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病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蓝耳病研究进展PPT课件

蓝耳病研究进展PPT课件

ABCD
生物安全措施
加强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防止病毒传入和传播, 包括定期消毒、隔离、检疫等措施。
监测与预警
建立蓝耳病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疫情,采 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控制措施
扑杀与无害化处理
对患病动物和疑似感染动物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毒传播。
限制移动
对患病动物及其相关物品进行限制移动,防止病毒扩散。
流行病学研究
疾病分布情况
01
调查蓝耳病在全球和国内的分布情况,了解疾病的流行趋势和
传播途径。
传播方式研究
02
研究蓝耳病的传播方式和影响因素,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
据。
流行病学特征
03
分析蓝耳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如发病季节、易感动物种类和年
龄等,为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疫苗研究
01
疫苗种类及特点
繁殖障碍
蓝耳病可导致母猪流产、死胎和早产,降低 繁殖率。
呼吸道症状
患病猪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流涕等症状, 影响生长发育。
免疫抑制
蓝耳病病毒可导致猪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 使其他疾病更容易感染。
继发感染
蓝耳病可引起其他细菌和病毒的继发感染, 如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
02 蓝耳病研究现状
病原学研究
需要加强蓝耳病与其他猪病的相互作用研究,为 综合防控提供依据。
需要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蓝耳病等跨国动物 疫病。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对现有的蓝耳病疫苗进行比较和 分析,了解各种疫苗的优缺点和 适用范围。
02
新型疫苗研发
03
疫苗接种策略
研究新型的蓝耳病疫苗,如基因 工程疫苗、亚单位疫苗等,提高 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

05
案例分析
成功防控案例
成功案例一
某规模化猪场在发现疫情后,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对全场猪 只进行检测和淘汰阳性猪只,同时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该 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扩散,避免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成功案例二
某地区在疫情发生后,采取了区域净化策略,对发病猪场及 周边地区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检疫,同时加强宣传培训,提高 养殖户的防控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地区疫情得到 了有效控制。
使用具有抗病毒、抗炎和免疫调 节等作用的中药进行防治,如板 蓝根、金银花等。
针对病猪出现的症状,采取对症 治疗措施,如解热镇痛、补充营 养等。
养殖管理措施
饲养密度
合理控制猪群的饲养密度,降低猪只之间的 接触机会。
环境卫生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清理猪舍,保持 干燥、通风。
饲料管理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强猪只的抵抗力。
常与猪瘟、猪流感等其他疾病混合感 染,加重病情。
养殖密度影响
养殖密度高的地区发病率更高,与猪 群拥挤、环境卫生差有关。
流行趋势分析
耐药性增强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病原菌耐药性不断增强,防 控难度加大。
变异株出现
病毒变异速度加快,出现新的变异株,对现有疫 苗的免疫效果构成挑战。
跨境传播风险
国际交流增多,跨境传播风险加大,需加强国际 合作与交流。
04
防控策略
疫苗免疫接种
疫苗种类
针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目前有多种疫苗可供选择,包括弱毒疫 苗、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
免疫程序
根据猪只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当地疫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确 保猪群获得足够的免疫力。
免疫效果监测
定期对猪群进行免疫效果监测,及时发现免疫失败的情况并采取补 救措施。

