播等。
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可以为古代题 跋书法批评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但同时也需 要注意保护其原始性和真实性。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与当代书法批评的融合
融合传统与现代
将古代题跋书法批评的精髓与当代书法批评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书法批评体系。
促进交流与互动
加强古代题跋书法批评与当代书法批评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推动两 者之间的对话与融合。
提升批评品质
借鉴古代题跋书法批评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当代书法批评的品质和 水平。
古代题跋书法批评的文献价 值及其当代境遇
题跋

题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一种文章样式,原是题写于文章、书籍、墨迹、金石拓片、绘画作品等前面或后面的说明与评论文字,后也单独另写成篇,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本文所说“书迹题跋”,是指专为墨迹、金石与刻帖拓片所作之题与跋,这些文字对墨迹、金石、刻帖的书迹载体形式、文字内容、书法风格、产生时代、书者情况以及收藏、流传情况以及书迹的价值意义等,都作了具体的考释,说明和评价,是书法批评、书法理论、书家研究和书法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本文是对宋代产生的“书迹题跋”方面专门研究。
宋代国力不强,但统治者尊古重文、礼遇文人,文化事业取得突出成就,随着宋代社会上对古代和当代墨迹,金石的搜求、收藏及刻帖之风的盛行,为墨迹、金石与刻帖拓片题跋的文字也大量出现。
这类书迹题跋与诗、文、绘画、书籍及古器物的题跋一起形成了宋代蔚为大观的“题跋文学”,宋代“书迹题跋”篇什之多、内容之丰、成就之大,前代无可相比,出现了许多以鉴赏题跋名世的大家,以“题跋”命名的专集、专著等。
这对书迹的收藏、传布,书法的欣赏、学习,史实的考订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是研究宋代书法艺术、文字、文学、史学等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
本文意在对宋人的书迹题跋作较全面的考察与研究,文章内容大致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宋人的“书迹题跋”作整体概览,其中包括对“题跋”、“书迹题跋”作简要概说、界定,对书迹“题跋”的产生发展作简要追溯回顾。
第二部分是对宋人的“书迹题跋”内容与形式的分析,宋人书迹题跋内容丰富,包括对书家生平、书迹产生时代考述、文字正误、文辞解读、所涉史实考证、书法风格鉴赏以及书品高下、书迹真伪考论及对前人题跋的再评说等。
宋人题跋又具有长短不拘、形式灵活、考论严谨、议论精当、文辞精练、感情真挚、诗文并茂等形式方面的特点。
本部分通过列举宋人题跋的例证,分别对其内容的诸方面及形式的诸特点作具体分析,以求对宋人的书迹题跋有较全面的认识。
第三部分是对宋代“书迹题跋”繁盛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原因的分析,宋代崇文尚古,尊书重墨的社会文化风尚,公私书画收藏买卖活动、刻帖摹帖及金石搜访考证等文化活动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宋代“书迹题跋.研究的盛行是“书迹题跋”繁盛的社会文化原因。
《文待诏题跋》选抄

《文待诏题跋》选抄
《文待诏题跋》是一本明代文学家文徵明的书法题跋集,其中收录了他在各类书法作品上的题跋和评论。
这些题跋和评论不仅展示了文徵明对古代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自己在书法创作上的独特见解。
在《文待诏题跋》中,文徵明对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米芾等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评论。
他对王羲之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不仅“笔力雄健,骨格清秀”,而且“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同时,他也批评了一些人盲目崇拜王羲之,而忽略了对其他优秀书法家的学习和研究。
除了对古代书法家的评价,文徵明也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进行了反思和探讨。
他在题跋中提到,自己在创作过程中曾受到一些浮躁情绪的影响,导致作品缺乏内涵和深度。
因此,他强调书法家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以实现作品的情感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此外,《文待诏题跋》还收录了一些文徵明与友人的书信往来和诗文唱和。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文徵明在文学上的才华和造诣,也反映了他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相互影响。
