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划视角下四川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四川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四川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邱利平;赵康平;刘冬梅
【期刊名称】《四川环境》
【年(卷),期】2024(43)2
【摘要】为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实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立足四川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基本情况,分析其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政府管理考核机制、保护修复生态空间、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及探索生态产品实现路径等四方面建议,为完善四川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发展模式,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统一提供理论支撑。
【总页数】7页(P125-131)
【作者】邱利平;赵康平;刘冬梅
【作者单位】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
【相关文献】
1.我国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山东蒙阴生态功能区为例
2.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3.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4.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甘府发[2013]25号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甘府发[2013]25号](https://img.taocdn.com/s3/m/61838d3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8.png)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正文:----------------------------------------------------------------------------------------------------------------------------------------------------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甘府发〔2013〕25号)各县人民政府,州级各部门,省属行政企事业单位,州属企事业单位:《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规划》是全省辖区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规划,对推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为全面贯彻实施好《规划》,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强化规划衔接《规划》明确指出州县一级不再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因此,《规划》是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空间开发和布局方面的体现,是其他各类规划在空间开发和布局方面的基本依据。
各县、州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理顺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根据《规划》提出的思路、目标及主体功能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制定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各类规划。
今后,各级各类规划的编制、修订要与《规划》相互衔接,增强对区域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的把控与《规划》的适应性。
二、落实工作职责贯彻落实好《规划》,关键要明确和落实好各级、各部门职责,要参照《规划》中的责任分工,履行好各自职责,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一)州县人民政府职责。
1.根据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本地的主体功能区定位,编制本级空间发展规划,对本地国土空间进行功能分区,如城镇建设区、工矿开发区、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区、旅游休闲区等(具体类型可根据本地情况确定),明确各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方向、开发和管制原则等。
科学精准划定“三区三线”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提供支撑

科学精准划定“三区三线”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提供支撑摘要:规模转换和传递的基本逻辑、原理和方法表明,描述和管理“三区三线”有助于充分发挥新时代核心功能区在地面空间规划系统中的战略和基础作用。
迫切需要探索进一步深化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的关键路径,首先介绍“三区三线”,以空间结构控制参数为核心,以空间结构控制参数为主要变量本文对科学精准划定“三区三线”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提供支撑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三区三线”;可持续发展;分析引言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是最具实施性的国土空间规划层级,在自然资源部门即将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利用GIS技术,研究县级层面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理论与方法,并结合沿海典型区域的陆海“三区三线”实际划定案例进行验证,为国土空间规划落地提供实践参考与技术依据,同时为进一步拓展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新舞台具有重要意义。
1技术路线1.1“双评价”预判开展“双评价”,是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的基础,主要依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来进行。
围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开发功能指向的差异化要求,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生态与自然灾害等方面构建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在开展“双评价”时,优先采用矢量数据,在使用栅格时精度选用25m×25m格网进行评价。
根据生态保护等级、农业承载等级、城镇承载等级评价成果,结合适宜性要素,进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对国土空间按生态保护优先序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城镇开发适宜性评价分别划分三个等次。
1.2海域“三区三线”划定根据海洋自然属性,从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采用近海岸线和滩涂资源可利用度、近岸水质评估及重要生态系统等指标进行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基础评价,并结合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及海域开发利用现状与潜力来划定海洋“三区三线”。
1.3陆海统筹在进行陆海“三区三线”拼合时,坚持陆海统筹、保护优先、陆域服从海洋的原则。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2.19•【字号】川府发[2006]29号•【施行日期】2006.12.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川府发[2006]29号二○○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未来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行动的纲领。
确保《纲要》顺利实施,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对今后5年全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至关重要。
为此,省政府决定将“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主要奋斗目标和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市(州)和各部门,纳入年度发展目标,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分工原则实现《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应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纲要》的顺利实施。
(一)突出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紧扣《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明确具体措施和工作要求并从规划、指标、法规、政策、项目、改革等方面进行落实,切实保障《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二)明确政府职责和市场功能。
充分体现政府与市场在《纲要》实施中的不同功能,对政府相关部门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职责,进行约束性目标和任务分解;对主要依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的领域不作目标和任务的分解。
(三)落实责任主体。
按照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机制要求,依据部门的职责分工,将《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同时将耕地保有量、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3个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市(州)人民政府和重点行业。