猪蓝耳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控策略

猪蓝耳病的研究进展与防控策略
值很高, 但 猪群 蓝耳 病并 不稳 定 , 个 别 的甚至 处 于发 病 状态 , 容 易导致 其他 病原 的继 发感 染 。
1 . 2 免 疫应答研 究进展 西 班牙 F . A. O s o r i o教 授
毒或 细菌病 产生 附加 或协 同效 应从 而导致 出现更 为 严重 的疾 病 , 这 种疾 病 比感 染其 中任 何 单 一疾 病 都 要严重 , 如 圆环 病 毒 2型 、 T G E、 MH、 HP 、 S S 一 2等 继
发感染 , 均 可 引发 断奶猪 的大批 死亡 。 3 爱 乐新 的 防控 效 果及使 用方 法
发现 , 在蓝 耳病病 毒 的致 病抗 原外 有 一 层 保 护 性抗
原, 当蓝 耳病病 毒进 入猪 体 时 , 免疫 系 统先对 其保 护 性抗 原产 生免 疫应 答 , 虽 机体 也 出现 了特异 性应 答 , 但 并 没有 中和掉 病 毒 的致 病抗 原 , 所 以蓝 耳 病 病 毒
2 0 1 3年 第 3期
浙 江 畜牧 兽 医
1 5
猪 蓝 耳病 的研 究进 展 与 防控 策 略
文 丽。 赵 兵军
( 浙江伊科 拜 克动 物保健 品 有 限公 司 , 上海 2 0 0 0 4 2 ) 中图分 类号 : ¥ 8 5 8 . 2 8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7 3 0 7 ( 2 0 1 3 ) 0 3 — 0 0 1 5 — 0 0 2 自2 0 0 6年 中 国爆 发 高 致 病 性 猪 蓝 耳 病 ( H P — P R R S ) 至今 , 发病 特 点 已由全 面爆 发转 为 以地方 性 、 区域 性 流行 为主 。 由于猪 群 免 疫 力普 遍 下 降 , 导 致

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现状与防

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现状与防

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通风良好,提供适宜 的温湿度和营养均衡的饲料,
提高猪只抵抗力。
监测与检测
定期对猪群进行蓝耳病检测, 及时发现阳性病例,采取隔离
措施。
控制措施
隔离与扑杀
一旦发现蓝耳病病例,立即隔离治疗,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限制移动
控制人员和车辆的进出,防止病毒传播。
紧急免疫接种
对未感染的猪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提高群体免疫力。
新型疫苗的研发
针对猪蓝耳病病毒的变异特性,研发能够广谱保护 的疫苗,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免疫持久性。
综合防治技术的探索
结合免疫、药物、生物安全等手段,探索更 加有效的综合防治策略,降低猪蓝耳病的发 病率和传播风险。
防治挑战
病毒变异与逃逸
猪蓝耳病病毒的变异速度快,可能导致现有疫苗失效,给防治工 作带来挑战。
与其它高热性疾病的鉴别
高热是猪蓝耳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并非特有,需与猪瘟、猪链球菌病等高热性疾病进 行鉴别。
04 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策 略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疫苗接种
定期为猪群接种猪蓝耳病疫苗 ,提高猪只免疫力,降低感染
风险。
生物安全
加强猪场生物安全管理,定期 对猪舍进行消毒,防止病毒传
播。
03
接种操作与注意事项
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注意消毒、隔离等措施,避
免交叉感染和疫情扩散。同时,还要注意观察猪群反应,及时处理不良
反应。
06 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未来展 望与挑战
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致病性猪蓝耳病 的发病机制
进一步了解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 开发更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猪蓝耳病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猪蓝耳病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它 猪 可 采 集 肺 、脾 脏 、扁 桃 体 和 粪 便 等 病 料 ,病 料 经 处 理 后
接 种 细 胞 进 行 分 离 培 养 。用 于 分 离 培 养 的 细 胞 有 猪 肺 泡 巨 噬
细胞 ( P A MC ) 、外 周 血 单 核 细胞 、肺 血 管 内 巨噬 细 胞 ( P I M) 原 代 细 胞 或 继 代 细胞 和 传 代 细 胞 系 M A R C一 1 4 5 、A T C C—
立 可 以检 测 P R R S V变异株 的 R T — A MP方 法 ,该 R L T — A MP L 可检测 2 2株 不 同 的 P R R S V,特 异 性 和 敏 感 性 很 好 。与 R T —
何丹等建立 了一种可同时检测 P R R S V标准株和 N S P 2变
异株的多重 P C R 诊 断 方 法 。该 方 法 设 计 了 2对 特 异 引 物 ,是
根 据 猪 繁 殖 与 呼 吸综 合 症 病 毒 ( P R R S V) 美 洲 型 标 准 株 V 1 1 2 3 3 2保 守 序 列 与 近 年 P R R S V 自然 变 异 株 序 列 分 析 研 究 设
关 键 词 :猪 病 ;P RRS V;猪 繁 殖与 呼吸 障碍 综 合 症 病 毒 ;检
测 技 术 :进 展
1 病 毒 分 离 与 鉴 定 猪 繁 殖 与 呼 吸 综 合 症 病 毒 的 分 离 培 养 是 从 病 死 猪 和 死 胎 的 脾 脏 和 淋 巴结 ,患 病 仔 猪 的 脾 脏 和 肺 脏 ,母 猪 的血 液 ,其
新 型 的核 酸 扩 增 技 术 ,经 济 实 用 。无 需 昂贵 的检 测 仪 器 和 专
业 的技 术 人 员 。 R T — L A MP检 测 方 法 与 以 往 的检 测 方 法 相 比

