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问题
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草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水源和气候平衡等重要功能。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对策来保护和建设草原。
本文将从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 过度放牧: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植被受损,草原土壤易于脱失,导致草原退化和沙漠化。
2. 过度开垦:过度开垦会破坏草原植被和土壤结构,加速草原退化和水源减少。
3. 过度开采:对于草原资源的过度开采会引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4. 水土流失:由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草原地区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造成了水资源丧失和土壤侵蚀。
5. 生物多样性丧失: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导致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丧失,破坏了生态平衡。
6. 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暖对草原的危害。
二、草原建设的对策分析1. 合理管理放牧:推行科学的放牧方式,通过合理分区放牧、控制放牧密度和合理规划转场等措施,避免过度放牧。
2. 合理开发利用:制定草原开发利用规划,控制过度开垦和开采,采取生态修复措施,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 推行水土保持措施:采取植被恢复、草封措施等水土保持工程,减缓水土流失速度,保护水资源和土壤。
4. 加强生态保护: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和动物。
5. 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采取减排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6. 强化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的草原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
通过上述对策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面临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对策来保护和建设草原生态系统。
这其中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草原保护的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我国草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其生态环境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目前,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存在以下问题:
1. 过度放牧。
许多畜牧场主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超载放牧,导致草原植被退化。
2. 过度开垦。
许多地区为了发展农业和城市建设,大量开垦草原,导致草原面积急剧缩减。
3. 水资源过度开采。
许多地区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草原水源减少。
4.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导致草原干旱、温度升高,加速了草原退化。
为了保护我国草原生态,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畜牧业管理,控制放牧强度,促进草原植被恢复。
2. 减少草原开垦,加强土地保护,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
3. 加强草原水资源管理,实施复合型水资源管理,提高草原水资源利用率。
4. 降低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的影响。
总之,保护草原生态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管理和保护,才能够实现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1 -。
《2024年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一一、引言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拥有辽阔的草原资源,是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锡林郭勒盟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锡林郭勒盟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二、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 过度放牧与资源开发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需求,锡林郭勒盟的草原地区存在过度放牧和资源开发的问题。
这导致草原植被破坏严重,土地沙化、退化现象日益严重。
2.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部分地区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导致环保措施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草原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如草原防沙治沙工程、草原保护与管理设施等建设不足,影响了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
4. 法律法规执行不力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草原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执法力度不够、违规行为惩处不力等。
三、对策与建议1. 合理调控放牧与资源开发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合理调控放牧数量和资源开发强度,保护草原植被,防止土地沙化和退化。
同时,鼓励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