中国省域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思考

区域经济评论2021.01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国省域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思考程必定摘要:在省域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必须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三大规律的客观要求,与各省域经济布局转型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突出中心城市、发展廊道、空间网络三大空间构成要素的功能提升,重塑省域空间功能结构,并注重导入智能化因素,培育可以互补的递增性区域比较优势,在优势互补中推进省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优势互补;区域经济布局;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66(2021)01-0030-08收稿日期:2020-11-10作者简介:程必定,男,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合肥23005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特别强调优化国土空间布局①。
中国作为区域差异明显的大国,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主要是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首先提出来的。
他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2019年第24期《求是》杂志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同名文章,系统地阐述了新形势下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举措,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
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全国如此,各省域也是如此。
因为中国是地理大国、人口大国,每个省域或是面积很大,或是人口很多,在世界上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省域内存在着区域差异和区域分化,需要促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Hale Waihona Puke ……!""#$ %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戴宾 % 西南交通大学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四川 成都 &"$$’" (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以工业化、城 市化为导向, 实施空间集中化、 一体化发展战略。 集中发展 省域内区位条件优越、 空间可达性强、 产业集聚程度高、 城 市规模较大、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发育较好的区域;充分发 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体在省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增 强城市要素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重点区域向城市圈、 城市带、城市群的空间模式发展,培育和强化区域经济的 自组织机制, 推进重点区域的空间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 展。 未来十年内,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想是集中发 “一圈、 展 一群、 两带 ” , 即集中发展成都都市圈、 川南城市 群、 成德绵城市带以及攀西资源开发产业带。以成都都市 圈、 成德绵城市带为第一发展层级, 川南城市群、 攀西资源 开发产业带为第二发展层级, 形成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格 局,成为四川以新型工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人口和城镇 “一圈、 的主要集聚地。在 一群、 两带 ” 内形成 & —) 个大城 市,培育和延伸产业链和产业群,达到高度城市化和城乡 一体化,使占四川国土面积 "$* 左右的“一圈、一群、两 带” 经济总量达到全省的 )+* 以上, 成为全国最具经济活 力和发展实力的大都市群体之一, 具备跨省域竞争和参与 国际竞争的能力,并通过其强大的辐射和扩散影响力,带 动和促进省域内其他区域, 实现四川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 " ( 成都都市圈 充分发挥成都作为西部地区最具实力的中心城市的 作用, 加速成都都市圈的构建, 建设和发展 # —’ 个城市副 中心和一批卫星城, 强化成都的辐射扩散能力和区域经济 的组织功能, 推动成都与周边城镇、 区域的经济一体化, 形 成以成都为中心、 卫星城镇群聚周围的大都市圈形态。其 内圈以成都为中心环绕城市副中心和卫星城镇、 以通勤流 为特征、 半径 +$ 公里形成圈层状结构布局的紧密层; 其外 圈以乐山、 简阳、 眉山、 遂宁、 雅安等城市为节点, 以城际快 速通道为连线形成放射状结构的过渡层和松散层。 将成都 都市圈发展成为四川现代产业、人口、城镇以及国民经济 最主要的集聚地, 经济总量达到四川的 ,$* 以上, 跨入全 国大都市圈域的行列。 % # ( 成德绵城市带 集中发展成德绵地区, 以成都、 德阳、 绵阳为集结点, 沿宝成铁路、 成锦高速公路一线纵向 "$$ 公里、 横向 +$ 公 里的带状区域, 圈层扩张、 梯次发展、 点轴贯通, 形成以三 大城市为结点、 产业与人口密集、 城镇体系合理、 城乡一体 程度高、区域自组织能力强的城市带,并逐步向大都市连 绵区迈进, 成为四川产业群聚性高、 城镇体系完善、 创新功 能强、富有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点轴发展带,成为支撑四 川国民经济发展的区域主体,经济总量达到四川的 &$* 以上。 加快绵阳、德阳向大城市发展的步伐,提高城市要素 集聚和辐射功能, 以成都、 德阳、 绵阳三个中心城市为经济 增长极核,围绕三个中心城市各自进行圈层空间布局;推 动广汉、什邡、绵竹、江油等城市分步跨入中等城市的行 列, 以三个中心城市放射性交通轴线连接各县级城市经济 增长点,使成德绵一线各类城市间经济联系密切、市区地 域不断靠拢、城乡一体化程度增强,逐步发展为大都市连 绵区;以区域内密集的小城镇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端点,形 “一带、 成成德绵城市带 三圈 ” 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 ’ ( 川南城市群 集中发展以泸州、宜宾、内江三市为顶点的三角区 域。 促进自贡、 泸州、 宜宾、 内江四市向大城市发展, 扩大城 市规模,提高城市的产业集聚与人口集中程度,强化城市 之间的分工合作与组织协调,提高城市群的自组织能力, 发挥城市群体的整体优势,形成以四个大城市为中心,中 小城市为结节点的多中心块状型城市群落, 使川南城市群 成为四川第二层级的城镇与工业密集区。 % , ( 攀西资源开发带 集中发展以攀枝花、西昌为结点,沿安宁河谷和成昆 铁路、西攀高速公路一线,纵向 #$$ 公里、幅员面积 "- #, 万平方公里的资源富集带。以资源开发为导向, 开发新产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3.23•【字号】川办发[2007]3号•【施行日期】2007.03.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川办发[2007]3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各部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6〕85号)要求,为做好我省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为加强规划编制的组织和领导,成立全省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有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省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具体组织规划编制工作。
二、主要任务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工作,就是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省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是:提出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基本思路,编制完成《全省主体功能区划规划》。
三、工作步骤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编制规划草案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基本思路研究(2007年2-6月)。
全面开展我省主体功能区划的基础调查、信息收集、技术支撑等工作;部分委托有关部门、科研单位开展专题研究;形成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基本思路。
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问题

一、推进主体功能区划的必要性 二、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内涵特征 三、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制 定的指导原则和思路 四、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的政策重点导向 五、福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一些构想 六、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制 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推进主体功能区划的必要性
4、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 自然文化保护区域。
• • • • • • 24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1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 187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565个国家森林公园 138个国家地质公园 虽然它们占的面积很小,但却是国土 上最精华的部分。
(二)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特征
• 三、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 策制定的指导原则和思路 • (一)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 政策制定的指导原则 • 1、优化结构的原则 • 2、尊重自然的原则 • 3、有限开发的原则