猪蓝耳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研究

猪蓝耳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研究

猪蓝耳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研究1. 引言1.1 猪蓝耳病的定义猪蓝耳病,又称猪嗜血杆菌病或猪蓝耳病,是一种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影响猪的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导致生猪生长迟缓、呼吸困难、流产、死胎、猪仔畸形等严重问题,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猪蓝耳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吞咽困难、鼻涕增多、肺部症状等。

猪蓝耳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空气传播、甚至污染的工具和环境传播给健康猪只。

由于病原体的变异性和生物学特点,猪蓝耳病在养猪场内很难根除,给养猪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对于猪蓝耳病的研究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背景猪蓝耳病,是一种由猪蓝耳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病原性。

猪蓝耳病自20世纪60年代首次报告以来,已在世界范围内多次暴发,给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猪蓝耳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威胁猪群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和猪群密集化养殖的普及,猪蓝耳病的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防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加强对猪蓝耳病的病理生态学、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有效防控疫情,保障猪群健康和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猪蓝耳病疫苗的研发和应用也是当前防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1.3 研究意义猪蓝耳病是一种由猪蓝耳病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呕吐、腹泻、皮肤发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猪只死亡。

猪蓝耳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给养猪业生产和猪肉市场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猪蓝耳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猪蓝耳病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治疗方案。

研究猪蓝耳病疫苗的研发与进展,可以为疾病的预防提供有效手段,降低猪群感染风险,保障养猪业的稳定发展。

猪蓝耳病的研究进展

猪蓝耳病的研究进展
蛋 白 。O R F 6编 码膜 基 质 蛋 白 。O R F 7 编码核衣壳蛋 白, 又称 N
蛋白 , 其保守性较好 。猪蓝耳病病毒分为经典型蓝耳病 病毒 和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 , 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是 由经典 型蓝耳 病病 毒进化而来 的。蓝耳病病毒基因组 中 O R F 1 a的 N S P l b和 N S P 2 , O R F 3和 O R F 5的变异性很 大 。高致 病性 蓝耳病病 毒 毒株 的产生往往是 由基 因组 中易产 生变异 的基 因组 部分变 化 而产 生的。蓝耳病病毒基 因组 的多 样性变 化决定 了蓝耳病 病
皮细胞后 , 还能引起脐动脉炎 , 使胎猪营养 障碍 , 死亡。巨噬细 胞破坏产生的 T N F~o L 因子 的增加会导致 免疫细胞凋亡 , 进而 使免疫器官发育受阻 , 使 免疫系统抑制。免 疫系统抑制后会导 致细菌 , 病毒 的继 发感染 , 如 副猪 嗜血杆 菌 ] , 链球 菌、 沙 门氏 菌、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 巴氏杆菌及肺 炎支原体等 。继发感染 的微生物会产生内毒素 , 进一步损伤内皮细胞 , 并进一步促进 I L
P R R S V首先和猪肺 泡 巨噬细胞 上 的受 体结 合, 然后 经胞 吞作
用进入细胞。P R R S V在 肺 泡 巨 噬 细 胞 ( P A M s ) 和 肺 内皮 细 胞
巨噬细胞( P I Ms ) 内复制 , 造成 细胞 破坏 , 引起 I L一1和 T N F