2.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通过开展生态知识讲座、环保活动等形式,让居民了解草原生态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中来。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加强草原防沙治沙工程、草原保护与管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效率,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4. 强化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草原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四、结论锡林郭勒盟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1.过度放牧的影响在当地,其一直延续着传统落后的放牧模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规模的扩大主要依赖于扩大放牧面积,以放牧面积的扩大和牲畜数量的增加来实现相关产业的发展,深加工方面发展的不是特别好。
畜牧与粗放型的扩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更多的天然草地被使用。
草原上这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草原退化的恶性循环。
2.人为破坏现象比较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人口数量剧增,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也变得更加的频繁。
近几年,新疆每年采挖的甘草数量基本上是在三万多吨以上,但是每1千克的甘草就要破坏五平方米的草地,按这样的破坏速度,新疆的草原环境前景发展堪忧。
另外,从新疆目前的生活方式来看,大多数都是烧柴为生,而这些木柴主要来自于沙漠地区的植被和树木。
此外,中草药的采挖以及滥砍滥伐不仅影响了牲畜的饲料来源,同时也对草地和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3.降水偏少、气候干旱新疆属于中温带亚干旱大区、干旱大区气候带,虽然水资源丰富但降水较少。
在全球性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阿勒泰市的气候呈现明显变暖、增温的总趋势。
在这种干旱、极端干旱区,气候变化主要通过对水资源配置变化的作用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
因为干燥,空气湿度低,云雨少,使得地面植被相对稀疏,一起风就尘土飞扬,尤其是戈壁滩上时时有风沙弥漫。
这使草地生产经常处于一种受干旱威胁的不利状态。
这种缺水严重的状况给牧草生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草地畜牧发展常常受挫。
因此,当水资源极度缺乏时,就会直接打破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加剧草地退化的进程。
4.其他原因作为我国矿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新疆的煤、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而且储藏的数量比较可观。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开采步伐的不断加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矿物开采的过程当中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比如说,由于开过度开采,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性的毁灭,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新疆草原生态保护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新疆草原生态保护的问题及应对措施1、新疆草原生态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1.1 草场退化严重新疆地区的草场退化已经十分严峻,虽然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来解决草场退化问题,但也仅仅只是延缓了草场退化的趋势,草场退化的情况依旧存在。
造成草场退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部分,客观原因包括气候、降水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新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再加上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水资源的蒸发量加大,使得牧草缺水枯死,导致草场退化。
但导致草场退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为因素,过多挖取地下水资源导致植被缺水,胡乱开荒对草场带来毁灭性打击,都是导致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
1.2 新疆经济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新疆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而该地的气候以及环境条件都适合畜牧业的发展,所以想要发展新疆的经济,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必须的,但是畜牧业发展速度过快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牲畜的过度啃食也是导致草场退化的一大重要因素。
再有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使得建筑用地和耕地等的占地面积不断扩大,造成草原面积减少。
新疆的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采矿业的发展可以拉动新疆经济的发展,但是采矿业对于新疆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毁坏草场、深挖土地和采矿垃圾都会对新疆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但新疆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建设环境和保护基础设施,不能有效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
2、保护新疆草原生态的对政2.1 完善相关法律并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有关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是保护草原生态最有利的武器。
对如何规划草场、实施什么样的措施来对草场进行保护,需要严厉打击哪些行为等做出具体规定。