(6)长株潭地区,包括长沙、岳阳、株洲、 湘潭、衡阳5个城市。 (7)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咸阳、宝鸡3个城 市。 (8)昆明周边地区,包括昆明、玉溪、曲靖3 个城市。 (9)呼包地区,包括包头、呼和浩特2个城市。 (10)山西中部地区,包括太原、晋中、阳泉 3个城市。 (11)乌鲁木齐周边地区,包括乌鲁木齐、克 拉玛依2个城市。
(一)优化开发区域的政策重点导向 • • • • 1、制定产业优化和转移导向目录 2、制定更加严格的产业效能标准 3、设定高于全国平均标准的产业用地门槛 4、有序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 用地减少挂钩制度
(二)重点开发区域的政策重点导向
• • • •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支持力度 2、有针对性地适当扩大建设用地供给 3、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及相关配套能力建设 4、鼓励和吸引人口在重点开发区域聚集居 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功能区划视角下四川经济发展路径选
择
四川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要坚持促进五大经济区分工协调发展、推进四大城市群集聚、巩固农业基地战略地位、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不同的功能区有不同的特点,要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实现区域的主体功能。
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对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国土空间要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包括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
四川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思路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构建城市化、农业、生态安全三大战略格局”的要求,结合四川省建设经济强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要,四川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应坚持以下思路:
促进五大经济区功能分工协调发展
五大经济区是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布局,主体功能分区与五大经济区相互适应协调发展是未来四川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主要的战略任务之一。
推进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从各区域资源环境条件出发,推进功能分工,突出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推进四大城市(镇)群集聚发展
贯彻全省“多极多点”的发展战略,构建以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攀西城镇群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
依托城市群推进人口和产业集聚,统筹协调和强化城市功能分工和产业分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多极支撑的发展格局。
巩固全省国家农业基地的战略地位
四川是农业大省,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构建以盆地中部平原浅丘、盆地东部丘陵低山、川南低中山、安宁河流域和盆地西部平原山地五大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的农业战略格局。
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强化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强四个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
四川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保护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构建以若尔
盖高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川滇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强化开发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机制,全面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强化优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四川省优势资源丰富,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应合理有序开发特色优势资源。
要以清洁能源、优势矿产、旅游资源和水资源四类优势资源为重点,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和机制,推进资源集约开发和节约高效利用。
四川省不同功能区的发展路径
根据省情和主体功能区对优化开发区域划分的基本原则,四川省的主体功能区就只划分了三类区域,即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包括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而没有划分为优化开发区的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
在区域特点上,重点开发区域主要集中在成德绵、川南、川东北和攀西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这些区域目前是全省重要的人口和经济集聚区域,也是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最有潜力的地区。
重点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国统筹城乡改革和发
展的示范区,西部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教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发展重点上,应实行”倒U”型发展战略,快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快速。
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尤其要加快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适度调整经济效益较低的第一产业发展规模,促进第三产业稳定增长。
在配套政策选择上,应更加倾向于落实和细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
在配套政策选择上要特别注意有优化开发要求的区域与一般重点开发区域在投资促进、产业引导、税收支持和土地配给上的区别,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
农产品主产区:大力发展第一产业,有序发展第三产业
在区域特点上,农产品主产区包括盆地中部平原浅丘、盆地东部丘陵低山、川南低中山、安宁河流域和盆地西部平原山地五个区域。
农产品主产区主体功能定位为:国家优质商品粮油和生猪战略保障基地,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优势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在发展重点上,应实行“L”型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第一产业,严格限制对资源环境破坏严重的第二产业发展,有序发展第三产业。
配套政策选择,应倾向于积极向国家争取各种农业促进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通过扶持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的发展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绿色产业
在区域特点上,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国家层面的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省级层面的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定位为:国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全省提供生态产品的主体区域与生态财富富集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在发展重点上,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应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因此,现阶段产业发展应以点状开发优势特色资源为主,发
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绿色产业。
在配套政策选择上,应倾向于落实国家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政策,制定合理的人口迁移政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
同时,限制开发区域中的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还应该主动向国家争取相应的特殊扶持政策,促进落后地区发展。
禁止开发区域:保护第一
在区域特点上,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国家和省级确定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和重要饮用水源地以及其他省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为: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森林、湿地生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重要水土保持区域与重要饮用水源地。
在配套政策选择上,要制定相关规定和标准来界定各类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范围,核定相应的人口和面积,通过范围的确定来分类管理禁止开发区域。
同时,禁止开发区域还要不断完善人口转移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作者单位: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