总的来说,《文待诏题跋》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献。
它不仅展示了文徵明作为书法家和文学家的卓越成
就,也反映了他对古代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同时,这部文献也为后人学习书法和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袁桷书法审美观念管窥——以其题跋为基本史料之研究

2023/03 No.253袁桷书法审美观念管窥—以其题跋为基本史料之研究文_朱梦茹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内容提要:袁桷是元代历经五朝的重要文臣,亦是元代书画鉴藏的核心人物,经其题跋的书画名作不在少数。
袁桷在书法上受到家庭教育、社会交际、创作实践等方面的影响,培养了深厚的文学素养与史学底蕴,形成了以复古为基调、不堕入俗风的书法审美观念。
关键词:题跋;袁桷;鉴藏策划·理论袁桷(1266—1327),字伯长,号清容居士,好书画,喜收藏。
由于职务之便,袁桷得以接触较多的历代名作真迹,其题跋数量颇为可观。
袁桷现存诗文集《清容居士集》共五十卷。
其中,卷四十五为其为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剌吉所题写的书画跋,共42篇;卷四十六至卷五十全为题跋文,共206篇;其余卷中散落其他书画题跋数篇。
这为本文提供了丰厚的资料基础。
一、 考源古法 神韵清雅:袁桷书法的审美观念(一)重视古法与书迹版本的考订元代书家大多师法晋唐,认为宋人书法多无古意,而袁桷曾多次借引苏轼语,称赞蔡襄的书法为有宋一代“行书第一”。
如其在《跋蔡忠惠帖》中评蔡襄“楷法精到所至”,“凛凛有清介之气”[1]610,认为蔡襄崇尚魏晋古法,其书风温雅端庄,观之让人若清风拂面。
蔡襄书法相对于苏、黄、米的书法来说更偏于恪守晋唐法度,可以说是唐、宋时期书法由“法”向“意”过渡中不可或缺的一座桥梁。
我们不难发现袁桷对秉承传统古法的推崇,并提倡学书应溯源根本。
史载,袁桷是最早提出《灵飞经》书写者为钟绍京者(袁桷《题唐玉真公主六甲经》,见《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七)。
虽然后世论者已更新了此种说法,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宋、元数百年来皆无此论,袁桷大胆提出新的看法实属不易。
这也为后人考证书迹的版本流传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二)“遗其玄黄”追神韵黄庭坚曾言:“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
”[2]袁桷在《题唐临讲堂司州帖》中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临书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
米芾《蜀素帖》释文与题跋文

米芾《蜀素帖》释文与题跋文[源于书法江湖网友“逸云”发表于《书法交流》的帖子]《拟古》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
种种出枝叶,牵连上松端。
秋花起绛烟,旖旎云锦殷。
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
柏见吐子效,鹤疑缩颈还。
青松本无华,安得保岁寒。
龟鹤年寿齐,羽介所托殊。
种种是灵物,相得忘形躯。
鹤有冲霄心,龟厌曳(ye,四声)尾居。
以竹两附口,相将上云衢(qu,二声)。
报汝(ru,三声)慎勿语,一语堕(d uo,四声)泥涂。
《吴江垂虹亭作》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金(霜)破柑。
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泛泛五湖霜气清,漫漫不辨水天形。
何须织女支机石,且戏常娥称客星。
时为湖州之行《入境寄集贤林舍人》扬帆载月远相过,佳气葱葱听颂歌。
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和。
天分秋暑资吟兴,晴献溪山入野哦。
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笺书尽剪江波。
《重九会郡楼》山清气爽九秋天,黄菊红茱满泛船。
千里结言宁有后,群贤毕至猥居前。
杜郎闲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
独把秋英缘底事,老来情味向诗偏。
《和林公岘山之作》皎皎中天月,团团径千里。
震泽乃一水,所占已过二。
娑罗即岘山,谬云形大地。
地惟东吴偏。
山水古佳丽。
中有皎皎人,琼衣玉为饵。
位维列仙长。
学与千年对。
幽操久独处。
迢迢愿招类。
金飔带秋威。
欻逐云樯至。
朝隮舆驭飙。
暮返光浮袂。
云盲有风□。
蟾餮有刀利。
亭亭太阴宫。
无乃瞻星气。
兴深夷险一。
理洞轩裳伪。
纷纷夸俗劳。
坦坦忘怀易。
浩浩将我行。
蠢蠢须公起。
《送王涣之彦舟》集英春殿鸣捎歇。
神武天临光下彻。
鸿胪初唱第一声。
白面玉郎年十八。
神武乐育天下造。
不便敲枰使传道。
衣锦东南第一州。
棘璧湖山两清照。
襄阳野老渔竿客。
不爱纷华爱泉石。
相逢不约约无逆。
舆握古书同岸帻。
淫朋嬖党初相慕。
濯发洒心求易虑。
翩翩辽鹤云中侣。
土苴□鸱那一顾。
迩(业)来器业何深至。
湛湛具区无底沚。
可怜一点终不易。
枉驾殷勤寻漫仕。
漫仕平生四方走。
多与英才并肩肘。
少有俳辞能骂鬼。