在完善相关法律的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也是保护新疆草原生态环境的一项有力措施。
建立草原执法大队进行巡逻,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破坏草场的行为,尤其是对于非法开荒、非法采矿等行为一定要加大监督力度,并加强处罚力度。
2.2 加强有关草原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新疆经济实力的落后导致了新疆有关草原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其薄弱,水利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不合理导致河流下游缺水;没有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也就无法分担天然草场所承担的大量牲畜啃食的重担。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建议

只做精品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是牧民、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矛盾凸显。
牧民科学生态保护知识普及率低,长期以来粗放不可持续的利用草场,对草原生态平衡破坏性极大。
即使采用生态移民的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牧民移民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由于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文化、技能及生活习惯等方面不适应,导致移民外出就业困难且工资不高,收入增长无法与迅速增加的生活成本相适应,牧民、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矛盾凸显。
二是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能力与复杂的环境保护形势有所冲突。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处于矛盾凸显期,草原管理机构设置仍处于初级阶段,且基础设施建设环节薄弱,草原监理部门在执法方面存在处理纠纷时,执法能力弱,取证困难,严重制约了草原监理职能的正常发挥。
三是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与新形势难相匹配。
随着草原环境监督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配套政策法规已不能适应当前新的形势下草原执法监理的工作需求,造成草原执法监督工作实践由于缺乏相应政策法规依据及配套措施而难以顺利开展。
二、对策建议。
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系统的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方案。
组织科技力量,围绕草原生态保护治理和建设的关键问题进行科技攻关研究,从而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与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逐步建立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
1。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建议

06
结论与展望
总结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0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草原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生物多样性
等生态服务功能,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02
气候变化与生态安全
草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其生态环境变化不仅影响当地气候,
还可能对全球生态安全产生影响。
限制旅游规模
控制草原生态旅游的规模和游客 数量,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拥挤 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高游客接待能力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加强草原地区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接待 能力。
建设生态旅游设施
在旅游规划中,注重建设生态旅游设施,如生态厕所、生态垃圾桶 等,确保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遵守环保规定。
污染加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企业和 工厂向草原排放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对草原生态环境造 成严重破坏。
应对措施
推广生态农业: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 的使用,降低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草原生态环境 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大气污染
工业废气排放导致大气污染,影响草原生态系统 的空气质量。
土壤污染
工业废弃物排放导致土壤污染,影响草原生态系 统的土壤质量和利用。
03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制定科学合理的放牧计划
合理确定载畜量
根据草原的生态条件和生产能力,科学确定草原的载畜量,避免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
季节性轮牧
实行季节性轮牧,将草原分为不同的放牧区域,按照季节和草场特 点进行轮流放牧,提高草原利用效率。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建议

04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与措施
合理规划草原利用
轮牧制度
建立科学的轮牧制度,合理规 划草原的放牧时间和强度,避
草原分布在我国多个省份,但分布不均,部分地区草原面积较大,而另一些地 区则较少。
草原物种多样性
丰富度高
草原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包括多种草本植物、灌木、哺乳动物 、鸟类等。
特异性突出
草原中的一些物种具有极高的特异性和生态价值,如野生双峰驼、藏羚羊等,是 生态保护的重点对象。
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的威胁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问 题及建议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草原生态环境现状 •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议与措施