因子的 释放 , 进 而 引 发 猪 的 高 热 。也 会 释 放 ~ 些 炎 性 因
框架( O R F s ) , 从5 ’ 端到 3 ’ 端依 次为 O R F l a , O R F l b , O R F 2一

蓝耳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控制方法

蓝耳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控制方法
( 4) 图 。
由表 1中得知 :
() 1 大多数时候 不必作 全基因序列
图 2 蓝 耳病 毒 的 基 因
图 4 IF P分 到 的 主要 致 病 株 :L L
1 22 0 6 NO..0 8
网址 : , pg td yc m 11 ^I iso a .o I
维普资讯
未知 的因子呢? 现在 大家发 现 , 非典型 括 疫 苗 毒 感 染 猪 群 后 。 部 分 猪 产 生 的 大
图 3 基 于 ORF S受 体 识 别 区的
蓝 耳病 毒 分 类
蓝耳病 只不过毒 力增 强 了, 出现 了更强 抗 体 。 遗 憾 。 核 蛋 白 。 核 蛋 白 对 抗 大 多用 于 作 引物 。最 多 变异 的是 G 5 很 是 而 P
对繁殖 性 能的影 响很低 , ~ 4 8周 时 自然 发病不会 增加 ;2) 了主动 感染 以后 , ( 做
自 己 场 的 繁 殖 猪 群 里 就 没 有 亚 群 的 存
在 , 自己场 的活病 毒 主动 感 染 , 次 用 一
让所有猪群 的免疫状态达到 一致。
保 育 中后 期 呼 吸 道 疾 病 一 直 存 在
间 质 性 肺 炎
图 1 典 型 蓝 耳 病 临床 症 状
投 稿 信箱 :is d y i.6 . m pg t a @vp1 3c o o
20 年 期 5 08 第2 1
维普资讯
堡 I O
PI S G TO DAY
非典型蓝耳病
3 空 气 过 滤 .
在 对新 的传染途 径 的研 究发现 , 确 实在 一 些情 况 下 个别病 毒 亚 型 可 以通
( ) 定 蓝 耳 病 发 病 是 由 新 的或 以 下 降 。 1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耳病研究进展摘要:猪蓝耳病(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由于部分病猪耳部和躯体末端皮肤发绀,故称“蓝耳病”。

该病以怀孕母猪流产、早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及仔猪呼吸困难、高死亡率和育肥猪呼吸异常为特征的传染病,是一种免疫抑制病,常继发或并发感染猪链球菌、鼻支原体、胸膜肺炎放线菌病、猪细胞巨化病毒、呼吸道冠状病毒、猪副粘病毒等,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就猪蓝耳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血清学诊断及其防治措施进行综述。

关键词:猪;蓝耳病;病毒;防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orcinereproductive andp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新病。

该病于1987年最早发现于美国。

1991年荷兰人首次从发病仔猪和母猪体内分离到了该病毒,当时称为Lelystad病毒,随后德国、美国、英国及我国等国家和地区分离到了该病毒。

1996年国际兽医局(OIE)将猪蓝耳病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情,我国农业部于2007年1月,将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毒株引起的疾病正式命名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并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疾病。

高致病性PRRS是由毒力更强的PRRSV 变异毒株引起的,说明PRRSV在不断的发生变异。

经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分离、基因分析、动物试验等,最终确定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变异株(NVDC-J XA1株)造成的,并定名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1]。

1.病原学1991年荷兰前首先分离到PRRS,并命名为Lelystad病毒(LV),1992年美国也分离到VR2332毒株。

我国于1996年从发病猪群中分离到PRRSV(为单股正链PNA病毒)。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Tc1t、r)将其归于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2]。