老学鸱夷漫存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题跋
关于书法题“跋”这个问题。
跋历来都是文人墨客的一种雅集形式。
在古代,求跋和题跋均非一般书画工匠所为,而是具有较高身份和地位的文人之间的一种文化行为。
也即是说,求跋者让题跋者写跋,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和艺术行为。
而题跋者,一般均是当时文人圈子里具有较高威望的名流或贤达,品行恶劣者一般是不会让题跋的。
而题跋本身也是检验题跋者文化底蕴和书法功底的体现。
在书画史上,明清文人题跋者较多,但明清文人的题跋一般均是当时的收藏家对所藏书画藏品的鉴赏跋或收藏跋。
因此,在书画鉴赏中,跋语也被作为书画鉴定的重要标尺。
如被收入清乾隆年间的《石渠宝笈》就是一部收藏有历代书画珍品的著名著录,近年来屡次上拍并被拍出高价的书画珍品,其中大多即出自《石渠宝笈》。
《石渠宝笈》之所以被作为当今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一个标杆,其中主要一点就是,其是乾隆皇帝的御藏文物,且每幅藏品上均有乾隆的题跋。
但近年来也有专家不断指出《石渠宝笈》中所录藏品的真伪性。
此处且不管《石渠宝笈》所著录藏品的真伪,单说乾隆的题跋。
乾隆是一个有些才华但才华平庸,却又喜欢附庸风雅的皇
帝,他一生钟情诗文书画,写了五千多首诗,但几乎没有一首流传,他到处题字,翰墨无数,但乾隆的书法用专业的书法审美标准来评价,可以说几无格调和气息可言,也缺骨少力,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肉乎乎的”。
但乾隆的书法为什么一再受到当今拍卖市场的追捧,原因并不在于他写得有多好,而在于乾隆的帝王地位以及其在拍卖市场上的人气。
乾隆不但喜欢写书法,而且喜欢题跋。
几乎所有他收藏过的书画珍品,他都题过跋,而且有些还题了好几次。
以乾隆的才华,小小跋语的文学价值当不在话下,但其书法功底却不敢让人恭维。
乾隆收藏宏富,按理说其鉴赏功夫当属一流,然颇让人疑惑的是,其书法却功力平平,而且打眼的藏品亦不在少数。
题跋与纯粹的书法创作相比,难度更大,更见书者书法、文化和文学功力。
有些书法家字写得很不错,但是由于文学和鉴赏功底很差,所以所题之跋水平拙劣,缺乏文学价值,有些题跋者跋语内容尚可,但书法水准欠缺,也影响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当然,乾隆的书法水平一般,不等于古人题跋水平就一般。
在过往文人收藏家中,不乏鉴藏高人,如古之赵孟頫、董其昌、傅山、王铎,近之张伯驹、梁启超等,都是大藏家,又是大书画家,经其过眼之历代珍品成百上千,且其题跋水准亦属一流,可资今人借鉴。
今世之书家或名流,喜附庸风雅者甚多,但大多只是粗通文
墨,甚至不通文墨,却又喜欢到处题跋,结果闹出不少笑话。
要么所题之跋毫无文学功底,要么喜欢胡吹乱侃,要么书法粗糙,张牙舞爪,毫无审美可言。
当今之画家不善书,那么,题跋似应是书家之专利。
然当世之书家由于不谙文墨,其所题之跋缺少文化内涵和文学修养。
但收藏家题跋也未必称精。
今日之收藏人士,堪称家者寥寥,且收藏家善鉴不善书,看的功夫尚可,若论笔头功夫,却未必在行。
所以,有时我们看很多古代书画珍品,一看藏品很精到,但再看其后之今人鉴藏题跋,却已然格逊一筹甚至多筹,与藏品本身格调相去甚远。
可以想见,一幅古代书画珍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跋语,则如画龙未点睛,终一憾事也。
总体来说,题跋者必须具备书法功底、文学功底和鉴藏功底三种知识素养。
而这其中,又是多年人生阅历与审美积淀之结果。
当今书家中,真正懂得题跋者,少之又少,而题跋堪称精道者,则更为寥寥,总而言之,主要还是文学功底和鉴藏功底欠缺所致。
相比之下,收藏家的题跋水平当较高一筹,但正如前所述,由于当今收藏家善鉴不善书,故题跋称精者亦乏善可陈。
而画家则更等而下之了。
当今书家之所以不善题跋,或题跋不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展览影响,追求短平快和平面化的展厅效应和视觉效应,不读书,少读书,缺少文化内蕴,而且不喜写小字,或者说写不好小字,而跋语相对于正文而言,都比较小,正因
其小,才更要在笔力上追求精妙。
但当今很多书家都是靠展览获奖出身,本身文学修养欠缺不说,他们喜写大字,或者一味求新求变,求怪求奇,或者是将自己刻意地置于创作的状态,而这种创作很多时候成了一种做作,却忽视了对书法本质的追求。
但现实往往不会按我们预定的方式去呈现。
很多时候,一些人往往越是水平拙劣,却越是喜欢到处题跋。
在求跋者与题跋者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有意无意的共谋,即求跋者往往需要在题跋者那找到一种提升自己的途径或方式,通过题跋来抬高自己身价;而题跋者也能通过题跋的方式对求跋者的作品指点一二,这样也可显示其文化身份。
如是正当合理的行为,这当然无可厚非,因为好作品终究需要被推出,终究需要伯乐,但问题的关键是,当今的很多题跋,往往充斥着太多伪情感、纯功利、非艺术或非文化的因素。
一般来说,外行人找内行人题跋者甚众,乃是因为,外行人往往借助内行人的话语权,来增加自己作品的文化和学术含量,从而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
但更有甚者,很多外行人竟然也为内行人题跋,这就成了当今书坛画界之一怪现状。
内行人求外行人题跋,往往看中的并不是其法书水平或专业水准,而是其艺术之外的权力。
这种情况容易在圈子里闹笑话,很多艺术水准低劣之作,也被题上了跋语,而这样的跋语竟被堂而皇之地展示于众,被当成了精品。
外行人借助内行的话语权,
混淆了公众的审美,并在市场上招摇撞骗,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