01
草原生态环境现状
草原面积及分布
草原面积广阔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占地面积广阔,是畜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 重要基础。
分布不均
优良牧草引进
引进适合当地生长的优良 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的生 产力和抗逆性。
生物措施
采用生物措施,如种植绿 肥、接种有益微生物等, 改善土壤环境,促进草原 生态恢复。
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与参与程度
生态教育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教育, 提高公众对草原生态价值 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参与式管理
鼓励公众参与草原生态保 护和管理,如成立草原保 护志愿者组织,开展草原 保护宣传活动等。
免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有关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问题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分析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环境在短短几十年内急剧恶化的严重局面直接危及到我国北方和有关邻国的生态安全。
据研究,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 2.6亿公顷,其中80%发生在牧区,占牧区草原面积的70%,而且呈加速退化趋势[1],见下表。
目前,内蒙古牧区90%以上的草原出现“三化”,草场生产力普遍下降一半以上,其中1/3以上的荒漠草原草场基本丧失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
关于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问题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
主要理论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超载过牧论、粗放经营论、气候干旱论、人口超载论、游牧消失论(文化改变论)、传统游牧论、草场产权论、山羊刨食论和社会经济发展论和阴谋论等多种理论观点。
其中,超载过牧论是主流理论。
近些年,政府已经依据该理论投入数千亿巨资在采取“围封转移”、“禁牧还草”、“以草定畜”、“转移人口”等一系列重大对策措施。
其中一些已经以失败而告终,如“围封转移战略”[2]。
而其他对策措施也有待商榷,如“退牧”能“还草”吗?这符合草原生态运行机制吗?“以草定畜”后,生产失去了规模经济,大量牧户破产,谁养活牧民?“牧民进城”草原就安全了吗?国家生态安全体系谁来保护?实际上,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整体急剧恶化的原因问题在理论上远未得到解决。
所以,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原因问题,以利政府“对症下药”,避免再走近年来“为解决草原生态恶化问题而投入巨额资金——引发更大生态、社会、经济问题——再投入更巨额资金”——恶性循环的老路。
超载过牧论认为,牲畜数量超过了草场的承载力,而造成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
该理论是当前有关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主导性理论,因此,也是政府制定许多政策措施的主要依据。
严格地讲,超载与过牧是两个概念。
超载是指牲畜数量超过草场的承载力;而“过牧”指牲畜在草场上采食践踏的时间超过草场保存、恢复生产力所能忍受的“极限”时间,实际就是指定牧——停止游牧。
二、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据内蒙古草原勘探设计院提供的牧区60年代初、80年代初和20世纪初三个理论载畜量和国家统计局内蒙古农调队所提供的56年牲畜头数数据,可以得到近40多年内蒙古牧区24个纯牧业旗市草场理论载畜量和实际载畜量变化图。
资料来源:根据内蒙古草原勘探设计院和内蒙古农调队所提供的数据测算而得从图上可见,自60年代初以来,即使在内蒙古牧区牲畜总头数保持稳定且远低于当时草场理论载畜量的情况下,草场的载畜能力持续下降。
由这一数据关系首先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草场退化与牲畜头数没有必然联系,即“牲畜超载论”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
其次,那么,是什么因素在损耗草场生产力?“定牧”是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十七世纪以来,为了分化瓦解、分而治之和削弱蒙古诸部实力,清政府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使蒙古民族古老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通过对草场资源利用频度和强度的增大,开始导致对蒙古草原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破坏[3]。
清政府推行盟旗制度以后,牧民的游牧范围由过去上千公里范围,缩小到被严格限制在200—300公里范围内;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制度以后,牧民游牧活动被严格限制在生产队范围,游牧距离由原来的200—300公里缩小的40—50公里,在牧区南部地区甚至缩小到不足10公里左右;1983年,实行“草畜双承包制”以后,终年放牧在千亩到万亩范围内,整个内蒙古牧区牧民的游牧生产方式完全消失。
现在政府推行的划区轮牧使草场面积更加微型化,成倍增加了“蹄灾”的危害,最终导致草原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使众多牧民政策性、生态性贫困化。
首先,游牧范围的缩小以及完全消失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通过牲畜的践踏。
美国草原管理学者Allan Savory对美国数千家家庭牧场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也支持这一结论。
他提出:“影响草场的首要因素不是牲畜的头数,而是植被暴露于牲畜的时间”[4]。
蒙古族传统草原畜牧业称这一破坏性因素为“toorain jood”——蒙古语,“蹄灾”。
另外,大畜在畜群结构中比重的下降也加剧了“蹄灾”的严重程度。
内蒙古牧区24旗市牲畜总数由1965年的3505万羊单位减少到2002年的3420万羊单位时,牲畜的实际总蹄数,由1965年的8330万增加到2002年的11359万,净增757万只羊的蹄子数。
换句话说,1965至2002年,在经济效益下降的情况下,仅仅牲畜蹄子数量一项对草场的破坏力至少增加了1/5。
而大牲畜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实行草场承包到户的经营制度。
游牧生产方式是一种生产性、建设性生产方式。