猪蓝耳病病的病毒粒子存在于细胞浆中,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为45~60nm,呈20面体对称。

该病毒对温度敏感。

-20℃以下可长期保存,4℃保存一周后,病毒感染性丧失90%,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对脂溶剂、热,低于5或高于7的pH环境敏感。

巨噬细胞是PRRSV的专嗜细胞,病毒对6-8周龄仔猪的肺泡巨噬细胞(PAM)最为敏感[3]。

PRRSV抗原性的差异很大,具有快速变异的特征,而且同型分离株之间的重组概率也较高。

根据抗原性差异可将PRRSV分为欧洲型(代表株为Lelystad病毒)和美国型(代表株为VR2332病毒),前者主要流行于欧洲,后者主要流行于美洲和亚太地区。

我国目前的流行毒株属于美洲型,分离的毒株可分为2个亚群,存在着一定的变异性。

不同的PRRSV毒株对猪的致病力差异很大,而且PRRSV还可引起免疫抑制性和持续性感染[4]。

2.PRRSV变异毒株的流行病学PRRSV主要通过呼吸道或通过公猪的精液经生殖道在同猪群间进行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母子进行垂直传播。

此外,风媒传播在本病流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病毒感染后破坏猪的免疫系统。

注射普通猪瘟疫苗后不能有。

效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造成猪瘟蓝耳病研究进展的流行。

是发生蓝耳病时猪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高温、高湿、高密度饲养.环境卫生差,通风不良,饲养粗放,气候突变、长途贩运等应激因素可诱发。

严格执行兽医防疫制度,每季度进行一次全场消毒,牧场、牛舍处应设置消毒池。

牛舍、运动多重感染而发病[5]。

病猪在康复后的3个月还可持续向外排毒。

3.PRRSV变异毒株感染的临床症状发病猪传染性强.流行期长,在一个地区内迁延数月无明显好转,常规治疗无明显疗效主要侵袭繁殖和呼吸系统[6]。

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死亡率高,育肥猪呼吸异常三大症状。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造成仔猪多器官功能衰竭。

这可能是其死亡率高的原因[7]。

主要表现关节肿胀、眼部水肿、皮肤发紫,最常见部位是腹部,呼吸道症状严重,呼吸音粗历,腹式呼吸明显,可出现呼吸困难,肌肉振颤,共济失调,体温升高达柏-4l℃,耳尖至耳根皮肤发绀。

妊娠期感染的早产仔猪及足月分娩的仔猪虚弱,对外界刺激敏感,产后多发生腹泻,死亡率为30%~100%。

4.血清学诊断根据不同阶段的临床PRRSV发病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血清学诊断,1991年荷兰人提出的一种简易临床PRRSV指标具有参考价值。

(1)母猪流产或早产率超过8%(2)死产胎儿占产仔数的20%以上;(3)仔猪出生后1周内死亡率超过25%。

若某个猪场在14d 内出现上述临床指标中的2个,即可诊断为PRRSV感染[8]。

同时结合血清学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ELISA)和血清中和试验CSN等。

5.防治措施所做的调查研究表明,日常饲养管理中缺乏综合的防预措施。

发病后饥不择食,病急乱投医,大量使用退烧药、广谱抗菌性药物,加重疾病的复杂性.甚至发生一夜之问注射猪瘟、伪狂犬、蓝耳病三种弱毒疫苗的荒唐举措,这些不当之举会造成健康猪的大量死亡。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引入不一定非有外源性猪只引进.流通环节在病源的引进中具有重要意义。

田芬等报道:几起发病猪均有上市交易未售出的又拉回本场混群饲养的情况[9]。

5.1 严格控制病原引入饲养人员要固定,谢绝一切外来人员进入猪群,以切断传播途径,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加强检疫,杜绝从境外或境内疫区引人猪群。

在从非疫区引进猪群前要做好PRRSV 检测,杜绝带毒猪引入易感猪群,引进后仍需隔离检疫3-4周,并用PRRS疫苗预防接种,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