研究表明:动物与牧草之间具有采食两周导致牧草生产力“暴发”的规律[5],见下图。
这一结论所反映的牧草生长规律与蒙古高原牧区牧民在牧草生长期,在一个营地逗留时间,一般在15天左右的传统游牧制度不谋而合。
由此可见:与农耕和工业生产不同,游牧生产是一种生产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
一般认为,内蒙古高原牧区植物生长期只有100—130天。
但在地表枯草层完好的情况下,由于枯草层的保水分、保养分和调节土壤温度等作用,内蒙古高原牧区植物的实际生长期可以延长之3月底至8月底的150多天。
可见,对于内蒙古草原而言,枯草层就是生产力。
枯草层还是蝗虫和老鼠的天然“天敌”和鸟类的天堂。
由此可见,地表枯草层完好的情况下,内蒙古高原草原生产力在于枯草层,而不是仅仅两个月的雨季降雨。
而雨季降雨意义主要在于补充土壤水分。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牧民的游牧范围缩小,草场遭受牲畜践踏频率上升,草原生产力受到损伤,草原开始出现退化现象;1983年,实行“家庭承包”政策后,游牧完全消失,千家万户的牲畜,一年四季在所承包的千亩到万亩不等的狭小草场上频繁践踏,使牧草根系和草场生产力遭受严重损伤,最终导致枯草层完全消失。
枯草层消失以后,由于土壤水分、养分的大量丧失和夏季土壤日夜温差的成倍增加(由十几度增加到五十多度),土壤干化硬化,土壤微生物急剧减少,牧草根系大量死亡,牧草的生长完全依靠雨季降雨,导致实际生长期减少到只有雨季的60天左右,草场的生产力水平与生态功能大幅度下降。
造成枯草层消失的第二大因素是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持续十余年的数百万外来人口挖药材与搂发菜活动。
搂发菜时,枯草层一同被搂走。
搂发菜灾难最严重的地区是典型草原和半干旱草原地区。
据研究:“80—90年代20年,200多万农民涌入草原,挖药材、搂发菜,致使700万公顷草原受到严重破坏,其中400万公顷已荒漠化。
苏尼特右旗多达5万人搂发菜,致使10万公顷草场退化沙化,成为‘寸草未生,赤地千里’的荒野”[6]。
“1987—1993年,宁夏到内蒙古搂发菜的总人数达150万人次,破坏草原1260万公顷,其中400万公顷退化为荒漠,失去利用价值”[7]。
第三、推行“五配套”(网围栏、棚圈、机井、高产饲料地和青储窖)的“现代化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90年代开始在牧区,以项目拉动,推广“五配套现代化家庭牧场经营模式”,每户开垦20亩高产饲料地,到2003年,锡林郭勒盟高产饲料地面积达到67万多亩[8],使牧区开垦草原,由过去局部优质草原向整个草原牧区蔓延,使整个草原形成了无数斑点状沙源地。
第四、近半个世纪几次歼灭式扑杀和草场被网围栏分割等使草原没有了数以千万只为群的黄羊群的大范围游动。
这使草原永远失去了牧草种子和微量元素在区域间的调剂和平衡机制,是草原整体出现退化的重要原因。
第五、“矿业兴旗”的牧区发展战略。
免除畜牧业税费以后,采矿业成为牧区多数旗的支柱产业。
从此破坏草原的主体由非法经营的外来群体,空前地转变为政府或者官商联盟。
滥采乱挖矿产资源主要以牧民永远失去草场和经济资源造成草场经济压力加大、大量抽取排放地下水造成草场盐碱化、车辆碾压草场、大量松散堆积物、矿渣造成草原污染和沙化等方式破坏草原。
第六、内蒙古牧区草原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
1985年,国家颁布实施了《草原法》。
然而,“锡林郭勒盟200多名草原监理人员,在执法中被打伤的就有300多人次,有的甚至致残”[9]。
国家执法人员尚且如此遭遇,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的牧民所遭受的掠夺与摧残应当是不难理解。
可见,牧区破坏草原的活动进行得十分的嚣张和野蛮,完全处于无法无天境地。
三、结论首先,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不是自然因素,更不是牲畜和牧民造成的超载过牧,而是“定牧”、搂发菜、挖药材、推广高产饲料地、滥采乱挖矿产资源、政府的牧区经济政策失误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其中,实行“家庭承包制”导致的“定牧”是根本原因,其他掠夺性经营活动都是在“家庭承包制” 前提下得以实现的。
其次,调整牧区经济发展政策。
解决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政府调整牧区经济发展政策:一是通过实行股份制,实现牧民的合作,建立现代游牧制度,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恢复地表的枯草层;二是恢复原住牧民经营管理保护草原的主体地位;三是政府应当由开发草原的“老板”转变为草原的“卫士”。
而牧区政府的财政来源应由国家承担;国家应当建立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杜绝和防止政府的破坏行为。
再次,建议保护内蒙古高原牧区游牧文化资源,恢复与建设生态文明,使其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制度创新,建立现代游牧制度。
最后,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草原法》,为建立社会主义新牧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实现内蒙古牧区可持续发展。
一、有关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问题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分析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环境在短短几十年内急剧恶化的严重局面直接危及到我国北方和有关邻国的生态安全。
据研究,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 2.6亿公顷,其中80%发生在牧区,占牧区草原面积的70%,而且呈加速退化趋势[1],见下表。
目前,内蒙古牧区90%以上的草原出现“三化”,草场生产力普遍下降一半以上,其中1/3以上的荒漠草原草场基本丧失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
关于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问题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
主要理论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超载过牧论、粗放经营论、气候干旱论、人口超载论、游牧消失论(文化改变论)、传统游牧论、草场产权论、山羊刨食论和社会经济发展论和阴谋论等多种理论观点。
其中,超载过牧论是主流理论。
近些年,政府已经依据该理论投入数千亿巨资在采取“围封转移”、“禁牧还草”、“以草定畜”、“转移人口”等一系列重大对策措施。
其中一些已经以失败而告终,如“围封转移战略”[2]。
而其他对策措施也有待商榷,如“退牧”能“还草”吗?这符合草原生态运行机制吗?“以草定畜”后,生产失去了规模经济,大量牧户破产,谁养活牧民?“牧民进城”草原就安全了吗?国家生态安全体系谁来保护?实际上,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整体急剧恶化的原因问题在理论上远未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