5.2 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制度育肥猪应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尽量减少猪转栏和混群次数,减少应激因素。

每批猪出栏后,彻底消毒后最好空置2周。

5.3 严格控制猪舍的环境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建立无清洁猪场,加强饲养管理,及时调整猪群,改善猪舍通风采光,减少猪群饲养密度。

及时清除猪舍内的粪尿及污物,保持猪舍内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环境,加强猪场环境及猪舍和猪群的消毒工作,猪舍内可用季铵盐,络合碘等消毒液采用疫病期间的用药剂量带猪喷雾消毒1-2次,包括猪舍内的用具每天彻底消毒一次。

5.4 提高饲料的营养质量炎热潮湿的环境使饲料发霉变质,猪群长期饲喂霉变饲料可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注射各种疫苗后不能很好地产生高效价的抗体,再加上机体抵抗力低下,一些敏感菌群有机可乘,从而使各种疾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

为此饲料要控制霉菌毒索,提高饲料的质量和猪群的综合抗病能力,确保猪群处于良好的免疫状态。

5.5 强化免疫接种用PRRS疫苗进行免疫接种,种公猪采精前2~3个月或母猪配种前5~7d首免,用灭活疫苗4ml/头,间隔20d后以同样剂量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4个月免疫1次;种母猪每年免疫3次或每胎临产前21~35d免疫1次,皮下或肌肉注射4ml/头,紧急免疫时可用弱毒活疫苗,猪群一旦稳定后改用灭活苗;仔猪首免10~13龄用灭活苗2ml/头,二次免疫间隔2~3周用灭活苗一头份。

5.6 精心护理对症治疗目前对PRRS病毒尚没有特效药物,有些药物可缓解临床症状,抗继发感染等。

5.6.1 头孢类药物发病初期的猪使用头孢类药物+干扰素,还要采取保守疗法,用红糖水+电解多维饮水,以利于体质的恢复。

5.6.2 黄芪多糖黄芪多糖是免疫增强剂,能刺激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功能,诱导细胞因子,促进细胞介质的产生,使动物机体产生内源干扰素,增强畜体抗病毒及细菌感染的抵抗力,并可缓解疫病症状,使受损机体尽快恢复[10]。

建议不论猪健康与否,全群猪的饲料中要添加黄芪多糖、维C银翘散、清瘟败毒散、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电解多维等,连用7-10d 进行防治这也可以极大地减少损失[11]。

5.6.3 双免增效剂使用双免增效剂颈部皮下注射,对猪蓝耳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特效,经临床验证,预防保护率达98% ,治疗有效率达95%[12]。

蓝耳病研究进展参考文献[1] 张青娴,王克领,张立宪,等.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8,35(9):501.[2] 刘金彪.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J].中国动物检疫,2008,25(1):33-34.[3] 蔡宝祥.猪生殖一呼吸道综合症(PARS)研究新进展[J].中国畜禽传染病,1998,20(增刊):13.[4] 刘金彪.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J].中国动物检疫,2008,25(1):33-34.[5] 黄党池,李雷,李雯霞,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J].中国兽医药杂志,2008,5:6.[6] 欧德渊,李诗举,王群辉,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理学观察[J].贵州畜牧兽医,2008,32,(6):3.[7] 欧德渊,李诗举,王群辉,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理学观[J].贵州畜牧兽医,2008,32(6):3.[8] 高玉秀,李春霞,李国军,等.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PRRS)的防制[J].畜禽业,2006,(11):4-43.[9] 田芬,杨鹤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与防治[J].贵州畜牧兽医,2008,32(3):12.[10] 范佛杰,李佳,王森,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防治[J].湖北畜牧兽医,2006,(10):29-30.[11] 周森,吴德森,朱祥伟,等.浅谈猪高热性疾病发生原因和防治对策啊[J].山东畜牧兽医,2008,29:32.[12] 韩来珍,梁凤,许从必,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2006,(6):1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